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唐俊龍55398571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

    兵法韜略主旨是不戰而屈人之兵是上等的謀劃,可是戰場上你死我活能夠做到這一點的極為罕見,正常的戰爭考驗的對陣兩軍的統帥指揮水平和武將戰陣能力及士兵們技戰術,處於核心競爭力的是將領能力,如果對手營帳中出了一個三軍之中可奪帥的趙子龍或者呂布的話那隻能算自己天命不可違。

    但是天算不如人算,歷史上還真有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文官,這個人是康熙王朝重要謀臣周培公,他在康熙十三年的時候協助大將軍圖海說服陝甘總督王輔臣歸降朝廷而沒有追隨吳三桂造反,王輔臣歸降後,西部軍事威脅解除,坐鎮北京的康熙沒有後顧之憂從而全力以赴對陣三藩。周培公一個小小師爺是如何改變千鈞一髮的戰爭危局的呢?

    康熙十三年(1674年)臘月,吳三桂發動三藩之亂,策動陝西提督王輔臣在北方反叛呼應。在耿精忠、王輔臣先後發動叛變後,吳三桂曾試圖應援、打通與耿、王的聯絡,使叛亂地區聯成一片,迅速壓縮對清軍的包圍圈。康熙帝看清了吳三桂的戰略意圖,派出署兵部事的東閣大學士黃錫袞。與周培公一道毫不遲緩地調遣大軍,從江西、浙江、陝西、甘肅等地阻擊吳軍,圍剿耿、王叛軍。當時的西部戰場—陝甘地區,為西北邊防重地,又近京師;而對朝廷構成直接威脅的主要是王輔臣的叛軍,因此,康熙帝把注意力集中放在西部戰場,以恩威並用、剿撫結合的手段,力圖儘快撲滅王輔臣的叛亂。

    康熙十五年(1676年),康熙帝任命圖海為大將軍,統轄陝甘征討大軍。王輔臣擁兵自重,以驍勇善戰聞名,清將都有點怕他,不敢輕易進兵,他也沒把清兵放在眼裡,對10萬清軍圍困毫無懼色,目空一切。

    圖海一到平涼,諸將勇氣頓增,紛紛請命攻城。周培公向圖海上取平涼策,被召為幕僚,他認真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陝西關中地區是天下脊樑,吳三桂這次造反不及時從雲南取道四川進取陝西,而盤踞在湘鄂之間與荊襄官兵對峙,實在太不會算計。現在,王輔臣起來造反,舉足輕重,但他的反叛,是情勢所逼和捨不得高官厚祿,這好比白內障患者渴望重見光明,又恰似半身不遂者企求站立行走。如果朝廷派個能說會道的人前去勸誡,王輔臣必然會懸崖勒馬,投降朝廷。這樣也就用不著興師動眾與他們硬碰硬了。圖海聞周培公之言,正中下懷,可是眼前並無合適的人可派。

    王輔臣手下參將黃九疇、布政使龔榮遇(周培公奶孃龔嬤嬤的兒子)與周培公均是同鄉,曾屢勸王輔臣歸降,王舉棋不定。他們設法將內部情況寫成文字,用蠟丸封閉,密送周培公。周培公利用這一有利條件,自告奮勇,主動請纓,願冒死進城勸降,說:“如果前去說服了王輔臣,那是大學士的福份;如果遭到不測,自己則死而無怨。”

    圖海聞聽此事後十分高興,星夜趕寫奏本送至京城。康熙皇帝當即傳諭周昌進京,並親自在乾清宮召見。聽完周培公的設想後,康熙帝嘉封周培公為參議道臺、銜一品,賜穿黃馬褂,攜帶諭降詔書,前往平涼招撫。

    圖海命周培公攜帶康熙帝赦詔,再次進城撫慰。王輔臣派龔榮遇率士民代表出城,向圖海獻平涼名冊,其子王吉貞及總兵等上繳吳三桂投遞的函札及“平遠大將軍印”、“陝西東路總管將軍印”各一顆,接受清廷招撫。

    古代一個將領或者一個好軍師往往主導戰場的風雲變幻,他們踐行《孫子兵法》《太公兵法》中謀局謀勢謀時謀人的理念讓戰爭變成一個可以把玩和追溯的權力遊戲的道具。

  • 2 # 無心報國

    其實這個問題的內在涵義是這樣的,在現代,為什麼一個將領的能力不能決定戰爭的勝負。

    篇幅所限,我只挑關鍵內涵的回答。

    首先我們要剖析上述觀點是否正確,再來回答問題才有好的效果。這個觀點基本是正確的,但不夠全面。

    先說在現代戰爭中將領能力不能決定勝負的原因是隨著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武器效能對於戰爭的勝負起的作用越來越大。舉例來說重機槍發明以後,遊牧民族騎兵就再也沒有用武之地,再精妙的戰術也抵不過重機槍突突突。

    所以說當科技差距過大產生代差後,容易在戰場形成碾壓態勢,再精妙的戰術也扭轉不了局面。舉個例子,美洲印加人和西班牙殖民者的戰爭就是因為武器裝備有代差而失敗,一個是火槍一個是弓箭。再舉個例子比如越戰當時的叢林戰讓美軍吃夠了苦頭,但如果現在再來一次,美中國人會用空爆彈抽乾幾公里內的氧氣或者用高效燃燒彈燒光整片叢林。

    把目光放遠,假設外星人入侵地球,地球上也一樣因為科技差距過大而難以反抗。所以說這個觀點基本上是正確的。

    但這個觀點也是不夠全面的,無論哪個時代,只要在人工智慧沒有取代人類思考以前,名將都是有作用的。

    首先要說明的是,在交戰雙方科技差距不大的前提下,將領能力是決定勝負非常重要的一環。即便科技差距很大,有名將的一方也會給對方造成更大的損失和麻煩。

    比如說印加人有沒有取勝的機會?一般人看不到勝利的機會,我看是有的。比如說將得病的人集中處死,將不健康的人隔離殺死或者向敵方驅逐,然後用屍體汙染糧食和水源,實行焦土政策,不主動和敵人決戰,不斷逐步撤退,用空間和人命換取時間和對方的巨大損失。當西班牙殖民者得到一個一個的空白部落,只有死人和瘟疫,時間長了,自然會知難而退。

    面對空爆彈和高效燃燒彈的越南人有沒有再次打贏的機會,也有的,但我不說,你們自己想。

  • 3 # 飛哥說史

    作為一個將領,他可以思慮周全,一個優秀的將領,他可以將爭取後勤的能力,後勤保障是古代戰爭勝利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要素,同時一個將領他充分利用地形的能力,凝聚軍隊人心的能力,一個將領當中可能他的軍事力量不是非常的強大,但是如果他可以把軍隊當中所有人的心凝聚在一起,那麼這個軍隊將會是強大的。

    一、戰爭禮儀,這是一種公平決鬥

    古代戰爭當中,尤其是在春秋戰國時期打仗是一種禮儀式的交換,講究原則和禮儀,如果我沒有準備好,你就不能夠來打我。他們在打仗之前都會派出一名將領到陣前進行一種武義的展示,這種形式叫做“致師”同時如果說楚國向晉國挑釁晉人氣病和他們真逗,而派出去的將領每一次都是節節敗退的話。那麼。這一種形式不僅可以炫耀中國軍隊的武力同時來激勵士氣,第2種方面它還顯示了一種大國風度,宣揚了一種主旋律的思想。

    同時當戰爭爆發的時候,如果隊伍的規模不是很大,或者是說隊伍的規模有很大,由於打了敗仗,而規模變得逐漸縮小而後援力量不夠的話,那麼基層的士兵就會將會對自己的隊伍領導產生一定的懷疑,不確定他們這個將領是不是值得我給你們賣命,就像現在許多公司一樣。水平很差的主管往往就很難可以帶得動下面的官員,並且在戰場上人馬是把自己的性命都搭上了。

    二、根據結果論英雄

    同時古代的通訊和資訊落後,一切都靠降臨個人決斷和節制,上級給這個將領下任務是最後的結果。如果他們需要在某天之內攻取某一個地方的城池,這個過程上級未必會過問,但是他們一定會根據你的結果,你的目的,你的最後的完成效果來判斷你這個人是否需要受到懲罰,或者是說受到獎勵,而這個時候將領的個人能力就決定了整個隊伍的效果。

    在古代將領是一支軍隊的靈魂大將,意思這個隊伍就基本上喪失了戰鬥的能力,所以說想要謀取霸業的梟雄,一般都非常的愛慕名將。

  • 4 # 漢冬已過

    根據個人對歷史的瞭解,造成這種情況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古代軍隊通訊差、調動速度慢,會在客觀上使得這支軍隊需要一個將領來統籌指揮,士兵們會對他產生很大的依賴性。在與敵人作戰時,將領不怕死臨陣指揮或率軍衝鋒都可以極大的激勵士氣,讓士兵同樣悍不畏死的參與進攻,這樣獲勝的機率相對較大的多。

    相反,如果將領臨陣脫逃或被敵人斬殺的話,就會使得整個軍隊失去指揮,剩下的高層軍官誰也不服誰,導致軍隊出現混亂,士氣一丟全軍潰敗就在眼前。以上這些是將領能力強弱的具體表現,戰爭史上失敗的一方也多是因為統帥戰死或者臨陣脫逃而造成的。

    其次,古代軍人並沒有多強的國家觀念,大部分都是為了當兵吃糧不被餓死而已。他們參加戰爭有很大的盲目性,一聽到有戰敗的風險就可能想著怎麼逃命。如果將領能力弱打了敗仗的話就會很容易引起士兵潰逃,從而引起連鎖反應導致全軍崩潰。

    至於將領逃跑或戰死就更簡單了,上面沒人壓著,能逃命肯定選擇逃命,不然誰也不想自己是死亡的那一個。

  • 5 # 講歷史的倉鼠洋

    我認為這個問題有點兒沒話找話的性質,統帥的能力當然會對戰爭的勝負起關鍵性的作用,不然是要靠誰呢?

    所謂統帥的能力不僅僅體現在看他打仗的本事如何,也不僅僅體現在他是否可以根據戰爭的實際需要來調整作戰方式,平時對士兵的訓練以及用人方面更可以體現出一個統帥的能力,畢竟打仗可能需要一兩個月,但培養一個軍隊可能需要好幾年的時間。

    這就彷彿是一個人求學的過程,自身的智商和學習能力是基礎,但光有基礎而沒有好的老師帶領著也是遠遠不夠的。不然為什麼大家擠破腦袋也要考取重點中學,好的學習氛圍和教師團隊是非常重要的,放到軍隊裡來也是一樣。

    如果強行的將他安排在一個不合適的位置只會失去軍心,若是每個人都無法做他們所擅長的方面,那麼這個軍隊就會是一盤散沙,還沒等開始打仗,整個軍隊都散了。

    而對於那些並沒有任何經驗的員工來講,他們更需要的是領導的鼓勵,適當的鼓勵對這類員工來講可以大大的提升他們工作的積極性,從而創造更多的價值。而對於那種人心渙散紀律相當不嚴明的團隊來說,他們需要強制性的領導來整頓這個團隊。現代如此,古代也同樣是如此。一個軍隊總會同時存在新兵和老兵,一個好的統帥不會用一模一樣的方式方法去約束管理他的軍隊以上是小編自己的一些見解。

  • 6 # 聚合歷史

    我認為,在古代,如果一個將領的能力可以決定戰爭的勝負,需要以下三點因素:

    第一,自身才能

    這是作為將領最重要的一點。俗話說,術業有專攻,一個演員要想不被熒幕忘記,必須磨鍊演技,一個將領,要想打勝仗,就要自身能力過硬。

    第二,穩定軍心

    行走在社會上,避免不了和別人交往、溝通,軍營也是一樣。如果這位將領對下屬很好,那麼軍心就很容易團結,戰爭也就容易打勝。

    第三,沒有小人

    很多人在看電視劇的時候會發現,將軍在前邊浴血奮戰,大臣們在宮廷之內勾心鬥角。所以就會有將領立下汗馬功勞,卻被皇帝猜忌,招來殺身之禍。

    所以,有一個穩定的後方,也是非常重要的。

  • 7 # 歷史的泡泡糖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說一個故事“田忌賽馬”,田忌和齊威王賽馬,孫臏說:“現在用您的下等馬對付他們的上等馬,用您的上等馬對付他們的中等馬,用您的中等馬對付他們的下等馬。”三場比賽結束後,田忌一場敗而兩場勝,最終贏得齊王的千金賭注。

    將帥的能力主要在於四個方面,第一主帥性格優勢,沉穩、冷靜、有全域性觀,第二知道自己的弱點,瞭解對手的性弱點,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第三主帥用兵的經驗,能夠對自己的軍隊排程掌控,中下級軍官准確的執行力,第四主帥的謀略是否技高一籌,戰略戰術的部署是否靈活。

    馬陵之戰孫臏之所以能夠戰勝龐涓,就在於孫臏知道自己軍隊的弱點,瞭解龐涓的性格弱點,計謀更高一籌,但經驗不比孫臏差,如果正面對敵孫臏未必就勝得了龐涓,而是龐涓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弱點,真正瞭解自己的敵人,所以孫臏減灶誘敵,知道龐涓會輕敵冒進,才提前設下埋伏將龐涓亂箭射死,也有說他自刎而死。

    古代戰爭,雙方的武器裝備一般不會相差太大,而將軍的排兵佈陣就顯得很關鍵!

    對於作戰雙方而言,物質技術條件相對穩定,而人的因素充滿不確定性,高超謀略水平支配下的作戰指導常常有助於己方揚長避短、趨利避害,獲取較好作戰效益。戰術手段成為重要的戰爭制勝因素,謀略運用能否再顯奇效?軍事理論家富勒說:“在戰爭中,計謀和策略將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部隊運動速度越快,將軍的頭腦須更加靈敏。如同實力強大一樣,足智多謀也會贏得戰爭的勝利。”但高超的謀略水平絕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長期培養磨鍊,並在與“部隊運動”的結合中提升。

    豐富謀略思想。韓信“背水一戰”之所以成為施計用謀的典範,就是因為韓信能夠根據戰場實際,靈活運用“置之死地而後生”的謀略思想。作為將軍應在深刻解讀兵書戰策智勝之道中瞭解謀略知識,在仔細體會戰史戰例用謀之妙中熟悉運用原理。

    軍事理論家約米尼說過:“戰爭的確有幾條基本原理,若是違反了它們,就一定會發生危險;反之,若是能好好地運用,則差不多總是可以成功的。”

    砥礪創新品質。戰爭是最不保守的領域,墨守成規者敗,敢於創新者勝。那些能謀善略的將軍往往能在較短時間內構思出管用之策,且能達到“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的作戰效果,之所以如此在於這些指揮員具有“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創新思維。這種創新性思維之於謀略運用,是基於尊重戰爭規律“突破作戰常規”的智力活動。

  • 8 # 文史文哥博士

    古代一個將領的能力確實能夠決定一場戰爭的勝負。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舉幾個例子就知道了。

    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希望題主能夠滿意。

    參考文獻:《史記》

  • 9 # 勇敢路上

    古代將領能根據戰場形式,快速的調整部隊,抓住戰機一舉殲滅敵方佔據戰場的主動權。

    孫子兵法有云: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上兵伐謀,不佔而屈人之兵。是戰爭的最高體現。用外交與武力威懾手段達到政治目的是最好的結果,其次才是刀兵相向,戰爭的勝利與失敗影響一個國家的興盛與衰亡。而戰場上將領的好壞可以影響到勝利的天平倒向何方!好的將領可以抓住稍縱即逝的戰機,扭轉戰場局面以少勝多,如官渡之戰,公元220袁紹與曹操兩軍相持於官渡,曹軍在國力兵力糧草都在弱勢的情況下抓住袁紹軍糧草囤積在烏巢而守軍薄弱,當機立斷率軍攻打烏巢,袁紹軍的糧草被曹操軍盡數燒燬,士兵戰馬沒有飯吃在多也沒有用,士氣低落,曹軍乘勝攻擊,一戰消滅袁軍主機,改變戰場局勢,由弱變強,一舉消滅袁紹勢力統一北方。

    所以戰爭的勝負多種有利因素造成的,如將領能力,士兵素質士氣,綜合國力,君主的能力,環境,地理,等是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以上每一個因素都會影響戰爭的勝負!

  • 10 # 週一文

    成語有云:"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在以冷兵器為主的古代社會戰場上面對敵方洶湧如潮的兵將,特別是敵眾我寡的情況下如何轉危為安或取得勝利就會體現出一個優秀將領的戰爭智慧和戰鬥藝術。

    《孫子兵法》中關於將領的要求有這麼一句話:"將者,智、信、仁、勇、嚴",意思是為將者要有智謀才幹;賞罰有信;愛護士卒;勇敢果斷;軍紀嚴明。孫子認為這五德是作為優秀將領必須具備的條件。梅堯臣曾註釋認為:智慧發謀,信能賞罰,仁能附眾,勇能果斷,嚴能立威。

    孫子認為將帥的才能是一場戰爭取得勝利的"七要素"之一,可見一個將領在戰場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將領是"活因素",戰前的周密籌劃,戰場捕捉瞬息即變的機會都是靠將領來指揮完成的。"兵慫慫一個,將熊熊一窩"是無數次戰役總結出來的經驗。

    中國曆朝歷代素來風雲爭霸,名將輩出。我們都知道的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的名將岳飛一生參加戰鬥一百二十餘次未償敗績。而據《史記》記載的名將趙奢之子趙括,談起兵事滔滔不絕,連趙奢也說不過他。後來趙國國君聽信謠言讓趙括替換了老將廉頗,趙括只知照本宣科,變更了以前的戰法,戰場上也不知道根據形勢變化而調整戰鬥部署,結果長平之戰,趙國軍馬被秦國將軍白起領兵圍困四十多天,數十萬趙軍投降秦國後被全部活埋,可見戰場上一名將領沒有真才實學結果只能是誤國殃民還害己。(圖片來自網路)

  • 11 # 安漢縣嘉陵江撿石人

    一個將領的能力決定戰爭的勝負,不要說古代,就是現在也是如此。一支部隊的主官,可以說就是這支部隊的大腦核心,也可以說是靈魂。整個指揮機關的人際關係,工作效率發揮和提高,整個部隊的資源和麵臨的內部和外部狀況,主官都必須要清楚的掌握和協調。形成一張網覆蓋整個部隊,從而掌握整個部隊的情況,能夠有效的指揮部隊,發揮最高的作戰效率,同時還要最大程度的減少己方的傷亡和有效利用資源。

    在古代,由於技術條件的落後,通訊和交通都很不發達。將領對敵方的狀況,甚至包括對己方的狀況,也就是資訊掌握往往很不充分。這時候就必須要求將領具有很高的個人能力,具有臨機決斷的能力和勇氣。古代將星燦爛,很多名將的著名戰例,震爍古今。比如韓信的暗度陳倉、背水一戰。李靖3000兵突襲突厥大營,擊敗吉利可汗。到了近代,軍隊基層的組織架構已經比較成熟了,通訊條件也有極大改善。部隊主官的負擔相對減輕,比如部隊的訓練,後勤保障,還有一些繁瑣的日常事務。都有專業化的軍官處理解決。但是主官也就是將領在面臨重大決斷的時候,依然起主要作用。比如抗日戰爭期間,武漢會戰失敗後,日軍兵勢洶洶。當時的民國政府都覺得長沙不可守,決定放棄。而薛嶽將軍堅持死守長沙,並且向統帥部據理力爭,最終爭取到統帥部的支援,取得了第一次長沙會戰的勝利。從此中國抗日戰爭進入到相持階段。此後薛嶽將軍兩次挫敗日軍的大規模進攻,第三次長沙會戰更是取得了重大戰果。雖然後來長沙最終失守,但是薛嶽將軍在此堅持了五年,對抗日戰爭勝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到了現代,技術條件更加成熟。很多時候,軍隊的最高首腦,甚至可以指揮到最基層的一名士兵。對各方面的資訊收集能力也大大增強。有很多人就把戰爭看成了一場電子遊戲,這是很白痴的。在真實的戰爭中,雙方肯定在資訊戰也包括電子戰方面高度對抗,同時戰場狀況千變萬化,要想充分的獲得戰場資訊,依然是非常不確定的,依然需要將領發揮關鍵作用,臨機決斷做出正確的決定。

    兵者國之大事,決定著國家的興亡。而軍隊的具體指揮者,也就是將領自然重要,不單單決定著戰爭的勝負,還關係到國家的命運。中國從宋代開始,開始搞以文抑武的政策。抬高文官的地位,打壓武將的地位。有文化的人多數都會去做文官,造成武將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結果整個武將階層戰略素養下降。而指揮武將的文官,往往就能在戰場上把軍隊指揮得灰飛煙滅。宋代和明代皆是如此。這可以說是中國從宋代開始積弱的根本原因。

    以上是我的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 12 # 悟貴勤思

    關鍵人物在關鍵時刻能起到關鍵作用,這是一個規律,不僅僅是古代的將領,即便在今天,一旦發生戰爭,在關鍵時刻決定戰爭勝負的往往是主將的決定。

    從古至今,軍隊這種特殊而有高效的組織實際上變化並不大。從歷史經驗來看,無論社會制度如何進步,軍隊的核心框架基本沒有太大變化。本質上來說,軍隊為了要打勝仗就必須做到統一指揮,進退一致,也正是由於有這個要求,客觀上決定了軍人的天職是服從命令。幾千年來人類的軍隊從手持木棍打群架的形式進化成了現代化的高科技資訊化軍事組織,但並沒有改變部隊服從一個指揮官的本質。因此,軍隊實際上就是一個人說了算。軍事主官可以基於戰場形勢作出決策,而無需取得任何人的同意,正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沒有人從不犯錯,所以在戰爭的關鍵時刻如果一個將領犯下致命錯誤,哪怕只是一個小小的失誤,也有可能導致全軍覆沒。因此,從某些角度來看,無論古代還是現代,戰場上的指揮官永遠都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角色。

  • 13 # 天晴愛睡覺

    古代一個將領的能力確實能影響戰爭的勝負,原因主要是:

    第一,賞罰分明,三軍用力

    賞罰分明則有威嚴,說話有信則辦事能成,主帥一言九鼎,士卒才能放心的拼殺。因為普通士卒當兵是為了活著的糧餉、死了的撫卹,不是為了夢想,有夢想的都是文人噴子,上不了戰場,所以說主帥言必信就顯得極其重要,士兵相信你,關鍵時刻可以毅然決然的犧牲而不存疑慮;

    第二,對地形的把控

    在飛機發明出來之前,戰爭一直依賴於地形,尤其是古代戰爭,首先是受交通限制,隔得太遠則形禁勢格,不能戰也;其次是冷兵器的殺傷攻城實在是費勁。

    孫武說:地形有通、掛、支、隘、險、遠等六類。我們可以去,敵人可以來的地域叫做通;在通形地域,應搶先佔據地勢高而向陽的地方,並保持糧道暢通,這樣與敵交戰就有利。可以前進,不易返回的地域叫做掛;在掛形地域,敵軍如無防備,就要突然出擊戰勝它;如果敵有防備,我出擊不能取勝,就難以返回,於我不利。凡是我出擊不利,敵出擊也不利的地方,叫做支;在支形地區,敵人雖然以利誘我,也不要出擊;最好是帶領部隊假裝離去,誘使敵軍前出一半時,我突然發起攻擊,這樣有利。在隘形地,我若先敵佔據,就要用重兵堵塞隘口,等待敵人來攻;如果敵軍已先我佔據隘口,並以重兵據守,那就不要進擊,若敵人沒有用重兵據守隘口,就迅速攻取它。在險形地區,如我先敵佔領,要佔據地勢高而向陽的地方侍擊敵人;如果敵人已先佔領,那就主動撤退,不要進攻它。在遠形地區,雙方勢均力敵,不宜挑戰,勉強求戰,於我不利。以上六點,是關於利用地形的原則;這是將帥的重要責任,是不可不認真考慮研究的。

    所以說:同樣的兵器,同樣的後援,別人佔據的地形好,就能得地利,那麼戰爭的天平就會傾斜,地形不便於發揮的一方就必然敗亡

  • 14 # 神機叨叨

    首先一定要肯定肯定再肯定,領軍將領的能力在戰術層面是起著決定性的關鍵作用的,一場戰鬥乃至一場戰役,決勝因素很大程度取決於各級軍事指揮官的綜合素質,古今中外,無數的軍事案例都證實了這一點,不舉例了,寫不下。

    確定完“是不是”,再來回答“為什麼”。

    自古以來就有個通俗說法,叫“兵以將為膽,將為軍之魂”,我們先要從一個合格軍事將領的自我修養說起。

    各朝各代被稱作軍事家的大牛們,對為將者的基本素質和綜合能力,都做過定義。

    《孫子兵法》說“將者,智,信,仁,勇,嚴”,叫做“五德”;

    《管子》說“知能,知形,知意”,這叫“三具”;

    《吳子兵法》要求“總文武,兼剛柔”,要有“治眾如治寡”的領導力,“出門如見故”的洞察力;

    《孫臏兵法》還要求將領們要有豐富的知識和經驗,“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

    ......

    很多很多,中國古代先賢輩出,給我們留下了眾多兵法典籍,用當今的邏輯,基本上可以從幾個方面來概述:

    統御能力

    應該說這個能力對為將者而言,是最重要的,也是首要條件。用今天的話說,包括了管理能力、領導能力和統籌協同能力。我們知道要打贏一場仗,軍心可用方可一戰,士兵的訓練和單兵作戰能力強不強,軍事後勤保障安全不安全,各兵種之間的協同配合默契不默契,都依靠日常有序的管理和訓練,使得“上下同欲者勝”,統御能力越強,能領的兵就越多,上文說的“治眾如治寡”,就是通過管理手段層層落實戰術意圖,指揮大軍如臂使指,打勝仗就有保障了。

    勇武能力

    古時候打仗,是冷兵器之間的PK,將領的勇武程度很大程度上能夠影響戰鬥的程序,“身先士卒”會對士兵產生瞬間的爆發力,“兩軍相逢勇者勝”,古代一名勇敢的將軍哪怕帶著一群未經訓練的民夫,也能打勝仗,岳飛、虞允文都幹過這事兒。這裡還要強調一點,所謂勇武,並非只是說武力值高自己最能打,而是強調勇在前武在後,作為將領,勇敢不畏死的精神才是最重要的,《亮劍》裡李雲龍說“遇到強敵敢於亮劍”,很大程度上將領的勇氣直接決定了這隻軍隊的勇氣,每一個士兵的勇氣。

    智力謀略

    具有敏銳的洞察力,通過情報對敵軍的戰術意圖做出準確的判斷,對對手採取包圍、突襲、埋伏、狙擊等等手段,來達成自己的目的。作為合格的將領,還要對天文地理知識有掌握,進而合理安排出能發揮軍隊最大戰鬥力的外部環境,使自然之力成為自己的助力。另外,不少名將還具備很強的對軍械的研究發明能力,比如古時候的攻城器械或戰鬥兵器,最有名的要數明代戚繼光所創的“鴛鴦陣”,結合了武器創新,陣法創新和單兵能力提升等方面,面對單兵作戰能力極強的倭寇,實現了低兵損高殺傷的戰術目的。

    所以通過以上這些將領需要具備的素質和能力要求,我們就能看出,一個能力強的將領對一支能打勝仗的軍隊來說是何其重要。

    當然我們也應該客觀的看到,一個名將的誕生是相當困難的,需要一定的天賦和後天努力,在不斷的戰鬥實踐中逐漸成長起來的。

  • 15 # 土的神蹟

    應該看到視野之外的東西。一個將領不單單是一個人,他凝聚了一幫人。他是大腦,下屬就是手足。就像一個變形金剛合體的巨無霸一樣。

  • 16 # 流嶺

    因為古代打仗分工比較粗線條,偶爾也有細分,就會有以少勝多,但古代更多的時候就是以多勝少,人海戰術,因為要養精兵是十分費錢的,明末的關寧鐵騎就是例子,一支軍隊幾乎脫垮了整個國家,可見特種兵有多費錢。

    所以就對將領的指揮水平有了更高要求,也就是一個方向錯了,可能全軍覆沒。人海戰術,普通士兵是不需要思考的,只管按著將領引導的方向前進。一個優秀的將領,不僅指揮打仗水平要高,而且後勤保障還要協調好,所以古代的名將威信比較高,就是這個原因,因為他的綜合能力已經到了普通士兵望塵莫及的地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說說你身邊的離奇失蹤估計被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