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最近看清平樂有感,在我的印象裡宋朝以前的宰相一個就可以振興國家,比如齊國的管仲,秦國的商鞅,漢朝的蕭何,前秦的王猛,東晉的謝安,又或者是諸葛亮起碼也能操作蜀國小打大,而北宋賢相加起來兩個手都不夠用,什麼趙普呂夷簡韓琦富弼司馬光王安石文彥博寇準等等等等,卻還是要低頭做小,是否說明北宋宰相言過其實,還是有什麼其他原因?

20
回覆列表
  • 1 # 漩渦鳴人yy

    很簡單,大家都知道北宋的癥結在哪裡,北宋的心臟病是什麼,但是大家卻不敢對她動手。任何一個敢對他動手的人,早就已經不在宰相的那個位置上了!這些宰相,叫做有名的宰相,也就歷史上面留下名字的宰相,而不能成為名相。

    北宋的問題在哪裡?主要是兩點,第一,趙匡飲,杯酒釋兵權,使得中央集權制度在這個時候達到了一個巔峰!皇帝成為了國家的主宰,皇帝的賢明與否決定了這個國家是否是前進還是原地踏步,或者是倒退!

    此時期北宋也就遇到這種情況,如果在民軍或者是有雄心有壯志的君王的領導之下,確實可以有一番作為!但是這個時候的北宋,最起碼還沒誕生這樣的明君!

    而且從我們的角度上來,你說一個國家改革,光靠宰相他成嗎?不成一個國家要想改革徹底成功,他必須得要宰相,跟皇帝一起努力,宰相有能力。那麼皇帝必須得做到放權,必須得做到百分百的信任。有人會說到王安石變法,你看變法這麼激烈,當初皇帝如何相信他,但是後來還不是因為幾句謠言變法當即要者,而且王安石本人他的實際操作能力。也確實讓人懷疑!

    總體而言,這個時期北宋雖然是有賢明的宰相,但是這些宰相更多的是體現在事物方面的處理能力,對於國家的癥結對於國家的心臟病一直避而不談,而這個北宋的心臟病又在哪裡呢?

    北宋的心臟病的問題,就是幽雲16周的問題!想要發展,你就必須得有和平和平嘛兩種因素,一方面皇帝到底是否算得上腦子正常,腦子正常的,會搞花石綱的一套嗎?會鬧得天下農民起義嗎?不會還有一種呢,就是腦子正常,但是卻遇到那種沒有辦法的時局,沒辦法做出改變,也就是自己一天到晚受到其他國家的入侵,發生戰爭,一直在消耗自己本國的國力!

    這是什麼情況?這就是幽雲16州,北方最大的天險落入到了遊牧民族手裡之後所造成的情況!大家想想幽雲16州一直握在北方遊牧民族射裡面,她如果忌憚你,或者是覺得你強大起來的時候,派軍隊不停的騷擾你,不停地對你的邊境進行劫掠,你如果沒人攔著,那好,我深入你的腹地,把你腹地折騰的一團亂糟糟之後,讓你這個國家沒有辦法和平發展。甚至於說像女真人一樣直接打到你的手,都把你皇帝一家全部都給包圓了,那這個時候你找誰哭去?哭都沒地方哭!

    所以這個國家我們發現他一直都有一種心臟病,就是永遠都擔心北方遊牧民族一口把它給吃了,雖然最後實際情況也驗證了這個結果!如果說他能夠解決這個心臟病,那他的發展未來會怎樣?確實不可估量,可是心臟病一直無法解決,這就是一個問題!

  • 2 # 閆廣鑫string

    在我眼裡的宋朝其實是被一堆士大夫綁架的國家,文彥博曾與宋神宗的談話時說到“為與士大夫與治天下,非與百姓治天下也。本質上文彥博的觀點代表了當時主流士大夫的觀點和情緒。

    第一、雖然基本上都是出身寒門,但是一旦為官就立刻脫離寒門,形成了一幫不是貴族的貴族!貴族起碼有榮譽感,而這幫士大夫卻只有自己的利益和所謂崇高的私德!並強加在這個國家和君主身上!

    第二、士大夫的性格以自我為中心,極其小心眼並排斥武將!文彥博和歐陽修是如何打壓狄青的,大家應該都知道!唐朝初年像是契苾何力那種心胸寬廣、以大局為重的能臣猛將,我在宋朝沒有看到過!

    第三、士大夫以自己的個人利益為重,而國家利益永遠只能排第二!好不容易出了范仲淹和王安石兩個治世能臣,結果變法全都半路夭折!在他們眼裡什麼國家利益,自己的利益才是最重要的!

    第四、更可怕的是由士大夫主導的宋朝政壇還失去了彈性!於是靖康之恥、狄青被排擠和岳飛被冤殺的事情就不得不發生啦!

    一個朝代的興盛必然需要尚武,你宋朝的商業再怎麼發達,因為你軍事的羸弱,所以最後只能變成女真人嘴裡的肥瘦!

  • 3 # 智囊智囊

    大家好我是智囊。

    這個問題我覺得很好,我在前些日子也有這方面的疑問。

    首先第一個問題是,宰相和宰相是不一樣的。

    這不僅僅體現在其個人能力方面。

    舉個簡單的例子。

    趙匡胤時期,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安內和攘外。

    那麼他用的宰相就應該很有針對性的來解決這兩個問題,相對來說,經濟民生就要靠後一些。

    到了趙光義前期,主要的問題是對外,剪除“十國餘孽”和北方遼國,那麼趙光義選宰相也要主要考慮這些方面。

    等到趙光義敗北,再敗,他不敢打了,那朝廷的問題在穩固北方邊境就只剩下內政了。

    真宗初期,面對的問題還是北方遼國,後期就主要是封禪作妖,宰相也都成了“五鬼”這種。

    仁宗時期的問題軍事上是和西夏,然而被軍事拖累的財政已經處於崩潰的邊緣了。

    所以有了“慶曆新政”,但是被保守黨狙擊,趙禎反戈一擊,送范仲淹等人外放。

    葬送了最佳的變法時機。

    不變法的話,宋庭就只有等死這一條路了。

    到了神宗,被逼的沒有辦法,變法吧。

    以王安石為首。

    即便是財政到了這麼困難的時候,保守黨依然很頑固。

    不停的在狙擊新政。

    當然了,新政也有自己的問題。

    到此為止,咱們就會發現,宋庭形勢的惡化就是管理層放任的結果。

    當范仲淹們想變法圖強的時候,保守黨就出來狙擊了。

    狙擊的力度應該是非常強的,強到連當皇帝的趙禎非常乾淨利落脆的投降。

    趙頊王安石遇到的問題和趙禎范仲淹是一樣一樣的。

    他們之間最大的區別就是,趙頊相對更支援變法。(我主觀的覺得范仲淹應該能甩王安石之少一條街,但是我證明不了。)

    但是趙頊一死變法立了就被保守黨廢了,保守黨還順便把新黨踩到泥裡。

    到這裡,我就得出一個結論,北宋形勢差就是因為保守黨的勢力太大,尾大不掉導致的。

    那麼為什麼?

    “斷人財路,猶如殺人父母。”

    保守黨,其實也“士大夫集團”的大部分人,腐化墮落的太厲害了。

    他們作為管理層和既得利益者,不願意去承擔他們應當承擔的責任。

    心中絲毫沒有皇帝,朝廷和人民。

    他們眼裡只有自己的那“一畝三分地”。

    勢力如此龐大的保守黨,不是哪一個明相能夠解決的。

    估計就是空降個張居正估計也不好使,得空降個雍正才行。

    張居正之所以頭鐵,是因為他背後有皇帝,好吧,他背後有太后,但是差不多一個意思。

    我們看趙禎和趙頊,很明顯不會給張居正這種許可權。

    所以,明相發揮的空間非常有限。

    所以,還是得看皇帝。

  • 4 # 三點半雜貨鋪

    首先作為名相要保證有幾個條件,首先肯定是當時的歷史環境,在者就是君主的信任,最後才是卓越的才能,齊國的管仲,秦朝的商鞅,哪個不是在這樣的一個環境裡取的巨大的成就?

    而宋朝的名相可就真的太多了,因為宋朝的實力科技實力都算的上是一個巔峰,所以出那麼多人才也是正常的,譬如趙普、寇準、呂夷簡、韓琦等人,這些人可謂一個比一個牛。但是北宋當時的環境不太好,重文輕武,國力積弱,特別是在對外的戰爭上體現出了他的弱勢。

    北宋輕才幹重品行,這就讓宰相的能力變得不是那麼的高了,從北宋的那些宰相中我們就能輕易的看出富弼、文彥博等人的能力一般,但是品行卻十分端正,各個都是知名的道德君子,他們在創新方面的能力實屬一般,守住老祖先的基業尚可,若是讓他們去開創新的東西和管理方式,他們怕是沒有什麼太大的能力,跟商鞅、管仲比起來那能力可真的是差太多太多了。

    然後在來說說宰相的一個制約體系,主要是體現在分權制衡上,宰相的權利遭到了極大的制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沿用了五代的制度,設立了樞密院來管理軍事,然後在從樞密院的樞密使分宰相的軍事政治權利,然後還設立三司,以三司使分宰相的財政權,在其他的一些方面也是設立了一些制約,所以在實施一些重要的決策面前,宰相的權利就顯得微乎其微了。

    再加上北宋的君主大多比較平庸,沒有什麼雄心壯大,所以更別說改革強國了。沒有遇到賢明大膽的君主你宰相能力再強也無法實施,北宋就只有宋太祖、宋神宗、宋哲宗是有一定的才能的,剩下的所有皇帝都平庸的很,只想守住祖先的東西,連開疆擴土敢於改革的勇氣都沒有,這樣的君主,宰相門得不到重用,怎麼會為你國家的發展出一份力。

  • 5 # 情幾許

    所謂: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

    同理,封建社會,一個國家能否強盛往往不是有幾個名相決定的,皇帝在其中有更大的作用。

    如果皇帝昏庸無能如劉阿斗,連武侯諸葛亮這種人才都拯救不了蜀國;而反觀雄心勃勃,勵精圖治的秦孝公,正是有秦孝公近乎無條件的支援,才有了商鞅變法的令行禁止。

    商鞅確實原本不姓商,他本來姓公孫,叫公孫鞅。但他出身於衛國公族,以國名“衛”為姓,聽起來就像皇親國戚一樣,和人說起來也比較體面,所以他又叫衛鞅。後來變法強秦立了大功,秦王封他做商君,才改名商鞅。

    在商鞅還是衛鞅的時候,曾在魏國待過幾年,當時魏國是數一數二的大國,但可惜魏王是個“熊將”。老國相公叔痤發現的衛鞅是個大才,於是魏王推薦用衛鞅:

    國相可是文官裡最大的官,魏王笑了笑,不置可否。

    老國相嘆了口氣:大王你要是不想用他,就殺了他吧,小心讓別的國家收了去。

    魏王又笑了笑,沒怎麼在意。

    後來衛鞅趁魏王還沒改主意,逃到了秦國。

    那時候的秦國,剛從塞外苦寒之地回來,又和魏國打了好幾年仗,的老秦獻公也死了。秦孝公剛剛繼位時,割地賠款,喪權辱國才和魏國求了和,全國上下可謂一窮二白,要錢沒錢,要糧沒糧,要人才也沒人才,但老秦人就是有一股子不服輸的勁兒。

    於是秦孝公咬咬牙,向當時的“全中國”釋出了《求賢令》:只要能讓秦國強大起來,我願與他分享國家。

    好傢伙,雖然秦國當時名氣不怎麼樣,但苦讀多年的讀書人都想著一朝做官飛黃騰達,誰會與錢和權過不去。很快各國來應聘的人住滿了一院子。正好那時候,衛鞅也到了秦國。

    後來幾經波折,衛鞅在眾人之中脫穎而出,秦孝公在他的輔佐下積極推行變法,秦國漸漸強大起來。

    最後,秦國奮六世之餘烈,終於一統天下。而這六世,正是從秦孝公這裡往後的六個秦王: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和秦莊襄王。

    為什麼最後是秦國統一天下?不得不說這六個秦王個頂個都是好樣的,幾乎隨便拿出來一個都能吊打同時代的六國國君。

    難道六國沒有名臣良相嗎?吳起、李悝、藺相如等等,甚至還有拜了六國相印的蘇秦。隨便拿出一個人來寫個傳記都不比商鞅差。

    可惜的是他們輔佐國君大多不成器,要麼昏庸無能,要麼殘暴不仁,好不容易合縱,要一起對付強秦了,秦國略施手段,就又讓六國反目,於是聯盟也決裂了。

    其實,名相興國只是表象,皇帝興國也是表象。

    所謂名相,往往有過人才能,見識比常人更廣,他們用更高的眼界和思想,提出了對國家發展更有利的政策,而皇帝是這些政策的執行者。

    真正興國的社會制度,經濟制度、軍事制度的改革。如今我們國家的逐漸強大,也不是一個人或幾個人的努力可以決定的,而是我們全體中中國人在發展中不斷摸索,不斷改革,不斷進步的結果。

    我相信,只要我們不因循守舊,積極跟隨時代發展的步伐,開拓進取,勇於創新,就能打破美帝的技術封鎖,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 6 # 夢而為蝶

    古代得一名相可以興國,誠然如此。齊得管仲,尊為仲父,任以國政,燕得樂毅,秦得商鞅,皆舉國聽之而不疑,雖太子亦不得與之有異議。漢高祖舉關中委之蕭何,蜀先主國事都聽諸葛亮,如魚得水。前秦苻堅與王猛君臣相得,各盡其才。至於東晉謝安,則卻敵自保而已,談不上興國。故得一名相可以興國,皆是君臣之間如魚得水,不存疑心,能盡其才,舉國上下皆聽其令,所以能興國。

    北宋名相雖多,但不能盡其才。趙普輔助二帝,使天下歸一,戰亂不起,亦是其功。但也曾遭貶逐,不盡其才。寇準為相,檀淵之盟時欲奮力一戰,收復燕雲十六州,惜宋真宗不聽其言,與契丹議和,可奈之何。呂夷簡雖稱名相,實則不符,然而為相多年天下太平無事。韓琦、范仲淹威震西夏。邊人言:“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膽心寒,軍中有一範,西賊聞之驚破膽。”及二人入朝為相,慶曆之政為之一新,惜不久二人俱罷。富弼出使北遼,使兩國免於干戈,文彥博平定叛亂,亦是其功。此數人為相,雖無赫赫之功,然國泰民安,朝野清平,亦是不可多得的盛世之治。

    至於司馬光與王安石二人,一主新政,一主守舊,勢如水火。誰對誰錯也不好說,但從此之後,新舊二黨相爭,迭相執政,北宋從此多事矣。但也不至於成一副爛攤子。直到宋徽宗任奸臣蔡京為相,朝野上下才成為爛攤子,北宋亦因此滅亡。

    檀淵之盟,宋遼議和,遼尊宋為兄,遼為弟,約為兄弟之國,從此百年免於戰亂之苦。西夏則直接向宋稱臣,所謂的低頭做小從何說起?

    所以宋朝名相雖多,但用之不專,不能盡其才,君臣之間不像古人所說的如魚得水一般,便也不能興國了。雖然如此,但也是天下太平無事,民殷國富,更不是什麼爛攤子。將北宋變成一副爛攤子的罪魁禍首乃是蔡京,與諸賢相無關。

  • 7 # 阿徐說

    先來看看北宋當時的狀況,北宋作為中國古代經濟文化最繁榮的時期,可以說是獨立於當時的世界之巔。所以,唯一讓人不滿意的大概就是政治以及軍事方面了,不僅讓金遼兩個少數民族欺負的體無完膚,而且還丟失了大片疆域,可以說是和前面萬國來朝的唐朝有著天壤之別。要是北宋都是無能之輩那也沒什麼,問題是恰恰相反北宋不僅能人眾多,就連名相大大小小有十多個。

    那麼,到底為什麼會造成北宋明明坐擁十個名相,卻依舊形勢一片潰爛呢?

    中央集權

    自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以來,可以說宋朝就一直朝著中央集權的目標而努力著。先是太祖通過一出“杯酒釋兵權”的好戲,把原本能夠成為一方大佬的夥計都給強行扳倒,將潛在威脅給抹殺。

    然後就連宮廷二把手——宰相的權力都不放過,被新設立的參知政事給分割了,從此宰相變為宰執,除了擁有行政權,就只能充當一個朝會前排標兵。換句話說,宰相這個曾經輝煌的職位,到了北宋不僅由多人擔任的,而且還受到樞密院、參知政事、三司使制約,軍、政、財這些原本都屬於宰相的權力,基本只剩下政權的一半,基本什麼事都幹不了。

    這就很好地解釋了為什麼北宋宰相多而無作為。宋朝宰相多且無作為是有道理的,因為大家雖然職位沒變,但是職能卻比之前弱了太多(宰相之位讓多人同享),堪稱當時的史上最弱宰相。

    宋太祖 畫像

    地方

    似乎這樣還覺得不夠,畢竟地方雖然換人了,但是權力還在。為了消滅這個隱患,防止別人起兵造反,於是中央乾脆決定把地方的軍權、政權以及財權也給分離了。這樣只要派三個不認識的人去管理,就不用愁了。那這些人怎麼來呢?簡單啊,科舉多招一些不就好了。所以宋朝科舉大開,士人出仕文化風氣昌盛也是有道理的。

    這樣做好不好呢,對統治者來說,當然好啦,從此再也不用擔心地方造反,因為有權的沒兵沒錢,有兵的沒錢沒權,有錢的又沒兵沒權。但是,就是因為他們這樣的措施,也導致了地方無法形成有效的抵抗力量。外敵入侵時,誰還有時間讓你三個人坐在一起一邊喝茶一邊商討怎麼配合。所以地方在面對敵對勢力時,很難組織有效進攻,進而地方的根基差不多是毀了。

    武將久居文官之下

    可以說在北宋,做的最委屈的就是武將了。明明有著外敵入侵,卻偏偏得不到重用。就連出去打仗,都要先寫好申明,然後領幾個監督文官,路上還要待他如親爹,噓寒問暖。不然即便打了勝仗,人家隨便找個理由參你一本,就可以讓你功不抵過。

    另外,北宋明明武將開國,卻轉而追求文人治國。大部分官職基本都是文官擔任,甚至包括某些軍政官職。即便有的文人在京城當不了官,到了地方他依舊是一方大佬,地位遠在武將之上。甚至包括北宋的軍隊統帥都是換來換去的,這樣當然可以避免官兵勾結,但是後果也可想而知。

    而且因為極其嚴重的重文輕武現象,導致北宋武將人才匱乏,所以整個北宋史上,相比較大唐動不動冒出的軍事神將,北宋名將簡直少得可憐。而會帶兵打仗的少了,當然就打不贏別人咯,打不贏可不就得割地賠款嘛。

    所以北宋名將多卻一副爛攤子的鍋,應該甩給誰就不用我多說了吧?當然是甩給宋太祖.....之前的唐玄宗.....的先祖李淵咯,誰讓你好好的叫唐朝,你要是叫宋朝人家後面不就沒有這麼多事了(開個玩笑,不要介意)。

  • 8 # 愛冬的文

    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政治體制的原因

    宋朝的政治體制是設立了中書門下、樞密院、三司的體制。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為了避免形成專權,分化事權,宰相職位由多人擔任。

    中書門下負責政務,負責人是參知政事,也是副相。

    樞密院掌管軍事,負責人是樞密使。

    三司是指鹽鐵、戶部、度支三司,主管財政大權,負責人是三司使。

    從上述政治體制官職的設立可以看出,宋朝的宰相主要是負責行政事務。宰執、樞密使、三司三權互相制衡,宰相權力大幅減弱。宋朝的宰相同以前朝代的宰相比較,是沒有實權的。

    二、北宋“名相”的名不符實

    北宋所謂的“名相”,如趙普、寇準、呂夷簡、韓琦、富弼、司馬光、王安石、文彥博等,真正稱的上政治家的寥寥無幾,也就趙普、寇準、王安石等數人。其餘不過是以文采或學問或其他原由有“名聲”的文臣罷了。

    文說:

    政治人物的功績在於他對國家民族的貢獻,取決於他的政治遠見和施政水平,不是花團錦簇的詩詞歌賦。“學而優則仕”的禍患久亦,“術業有專攻”是至理名言,政治也是如此。

  • 9 # 北宋君甫書生

    簡略說一下宋夏和宋遼的關係吧。

    首先宋夏之間,在宋太宗以前,党項一直是北宋的附屬部落,其首領被賜"趙"姓。宋太宗時李繼遷造反自立,北宋與其交戰勝多負少。

    宋仁宗時元昊稱帝,宋夏戰爭愈演愈烈,北宋幾次慘敗,兩國和議的內容是:西夏取消帝號對宋稱臣,北宋"賜"給西夏歲幣。

    宋英宗時,夏國主諒祚進攻北宋,被蔡挺和張玉打的慘敗。宋神宗時試圖滅掉西夏,包括五路伐夏等,頻繁主動出擊,雖然未完成滅掉西夏的目的,元豐四年五年裡也損失了大量士卒,但仍開拓西北疆域兩千裡,北宋在此時佔據戰略主動。

    再說宋遼之間。遼國比北宋早建國幾十年,在五代時從石敬瑭手裡拿到了燕雲十六州的所有權,導致北宋先天失去了長城防線。宋遼之間從太宗朝打到真宗朝,前後二十多年,期間北宋一度雙線作戰,北方對付遼軍,西北對付党項。

    宋太宗兩次北伐遼國,兩次失敗,但遼國南下時也多次被打敗,比如唐河之戰,雁門關之戰,滿城之戰等,基本上兩國互有勝負。不過因為遼軍有騎兵優勢,機動性強,所以北宋很難有全殲的時候。

    北宋的抗遼名將有李繼隆,範廷召,楊業,楊延昭,潘美等,其中李繼隆一生不下七次擊敗遼軍,堪稱抗遼第一名將。

    真宗時期澶淵之盟時,宋遼兩國約為兄弟,遼聖宗認宋真宗為兄,北宋"贈"遼國歲幣。後來遼興宗趁宋夏交戰的時機要挾北宋,歲幣有所增加。

    以上就是北宋和遼夏的關係簡述,花錢搞外交這個選擇,在此不做過多表述,仁者見仁。

    迴歸問題本身,北宋是一個爛攤子嗎?

    北宋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層面毫不誇張的說就是中國古代歷史的巔峰,只有北宋的宰相敢燒皇帝的詔書,只有北宋的中書門下敢駁回皇帝的命令,只有北宋立下祖制不殺上書言事者,只有北宋是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北宋歷史性地鼓勵商業貿易,取消宵禁有了夜市,允許街頭擺攤,開始一日三餐,娛樂行業成型,但凡讀過《東京夢華錄》的人,無一不被北宋的繁華所震撼,酒樓用銀製餐具待客,歷史上有過幾次?

    這些變化,對於老百姓而言,難道不重要嗎?對於一個生活在現實中的人來說,你更想要舒適的生活,還是無休止的戰亂?你願意生活在商鞅的時代嗎?

    這些變化是怎麼來的,不就是一代代文人士大夫明君賢臣勵精圖治的結果嗎?

    看歷史有多個維度,如果你只關注國土面積,那不好意思打擾了。

  • 10 # 三江縱飲

    王侯將相,是支撐一個國家的根本。帝王,掌控全域性,調配資源;王侯,代表天子,恩澤世間;將軍,掌控兵權,安邦保國;卿相,出謀劃策,治世安民。

    將主外,相主內,自古如此。

    可是北宋有一個最大的問題。趙太祖陳橋兵變才得以黃袍加身,自此整個宋朝都意識到了兵權的重要性,所以在宋朝一直在淡化兵權,以及增加多道調動兵權的手續。就好比一個病入膏肓的病人要去醫院住院,可是要你去好幾個地方開證明,打報告,等到你的手續齊全的時候,專業抬棺隊都已經集合完畢了。同理,戰場局勢瞬息萬變,等到層層的批示下來,戰爭已經打完了。指揮跟不上,就只有被動挨打。就算宋朝是中國曆代財富的巔峰時代,可是軍事上的指揮排程是一大硬傷。

    君主,宋朝的君主除了太祖太宗,後代帝王無一人是開疆拓土的奮起之主,連守成之君都算不上。研究書法的徽宗,求和當安穩皇帝的趙構,即是有岳飛,韓世忠這樣的名將,都不能力挽狂瀾,因為君王的昏庸無道,歷史上最繁榮昌盛的宋朝過得無比屈辱。被遼打,被金打,向西夏進貢,向吐蕃進貢。

    將相不合,君相不合。秦檜和岳飛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寇準被排擠詆譭,遭誣陷被貶致死;王安石變法只因觸動其他人的利益而招致打壓,後被貶隱居;文天祥這種連元人都佩服的名相一生都在被排擠打壓。君主不明,不辯忠奸,即使身懷經世濟民之策也無能為力。

    軍權無控,君主不明,內部不和,不管是有多少厲害的將領,多麼富強的國力,有治國安邦的能臣,都無能為力。因為在那封建王朝的背景下,最終能做主的只能是皇帝。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種種原因導致了宋朝最終的爛攤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榮威iMAX8真的值得入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