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永遠的那個
-
2 # 內容好奇心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當時,一位名叫約翰·麥卡錫(John McCarthy)的數學家和計算機科學家提出了“人工智能”這個術語,並開始著手開發與之相關的算法和技術。
在此之後,隨著計算機硬件性能的不斷提高以及人工智能理論的不斷深入,人工智能開始被廣泛地應用於各個領域。例如,在自然語言處理、圖像識別、機器人控制等方面已經取得了許多令人驚嘆的成果。
如今,隨著深度學習、強化學習等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革新,人工智能正在呈現出越來越廣闊的前景,併為我們帶來了無限可能。
人工智能的起源:人工智能在五六十年代時正式提出,1950年,一位名叫馬文·明斯基(後被人稱為“人工智能之父”)的大四學生與他的同學鄧恩·埃德蒙一起,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臺神經網絡計算機。這也被看做是人工智能的一個起點。
巧合的是,同樣是在1950年,被稱為“計算機之父”的阿蘭·圖靈提出了一個舉世矚目的想法——圖靈測試。按照圖靈的設想:如果一臺機器能夠與人類開展對話而不能被辨別出機器身份,那麼這臺機器就具有智能。而就在這一年,圖靈還大膽預言了真正具備智能機器的可行性。1956年,在由達特茅斯學院舉辦的一次會議上,計算機專家約翰·麥卡錫提出了“人工智能”一詞。
後來,這被人們看做是人工智能正式誕生的標誌。就在這次會議後不久,麥卡錫從達特茅斯搬到了MIT。同年,明斯基也搬到了這裡,之後兩人共同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座人工智能實驗室——MIT AI LAB實驗室。值得追的是,茅斯會議正式確立了AI這一術語,並且開始從學術角度對AI展開了嚴肅而精專的研究。在那之後不久,最早的一批人工智能學者和技術開始湧現。達特茅斯會議被廣泛認為是人工智能誕生的標誌,從此人工智能走上了快速發展的道路。
人工智能的第一次高峰 在1956年的這次會議之後,人工智能迎來了屬於它的第一段Happy Time。在這段長達十餘年的時間裡,計算機被廣泛應用於數學和自然語言領域,用來解決代數、幾何和英語問題。這讓很多研究學者看到了機器向人工智能發展的信心。甚至在當時,有很多學者認為:“二十年內,機器將能完成人能做到的一切。”
人工智能第一次低谷
70年代,人工智能進入了一段痛苦而艱難歲月。由於科研人員在人工智能的研究中對項目難度預估不足,不僅導致與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署的合作計劃失敗,還讓大家對人工智能的前景蒙上了一層陰影。與此同時,社會輿論的壓力也開始慢慢壓向人工智能這邊,導致很多研究經費被轉移到了其他項目上。
在當時,人工智能面臨的技術瓶頸主要是三個方面,第一,計算機性能不足,導致早期很多程序無法在人工智能領域得到應用;第二,問題的複雜性,早期人工智能程序主要是解決特定的問題,因為特定的問題對象少,複雜性低,可一旦問題上升維度,程序立馬就不堪重負了;第三,數據量嚴重缺失,在當時不可能找到足夠大的數據庫來支撐程序進行深度學習,這很容易導致機器無法讀取足夠量的數據進行智能化。
因此,人工智能項目停滯不前,但卻讓一些人有機可乘,1973年Lighthill針對英國AI研究狀況的報告。批評了AI在實現“宏偉目標”上的失敗。由此,人工智能遭遇了長達6年的科研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