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從2018年初起,傳統中藥或不再需要通過中國的藥物安全性和有效性人體臨床試驗。根據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國家食藥監局)在2017年10月公佈的相關草案,只要藥廠根據經典名方生產製劑,就可以免去成本高且週期長的臨床試驗。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和國家食藥監局將共同擬出一份經過批准的古代經典名方目錄。有一些人士擔憂,中藥如果不做臨床試驗,安全性將更缺乏保證。而支持者認為“以西藥的思路審評中藥並不科學”,“經典名方重複做臨床試驗其實是捨本逐末”。

14
回覆列表
  • 1 # 姚炎明

    中醫經典名方是活的,是方劑的核心及靈魂,但中醫的靈魂,辯證施治,靈活用方,因人而異,因病而異,因時而異。隨症加減。一方可治多病。一病可用多方。千變萬化,出神入化。這才是中醫經典名方活的靈魂。

  • 2 # 理科生1984

    首先需要明白一個問題,臨床試驗與臨床治療是有區別的,屬於不同的階段,不可混為一談。

    在現代醫學中,一種藥物或是醫療手段,未經過臨床試驗證明其有效性是不允許進入臨床治療階段的。

    在臨床實驗中,藥物最重要的兩個指標是有效性和副作用,而最終能夠明確得出某種藥物這兩種屬性的方法,就是有效的臨床實驗了。臨床試驗是科學實驗的一種,實驗記錄是科技實驗中非常重要的內容。缺乏資料記錄或者資料記錄有偏差都會造成科學實驗的失敗無效。衡量臨床實驗的最終效果就要看實驗的資料結果了。

    證明有效性的主要手段是雙盲實驗,標明副作用的手段就是毒理試驗了。中醫通常以“是藥三分毒”來一言以蔽之是不科學的,辯證施藥需要對藥物的藥理和毒理純熟於心才能進行,才能針對不同的病人,權衡利弊得失來使用不同的藥物。

    對於任意一種上市銷售的藥物,都應該能夠清楚明白以下幾點:

    1、毒副作用到底是什麼,對人身體的哪個部分會產生影響?

    2、服用多少會有不可逆轉的影響?比如含馬兜鈴的藥物,多少劑量能對肝腎產生嚴重傷害?多少劑量確定無害?

    3、藥物在人體的集聚代謝情況如何?服用多久後藥物發揮作用?多久後藥物會代謝乾淨?

    4、總說炮製能夠去除或降低毒素,但具體是什麼手段能夠減輕多少?該手段對藥性的影響又有多大?

    5、藥物是否可能會與其他藥物產生不良反應?需如何避免?

    以上這些問題都應本著對人民生命安全負責的態度來進行嚴格的臨床實驗。另外一點,中醫想要發展,就應當通過嚴謹科學的實驗來制訂統一的藥物標準和治療標準,這樣才能培養出千千萬萬可靠的中醫師來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

  • 3 # 薄利軒1

    對這個問題討論激烈,各種意見都有。但是對中醫經典名方的定義理解是問題的關鍵。中醫的基本理念是人是一個動態的整體,中醫經典名方也是遵從這個理念。在中醫來看,沒有一個能治百病,能適用於所有人的藥方。《傷寒論》中的方劑也只是給後人指出一些針對某種病症,某種患者的經驗方劑供參考對人、對症下藥。醫生要根據具體的病人,具體的症狀借鑑經典藥方來開藥方。這種方式延續千年,從未有過臨床試驗的說法。按中醫思想,也不可能有西醫意義上的臨床試驗。

    西醫、西藥是把疾病分類,不管什麼人只要得了同樣的病就用同樣的藥。所以為了確定療效和副作用,需要進行臨床試驗。但是任何藥都難以做到藥到病除,立竿見影,用藥到見效有時間延遲,藥的副作用可能延遲更久。臨床試驗沒有問題,過了幾年發現問題的例子不在少數。

    做成中成藥是為了推廣普及,方便使用,但是與中醫基本理念相背離。不符合因人、因病治療的思想。是中醫西醫化的結果,是擴大了中學經典名方的應用範圍。所以中成藥也應該進行臨床試驗。

    對一些無明顯副作用的經典中藥方劑,可以不進行臨床試驗。對一些有副作用,只適用特殊病人的藥方,必須進行臨床試驗。

  • 4 # 踏雪無痕問道中醫

    中醫的名方,之所以是名方,恰好是經歷了幾千年的實踐檢驗,沉澱下來的。

    西藥最後一道檢驗,就是臨床實踐,通過臨床過程中無法沒有的複雜度,檢驗臨床的效果。可見,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臨床實踐多久可以淘汰一個西藥?答案是幾年吧。

    中醫的方法特別名方,經歷的正是實踐的檢驗。中醫臨床實踐幾千年,比起西藥幾年的臨床檢驗,標準不知道高了多少倍!有點思考能力都能明白(沒有思考能力確實不能明白。不過那是他思考的問題,與中醫無關)。

    其實,中醫常用的是湯藥,而藥店裡能夠賣的是中成藥。一般而言,中成藥的藥量是明顯小於湯藥的,這已經考慮了百姓自取服用可能會產生的影響。

    另外,現代人的中醫藥知識比起以前,確實少得可憐,不過人的文化水平倒是高了。最好中成藥生產的標註要增加,加細,不光是適應症,關鍵是病情表現儘可能的多且細,這樣便於百姓按照自己的情況選擇。

    中醫是藥食同源的,最理想的情況,從小學開始,增加一些食療知識/常識的內容並要求背誦,中學有生理衛生課,則增加一些入門的中醫辯證的知識。中醫普及了,至少保證到藥店選擇藥的時候,有一些基本的概念。加上標註完整詳細,加上藥店有中醫把關(坐堂醫最好)。

    如果病人自己再知道什麼情況下可以繼續吃,什麼情況最好停藥找醫生諮詢,用中醫保障百姓健康,其實不難。

  • 5 # 逆著人潮

    答案毋庸置疑,是需要的。一個時代的醫學認證必定是跟它所處的文化是相契合的,先秦之前,中國的中醫還沒有擺脫鬼神之道,至於西方,擺脫巫醫籠罩的醫學體系也是最近幾百年的事,因為當時的人們的思想還處於懵懂時期,對於無法理解的現象只能夠藉助於鬼神一類玄之又玄的理論來解釋。醫學能夠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科東方要領先於西方,但是可惜的是,中醫的辯證理論是基於先輩傳承下來的陰陽五行,與完全是在現代科學的發展羽翼下成長起來的西方醫學理論南轅北轍,套用現有的西方醫學辯證法來考量中醫得出的結論絕對是中醫不科學,就像在遵守足球規則來打籃球一樣,看起來都是球類,卻根本就是兩種概念的運動。至於中醫到底科學不科學,這個要看科學是怎麼定義的,是不是如今科學能夠解釋了的就是科學,不能解釋的就是不科學呢?有太多原本不科學的事情已經能夠用科學解釋了,嗯,地球是圓的呢,為了這個燒死了多少人?科學發展的過程就是自身不斷修整的過程,對於地球如此,對於中醫也是如此。所以科學只存在不可證實,不存在不科學。那麼,迴歸正題,現今的中醫要不要臨床實驗?是要的,為了讓現在的人們能夠接受中醫,就要用如今人們能夠接受的方法來解讀中醫,哪怕是現今沒有辦法解釋原理,但是通過臨床實驗證實效果,最起碼能夠讓人們能夠接受中醫能治病的事實,現今最重要的並不是通過科學的方法解讀中醫,而是讓中國人重拾中醫的確能治病的事實,解讀中醫的任務可能要等很多很多年,但是不要讓中醫在能夠解釋了的時候已經消失掉了,這樣的話實在是太悲哀了,悲哀到我們沒有辦法來彌補

  • 6 # 心海隨筆

    對於中醫或者是西醫來說,任何藥劑大批量生產銷售前都應該要通過臨床試驗,這是對病人負責任的一種態度,這種態度關係著人們的生命安全,也是人們對中醫或者是西醫的一種信任。當然,在中醫的歷史發展長河中,很多經典名方藥劑都經歷了相關的臨床試驗,而且這種試驗是漫長的,並且都是中醫名家的智慧結晶,是經得起檢驗的。但是,中醫對病人治療用藥中卻又結合了很多外在因素,比如用藥時間,用藥環境,用藥的輔助因素等等,都有益於病人的康復治療,特別是在用藥前會診時的望,聞,問,切都是中醫名家的經驗總結,因而中醫注重的是全方位細節,相反西醫因太過於依賴器械的檢查而只注重區域性的細節,這就造成現代人們常說的西醫是急診,中醫是治療。在用藥方面由於西醫受器械結論的影響而造成太過於依賴抗生素,中醫卻從病人的起因經過到後續病理的發展過程而採取對應的治療方案確保病人藥到病除,但是過程相對西醫來說會長一點,所以有人說中醫重在養生,這不是假話,因為這一點西醫是無法與中醫相提並論。由於受病人因素和環境因素的影響,中藥藥劑太過於追求完美而無法大批量生產,這是侷限中醫藥劑發展的一把鎖,也是為什麼中醫沒有象西醫那樣遍地開花的原因,現在《草案》通過是中醫發展的一大福音,也是世界人們對中醫正確認識的開始。中國古代經典名方是中醫名家的智慧結晶,早已經過了臨床試驗,現在條件成熟也正是中醫大放異彩、揚眉吐氣之時。

  • 7 # 夏蟲雜談

    肯定要臨床實驗,但是要按照中醫的標準來設計實驗。

    中醫本來就是臨床實驗的產物,大部分新的療法和藥物都是醫者根據經驗嘗試新法或者改良舊法而來的。

  • 8 # 使用者6074163829

    中國的中醫要毀在現代科學上,想讓中醫藥滅亡,就用現代科學去驗證,中國中醫的經典名方是經過上百年上千年的驗證了的,中醫藥的科學是用現代科學驗證不了的科學,整天討論中醫中藥有意思嗎?

  • 9 # 北京中醫胡說

    經典名方之所以是經典名方,那都是古人經過無數次臨床實驗過的方子,還用得著現代人自作聰明的在試驗嘛?就算是名方也出問題,那也是應用方法出的問題,和方子沒關係。這就和有人喝酒喝多了就應該把酒廠關閉一個道理,不講理,不自信,不懂科學。

  • 10 # 和為貴60874591

    所謂中醫,準確應該叫中國傳統醫學,或中國古醫,本來就應該回歸民間,不應擠佔有限醫療資源,妨礙中國現代醫學發展。陰陽五行等,那一套理論就是扯淡的,而且故步自封,已經成為一種信仰,並與愛國情懷牽扯,作為醫學已經無法發展了。在與現代醫學競爭中,任何傳統醫學,包括傳統的印醫,傳統西方醫學,都已經被淘汰出局,中國傳統醫學(包括漢醫藏醫)的命運也將會一樣。任何落後的東東,終究會被淘汰。現在搞所謂中醫師徒傳承,中藥無需臨床試驗,只會加快淘汰速度。珍惜生命,遠離中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想知道去年剛剛買了房子的人現在有什麼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