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無羈2011

    本人就是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成長環境的改變對我產生了一生難以彌補的影響!就我自己的成長經歷和感受和大家聊一下吧。我小時候是由外公外婆撫養長大,一直都上小學父母才把我接到他們身邊,說實話,在外公家得到了溺愛,回到自己家的時候,就感覺是陌生的客人一樣,對父母的感覺就是很陌生,很害怕,那種害怕就像一種冷,從骨子裡面散發出來的寒冷一樣,總想找個角落躲起來,從那時候開始就養成了孤立,不自信的性格!家庭環境的變化就感覺從天堂跌入了地獄!性格的改變,不自信,學習成績一直不太好,父親又是暴脾氣,考試結果出來就是一頓揍,雖然母親會勸說父親,可是內心裡的散發瀰漫的恐懼怎麼也克服不了,只能晚上睡覺時躲在被窩裡哭泣,想念外公外婆那雖然貧寒但是溫暖的家!成績的不好,導致人會變得自卑心理,總覺得低人一等,怕受到其他同學的嘲笑和諷刺,變得很孤立封閉,下課了,別的同學快樂的玩耍,自己只能找個角落偷偷的觀看!這裡面還有另一個因素,那就是外公外婆家是農村,村裡的孩子大家都是沾親帶故的,玩耍的時候沒有一點隔閡!到了城市,小夥伴的交往方式和農村相比發生了很大變化,自己很難融入其中!親情的隔斷,環境的變化導致性格和心理都會發生缺陷,不自信,孤立,封閉,不善言辭,溝通和交際能力很差!雖然長大以後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所在,可是隻能是盡力改善而無法改變了!所以想把剛斷奶而無記憶力的孩子(尤其是城鄉差別很大的地方)送給老家由老人撫養的父母一定要三思而行!

  • 2 # 看的見得手

    首先確定是在什麼地方,是農村還是1 2線城市,看家庭境況,條件好點的還好的,不好的,可能會吃點苦,但大了也會覺得這段經歷很寶貴,另外看爺爺奶奶的教育方式,不同的方式會有不同的結果。另外,孩子的遺傳也很重要。所以你的命題有點大,回答起來有很多。

  • 3 # 神逗奶爸

    目前沒有明確的資料能夠顯示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就有多大劣勢,或許他們所具備的性格優勢是哪些父母天天在身邊的孩子多年之後才能形成的。

    有利有弊,但不會伴隨終生!

    他們的性格劣勢更多的表現在他們兒童時期,但他們的性格優勢卻是在正常環境家庭中的孩子較難培養的。

    說一個身邊真實的例子

    我的一個同學,現在仍然是很好的朋友。他年幼喪母,父親也很快又給他找了一個後媽並孕有一女。

    他尚小學3年級的時候,父親就和後媽一起去廈門打工,過年都不怎麼回來。

    他跟他妹妹從小就是他奶奶在帶,他的外公外婆舅舅什麼的雖然還健在,但因為他父親很早就找了另一位,對他便沒有什麼照顧。

    有一件值得一提的事情是,他7歲那年(九幾年)一個人坐火車從湖北到廈門最後見到了他的爸爸。

    更值得一提的一件事情是,一直到他結婚,他的女朋友都不知道他童年的遭遇,甚至以為他現在的媽媽是他親媽,知道這件事情的就我們兄弟幾個。

    或許是因為我跟他有類似的遭遇,都算是單親家庭,也是從小寄宿在學校,父母也不在身邊,我們高中同班的時候,很快就玩在了一起,成為一生的好朋友。

    幾乎沒有人能發現我們與其他孩子的不同。

    他父親在廈門奮鬥多年,在那邊買房,他自己現在也有自己的公司在經營,效益還不錯。

    作為“留守兒童”的我們的心理狀態

    如果說我們作為“留守兒童”就一定有的心理狀態,那就是對父母的依戀,當然這隻存在於我們年幼的那些年。

    說的更具體一些,我們或許更期盼過節的時候,父母回家能給我們帶很多好吃的!而非那幾天的陪伴,雖然我們也希望父母在身邊,但我們知道那不現實,一方面我們早已習慣了這樣的生活,另一方面我們理解父母的苦衷。

    非要說我們就這麼性格不同,什麼“孤僻、內向”,或許有一部分人是這樣子的,但在我們自己身上卻是找不到痕跡的。

    我們倆有著共同的愛好,熱愛閱讀,我們共享了非常多的勵志書籍,這些書籍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們的世界觀,讓我們更加積極樂觀,也更能很好的面對生活中的挫折。

    在我的幾個高中老師的評價中,我們的心智是超過絕大多數同學的,這一點是老師親口所說,我們自己當時也並沒有意識到並且以此為傲。

    理性看待這件事情,父母尋找出路不能被“鄙視”

    我們跟正常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或許是有那麼一點差距,但這裡只對比哪些家庭條件不好但父母仍然守在家裡陪伴孩子的家庭。

    任何人面對任何事,都不要想當然,站著說一些不腰疼的話,說什麼儘量不要把孩子留在家裡讓爺爺奶奶帶。

    試問,條件已經很差了,父母不去奮鬥,“矯情”地守在孩子身邊,能有改變的希望嗎?

    這樣的父母很容易會給孩子一個錯誤的示範,讓孩子看到“不求上進、安於現狀”的父母,對他們實際上是很壞的影響。

    人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是有理論依據的,無數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不要拿自己的“優越感”來加以指點。

    請理性看待這個問題,人總得找出路,有時候父母看似不負責任的做法,其實是極負責任的表現。

    作為“留守兒童”天生就能接受現實,也天生就具有某些“抗性”。

    總結起來,這樣的家庭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或許童年不那麼完美,也有更大的可能性形成不好的性格,但這些性格並不會影響到孩子一生。

    而在“留守兒童”身上,我們也能看到很多他們猶豫正常成長環境中孩子的性格優勢,比如:更早的自立自理、更加的堅強、不矯情、不依賴、懂得感恩、更加上進等。

    如果他們能在人生的關鍵年齡,遇到“貴人”,就比如我遇到了我如師如父的恩師;能讀到基本對其有利的書籍,比如高一時候讀的《窮爸爸富爸爸》;能交到幾個能夠伴隨終生的益友,比如我這位同學等等。

    我們的人生一樣精彩,我們的父母不能被“鄙視”,更應該受到尊重。

    最後

    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只會隨著年歲的增加慢慢縮小,只是他們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當然有些東西可能是我們終其一生也無法超越的,我們也不能“五十步笑百步”。

  • 4 # 陳家4姐弟

    這個問題11年前發生在我的身上。因為自己是遠嫁的關係,父母沒有在身邊。老人想照顧孫子,但不願意來我家這裡長住,表明態度是隻要把孩子送回來就願意照顧孩子。

    考慮了很久,再加上自己又有了身孕實在是沒有精力照顧孩子,最後決定把孩子送回家讓父母照顧。終於在那一年的夏天把孩子送到外公外婆的家。看到外孫女的到來,老兩口很開心,在離別的時候讓我放心,他們會好好照顧孩子的。

    很快我就回到了工作的地方,還記得當時是H1N7開始流行的時候,孩子開始發燒了。父母為了不讓我擔心,立刻帶孩子去醫院檢查。醫生當時讓馬上打點滴。由於那時生病的孩子很多,都沒有床位。我的父母只能每天一大早就趕去醫院,外婆抱著孩子坐在沙發掛點滴。就這樣一直到兩個星期後兒科才有了床位,可以讓孩子躺在床上輸液了。

    情況慢慢好起來,一直到四個星期後才恢復正常。我們懸著的心也開始慢慢放下了。父母親把孩子照顧到很好,我們也很放心。因為那時孩子很小,有父母的幫忙真的很感激。

    隨著小女兒的到來,媽媽讓我先照顧好小的,說如果這個時候把大的接回去的話一定手忙腳亂的。聽從了他們的建議,等小女兒大一點再接大的回家。

    終於在一年後,我們把女兒接了回來。回到家的前2、3個月真的好辛苦。女兒在外公外婆家照顧的時候,只有她一個孩子,有什麼好吃的好玩的東西都是她一個人的,得不到的時候只要哭就會有,有些膽小,又很好勝。可是現在不一樣了,有人跟她爭了。現在要開始學會分享,好吃的東西要一人一塊,好玩的要大家一起玩。可是這樣的情況是她一下子不能接受的,她得不到的時候會大聲的哭,我們越是想哄她,她哭得更厲害,之後我們會讓她哭,先不去搭理她。久而久之,她知道哭沒有用了,就不再用哭來表達不滿了。

    再不久,我就送她去幼兒園了。在學校接觸了很多的小朋友,有老師的教導,她的這種狀況改變了好多,學會了分享。學會了與人相處的方式,人也變得越來越開朗。大家都感到高興!

    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帶的孩子很辛福,要老人不寵愛孩子真的很難。只能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方面,自己要有一定的立場,愛孩子但不溺愛孩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