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橙爸聊娃

    親密,是母嬰關系最自然的狀態,聽到孩子哭,你本能的反應是抱還是不抱?

    是的,你的反應和大部分父母一樣,會放下手上做的事情,馬上出現在孩子面前,輕輕地抱起孩子,眼神溫柔地和孩子對視,並判斷孩子的需求,寶寶是餓了還是尿了。

    寶寶在被抱起的那一刻,凝視媽媽的臉龐,此刻寶寶又感受到自己擁有全世界,哭聲驟小,掛著淚痕的臉上,露出喜悅的笑容,激起媽媽更加慈愛的笑容,回應嬰兒的微笑。

    媽媽以寶寶的感受為中心,與寶寶情感共舞,及時地給寶寶關注和擁抱,這是母愛的天性,是動物的本能。為何要質疑自己內心的感受,猶豫是否要抱寶寶,而去外部尋找答案呢?

    85後、90後的父母,成長在3口之家的小家庭。少有機會像以前的大家庭,從小耳濡目染,其他媽媽如何照顧寶寶。成為父母時,年輕的爸爸媽媽們,也只是剛剛結束近20年的校園生活的學生,習慣了問題都有標準答案,習慣了遇到問題,去搜索或者請教別人答案。

    成為父母後卻忘記了,哺育孩子是生物的本能,急於尋找標準答案,而質疑自己母愛的天性。跟隨自己的內心感受,及時滿足孩子,給你發出的求抱抱信號吧,擁抱你的孩子。

    擁抱孩子,促進大腦發育

    幾乎所有的動物幼崽,都需要母親的擁抱撫觸,著名的恆河猴實驗表明,擁抱如同食物,是動物幼崽最原始的需求。

    擁抱相比於,其他陪伴孩子的方式,父母會更加專注地陪伴孩子,擁抱通常都伴隨著,與孩子的眼神交流、語言互動、肢體撫觸。擁抱時,嬰兒與父母的接觸,不僅是嬰兒的生長需求,還對寶寶的大腦發育,起著重要作用。

    兒童大腦發展和童年心理創傷專家,佩裡博士說過:“觸摸對孩子來說,是像維生素一樣的關鍵營養。”早產兒的治療方法“袋鼠操”,就是要把寶寶環抱在媽媽胸前,寶寶和媽媽的皮膚接觸,擁抱撫觸孩子。

    擁抱孩子時,孩子與父母的身體觸碰,刺激孩子皮膚上的神經末梢,產生信號,神經元之間產生鏈接,重複地擁抱產生的刺激,鞏固了神經回路,也就是孩子大腦發育的過程。

    擁抱孩子,讓孩子有最佳的視線

    嬰兒的視覺系統發育還未成熟,能夠看清物體最佳距離是20-30厘米,也就是我們抱起寶寶,孩子的眼睛與父母臉部的距離,也許這就是大自然最精巧的安排。寶寶被抱在懷裡時,哭鬧的孩子,可以看清媽媽熟悉的臉龐,情緒得到安撫,鼓勵媽媽多去抱自己的孩子。

    父母的臉是寶寶最喜歡的玩具,嬰兒對人類的臉部,比任何玩具都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我們的臉在五官的分布上都是相似的,熟悉給孩子帶來親切感。但臉部表情又會因為心情、說話、目的產生細微變化,給寶寶帶來新鮮感。

    最讓寶寶著迷的是,孩子可以通過自己的哭或者笑,來改變父母的面部表情,啥事都要依賴父母的寶寶,因此感受到控制感。抱起孩子讓孩子看到我們的臉龐,可以讓孩子獲得安全感,讓孩子的情緒平靜。

    擁抱孩子,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安全感

    在孩子理解語言之前,擁抱是孩子能感受到,父母關愛最直接的方式。如果我們只是陪伴在孩子旁邊,即使陪孩子說話,也不足以讓孩子平靜,還不能達到擁抱孩子,讓身心放鬆休息的效果。

    孩子跌倒、害怕、受傷時,第一反應就是去尋求孩子的擁抱,父母抱著、摟著孩子,孩子的雙手能觸碰到父母,可以讓哭鬧的孩子平靜下來。

    父母的擁抱傳達給孩子的是,愛、安慰、支持與鼓勵,幼兒時孩子享受到了父母足夠的擁抱,孩子與父母建立了安全的依戀關系,孩子的自我得到滿足後,就慢慢地、大膽地去獨自去探索世界。因為他知道,父母的懷抱是他安全的港灣,無論何時都能得到父母肯定與支持的擁抱。

    抱寶寶能讓父母更專注地陪伴孩子,和孩子有更多的眼神交流,促進孩子的大腦發育,幫助孩子輕鬆入睡。擁抱促進孩子,與父母的安全依戀的建立,是孩子人生力量的源泉。

  • 2 # 蘭媽談育兒

    蘭媽家的兩個女兒就是一個“抱睡”長大、另一個“躺睡”長大!

    生第一胎的時候,眼界和心界都被那50多公分的小人兒吸引,白天抱著、晚上抱著,幾乎除了吃飯和上廁所之外,大部分時間我都要抱著大寶,就像是抱著安全感一樣安心。

    都說生一胎“稀如寶”,話雖這麼說、但誰家孩子誰家疼,不管是一胎還是二胎母親給出的愛都是足足的份量,但從二胎出生那一刻起愛被瓜分之後就無法平衡,而媽媽的體力和精神消耗也在雙倍增長。

    當妹妹哭鬧、姐姐也哭鬧,當一個懷抱忙不過來,一雙手也支配不過來的時候,從剛開始忙不過來的獨自躺床到醒了哭無人理、再到哭著哭著睡著了,在體力和精神的無奈裡,意外發現“躺睡寶寶”的妹妹就誕生了。

    而多年之後的今天,姐姐6歲零2月整,妹妹3歲零3月有餘,除了嬰兒時期經常抱和不怎麼抱的區別之外,完完全全生活在一起、也都是一樣被疼愛的她們,卻偏偏有著不一樣的生活狀態和成長個性。

    關於這一點,很多人都曾經說“這是遺傳”、但在我看來並非如此,經過多年的觀察了解,蘭媽認為兩姐妹那不一樣的生活狀態和成長個性,都跟嬰兒時期經常抱和不怎麼抱有著密切關係。

    具體如何個不同法,解析如下:

    1、性格方面,經常抱睡的孩子依賴性強

    姐姐受頭胎稀罕和獨寵影響,從出生開始到3歲之前,出門就從來沒有自己走過路,一歲以內是稀罕、一歲往外就是耍橫的無奈了,出門習慣被抱的姐姐也形成了較強的依賴性,若不是在3歲那年妹妹出生了、很難想象姐姐會被抱到多大。

    儘管姐姐出門就要抱的習慣,隨著妹妹的出生慢慢被調整過來了,但是姐姐那較強的依賴性依然存在,吃飯要喂;睡覺要哄;摔跤要扶;被欺負要告狀 ;上學要媽媽陪等等。

    這些幾乎每天都要上演一種的戲碼,在二胎家庭來看可能是爭寵心太強,實際上從姐姐的成長性格方面來分析,這就是源自於從小到大嬌慣方面的依賴性,姐姐從小生活在被眾人獨寵的環境,生活完全是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狀態,這樣的她,自然會養成較強的依賴性格。

    2、生活方面,不怎麼抱的孩子適應能力強

    在二胎家庭裡,可以說絕大部分的家長都渴望孩子們的自理性強,但現實生活告訴我們“自立性強的孩子一定是從小養成的生活習慣”,如果孩子小的時候自理性就不太好,那麼長大之後依然如此。

    因為妹妹從小習慣自己睡覺的獨立影響,在妹妹的成長裡大多數都是以獨立居之,大概在一歲左右的時候妹妹就可以自己拿勺吃飯、自己扶牆走路,兩歲左右自己玩玩具、玩沙子,在這些本應該纏著“陪我玩”裡妹妹從未有過鬧雜的磨耳朵。

    記得1歲半的那年暑夏,姐姐上幼兒園之後妹妹到了中午約13:00左右,自己往床上一躺就進入了秒睡狀態,這個良好的午睡習慣至今3歲多還仍然保持著,在我看來這都是跟幼時極少抱的原因息息相關,少抱的環節讓妹妹養成了遇事既來之則安之的心態,同時也養成了較強的環境能力適應。

    3、習慣方面,經常抱睡的孩子作息習慣太差

    和妹妹相比,幾乎抱著長大的姐姐,不管是獨立、還是心態方面都要差於妹妹,至今已經6歲多的姐姐沒有養成一個良好的睡眠習慣,就連晚上睡覺也離不開我的摟睡,心態方面也極為脆弱敏感,姐姐平時不僅不喜歡家裡面親人誇讚妹妹,還不喜歡聽對她“不利”的話。

    可能很多家長認為這是明顯的二胎之爭,實際上一個孩子“聽不得壞話”的心態,完全就是受自小“好話聽多了”的影響。

    從綜上分析了解,我們會發現幼兒時期經常抱孩子和不常抱孩子,看似是帶孩子方式不同、實際上就是孩子打小養成的一個生活習慣,而這個習慣也會伴隨著孩子的成長、乃至他們的一生,關於孩子的成長我們也一定要記住小細節決定大環境,包括日後的教育學業情況家長都需抱以“好習慣要從娃娃時期開始抓起”去看待。

    也就是說,在孩子沒有情感或者需求幫忙的時候,盡可能地鬆開我們的臂膀,讓孩子自由去探索、實踐,而孩子們在自由裡抓住獨立、努力和探索的同時,他們的思維認知包括習慣都會隨之受到影響。

    ---------------------

  • 3 # 胖燕日常

    抱與不抱有差別的,特別是嬰兒時期,經常抱的寶寶喜歡抱著睡,因為懷抱裡溫暖又安全,但是抱著睡一次,以後睡覺放下非常難,我深有體會啊,我家外孫生下來大家稀罕都喜歡抱,尤其是月嫂請了四個月,媽媽奶奶姥姥沒別的事,就剩下抱孩子了,後果就是一放就醒啊,在懷裡睡半個小時放的時候比剜地雷還小心,孩子媽媽抱著孩子吃奶至今落下腰疼的毛病,所以我不提倡沒事就抱,但也不是不抱,抱著玩玩,溜達溜達,然後放下,在床頭放些顏色鮮豔的東西吸引她,每天放點舒緩的音樂,大人孩子都舒服

  • 4 # angel3610

    大多數家長其實都有過這樣的糾結,文化的差異和社會的形態也影響了對孩子的養育形式。我第一次聽到這個問題其實是在我媽的口中聽到的,我媽說西方人都不怎麼抱寶寶的,經常被抱的寶寶長大了會很依賴父母,不會獨立成長。那時姐姐還很小,作為一枚新手媽媽面對很多問題都會很糾結,尤其是在教養方面,小時候的養育方式直接會影響到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性格培養,所以很多媽媽才會在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上糾結!

    不過在我自己個人看來抱與不抱要看情況吧!不能一看到寶寶哭就去抱,其實寶寶都很聰明,有時候她是在試探父母的底線在哪裡。所以還是要有原則的去看待這個問題,如果寶寶做錯了事或者是一些不好習慣問題,我們堅決不能妥協,讓寶寶知道並不是所有的事父母都會依著的。其他的時候跟著心走就好,不用刻意的去控制自己不去親近孩子,我一直都堅信被愛的人才會懂的怎麼去愛別人,所以和寶寶的接觸很重要,想抱就抱,想親親就親,畢竟寶寶的心思是很單純的,接觸就是父母對寶寶最直接的感情表達方式。在寶寶需要你的時候給予及時的愛,寶寶才會有安全感,才會更加自信和樂觀!

  • 5 # 木葉fkqg

    我的孩子從小就沒怎麼抱,躺了六個月,他很聽話,一般也不鬧。

    鄰居的女兒,比他大三天,人家七個月就能站,腿特別有勁,老公就鍛鍊我孩子站,不幾天就很好了。

    鄰居家的女孩,從小抱著長大的,可能一家一個喜慣吧!

    其實孩子大了都一樣長,那時光聽老人說,小孩子抱慣了,就不躺了。

    孩子就是咋慣咋長,覺得也沒有多少區別。

  • 6 # 小丶米粒兒

    當然會有差別的。寶寶雖小,也是一個有需要的人,他有著自己的感覺,幼小的內心對於大人的抱抱是渴望的。小寶寶對於愛的理解可能就聚焦在身體的接觸還有愛的目光上,長期得不到父母愛的滋養,孩子也會長大,但是影響卻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甚至影響一生。

    我身邊有這樣一個案例,主人公是同一個家庭的姐妹倆。因為家裡三代單傳。這一代的父母第一胎是閨女,由於家裡多年未填新丁,所以也是示若珍寶,總是有人給予愛的抱抱,幾乎不著床的,所以此寶小時候特別不省事,淘的不行。兩年後,家裡又添丁,可惜期盼落空,本以為會是個男孩,結果又是一個丫頭,待遇可想而知。孩子是不會餓到,可是就是嚴重缺抱抱,恰好又趕上農村秋忙的時候,大人下地幹活,只有一個老人看兩個孩子,奶奶只顧會跑的姐姐,妹妹就是每天被壓在床上自己看天花板,可憐巴巴的!

    就這樣,兩姐妹漸漸長大。姐姐人來瘋,妹妹敏感內向。習慣性的姐姐穿新衣服,妹妹撿姐姐剩下的;有好吃的,姐姐吃第一口,妹妹撿漏,父母也沒感覺有什麼不妥。直到有一天妹妹離家出走了,留下一封信,孩子由於父母的嚴重偏心而懷疑自己不是父母親生的,此行是去找親生爹媽的。父母才意識到自己的過失,悔不當初,只有把孩子找回來彌補不足了。

    時間飛快,姐妹初長成。姐姐愛玩不愛學習,高中畢業就工作了。妹妹是個悶葫蘆,不聲不響的考上了本科大學。姐姐玩心重,工作總是讓父母操心,而妹妹卻很自立,上大學基本都是勤工儉學,基本很少花用父母花錢,每每回家還要買些好吃的給父母,還會幫父母下地幹活。父母說:白疼老大了,以後還得指著老姑娘養老的

    是不是感覺很奇怪?為啥小時候集寵愛於一身的姐姐,抱抱收獲不停,可是長大卻如此讓父母操心;而無人問津的妹妹,小時候鮮有人抱抱,長大卻如此出息,感恩父母?哈哈!我也很奇怪……

  • 7 # 家有雙胎萌崽崽

    不用等長大,很快就能出區別。

    我們家帶寶寶的人手有限,不可能做到有哭必抱。別人家帶的人手足,抱的時間多很多,開始我們還覺得很愧疚,感覺挺對不住寶寶的。

    現在寶寶滿週歲了,區別就出來了,只有我們家的寶寶大動作發育最好,除了還不能走(只能扶東西走),成天爬上爬下,比較高的地方都能一層層想辦法爬上去再爬下來(爬下來比爬上難)。

    群裡別的寶寶發育都要差一些,抱得最多的情況最不好,平爬都很勉強。寶寶個體差異肯定是有的,但抱得太多,別的不說,肯定會影響大動作發育。

    但一定要注意,不能多抱不是不抱。

    分享一個心得,如何判斷是不是必須抱。

    前提條件是要讀懂寶寶的哭聲。

    要讀懂寶寶的哭聲有兩個關鍵:

    1、讓寶寶日常生活規律,在初期就能很好的輔助我們判斷;

    2、認真傾聽和記憶寶寶哭聲,不同需求差別還是比較大,餓了的時候、任性的時候的時候、身體不舒服的時候...哭聲肯定不一樣。

    只要判斷寶寶不是餓了或身體不舒服就可以不抱。

    再就是不抱不等於不管,不抱也不等於孩子就不會有安全感,有很多方式可以哄孩子、陪伴孩子,孩子在獲得安全感的同時,也不會養成要長時間抱的習慣。

    再分享一個心得,寶寶抱多少最合適呢?

    這不太可能有統一標準,個人覺得,有條件抱著寶寶的不放的家庭,可以有意識的少抱一點,而沒條件長時間抱寶寶的家庭,可以有意識多抱一點。

    無論理論上說多好,如果自己的家庭沒有可行性,理論就只能是理論。

    我們家就是後者,所以我們家擔心的不是抱多了,而是抱少了,經常有意識多安排時間和人手多抱寶寶。

  • 8 # 一月愛八月

    我懷孕的時候,進了一媽媽群,裡面的媽媽每天分享帶孩子經驗,他們說:孩子哭了一定不要抱,讓孩子哭一會兒,孩子一哭就抱,孩子會很黏人的,大人會非常辛苦。這個經驗我還專門記在一個筆記本上面。

    我坐月子的時候,有一次孩子哭了,我媽剛好在做飯,為了訓練孩子我就不去抱孩子,孩子哭的撕心裂肺。

    我媽聽到了,慌裡慌張的以為出什麼事情了,過來看是孩子哭了,趕緊從廚房跑過來,一邊罵一邊準備抱孩子,我叫我媽:停,不能抱,會慣壞孩子的。我媽根本不聽我的話,雙手抱著孩子一邊安撫孩子,一邊罵我道:你是孩子的親娘嗎?誰告訴你孩子哭了不抱的呀!早知道你這麼沒有良心,你小的時候哭,我就讓你哭死算了。我一臉尷尬的表情,啞口無言地站在那裡一動不動。

    當時心裡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感覺,感覺自己不配做一個母親,對自己的孩子如此狠心,孩子才十來天,他什麼都不懂,他不哭不鬧,他還能以什麼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呢?

    生下來就經常抱和不怎麼抱的寶寶長大了有什麼明顯的差別嗎?

    第一、寶寶哭了抱是正常的。

    我經過那次教訓後,我媽告訴我:別人說的經常抱孩子和不怎麼抱孩子是孩子不哭的時候,我們要減少抱孩子,讓孩子自己玩耍,然而孩子哭的時候,不管什麼原因,你都應該抱抱他。

    這讓我想起明星孫儷說過的一句話,孩子哭了,我們不需要說任何言語,給他一個擁抱,並且告訴孩子,我理解你的心情,這樣做就夠了。

    另外孩子一睜眼就長大了,孩子是抱一次少一次,就像《囧媽》裡面說的一樣,你有多久沒有抱過你媽媽了,我相信孩子到了青春期,你再想抱抱孩子,已經基本不可能了。現在孩子小,需要大人抱抱,我們就多抱抱孩子吧!

    第二、抱與不抱的區別?

    阿德勒曾說: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如果我們錯誤的理解了抱的含義,那麼這樣長大的孩子一定是沒有安全感,他的一生都是不幸的,他需要用一生來治愈童年。

    所以我要正確的理解抱的含義,孩子哭了就給他抱抱,孩子不哭鬧的時候,就要減少抱,讓孩子自由快樂的成長。這樣長大的孩子更加自信,有安全感,他的童年是快樂的,他在快樂的襁褓中長大,他的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他是幸運的人。

    所以請各位家長正確的理解並對待抱與不抱的含義。

  • 9 # 空媽是個處女座

    寶寶生下來後,經常抱與不怎麼抱的,在長大了之後有沒有明顯的差別呢?這應該是很多重視育兒教育的家長,會比較關注的一個問題。

    差別肯定是會有的

    空媽覺得其實這兩種孩子的差別,更明顯地是表現在心理跟性格上的差別。

    出生後經常被哄抱的孩子,一般來說性格都更加願意與人親近,而且隨著年齡的不斷增大他們的安全感,也非常容易得到滿足,性格基本會比較穩定。

    而小時候不怎麼被抱的孩子,成長後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比較難以跟人親近。

    因為在嬰幼兒時期,就缺乏與人接觸的肌體感,會讓他們在張大之後也很難恰如其分地與他人相處,甚至是表達情感。所以這類孩子,往往都會存在內向孤僻,有時候嚴重的還會出現殘暴的極端特性。

    因為從小就缺乏安全感,以及感受不到家人的關愛,會讓他們的性格變得特別容易暴躁,喜歡大吼大叫。

    而且這種情況,一旦形成了,就很難去改變。

    所以空媽在這裡建議各位家長,一定要在孩子早年間的撫養過程中,給予及時的關愛與安撫,不要一直放任孩子哭鬧,而採取置之不理的態度。

    我是空媽——育兒是個繁瑣長遠的事情,願我們共同努力讓孩子和父母一起變得越來越好。

  • 10 # 愛追劇的簡小娛

    我記得兒子剛出生的時候,很多媽媽都和我傳授經驗說孩子不能經常抱,不然抱著抱著他們習慣了就會老要你抱,特別寶寶哭的時候,你千萬不要抱。

    我信以為真,真的就不太抱兒子,哪怕寶寶哭得厲害,我都讓他哭著睡著了,可我才這麼做了一天,就覺得這個方法不妥,為什麼孩子哭著想要你抱,你卻不抱呢,覺得挺殘忍的,所以我開始選擇經常抱著寶寶。

    後來無意中看到了華生的“哭聲免疫法”,我才知道朋友所謂的寶寶哭的時候,你千萬不要抱就是“哭聲免疫法”,哭聲免疫法的宗旨就是孩子哭得時候不要抱,等孩子不哭了媽媽才抱,讓孩子知道只有不哭的時候,才能得到媽媽的懷抱。

    而這個“哭聲免疫法”竟然曾經風靡全美國,華生那個年代,許多美國父母用過這個方法治好真的變得不粘人,不總要大人抱著,但是長大之後弊端卻顯示出來了,很多孩子睡眠和心理上都有些問題,而提倡哭聲免疫法的華生,他自己的孩子人格上都有問題。

    我這才意識到,當時我選擇放棄“哭聲免疫法”是多麼明智的選擇,我覺得生下來就經常抱的寶寶和不怎麼抱的寶寶有以下這些區別。

    經常被抱的寶寶親子感情發育更好,更聰明

    擁抱寶寶與父母建立感情的重要方式,如果父母經常擁抱寶寶,和寶寶互動,可以促進父母和寶寶之間的親子關係。

    並且當寶寶在父母懷中的時候,他們會感覺很放鬆,這是寶寶最佳的學習時間。

    經常被抱的寶寶更有安全感

    寶寶經常被抱著,他們是能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愛,每當他們哭泣的時候,都能從父母那裡得到及時的回饋,所以他們內心安全感十足,不用擔心父母不擁抱和愛惜自己。

    經常被抱的寶寶的不多

    一般來說寶寶被父母抱著就很少哭泣了,寶寶不經常哭泣對身體其實有些好處的,比如說很多寶寶哭多了會容易有臍疝之類的,不哭的寶寶不容易有臍疝。

  • 11 # 透明七彩瓶

    如果說寶寶長大成人以後有什麼明顯的差別,我覺得除非有科學研究和長期的調研跟蹤,否則很難說有多大的區別。

    但是,在小時候,還是有所差別的。

    寶寶剛生下來,需要充足的睡眠,還是盡量不要抱,讓寶寶躺在床上自由睡眠。一是因為寶寶經常抱在懷裡,身體受到束縛,尤其是頸椎,脊椎等,得不到舒展,不利於寶寶的發育。二是寶寶被經常抱,會形成依賴感,長期的話,就會經常要抱,不抱就會引起哭鬧等。

    以前的觀念也會認為經常抱孩子會讓孩子產生依賴,不利於獨立,孩子會比較脆弱。所以,孩子哭鬧的時候就不用管,等到他自己哭累了自然就不哭了。但是現在新的理念認為,孩子如果哭了、餓了、鬧了,需要大人抱的時候,大人就適時給予擁抱,尤其是媽媽,讓孩子感覺到信任、踏實,最終停止哭泣。我比較贊成後面這種理念,一是自己做了媽媽之後,看見孩子大哭的時候有點心疼,二是認為孩子現在哭鬧如果得不到滿足,會影響他以後情緒的表達和情感的訴求,孩子也會缺乏安全感。三是覺得孩子想要抱的時間也就那麼幾年,何不滿足他?況且滿足他的同時自己也得到了心理上的滿足。

    所以,我覺得孩子小時候盡量少抱,以免影響孩子發育,但當孩子需要的時候,我們也不要吝嗇擁抱,同時各個階段注意抱的方式,幾個月的時候,要託著頭,孩子還不能豎起頭來,等到長大一些,就可以適當的豎抱以滿足孩子對外界好奇、感覺新鮮的需求。

    一己之見,需要對你有啟發吧!

  • 12 # 火樂火樂的媽媽

    有差別的,經常抱的寶寶,他形成了一種依賴性!我做月子期間,是我親身經歷的!那是寶寶寶寶剛出生的時候,因為是新手媽媽,所以有些事情不太懂,寶寶一鬧人,我就有點不知所措立馬就把他抱起來,但是這個舉動也讓我以後的日子都過得很累!那時,婆婆不跟我們住一起,,老公上班,所以晚上,就我一個照顧寶寶!小家夥被抱的愣是睡覺放不到床上了,一放床上就哭鬧不止。就這樣,我幾乎抱著他睡了整整一個多月!慢慢的大了,我也就沒怎麼慣著他了,有時候不管他,有時候就帶他在戶外活動的時間比較長,這樣他就會累一些,入睡也快點,也漸漸的可以自己睡覺了。

    因為媽媽的懷抱是溫暖的,也是最有安全感,所以寶寶當然喜歡!對於,經常抱的寶寶與不經常抱的寶寶在長大以後沒有太大的差別!主要還是看大人的教育方法。當然,當寶寶可以稍微放手的時候,家長,還是不可以肆意妄為的慣著他,這樣以後大了,那壞習慣可是難改了!與那些不經常被"抱著"的孩子你會發現有很大的區別!雖然我的寶寶在月子期間,我抱了整整一個月,但是他現在快兩週歲了,一點也沒有,嬌氣的毛病,自己可以做的事情,他都可以做!

    總之抱於不抱的差別在於,什麼時候不抱,什麼時候抱!

  • 13 # 用戶6986383862339

    那是因為家長給寶寶養成習慣了,不過慢慢長大些會好的。

    我家寶寶以前也這樣,後來慢慢調理過來了。

    你等他很想睡的時候,哄他睡著,睡熟了放下來,如果醒了,再繼續抱著哄睡,然後再放下來,慢慢就會改過來的。

    當然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抱著睡覺,畢竟孩子還太小,給他足夠的安全感很重要。

  • 14 # 小陳1258698

    寶寶在媽媽肚子裡是蜷縮著睡覺的,包圍著,有安全感,出生後,需要適應陌生環境,抱著睡他有安全感,更容易熟睡。

    父母不必擔憂,都是正常的反應,可以給寶寶熟悉的被子,有熟悉氣味的東西陪伴寶寶入睡。慢慢習慣就好了。

    條件允許的話,寶寶可以熟睡後媽媽陪著一起,讓他更有安全感,

  • 15 # 用戶5637011946286

    50天的小孩晚上要抱著睡,正常的,建議慢慢改善為好,小寶寶一般需要安全感,這種生理性安全感來自母親子宮,全身包圍的感覺最安全,屬於正常的生理反應。

    但需要家長慢慢引導,白天哭一會盡量不要馬上抱起,多借助搖床哄寶寶入眠為好,換種安全的方式,就會慢慢改善睡眠質量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塑料水龍頭關不住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