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
回覆列表
  • 1 # 風光藝境

    滿洲八旗為正黃、鑲黃、正白、鑲白、正紅、鑲紅、正藍、鑲藍八個軍事組織。

    【八旗的前身】

    八旗的前身為牛錄。牛錄原為滿族的先世女真人早期兵農合一的臨時性組織形式。女真人以射獵為業,每年到採捕季節便以氏族或村寨為單位,10人為一組合體,由有名望的人擔當首領。這種以血緣和地緣為單位進行集體狩獵的組織形式,稱為牛錄製,總領稱為牛錄額真(牛錄意為大箭;額真又稱厄真,意為主)。

    努爾哈赤將牛錄加以改造為大型、固定、有嚴格紀律和統屬關係的新型組織形式,成為八旗組織的基層單位。

    【八旗的建立】

    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的兼併戰爭中,取得節節勝利。隨著勢力的擴大,人口增多,原有的鬆散組織已不適應形勢的發展,他便於明神宗萬曆二十九年(1601),在原有牛錄組織的基本上,建立黃、白、紅、藍四旗。旗皆純色,後軍隊擴編為八旗,遂稱正黃、正紅、正藍、正白四旗。

    旗,滿語稱固山,為八旗組織的最大單位。

    八旗制度規定:每300人編為1牛錄,設牛錄額真(佐領)1人;5牛錄編為1甲喇,設甲喇額真(參領)1人;5甲喇編為1固山,設固山額真(都統)1人;每旗標準編制為7500人。

    每旗所轄牛錄的數目以及牛錄下的人丁數,時有變化,並非定製。

    皇太極時,新降附的蒙古人和漢人增多,遂分別編為“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旗制與滿洲八旗相同。滿洲八旗與蒙古八旗、漢軍八旗共同構成八旗組織的整體。

    八旗由皇帝、諸王、貝勒統轄,旗制終清未改。

    1651年初,攝政王多爾袞去世,清世祖福臨遂將其所領之正白旗收歸自己掌管。這樣一來,皇帝便直接統轄鑲黃、正黃、正白三旗;並定八旗上下之序:鑲黃、正黃、正白為上三旗;正紅、鑲白、鑲紅、正藍、鑲藍為下五旗。

    【八旗制度的特點】八旗初建時兵民合一,全民皆兵,凡滿洲成員皆隸於滿洲八旗之下。旗的組織具有軍事、行政和生產等多方面職能。入關前,八旗兵丁平時從事農業生產勞動,戰時荷戈從徵,軍械糧草自備。

    入關以後,建立了八旗常備兵制和兵餉制度,八旗兵成了職業兵。

    作為軍事組織,八旗兵和綠營兵(漢兵用綠旗,故稱)共同構成清統治全國的強有力工具;作為行政機構,八旗各級衙署與州縣地方官並存,直至清末。

    滿洲八旗分為禁旅八旗與駐防八旗。禁旅八旗俗稱京旗、京旅,實即禁軍。京旗又分為郎衛和兵衛。郎衛即保衛皇帝與宮廷的親軍營,由上三旗官兵組成,歸侍衛內大臣統轄。兵衛即衛戍京師的護軍、步軍、驍騎、前鋒等營,以及特種兵神機、健銳、火器、虎槍等營,各營設統領或設都統、總統大臣統轄。

    【八旗制度的衰亡】

    清軍入關,滿族人口大量湧入北京及其附近地區。為了安置八旗官兵和閒散人口,清政府進行大規模的圈地運動,八旗官兵因此獲得一部分旗地。兵丁份地大多數靠本人帶同家屬從事耕種,後迫於生計被典押出去,因而八旗兵丁生計日漸拮据。清王朝雖採取了種種措施,但直至清末,八旗生計問題非但沒有解決,反而陷於貧困境地。

    1911年辛亥革命後,清王朝退出歷史舞臺,八旗制度亦隨之全部瓦解。八旗制度從正式建立到清王朝終結,共存在296年。

  • 2 # 林長風

    清朝的八旗是指兩黃旗、兩白旗、兩藍旗、兩紅旗,合稱為八旗。但很多人八旗有誤解,比如有人以為八旗是指八種顏色,比如正黃旗比鑲黃旗地位要高,比如滿人就是旗人,等等,其實都大錯特錯了。

    當時的戶籍制度和中原有很大區別,努爾哈赤規定每300人為一牛錄,長官為牛錄額真;每5牛錄為一甲喇,長官為甲喇額真;每5甲喇為一固山,長官為固山額真,同時設左右兩名梅勒額真。所以在八旗制度下,“只有旗人,沒有族人”,當皇太極後來將國號改為清、族人改為滿洲族的時候,就是所有滿人都是旗人,旗人也都是滿人。

    八旗內部的大小官員既是軍事統帥,又是行政長官,還負責掌管所有旗人的戶籍乃至經濟生活。所以,固山額真就是旗主,梅勒額真就是副旗主。

    官職的稱謂讀起來會覺得很彆扭,這是因為大多人對那段歷史不太瞭解,到順治年間時這些官職稱謂都進行了更改,更改後的名稱大家就很熟悉了。固山額真改名為都統,梅勒額真為副都統,甲喇額真為參領,牛錄額真為佐領。《鹿鼎記》中,韋小寶就做過副都統,想必大家還有印象吧。

    各旗委任都統時,一般不考慮擔任都統的人的旗籍,比如滿人可以擔任蒙古、漢軍八旗的都統,漢軍、蒙古八旗出身的人也可以擔任滿洲八旗的都統。到了光緒時期,甚至不在旗的人都可以擔任都統了。

    八旗制度形成以後,就是後金以及後來清朝的主要力量,但是和中原王朝不同,清朝的八旗並非由皇帝全部掌握,而是分散在各位旗主手中,旗主則是由王公大臣擔任。這樣就形成了權力的分散,所以清朝前期每一任皇帝死後,權力的交接都驚心動魄。

    隨後,努爾哈赤把鑲白旗旗主杜度(努爾哈赤的孫子)調到鑲紅旗,準備把鑲紅旗給多爾袞,只是還沒來得及安排就死了。這樣的分配方案使得多爾袞三兄弟的軍事力量非常強大,可惜努爾哈赤死時,多爾袞兄弟三人的年齡還很小,無法與皇太極等人對抗,最終被皇太極逼死了母親阿巴亥,搶走了本屬於多爾袞的汗位。

    豪格手裡有三旗,想當皇帝;多爾袞手裡有兩旗,但戰鬥力彪悍,也想當皇帝;剩下的代善和濟爾哈朗雖然不想當皇帝,但態度曖昧,始終不明確自己的立場。所以,雖然多爾袞看似強大,但也無力強行坐上皇帝的寶座,最後只能妥協,便宜了六歲的小福臨,繼承了皇位,也就是後來的順治皇帝。

    後來,順治清算多爾袞後,正白旗也就名正言順的落到了順治手裡。順治將正白旗,和自己統領的兩黃旗,一起抬為“上三旗”,其他五旗則稱為“下五旗”。形成了八旗的排序:鑲黃、正黃、正白、正藍、鑲白、正紅、鑲紅、鑲藍。

    到了清代後期,有些旗主的家道破落,生活潦倒,只能做些粗賤的重體力活餬口,諸如駕車、抬棺等等。如果旗主在路上看到有發跡顯達了的昔日旗奴,就會把旗奴叫下來,耀武揚威,訓斥一番。旗奴也不敢違抗,只得再三請安,說盡好話,臨走還得給些銀子。

  • 3 # 餘七公子

    滿清的八旗制度,其實最早起源於女真人的狩獵習俗。

    最開始只有兩旗:努爾哈赤領導的黃旗和他弟弟舒爾哈齊領導的黑旗。但是因為夜間行軍的時候,黑旗看不清楚,後來就把黑旗改成了藍旗。

    後來隨著努爾哈赤的勢力越來越大,需要統領管轄的軍隊士兵也增多,就又增設了一支白旗,由他的長子褚英統領。

    到這裡,滿清的分旗制度已經初具雛形了。

    後來,隨著滿清疆域的擴張和皇權的爭鬥,舒爾哈齊和褚英都被誅殺,他們所統領的藍,白兩旗又被重新打亂分配。

    努爾哈赤主導,把原來的黃,白,藍三旗擴充套件增設為正黃,正白,正藍,正紅四旗,後來又在這個基礎上增設鑲黃,鑲白,鑲藍和鑲紅四旗。

    至此,滿清一朝延續百年的八旗制度有了完整的形制。

    八旗的初代旗主都是當年跟隨努爾哈赤打江山的子弟功臣:

    努爾哈赤自己擔任正黃,鑲黃兩旗旗主;次子代山和代善的兩個兒子嶽託,碩託擔任正紅和鑲紅兩旗旗住;第五子莽古爾泰擔任正藍旗旗主;侄子阿敏(舒爾哈齊的兒子)擔任鑲藍旗旗主;第八子皇太極統領正白旗;孫子杜度(褚英的兒子)統領鑲白旗。

  • 4 # 楚邾

    傳統認為,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努爾哈赤始設黃、白、紅、藍四旗,稱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旗皆純色;萬曆四十三年(1615),增立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黃、白、藍三旗鑲以紅色,紅旗鑲以白色。上述八旗,也稱八旗滿洲。

    其實這種上述說法在學界是存在爭議的。

    其一,努爾哈赤在最初確定的並非黃、白、紅、藍四旗,而是青、黃、赤、白、黑五旗,五色旗中每一種顏色代表天干中的兩個字,如青代表甲、乙。

    其二,純色四旗和鑲色四旗出現的時間並非萬曆四十三年。在努爾哈赤天命六年(1621)9月至天命七年(1622)1月之間,清代只有黃、白、紅、青四種顏色旗,同時又有有無畫龍旗,也即此時八旗為:畫龍的四旗(黃旗畫黃龍、赤旗畫青龍、青旗畫黑龍、白旗畫黃龍)和不畫龍的四旗(黃、白、紅、青)。

    天命七年(1622)二月之後,才形成純色四旗和鑲色四旗共八旗的情況,其中以藍旗取代青旗。

    另外,在等級上,也有不同。在順治之前,除了大汗或者皇帝所領旗外,其餘各旗多按照長幼準備順序排列。皇太極繼位不久,即發動兩黃、兩白改旗事件,將自己領的兩白旗換位兩黃旗,從此兩黃旗為皇帝自領。皇太極剛去世,多爾袞擅權,使自己從原來只掌半旗牛錄的鑲白旗旗主成為獨掌正白全旗的旗主,並將地位提升至兩黃旗之下,位列第三位,順治八年,多爾袞被治罪,其所領的正白旗也被收為順治所有。此後遂形成皇帝領正黃旗、鑲黃旗以及正白旗即“上三旗”與諸王所領其餘五旗即“下五旗”的局面。

  • 5 # 男人研究所

    從八旗的由來、旗名、旗幟、統領和任務、服飾及駐地轄區六個方面來回答

    八旗由來及旗名

    八旗”是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時,建立的一套兵民合 一的軍事制度,又稱牛錄。它以不同的顏色旗幟和盔甲相區別, 共分有:正黃旗、正白旗、正紅旗、正藍旗、鑲黃旗、鑲白旗、鑲紅旗、鑲藍旗八旗。隨著軍事勢力的擴大,到皇太極時又增建了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

    八旗旗幟

    八旗統領及任務

    由皇帝直接控制的正黃、鑲黃、正白為上三 旗,是皇帝的親兵,擔任警衛皇宮的任務

    由諸王、貝勒統轄的鑲白、正紅、鑲紅、正藍、鑲藍為下五 旗。下五旗守衛北足內城及周圍地區。

    八旗服飾

    八旗駐地轄區

    兩黃旗居北城:正黃旗駐德勝門內;鑲黃旗駐西安門內。 兩白旗居東城:正白旗駐東直門內;鑲白旗駐朝陽門內。 兩紅旗駐西城:正紅旗駐西直門內;鑲紅旗駐阜成門內。 兩藍旗駐南城:正藍旗駐崇文門內;鑲藍旗駐宣武門內。

    以上為八旗基本情況

  • 6 # z山海

    旗,為組織名稱,八旗,為軍政、軍民合一的組織體系,各旗設有統領衙門,統一管理、指揮旗民,旗民戰時為兵,出發征戰;平時為生產、生活的組織單位。

    清太宗皇帝 皇太極將女真族改為滿洲,因而稱為滿八旗。清軍入關前的滿八旗,其中,正黃旗、鑲黃旗、正藍旗作為親兵由皇太極親自統領,稱為“上三旗”,其餘稱為“下五旗”,由親王、貝子、貝勒統領,駐防各地。清軍入關後,攝政王多爾袞,將自己統領的正白旗納入“上三旗”,而把豪格統領的正蘭旗降為“下五旗”,此後再未變動。多爾袞死後,正白旗由順治皇帝親自統領。

    但是,滿清欲進軍山海關內,攻擊並奪取明朝政權,入主中原建立滿清帝國,僅靠本族的幾十萬滿族人,攻打對抗上億漢族人,顯然力量是不足的。

    怎麼辦?首先,將可靠的盟友——蒙古族,編為蒙古八旗,增加軍事力量攻擊明朝,而後主要防衛北疆,以除後顧之憂。

    所以說,旗人,除滿族人外,尚包括蒙古族人,以及一部分漢族人,也包括滿、蒙、漢八旗軍人的眷屬。

    僅供參考。

  • 7 # 歷史大帝

    清朝的八旗制度,是清王朝勃興時期建立的,它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時期奴隸制社會的軍事組織、政治制度,是後金國的政權、族權組織形式。在清太宗皇太極時期,隨著多民族封建社會制度的建立和國家政權體制的改革變更,八旗制度又有了新的發展,即成為清代的軍事組織。清代八旗制度的形成和建立,是隨著後金的建立和大清國的建立而不斷完善的,其間各個歷史時期都有著許多諱莫如深的發展變化過程。

    滿族八旗制度的產生,源於女真族狩獵制度的生產組織。因為女真人每當出獵開圍之際,大家各出箭一支,每十人中選一總領,此總領被稱為牛錄額真(大箭王),是狩獵時的十人之長,等到打獵結束之後,這個臨時組織便解散了。後來,隨著女真族社會生產力的不斷髮展,這種原始形式的牛錄額真組織也不斷擴大,其職能也由原來的單一狩獵生產組織,逐步發展成具有軍事職能的作戰組織。於是,牛錄額真也就成為一種固定的官名。這就是八旗制度的雛形。

    努爾哈赤起兵後,由於勢力日益壯大,統轄的範圍也一天天擴大,人數也日漸增多,在被明廷任命名為建州都督後,努爾哈赤為了便於管理其所統轄部屬,於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在原有軍事職能的作戰組織基礎上,正式建立了“旗制”。規定每三百人編成一牛錄,每牛錄設一名額真,也稱牛錄章京(漢譯為“佐領”);五牛錄為一甲喇,首領為甲喇額真(漢譯為“參領”);每五個甲喇為一固山,首領為固山額真(漢譯為“都統”),一固山就是一旗,一共建立了四旗,各旗以黃、白、紅、藍四種不同的顏色作為本旗的標誌。

    萬曆四十三年(1615)十一月,努爾哈赤所統轄的人馬除建州外,此時又增加了被吞併的哈達、輝發和烏拉三部。之後,他又徵撫了大量海西女真和《赫部的部民,進而使建州女真的幅員益廣,步騎增多,原有的四旗編制就容納不了如此眾多的部眾。於是,努爾哈赤便將原有的四旗析為八旗。規定:“除原有四旗,另再增設四旗,共為八旗。”原有四旗的顏色仍用黃、紅、白、藍四種顏色作本旗的標誌;新增添的四旗,則在原來四旗顏色的各邊,鑲上一條不同顏色的邊,即在黃、白、藍三種顏色旗幟上鑲紅邊,在紅色顏色旗幟上鑲白邊,使之成為四種不同標誌的旗幟。統一敕名為: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鑲白旗、正藍旗、鑲藍旗、正紅旗、鑲紅旗,合起來稱為滿洲八旗。

  • 8 # 聶作平

    八旗制度是許多人耳熟能詳卻又不甚了了的東西,有清將近三百年的時間裡,八旗制度相當於清王朝的基本國策,一直執行到它土崩瓦解的最後一刻。作為一種出則為兵、入則為民的政治軍事體制,“以旗統人,即以旗統兵”。它的創始人就是女真人的卓越領袖努爾哈赤,初創於1601年。

    與漢族地區一家一戶即可進行生產的農耕生活不同,女真地區的狩獵生活面對的是極其惡劣的自然環境和隨時可能發生的危險,因此一家一戶的生產方式行不通。可以說,正是狩獵為生的生活方式起到了良好的凝聚作用,它把女真人最終凝成了一個強大的整體。

    女真人狩獵時,總是每人各出一箭,每十支箭——即十個人設立一個首領,相當於狩獵小組組長,滿語稱為牛錄額真。牛錄是大箭的意思,額真是首領的意思。以此為基礎,努爾哈赤把牛錄額真設定為一級官名,而牛錄也就成了女真人最基層的政權組織。

    具體來講,努爾哈赤把三百人整合為一個牛錄,設一牛錄額真管理;每五個牛錄設一個甲喇,設一甲喇額真管理;每五個甲喇設一個固山,設一固山額真管理。固山是女真戶口和軍事編制的最大單位,每個固山都有自己固定顏色的旗幟,因此漢語將固山譯為“旗”。

    初建時,努爾哈赤只有四個旗,即黃、白、藍、紅。十餘年後,四旗擴充套件為八旗,也就是於四個正色旗外,又增加了四個鑲色旗,從而就形成了沿襲兩百多年的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旗,即滿洲八旗。

    此後,隨著勢力的進一步擴充套件,又新編了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故通常統稱的八旗,事實上是二十四旗。

    努爾哈赤因時、因地建立八旗制度是一起重大事件,它對歷史的影響甚至超過努爾哈赤身經百戰所取得的屢次勝利。要言之,努爾哈赤和他的子孫們以八旗為紐帶,將全社會的軍事、政治、經濟、行政、司法和宗族都聯結為一個組織嚴密、生氣蓬勃的社會機體。八旗制度是努爾哈赤的創造,是清王朝的一個核心社會制度,也是清朝定鼎北京、入主中原、統一華夏、穩定政權的關鍵。

  • 9 # 漂浮菌

    所謂的旗,最初指的是滿族中狩獵的組織。滿人最開始都是在山裡狩獵為生,每次狩獵的時候都是很多人一起行動,人多了肯定得有個指揮的。他們就推舉出來一個指揮者用旗幟來指揮大家,後來這個狩獵組織就被叫做“旗”了,而“旗”的名字就是根據指揮的旗幟顏色來叫的。

    這個是最初的“旗”,到了後來旗就成了部隊的名稱,專指滿人的某支部隊以及他們的家屬所組成的組織。清末時一個旗的兵力大概在兩三萬人左右,加上家屬們每旗一共有十萬人左右。這些家屬們就是所謂的旗人了。

    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各部,對旗進行了改造。一共組建了八個旗,分別是:正黃、鑲黃、正白、鑲白、正藍、鑲藍、正紅、鑲紅。這裡的正、鑲僅僅指的是顏色劃分,不是指的等級。

    八旗的等級劃分是分為了上三旗和下五旗。其中上三旗由皇帝自己統領,屬於皇帝的親兵,所以地位要高點。皇宮中可以接近皇帝的要職,比如御前侍衛,各宮門的守衛等等都是由上三旗中選出。上三旗分別是鑲黃、正黃、正白。

    而下五旗則由王爺、貝勒等皇親們統領。和上五旗駐紮在京城保護皇帝不一樣,下五旗是駐紮在全國不同的地方。下五旗分別是正紅旗、鑲紅旗、正藍旗、鑲白旗、鑲藍旗。

    以上就是清朝的八旗制度由來。

  • 10 # 楊光傘

    八旗制度是清但滿足的一種社會組織形式。努爾哈赤初見,黃、白、紅、藍、四旗,後來又增鑲白,鑲黃、鑲藍、鑲紅、滿族成員分別隸屬於八旗,平時生產,戰時出征。皇太極時,又將投降的蒙古人和漢人分編為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八旗成員,統稱旗人,清朝滅亡後,八旗制度徹底瓦解。

  • 11 # 阿文乾貨鋪

    八旗制度最初源於滿人(女真人)的狩獵組織。最開始只有兩個旗,分別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所領的黃旗和努爾哈赤弟弟舒爾哈齊所領的黑旗。後來由於黑旗在夜間不便區分,所以就改成了藍旗。

    隨著努爾哈赤勢力的擴大,旗下人口不斷增多,為了便於管理,於是又增添了一個白旗,由努爾哈赤長子褚英擔任旗主。

    後來,局勢發生了重大變化。舒爾哈齊和褚英都相繼獲罪被處死。努爾哈赤將原來的三旗改為黃、白、紅、藍四旗。不久後,又在四旗的基礎上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至此,八旗制度初步形成。

    八旗的第一代旗主分別是:努爾哈赤擔任正黃旗、鑲黃旗旗主;努爾哈赤次子代善和代善的兩個兒子嶽託、碩託擔任正紅旗、鑲紅旗旗主;努爾哈赤五子莽古爾泰擔任正藍旗旗主;努爾哈赤侄子(舒爾哈齊之子)阿敏擔任鑲藍旗旗主;努爾哈赤八子皇太極擔任正白旗旗主;努爾哈赤之孫(褚英之子)杜度擔任鑲白旗旗主。

    八旗旗下的單位稱為牛錄,每個牛錄有三百人,原則上每旗應有二十五個牛錄。但是實際上,每旗的牛錄數量都不一樣,而且隨時會調整。努爾哈赤在位時期,八旗牛錄數量大致為:正黃旗四十五個牛錄,鑲黃旗二十一個牛錄,正紅旗二十五個牛錄,鑲紅旗二十六個牛錄,正藍旗二十個牛錄,鑲藍旗三十三個牛錄,正白旗二十五個牛錄,鑲白旗十五個牛錄。

    天命八年(1623年),當時努爾哈赤已經六十多歲了。於是他將自己親領的兩黃旗大部分授予他和大妃阿巴亥所生的三個兒子,即阿濟格(18歲)、多爾袞(11歲)、多鐸(9歲)。當時正黃旗和鑲黃旗經過調整,各自擁有三十個牛錄。阿濟格領正黃旗十五個牛錄、多爾袞領正黃旗十五個牛錄、多鐸領鑲黃旗十五個牛錄,剩餘鑲黃旗十五個牛錄依舊由努爾哈赤親自統領。同時,努爾哈赤還明確表示自己去世後,由阿濟格擔任鑲黃旗旗主,多鐸擔任正黃旗,另賜一旗給多爾袞。

    由於經過此次分配後,鑲黃旗成了努爾哈赤唯一親領的旗,所以鑲黃旗也被稱為頭旗,並且在此後一直被稱為八旗之首。

    努爾哈赤去世後,皇太極在眾人擁護下繼位。皇太極將鑲白旗旗主改為他的長子豪格。同時,為了體現黃旗“國主之色”,皇太極將屬於他們父子的兩白旗和阿濟格、多爾袞、多鐸三兄弟的兩黃旗進行對調。不過所改變的僅僅是名稱和旗號,各旗旗主所統領的人事關係並沒有改變。

    天聰九年(1635),有人告發已經去世的原正藍旗旗主莽古爾泰、德格類謀反,皇太極趁機剝奪了莽古爾泰、德格類一門的旗權,並調任豪格擔任正藍旗旗主,兩黃旗則由他親自統領。從此,八旗形成了上三旗和下五旗的格局。上三旗作為皇帝的親兵,由皇帝直接統領。

    清朝入主中原後,多爾袞成為滿清第一號人物。小皇帝順治(皇太極第九子)對他又恨又怕,無奈地尊稱他為皇父攝政王。

    順治五年(1648年),多爾袞誣陷豪格,將其下獄。同時,他調任多尼(多鐸次子)、阿濟格頂替豪格成為正藍旗旗主,而他自己則擔任正白、鑲白兩旗旗主。此外,他還將正藍旗調出上三旗,將自己的正白旗調入。此後,上三旗和下五旗未再變動。

    多爾袞死後,順治皇帝終於揚眉吐氣對死後的多爾袞進行了清算,原來由多爾袞所領的兩白旗也重新易主。正白旗作為上三旗之一,收歸皇帝本人統領。鑲白旗則由豪格之子富綬擔任旗主。

    此後,八旗的格局為:皇帝統領上三旗(正黃、鑲黃、正白);禮親王(代善世系)統領正紅、鑲紅兩旗;肅親王(豪格世系)統領鑲白旗;豫親王(多鐸世系)統領正藍旗;鄭親王(濟爾哈朗,舒爾哈齊之子)統領鑲藍旗。

    清初時期,旗主的權力還是非常大的。後來經過幾代皇帝的不斷分化,從清朝中期開始,八旗實際控制人都是皇帝本人了。

    八旗之間原則上沒有排名先後之分,也無實力強弱之分。八旗中的旗人在待遇上也沒有任何差別,不存在上三旗旗人比下五旗旗人享有更多福利的情況。但上三旗包衣和下五旗包衣在待遇上差別巨大,前者是吃皇糧,後者是領王府俸祿。

    此外,上三旗旗人比下五旗旗人擁有更多機會,比如皇宮內廷侍衛一般都是上三旗旗人才能擔任。在上三旗中,頭旗為鑲黃旗而不是正黃旗。下五旗則完全沒有先後之分。

    舉報/反饋

  • 12 # 東邊出太陽啦

    清朝的八旗分為滿州八旗為四正四鑲,即:正黃旗、正白旗、正紅旗、正藍旗,鑲黃旗、鑲白旗、鑲紅旗、鑲藍旗這八旗,其中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為“上三旗”,因為這三旗基本上是由皇家親統,這三旗也相當於皇室的“家旗”。其它為“下五旗”。

    後來皇太極將征服的察哈爾蒙古人也編成同樣的“四正四鑲”八旗,是為八旗蒙古。八旗滿州地位高於八旗蒙古。

    當初歸順後金的明朝漢人和後來的漢人俘虜、及佔領地徵招的漢人士兵也被編成“八旗漢軍”,八旗漢軍的地位最低,在八旗蒙古之下。

    清八旗,每300兵為一牛錄,統帶稱“佐領”;每5牛錄為1甲喇,統帶官為“參領”;每5甲喇為1固山,由都統或旗主統領。

    清朝的八旗實際上是由:八旗滿州、八旗蒙古、八旗漢軍,的滿、蒙、漢,三個民族24旗組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代一兩金子等於多少兩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