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時間的背後0
-
2 # 2許雲輝
朱元璋將開國功臣屠戮殆盡、卻對徐達網開一面,有如下原因:
一,忠心耿耿:發小朱元璋回鄉募兵時,徐達欣然應召,成為朱元璋麾下淮西二十四將之一,隨其南北轉戰。當朱元璋被孫德崖軍抓為人質時,徐達願以自己交換朱元璋當人質,故對朱元璋有救命之恩。其後,隨朱元璋滅陳友諒、擒張士誠、率二十五萬大軍北伐克大都、征討北元,戰功卓著,被朱元璋列為開國第一功臣,死後追封中山王。
二,功高不伐:勞苦功高卻謙虛謹慎不誇耀自己。“中山(即中山王徐達)持重有謀,功高不伐,自古名世之佐無以過之”,所以死後能“賞延後裔,世叨榮寵。”朱元璋也曾贊其“不矜不伐”。
三,毫無貪慾:“婦女無所愛,財寶無所取,中正無疵,昭明乎日月,大將軍(即徐達)一人而已!”(朱元璋語)
四,虎將仁心:徐達“攻城不屠,受降不殺”,朱元璋曾當著諸將誇他:“為將不妄殺人,豈惟國家之利,爾子孫實受其福。”
五,保持敬畏:徐達深知伴君如伴虎之理,故能處處表現出對朱元璋的敬畏。據說,他因棋藝高於朱元璋,故對弈時均故意敗北。朱元璋知道後,令其放手一搏。徐達一局取勝且將棋子走成“萬歲”字樣,朱元璋大喜,賜其莫愁湖;又據《智囊》載:朱元璋稱帝后曾灌醉徐達,命內侍送徐達至自己稱吳王時居住的宮殿。徐達半夜酒醒得知所居處時,立即起身“趨丹墀下,北面再拜,三叩頭乃出。”朱元璋“聞之,大悅。”
五個因素中,竊以為第五才是關鍵。
-
3 # 嘉嘉1240
朱元璋陰險狠毒,他除掉徐達的方式比較隱祕,沒有把徐達一家趕盡殺絕。有人認為朱元璋沒有殺徐達的理由,其實他們都忘記了徐達的夫人姓謝,名叫謝翠娥,她還一個姐姐叫謝翠英,謝翠英的丈夫叫朱文正,而朱文正是朱元璋的親侄子。謝氏姐妹的父親謝再興,和朱元璋有血海深仇。謝再興原來是朱元璋手下的大將,至正二十年(1360年),朱元璋為了籠絡人心,自作主張同時把謝再興的兩個女兒嫁人了。15歲的大女兒嫁給了朱文正,13歲的二女兒許配給了徐達。當時朱文正24歲,和15歲謝翠英還算般配的話,把13歲的謝翠娥給了時年30歲的徐達做續絃,朱元璋這事做的就有些不厚道了。
因為李文忠和謝再興私交深厚,謝再興的兩個弟弟和三個兒子沒有猶豫,就開城投降了。沒想到他們剛到南京,朱元璋立即下令把謝家五口在鬧市凌遲處死。李文忠百般求情也沒打動朱元璋的鐵石心腸。後來靖難之役,李文忠的兒子李景隆帶60萬人圍攻北平,徐太后在城頭怒斥李景隆,說李文忠欠她家五條命,就是指這件事。謝再興的小兒子只有五歲,被凌遲時哭號不絕,圍觀百姓無不為之落淚。當稚嫩的哭號聲終不再聞,曾經顯赫一時的謝再興家族只剩下徐達夫人謝翠娥一個人。《明朝那些事兒》中當年明月評價朱元璋:凡事要麼不做,做就趕盡殺絕。朱元璋卻讓謝翠娥多活了16年,不是朱元璋良心發現,只因為徐達仁慈敦厚,十分疼愛這個小自己18歲的妻子,再加上徐達手握重兵,長年駐守在北平,朱元璋鞭長莫及,不敢造次。
洪武15年,位於南京的魏國公府落成。朱元璋擔心駐守燕京的徐達夫婦不肯回南京,讓他們的女婿燕王朱棣及女兒許妙雲去燕京就蕃。徐達和夫人謝氏離開鎮守多年的北平回到南京。兩個月後,謝氏被棒殺於魏國公府內,朱元璋終於除掉了謝家最後一根眼中釘。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愛妻被殺,徐達敢怒不敢言,還要對殺妻仇人朱元璋曲意奉承。朱元璋親侄子都不肯放過,更何況是徐達。一年後,徐達神祕身亡,死因不明。
-
4 # 九月讀歷史
徐達的來歷
提到徐達,不熟悉明史的對他並沒有太多的印象,最多知道他是朱元璋手下比較厲害的一員武將。其實,徐達和那些只懂得舞刀弄槍的武將大有不同,徐達是有大智慧的人。
徐達和朱元璋一樣,也是貧苦農民出身,他從小習武,練得一身好功夫。而且徐達還是朱元璋同村之人,可以說兩人是從小一起玩到大。之後,因為朱元璋家中父母、大哥相繼死去,朱元璋就去寺廟出家做了和尚。
因此朱元璋回到自己的家鄉,招募士兵,家鄉之人看朱元璋在軍中已經風生水起,紛紛加入朱元璋的隊伍,作為發小的徐達更是欣然加入。朱元璋回到當時紅巾軍的駐地濠州,紅巾軍內部還是和他走之前一樣,只知道爭權。
朱元璋在這裡看不到未來,就決定離開郭子興,但自己一個人離開終究不太好找出路,他便在的隊伍中選了二十四個人和他一起走。當中自然包括他的好朋友徐達,以及帶他參加隊伍的夥伴湯和,這就是最早跟隨朱元璋的“淮西二十四將”。
朱元璋為何不殺徐達徐達在朱元璋隊伍中,才能超乎眾人,便讓他代替自己征戰四方,可以說,朱元璋的天下,有一大半都是徐達幫助他打下來的。
至正十五年,徐達和朱元璋攻打和州,郭子興抓走了孫德崖,而孫德崖抓走了朱元璋。而在這個時候,徐達提出用自己來換朱元璋,這場矛盾得以解決,這可能也是後來朱元璋不殺徐達的原因之一吧。徐達不僅是自己的發小,更是願意用他的命來換自己。
而徐達的軍功也是無人能敵,根據記載
至正二十三年,在鄱陽湖之戰中大敗陳友諒。次年,被任命為左相國。至正二十五年,麾師攻取淮東,並於兩年後攻克平江,滅張士誠。旋即出任徵虜大將軍,與副將常遇春一同揮師北伐,推翻元朝的統治。洪武元年,攻入大都,滅亡元朝。此後連年出兵,打擊元朝殘餘勢力,官至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國公。這樣的軍功,的確配的上明朝第一開國功臣的稱號。但在歷史上,往往這樣的功臣會因為功高震主被皇帝所殺,比如劉邦殺韓信就是因為如此。
但是徐達和韓信還有所不同,自古功臣被殺大多是因為居功自傲,結黨營私。比如和徐達一樣的開國名將藍玉就是因為居功自傲,加上剛好朱元璋要清理原來太子身邊的這一批武將,才造成了明初的“藍玉案”,藍玉本人被剝皮實草,並且株連大約一萬五千人。
最重要的一點,這也是朱元璋不殺他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他從不結黨營私,根本不會對皇權造成威脅。這樣的人,再加上是自己的發小,朱元璋根本沒有什麼理由要殺他。
和徐達一樣聰明的人相比較與藍玉、胡惟庸這些人,造成了明初的“胡藍之獄”,自己也不得善終,徐達就是擁有大智慧的人。而在朱元璋的手下,要想安安穩穩的活著,必須擁有這樣的大智慧。
其實不僅是徐達得到了善終,那個最早寫信給朱元璋的湯和,也是明初少數開國功臣得以善終的人。湯和的軍功雖然不如徐達,但他也是跟隨徐達南征北戰立下汗馬功勞的人,明朝建立後,他被封為信國公。
湯和和徐達一樣,為人謹慎,並且還頗有謀略,但他卻並不貪圖功名利祿。洪武二十二年,湯和主動告老還鄉,朱元璋應準。後來他在鳳陽老家因病去世,朱元璋追封他為東甌王。湯和明白激流勇退,不得不說他也是智慧之人。
劉基,又稱劉伯溫,他是朱元璋手下著名的謀士。他精通天文、兵法、數理等。他輔佐朱元璋平定天下,計劃立定,人莫能測。朱元璋常誠他為“吾之子房”,民間也流傳“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
可以說,劉基在朱元璋奪得天下的過程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但是明朝建立後,他只被封為“誠意伯”。古代的爵位是“公、侯、伯、子、男”,他的功勞即便不能封公,但封侯也足夠了,但事實只是一個伯爵。
但他並沒有不滿,他知道這是朱元璋在警告他,果然第二年他便被賜還鄉。但他明白這並不是在害他,反而是在救他,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保住他的命,他就安心在家,不再過問朝政之事。擁有大功,卻懂得進退,這才是大智慧。
【結語】
為何徐達功勞最大卻不被誅殺,就是因為徐達擁有大智慧,當時的情況,想要在朱元璋手下取得活路,就必須擁有這樣的大智慧。如果沒有這樣的大智慧,胡惟庸、藍玉等人就是自己的下場。
-
5 # 花近高樓1
有人認為朱元璋沒有殺徐達的理由,其實他們都忘記了 徐達的夫人姓謝,名叫謝翠娥,她還一個姐姐叫謝翠英,謝翠英的丈夫叫朱文正,而朱文正是朱元璋的親侄子。
謝氏姐妹的父親謝再興,和朱元璋有血海深仇。
謝再興原來是朱元璋手下的大將,至正二十年(1360年),朱元璋為了籠絡人心,自作主張同時把謝再興的兩個女兒嫁人了。
15歲的大女兒嫁給了朱文正,13歲的二女兒許配給了徐達。
當時朱文正24歲,和15歲謝翠英還算般配的話,把13歲的謝翠娥給了時年30歲的徐達做續絃,朱元璋這事做的就有些不厚道了。
可一向蠻橫的朱元璋非但沒有安慰謝再興,反而派人把老謝狠狠地訓斥了一頓,一年後又以“莫須有”(可能是奸細)的罪名,殺掉了謝再興的幾個親信(把兄弟),並把人頭掛在堂前示眾。
是可忍孰,不可忍,朱元璋欺人太甚,終於把謝再興逼反了。投靠了張士誠。
朱元璋怒不可遏,派外甥李文忠去征討謝再興,與此同時,又以謀反的罪名,把朱文正,謝翠英夫婦棒殺。
李文忠征討謝再興,謝再興不知所蹤,他的兩個弟弟謝三、謝五和三個兒子帶兵死守餘杭,李文忠久攻不下,便派人講和,並對天發誓,他能保全謝氏滿門的性命。
後來靖難之役,李文忠的兒子李景隆帶60萬人圍攻北平,徐太后在城頭怒斥李景隆,說李文忠欠她家五條命,就是指這件事。
謝再興的小兒子只有五歲,被凌遲時哭號不絕,圍觀百姓無不為之落淚。當稚嫩的哭號聲終不再聞,曾經顯赫一時的謝再興家族只剩下徐達夫人謝翠娥一個人。
洪武15年,位於南京的魏國公府落成。朱元璋擔心駐守燕京的徐達夫婦不肯回南京,讓他們的女婿燕王朱棣及女兒許妙雲去燕京就蕃。
徐達和夫人謝氏離開鎮守多年的北平回到南京。兩個月後,謝氏被棒殺於魏國公府內,朱元璋終於除掉了謝家最後一根眼中釘。
-
6 # 壹都歷史
朱元璋自即位初,就大肆誅殺功臣如胡文庸,藍玉,李善長等人,唯獨沒有對同是開國元勳的徐達動刀子。為什麼呢?不僅是因為這兩人的關係不錯,更是徐達智勇雙全。
這件事就已經可以說是丹書鐵券,朱元璋雖然心狠,但還是不會殺了自己的救命恩人。不然也難以立足。
簡直是大明江山定鼎人。
那還有幾則小故事,感受一下他的聰明。
醉酒不忘禮朱元璋有一次召徐達飲酒,飲至夜晚還不停灌徐達酒。徐達大醉,朱元璋命內侍送徐達到舊內休息。舊內是朱元璋還是吳王時所住的宮殿,半夜徐達酒醒,問奴僕此為何處?奴僕答:“舊內。”徐達立即起身,跪在臺階上朝北拜,三叩首後才離去。朱元璋聽說這件事後,非常高興。
我們可以看到,徐達雖然也是起於草莽,但真的是極其聰明,與大明另一位江山定鼎之人劉伯溫有的一比。本身是功臣,但不居功自傲,行事又謹小慎微,沒有任何紕漏。師出無名,這也是朱元璋為什麼不殺他的原因。
-
7 # 文藻巧翁
從《反徐州》談徐達
關於徐達的戲有《反徐州》(《串龍珠》)、《廣泰莊》(《三請徐達》)、《戰滁州》(《師生反目》)等。《反徐州》寫的是擔任徐州州官的徐達,不滿坐鎮徐州的元貴族完顏圖父子橫行不法,同情被害人民,在群眾推動下終於起義反元的事,《戰滁州》寫的是徐達守滁州,元朝宰相脫脫攻滁州,徐達過去雖曾從脫脫學習武藝,但不願以私廢公,仍然與脫脫交戰的事。《廣泰莊》寫的是經過朱元璋的三請,徐達才投他的事。這幾齣戲全屬虛構,徐達反元是事實,但他不曾在元朝做過官,更不曾師事過脫脫。他參加起義是自投,不是朱元璋請他才出來的。他的整個歷史活動,遠比戲劇中表現的重要得多。
徐達(1332——1385年),字天德,濠州(今安徽鳳陽)人,出身農家。吳士俊題《徐達》詩,比較簡要地概括了他的一生。“江左農家子,從徵定北平;指揮皆上將,談論半儒生;虎步龍驤度,銀符鐵券盟;中山功第一,開國佐皇明。”
他二十二歲那年投朱元璋,一同參加郭子興的農民起義隊伍,是朱元璋二十四個親宻夥伴中的為首人物,併成為反元的英雄之一。以後三十年中,他一直追隨朱元璋,從渡江、定集慶、滅漢(陳友諒)、平吳(張士誠)、取元大都(今北京),先後“平大都二、省會三、郡邑百數”,立下無數戰功,成為明開國第一功臣。
徐達不僅是一名大將,而且有“非眾人所及”的“濟世之志”。在朱元璋與臣下討論徵張士誠時,右相國李善長提出暫緩進行,以待時機。徐達卻提出不同意見,他分析說,張士誠奢侈而苛酷,手下的大將只知道蒐括“子女玉帛”,掌權的是一些迂闊的書生,沒有經國大計。他提出如果讓自己“奉主上威德,率精銳之師,聲罪致討,三吳可計日而定”。朱元璋採納了他的意見,加上他的指揮有方和軍紀嚴明,很快打敗了張士誠,平定了吳。還師後,徐達被封為信國公,拜為徵虜大將軍。
徐達統軍紀律嚴明,攻破平江(今江蘇蘇州)時,下命令“掠民財者死,毀民居者死,離營二十里者死”。結果“既入吳,人安堵如故”。他大軍所至,父老無不“壺漿以迎”。徐達又能與士卒同甘苦,士卒不飽他先不就食,士卒營房沒安置好他不進自已營帳。傷殘疾病者,他親自慰問。徐達還注意俘虜政策,受降不殺,每獲敵人壯士及間諜,都“結以恩義,俾為己用”。
徐達“剛毅勇武”,又善於謀略,朱元璋讚揚他“謀勇絕倫,故能遏亂略,削群雄”。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即皇帝位,封徐達為右丞相。之後,下令徐達率軍北伐元,徐達軍長驅直入,攻克大都。為了不給元殘餘勢力以喘息機會,他又乘勝追擊,大敗擴廓帖木兒,擒王公以下不可勝數。後來徐達攻太原,擴廓帖木兒乘機由居庸關攻北平,有人主張回軍援北平,徐達卻認為敵人太原必然空虛,應乘其不備直搗太原。擴廓帖木兒果然還兵太原,徐達選精兵夜襲其營,大敗元軍,擴廓僅帶十餘騎遁走,明軍攻佔太原。歲祿五千石。
徐達為人正直,胡惟庸當丞相,結黨營私,也想結好於徐達,徐達鄙視胡的為人,加以拒絕。後來胡惟庸又收買徐達的守門人暗殺徐達,守門人卻向徐達揭發,徐達知道後也沒有追查。但想到國家重任掌握在胡惟庸這樣的人手裡,他卻很擔心,曾幾次對朱元璋講,胡任丞相不適,可是當時朱元璋並未介意,後來胡謀逆事情敗露,朱元璋才更加看重徐達。
徐達為明的建國建有殊勳,朱元璋對此也倍加讚揚,說徐達“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婦女無所愛,財寶無所取,中正無疵,昭明乎日月,大將軍一人而已。”評價可以說是無以復加。因為他倆人原是布衣友好,朱元璋對徐達常以兄弟相稱,但徐達卻謹遵臣節,俞益恭慎。朱元璋非常善於識人和用人,但他有一個嚴重缺點,就是猜忌心重,不信任臣下,尤其在統一天下之後更為嚴重,以至屠戳不少功臣。有一次他從容地對徐達講:“徐兄你的功勞最大,到現在還沒有一個像樣的邸宅,我打算把我的舊邸賜給你。”徐達堅持不受。後來,朱元璋約徐達到這個舊邸飲宴,不斷勸酒,徐達大醉,被安置在邸宅的正寢睡下。徐達醒後驚恐不已,急忙拜在朱元璋跟前連呼死罪,朱元璋看了非常高興,因為他實際是在試探徐達對他的忠誠。關於徐達的死,一直是個謎,有人懷疑是朱元璋害死的。徐達患疽很嚴重,經醫治剛有好轉,朱元璋忽然御賜給他蒸鵝食。疽最忌食鵝肉,徐達含著淚將鵝肉食下,宻令醫生趕快逃走,不久他就死去了。朱元璋追封他為中山王,,贈三世皆王爵,親自替徐達撰神道碑文,並使徐達配享太廟,他的肖像在太廟和功臣廟中,皆列為第一位。
徐達的子孫們在戲劇中很神氣,明代戲中不少忠與奸的鬥爭,最後主持正義的往住是定國公徐某中山王府的什麼人,如《孫安動本》中的徐龍就是。《二進宮》中徐彥昭手中的銅錘與趙德芳的金鐗一樣,也是“上打昏君,下打奸臣”的東西,這個特權大約是根據徐達對明的功績而來的。
-
8 # 桃葉蓁蓁
導語
朱元璋的晚年
戎馬一生徐達,生於1332年,字天德,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人。
洪武十七年(1384年),徐達在北平留守時得了背疽,不久稍微好些。然而次年二月(1385年),病情加重,隨後去世。
為人謹慎
朱元璋曾經稱讚徐達說:“令行禁止。不居功自傲,不貪圖女色財寶,處理問題不偏不倚,沒有過失。當世有此美德者只一徐達。”做為朱元璋一起成長起來的徐達,為人謹慎,不居功自傲,朱元璋一直委以重任,信任有加。
據記載,朱元璋有一次召徐達飲酒,飲至夜晚還不停灌徐達酒。徐達大醉,朱元璋命內侍送徐達到舊宅休息。舊宅是朱元璋還是吳王時所住的宮殿,半夜徐達酒醒,問奴僕此為何處?奴僕答:“舊內。”徐達立即起身,跪在臺階上朝北拜,三叩首後才離去。朱元璋聽說這件事後,非常高興。事後,《智囊全集》曾經評價此事:“中山三叩頭,而主信益堅。倉卒間乃有許大主張,非特恪謹而已!”
結語
徐達一生驍勇有謀,是難得的將帥之才,戰功及築邊皆功勞顯赫,被朱元璋譽為“萬里長城”。他話語較少而思慮精深,在軍中,軍令一旦發出便不改變。各位將領遵奉其令都凜然畏懼,而在太祖面前則恭敬謹慎。善於安撫將士,與下級同甘共苦,將士無不感激他的恩德願意報效盡力,因此,兵鋒所向無不克敵制勝。更能嚴格約束部隊,所攻克大都會二處,省會三處,府城縣城一百餘處,市井安然,百姓不受戰亂之苦。
-
9 # 愛婕妤怨
關於朱元璋誅殺功臣,很多人存在一個誤區,以為朱元璋誅殺功臣,完全是為皇太孫朱允炆掃除障礙。換言之,如果太子朱標沒有英年早逝,朱元璋便不會誅殺功臣。
其實,朱元璋誅殺功臣,正是為太子朱標掃除障礙。
朱元璋首次大規模誅殺功臣,發生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利用胡惟庸謀反案大做文章,誅殺包括功臣在內萬餘人。
當時朱標還健在。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又再次大規模誅殺功臣,連年近耄耋的開國功臣李善長也被誅殺,甚至作為太子老師的文臣宋濂,也差點被朱元璋處死,幸虧馬皇后替他求情。
這一年,朱標仍在健在。
據《名山藏》記載,朱標對朱元璋大肆誅殺功臣甚為不滿,有一次,他忍不住勸諫朱元璋:“陛下殺人太多,恐傷和氣。”
沒想到朱元璋故意把一條棘杖放在地下,叫朱標拿起,朱標面有難色,朱元璋乘機說:“你怕有刺不敢拿,我把這些刺都給去掉了,再交給你,豈不是好?我殺的都是壞人,殺光了他們,你再當家,不好嗎?”
可見,朱元璋誅殺功臣,確實有為朱標掃清障礙的目的。
這兩次大規模誅殺功臣,都與胡惟庸案有關。隨著李善長——與胡惟庸交情匪淺的最後一位大佬被誅殺,胡惟庸案終於落下帷幕。
朱元璋在胡惟庸案上大做文章,很可能也不不僅是為朱標掃除障礙,也不排除是清除威脅自己地位的功臣勢力。隨著胡惟庸案的結束,我們有理由相信,如果不出意外,朱元璋可能會從此收起屠刀。
可意外偏偏不幸發生!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標病逝!朱元璋悲慟欲絕,隨後立朱標之子朱允炆為皇太孫,打算將皇位傳給他。
次年,朱元璋再興大獄!
這一次誅殺功臣,便是為皇太孫朱允炆掃除障礙。
所以,朱元璋誅殺功臣擴大化,才是為朱允炆掃除障礙。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錦衣衛指揮使參奏藍玉謀反,朱元璋隨即令人將其拿下,並由吏部審訊。三天後,朱元璋將藍玉處死。其後,朱元璋對藍玉案窮究猛治,大肆株連,受此案株連被殺的高官,僅列入《逆臣錄》的就有兩萬五千人。
此案過後,明朝功臣悍將已基本被誅殺,但朱元璋仍然不安。洪武二十七年,朱元璋又將潁國公傅友德、宋國公馮勝等人賜死。這幾人被賜死,非常冤枉,他們根本毫無過錯,比如傅友德,僅因為他的兒子沒有按規定佩帶劍囊,朱元璋便大做文章,逼傅友德自刎。
至此,朱元璋開國功臣已被誅殺殆盡,只剩下極少數如耿炳文這類老朽、老實,威望相對較弱,能力相對平庸的功臣。
然而,如果仔細閱讀史書,不難發現,明朝那些威名赫赫的開國功臣,也不是全都不得善終,比如戰功最大的徐達,便得以善終。
那麼,朱元璋為何偏偏不殺戰功最大的徐達呢?
有一種說法,徐達也是被朱元璋誅殺而死。只不過,朱元璋沒有公然將其處死,而是採取了一種陰險的手段。
據《龍興慈記》記載:
徐達病疽,帝賜以蒸鵝,疽最忌鵝,達流涕食之,遂卒。
但這種野史記載並不可信。
首先,從醫學上說,並沒有背疽不能吃燒鵝之說,患背疽的病人吃燒鵝根本不會死。
其次,利用燒鵝殺徐達,也不符合朱元璋的辦事風格。朱元璋誅殺功臣,往往都是羅織罪名,理直氣壯地殺,絕不會採取暗中毒殺的手段。
據《明史》記載,徐達是病逝。徐達死後,朱元璋還親至葬禮以示悲瘍,把他列為開國第一功臣,追封他為中山王。這也可見朱元璋並沒有猜忌徐達。
我認為,這段記載是非常可信的,《明史》是清人編撰,如果徐達是被朱元璋誅殺,清人犯不著替朱元璋曲筆。而且,清人編造《明史》時,也沒有掩蓋朱元璋誅殺其他功臣,又怎麼偏偏在徐達的結局上掩飾?
至於朱元璋為何不殺徐達,我認為有如下三個重要原因:
一、徐達行事作風低調,對朱元璋忠心耿耿。
很多人認為,徐達是個威名赫赫的大將軍,又功高蓋世,其行事作風一定非常豪爽大氣,時刻顯示出大將軍的霸氣。其實不然,歷史上的徐達是個非常低調的人,處處顧及朱元璋的情緒,甚至在朱元璋面前恭敬得好像不會說話似的。
諸將奉持凜凜,而帝前恭謹如不能言。(《明史 徐達傳》)
據《智囊全集》記載,朱元璋有一次召徐達飲酒,飲至夜晚還不停灌徐達酒。徐達大醉,朱元璋命內侍送徐達到舊內休息。舊內只是朱元璋做吳王時所住的宮殿,然而,當徐達酒醒得知自己睡在舊內時,立即起身,跪在臺階上朝北拜,三叩首後才離去。朱元璋聞知,非常高興。
二、徐達與朱元璋是發小,又做了朱元璋的親家。
朱元璋對徐達有很深受的感情,兩人從小一塊長大,又一塊“創業”,朱元璋對徐達可謂知根知底,異常親愛。所以,朱元璋主動與徐達聯姻。徐達一共有四個女兒,除了三女徐妙錦出家外,其他女兒都嫁給了朱元璋的兒子。尤其是長女徐妙雲,嫁給了朱元璋除朱標外最器重的兒子朱棣。
兩人不僅是發小,還是親家,朱元璋對徐達自然更加器重、信任。同樣,由於女兒嫁給了皇家,徐達對大明朝也更加擁護。基於這一點,朱元璋絕對不會輕易動徐達。
三、徐達去世得比較早,胡惟庸案爆發五年後,便因病去世。
朱元璋誅殺功臣之初,表現得還相對比較剋制,主要誅殺的是胡惟庸黨羽。而且,許多被誅殺的功臣,也並非毫無過錯,只不過罪不至死罷了。到後來,尤其是朱標去世後,朱元璋才開始無差別誅殺功臣。比如前面所說的潁國公傅友德,便是無罪而被朱元璋逼死。
如果徐達活到朱標去世後,是否還能善終呢?是否會落得傅友德的下場,無罪而被朱元璋逼死?
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後,朱元璋不是不知,諸皇子對太孫口服心不服,恐怕也知道燕王朱棣覬覦皇位。而徐達是朱棣的岳父,朱元璋會不會懷疑,自己死後徐達助朱棣奪位?又會不會為保住朱允炆的位置,對徐達採取措施?
-
10 # 多爾袞愛新覺羅
關於朱元璋殺功臣的傳說,大多都來源於民間戲曲《火燒慶功樓》,戲劇中是這樣記載的:明太祖某日在這個樓上大宴群臣,進去之前,發現劉伯溫憂心忡忡,請他進去,但是劉伯溫不願意,告病回家了,因為民間傳言說劉伯溫通曉奇門異術,事先就占卜出來了朱元璋會在這裡殺功臣,劉伯溫在回去的路上遇到了徐達,告訴徐達,在慶功宴上一定要寸步不離的挨著皇上,徐達聽從了劉伯溫的勸告,在宴席上,其他人都在高興的吃肉喝酒,只有徐達一個人憂心忡忡的,時時刻刻都觀察著朱元璋的動向,正吃到興頭上的時候,朱元璋突然起身離開,徐達也跟隨著,朱元璋他為什麼要跟著自己,徐達回答說要給保護皇上,朱元璋回答不必了,徐達問到“難道皇上一個都不打算留嗎”,他思考片刻,就同意徐達跟自己一塊出去,他們離開不久,就聽見背後轟隆作響,慶功樓裡起了大火,留在裡邊的人都被燒死了,後來徐達回到家以後,越想越覺得害怕,天天都很擔心,最終擔憂變成了疾病,不久後就離開了人世。
真相又是如何呢?關於明太祖殺功臣的記載,大多數都出現在野史中,而原本的《明朝英烈傳》裡邊是沒有火燒眾功臣這一幕的,他的功臣中,徐達、常遇春、李文忠以及鄧愈、湯和、沐英是病死的,常遇春更是病死在了建國之前,壓根就不可能被朱元璋燒死,李善長是因為胡惟庸案連坐被殺的,朱文正是因為犯法了,被關在監獄裡邊,後來在監獄裡病死的,胡大海在建國之前就死了,周德興因為兒子違法,被連坐刺死,廖永忠是因為逾越了禮法被殺的,傅友德因為請賜太多田地,被朱元璋被賜死了,馮國死在了軍營裡邊,藍宇在建國以後,因為觸犯了法律最終被賜死,馮勝因連坐藍玉案被賜死,明太祖從未燒死過功臣。
雖然他確實殺死過很多大臣,但那是太子死後的事情,太子死後,明太祖本想立朱棣為儲君,有的大臣反對這樣做,認為不合立法:自古以來就是立長為安,嫡長子死了,但是嫡長孫還在,應該立朱允炆為儲君,朱元璋採納了這個建議,可是那個時候嫡長孫還很年幼,朱棣本身就有自己的勢力,為了給自己的孫子剷除障礙,他就把那些反對嫡長孫的人給殺了,但這些大臣裡邊沒有一個是和他一起打江山的功臣。
回覆列表
徐達與朱元璋是同鄉人,祖輩在濠州務農。徐達或跟著朱元璋南征北戰、出生人死,或自己受任獨當一面,綏靖地方,明朝開國所經過的重要戰役,幾乎無一次他未參預指揮,何止身經百戰!《明史》本傳雲,在明朝建立以後,徐達仍是“每歲春出,冬暮召還,以為常”,其辛苦勞頓,可見一斑。
作為軍中主帥,長身高顴的徐達之所以深受朱元璋倚重,不但因為他言簡慮精,能征善戰,“動靜語默,悉超群英”,“當提兵之時,令出不二”,被諸將敬若神明,而更主要的恐怕還是因為他能斂氣自守,絕不居功自傲,朱元璋越是與他“宴見歡飲,有布衣兄弟稱”,而徐達便越是恭敬謹慎,不敢越雷池一步。一次,朱元璋表示要將自己做吳王時所居的舊宅邸賜給徐達居住,徐達固辭不受,朱氏便另選一天,把徐達帶到那所住宅,強行灌醉,然後把他放倒在床上,蓋上被:留宿在那裡。等徐達醒來,發現自己睡在原吳王府,大驚失色,連忙跑到階下,匍匐在地,自稱死罪。朱元璋聽說之後,非常高興。
這件事,未嘗不是朱元璋對徐達的試探。結果還好,徐達經受住了考驗。
徐達歷任三軍統帥,官拜大將軍。吳元年(1367)九月,徐達因剿平張士誠、平定吳政權的大功,受封信國公。次年,朱元璋稱帝,任命他為右丞相,兼太子少傅。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大封功臣,加授徐達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改封魏國公,歲祿五千石。位次第二(僅次於李善長),但食俸最多。
十五年後,時在北平的徐達患背疽,被召回南京醫治,過了不長時間,謝世,年五十四歲。據徐禎卿《剪勝野聞》載,徐達病重時,朱元璋幾次前去探望,並大集醫徒,治療了一段時間,等到他的病稍有好轉之後,又忽然送膳給他吃,徐達當著使者的面,流著淚把東西吃完,不久便去世了。
傳說這送去的膳食是一隻蒸鵝,而徐達所得的背疽病,又最忌食鵝。
這是一樁歷史疑案。是朱元章有意要除掉徐達嗎?按理說,不應該。然而,不應該做的事,朱元璋做得太多了。朱元璋的刻薄寡恩、擅殺功臣,不由我們不朝著悖於情理的方向多作揣測。何況,徐達功勞越大,聲望越高,值得朱元璋憂慮的地方也就越多﹔何況,朱元璋還曾經向徐達作過試探呢。然而,無論如何,徐達還算幸運的,因為他的名聲還算清白,他畢竟未被列人《昭示奸黨錄》之中,背上“叛逆”或者“謀反”的惡名。也何況他的身後是極盡哀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