回覆列表
  • 1 # 歷史偵查處

    說起阿拉斯加,很多人都知道這是美國孤懸於海外的一塊“飛地”。開啟世界地圖,我們會發現這塊“飛地”有著極其重要的地緣戰略位置。

    阿拉斯加,北臨北冰洋,南接太平洋,西隔白令海峽與俄羅斯遙遙相望,東與加拿大毗鄰而居,由於處在亞洲和北美洲分界線的白令海峽附近,阿拉斯加自然成為對抗俄羅斯的前沿軍事哨卡。

    向西,可威脅俄羅斯的腹地西伯利亞;向北,由於毗鄰北冰洋可自然獲取北冰洋的開發權;往南,與盟國日本遙遙呼應;朝東,則實現了對加拿大的反向戰略包圍,確保了美國本土的安全。

    從經濟角度來講,阿拉斯加擁有極為豐富的礦業、漁業、林業等資源。

    美國政府先後在該地區發現了南庫克灣石油帶、庫帕勒克大油田和著名的普拉德霍灣大油田,而普拉德霍灣大油田石油儲藏量13.3億噸 ,天然氣7280億立方米,是整個北美地區第一大油田,庫帕勒克大油田也有高達1.7 億噸油氣儲藏量。

    由於阿拉斯加三面環海,擁有延綿34000英里的冰冷海域的海岸線,因此,阿拉斯加是世界上最富饒的漁場之一。其Dutch Harbor 港和Kodiak港每年出口的海產品佔到了全美56%以上。2011年,阿拉斯加的總出口額為52.4億美元,而其中海產品出口依然佔據首位,25億美元,是總出口額的47.7%。

    林業方面,阿拉斯加有著較為豐富的資源。阿拉斯加東南部的TONGASS國家森林區擁有1700萬英畝林地,其中商業林地有超過500萬英畝,各種林木資源的富饒為阿拉斯加的伐木業、鋸木業和造紙業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崗位。

    因此,從地緣戰略位置和經濟利益來分析,可以說阿拉斯加這塊“飛地”的存在不啻於是上天贈與美國的一份“豪華禮包”。

    然而,當初沙俄以每英畝價值2美分的“白菜價”把阿拉斯加出售給美國時,很多美中國人都認為吃了大虧,這又是怎麼回事呢?事情還得從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和美國國務卿西華德說起。

    結果相對落後的沙俄終究沒能幹過“四國聯軍”,沙俄第一次被人像“死狗”一樣按在地上摩擦起了火花,俄羅斯帝國以傷亡40餘萬人的巨大代價被迫簽訂《巴黎和約》,沙俄國內也因克里米亞戰爭導致民生凋敝各地起義此起彼伏,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的統治地位岌岌可危。

    另一方面,由於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沙俄向國外借了450萬盧布的外債,各債權國看到俄羅斯帝國在克里米亞戰爭中的慘敗和國內極為動盪的政治形勢,擔憂沙俄政府崩潰,借出去的錢會因此打了水漂,於是債主們紛紛向沙俄討債。

    而也就在克里米亞戰爭結束後的第五年,美國爆發了南北戰爭,以大英帝國為首的歐洲各國趁機派兵打算干涉美國內戰,林肯想到了歐洲的宿敵沙俄,於是派出特使向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求救。

    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在未經宣戰的情況下,將俄國艦隊於1863年9月開進紐約港,俄羅斯帝國的艦隊進駐美國,讓英法等國對於是否干涉美國內戰猶豫不決,而美國總統林肯抓緊了寶貴時間取得了南北戰爭的勝利,統一了整個美國。

    而此時的美國國務卿西華德,為了解決這一“戰爭後遺症”,便差人向沙俄提出了購買阿拉斯加的請求,沙俄當時正處於外國債主逼到家門口的窘地,且克里米亞戰爭中沙俄與大英帝國為首的西方陣營,發生了長達三年的激烈對抗,遠遠孤懸於西伯利亞以東的阿拉斯加,又與大英帝國的殖民地加拿大相接壤。

    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考慮到此時的沙俄國庫空虛、外債高築,國內實在騰不出力量防禦英國,倘若大英帝國一旦從殖民地加拿大進攻阿拉斯加,俄國就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英國吞併阿拉斯加了,而英國吞併了阿拉斯加的話,就能跨過白令海峽威脅西伯利亞,俄國到時候必然會受到以大英帝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前後夾擊。

    於是,在這種情況下,亞歷山大二世同意了以500萬美元將阿拉斯加出售給美國,但讓沙皇亞歷山大二世驚異的是,當兩國代表簽訂土地售賣協議時,美國單方面把售賣的土地加價到了720萬美元!

    然而,美國國務卿西華德的做法卻招致了不少美中國人的痛罵,很多美中國人認為西華德購買的阿拉斯加簡直就是一個沒有用的冰箱,甚至大量的反對黨政客攻擊西華德的行為根本就是愚蠢透頂。

    但西華德卻說:“現在我把它買下來,也許多少年以後,我們的子孫因為買到這塊地,而得到好處”。也正如西華德所預料的那樣,阿拉斯加成為美國的領地後,隨著金礦和石油的開採,阿拉斯加的經濟效益日漸明顯,伴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打響,阿拉斯加的戰略位置和經濟利益進一步得到突顯。

    而當時紛紛辱罵西華德的購地吃大虧的人,是否能想到數十年以後物有所值的阿拉斯加給美國帶來的巨大利益呢?

  • 2 # 冰哥聊史論古今

    丹麥發現的阿拉斯加,被俄國佔領,賣給了不情願要的美國,現在值錢了

    1741年,隸屬於沙俄海軍的丹麥探險家維圖斯·約納森·白令,沿著大海前行,穿過海峽,發現了一片新的陸地,這就是後來聞名的阿拉斯加。為了紀念這位丹麥探險家,這個海峽就叫作白令海峽,還有白令海、白令島也都是為了紀念他而叫的。現在看來,阿拉斯加地理位置重要、資源豐富,但是當年為何沙俄會以極低的價格賣給了美國呢?原來這其中還有中國的因素。

    無利可圖成為沙俄賣掉阿拉斯加的第一個原因。由於發現阿拉斯加的白令屬於沙俄海軍,所以阿拉斯加實際上被俄國佔領。1745年,沙俄開始在此地建設狩獵基地,正式開始了在這片土地上的殖民史。1784年1799年間,沙俄在阿拉斯加建立了永久居住點,並且建立了殖民貿易公司俄美公司。沙俄將阿拉斯加作為殖民地,主要是看中沿海的海狗等漁業資源。然而,沒有生態意識的俄羅斯人無節制地捕殺海獺、海狗及各種魚類,導致阿拉斯加的漁業資源急劇減少,因此利潤也急劇下降。

    第二個原因是制衡英國。1853年,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沙俄與英國爭奪黑海,但是綜合國力弱於英國的沙俄失敗。而阿拉斯加以東的地區,當時都是英國的勢力範圍,因此英國只要想西進,還是很容易佔領阿拉斯加的。而佔領了阿拉斯加,勢必影響俄國的西伯利亞地區。在北美,能夠與英國抗衡的也就只有美國了。所以,俄國出於制衡英國的需要,將阿拉斯加賣給美國,也就是不能便宜了對手的心理在作怪。

    第三個原因是財政需要。當時與英國戰敗之後,沙俄國力受損,欠下不少外債,急需要資金充實國庫。而且當時的沙皇在克里米亞戰爭中看到了同英國的差距,也想借此機會進行改革整頓,以提高國力,但這些工作都是需要錢的。於是,缺錢的俄國急於出手阿拉斯加,換取對於當時的俄國來說更加重要的資金。

    第四個原因是清政府的因素。包括庫頁島在內的東北廣大地區,在康熙時期就屢遭沙俄的侵犯,到了乾隆時期清政府甚至默許其在黑龍江以北的活動。清朝末年,列強屢屢對華作戰,沙俄趁機鯨吞中國一百多萬平方公里土地,而這些土地,比起當時對沙俄毫無用處的阿拉斯加,顯然更加合算,所以也就失去了繼續保留阿拉斯加的動力。

    反觀美國,當時也認為這是一片蠻荒之地,地處偏遠,天氣寒冷,因此大部分人都不願意購買這塊土地。只有西華德堅持購買,並說服國會投票通過購買協議。最終,美國以720萬美元的價格和沙俄達成協議。現在,隨著石油等資源的發現以及北極圈地位的凸顯,阿拉斯加的身價得是當初價格的上百倍都不止!

  • 3 # 奮鬥的路上

    沙俄為什麼非要把阿拉斯加賣給美國?

    沙俄阿拉斯加的來歷:

    說起阿拉斯加這塊地是俄羅斯的一個探險家在1732年發現的,1841年俄羅斯才開始開發這一地區。但是阿拉斯加寒冷異常,俄羅斯人只是在阿拉斯加靠近俄國的海邊地帶活動。而且由於阿拉斯加地處極地之地,終年苦寒,即便俄羅斯也不太願意苦待,因此在阿拉斯加的俄羅斯人並不多。

    沙俄出售阿拉斯加也是被逼無奈:

    沙俄從佔鄰阿拉斯加到出售這百來年時間內,並沒無發現這片苦寒之地有哪些具有價值的東西;在1853年10月20日因爭奪巴爾幹半島的控制權而在歐洲大陸爆發的一場戰爭,奧斯曼帝國、英國、法國、撒丁王國等先後向俄羅斯帝國宣戰,戰爭一直持續到1856年才結束,以俄羅斯的失敗而告終。沙俄由於新敗國內動盪不安,自信心大損;阿拉斯加地處北美與加拿大交接,而加拿大當時還是英屬殖民地,俄羅斯的統冶者更是擔心英國會進軍阿拉斯加,使得俄羅斯在阿拉斯加的勢力被掃地出門。同時阿拉斯加當地的土著人並不服從沙俄的管理,加上英中國人在當地煽風點火,出售武器給土著人對抗沙俄,沙俄在阿拉斯加的形勢其實也十分堪憂的。因此在此種內憂外的情況下,以其讓英國坐收漁翁之利,倒不如將其賣掉;

    沙俄出售阿拉斯加也是老謀深算的:

  • 4 # 哈迪斯之神

    克里米亞戰爭失敗,俄羅斯財政破產,賣掉阿拉斯加可以彌補財政。

    近代俄羅斯處於極度的擴張時期,19世紀前後,沙俄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打了九次戰爭,為了爭奪黑海周邊土地,結果是土耳其被沙俄打的大敗,沙俄成功控制了黑海周邊地區,而且勢力不斷向歐洲腹地和巴爾幹半島滲透。俄羅斯的舉動引起海洋霸主英國的極度反感,英國是不允許歐洲大陸誕生一個大強國,回頭過來威脅英國的安全,歐洲大陸只能一盤散沙才符合英國的利益。

    1853年,英國聯合歐洲大陸強國法國與俄羅斯在黑海的克里米亞打了一次戰爭,也就是著名的克里米亞戰爭,是現代化戰爭的開端,英法聯軍在軍事行動中使用了線膛槍和蒸汽船,極大提高了陸軍的作戰效率,而且把電錶和鐵路應用在戰爭指揮中,這是一個革命性的變化。

    而落後的沙俄軍事作戰方式比必然被先進的英法聯軍打敗,1856年才徹底結束歷時近三年的戰爭,沙俄死傷20多萬軍隊,財政也因為這次戰爭破產了。所以就有了賣掉遠在美洲的阿拉斯加殖民地來彌補沙俄財政需要了,而賣到阿拉斯加也就提上日程上來。

  • 5 # 超然視野

    沙俄當年以720萬美金的價格將阿拉斯加賣給了美國,這在現代眼光來看絕對是一個腦子短路的愚蠢行為,但是從當時來看,俄羅斯其實還覺得賺大了,而美國主持購買阿拉斯加的將軍更是被美國媒體各種指責,直到阿拉斯加發現黃金後才改變!

    大航海時代發現了美洲大陸,而早期的殖民者更傾向於物產豐富而溫暖的拉丁美洲,哪裡有各種物資可以滿足西班牙和葡萄牙人的貪婪需求,因此北美大陸就成了中北歐國家展開殖民的樂園,以西歐人由東向西沿向北美西海岸推進!

    那個時候的俄羅斯還是沙俄帝國,雖然歷屆沙皇南征北戰的擴張領土,但最希望的還是可以過的出海口,但即使沙俄獲得了出海口,在大洋上也不是英法等海上強國的對手,而沙俄與歐洲貴族的一種重要貿易(珍惜獸皮),讓沙俄持續的向東擴張,佔領全部西伯利亞後,跨過白令海峽進入北美大陸!英中國人最終在阿拉斯加與沙俄相遇,因為俄中國人是從西往東,而英中國人是從東往西,因此就有了相差一日的趣事,這也是東西半球相差一天!

    言歸正傳,雖然歐洲列強都在全世界進行殖民,爭奪殖民地,但是歐洲列強的核心關注從來都沒有離開歐洲,一心想融入歐洲的沙俄也不例外!獸皮貿易也不能滿足沙俄進一步供應歐洲皇室貴族,逐步被淘汰!

    但這些與沙俄賣掉阿拉斯加有什麼關係呢?原因如下:

    第一,沙俄與歐洲列強一樣,核心關注都是在歐洲,殖民地不過是核心關注後的額外收益!因此沙俄實際上並沒有太重視阿拉斯加,同樣的英國也沒有重視大西洋西岸的那十三個殖民地,所以美國才可以在夾縫中獨立,也可以不斷的擴張領土!

    第二,阿拉斯加在當時的交通環境下,其實是相當閉塞的,方式沙俄的西伯利亞大鐵路還沒有貫通,通往阿拉斯加的交通當時大多是通過海運的方式,而阿拉斯加在北極圈內,全面大部分時間處於冰雪覆蓋的環境中,以及能力極低,事實上在當時的沙俄眼裡,阿拉斯加就是累贅!

    第三,當時世界其它列強還真的不太願意接納阿拉斯加,都認為哪裡不過是北極圈一塊嚴寒的地區,要麼和沙俄一樣本身就沒有太多的經費支援購買土地,要知道720萬美金在當時不是一個小數目!也就是說其它列強要麼不感興趣要麼沒錢!

    第四,賣給美國也是有原因的,因為當時北美的加拿大還是英國殖民地,拉丁美洲也沒有實力更為強大的國家,美國在拉丁美洲遠離歐洲各國,也沒有迫切的戰爭威脅,購買阿拉斯加也不會引起列強的注意!

    第五,那個時候的美國貨幣美元,還不過是美國國內流通的貨幣,基本上沒有國家願意接納這個新興國家的貨幣,也不是世界硬性通貨,因此有沙俄願意美國支付美金來購買土地,無疑是對美元國際化的一種支援!可笑的是如今的俄羅斯卻在極力的去美元化!

  • 6 # 四十五度歷史

    1867年,沙俄政府將阿斯加以720萬美元的高價賣掉了。當時沙俄政府已經進行了三年的克里米亞戰爭,在這場戰爭中,士兵死亡慘重,國內經濟被嚴重拖垮。最後仍然以失敗告終,失去了對黑海地區的控制權。在這種情況下國內經濟矛盾被激化,危機一觸即發。

    而當時由於交通條件和技術條件的限制,阿拉斯加遠離俄羅斯本土,政府根本就沒有看到阿拉斯加的經濟價值和政治價值。當時的阿拉斯加就如一塊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儘管每個國家都希望儘可能擴充套件自己的領土,特別是對於戰鬥民族的俄羅斯人來講,領土擴張是天性。但是機緣巧合,有人願意出高價來買下阿拉斯加緩解國內的經濟危機,解救眼下的燃眉之急,政府求之不。

    一七四一年丹麥的探險家帶著俄羅斯水手來到了阿拉斯加,當時俄羅斯人對當地的海報特別感興趣。就選擇留了下來借鑑英國在印度的管理模式成立了俄美公司,本來以為這塊土地會給沙俄政府創造源源不斷的財富。但事實上大多時間都處於虧損狀態,並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都是靠政府來供養俄美公司。俄羅斯人在當地設立了東正教堂,強迫當地人信仰東正教。本來準備長期佔據經營這塊土地,但是由於克里米亞戰爭的財政虧損,就把阿拉斯加賣掉了。

    當時俄羅斯自己的艦隊在波羅的海,由於北極航道並沒有開通。俄羅斯想要將自己的艦隊開到阿拉斯加等於說繞地球一週。當時美國阿拉斯加的距離相當近,英中國人在北美的根基十分牢固。如果兩個國家發生衝突的話,那麼俄國完全沒有勝。失敗的陰影,既得利潤才使得沙俄政府賣掉了阿拉斯加。

  • 7 # 冥蝶讀書

    這個問題很值得探討。

    阿拉斯加原本是沙俄在北美的一塊殖民地,1867年,俄國以720萬美元的價格賣給了美國。實際上沒有720萬美元,當時美國國會有人不願意付錢,沙俄花了十幾萬美元賄賂議員,最後才拿到錢。有一個廣為流傳的說法,沙俄當初把阿拉斯加賣給美國是因為缺錢,而當時的阿拉斯加在沙俄眼裡屬於不毛之地。後來美國買下來後,在阿拉斯加發現了大量的資源,而俄國後來非常後悔。其實缺錢只是表面因素,沙俄可是對土地非常貪婪的主,到嘴的肉輕易是不會放棄的。沙俄之所以要把阿拉斯加賣給美國,背後有著非常深刻的內政和外交考量。

    一、俄國霸權衰落後擴張政策調整

    1815年,歐洲神聖同盟組建後,沙俄就成了歐洲大陸的霸主。1848年,沙俄更是充當著歐洲憲兵的角色,撲滅了匈牙利革命。後來沙俄向巴爾幹擴張,企圖肢解奧斯曼帝國,佔領伊斯坦布林,遭到英法反對。克里米亞戰爭之後,俄國霸權衰落。也因此引發了國內危機,落後的農奴制引發了上千次農民起義。最終沙俄實行了農奴制改革,俄國的資本主義開始迅速發展,俄國的擴張政策也開始從單純的土地佔領轉向原材料和商品銷售市場的爭奪。

    早在17世紀,沙俄就已經發現了阿拉斯加,併成立了一個俄美殖民公司,負責在北美的殖民。阿拉斯加人煙稀少,有著豐富的木材、皮毛、漁業等資源。俄美公司將落後的農奴制帶到了阿拉斯加,用奴役的方式剝削當地土著和移民。不過由於沙俄國內實行農奴制,農民是不能自由移動的,因此俄美公司的移民也非常少,一直面臨著勞動力不足的問題。當然了,氣候原因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而俄美公司實施農奴制,又進一步摧殘了有限的土著和移民。俄美公司在阿拉斯加能做的無非就是掠奪皮毛和漁業資源,掠奪的東西大多賣到了中國,不過鴉片戰爭之後,中國日益窮困,皮毛也逐漸賣不動了。而俄美公司的掠奪式開發,也導致皮毛等資源日益枯竭。到了19世紀中期,俄美公司虧損嚴重,幾近破產。

    沙俄擴張的重點一直是黑海方向,經過克里米亞打擊之後,沙俄把擴張方向轉向了中亞和遠東。1860年,沙俄就佔據了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近100萬領土。俄美公司的困境,使得阿拉斯加在此時不僅不能為沙俄帶來利潤,反而還要倒貼錢去防守,已經成了沙俄必須要丟掉的包袱,因此賣掉阿拉斯加,就成了必然選擇。

    阿拉斯加潛在的買主只有兩個,一個是控制著加拿大的英國,另一個就是美國。賣給英國是萬萬不可能的,當時俄國跟英國存在著霸權之爭。俄國雖然在克里米亞受挫,但是它的擴張勢頭並未減弱。俄國控制著最龐大的陸地,而英國當時已經是海上霸主,而且英國剛剛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正在全世界尋找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雙方必然會產生衝突。

    在歐洲,英國出於大陸均勢原則,聯合法國進攻了克里米亞。而在伊朗,英國和俄中國產生了衝突,最終雙方劃分了勢力範圍。俄國佔領中亞,而英國也進攻阿富汗,企圖通過阿富汗往中亞滲透。在遠東,英國通過鴉片戰爭開啟中國大門後,對俄國的南下戰略也產生了影響。因此,賣個英國是不可能的,這樣只會增加英國的實力。

    而且英中國人也不定買,他們可以直接搶。在阿拉斯加,依靠柵欄守衛的俄軍面臨著加拿大英軍的壓力。阿拉斯加俄國只能防禦當地土著,面對英軍,根本無力抵抗。而克里米亞戰爭前夕,英軍曾經向勘察加半島進攻,加劇了俄國對英軍進攻阿拉斯加的擔憂。與其等著英國來攻,還不如趕緊賣一筆錢,而賣給美國是最好的結果。對於沙俄來說,如果能將阿拉斯加賣給美國,也就有了一個對抗英國的盟友。

    美國購買阿拉斯加並非心血來潮。19世紀初,美國提出了門羅主義,要把美洲變成美國的後花園。從此之後,美國一直在試圖擠壓英國和其他國家的勢力。鑑於在大西洋無法跟英國競爭,美國把目光轉向了太平洋。加州參議員戈文是最早提出購買阿拉斯加的人,他堅信美國的實力建立在統治太平洋的基礎上,而阿拉斯加是絕好的海軍基地和防禦堡壘。有了阿拉斯加,可以控制通往中國和日本的航線,確立美國在太平洋的商業霸權,同時還可以保護美國西海岸。如果阿拉斯加被敵對國家控制,那麼美國西海岸就會處在對方海軍的攻擊之下。而當時所謂的敵對國家,只有英國。

    美國在十八世紀晚期才從英國統治下獨立,19世紀初又爆發了第二次英美戰爭,當時白宮都被燒了。後來美國南北戰爭時,英國公然支援南方,想要分裂美國。而對於南美剛剛獨立的國家,英國也一直在試圖滲透和控制。以上種種,都讓美國跟英中國產生了衝突。因此,當時的國務卿西沃德甚至都沒有得到國會同意就簽字了。也因為這個原因,後來國會撥款時,一部分議員不同意,並且嘲笑西沃德。畢竟那時候對美國來說,720萬美元也是一大筆錢。沙俄很急,趕緊賄賂了一批議員,讓撥款得以通過。

    總的來說,沙俄出售阿拉斯加給美國,是當時最好的選擇,也收到了最大的利益,甩了包袱,拿了錢,還收穫了盟友。如果不賣,恐怕就要被英中國人搶去了。

  • 8 # 葦說歷史真相

    俄羅斯向來對領土是極其重視的,某大帝曾有一句經典名言:“俄羅斯國土雖大,但沒有一寸是多餘的。”這句話個人認為只是說對了一半,因為如今的俄羅斯不是彼時的俄國,但俄羅斯確實和過去的俄國同脈同宗。

    俄國對領土的熱衷程度不亞於世界上任何時期的任何國家,固然是沒有一寸是多餘的。不過將時間推到150年前,阿拉斯加就讓俄中國人生生打臉了。

    阿拉斯加這個地方相信大家都比較熟悉,緊靠白令海峽,如今是著名的世界“漁場”。美國國土面積是900多萬,阿拉斯加就佔了170多萬。

    1741年6月,丹麥航海探險家率領俄國水手從西伯利亞出發,向東航行發現了阿拉斯加,所穿過的海峽就是如今的白令海峽,附近海域被命名為白令海。也是因此,阿拉斯加正式進入人們的視線。1784年俄中國人在三聖灣建立居民點,1799年俄國開設美洲公司,正式對阿拉斯加進行殖民統治。

    需要強調的是此時阿拉斯加並非是俄國的國土,僅僅是領地而已。就如同東印度公司等等,這種殖民形式在那個時期很常見的。

    然而,阿拉斯加這個地方從俄國易手到美國轉折點有兩件事。

    第一件事是克里米亞戰爭迫使沙皇進行國內改革,急需大量資金。

    公元1853年,為爭奪巴爾幹半島的控制權,土耳其、英國、法國、等先後向俄國宣戰,戰爭一直持續到1856年。

    克里米亞戰爭是世界史中的第一次現代化戰爭。

    在克里米亞戰爭中,鐵甲船和現代的爆炸性炮彈第一次被使用。它也是歷史上第一次壕溝戰和靜止戰。電報首次在戰爭中被使用,火車首次被用來運送補給和增援。記者還第一次使用了攝影技術對戰爭進行報道。南丁格爾帶領一批護士在戰場上展開急救,並於戰後在倫敦創辦了第一所護士學校。

    當然了,對於俄國來講雖然沒有成為名義上的失敗者,但確實被打得很慘。俄國被迫割地求和,老沙皇尼古拉一世據說也是因此服毒自殺。上臺後的亞歷山大二世來收拾爛攤子,他要對現存的農奴制度進行改革,過渡到工業化社會,急需大量資金。

    於是,阿拉斯加這塊地方就被放到了檯面上。但是誰也不傻,阿拉斯加全是凍土,根本就是個不毛之地。雖然被擺在了檯面上,可卻無人問津。賣給英國?抱歉,當時的加拿大就是英國的領地,賣給英國等於是自殺。

    第二件事是俄國支援美國的南北戰爭,促進了領地交易。

    1861年,美國南北戰爭爆發。彼時的美國可不是如今的美國,當時的西方列強都在盯著美國這塊肥肉。林肯總統認為以北方軍來講,打起來會有些困難。如果向英法求援,無異於引狼入室,因此林肯把目光聚焦到了整個歐洲大陸的敵人——俄國,並向其求助。

    俄國這一頭也想報克里米亞的一箭之仇,派出艦隊大老遠的開進了美國紐約港。在俄國的軍事“聲援”下,北方軍最終打敗了南方軍。

    俄國在美國的南北戰爭中雖然只是軍事上的“聲援”,但也讓本就入不敷出的俄國付出了高昂的軍費。美國為了報答俄國,前者也就成了阿拉斯加的接盤俠。1867年3月30日凌晨4時,美國國務卿西華德與俄國駐華盛頓公使斯特克爾在華盛頓簽訂了《轉讓阿拉斯加專約》,阿拉斯加和阿留申群島正式升起了星條旗。

    這場交易的價格是720萬美元,就當時的購買力來講,大概是現在的6億美元左右了。要知道當時的美國其實也不富裕,此舉在美利堅曾舉國譁然。不過,主導這交易的美國國務卿西華德沒有被民間的質疑聲嚇到,他在一次講話中宣告:“現在我把它買下來,可能確實沒什麼用。但也許若干年以後,我們的子孫會因為買到這塊地而從中得到好處。”

    事實也證明了西華德的判斷,阿拉斯加的資源不僅僅在漁業。1896年至1914年淘金熱高峰期,阿拉斯加的黃金產量位於美國各產金州、領地的第二位,僅次於加利福尼亞州。其中的朱諾大金礦開採44年就為美國賺回1.5億美元,相當於20個阿拉斯加的賣價!

    另外,阿拉斯加可開採的石油儲量約為13.7億噸,佔美國可開採石油儲量的五分之一,目前探明的儲量還在不斷擴大。此外,阿拉斯加地下還埋藏著5.7萬億立方米的天然氣。

    也是因此,對於阿拉斯加問題,如今的我們總是會吐槽俄國的無腦。當時的俄國也並非是沒有得到好處,720萬美元對於正在工業化程序的俄國來講算是救命錢了。更救命的是阿拉斯加被美國收購之後,形成了美國-英屬加拿大-阿拉斯加(美)的戰略緩衝。

    雖然美國後來在阿拉斯加發現了豐富的漁業、黃金和石油資源,但對領土面積巨大、資源富饒的俄國來講並沒那麼眼紅。丟失了一個阿拉斯加,當時的“北極熊”撐死了會說一聲:“靠!”

    總的來講,“阿拉斯加”算是一場公平的交易,沒有大家想象中的不堪回首。

  • 9 # 歷史三日談

    但是,無論如何,阿拉斯加在哪一時期屬於苦寒之地,而且地理位置也遠沒有現在顯要,當時的沙俄正在歐洲範圍內與英法這些傳統強國爭霸。

    而美國也不太平,經過獨立後半個多世紀的發展,美國不是等來的順勢高飛,而是分裂的戰火在整個北美大陸燃燒。

    阿拉斯加能夠轉手,緣於兩個機緣巧合,一個是1853年,沙皇俄國在與英法交手的克里米亞戰爭中敗北,英法氣焰,一時無兩,沙俄在世界範圍內不得不戰略收縮。

    鳥不拉屎的地方,還要為踏操心,真是不值,這時候沙俄就有意出賣土地,當風聲傳出,應著雲集,其中就有英國,也有美國,沙俄斷不可能把阿拉斯加賣給英國。

    他要賣給當時還稱得上是英國死對頭的美國,噁心它,美國當時正處於內戰時期,說實話真沒閒工夫吃下這麼大塊土地,北方軍隊的軍費開支就是一個天文數字,不過當時的總統約翰遜有自己的考慮。

    在他看來,美國建國以及內戰,不都是為了領土,阿拉斯加絕不是垃圾一片,美國不趁機買下,過了這村就沒這店了,因此,在約翰遜的積極運作下,阿拉斯加最終歸到了美國手裡。

  • 10 # 廣928

    這個問題,牽扯到了另外一場戰爭,克里米亞戰爭,也叫做第九次俄土戰爭。

    在1853年10月20日因爭奪巴爾幹半島的控制權而在歐洲大陸爆發的一場戰爭,這是由於俄國的帝國皇帝亞歷山大一世野心不足而引起的戰爭,俄皇想侵佔土耳其的領土,因為各種的利益的驅動下,最後奧斯曼帝國、英國、法國、撒丁王國等先後向俄國宣戰,戰爭一直持續到1856年才結束,最終俄國戰敗,因為此次戰爭,俄國擔心在北美的阿拉斯加屬地可能會遭到英國的報復而被搶走,因此就把它賣給了美國,美國最終以七百二十萬美元買下了阿拉斯加州。

    俄羅斯的失敗是必然的,首先武器比不上英法等國;第二,後勤保障上也比不上別人;第三點,多對一,多個國家聯合起來打俄羅斯,70萬人對100萬人;失敗對俄羅斯而言也是有好處的,至少讓統治者認識到農奴制的落後和腐朽,從而進行了改革。

    美國和俄羅斯的這場交易,在後世的人看來很不划算,如果仔細分析一下,在當時來說其實也不算太虧。首先,在1867年七千二百萬美元不算少了,尤其是在俄軍戰敗急需用錢時,畢竟這場戰爭打了三年,耗費了不少物資錢財;第二點,如果當時沒有賣給美國,而是被英國奪走了,那就更不划算了;第三點,阿拉斯加在當時除了雪沒有什麼了,後來才發現有黃金和石油,俄國當時並不知道這一點,那時大家也還不知道石油的用處;第四點,美國是從英國的統治下獨立出去的,俄羅斯也想通過美國來牽制著英國。所以對當時的俄羅斯而言並不是一個虧本的買賣,不然美中國人就不會去嘲諷當時負責這筆生意的國務卿,把這件事叫做西德華的蠢事了,最後事實證明才西德華是聰明的,那些美中國人沒有他的眼光,而我們這些後人只是馬後炮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學生入黨申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