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是否真能不殺?為什麼?

13
回覆列表
  • 1 # 尚宮女史

    為了救人,竇嬰拿出漢景帝的遺詔,結果漢武帝一查認定這是偽詔,竇嬰不僅沒有救下人,反而搭上了自己的命,說來也真的是令人唏噓,那麼,這又是怎麼回事呢?竇嬰拿出的遺詔究竟是真的還是偽造的?

    竇嬰是西漢竇漪房竇太后的從侄,因為竇漪房成為漢文帝的皇后而成為竇氏外戚的重要成員,位高時是漢景帝的託孤大臣,官居大將軍、丞相,門客無數,落魄時身無一職,門客都離他而去,讓他成了孤家寡人,雖說竇嬰本身算是一個不錯的臣子,但唯一一點那就是不懂得退隱。

    即便落魄了,沒什麼指望了卻還是不肯閉門謝客,反而還想著昔日的榮光,與灌夫相知相交,試圖和田蚡繼續再爭一爭,即便屬於他的時代已經過去,他還是不願意就此沉寂下來,也就是因為如此,才有了後來的殺身之禍。

    與灌夫相交本不是什麼大事,但這個灌夫是個意氣用事、很容易衝動的人,他曾在七國之亂中立下戰功,但後來數次犯法,屬於朝廷中的官員都不願意結交的一種人,但竇嬰不一樣。

    竇嬰在竇太后去世之後已經沒有了官職,也不再被漢武帝信任,門客基本都投奔了田蚡,所以竇嬰很看重灌夫,兩人其實算是互相借勢,想抱團取暖,說不定能開啟一個對彼此有利的局面,結果局面沒開啟,兩人雙雙赴死。

    這其中還牽扯到另一個外戚,即田蚡,田蚡是王娡的親弟弟,因為王娡的關係而搖身一變成為王氏外戚的一員,但最初,王氏外戚勢力是無法同竇氏外戚相比的,因此田蚡在漢景帝時期還只是一個郎官,經常跑到竇嬰家中拉關係,姿態放得很低。

    等到王娡成為漢景帝的皇后,田蚡的身份也隨著顯貴起來,尤其是漢景帝去世而劉徹即位之後,王娡成為皇太后,田蚡也就真正顯貴起來,併成為武安侯,地位和魏其侯竇嬰差不多,這樣一來,兩個人之間就有了潛在的鬥爭。

    而且漢武帝即位之後,竇嬰成為丞相,背後是竇太皇太后,田蚡成為太尉,背後是王太后,看起來似乎是竇嬰地位更高,但事實並非如此。原本竇嬰和田蚡的愛好差不多,因此向朝廷推薦的人也都差不多,但那些人偏偏與竇太后的愛好背道而馳,結果就是這些人都丟了官,而竇嬰和田蚡也丟了官。

    但丟官和丟官是不一樣的,竇嬰丟官是真的丟官,被竇太后厭棄了,但田蚡雖然丟了官,還有一個王太后器重他,照樣和之前一樣忙碌,而且門客顯然比竇嬰那邊更多。

    等到竇太后去世,田蚡就成了丞相,而竇嬰依然還是沒有一官半職,這個時候原本是竇嬰退隱的時候了,只不過他不甘心,即便門客都走了,他還有灌夫,兩個人好的和一個人似的。眼看著竇嬰的門客都跑得沒影了,他也替竇嬰著急。

    有一次,灌夫去拜訪田蚡,兩人說起了竇嬰,田蚡客氣的對灌夫說:“我想和你一起去拜訪魏其侯,但你又正好在服喪,這實在是太可惜了。”

    明眼人一聽就知道田蚡不過是客氣話,壓根就沒想過去拜訪竇嬰,但偏偏灌夫信以為真,說:“您都肯去了,我哪還在意什麼服喪呢?我一會就去告訴魏其侯,讓他做好準備,明天您早點過去。”田蚡不甚在意的點了點頭。

    結果竇嬰和家人準備了一晚,一直為酒席做準備,結果怎麼等也沒有等到田蚡,灌夫只好跑到田蚡家中將田蚡叫了來,田蚡慢吞吞到了竇嬰家,席間,灌夫和田蚡鬧得很不愉快,這是兩人對一次將矛盾放在了明面上。

    再後來,田蚡想要竇嬰的一塊地,但竇嬰不給,和灌夫一起罵田蚡,更讓雙方的矛盾升級。公元前131年,田蚡和灌夫再次發生矛盾,還鬧到了漢武帝那裡,漢武帝不予理會,雙方在賓客們的調解下暫時和解,很快田蚡娶妻,王太后特意下令讓列侯和皇室的人都去喝酒,竇嬰拉著灌夫也去了。

    灌夫在宴會上因為大家都看不起他和竇嬰而罵了幾句,雖然最後被竇嬰勸回了家,但這件事卻被田蚡拿出來做文章,讓長史彈劾灌夫,於是灌夫入獄,他過去的事情也被一件件抖了出來,甚至他的家族裡的人也要被一個個揪出來。

    可嘆如今的竇嬰人微言輕,根本無法利用自己的力量將灌夫救出來,於是不得不給漢武帝上書,漢武帝倒沒有難為竇嬰,而是允許竇嬰將事情的經過說了出來,兩人還一塊吃了飯,最後漢武帝讓竇嬰和田蚡在東朝辯論。

    漢武帝是想給竇嬰一個機會,無奈這本身就是不公平的一件事,即便竇嬰說得多在理,很多人也不敢公開支援竇嬰,更何況還有一個王太后一直在關注著這件事,竇太后在的時候,王太后或許會給竇嬰面子,到那竇太后不在了,她就只會護短。

    所以最終的結果就是灌夫和他家族的人都入了獄,擇日處斬,而竇嬰也因為有些話所說非實而入了獄,眼看著灌夫要被殺,竇嬰知道這個時候必須使出殺手鐗,他想起來家中的遺詔,漢景帝臨終前讓竇嬰輔政,同時給了竇嬰一份遺詔:“事有不便,以便宜論上。”

    竇嬰希望這份遺詔能換得漢武帝的再次召見,不過,竇嬰無論如何沒有想到,這份遺詔拿出來不僅沒救下灌夫,還搭上了自己的性命。原來漢武帝看到竇嬰侄子呈上的遺詔之後,就命人查詢宮中的存檔。詔書一般都是一式兩份,還要存檔記錄。

    但漢武帝經過查證之後,發現宮中並沒有一模一樣的遺詔,也沒有記錄存檔。所以漢武帝認定竇嬰拿出的這份遺詔根本就是偽詔,偽造遺詔那是死罪,即便漢武帝想保下竇嬰也是不能了,灌夫被滅族之後,竇嬰也很快被棄屍渭城。

    那麼這份遺詔究竟是不是偽詔呢?大概率是真的遺詔,竇嬰為官數年,不可能不知道偽造詔書是個什麼罪,而過去了這麼多年,這遺詔被拿出來後一定會被查驗的,在這樣的情況下他怎麼可能偽造遺詔?他本來就是拿出來救灌夫,又怎麼可能拿出一份偽詔的遺詔來呢?

    所以可以肯定的是,遺詔是真的,那怎麼宮中沒有另一份和存檔呢?很多人可能會想到是不是漢武帝、王太后和田蚡動了?這似乎也不可能,唯一能動的可能就是皇帝,下令毀了宮中的遺詔,然後也將存檔條目給刪掉,重新登記其他的,這是一個大工程不說,漢武帝也沒有理由這樣做。

    實際上漢武帝在當時並不像除掉竇嬰,或者是沒想在那個時候除掉竇嬰,他還指望竇嬰和田蚡繼續鬥下去,他好坐收漁翁之利,畢竟兩人都是外戚,都是漢武帝忌憚的存在。

    從漢武帝對這件事的處置就可以看出來,漢武帝是想給竇嬰一個機會的,所以才有了東朝辯論,只不過百官很多不敢說實話又有王太后的庇護,竇嬰輸了而已。即便是竇嬰拿出的遺詔被證偽,漢武帝也沒有想要處死竇嬰,只是將他關進了監獄,只不過後來又有了變故。

    “或聞上無意殺魏其,魏其復食,治病,議定不死矣。乃有蜚語,為惡言聞上,故以十二月晦論棄市渭城。”

    所以不可能是漢武帝將這遺詔從宮中毀去了,而田蚡並沒有那麼大的能量,至於王太后也不需要這樣做。但既然遺詔是真,而宮中沒有存檔,唯一的可能性就是漢景帝欺騙了竇嬰。

    我們看這個遺詔,意思其實就是允許竇嬰在特殊時候能夠便宜行事,這樣的一道遺詔對漢武帝絕不是一件好事,倘若竇嬰真的拿出來為難皇帝或者被竇太后利用,那漢景帝不就是給兒子製造了一個天大的麻煩嗎?漢景帝能幫著外人對付自己的兒子嗎?顯然是不可能的。

    所以這個遺詔很可能就知道是竇嬰有,而宮中壓根沒有,也就是說漢景帝將這個遺詔給了竇嬰之後,另一份或許直接就給毀了,更沒有存檔目錄。而漢景帝許下這個單方面的遺詔,其目的就是籠絡竇嬰輔佐漢武帝。

    要知道漢武帝即位的時候年紀尚幼,如果竇太后再想折騰什麼,很容易就可能成功,而竇嬰當初曾當著竇太后的面勸說漢景帝不要將皇位傳給弟弟,從這一點來說,竇嬰在大是大非面前還是忠於國家的,他能阻止竇太后做不利於漢武帝的事情。

    所以漢景帝希望竇嬰能夠好好輔佐漢武帝,而這個遺詔正是漢景帝在告訴竇嬰,他是如何信任他,看重他,竇嬰如何能不盡忠?倘若竇嬰後來變了心,被竇太后利用或者他自己就有了別的心思,拿這個遺詔做文章,那必然是竇嬰的死期,因為宮中壓根沒有存檔。

    不得不說漢景帝真的是精明,下了這麼大一盤棋,但或許他也沒有想到,竇嬰拿出遺詔來並不是不利於漢武帝而只是想要再次見一見漢武帝,為灌夫求求情而已。竇嬰也不知道自己竟然栽在了漢景帝手中。

    那麼問題就來了,倘若他沒有拿出這份遺詔,漢武帝還會不會殺他呢?

    從這件事上漢武帝所持的態度來看,他並沒有想那麼早殺掉竇嬰,甚至他本來還想給竇嬰一個機會的,只不過後來造成了不得不殺的局面。如果當初竇嬰沒有拿出這個遺詔,漢武帝不可能殺掉竇嬰,至少在灌夫這件事上不可能殺掉竇嬰,他還指望竇嬰和田蚡繼續鬥下去呢。

    但這件事之後,漢武帝會不會殺竇嬰,就看竇嬰自己的了,倘若他從這件事中吸取教訓,從此閉門謝客,或者告老還鄉,或許還能得個善終,如果他繼續留在京中和田蚡鬥智鬥勇,最終的結果自然還是會被漢武帝除掉。

    不過,灌夫這件事中,漢武帝倒是歪打正著,竇嬰被殺之後,第二年,田蚡天天做惡夢,總是夢到竇嬰和灌夫,他知道是自己害死了灌夫和竇嬰,一個承受不住就病倒了,然後很快去世,漢武帝幾乎沒費什麼力氣就一下子除掉了兩個外戚。

  • 2 # 山野老人

    如果竇嬰未拿出漢景帝的遺詔,漢武帝會殺竇嬰嗎?

    漢景帝駕崩前,給了竇嬰一張聖旨。

    聖旨的內容大概是說,一旦遇到什麼不利的事情,拿出這道聖旨,可以此豁免。

    竇嬰為了灌夫的事情得罪了漢武帝的母親王太后,王太后逼迫漢武帝處死竇嬰。

    危急關頭,竇嬰拿出這道聖旨。

    經查,竇嬰這道聖旨朝廷檔案室沒有存檔,以此推論,竇嬰這道聖旨是偽造,由此定罪,竇嬰被處死了。

    如果竇嬰未拿出漢景帝的遺詔,漢武帝會殺竇嬰嗎?

    為什麼這樣說呢?當你明白了竇嬰的為人處世,你就會知道,竇嬰這個人是作死!

    竇嬰是竇太后的侄兒,文帝時期,擔任吳國相國,後來因身體原因免職,之後擔任詹事。

    漢景帝時期,漢景帝有一次同弟弟樑王劉武飲酒。

    幾杯酒過後,景帝有點飄飄然,對弟弟樑王劉武說:“我百年之後,讓你接班。”

    樑王將此告訴自己母親竇太后,竇太后本來就十分喜愛樑王劉武,聽到這個訊息喜不自禁。

    酒醒後,景帝知道自己口無遮攔,釀成了大錯,便找來竇嬰商量,讓竇嬰出面,做竇太后的工作。

    竇嬰見竇太后,對竇太后說:“天下是高祖打下的天下,高祖有言,皇位只能父傳子。景帝沒有權力改變高祖的遺詔。”

    由此,竇太后非常惱怒竇嬰,並將竇嬰從宗族的家譜中剔除,不允許竇嬰進入宮廷。

    竇嬰本來就嫌棄詹事官職太小,一怒之下,也不理睬竇太后。

    後來爆發七國之亂,景帝做竇嬰的工作,讓竇嬰出來帶兵。

    竇嬰不情願地接受了景帝的任命。

    竇嬰平定七國之亂有功,後來被景帝封為魏其侯,之後又被景帝任命為太子劉榮的太傅。

    這個時候的竇嬰炙手可熱。

    不久,太子劉榮被廢除,竇嬰沒有了往日的花環。

    竇嬰因為多次進諫景帝,反對廢除太子劉榮,沒有得到景帝的採納,於是鬥氣,躲到藍田縣南山下好幾個月不理朝政。

    後經人多人反覆勸導,竇嬰才從山上下來。

    對於竇嬰的到來,景帝雖然很熱情,但是再也沒有往日那樣器重竇嬰。

    竇太后因為竇氏勢力在朝廷太單薄,便對景帝說:“應該考慮給竇嬰一個官做做。”

    景帝對竇太后說:“太后以為我是吝嗇,不捨得給一官半職國舅爺嗎?只因為這個國舅爺不好伺候。”

    景帝駕崩,武帝即位,竇嬰做了丞相。

    竇嬰喜好儒家學說,這與竇太后喜歡道家學說有些水火不容。

    竇嬰不顧及這些,相反網路了一批儒家在自己身旁,並擔任重要官職。

    對此竇太后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後來竇嬰身邊有個官僚,不知天高地厚,建議取消竇太后的知情權,讓武帝有些重要決定不要告訴竇太后。

    由此惹怒了竇太后,竇太后將武帝身邊 的一大批儒家人物進行了嚴厲處分,竇嬰因為是竇太后侄兒的緣故,僅僅是被削職了事。

    後來,竇太后去世,竇嬰失去了光環,身邊的那些人遠離竇嬰,攀附王太后的弟弟田蚡。

    這時只有一個同樣不得志的灌夫與竇嬰親近。

    後來灌夫因為飲酒杯過量,得罪了田蚡,被處以死罪。

    竇嬰出面為灌夫打抱不平,由此捲入糾紛。

    最後拿出景帝的那道聖旨,以為可以躲過一劫,沒有想到最後反而落得偽造聖旨的罪行,被處死。

    景帝給的那道聖旨,朝廷檔案館為什麼沒有建檔呢?

    景帝為什麼要給竇嬰挖一個這樣深的坑呢?

    想想景帝處死周亞夫就明白了。

    周亞夫平定七國有功,官運亨通。

    當時的竇嬰與周亞夫一樣,竇嬰平定七國之亂有功,拉幫結派,讓景帝十分不舒服。

    景帝不處死竇嬰的緣故主要當時竇太后在世,投鼠忌器。

    景帝同樣擔心自己駕崩,竇嬰一旦犯渾,武帝奈何不了竇嬰,由此就為竇嬰設了這樣一個局。

    只要竇嬰遵紀守法,也能安度晚年,如果犯上作亂,景帝這道沒有建檔的聖旨,就是一道絞索。

    依照竇嬰的個性,竇嬰是不可能做一個遵紀守法的黎民百姓,由此,竇嬰遲早會死於非命。

  • 3 # 青峰頂的那棵鬆

    不會。因為竇嬰忠於漢景帝,也忠於漢武帝,從電視劇中看,漢武帝還是很著重竇嬰的。漢武帝不想殺竇嬰。

    竇嬰是誰?竇太后的親侄子,在漢景帝掃平七國之亂中,竇嬰立下赫赫戰功,被封為魏其候。後又官拜漢朝大丞相,是外戚竇氏一族的第一能人與支柱。不過,他為官謹慎,忠於漢景帝甚於其姑母。

    漢景帝立的太子劉榮遭人誣陷,廢了太子名位,下了大獄,在獄中,劉榮寫了遭人誣陷的辯白書,被王美人截下。這點被太后與漢景帝所知,並立下了制衡王美人的詔書於竇嬰,當然,王美人不知道。

    漢景帝臨死之前,將虎符交於竇太后,讓她掌管朝廷軍隊,成為當時大漢朝權勢最大的人。漢武帝,雖然繼位為皇,實際實權掌握在竇太后手中,漢武帝成為傀儡皇帝,長達十年。漢武帝與王美人被竇太后壓了十年,其憤恨可知。竇嬰被漢景帝立為託孤大臣,又是宰相,其權勢之大可想而知。但是,竇嬰異常尊重漢武帝,對皇帝也悉心教導,對於政務也勤勉有加。在竇太后與漢武帝有矛盾時,竇嬰也站在漢武帝這一邊,還因此被罷了宰相之位。如果竇嬰是個權臣小人,當時的漢武帝恐怕連皇位都保不住,分分鐘就能被竇家人給廢了。竇嬰的忠心,漢武帝豈能不知。漢武帝在竇太后死後,竇家人沒有被即刻滅門,都是竇嬰的功勞。漢武帝不想殺竇嬰之意是很明顯的。

    其實,竇太后臨死前告訴漢武帝,文景授於她兵符是為了防止王美人亂權,並且把劉榮的事告訴了漢武帝。漢武帝當時就有制了王家之心。

    竇嬰被下了獄,如果沒提詔書的事,漢武帝會保住竇嬰以此來打擊王家人,壓制王家外戚勢力。但詔出一事出了,還直指王太后。王太后非殺竇嬰不可了,漢武帝身為兒子怎麼救?漢武帝是殺了竇嬰一家一百多人,更是為了震懾王家人。

    竇太后死前,漢武帝就掌握實權了,無虎符就可以號令三軍了,竇家人從那時起失勢了,再也不能外戚干政了。漢武帝再殺竇家人已無意義了。反而是王太后想幹政,田粉貪得無厭,更反對漢武帝出兵匈奴。當時,漢武帝其實相借兩家的爭端,幹倒王家。不過被詔書一事攪了。

    竇嬰一家被滅門,田粉就怕的生病了,後又瘋了。如此血腥殺戳,分明是衝著王家來的,漢武帝玩了一招順水推舟,意在王家。

  • 4 # 寒山泉

    漢武帝九位宰相,有七位死於非命。竇嬰的死,只是時間問題罷了。就算這次不拿遺詔出來,後面還會漢武帝找別的由頭殺掉。

    跳出電視劇,我們分析一下,漢武帝生平的事業是什麼?對匈奴作戰46年。

    要與匈奴進行曠日持久的戰爭,漢武帝在各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準備。其中一項就是要加強中央集權。

    漢朝從呂后開始,皇帝的母族勢力龐大,對皇權有一定的影響。漢武帝就領教過其祖母竇太后的厲害,因此他不希望看到皇帝母族勢力成為自己未來事業的絆腳石,偏偏不巧的是,這根接力棒還要傳下去,漢武帝母親王太后的兩個弟弟田蚡和田勝也是權勢滔天。

    漢武帝要一勞永逸的解決掉皇帝母族對皇權的威脅,而剛好竇嬰和田蚡這兩個新老外戚不和,漢武帝坐收漁利,一箭雙鵰,將自己奶奶和老媽的人全部收拾了,之後這些人再也不能像從前那樣左右朝政了,漢武帝加強了集權。

    竇嬰就算這次不被殺掉,後面漢武帝還會找別的理由,必除之而後快,即便不殺竇嬰,也要想別的辦法將朝中的竇家子弟全部清除。

  • 5 # 謝金澎

    武帝通過腰斬竇嬰一家173口於市槽的暴烈手法,震懾朝綱的同時也是威懾王氏外戚勢力,不要妄圖掌控自己更不要想著再玩喬詔這齣戲。其實武帝從竇嬰喬詔案嗅到了一個危機,就是王太后已經露出了想掌握朝政的意圖並開始採取行動,難保哪天不會以先帝喬詔的方式來控制自己。

  • 6 # 青蛙1042534

    必死無疑!最後一次談話已經說的很明白了,沒有一個皇帝能容得下有天子詔書的人存在!尤其像漢武帝權力慾望那麼重的人!即使一手培養的衛青,情急之下調趙破奴護駕他都有殺心……更別說竇嬰了!要不他老孃也不會罵他逆子!

  • 7 # 起起落落快樂

    我想是不會,不過他不會重用他,因為他是竇氏家族的主心骨,是漢武大帝政敵,其實竇櫻是皇帝統一大權的犧牲品。在當時兩大勢力是皇帝的心頭大患,不除不快的,就是竇氏和田氏,這皇帝用的就是借刀殺人。讓這兩股勢力相互爭鬥,他好做收於利。開始就是皇帝制造兩家不睦,就是用用竇櫻去查田玢。這就是引火線,兩家爭到兩敗具傷了,皇帝出來調停,這樣來皇帝得利了,就是這一下就剷除兩股勢力。從此皇權穩固,權利只有皇帝一個人的了,他的集權在一身的目的就達到了,無論怎麼樣竇櫻都是犧牲品。只是沒那當事,他可能會留下性命,也許皇帝早就知道這件事,殺他是肯的。原來只是他還有利用價值。沒殺他,要知道這樣的東西在手,只要有作為的皇帝都是不會容忍的。

  • 8 # 南方鵬

    竇嬰對保護武帝的皇位是有功的,竇嬰是竇太后堂兄的兒子,太后喜歡樑王劉武,非常希望景帝百年之後把江山傳給弟弟,在一次酒宴上,喝醉了的景帝說“(皇位)千秋之後傳樑王”。太后聽了高興得合不攏嘴“太后歡”,這時竇嬰站了出來說,天下是高皇帝的天下,皇位父傳子繼也有是他定下的,不能私自授受。景帝一聽酒醒了大半,趕緊說竇嬰說得對。

  • 9 # 起手王炸

    應該不會,竇太后死後竇嬰事事都很小心翼翼,水淹王太后和丞相的電是武帝指示的,不到萬不得已他是不會殺竇嬰的,有了遺詔的事太后她們做了手腳,不殺竇嬰就要殺死自己的母親武帝別無選擇

  • 10 # 湯之銘

    漢武帝要殺人,只是找個藉口。本來是要殺竇嬰的,竇嬰被逼無奈,才說先帝景帝有遺詔可以免他死罪,結果又以這個藉口殺掉。

    後世史家認為、竇嬰的詔書是漢景帝私下給的,因此太監內宮沒有登記。按詔書審查規定,這種私人給予的詔書沒有經過朝庭審查的詔書不起法律作用。

    不過,在公元前133年左右,漢武帝成立中書,由太監黃門侍郎直接傳達他的旨意,同樣沒有朝庭三公審查,接政治程式這種詔書不起作用,漢武就是這樣架空朝庭三公的。李陵事件發生後,他向司馬遷徵求意見,司馬遷說了幾句實話,就定成死罪,言者無罪在漢武那裡是不存在的。

    漢武帝殺人,小人物有時藉口都不用找,殺了就殺掉。這個都不算什麼事,只有象竇嬰這樣的才找個藉口殺掉。

  • 11 # dx向日葵

    如果竇嬰未拿出漢景帝的遺詔,漢武帝會殺竇嬰嗎?

    竇嬰對保護武帝的皇位是有功的,竇嬰是竇太后堂兄的兒子,太后喜歡樑王劉武,非常希望景帝百年之後把江山傳給弟弟,在一次酒宴上,喝醉了的景帝說“(皇位)千秋之後傳樑王”。太后聽了高興得合不攏嘴“太后歡”,這時竇嬰站了出來說,天下是高皇帝的天下,皇位父傳子繼也有是他定下的,不能私自授受。景帝一聽酒醒了大半,趕緊說竇嬰說得對。

    竇嬰因搭救灌夫而入獄,在最後時刻拿出了漢景帝的遺詔,結果卻被認定“造假”,漢武帝在年末的最後一天把竇嬰殺掉了?如果不出示這份遺詔,竇嬰是不是還有活命的可能?

    為什麼遺詔的備份查詢不到

    這份免死遺詔的備份為什麼查詢不到?原因有三:

    之二:遺詔是有備份的,但在竇嬰沒有出示之前,已被丞相田蚡銷燬。目的就是為了置竇嬰於死地。

    之三:漢武帝找到了這份遺詔備份,但是迫於母親王夫人的壓力,又擔心因一份遺詔毀掉自己乾綱獨斷的權威,冒出更多的“遺詔”、“先皇之命”出來……所以,乾脆下了假遺詔的結論。

    我們看這個遺詔,意思其實就是允許竇嬰在特殊時候能夠便宜行事,這樣的一道遺詔對漢武帝絕不是一件好事,倘若竇嬰真的拿出來為難皇帝或者被竇太后利用,那漢景帝不就是給兒子製造了一個天大的麻煩嗎?漢景帝能幫著外人對付自己的兒子嗎?顯然是不可能的。

    要知道漢武帝即位的時候年紀尚幼,如果竇太后再想折騰什麼,很容易就可能成功,而竇嬰當初曾當著竇太后的面勸說漢景帝不要將皇位傳給弟弟,從這一點來說,竇嬰在大是大非面前還是忠於國家的,他能阻止竇太后做不利於漢武帝的事情。

    不得不說漢景帝真的是精明,下了這麼大一盤棋,但或許他也沒有想到,竇嬰拿出遺詔來並不是不利於漢武帝而只是想要再次見一見漢武帝,為灌夫求求情而已。竇嬰也不知道自己竟然栽在了漢景帝手中。

    那麼問題就來了,倘若他沒有拿出這份遺詔,漢武帝還會不會殺他呢?

    從這件事上漢武帝所持的態度來看,他並沒有想那麼早殺掉竇嬰,甚至他本來還想給竇嬰一個機會的,只不過後來造成了不得不殺的局面。如果當初竇嬰沒有拿出這個遺詔,漢武帝不可能殺掉竇嬰,至少在灌夫這件事上不可能殺掉竇嬰,他還指望竇嬰和田蚡繼續鬥下去呢,況且這件事上,竇嬰也沒有犯多大的錯。

    但這件事之後,漢武帝會不會殺竇嬰,就看竇嬰自己的了,倘若他從這件事中吸取教訓,從此閉門謝客,或者告老還鄉,或許還能得個善終,如果他繼續留在京中和田蚡鬥智鬥勇,最終的結果自然還是會被漢武帝除掉。

    所以說,不管竇嬰是不是拿出漢景帝的詔書,他都是死路一條。只不過,拿出漢景帝的詔書,他死得更快而已。

    不是,事情其實並沒有那麼簡單,因為這裡有個問題必須搞清楚,究竟竇嬰所說的,漢景帝給他詔書這件事,是不是真的?

    而事實上,竇嬰被斬首後不到半年,田蚡就整天胡言亂語,嘴裡胡說“服罪”“謝過”這樣的話,而且還說看見竇嬰和灌夫兩人來索他的命。田蚡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表現?說明他因為動了檔案,擔心漢武帝治他的罪。

    總結:不過,灌夫這件事中,漢武帝倒是歪打正著,竇嬰被殺之後,第二年,田蚡天天做惡夢,總是夢到竇嬰和灌夫,他知道是自己害死了灌夫和竇嬰,一個承受不住就病倒了,然後很快去世,漢武帝幾乎沒費什麼力氣就一下子除掉了兩個外戚。

  • 12 # 關好走過的門

    會,當然會。

    武帝前半生的時間,幾乎都是在自己奶奶竇氏的權威下小心的當著大漢的皇帝。在這段時間裡,武帝的韜光之術已經爐火純青。武帝從小都立志做一番大事業,即位之初也曾幾度想要嘗試做點什麼,可最終發現自己始終是逾越不了奶奶這座大山。雖說名義上是大漢的皇帝,可是手中並沒有什麼權利,沒有權利什麼事也做不成。

    隨著自己奶奶竇氏的離開,武帝認為這是收回所有權利的最佳時機。但是自己的母親王氏也想效仿一下竇氏,想繼續替武帝當皇帝。這時候漢武帝以強硬的態度來告誡自己的母親,想都不要想。武帝之所以殺竇嬰完全是處於兩個原因

    1:竇嬰說到底是個手握重權而頗有威望的外戚。以殺竇嬰為由,繼而對自己的舅舅田蚡發難,一舉收回外戚手中所有的大權。在竇嬰死後不久,田蚡就感覺到自己的外甥要對自己動手了。田蚡乖乖的上交自己手中所有的權利,這才躲過一劫。他們都是武帝要剷除的物件。這是一箭雙鵰之計。

    2:一朝天子一朝臣,武帝想要對匈奴用兵,必須要培養一批堅定支援自己想法的年輕將領來委以重任。這些日薄西山的老頑固已經沒有了開疆拓土的雄心壯志,他們有的只是勾心鬥角爾虞我詐。只有他們把位子騰出來,自己培養的人才能上去。

    武帝是一個極為獨裁的雄主,他決定的事,不允許出現第二個聲音,這和他年輕時候的經歷有關。從掌權以後,他做出的決定,誰敢反對誰敢掣肘,他會毫不留情的予以清除。你想啊,他母親,他舅舅,他表叔這樣的親戚他都不在乎,更不要說別人了。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加強和鞏固皇權,進而對匈奴用兵。任何人都是他手中的棋子,該舍的時候,他會毫不猶豫的扔掉。

    因此,從武帝正式拿到權利那一刻,竇嬰的下場已經很慘了,無論他有沒有拿出這個先皇的密詔,都得死。

  • 13 # 姚叔不可耐

    不會,只不過有時體會過位極人臣就不肯輕易放棄

    遺照應該是真的,竇嬰不會愚蠢到拿假遺照為了灌夫自尋死路

    漢武帝本想權衡田蚡的實力,沒辦法遺照一出,弄巧成拙。沒有檔案其罪當誅,只能迫於壓力送竇嬰上路了

  • 14 # 野史日記

    竇嬰獲罪入獄,得知好友灌夫被定罪滅族,這才幡然醒悟,自己的處境遠沒有自己想象的那麼好,他突然意識到,這一次入獄,或許漢武帝劉徹不會再支援自己。

    竇嬰在身陷囹圄之時,深知處境危險,便打算拿出自己最後的“王牌”,打算自救。

    漢景帝駕崩以前,曾有密詔交給竇嬰,其中的旨意內容為“事有不便,以便宜論上”,這道聖旨的意思是說,如果竇嬰遇到什麼不方便的事情,可以隨時報告給皇帝。

    只不過竇嬰失望了,他不僅沒能依靠密旨逃出生天,反而因為這道密旨葬送了性命。

    因為漢朝時的密旨都是一式兩份,一份收藏在受旨人手中,另一份則存放在檔案室內,以此互為證明。可惜的是,竇嬰的這道密旨沒能找到對應的檔案收藏版本,而一個孤本密旨,只能被稱為“偽造”聖旨。

    竇嬰欲哭無淚,明知道是王太后與田蚡背後搞鬼,卻無能為力,只能無奈接受命運,被一個荒唐的“矯詔罪”結束一生,斬首於市。

    竇嬰之死,在當時引起軒然大波,因為他身為西漢重臣,卻在沒有犯什麼巨大過錯的情況下就被以一個類似於“莫須有”的罪名處決,令很多人感到意外,即便到今天,史學界對於竇嬰的死,依然爭論不休,觀點無法形成統一。

    那麼,竇嬰入獄期間,如果不拿出漢景帝遺詔,是否就可以躲過一死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竇嬰之死看似是因為漢景帝遺詔,背後卻因為漢武帝已經下定要處決他的決心,否則王太后與田蚡勢力再大,漢武帝如果願意保下竇嬰,也並非不可能的事情,這也是為什麼說,即便沒有漢景帝遺詔出現,竇嬰的仕途和性命也會戛然而止了。

    漢景帝為防止王太后專權,留密旨於竇嬰,就是希望如果有一天王太后奪權,竇嬰可以像周勃一樣,撥亂反正,維護劉氏江山。

    漢武帝登基以後,竇嬰確實沒有辜負漢景帝的一片苦心,他處處維護漢武帝,見到漢武帝有奪權之心,便一心幫助漢武帝,與當時勢力強大的王太后和田蚡為敵。

    有一年,黃河氾濫,洪水勢必要吞沒一些良田,預先設計的洩洪洪道,會淹毀王、田二人的田地,但是會保全更多百姓的良田,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王、田二人不顧百姓死活,私自改變洩洪洪道,導致大面積百姓流離失所,無家可歸。

    對此事進行調查的重任,漢武帝便交給了竇嬰,竇嬰也盡心盡力地為漢武帝辦事,查清了真相,也解決了洩洪事件,只不過王太后和田蚡並沒有因為此事被扳倒,從此以後,竇嬰與王、田交惡,他們的鬥爭也進一步升級。

    最重要的是,竇嬰在朝中的地位一直都很高,因為他的功勞不低,曾經與周亞夫一起平定吳楚七國之亂,是漢景帝時期名副其實的平叛重臣。

    漢武帝初期,王太后和田蚡把持朝政,漢武帝能夠得到竇嬰的鼎力支援,本應該盡力守護,為何在王皇后對付他的時候,並沒有盡心保護,反而任其被處死呢?

    竇嬰之死,其實也包含了漢武帝的小心思,在漢武帝與王太后以及田蚡爭權的過程中,竇嬰一直以來都處在一線位置,而漢武帝則處在幕後,而且漢武帝的政治覺悟要比竇嬰高太多,竇嬰是敢打敢拼,但是不分場合也不分時宜,很容易陷入被動。

    比如當年晁錯提出削藩主張時,滿朝文武一時間全都禁聲,畢竟事關重大,不敢輕易表露態度也屬正常,而竇嬰卻不然,直言表示反對,“獨竇嬰爭之”。

    “太后除竇嬰門籍 ,不得入朝請”

    包括竇嬰最後一次得罪王太后和田蚡也是如此,他的好友灌夫與田蚡發生爭執後,被定為死罪,竇嬰直接就找上王太后和田蚡,直接當面爭一個勝負,全然不顧及王太后與田蚡勢力更大的客觀事實,而漢武帝顯然沒有做好與王太后和田蚡徹底撕破臉的準備,導致漢武帝無法與竇嬰站到一起,最終只能選擇壯士斷腕,放棄竇嬰。

    竇嬰還有一個很值得一說,那就是竇嬰的重義氣的性格,他為灌夫出頭,雖然有政治原因,但是情感原因也佔相當大的比重,因為竇嬰愛結交天下英雄,大有西漢“孟嘗君”的意思,門客極多,但是在王太后和田蚡勢力擴大以後,便很少有人與竇嬰來往了,灌夫卻一如既往與之往來。

    但是竇嬰講義氣,結交門客,尤其是結交灌夫這種豪強門客的做法,卻與孟嘗君時期有巨大區別,孟嘗君時期,君主與孟嘗君的利益關係是捆綁在一起的,而西漢王朝是大一統王朝,並不需要這種義氣豪強人士聚集的勢力,反而會非常忌憚,擔心這樣的勢力成為西漢的不穩定因素。

    “諸遊士賓客爭歸魏其侯”

    在筆者看來,竇嬰之死,雖然有竇嬰自身性格的原因,但是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漢武帝在關鍵時刻將竇嬰視為一枚棄子,因為他的“喜遊俠,結交豪強”的做法,對漢武帝未來的統治不利,如果繼續利用竇嬰扳倒王太后和田蚡,竇嬰很可能會“尾大不掉”,成為下一個威脅所在,所以漢武帝趁機,提前做了抉擇。

    竇嬰不拿出密旨,漢武帝可能不會繼續殺他,但是卻並不能保證竇嬰不死,因為漢武帝放過他,王、田二人也不會放過他,只要漢武帝作壁上觀,竇嬰的結局必然不會太好。

  • 15 # 漩渦鳴人yy

    竇嬰如果沒有拿出漢景帝的遺照,那漢武帝是絕對不會殺他的。他沒那個心思去殺這個人!就是因為他最後把這一照給拿出來了,逼得漢武帝就算不想找藉口把他給殺了,也得找藉口把他給殺了!

    在灌夫這件事情上面!漢武帝是絕對不希望雙方之間這種爭鬥停下來的。為什麼這是屬於皇家外戚之間的內鬥,不涉及朝政,不涉及根本,相反,這種內鬥更使得皇帝介入其中,顯得更加有分量,也使得這些皇家外戚可以更加收斂一點兒,更加知道什麼叫做天嗯好大,所以漢武帝是希望這些事情繼續鬧騰下去的。但是他不希望有人因為這個事情挑戰皇權!

    這裡就不得不說到最後的這遺詔,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我覺得是假的,為什麼很簡單,因為在這之前漢武帝就因為這個事情就和竇嬰已經商量過了!當時的漢武帝十分客氣,不僅跟他好好商量這件事情,聽他把整個事情的經過給他講解了一遍,而且還好好的請他吃了一頓飯,算是盡到了地主之誼!大家想想,如果竇嬰如果這個時候有遺詔在自己手裡面,他為什麼不選擇在這個時候,把遺詔直接給漢武帝看了!

    有人會說這個時候給漢武帝看,那沒什麼用,畢竟這個東西頂多就是讓他能夠上朝跟皇帝解釋一下這個事情的經過!很明顯,後來由於漢武帝不想見他不想聽這些話了,這個時候竇嬰才把這份遺詔給拿出來!

    為什麼?灌夫在這次事件裡面完全就是一個挑起事端的人,他沒事兒跑到人家新婚之夜上面去說三道四的!這件事情論任何一個人去跟別人解釋,那都是理虧,為什麼這個時候竇嬰沒有選擇把遺照拿出來呢,太這個時候就得做好準備,他見不到漢武帝,他必須得把這個東西給拿出來才能去見漢武帝,但是在第一次事情裡面,竇嬰根本就沒有提到這份遺詔,至於有人說這份一兆第一次去見漢武帝的時候,藏在自己身上,去見皇帝,你身上還藏東西,你是找死!

    所以這一分遺詔,就是一份假的,竇嬰如果有他在第一次見漢武帝的時候就已經拿出來了!全天下人都已經知道了,在這種情況之下,漢景帝的遺照,再加上此時漢武帝還比較聽竇嬰,說不定這事兒還真的能保下來,但是他第一次沒有拿出來,這就證明第二次拿出來的遺照本身就是一個倉促之舉,這個東西就是一個假的!

    為什麼要拿這一份假的遺照呢,很簡單,這個時候他的地位已經不保,他和田蚡早已經水火不容,雙方之間已經鬧開了,此時爭的就是一口氣。誰如果在這盤棋裡面認輸了,誰就永世不得翻身了,誰都明白這個道理!這個時候能夠替他說話的是誰,就是這個灌夫,如果這個人走了,死了,離開了,那他再也沒有翻盤的資本,他就只能選擇泯然於眾人,甚至於連他這個皇帝親戚的這樣一個身份都保不住了,那這個時候,他能不會鋌而走險嗎?只要這件事情能夠成功,這個遺詔證明是真的,就算是這個灌夫死了,他還是有機會去見皇帝,他這個親戚的身份仍然還在,其他人還需要對他忌憚三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公立醫院不給員工購買五險一金,合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