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穿插游擊隊
-
2 # 閒看秋風999
純粹從地理位置上說,東歐國家包括: 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白俄羅斯、俄羅斯、烏克蘭、摩爾多瓦;
有時候人們還將前南斯拉夫分裂成的六個國家,比如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波黑、黑山、馬其頓)和阿爾巴尼亞也稱為東歐國家。
從歷史政治意義上講,東歐國家指所有蘇聯集團(華沙條約)以及蘇聯解體後位於歐洲的前加盟共和國。這個範圍就大了許多;包括波蘭、匈牙利、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以及阿爾巴尼亞。
東歐國家的人口大部分屬於歐羅巴人種,屬於斯拉夫語系,信奉東正教;這也是東歐與歐洲其它國家的區別之一。
中國有句老話,說“沒有訊息就是好訊息”;對於這些國家來說也非常適用;也就是說,國際新聞中沒有多少存在感的東歐國家,一般來說現在的經濟發展都還可以;
因為他們加入歐盟以及北約以後,國內各方面都有長足的進步;他們逐漸擺脫了蘇聯計劃經濟的控制,其經濟活力甚至超過了某些西歐發達國家;
經常出鏡的國家比如說烏克蘭、塞爾維亞,還有波蘭這幾個國家應該是東歐國家的幾個典型——
比如說波蘭;它是第一個主動向美國投懷送抱的東歐國家;波蘭總統在今年美國疫情非常嚴重的時候飛往華盛頓會見川普,拿著20億美元的支票邀請美軍到波蘭安家落戶——波蘭是較早加入歐盟和北約的東歐國家之一;
不過相比之下,塞爾維亞和烏克蘭就慘了;因為不承認科索沃“獨立”,武契奇也是飛往華盛頓,不過他可不是送美元去的;他請求美國的援助,同時也希望與俄羅斯保持良好的關係;
最差的應該是烏克蘭了;加入歐盟北約遙遙無期;轉投俄羅斯也得不到任何經濟上的資助;也就是說烏克蘭現在難以找到靠山,經濟發展步履維艱。
上面三個國家經常在國際媒體刷一刷存在感,代表了原蘇聯集團國家的幾類典型。波蘭覺得自己的行為過於出格,主動尋求美國的保護;塞爾維亞和烏克蘭急於找到資金的來源,估計也很難保持中立,最終也會向波蘭看齊。
回覆列表
在簡中文網際網路上,關於蘇東劇變,大家往往認為這些國家的社會轉型是失敗的,尤其是經濟方面。
比如俄羅斯連續十年GDP下降、羅馬尼亞淪為歐洲妓女的輸出地、前南斯拉夫地區的戰亂、到處是一派亂糟糟的無序民主等等。
▲搜尋到的相關文章 圖源於網路
又或者說,這些國家的經濟轉型方案都是西方學者設下的陷阱,目的就是讓這些原蘇聯的加盟國緩不過勁兒來。
事實上,這些說法都存在很大誤區,下面筆者就來簡單聊聊在蘇東劇變後,這些東歐國家的現狀。
01
波蘭
波蘭這個國家在簡中網路上很容易被一些人諷刺,但諷刺的事情卻都發生在冷戰結束前。
1939年,納粹入侵後,波蘭組織了流亡政府,直到冷戰期間,這個流亡政府依舊存在,儘管只有西班牙和愛爾蘭兩國承認(以及15萬二戰波蘭老兵)。
冷戰結束後,波蘭流亡政府將全部法統象徵(含總統旗幟、國璽、總統印信、總統綬帶、1935年憲法之正本)交與民選總統瓦文薩,波蘭流亡政府就此宣告停止存在。
現在的波蘭政府不僅繼承了流亡政府的法統,也繼承了流亡政府的大政方針(親西方)。
波蘭在1990年代一直奉行經濟自由化的政策,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需要指出,波蘭和俄羅斯都採取過休克療法,但波蘭所需的債務免除與美歐援助被及時滿足,因此避免了經濟崩潰。
和俄羅斯連續十年GDP下降不同的是,冷戰結束後30年波蘭經濟一直保持增長。
為什麼波蘭發展這麼好?
在中國駐波蘭經商參處對波蘭的國情是這麼簡介的:波蘭礦產資源豐富,勞動力數量豐富且成本較低,稅賦較輕,基礎設施建設相對完善,不存在匯兌限制。
筆者認為,要想讓這些優勢得到充分的發揮,還需要加上一個必要條件——加入歐盟。尤其是波蘭與德國接壤,這對於波蘭來說是非常巨大的優勢了。
自波蘭加入歐盟後,國內的生產總值翻了一番多,即使是在歐洲金融危機期間,波蘭經濟依然保持著正增長。
加入歐盟後,波蘭的基礎設施建設受益明顯。從2004年5月到2013年底,波蘭共獲得歐盟各種援助基金超過700億歐元,絕大部分都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其次,波蘭的產品出口和海外市場也隨之擴大,從而拉動了整個經濟的發展。
▲波蘭對外貿易年度和月度表 圖源於網路
在入盟前的2003年,波蘭與歐盟的貿易額只有135億茲羅提(約合45億美元),而2013年雙邊貿易額已經超過了1000億茲羅提(約合333億美元),十年間,雙邊貿易額翻了7倍。
波蘭前外長西科爾斯基曾表示:如果不加入歐盟,波蘭的發展起碼要落後五年。
同樣是這個波蘭,在上世紀80年代卻是一個經濟不能自主,本國利益必須服務於經互會整體利益(主要是經互會最大成員——蘇聯),對外債務高築無法償還、對內消費品市場嚴重短缺,國內經濟嚴重失衡的國家。
這說明,主要制約波蘭經濟發展的其實是它不合理的政經制度。
▲團結工會在議會選舉中獲勝 圖源於網路
如果波蘭能不受蘇聯擺佈,獨立自主的進行改革,經濟也許會有所起色,但蘇聯通過經互會、華約等經濟軍事組織控制了波蘭,最終讓波蘭喪失了改革的機會,直至團結工會上臺。
說到底,波蘭之所以轉軌成功其實是蘇聯模式的失敗。
讓波蘭在劇變後堅定不移走西方道路的信心,來源於全社會的共識,而在一個沒有社會共識的國家,當它面臨波蘭這種決定全民未來的選擇時,就會畏首畏尾,即便做出選擇,也會陷入持續的動盪和不安中。
02
波羅的海三國與捷克
波羅的海三國在蘇聯時期,其發展就高於蘇聯加盟國的平均水平。
蘇聯解體後,波羅的海三國積極發展本國經濟,大力推行私有化和自由貿易政策,國家經濟總量得到了較大提升。
在國家經濟結構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是波海三國GDP增長的主要依靠,特別是第三產業的佔比都在50%以上,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更是達到70%之多。
▲1995-2019年愛沙尼亞人均GDP(歐元) 圖源於網路
波羅的海三國的經濟優勢一是經濟自由度高,外匯管制程度低,政策保障較好。如,愛沙尼亞對外匯沒有管制,對國際支付無限制,任何貨幣、無論數量多少都可以自由兌換、匯出匯入。當然,其它兩國的外匯政策也相對寬鬆。
二是波海三國公民受教育程度高,大學普及率高,基本上都能講一至兩種外語,特別是英語和俄語使用十分廣泛。
三是波海三國工資水平在歐盟範圍內相對較低,月工資一般不超過1000歐元。根據歐洲統計局資料,2014年波海三國均為歐盟國家中最低月工資少於500歐元,立陶宛300歐元、拉脫維亞360歐元、愛沙尼亞390歐元。
波羅的海三國的經濟結構(第三產業比重過大),決定了其經濟非常容易外部環境影響。例如2008經濟危機時三國經濟都受到了重創。但無論如何,三國均屬於高收入經濟體並是較高人類發展指數國家。
除了波羅的海三國外,還有捷克。
商務部的網站上是這麼介紹捷克:自1993年1月1日起,捷克成為獨立主權國家,成功實現經濟和社會轉軌,依靠機械製造,化學工業,冶金,紡織,製鞋,木材加工,玻璃製造和啤酒釀造等產業,實現經濟快速增長。
2004年5月捷克加入歐盟,巨集觀經濟環境進一步改善,經濟總體呈現上升趨勢。2006年被世界銀行列入高收入國家行列。
總結捷克成功的原因,包括強大的工業底子、優越的地理位置、民眾受教育水平高、有競爭力的科研院校多、擁有大量訓練有素的技術工人、再加上良好的基礎設施等等,使捷克在綜合成本上具有國際競爭力。
捷克民眾的生活質量在中東歐地區也名列前茅,加上銀行利率較低,使捷克對外資有很強的吸引力。除此之外,捷克實行貿易自由化政策,取消了外貿的國有壟斷,放開外貿經營權,取消進出口商品限制。
▲布拉格老城廣場 圖源於網路
根據歐盟統計局統計,2018年1-9月,捷克貨物進出口額為2858.1億美元,比上年同期(下同)增長14.2%。其中,出口1498.7億美元,增長13.2%;進口1359.4億美元,增長15.3%。貿易順差139.3億美元,下降3.5%。
成為歐盟成員國後,捷克的貨物貿易的80%以上都在歐盟區域內進行,其歐盟內部主要進口貿易伙伴為德國、波蘭和斯洛伐克。而在歐盟區域外,捷克最大的出口夥伴則是美國。
除去經濟上的因素,捷克和斯洛伐克的和平分手也是原因之一。日韓之間就因為獨島問題,遲遲無法達成自貿區協定。
因此,一個和平穩定的外交環境對於一個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也是極其重要的。
03
“墮落”的東德
前文說了劇變後東歐經濟社會發展不錯的國家,當然也有生活得不是那麼如意的地區。
1990年8月,東德人民議院決議東德併入西德。兩德統一之後,原東德地區的企業並沒有優勢,所以原東德製造業很快就垮掉了。
為了維持東德民眾的生活和社會穩定,西德向東部投入了大量資金,僅1991到1995年,短短五年時間就向東部輸血高達7740億馬克,使東德人可以1:1地兌換西德馬克,還為東部建立起完整的社會保障體系。
▲德國統一日慶典 圖源於網路
雖然統一前兩國意識形態不一致,但兩國民眾畢竟血濃於水,所以西德對東德的“輸血政策”不可謂不下本。
從事後看,德國政府的這項政策看似幫了原東德民眾一把,其實是“好心辦壞事”,這直接導致東德地區的民眾喪失廉價勞動力的優勢。而原東德地區的工人工資高、福利高、工會的談判能力也強,導致大部分原西德地區的企業不願在東德投資。
▲ 2019年10月30日,德累斯頓市,德國東部的極右翼組織與警方對峙 圖源於網路
所以,原東德地區的失業率一直降不下來。雖然有西德的存在,使東德轉軌代價最小,復甦的最快,但結果卻導致東德人的牢騷最大。
德國統一後,原東德民眾在1990年的滿意度最高,隨後逐年往下降,比如東德1990年居民對生活的滿意度(從1=不滿意到10=滿意)是6.59,2005年則下降為6.32。
雖然有些“新歐洲”國家和地區(例如東德)在轉軌後,民眾並不算太滿意,但這些國家依然是“歐洲一體化”的最大受益者。
04
東歐民眾懷念蘇聯嗎?
跟我們接受的資訊不太一致,戰後劃入蘇聯勢力範圍內的東歐國家都不願意走“蘇聯模式”。
比如在波蘭1947年的全民公決“是否走蘇聯式的道路?”當時只有7%的人投了贊成票。
之所以一些東歐民眾給外面“懷念蘇聯”的印象,是因為東歐這些國家的領袖基本是蘇聯“空降”過來的,他們在當地幾乎沒有執政合法性,為了贏得民眾支援,不斷借債提供高福利的待遇,想以此討好民眾。
▲ 近年來,俄羅斯社會也出現類似的情況,而產生這種“懷舊”思潮原因基本與東歐一致 圖源於網路
當民眾適應了這種極穩定的“大鍋飯”環境後,一旦這種超穩定環境被打破(轉軌後)這些人就完全不能適應充滿競爭的社會。
所以,與其說他們懷念“蘇聯時代”,不如說他們懷念原來高福利時代的“鐵飯碗”。
東歐這些國家的現代化程序,都是由內在動力驅動,自下而上全民參與的結果。絕不是外來力量強加於東歐各國頭上的,與獨聯體國家那種“從天而降”的現代化有本質的區別。
在東歐國家裡甚至不承認1945年是真正的解放,認為那僅僅是更換了佔領者,而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才是二戰真正的結束。
所以,它們在劇變中提出的口號是 :“回到1947年以前去!回到1918年的第二共和國時期!回到歐洲陣營中去!”
▲東歐劇變 圖源於網路
說原蘇聯控制下的東歐國家民眾懷念“蘇聯時代”的生活,只是一種一廂情願的妄想。
綜上,在蘇東劇變中,存在著不少轉型成功的國家。轉型成功的國家政治穩定、經濟持續發展,而這些國家採取的政策、措施都有不少的相似性。
30年前東歐國家在轉型過程中失敗或成功經驗,都應該成為其他國家的學習範例,而不是隻看到失敗的例子就拒絕變革。
結語
一位俄羅斯學者說過:世界歷史上有兩種截然相反的現代化模式,一種是“以人為主體的現代化”,另一種是“以人為代價的現代化”。
而“以人為代價的現代化”則是前蘇聯得以快速發展的精髓,紅軍的締造者托洛茨基對這種模式有著極為精闢總結:“我們雖然說的是不勞動者不得食,(事實上)主要體現的是不服從者不得食,在政府是唯一的僱主的國家裡,反抗就等於餓死”。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席捲東歐的現代化浪潮,正是東歐民眾在親身體會了“以人為代價的現代化”模式後的覺醒和反抗。
三十年後,我們回頭來看,在蘇聯陰影裡掙扎40年的東歐各國民眾,他們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如今終於重回現代文明的懷抱。
參考資料:
《入歐十年:波蘭人怎樣看世界》秦暉 金雁
《從東歐到新歐洲》金雁
《蘇聯解體20年祭》金雁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