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度度狼gg
-
2 # 照影吹笙
希特勒經常從政治角度考慮問題,例如圍攻莫斯科的德軍接到希特勒的命令是“不許撤退”,在司令部總參謀長建議撤退希特勒反對,“只要莫斯科還在打,就能給人民以信心”,但從軍方角度考慮當然是打不贏就撤,儲存實力要緊,所以,很難說對錯
-
3 # 這有啥呢
這個問題特朗普通過“新冠”疫情,給了你最好的回答,統帥也是人,犯起混來比混蛋還混,因為混蛋沒有這麼大的能量,而統帥有!
-
4 # 小小小百科全書
越級瞎指揮這種事可不止希特勒幹過。斯大林和蔣介石也都沒少幹,而且不出意外,二戰時期他們三人干涉過的戰役,絕大部分都以失敗而告終。而且他們三人還都是軍人出身,這就非常諷刺了。斯大林和蔣介石也就罷了,希特勒在一戰時期只是一個小小的下士而已。說白點就是一個普通士兵。一個普通士兵想要成為掌控全軍的統帥?這怎麼看都非常玄幻。也難怪希特勒的屢屢越級指揮都會導致德國經歷失敗。
事實上,希特勒之所以自信極度膨脹,這也和德國軍隊強大的軍事實力有關。在二戰初期,德國剛剛開始侵略周邊國家的時候,希特勒並沒有參與到這麼具體的指揮作戰過程中。而德國剛開始展開對外侵略的時候,希特勒甚至還一度非常緊張。因為希特勒不知道德國再次發動站的結局將會如何。尤其在德國入侵波蘭的過程中。希特勒簡直緊張到無法自已。但戰爭的結果卻非常喜人,德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滅掉了當時實力強勁的波蘭。這讓希特勒自信心倍增。
在和蘇聯簽署完和平條約後,德國調轉槍口又轉回到西歐地區時,整個西歐地區國家在德國戰車面前根本無力抵抗。號稱世界第一路軍強國的法國迅速的被德軍摧毀。德軍獲得的這一系列的勝利徹底讓希特勒忘乎所以起來。希特勒把德軍的強大戰鬥力認為是自己英明神武的領導結果。也因此希特勒開始越來越多的參與到德軍的作戰指揮過程中。
比如二戰爆發初期,德軍迅速的擊敗了英法聯軍。英法聯軍倉皇逃竄到敦刻爾克,準備實行大規模撤退計劃。英法聯軍的這次大撤退成功的挽救了大量的有生力量,這也為後來盟國反攻德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英法聯軍敦刻爾克大撤退之際,德軍就在立該港口不遠十英里的地方。當時古德里安正率領軍隊追擊聯軍。正當古德里安要一舉殲滅英法聯軍之際,希特勒卻命令德軍停止追擊,雖然希特勒命令停止追擊的理由有很多版本。但最主要的就是,停止追擊的命令確實是希特勒下的。所以說希特勒等於一手坑了德國,給盟國保留了希望。
再有就是二戰歷史上最重要的一次蘇德會戰,莫斯科會戰。本身當時德軍已經深陷蘇聯境內,德軍在蘇聯腹地的主力第六集團軍,缺醫少藥,就連武器彈藥都不齊全。按理說德軍在之前就應該實行戰略轉移了。但希特勒偏偏要再一次進行決戰,結果就是德國大量的有生力量被毫無疑義的消耗在了冰天雪地之中。也因此使得德國再次陷入了戰敗的窘境的地步。
-
5 # 趙凡丁201
〇發動侵略戰爭前期,頭腦膨脹,自認為是天才,比任何人都聰明,都高明。
〇戰爭後期,敗勢已定,狗急跳牆,氣急敗壞,瞎指揮。
回覆列表
1941年8月初,當德國中央集團軍群突進到斯摩稜斯克地區時,已經走完了到達莫斯科三分之二的路程,就在此時,總司令包克元帥和他的將軍們迎來了最高統帥部代表: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大將,他帶來了希特勒關於緩攻莫斯科、轉向合圍基輔蘇軍的最新命令,這道命令立即在司令部裡炸了鍋。
(古德里安)
前線德軍將領們紛紛質疑這一命令在戰略上的合理性,要求陸軍總司令和總參謀長據理力爭,然而哈爾德表示木已成舟無法挽回。於是將軍們推舉第2裝甲叢集司令古德里安為代表,隨哈爾德一起返回“狼穴”,以當面向希特勒“進諫”試圖改變決定,而古德里安此行的遭遇, 基本可以回答這個問題,8月23日,古不帥降落在東普魯士。
首先要說明,希特勒並沒有接受過專業的軍事養成教育,他所有的作戰經驗和戰略思想,可以歸納為三個來源,其一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實戰經歷,也就是“波希米亞下士”稱謂的由來;其二是確實讀過許多軍事著作,有一定的歸納總結和吸收;其三是在軍事指揮或者作戰行動中,更多依賴自己的直覺和靈感,這玩意有時候出奇的準確,有時候那就令人匪夷所思了。
(包克元帥)
一、1936年以來德軍的不斷勝利讓希特勒極端自信。
希特勒的軍事冒險是從1936年武裝進入萊茵蘭“非軍事區”開始的,根據凡爾賽和約之規定,德國不得在萊茵河左岸以及右岸50公里縱深的領土上派駐軍隊。因此當希特勒下令四個營的德軍開入上述地區時,國防軍將領們曾經全體提心吊膽,只怕英法因此對德動武(其實希特勒心裡也害怕),然而最終西方盟國也沒什麼動靜,默認了這一行為,希特勒的軍事權威因此得到鞏固。
本來國防軍內部反希特勒的勢力一度非常強大,然而從萊茵蘭行動開始,德國合併奧地利、吞併捷克斯洛伐克,一步步都獲得了巨大成功,這不僅極大抬高了希特勒的聲望,也弱化了德軍內部的反納粹勢力。要知道,希特勒和國防軍軍官團本來就存在互相利用的關係:軍官團希望重新武裝自己洗刷一戰的恥辱,而希特勒迎合了這一心理,只不過他的野心更大。
(陸軍總司令布勞希奇)
二、德國國防軍高層已經屈服在希特勒的淫威之下。
古德里安到達“狼穴”後,按規矩先向陸軍總司令布勞希奇元帥報到,而後者見面就說:“我禁止您向元首談及莫斯科問題,因為向南方進軍的命令已經下達,現在說什麼都沒用,只有執行”。從希特勒搞掉德軍武裝部隊總司令勃洛姆堡、陸軍總司令弗立契開始,德軍高層將領為了保住自己的權位,顯然已經屈服了,布勞希奇的提醒就是明證。
不僅是陸軍總司令,新任最高統帥部參謀長凱特爾也是個應聲蟲,再加上效忠希特勒的空軍總司令戈林、海軍總司令雷德爾,整個德國戰爭決策層都唯希特勒馬首是瞻,因此下面的意見或者建議已經不起作用。古德里安回憶到爭論時寫道:“(在爭論中)希特勒每說一句話,所有在座的人都點頭稱是,只有我例外”,這樣的局面,討論還有意義嗎?希特勒已經建立了事實上的軍事獨裁。
(戰爭部長勃洛姆堡)
三,希特勒經常把政治和經濟因素帶入到軍事指揮當中。
在放棄進攻莫斯科和列寧格勒的問題上,希特勒是這樣跟古德里安解釋的:烏克蘭的原料和生活補給品,對於戰爭的繼續進行具有重大的意義,從這個角度出發,佔領克里木也非常重要,因為那是“俄中國人對付羅馬尼亞油田的航空母艦”云云。其實這是非常自相矛盾的說法,既然想通過一次快速的閃擊戰打垮蘇聯,那麼在1941年夏天還考慮什麼經濟問題和長期戰爭方案?
包括在戰爭後期,當曼施坦因要求放棄哈爾科夫時,希特勒不同意,認為那將影響“羅馬尼亞和匈牙利的態度”;當陸軍參謀長要求放棄克里木半島時,希特勒也不同意,認為那將影響“土耳其的態度”,最終導致半島上的20萬德軍無路可逃損失殆盡。更比如在斯大林格勒戰役後期,他堅決不允許保盧斯突圍,表面上叫嚷“德國士兵進攻到哪裡,就要守住哪裡”,實際其根本原因在於擔心影響軸心國的士氣,因為1942年冬,遠東和北非局面都有些糟糕,所以他更多考慮的是政治因素。
(凱特爾、雷德爾、戈林和希姆萊等人)
四、希特勒對德國國防軍將領們有著本能的不信任。
古德里安此行的結論是:“鑑於國防軍統帥部聯合起來一致對我,我覺得再這樣跟他們辨論下去實在沒有必要了,因為我當時居然確信,在這位元首的周圍人當中,不會無一例外地都同意他的觀點”。這段話有兩層意思,首先是希特勒能夠選入核心戰爭決策圈的將領,一定是順從和拍他馬屁的,而不順從的才只能外放領兵作戰。其次是,正因為如此,他始終擔心前線將領不能貫徹他的意圖,所以經常性地解除他們的職務來保證統率權,從包克、里布、李斯特、曼施坦因等元帥到古德里安本人,莫不如此。
陸軍在德國曆史上是作為一股很強的政治勢力而存在的,在納粹上臺初期,他們甚至逼迫希特勒清洗了衝鋒隊,所以雙方的關係始終是若即若離。戰爭後期希特勒大力擴充武裝黨衛軍也基於此,那就是在前線監視國防軍的意味很濃。當德軍高歌猛進軍事形勢一片大好時,希特勒和軍官團的矛盾被暫時掩蓋了下去,一旦戰事不利便會凸顯,所以才有了1944年的“720事件”,作為報復,希特勒殺害了數千名國防軍軍官。
既然在內心充斥著這種不信任,那麼希特勒就需要經常性否決前線將領的作戰思路,代之以自己的意志,否則如何證明自己的權威?
(這才是德軍戰爭決策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