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1
回覆列表
  • 1 # 夢無語

    在兒時,農村一到臘月就已年味十足了。在臘八初八的時候,媽媽會切一塊臘肉和花生米炒黃豆赤豆松花蛋等,熬上一鍋臘八粥,整個院子都飄散著香味,家裡養的貓和狗急的轉圈子。吃飯時,爺爺會問為什麼要吃臘八粥,我們幾個小的只顧著歪頭搶粥,沒人理會,爺爺照常會嘟嚕一句,現在的小孩咋越來越沒知識了。農村的整個臘月又忙又熱鬧,鄰里間殺年豬的,都去幫忙,然後弄上一大桌子吃喝間笑聲不斷,那氛圍真的好溫暖。到了臘月二十三時,媽媽就帶上我們幾個,背上玉米子,花生和碗豆,到莫家去炒。人很多排成長隊,幾乎每家都要去炒這幾樣。那時年貨沒有現在這麼豐富,每家又擔心自家孩子上別人家眼饞,所以在大年初一時每個小孩都裝滿滿一口袋炒花生和碗豆。臘月二十四日,媽媽早早的就把泡好的黃豆磨成漿,然後燒漿在鐵鍋裡點上滷水。滷水是大青菜抄水後泡成的酸湯和少量石膏的混合物。當豆腐在鍋裡咕嚕咕嚕翻騰時,幾個小孩墊起腳把腦袋掛在灶沿上。酸菜豆腐壓成塊後,抹上些鹽辣椒粉,陳皮粉和花椒粉,裝在一個竹籠子中,點燃柏樹葉和桔子樹葉麥子殼,冒起濃濃的白煙放上竹籠,煙燻豆腐乾幾天後就成了。隨後又是弄香腸又是清掃屋子,將去年破爛的東西一把火燒了,爺爺說這是辭舊。爺爺在臘月很早就忙了,天天在院壩上支個紅木桌子,幫村裡人寫春聯。我們幾個小孩跳上跳下,搶著將爺爺寫好的對聯放在地面上,用小石子壓住,讓冬日散淡的Sunny晒乾墨汁。滿滿的一地大紅春聯,那畫面真是美,偶兒會有大紅公雞邁著將軍步,在對聯上渺視眾生,我們就會大聲吆喝,公雞會咯囉囉的找母雞去了。兒時的年味很傳統,年貨都是各自親手做的,那份滋味便是遊子的牽掛。

  • 2 # 熊鬆輕

    對於兒時的我來說,最開心的莫過於過年了。

    那時候姥爺還在,沒有換大房子,每到這一天大姨和姐姐就會回來。給我和妹妹帶一堆好吃的,姥爺也會親自下廚做上滿滿一桌的菜,整個屋子散發出一股濃濃的人間煙火氣。

    那時候吃飯早,稍微休息一會兒,媽媽,大姨就帶著我們三個小孩去拜年。手裡拎著禮品,心裡想著的是鼓鼓囊囊的紅包今年絕對不能讓媽媽收走。腳一沾上院裡的土,迎面而來的是親戚家孩子放的煙花,不高卻足夠耀眼。很快我們就加入了放炮小分隊,不一會兒滿院子就都是孩童嬉笑打鬧的聲音,大人了笑著搖搖頭,說:“大過年的,就任她們去吧。”

    等炮放完了,就都一溜煙的跑到各種家長身邊,吵著要水喝。終於是累了,便安靜的守在大人跟前,等著待會說吉利話討壓歲錢。

    一個一個的親戚都拜過年,手機的紅包也多了起來。大人們寒暄過後便領著各家小孩兒回家準備看春晚,回家的路上,村裡的泥路也抵擋不住幸福傳遞每一家。

    伴隨著《難忘今宵》,耳邊傳來此起彼伏的煙花綻放聲。大人們趕去休息,準備迎接明天的拜年的親戚。唯有小孩子們精力旺盛,嚷嚷著要守歲,來年才會平安。

    不過一會兒,屋裡靜悄悄的。月光照到每個人的臉上,都掛著甜美的笑容。

  • 3 # 手機號183283一片夕陽

    回想起兒時過年心中還感到激動。那時剛剛新中成立,老百姓翻身過上好日,毎年過年我家鄉都非常熱鬧,過了臘月二十老人們就開始忙了起來,準備年貨,打掃衛生,到了大年三十晚上,鎮上家家大門上都貼上春聯,掛上大紅燈籠。放煙火,還有人敲鑼打豉接新年,從初一到十五,牛兒燈,獅燈,龍燈,么妹燈,腰豉隊,秧歌隊這隊去那隊來。每天早耍燈的給鎮上的每家每戶發燈貼,收到燈貼的人家要準備紅包,還要耍燈的隊伍獻技藝,牛燈猜謎,說四言八句。獅燈殺獅子,盜靈芝,翻大舞臺。總的說來兒時的年過得有滋有味。

  • 4 # 退休之後乾點啥

    盼望年三十除夕夜早點到來,能換上新衣服。

    早早的把100響的閃光炮放在火爐旁烤上,以期待響聲更大。

    天黑後,先看別人家的放煙花,再炫耀自己的。

    除了硬水果糖外,還想得到牛奶軟糖。

    可以到電影院看兩毛錢一張票的電影,前提是你有力氣擠到賣票口。

    初一早晨可以吃到分別包有十二枚硬幣,寓意一年十二個月的餃子。

  • 5 # 農村寶媽阿燕

    80後兩個孩子寶媽的我,每年過年家人可以團聚,爸媽給我們買新衣服買好吃的想想不知道有多開心。家家戶戶殺雞殺鴨吃團圓飯。

  • 6 # 未卑未敢忘憂國

    閨女要花,小子要炮,老頭要一頂新毯帽。這是北方過年時的順口溜。

    還有:老婆老婆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

    兒時的記憶是深刻的。年味從臘月開始,先是臘八粥,之後大人們置辦年貨。一年養一頭豬,臘八之後就陸續殺豬,但說實話,一頭豬養一年不過二百斤,然後到集市上賣豬肉,塊八錢一斤。自己剩下的很少。一是留點肉招待親友,二是初一十五包餃子。

    年三十要貼春聯放鞭炮守歲,初一凌晨二三點要下餃子放炮,因為是大年,所以鞭炮要大要響。之後男子及媳婦去本族鄰居拜年,閏女不拜年。

    從初二開始,要去親戚家拜年。親戚多的要去好多天。

    總之,過年就是歡樂,小朋友們比新衣,比鞭炮,大人們下棋,敲鼓,打撲克,很有年味。

    現在只是回憶了,因為禁止煙花炮竹,所以年味少了不少傳統;再說條件好了許多,也不必盼著只有過年才能吃上的一頓餃子了。

  • 7 # 藝雅雅

    98年的我,小時候過年是最開心的。

    過年可以穿新衣穿新鞋,一年到頭,就過年可以把一身穿的都換新的。也只有過年奶奶才會買糖買肉還有蘋果。

    除夕夜和奶奶圍著火爐吃自己家提前炒好的胡豆,爆米花,豌豆。

    晚上睡覺激動得把新衣服新鞋穿著睡覺。

    第二天一早奶奶就會放鞭炮,當我醒了,奶奶就放一顆糖在我嘴裡,告訴我這一天不能亂說話。

    早上吃完雞蛋湯圓就去找小夥伴一起玩,口袋裡裝滿瓜子和糖果。那種感覺很特殊 。

    現在新衣服隨時可以買,肉也可以頓頓吃,糖果瓜子已經不喜歡了,我也長大了。

  • 8 # 拔拔蘿

    小時候過年啊,很好啊,到過年的時候家家放鞭炮,然後包餃子,看春節聯歡晚會,其樂融融,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飯,張燈結綵的特別有年味兒,而現在過年一點年味也沒有了!

  • 9 # 一生旦求坦坦蕩蕩

    小的時候天天盼著過年,只因那時窮,吃不飽穿不好曰子苦沒錢花。過年有肉吃,有新衣穿,還有壓歲錢,初一中午小孩子都聚集在一起,看誰的衣服多新,壓歲線多,吃的啥好吃的零食,樂取的事多著呢!

  • 10 # 烏蘭察布的烏蘭

    小時候過年,對於年我們是充滿期盼和興奮,年的味道就是一種幸福,而現在的過年是越來越沒有年味了!小時候,當進入臘月就天天期盼著穿新衣,然後就是父母的各種承諾,應允著新年的新衣服和零食,那真是一個高興!當接近過年的時候家家都在忙著趕集買年貨,最刺激的就是殺豬了,那時候的豬可都是綠色農家豬,現在的人估計是沒有這個口福了。過年的頭一天就是貼對聯,一大早家裡人就把買好的對聯拉出來,看著鮮紅的大字,家家都是喜氣洋洋!晚上就是看春晚,現在的春晚我都好幾年都不看了,大年初一,都是起的很早的那種,穿上媽媽準備的新衣服,反正就是高興,吃餃子,放鞭炮,高高興興的過春節!現在想想,都是美好的回憶,再也回不去了,,,,,,

  • 11 # 果實累累

    小時候總是盼著過年。

    過年時,才會有好吃的,比如:糖果、花生、瓜子、肉肉……,才會穿新衣服,才會有壓歲錢……。

    記得我們小時候過年時,家家戶戶進入臘月就開始準備過年的很多東西了。

    準備孩子的新衣、新鞋;準備鞭炮、對聯;準備燉菜的肉、海帶、花子菜、豆腐;還有各種蔬菜;準備各種糖果;準備自家炒好的花生;準備………。

    進入農曆臘月二十三,年味越來越濃。偶爾還會聽到鞭炮聲。

    農村的趕集離年越近,越是熱鬧。集市上各個小販的叫賣聲,孩子們的嬉戲聲,大人們的吆喝聲,此起彼伏,好不熱鬧。

    趕集時,大人們購置各種各樣的生活所需,小孩子們就會買她們心儀已久的玩具和好吃的。

    大年三十,我們北方人貼對聯、放鞭炮、吃餃子、看春晚,還有就是晚上一個大家族裡的人去“接神”,接回來後,一家人才會吃餃子。

    大年初一,一個家族裡的人集合在一起去給村裡的長輩拜年。一般先給自己家族裡的長輩拜年,然後,再去給村裡的長輩拜年。

    小時候,記得我去奶奶家,天還沒亮,一會兒,一夥人來拜年,走了,又一夥人來了,又走了……。

    然後,女人們一夥人來拜年,走了,又來一夥女人,又走了……,她們說著相同的話,“大爺、大娘或者爺爺、奶奶過年好,給你們拜年了。”

    這時爺爺也說著相同的話,“好,好,大家都進來坐坐吧。”但是,沒有一夥人進屋裡來坐,我總是趴在窗臺上,嘴裡吃著好吃的,看著進進出出的人群。

    大年初一就在進進出出人們的忙碌中,不知不覺的度過了。

    初二早上,吃完了餃子,家族裡的男人們要一起去“送神”。還有一部分出嫁的女兒回孃家。大人們忙忙碌碌,孩子們卻玩得開心。

    初三家裡的男人們去親戚那裡拜年,自己家裡也會有親戚來拜年。這一天在迎來送往中不知不覺的過去了。

    初四我最喜歡的一天,因為這一天會吃很多好吃的,還有就是會得到壓歲錢。大家都猜到了吧——去姥姥家拜年,哈哈。

    媽媽很早就把我們叫起來,吃完飯,穿上新衣服,新鞋子,然後再買很多禮物,坐上爸爸的28自行車,出發……。

    這一天會吃到很多自己沒有吃過的好吃的,沒有玩過的玩具,和表姐、表弟、表妹們打打鬧鬧,吃吃喝喝,感覺過得好快啊。

    在爸爸媽媽多次的催促下,終於依依不捨的離開姥姥家。

    小時候過年的記憶大約就到這裡了 ,接下來的日子過得平平淡淡。

    小時候過年的味道是期待、熱鬧。雖然那時候物質生活不是很富有,但是,我們卻很快樂。

    現在長大了,卻越來越不願意過年,感覺過年完全就是應付,沒有意思。

    現在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沒有以前那樣單純,功利性越來越大,人情味越來越少。

  • 12 # 菸斗雜談

    那時物質極度匱乏,平時主食吃的最多的就是玉米麵,玉面窩頭,玉米麵糊糊,吃頓麵條,也是玉米、小麥面兩摻,難得吃上一頓純白麵主食。

    過年了,就不一樣了,把平時省下來的白麵拿出來,把自己養的雞給殺那麼兩隻,當然了,殺雞一定是要殺公雞的,母雞要留著下蛋,賣了雞蛋才可以有錢購買醬油、醋、食鹽啥的。

    接下來是各種的蒸,各種的炸。

    蒸制各式各樣的饅頭。

    之所以說各式各樣的饅頭,是因為兒時過年,不僅要蒸一籮筐從年前一直夠吃到來年正月十五的圓饅頭,還要蒸制很多各種動物造型的饅頭。

    母親雖然不識字,沒文化,但是把麵糰捏成各種小動物,卻是很拿手,現在還能清晰地記得,捏的最多的小動物當屬刺蝟,還有兔子、公雞等等,至於為什麼要用麵糰捏出這些小動物,想必當時是問過母親的,只是現在忘了。

    因為是過年,饅頭一定是用完全的小麥面來做的,不再新增玉米麵粉,“窮日子,富節氣”,這是小時候經常聽到母親唸叨的話。

    其餡料多用剁碎的韭菜、煮熟的粉條、豆腐、炒過的雞蛋等等,加上各種自制的調料。韭菜盒子一般是煎,而老家的“油角”是用大半鍋植物油炸熟的,炸油角的植物油一般是自家種的油菜籽榨制而來。

    出鍋後的油角金燦燦好似一個個金元寶,也許,農民們也是盼著生活一天天好轉,取其吉祥之意才炸制這種食物的吧。

    除了油角,還會炸制其它各式麵食,有類似窗櫺的一種麵食,現在已經記不得叫什麼名字了,炸成後,吃在嘴裡焦焦脆脆的,還有一種是面片上沾些芝麻,直接放在油鍋裡炸,吃起來感覺香鹹酥脆。

    雞肉也是要用油炸過才吃的,把雞肉用有限的幾種調料醃製後,裹上澱粉或者白麵,過油炸制後,等初一、十五來臨,還要裝在碗裡,用蒸籠蒸熟後才吃。

    當然,有時候也會買上幾斤豬肉,如法炮製,謂之“小酥肉”。

    至於海鮮之類,既沒見過,也沒想過,如果海帶也叫海味的話,那也只有它了。

    之所以說起兒時的過年總要念叨吃的,確實是因為那時的日常真的沒吃過什麼像樣的食物,粗糧鹹菜,能活著就不錯了,哪像現在似地不僅要有,還要好。

  • 13 # 信天游259345793

    現在的年輕人怎能體會到上一輩人兒時過年的那番情景?

    那時侯,交上臘月,過年的日子就一天天來近。

    那個年代窮啊,物質極度睏乏,那家那戶不是勒緊褲腰帶過日子?

    可窮歸窮,到了過年時,都得想盡一切辦法把年過好。

    人們盼望著這一天的到來,見面後都熱情地交談著:“今初幾了?過年還有多少天?年貨辦的咋個向?”

    小孩子們呢,就纏著父母要上幾毛錢,買上一串鞭炮,準備在大年三十那天響鞭炮。

    迎接新年的到來!

    接近年關時,天空陰沉沉地,偶爾別的村莊傳來一兩聲炮的聲音。

    望著路上趕集辦年貨的人們那急匆匆忙碌的身影,人們上街買點柿餅、瓜子、核桃、糖果招待客人的年貨。

    你買幾顆白菜,他買點蘿蔔,割點豆腐,肉是沒有的。那可不是尋常人家吃得起的。

    有的買蒸饃用的籠,有的買上門神和燈籠,背在背上朝家的方向走去,一路說著笑著。

    愈近年關,肚子裡就不想吃東西,大人說這是聞到了年味。

    家家戶戶打掃衛生,洗衣服,一家人忙忙碌碌,就連空氣中也瀰漫著年的味道。

    大年三十這天家家戶戶蒸年饃,從這天開始,大人小孩可放開肚子大吃一頓。人們的臉上露出了笑容,一掃往日愁眉苦臉的面容。

    下午,幫大人貼上春聯,貼上門神,放一串鞭炮,就算迎新年了。

    到了三十的晚上,一家人高高興興地坐在一起,坐在熱坑上守夜。

    小孩子呢,白天和小夥伴耍了一天也累了,鑽進被窩睡覺了。

    這時,媽媽呢,就拿出新衣新鞋放好,爸爸呢,總不忘在新衣裡面放上幾元的壓歲錢。

    第二天,便換上新衣新鞋新帽子,大人們忙著準備飯菜,燒火做飯。

    我們小孩子呢,幾個小夥伴則跑出跑進口中高興地喊著:做啥好?過年好,吃白饃,砸核桃,鈴鈴帽子花棉襖!”

    在那時,這便是我們小孩子心中最大的願望與滿足,也是最大的幸福。

    在蜂蜜罐子裡泡大的現代年輕人哪個又能體會到我們兒時貧窮可憐而又不乏幸福的美好時光與童年?

    大年初一開始,我們小孩在大人的帶領下就去走親戚,給親戚朋友瞌頭拜年,大人們總不忘給發上幾角壓歲錢。

    那時候,說不準還能掙上個塊二、八角的。

    大年初一的晚上,大人們忙了一天在家休息。

    我們這幫小孩子就挑上燈籠從村東走到村西邊走邊喊:“燈籠燈籠叫娃來,娃不出來我罵來!”

    小夥伴們聽到喊聲,一個個打著燈籠跑出來,排成一行,叫著笑著在村子裡轉悠。

    這幾天可一定要小心,千萬不能讓燈籠著火。燈籠一直要打到正月十五才罷休呢!

    這一到晚上,村道里可就成了孩子們的世界。

    一輪皓月如金盤,掛在樹捎,把大地照得明晃晃地。

    女孩子們也做著她們的遊戲,兩人各持一條木掍上下交叉互相擊打,口中齊念:“咱倆打個鬼打鬼,鬼打小姐愛擦粉,買下粉,她不擦,還嫌鬼打不買麻......”那純真無邪歡快的聲音在村子夜裡的上空飄蕩著。

    久久不息。

    一晃幾十年就過去了,留下的僅僅只是淡淡的憂傷與失而不返的美好記憶。

    這便是兒時過年情景的回味與記憶!

  • 14 # 老杜的幸福小生活

    兒時的過年是怎樣的情景?兒時過年是一種幸福。

    家裡的大人給買回鞭炮煙花。高興的不得了。沒事的時候就拿出去幾個鞭炮放一放過過癮。年三十晚上把鞭炮都搬到巷子口。街坊鄰居都搬出來一起放鞭炮。持續到十一二點。人們都圍著那觀看。又說又笑,非常的熱鬧。大年初一就開始吃餃子了

  • 15 # 廣西的單身狗

    我們80-90後兒時過年的情景模式應該是很多的,隨便一個東西就能玩一天了。小時候過年最喜歡玩的莫過於玩鞭炮了,把鞭炮拆線下來,一個個的小鞭炮拿來玩各種各樣的遊戲。

    那情景簡直就是高興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哈哈哈!因為我們那時候沒有什麼玩具,所以就當這些鞭炮是一個一個的小玩具那樣玩了。

    我們小時候把拆下來的小鞭炮,拿來有很多種玩法,拿鞭炮來炸泥巴和炸牛糞炸得滿天飛,還有拿去魚塘炸魚,又或者找一個老鼠洞,放鞭炮進去,炸老鼠。

    想起小時候過年的情景,真的是開心快樂的日子,那種無憂無慮的時光,太難得了。

  • 16 # 太后

    回憶我童年過年,是一個悲傷事,爺爺奶奶和我,我很小,還是有點記憶,看見每家燈火濱紛,熱火朝天,唯獨我家冷火清煙,記得我那年過年好象生病了,睡著床上不能起床,好幾天,是我父親兄弟兒子提氺果來看我,進門,看見我病了,是他把我送進醫院,好象我在醫院住了很長時間,在他們把我接回來吋候年已經過完了。這就是我童年過年情景。

  • 17 # 愛寫作的喵喵

    每個人兒時都有每個人的回憶,我兒時過年的情景是這樣的!

    大年30早上不到六點鐘,外面到處是炮聲,這個時候我們都會起得比較早,因為有炮那個時候身為男孩子,我們都特別喜歡玩炮,早上自然少不了放鞭炮啊,放花炮什麼的,那個時候就會屁顛屁顛的跑到老爸旁邊,讓他給我扯一點鞭炮下來,每次老爸都非常小氣的扯一點給我,那個時候窮,捨不得一次性放完就拆開一個一個的放。

    大年30夜晚肯定是全家人坐在一起看春晚,烤炭火,包著餃子,嗑著瓜子,把明天早上穿的新衣服拿出來掛著,拿大人給的紅包,美美的睡上一覺。

  • 18 # 牛歸舍呻

    多說人老了,記憶力下降,不知為什麼,久遠兒時過年的情景,還記得很清楚。兒時過年記得很深的有三個方面。一,過年有幾天食品享受,我們兒時農村生活貧困,平常多吃定量的地瓜絲缽子飯。過年前很久,早早就期盼過年有幾歺大米飯管飽,而且還有肉吃的待遇。二,自制自玩踢毽子的樂趣:大年三十早上,各家各戶殺閹雞或番鴨。我們小孩串東家奔西家,在雞鴨末放開水燙之前,精選雞尾巴上的五彩雞毛和鴨翅膀上的鴨毛管,配上早已準備好的銅錢,自已動手,一個漂亮的雞毛毽子很快就做好了。下午,一群小夥伴各自帶著自制的毽子,來到生產隊晒穀場,比一比誰的毽子最漂亮,誰的最好踢,誰踢出了最好的成績。三,大年初一,一大群小孩穿上一年只此一套的新衣服,到各家各戶去拜年,每家給我們小孩每人一棵糖果或一個小餅。腿功好動作快的拜上百家,收入頗豐。(這個習俗延續到今,坫添了幾分年味。)

  • 19 # 孤獨壹生

    小孩盼過年,大人盼種田,差不多過年了,每天都在數離過年的天數。過年了全村人集體集中家家戶戶拜年,現在再也看不到那個氣氧了,天天都在過年?無論啥時都無人情味,人民幣的味道倒是挺足的?

  • 20 # 清山峻嶺常青松

    而是得過年狀態。家家門上貼對聯。放鞭炮。初一。全家吃餃子。啃骨頭。看電視。然後祭奠祖先。大家都熱鬧的又放鞭炮。孩子們穿著媽媽做的新衣服。初一早上。全家圍著吃火鍋。還想東邊方向祭奠神仙。門上貼著鍾馗保護全家平安。初三的一天。全程唱大戲。姑娘們跑輪船似水上漂一樣。還有大姑娘飾捌簪扭秧歌。敲鑼打鼓。小夥子耍獅子!龍騰燈籠。熱鬧非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怎麼看男孩找物件的聘禮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