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坤哥自媒體Vlog
-
2 # 抱撲若拙
看這個沒有用。那幫人不認的。這麼算:到百團時期,八路軍從3萬多人槍,發展到參加百團大戰的30萬(不算未參戰)。兵力擴張10倍(電視劇說,李雲龍團900到10000,也不過中等偏上。有人說是神話,不知道,蔣總統當時得到情報是80萬人槍,氣得打罵,就此搞摩擦。這麼算,李雲龍簡直是落後份子了,估計陳賡得撤了他。這些人豈不是罵蔣總統是傻瓜?),那麼除了自造10000步槍,從蘇聯來的30車武器,就是說繳獲25萬步槍,難道日本送的。所以殲敵到百團大戰時,至少50萬日偽了(這效率不太靠譜,打死兩個得條槍,也太容易了吧。)
那麼,果粉的國軍繳獲呢?是負的吧?後期日偽大量捷克造輕機槍,難道是捷克供貨,還有坦克啊,這傢伙不是被擊毀如何會繳獲,奮戰國軍嫡系。日軍後來用那些坦克稱建制部隊!英勇奮戰的果粉們
好吧,勝敗兵家常事,各有繳獲也正常。那麼,如果按果粉說正面殲敵是敵後殲敵9:1,那麼按繳獲說也9:1沒毛病吧,也就是說,當時主要靠繳獲武裝八路,如果如百團時報告的達80萬八路,那麼國軍應可組織600萬部隊,加上後方軍工和美國援助,搞個1000萬部隊不難吧。那麼實際呢,到國共對決時,國民黨不過400萬吧。所以,誰是在開玩笑呢?
-
3 # 如歌人生2166
國民黨五大主力中,最強的應該是整編七十四師。 蔣介石說過,有十個七十四師可以統一中國,可見它在蔣委員長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七十四師上下,從師長張靈甫到普通士兵都很驕傲自大,在進攻解放區時急功冒進,在孟良崮被全殲。國民黨五大主力在解放戰爭中被全殲,不僅僅是指揮問題,更是民心向背問題,是歷史的必然選擇。
-
4 # 度度狼gg
關於國民黨軍“五大主力” 部隊的準確番號,一直存有爭議,主要集中在第74軍、第5軍和第18軍的稱謂上,因為新一軍和新六軍很早調往東北沒有參加整編,所以番號始終沒有變化。
而另外三個軍曾經分別改稱為“整編第74師”、“整編第5師”和“整編第11師”,主要是陳誠存在著關於“土木系”情結,一定要將第18軍換回11師序列番號,反正他是負責整編的軍政部長,他說了算。
所謂“五大主力” 的稱呼是在1946年3月的整編會議後提出來的,蔣介石謂之“國軍精華”,當時由於戰爭已經在多地打響,國民黨僅完成了隴海鐵路以南部隊的整編工作,既然整編已經完成,那麼五大主力的正確番號應該是:
打出來的整編第74師、裝備出來的整編第5師、寵出來的整編第11師、留洋出來的新一軍、攣生出來的新六軍。這玩意要實是求事,別盲目的照搬什麼百科。之所以有所混淆,是因為除去整編第74師1947年被全殲時仍然是師級番號外,整編第5師和整編第11師在1948年又分別恢復成為第五軍和第十八軍,隨後在淮海戰役中被殲;而新一軍和新六軍被殲於遼瀋戰役;其中整編74師後來又予以重建,仍然沿續第七十四軍的番號,以該軍老人邱維達為軍長,淮海戰役再次被殲。
既然說到五大主力在抗日戰爭中的表現,那又得稱呼為軍,畢竟整編會議是抗戰結束以後的事情,根據各軍戰績和戰力排行如下,戰役細節各答友紛紛回覆,忽略不提:
第一名 第七十四軍。首任軍長俞濟時,熟知的是次任軍長王耀武,1937年火線組建於上海。這是一支抗日鐵軍,從淞滬會戰開始,一路西撤參加南京保衛戰、蘭封會戰和武漢會戰,成名於萬家嶺(德安)大捷,揚威於上高會戰,還參加了數次長沙保衛戰、浙贛會戰、常德會戰、長衡會戰等著名戰役,終結日寇於1945年湘西會戰。西南地區軍委會直轄“攻擊軍”,不屬於任何一個戰區序列,打滿抗日全場。
第二名 第五軍。首任軍長俞濟時,熟知的是次任軍長杜聿明,1938年組建於湖南湘潭。由於是中國第一支機械化軍級部隊,被稱為“鐵馬雄師”,一直駐紮湘桂咽喉廣西全州,日軍進攻廣西時被緊急調往桂南參戰,成名於“崑崙關大捷”。前身是軍委會直屬裝甲兵營、機械化第200師,蔣介石將僅有的部分德式和蘇式坦克、裝甲車盡數裝備給該軍,居然下轄一個機械化炮兵旅,1942年成為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的主力。也是西南地區軍委會直轄“攻擊軍”,不屬於任何一個戰區序列。
第三名 第十八軍。首任軍長陳誠,組建於1930年的中原大戰期間,土木系發家老本,是五大主力歷史最久的部隊。抗戰時期是軍委會戰略預備隊,駐防陪都重慶周邊,是保衛統帥部和監視川軍的重要力量。1943年日寇溯江西犯,重慶及西南震動,第十八軍緊急開赴鄂西前線,劃歸陳誠第六戰區指揮,成名於“石牌保衛戰”,隨後在“鄂西大捷”中立下汗馬功勞,這支部隊由於陳誠的倍受寵信,所以裝備、物資和兵員最受照顧,很少幹髒活累活,確實是寵出來的中央軍嫡系部隊。
第四名 新一軍。首任軍長鄭洞國,發揚光大的是次任軍長孫立人,1943年組建於緬甸蘭姆伽。中國遠征軍第一次人緬作戰失利後,孫立人率領原66軍新編第38師撤往印度,所餘4000餘人;從野人山走出來的廖耀湘第五軍新編第22師3000餘人後來也改道前往印度,兩個師在蘭姆伽接受了美中國人的裝備與訓練,同時由國內增補知識青年新兵,1943年1月合編為“新編第一軍”,以國內派遣過去的黃埔一期鄭洞國為軍長。1944年參加緬北反攻戰役,重創駐緬日軍,與滇西反攻部隊會師。屬於比較特殊的“駐印軍”序列,受中國戰區統帥蔣介石和參謀長史迪威雙重指揮。
第五名 新六軍。首任軍長廖耀湘,因為大批通過“駝峰空運”的新兵到來,為了接受更多的美械裝備,1944年3月新編第22師從新一軍建制中脫離出來,單獨擴編為“新編第六軍”。新六軍與新一軍共同在緬北反攻期間作戰,不久被蔣介石空運回國,成為湘西會戰的預備隊,1945年成為南京受降的警戒部隊。從東北戰場的表現來看,新六軍的戰力似在新一軍之上,只是因為脫胎於新一軍,所以排名最後。
-
5 # 歷史軍魂
國民黨的五大主力為第74軍(整編74師)、第18軍(整編11師)、第5軍、新1軍和新6軍。
74軍愛出險招和奇招,官兵素質是國民黨軍中比較好的,官兵都受過嚴格的軍事訓練。裝備比較精良,補給充足,戰術指揮比較正規熟練。因此,第74軍位於五大主力之首並不是吹出來的。
-
6 # 是阿維啊
國軍的五大主力名號是在1946年國民黨的“軍事整編會議”上面提出並確立的,這五隻部隊分別為:新一軍、新六軍、第五軍、第七十四軍,第十八軍。它們是國民黨內部裝備(全美械)最好的,戰鬥力最強的部隊。不過它們成為主力的來因卻不一樣,當時人家就說新1軍是裝備出來的,第74軍是打出來,第5軍是練出來的,第18軍是寵出來的,新6軍是孿生出來的。
這樣的裝備部隊可想而知戰鬥力絕對不會太差,事實也的確如此。無論是抗戰還是內戰,國軍的這五支部隊讓日軍和我黨吃了不少苦頭。大家都知道的74軍張靈甫就是這個例子,74軍攻佔淮陰,二戰漣水,雖然最後倒在了孟良崮,但也打出了赫赫威名。
那麼抗日的時候這五支部隊表現又怎麼樣呢?這五支部隊可以說都是個頂個的好漢。放翁就以七十四軍,第五軍,第十八軍為例。
第十八軍抗戰時期最有名的戰績為淞滬羅店拉鋸戰。羅卓英軍長率18軍力敵鬆井石根指揮的第3師團歷時近一個月日軍為爭奪這個彈丸之地,戰死的就有幾千,整個羅店血流成河,被日軍稱為“血肉磨坊”。
第五軍是抗日戰爭開始後以200師為骨幹建立的,軍長杜聿明。在抗戰時成為聲名顯赫的部隊,曾編入中國遠征軍進入緬甸作戰。
-
7 # 迷彩虎
新一軍、新六軍為中國抗日戰爭時建立之部隊,新一軍前身為新編三十八師,該師即由宋子文的財政部稅警總團改編而來,之後在1932、1937年的兩次上海大戰中傷亡殆盡,在淞滬會戰後仍具戰力的部隊遭團長黃傑帶走、另成立國民革命軍第四十師。孫立人復職後,於1938年年底以傷愈舊部與新募人員重組;後因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壓力,重建的稅警總團遭軍委會改編為新編三十八師,自財政部轉移至軍事委員會指揮。1941年底,新編第三十八師編入中國遠征軍,隨第六十六軍進入緬甸作戰。後因戰局不利,撤往印度,以美式裝備及訓練。1942年成軍於印度,首任軍長鄭洞國,下轄新編三十八師(師長孫立人)及新編二十二師(師長廖耀湘)。成軍之後,新一軍於1944年印緬戰場反攻作戰創下極大戰果,博得“天下第一軍”的美譽。
新六軍於1944年成軍於緬北,在原新一軍新編二十二師基礎上擴編而成。新編第二十二師師長廖耀湘任新六軍軍長,自稱為“主力之主力”。
第五軍原為陸軍裝甲兵團,團長杜聿明,成立於1937年,曾參加淞滬會戰以及南京保衛戰。1938年利用蘇聯援助裝備,擴編為第二〇〇師。1939年編為第五軍,下轄第二〇〇師、榮譽第一師、新編第二十二師。
第五軍的組成中第二〇〇師為中國第一個機械化師,而榮譽一師編成人員大多為多次作戰存活的老兵,部隊高階軍官則多為留學歸國之高材生,在補給、兵員素質上比一般部隊來得優秀;編成後的第五軍首戰為1939年11月崑崙關戰役,雖然創下殲滅日軍數千人的戰果,但也遭到重創,傷亡總計高達1萬5千人(以國民革命軍編制,軍級單位滿編為3萬人左右)。在此場戰役後第五軍後撤整補到1942年編入中國遠征軍入緬甸協助英軍抵抗日軍進攻,但是因主官衝突,英軍棄守不顧,因而損失甚大:第二〇〇師師長戴安瀾將軍殉國,裝甲部隊損失慘重;而新編第二十二師則撤入印度,後來重編納入新一軍編制。1943年在雲南休整補充,並改換美械,邱清泉被任為軍長。並於1944年滇西反攻時擔任反攻重任。
整編七十四師從國民革命軍第七十四軍整編而成,實際兵力為三萬多人。第七十四軍於抗日戰爭爆發後,由第五十一師(師長王耀武)、第五十八師(師長俞濟時)、第五十七師組成,由於組成部隊都是五開頭的師團,日軍稱之為“三五部隊”。第七十四軍軍長最初由俞濟時兼任,後由王耀武接任。第七十四軍在成立後幾乎參加了自1937年淞滬會戰後所有位於華中華南的各大會戰,並多次重創日軍,故被日軍所憎。在1939年國民革命軍會議後,第七十四軍改為攻擊軍編制,享有優先補給以及優質兵源補充之優勢;高層的授意、加上軍長王耀武本身經商生財有道,第七十四軍享有當時國軍數一數二的後勤優勢與撫卹,因此兵員凝聚性強、戰鬥力高昂,故得以在各大會戰中以慘重代價挫敗日軍但仍然具備優秀戰力,享有“抗日鐵軍”的稱號。1946年9月22日,整編第七十四師攻佔淮安,徐州綏靖公署副主任李延年之後說“有10個第七十四師,就可以統一全中國”。抗戰結束後,由美國協助空運南京受降,並擔任南京守備,因此被稱為“御林軍”。
整編第十一師系從第十八軍整編而成,為陳誠系(即所謂“土木系”)。是五大主力中建軍最早、歷史最長,在軍閥混戰、抗日作戰、國共內戰中屢立戰功,為蔣中正陳誠所心愛之嫡系部隊。中原大戰後陳誠為第十八軍軍長,下轄第十一師,之後數次擴編,抗戰前下轄十一、十四、六十七三個師。抗戰期間曾參加淞滬會戰、武漢會戰、常德會戰。抗戰期間十八軍以“廉潔治軍”、不吃“空額”聞名。1946年第十八軍按照整軍會議整編為整編第十一師。
-
8 # 虎賁二世
五大主力之首——新一軍,“天下第一軍”,由孫立人帶的稅警團組成的新38師起家,在緬甸第一仗就打出了仁安羌大捷的軍史奇蹟,第一次遠征軍唯一安全撤退到印度,保持完整戰鬥力的部隊。組成第二次遠征軍的駐印軍的基幹部隊。反攻緬甸,大小戰役五十多,未嘗一敗,擊敗日軍五個師團一個旅團,殲敵七萬多人,傷者倍之。戰後被羅斯福指名要請去作為日本本土的佔領軍,被蔣介石拒絕。參加東北內戰,在四平街一個軍擊潰林彪東北軍主力,一直追到松花江,林被逼的差點要去山裡打游擊。東北軍順口溜“只要不打新一軍,不怕中央百萬兵”。遼瀋戰役快開始了,林彪還始終不敢去進攻新一軍駐守的長春,最後也沒打,而是選擇圍城困死餓死對手。新一軍在投誠後,早就被排擠調走孫立人將軍誓報此仇,投誠被釋放的新一軍舊部很多人從東北跑到臺灣,孫以他們為基幹組成陸軍訓練司令部,整訓了從大陸來的敗軍青年軍三個師。訓練完畢後,其中的青年軍201師參加了古寧頭戰役,也就是令解放軍飲恨至今的金門戰役。實際上,是青年軍201師在金門充當絕對主力,擊敗了華野葉飛部隊。造成了如今的跨海而治。孫立人將軍清華高材生,美國弗吉尼亞軍校畢業,被美中國人稱為東方隆美爾。同時,他是武聖孫武的後人。
-
9 # 石柱7
新一軍比較特殊,與其餘四支部隊不一樣,它雖然是國民黨的五大主力,但並不是國軍嫡系。最早成立於1930年以前,由當時的財政部長蔣介石的大舅哥宋子文招募留美軍事生組建。雖然是掛著警察名,卻是實打實的正規軍編制。第一任總團長為西點畢業的溫應星,繼任者為西點畢業生王賡。溫應星組建了稅警總團,王賡卻是編練完善了稅警總團。王賡時代的稅警總團有六個團,後來抗戰中大名鼎鼎的孫立人,在當時只是一個團長而已。外加直屬部隊與後勤部隊有數萬之眾,加上王是炮兵,稅警總團不僅有炮兵編制,甚至還有裝甲車部隊,使其成為當時中中國人員素質最高,裝備最精良的部隊。可悲的是王賡沒有悲壯的戰死在抗日戰場上,卻受離婚多年,剛死老公的前妻陸小曼豔名的牽連,折戟沉沙在1932年1.28淞滬抗戰中,含冤退役,全面抗戰後的1942年,病逝於開羅任上。王賡時代後的稅警總團,幾任主官在政治鬥爭中沉浮,直到蔣介石的嫡系黃傑出任總團長。顯然黃埔速成班的戰術素養比西點四年學制差,在淞滬會戰中,精銳的稅警總團在日軍的炮火下,難以複製一二八的輝煌,雖然有孫立人這些留美軍事生奮不畏死的死戰,依然難免失敗。被打殘的稅警總團,雖然人員損失很大,但依然得到重建。1938年武漢會戰時,稅警總團終於分割,孫立人以稅警總團的剩餘人員組建了新38師,後加入新五軍組建遠證軍在緬甸作戰,緬甸戰役失敗後,孫拒絕翻越野人山回國,而去了印度,使其成為遠征軍中傷亡最少的部隊。在印度以38師為基礎,組建了新一軍。在抗戰末期的反攻中,新一軍成為殲敵數量最多的軍級單位。在內戰中,新一軍給予東北解放軍慘重的殺傷,被認為是國軍五大主力中戰術素養最好,戰鬥素質最高,戰鬥決心最堅決的部隊。
-
10 # sjtuer
抗戰史上最差的就是廣西兵,一切為了自保,能躲就躲,消極抗戰說的就是他們!! 桂軍開戰就逃跑,川軍上陣兩杆槍,抗戰最垃圾的兩個省 ,現在一樣被冒牌的歷史噴子捧上了天,整天吹自己趕跑了日本!
回覆列表
提起國民黨的五大主力,可能人們都不陌生。國民黨五大主力部隊是指抗日戰爭結束後,國民黨軍隊中裝備最為精良、戰鬥力最強的五支部隊。他們分別為:新一軍、新六軍、第五軍、第七十四軍,第十八軍。五大主力均為美械裝備,戰力強悍,號稱“王牌中的王牌”。那麼五大主力中到底哪個最強?
首先,我們先來看一下五大主力的綜合情況。五大主力中,十八軍是五支部隊中建軍最早、歷史最長的部隊。十八軍是“小委員長”陳誠的起家部隊,屬於嫡系中的嫡系,所以十八軍的待遇沒得說,好的裝備往往優先裝備十八軍。有種說法,說新一軍是裝備出來的,七十四軍(整編第七十四師)是打出來的,第五軍是練出來的,新六軍是孿生出來的,而第十八軍,則是寵出來的。雖然如此,十八軍作為老蔣的嫡系部隊,自然也是有幾分真本事的。十八軍在軍閥混戰、圍剿紅軍、抗日作戰、國共內戰中屢立戰功,出了名的能打。像羅店戰役、石碑保衛戰這種硬仗十八軍沒少打,絕對稱得上王牌中的王牌,戰鬥力不遜色於日軍。解放戰爭中,18軍擴編為12兵團(黃維兵團),是有名的美械王牌部隊,一直充當著救火隊的角色。如果不是黃維瞎指揮,十八軍未必會覆滅的那麼徹底,也未必會輸的那麼憋屈。
新一軍雖然底蘊沒有十八軍深厚,但屬於國民黨部隊中的後起之秀。新一軍的前身為新38師,1941年入緬甸作戰,在仁安羌一戰中,以少勝多,大敗日軍,救出了7000多英軍和記者,由此聲名大振。1942年在印度東北部小鎮蘭姆伽,新38師與新22師殘部整編為新1軍,並換裝了美式裝備。新一軍不僅裝備了大量的重炮,還裝備了坦克和汽車等機械化單位,裝備在國內首屈一指,連日軍都羨慕的流口水。脫胎換骨的新一軍在緬甸所向披靡,曾幾乎全殲有“熱帶叢林之王”美譽的日軍王牌第18師團,甚至創造了1個連打垮日軍1個精銳大隊的奇蹟,贏得了“天下第一軍的美譽”。
抗戰後期,新22師從新一軍拆分出來,與原屬土木系54軍的第14師、第50師組建了新六軍。就這樣,新一軍變成了新一軍和新六軍兩支王牌部隊。這也是人們所說的新六軍是孿生出來的原因。不過雖然新一軍和新六軍是孿生兄弟,但由於新一軍軍長孫立人和美中國人關係比較好,所以新一軍裝備比新六軍要好,比如新38師比新22師多一個山炮營。所以綜合來講,還是新一軍更強一些。但在解放戰爭時,新一軍剛抵達東北戰場就再次遭到了拆分,陳誠把新一軍拆分成立新一軍和新七軍,新一軍再次被削弱,已經不能和新六軍相比。不過即使如此,新一軍在東北戰場仍然表現的非常出色,屢次重創東北民主聯軍。在東北戰場流傳著“只要不打新一軍,不怕中央百萬軍”的口號,可以想象,新一軍有多厲害。如果新一軍沒有拆分,實力可想而知。
當然,沒有遭到削弱的新六軍表現自然非常強勢,在東北戰場把東北民主聯軍趕得到處跑。如果拉出來一對一單練,我軍沒有一支部隊能和新六軍單挑。這也是新六軍敢自稱“國軍老大”、“天下無敵”的原因,新六軍猖狂是有資本的。不過不管是新一軍還是新六軍,都站到了人民的對立面,國民政府已經腐爛透頂,僅憑這兩支王牌根本扭轉不了東北的局勢,最終兩支美械王牌在東北戰場被殲滅。
七十四軍也是一支王牌部隊,這支王牌部隊是實打實打出來的。七十四軍長期活躍在國內抗戰一線,擅長打硬仗,發起狠來連日軍都頭疼,是絕對的國軍主力。七十四軍在抗日戰爭中幾乎打遍華中戰場所有的硬仗。在1944年換裝美式裝備以前,七十四軍一直都在使用中國產裝備。不過雖然沒有像新一軍和新六軍那樣精良的美械裝備,但照樣打出了中國軍隊的軍威,抗戰8年曆經惡戰無數,就連對手日軍都以“虎賁部隊”的稱呼來讚揚七十四軍的勇猛善戰。如果論能打,七十四軍絕對國內第一。
抗戰後,七十四軍整編為整編七十四師,但整編後,七十四師從三師九團改為三旅六團,不但編制縮小了,而且老兵比例大大降低,七十四師甚至補充了不少汪偽警衛軍。雖然孟良崮戰役前新增了三個團,但三個團剛剛組建,沒有來得及參加孟良崮戰役,所以74師被消滅前實力是有很大削減的。不過即使如此,七十四師的實力仍然不容小視,是國民黨軍在華東戰場的頭等主力,參加了睢寧、宿遷、兩淮等一系列作戰,是華東野戰軍最頭疼的敵人。但七十四師過於驕橫,在頻繁的與華東野戰軍交手中損失很大,因此補充了大量的新兵,導致戰鬥力嚴重下降。1947年,由於不可一世的張靈甫輕敵冒進,結果被華東野戰軍圍在了孟良崮,導致全軍覆沒。不過在孟良崮戰役中,解放軍用了五個第一流的縱隊以及大量的地方部隊圍攻沒有攜帶重武器輕敵冒進的七十四師,結果雙方損失接近1:1,由此可見74師的強悍。不過相比抗戰時期的七十四軍,其部戰鬥力已經嚴重縮水,只是裝備更好了而已。
相比其他四支軍隊,第五軍比較特殊。第五軍屬於機械化部隊,是國軍最早的一個機械化裝甲軍,其下轄的200師更是中國第一個裝甲師。第五軍下轄榮譽1師、200師和新22師三支精銳以及戰車部隊,加上補充了大量的蘇械裝備,是抗戰時絕對的王牌部隊,是當時中國為數不多可以和日軍常備師團正面硬槓不落下風的部隊。1939年,第五軍在崑崙關戰役中重創號稱“鋼軍”的日本王牌第五師團,幾乎全殲其核心部隊21旅團,由此一戰成名。但沒多久,第五軍被拆分。第五軍下轄的榮譽第1師脫離第五軍序列,擴編為新編第11軍,由鄭洞國任軍長。同時,第五軍所屬的坦克被借調各處使用,所以第五軍的實力大打折扣。
1941年,作為國軍頭等主力,第五軍被劃入遠征軍序列入緬作戰,結果由於戰事失利,軍長杜聿明堅持回國,結果把部隊帶入野人山,導致部隊損失慘重,從此元氣大傷,被迫在雲南休整。第二次入緬作戰時,新22師撤到印度,脫離第五軍序列,與新38師整編為新一軍。後來新22師從新一軍中拆出,組建了新六軍。1945年,第五軍換裝美械,並進行了整編。解放戰爭爆發後,第五軍作為王牌部隊被拉到了內戰戰場,充當進攻解放區的急先鋒。第五軍曾重創豫皖蘇部隊,連續攻克濮陽、大名等多座重要城市,多次給我軍造成了嚴重的損失。1948年9月,國民黨徐州“剿總”司令部成立,第五軍擴編為第二兵團,邱清泉任兵團司令。11月,淮海戰役正式打響,邱清泉和他的第五軍及第二兵團被消滅在淮海戰場。
綜合來講,五大主力中,新一軍和新六軍美式武器充足,長於進攻作戰,火力方面有很大優勢。第五軍機械化程度高,比較側重於進攻,但防守能力較差。十八軍尤其是其核心部隊11師防守能力很強,進攻能力也不錯。而七十四師攻守都不錯,裝備也好,但兵員數量和戰鬥力縮水嚴重,還沒完成擴編就被消滅了。所以綜合來講,十八軍的戰鬥力最強。當然,如果胡璉指揮的話,十八軍絕對是國軍的第一精銳。其次,要數七十四師,只是可惜沒有完成擴編,如果完成擴編,張靈甫麾下的七十四師絕對是國軍五大主力之首。新一軍和新六軍半斤八兩,如果新一軍不拆分,絕對是五大主力中最牛的。第五軍相對水一些,不過也不容小視,曾是國軍第一主力。如果不是杜聿明在野人山把第五軍差點坑沒了,第五軍或許還是國軍的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