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吳義鳴同學

    1、《孟母三遷》

      《三字經》中說:“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段機杼。”說的就是孟母三遷的故事。

      2、《黃香溫席》

      “香九齡,能溫席”的故事,說的是漢朝時候,有一個叫黃香的孩子。在他九歲的時候,就已經很懂事了。

      3、《囊螢映雪》

      “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這是兩個關於勤學的故事。

      4、《孟母斷機》

      孟母姓仉氏,孟子之母。夫死,狹子以居,三遷為教。及孟子稍長,就學而歸,母方織,問曰:“學何所至矣?”對曰:“自若也。”母憤因以刀斷機,曰:“子之廢學,猶吾之斷斯機也。”孟子懼,旦夕勤學,遂成亞聖。

      

  • 2 # 用戶6263700447446

    有《孟母三遷》的故事,《三字經》中說:“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段機杼。”說的就是孟母三遷的故事。故事大意內容如下:

    孟子是戰國時期的大學問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邊,常和小夥伴玩辦理喪事的遊戲,學大人跪拜、哭叫的樣子。孟母覺得那個地方不適合給孩子居住,於是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旁邊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家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一會兒鞠躬歡迎客人,一會兒和客人討價還價。孟母還是覺得這樣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學校附近。孟子這才開始喜歡讀書,變得守秩序、懂禮貌。這時候,孟母滿意地說:“這才是孩子適合居住的地方!”

  • 3 # 這家伙真是55

    子不學,斷機杼。——《孟母斷機》

    有一回,孟子偷懶不學習,孟母就當著他的面劃斷了正在織的一匹布,說:“學到一半就停下,和這塊織了一半就斷開的布有什麼區別,還有什麼用!”孟子聽後,再也不偷懶了。

    融四歲, 能讓梨。 弟於長, 宜先知。——《孔融讓梨》

    “融四歲, 能讓梨。 弟於長, 宜先知。”這是個尊敬兄長和友愛謙讓的故事。

    孔融的父親拿一些梨給孩子們吃,讓孔融先挑,孔融卻挑了一個最小的。父親問他為什麼拿最小的,孔融回答,自己最小,所以應該吃小的,大的給哥哥吃。這故事被用作兒童教育的好教材,成為千古美談,它美就美在孔融小小年紀便有如此謙讓風格。

  • 4 # 用戶1116373737517

    三字經:夕孟母,則伶楚。子不學,斷機楚。鬥宴山,有義方。教五子,名懼揚。

    這是一個小故事。裡面說了一位母親,為了讓自己的孩子能夠學到知識,每天都在很努力的編織東西來掙錢讓孩子讀書。但是,有一天,孩子說不再讀書,母親聽了,馬上把編織機拿剪刀把繩子都剪斷了,說孩子不學習,自己那麼辛苦也沒用。孩子沒有辦法,只好繼續學習。後來,母親聽鄰居說:在宴斗山上有一位隱居的老學者。他才華出眾,教孩子很有一套。曾經教了五個孩子,到最後個個都成了朝廷命官。只要把孩子送到去老學者那裡教,將來必成大器。有時母親把孩子送到了老學者那裡,孩子真的一天天聰明起來,母親再也不用擔心孩子的學習了。

  • 5 # 丨時光磨輪

    【1】“孟母三遷”的故事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孟子是戰國時期的鄒華人,他年幼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只能和母親相依為命。因為家裡貧困,母親對他期望很高,希望他能夠成才。

    孟子小的時候,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有樣學樣,孟子就跟著學了一些拜祭之類的事情。他的母親認為,這個地方不適合居住,就將家搬到集市邊,孟子耳濡目染,就學習一些怎麼做買賣和殺豬之類的事情。他的母親又覺得這個地方不適合居住,對兒子的讀書有影響,又把家搬到了學堂旁邊,孟子學到很多禮節,感受到文人的生活,他長大後,學成了六藝,成為了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孟子

    【2】“五子登科”的故事

    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竇燕山出生在五代時期,相傳他三十歲前作惡多端,到三十歲時還沒有孩子。有一天,父親托夢,讓他悔過向善,或可以改變命運。他突然就醒悟了,將父親的話謹記在心,多做善事好事,幫助別人,對自己嚴格要求,生活很節儉。他後來生了五個兒子,他言傳身教,為子女樹立了榜樣,通過嚴格要求,五個兒子都成才了。

    後生五子,且齊登科甲。長子曰儀,為禮部尚書;次子曰儼(yǎn),為禮部侍郎;三子曰侃,為補闕;四子曰偁(chēng),為諫議大夫;五子曰僖(xi),為起居郎。

    【3】“扇枕溫衾”的故事

    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

    黃香是東漢人,他家境非常貧寒,但是從小就懂得孝敬父母,夏天用扇子把父母的枕席扇涼,冬天用自己的身體把父母的被窩暖熱,辛勤做家務事。另外,還能努力學習儒家經典,寫的一手好文章,被人稱贊為“天下無雙,江夏黃童。”,被後人評為“二十四孝”中的一個孝子。黃香的孝順長輩,是我們應該學習的美德。

    【4】“孔融讓梨”的故事

    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

    孔融是東漢末年的著名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孔融小的時候,非常聰明,勤奮好學,而且懂得謙讓。在他只有四歲的時候,一次家裡分梨,他把大的梨讓給哥哥,自己拿最小的,對兄長非常尊敬和友愛。兄弟姐妹之間和睦相處的品德,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5】“趙普讀論語”的故事

    趙中令,讀魯論。彼既仕,學且勤。

    趙普是宋朝人,他輔助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後來又輔助宋太宗。他已經做官到中書令了,即是宋代的宰相。但他還是手不釋卷的閱讀《論語》,學到了很多治國安邦的道理,輔助了兩朝國君。他的“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也成為了以儒學治國的名言。很多國學經典,是值得我們深入學習,不斷學習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個女人喝酒的經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