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白的文醬

    他們仨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作家”,但他們專業和擅長的領域又有很大的不同。

    李敖先生是寶島臺灣出身,在時事政論領域獨霸一方,是非常犀利的評論家、雜文家。他完美繼承了魯迅先生“嬉笑怒罵皆成文章”的鬥士精神,在兩岸三地和華文圈影響極大,寫了數千萬言的作品。但是,李敖的作品有時代和階層的侷限性,情緒化的東西比較重(有的純粹為罵而罵),相對來說,作品本身的美學享受和藝術感染力方面會弱那麼一點點。

    莫言是傑出的小說家,迄今為止已經寫下了二十幾部大部頭的煌煌鉅著。他的小說,有對時代和社會陰暗面的批判揭露,有對人性弱點和醜陋思想觀念的鞭撻!能引起讀者的共鳴,引發靈魂的思考。同時,莫言是當代語言文化大師,對中國歷史文化研究精深,對國民的劣根性洞若觀火,同時語言的駕馭力超級強大。他的作品,無論是環境描摹、人物對白、內心活動糾結、事件矛盾衝突的刻畫還是氣氛的烘托等,都非常的有感染力、有節奏感,有強烈的震撼效果,讀起來叫人如痴如醉欲罷不能。因而他成為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華語作家是實至名歸!(有人批評莫言刻意討好外國鬼佬,熱衷於“炫醜”,描寫陰暗壓抑的場景,將我們諱莫如深、血淋淋的傷口和災難深重的不堪與掙扎暴露給外中國人看。我並不認同這種觀點,文學的力量不正是揭露“假惡醜”、弘揚“真善美”的嗎?)

    餘秋雨是當代文化學者,主攻中國文藝理論尤其是中國戲劇文藝理論的研究。作家只是他的一個【副業】而已,他還有另一個身份“文化散文家”。上個世紀90年代,餘秋雨將自己對中國大歷史、大文化的思考研究心得寫成了著作集《文化苦旅》一書,開創了“文化大散文”這種全新的文學創作題材,引來人們(主要是當時文藝青年)的膜拜,創作界甚至颳起了一陣“餘旋風”。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過於兜售情懷、炫耀技巧、煲雞湯式的“文化大散文”越來越不受文學界的待見,評論家也痛批“矯揉造作、無病呻吟”。後來餘秋雨出的幾部作品也不能給讀者帶來新鮮感,一樣的風格腔調、一樣的文筆架勢,“新瓶裝老酒”,讓人漸漸失去閱讀的興趣。再加上餘秋雨早年在“文革時期”乾的諸多醜事(真假不是我輩能認定的)被陸續扒了出來,引發社會對其“人品”的廣泛質疑。所以基本上他已經淡出文學創作,專心致志地做戲劇理論研究。

    如果硬要跟這三個雖是同一時代的文化大家、創作旗手排個座次,從高到低應當是:①莫言>②李敖>③餘秋雨(有點關公戰秦瓊的意味,不代表任何官方意見,只是博諸位劇友們一樂)。

  • 2 # 風語者034

    風語者也來說說李敖,莫言和餘秋雨在文壇上的地位如何。

    當今作家裡這幾位都是非常有名的大家,在下沒有可能讀完他們的作品,但無妨簡單評介一下。

    李敖是公認的國學大師。曾有過自我評價說:中國百年來乃至500年白話文寫的最好的三個人分別是:李敖,李敖,李敖。你不得不佩服。李敖一生著作等身,可不是亂蓋的,前兩年臺灣出版李敖全集,書摞一人高還拍了照片的。如論其成就,在下看來只有民國時期的錢鍾書和季羨林可比。李敖作品多學術性專注,一般人是沒有能力做這個的,需要學貫中西,無所不知。大家都佩服金庸的小說,但在李敖眼裡根本不屑一顧,難入其法眼。個人也認為李敖的文壇地位是百年內無人可比的。

    莫言的作品很早就看,作品充滿人文主義情懷,對民風民俗瞭解深厚,對中國人傳統文化裡的性壓抑有獨到解讀,但國內相較而言,其實另一個作家更有可比,就是陝西作家賈平凹,多年前能得諾貝爾文學獎呼聲最高的人物非賈平凹莫屬,但拿給了莫言。我們得說諾貝爾獎的評定都是由西方人搞的,這些人對東方文化根本沒有深入瞭解,對作品的解讀評價比較隨意,所以我們不能拿他們的標準來評價上面三個作家的成就。論小說寫的好,中國有誰超過茅盾了? 茅盾得過諾貝爾獎嗎? 這裡不是說莫言不好,是說不能太過看重獲獎這事。

    至於餘秋雨,在下認為是個博學的學者,能否成為大師級人物,可能還不夠分量……餘秋雨多隨筆散文,愛搞文化專著性研究,論小說連賈平凹都無法比,論散文賈平凹的可被收錄進中學課本,是有目共睹的……

    其實,對於作家的評比來說,很難做到客觀公允,“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多數情況下,我們只能用很原始的辦法來說說。不光要看他們的作品數量,也要看彼此寫作的質量。論數量老舍,巴金,茅盾誰堪可比,論質量,莫言也自稱自己一生所寫作品都無法換來魯迅的一篇《阿Q正傳》,所以,衡量作家的文壇地位是需要歷史來取捨的。風語者答題惜墨如金,碼字不易,都是原創個人觀點,喜歡的多關注點贊,看官謝過!

  • 3 # 以美加淨

    李敖吧,可以做另二人前輩了。

    莫言拿過諾獎,這在中國算獨一份殊榮,對方似乎不是因為管先生文筆多好予以褒獎,而是看你揭露了什麼,鞭撻了什麼,譏諷了什麼,網上出現過莫言諾獎頒獎詞,就是這些內容,比照北歐挪威瑞典這些年對待中國之態度,那頒獎詞恐非空穴來風。這裡提一下劉震雲坊間傳言:聽說莫言拿了諾貝爾文學獎,這是件好事,說明在中國,能拿這個獎的至少有十幾個人。這話牛掰就在“至少”二字,以劉震雲拿求學時投稿給查建英遭退稿,未作改動復投又被採用一事來打趣、戲謔並寫進小說一事來看,這話劉震雲說得出來。舉此二例不是說莫言文筆不好,是說諾獎不一定非要突出文筆,而在中國,文筆上佳者人才輩出,劉震雲那話,信了。

    餘秋雨一些文章看過,文筆當然優美。記得王朔餘秋雨之爭麼?個人心裡餘秋雨前面一直有個王朔,馬未都先生說王朔影響了中國一代人,最應該拿諾獎,這話沒法反駁。

    李敖年長二人,在此基礎上影響似乎要大過二人,就親大陸個性又較為張揚來說,影響了多少臺灣人?綜藝節目頻頻亮相,引經據典信手拈來,就是一飽學鴻儒李大師。要投票的話,非李敖莫屬啊。

    ——個人淺見,不能深入,不喜勿怪。

  • 4 # 劉曉林九天居士

    人這種動物(自序)

    劉曉林

    不知道從何時起,人自詡為宇宙間的高等動物了。智慧絕頂的聖賢,蹤跡不定的大德,名播千秋的所謂領袖,忍氣吞聲的所謂百姓……高則高矣,終究還是動物!

    自知者明——世間的“明”士真的不少!大多數時候自知卻不願自視、自檢、自責進而以不自知來搪塞自己那真實的靈魂罷了。於是,紜紜眾生時刻上演著“白馬非馬”、“高等動物非動物”的自娛——無論多麼的逼真,誰都知道它是人這種動物做的或認真或荒唐的遊戲而已!

    就目前人類的自我認知而言,加上它知不完全性的存在,我們可以做出大致的宣告:人這種動物所具備的複雜性、矛盾性、不定性、瞬間性等先天的自然屬性和後天培養所形成的社會屬性,其在宇宙中的所有物種中是極為罕見的。宇宙間一切都是和合事物,即使至純的單細胞、單分子“物體”也可以進行無窮的分解,而人這種動物的“和合”精密度足以震撼人類自己!

    如果說宇宙的出現(有無的終極之辯)是無法理解的最大之謎,那麼人這種動物的出現則是可以理解但無法給出答案的無奈。怎麼會出現了 人這種動物?你我不必費心窮究。九天居士的秉信:一切過去皆無法精確還原。一切事物的終極源頭皆是未知或者混沌——存在即存在,與是否具備原因、是否合理的關係實在不大。

    誠然,誰想對人這種動物在整體上所存在的系列做出甲乙丙丁式的論證與研究為什麼出現了人這種動物一樣是徒勞的。之如生物學上人體的解剖,我們對人所形成的活生生的既成屬性(包括行為、思維、性情等)進行“肢解”後的探討對我們更加深刻“知己”是非常有意義的。

    基於此,我想在本書中盡最大可能地“肢解”人這種動物(自己也毫無疑問地被包括在內)以達到對偉大與卑微的詮釋——偉大與卑微在相當多的時候聯絡密切,它們之間偶爾出現部分脫節甚至完全脫節也沒有必要引得你我大驚小怪。規律是規律,規律中隱藏著特例更是規律。

    所有的事物較宇宙(可以近似理解為時空和其他存在)而言,生命都是短暫的。你我能成為人是宇宙的恩賜,莫大的幸運:偶然的產物。人這種動物擁有情感且有自己的表達,它可以感知其他。遺憾地是,主觀自此生成;這種動物擁有思維且有自己的理性,它可以推理其他。遺憾地是,自此客觀與主觀的“鬥爭”便會附著每個人。

    我們都是這個世界的填充體而已,雖然我們不願意承認。有價值的人生不多,有意義的人生更加奇缺。我為什麼來到這個世界上?數十年的生涯使得混沌的我萌發了寫《人這種動物》。我時常思考:混沌豈不是最好的明確與真實?所陳文字以“中得心源”為主,輔以“外師造化”。

    我多次表達過如下的觀點:人類的智慧發展極其緩慢,社會的發展促使機巧遍地。千年之後談論的話題大多在更為久遠的時代已提及——因此,若有與前賢“重合”處而愧疚自己的缺乏“新意”。深刻也許“普及”能夠吸引時人耳目,但我選擇可能枯寂的深刻。變化充盈古今,永恆之物歷代永新。動物談動物,人說人:彷彿無聊,實則恰當。

    文發心聲,除非引他人外,其當以不引為上。用自己的話寫文章,用自己的大腦來思索——這也許是靠近“獨立人格與自由意志”的捷徑。

    人這種動物很有意思,《人這種動物》也許要用盡九天居士的一生來寫。“空有寫淺不若無”,想寫就寫。斷斷續續或許可以成就激盪人這種動物靈魂的文字。

    附圖九天居士作品《天賜無量壽》

  • 5 # 九頭主公

    00

    要說文化領域的成就,這三人都有一個共同的成就,那就是他們都對中國傳統文化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們在各自的文化領域裡也都是舉足輕重的人物,但是從文化領域的寬度,深度和文化的傳播等幾個角度來說,餘秋雨先生當之無愧,他是現今文化領域真正大師級的人物。

    餘秋雨先生早年從事戲劇文藝創作和教學,上世紀七十年代就已經破格成為教授,他研究撰寫的戲劇書籍至今仍是國內最高戲劇學府的教材。八十年代初為了能夠專心寫作和文化研究考察,他辭去了上海戲劇學院院長職務,出版了第一部散文作品文化苦旅,很快又寫出千年一嘆,山居筆記,行者無疆,借我一生等書,不僅僅書籍暢銷,讀者眾多,好評如潮,多次再版,而且好幾篇文章都選作中學語文課教材。他多次應邀為央視青歌賽做綜合素質評委,深厚的文化底蘊淵博的學識風趣幽默的語言讓他風頭蓋過所有優秀的參賽選手,記得那時候大部分人看青歌賽都是在等待著餘秋雨先生的經典點評,很多人因此受益匪淺,學到不少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多次應邀主持大學生中文辯論賽,應邀與鳳凰衛視節目創作人員一起,沿著全球四大文明古國的道路進行文化考察,研究古代文明消失的原因,驗證分析中華文明能夠傳承至今的原因和意義,尋找中華文明的復興之路……無論用作品說話還是那研究成果證明或對大眾以及文化領域的影響力,餘秋雨先生的高度少有人能夠企及。

    創建於2018.8.11編輯

  • 6 # 中南愚公

    各有所長,李熬在文學評論方面顯功力,自詡五百年寫白話文的翹楚。莫言不瞭解不方便評論。餘秋雨的文化散文頗有爭議,前幾年無品文人群歐圍堵餘秋雨,個個口誅筆伐,義憤填膺,正是秋風秋雨秋煞人,地球人都知道大作家、大學者有個漂亮媳婦叫馬蘭,但畢竟是戲劇學院教授出身,作青歌賽的評委那是綽綽有餘,放眼寂寞的文壇,能在聲望上與之比肩,能壓服得口聲的方家不多,儘管餘的文化苦旅惹來爭議,但作青歌賽的評委還是很有範兒的。

    個人比較喜歡餘華的小說,平實的敘述含有無窮的意味,小說成就達到了莫言等難以企及的高度,不喜勿噴,每個讀者心中都有自己推祟的大作家。

    從語感來看,餘華給人以強烈的振撼,許多句子讀過讓人久久難忘,餘華曾獲得過澳洲懸念句子文學獎,一篇小說一開讀會讓人停不下來,有很強的帶入感和藝術感染力,十多年前的小說仍能記得,比如黃昏裡的男孩開首:此刻有個叫孫福的男人守著一個堆滿水果的攤位。

    有批評家說餘華的文字有海明威式的簡潔,姑妄聽之。

    嗯,跑題了。蘿蔔白菜,人各有愛。

    順帶說一句,這三人都是當今文壇舉足輕重的人物,但確實不值得放在一起比較,至少意義不大。三人成就的地方各不相同,但都名聲顯赫。李熬以犀利的短評見長,如金庸式偽善與三毛式偽善,餘秋雨拿手的是文化散文,莫言的成就主要在小說。

    這三人的成就足以說明一句話:文學有無限的可能性。只可惜文學在當下日趨邊緣化,新一代文學小青年,是否有勇氣接過前輩的火炬,勇往直前,尚須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 7 # 春風化雨沐東方

    中國自古就文人相輕,捎帶腳著就對文人也不是看的很高。所以文壇上的事真的很難有個定數,尤其是這種本身就帶有很大爭議的話題,更何況說的又是具有爭議的人物。

    說說我自己的想法吧。

    而從文學方面來說,李敖創作了大量的作品。優秀的也不少,《北京法源寺》可算其一,有批判精神的一部分雜文也不錯。不過,李敖有時候只是為了寫而寫,所以量大了之後,內容就難免參差不齊了。

    莫言以小說見長,寫了點散文遠不如小說有市場。代表作有《紅高粱》《豐乳肥臀》《蛙》等,都是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的重要作品。別的不說,相信紅高粱已經達到了眾人皆知的地步。

    餘秋雨是一名文化學者,應該說他的散文受眾廣、評價高,通俗而又暢銷。有人評價餘秋雨說,把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嚴又一次喚醒了,這應該是極大的稱讚了。

    如果非要說誰的地位高,既然莫言都獲得了諾獎了,我想,他排在前面應該是沒有異議吧。

  • 8 # 嘮點磕

    碼字不易,大家記得給個贊,耶!

    作家李敖去世,李敖與胡因夢之間的愛情也再次被津津樂道。

    胡因夢說,最令她感恩的,便是李敖。李敖追胡因夢:兩人初次見面,是在1979年的9月,地點是在蕭夢能先生花園新城的家中,胡因夢的旁邊站著她的母親,也就是李敖口中“那個可怕的丈母孃”。而李敖身邊站著的,是他當時的女友劉會雲。

    李敖和胡茵夢,當年曾經的才子佳人式的愛情,最初他們兩個人結婚的時候,曾經轟轟烈烈,世界都為之傾倒抉擇,才子佳人就應該是這樣。但是實際上他們的婚姻維持的很短暫,而且究竟因為什麼分手,到現在也沒有人,明白最確切的原因。

    44歲的李敖對美麗的胡因夢展開追求。他邀請胡因夢喝咖啡,帶她去金蘭大廈的家見識自己的十萬冊藏書。李敖對女人呼之即來揮之即去:胡問李劉會雲怎麼辦。李敖說了一句絕倒的話,“他說他會告訴她,我愛你還是百分之百,但現在來了個千分之一千的,所以你得暫時避一下。”

    其次,李敖和胡因夢的愛情就是所謂的來得快,也去得快,但是呢,我覺得對於他們這樣的人來說,有過這樣的愛情就已經足夠了,至於為什麼相愛又突然分手,我覺得作為旁觀者是再也不可能知曉真正的原因了,總而言之,風流才子李敖,曾經有過這樣一段愛情,實實在在的也是讓人羨慕的。

    總之,作家李敖去世後,他和胡因夢之間的故事,大概只能夠慢慢的就淪為談資了。

  • 9 # 老李有刀

    李敖上週日去世,在網路上產生了巨大的聲浪,一種聲音是對於李敖的懷念,他年輕時的“天不怕地不怕”的戰鬥精神,以及他的文才,對於當時年輕人的鼓舞。還有一種聲音是對李敖的私生活的指摘,他的用情不專,以及他在晚年從一個自由主義鬥士轉為一個向權力靠攏的小丑形象的痛惜。這兩種聲音是李敖去世當天最多的聲音。單從文學成就上來說,李敖的寫作才能自不用說,創作了大量的作品,《北京法源寺》是一部好的文學作品,他的雜文也是自成一派,但是他的作品裡也有大量經不住時間考驗的,可以說真正能在文學史上留下的文學作品也很少。

    莫言暴得大名在於他是第一個中國大陸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他的《紅高粱》《豐乳肥臀》《天堂蒜苗之歌》等作品,雖然無法進入文學史上最優秀的作家和作品之列,但這些作品都是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的重要作品。

    餘秋雨的影響主要在於他那幾部作品,例如《文化苦旅》在民間,在中小學課本中的影響,長年在各大暢銷書排行榜上。在文壇上,餘秋雨除了個人的名聲不佳之外,他的作品也很難被文學評論家放入眼中,他的作品基本可以歸於大眾通俗讀物。

    綜上,單從文壇的地位看,因了各種機緣,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並且有當代文學史中的重要作品問世,自是三人文壇地位最高。李敖聲名早就響徹海峽兩岸,且有持續的影響,他的作品也有不少擁躉,而餘秋雨的文字早被文學界所不齒,難登大雅之堂。三人文壇地位,李敖可做老二,餘秋雨位於末端。

  • 10 # 3660599016

    人生而在一個時代中,所以評判時總要引證、強調時代背景,個人生活遭際在時代大環境中翻滾,是一鍋什麼似乎就由嘗食家給出。然而,嘗食者各各“口味”不同,意見截然相反也就平常。忽略了“食物”也是“食客”,而且更為“主體”,“食物”對於“食客”怕是在心裡冷冷斜眼:人與人無法理解,還要想著去理解一個社會時代?不討巧,惹討厭,就是人與人之間作對比。既然是文壇,那麼必然高出平地,而且“壇”裡有著貢尊,雖然幾乎全部是“骨灰”。搶果子的後人沒有幾個,真是能耐不夠;不過,爭“頭銜”那份心機倒令前輩眼睛驚大許多釐米。“文壇”聽得一片喳喳鏘鏘鑼鼓聲,筆聲墨痕作起裝飾流蘇來。人生於時不可解,而超於時、困於時、隨於時,三境卻給分了高下。或者隨性、或者困苦、或者趨附。然而能醒於人何樣才“是人”方為“人”,始配奉敬。因之任何稱為某一“家”者,其多益於生活,而鮮有益於“生命”者,追“家”多了,“師”冷落了。熱鬧背後卻是空虛煩躁貧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連續創業失敗,還有沒有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