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新丸子等87.5萬人
-
2 # 懂事多晚都不算晚
1)舞台和時空方式
京劇舞台過去沒有大幕,觀眾一眼就能看清整個舞台。舞台上一般只有一張帶“桌圍”的桌子、兩把帶“椅披”的椅子,稱為“一桌二椅”。桌圍和椅披上都有裝飾性的繡花。有時舞台上什麼也沒有。後來在臺前增加了大幕,演戲之前用它把舞台遮掩起來。有時在演出過程中又拉上一道幕,稱為“二道幕”,用它把擺設桌椅、演員換裝等準備工作擋在幕後,幕前可同時有演員表演,使京劇的演出更加緊湊。 京劇舞台的時間、空間是非常自由的,它不受實際生活的時空限制。大幕拉開後,在演員沒上場之前,舞台並不表示任何時間、地點。京劇舞的時空是靠演員的活動來確定的。比如,京劇中某個角色上場後,通過念白、歌唱,可以表明舞台是他的書房。但是他下場後這個書房就不存在了,緊接著另一個角色上場,通過他的身段表演,可以表明舞台是一條崎嶇的山路。當一個人在自己家裡閒坐無事,想到朋友家走走,便在舞台上走一個圓圈(叫做“圓場”),他的家也就轉換成他朋友的家了。 又如,當劇中人聽到一個意外的消息,感到震驚,這本是個瞬間的心理反應,但是為了刻畫人物,可以用很長的時間來歌唱。相反,像寫信、看信、飲酒過程,本來是需要一定時間的,但是為了簡煉,只表演一下姿態,同時吹奏一支嗩吶曲牌,就完成了。 因此,觀眾在欣賞京劇時,需要隨著演員的念白、歌唱和表演,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這樣才能理解戲裡的時間、地點和環境。
(2)角色類型
京劇的角色類型俗稱“行當”,主要是根據劇中人物的性別、年齡、身份、地位、性格、氣質等劃分的。京劇的行當劃分,是從崑曲和徽漢等古老劇種衍變而來。起初分生、旦、末、外、淨、醜、雜、上手、下手、流行等十門角色。後來由於表演藝術的發展和劇目的豐富,嚴格的行當界線被打破了,綜合成生、旦、淨、醜四大行當。各行中又包容了幾個不同的角色類型。 如生行中有:老生(主要扮演帝王及儒雅文弱的中老年人。有些唱打兼有的武將,如花雲、岳飛、黃忠等,則屬於“靠把老生”,亦歸老生行)、武生(勇猛戰將或綠林英雄)、小生(主扮演英武氣盛、風流倜儻的人物,如周瑜、呂布,以及英俊的青少年人物)、紅生(如關羽、趙匡胤一類人物),劇中的兒童一類角色,則稱娃娃生。 旦行中有:正旦(或稱青衣)(端莊嫻靜的女子)、花旦(天真活潑的少女或性格潑辣的少婦)、武旦(巾幗女將,綠林俠女及神話中的妖女靈仙等)、老旦(老年婦女)、彩旦(性格爽朗風趣的婦女或刁頑的惡婆等)。 淨(又稱“花臉”)行中有:正淨(莊嚴凝重的忠臣良將)、副淨(綠林草莽英雄或權臣奸相等)、武淨(G悍戰將或神話中的靈仙妖怪等)。 醜(又稱“小花臉”、“三花臉”)行中有:文丑(伶俐風趣或陰險狡黠一類角色)、武丑(精明幹練而風趣幽默的豪傑義士等不同的行當,在唱、念、做、打、服裝、化妝等方面都各具特色。在同一行當中,又分出若干流派。各派根據自身的條件和對藝術的理解,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革新創造,形成與眾不同的風格特色。
(3)唱腔伴奏
京劇的唱腔主要是“西皮”和“二黃”,簡稱“皮黃”。西皮、二黃是兩種腔調的總稱,它們都分為若干“板式”。這些板式都是以一種曲調為基礎發展變化出來的。西皮、二黃都有“原板”、“慢板”、“快三眼”、“散板”、“搖板”等板式,西皮還有“二六”、“流水”、“快板”。 西皮類、二黃類的同類各種板式之間,既有聯繫,又有不同。不同之處在於節拍的強弱、整散,節奏的疏密,速度的快慢,旋律的繁簡等。這些板式既可獨立成段,也可連接成套。不同的板式表達不同的感情。在唱念做打中,唱居首位。唱腔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京劇除西皮、二黃外,還有“四平調”、“南梆子”、“高撥子”等腔調。 京劇音樂也是程式化的,各種腔調、板式可以重複使用(當然不是完全照搬)。例如《女起解》中的蘇三唱“西皮慢板”,《汾河灣》中的柳迎春也唱“西皮慢板”。這在歌劇中是絕對不允許的。因此,欣賞京劇需要仔細分辨唱腔的差異。 為了配合表演、描寫環境、渲染氣氛,常常演奏一些器樂曲,這就是“曲牌”。這些曲牌有長有短,有用嗩吶、笛子吹的,有用胡琴拉的,各有各的用途。比如,元帥升帳吹“水龍吟”,迎送賓客吹“工尺上”,靈堂祭奠奏“哭皇天”等。 鑼鼓在京劇中占有重要地位,唱念做打都離不開它。它的特點是音響強烈,節奏鮮明,用來加強節奏,製造氣氛。比如戰鬥場面,如果沒有鑼鼓伴奏,那是不可想象的。京劇鑼鼓有許多鑼鼓點子,叫做“鑼鼓經”。它有一定的打法,但又有靈活性。“鑼鼓經”主要分為開唱鑼鼓和身段鑼鼓。開唱鑼鼓是唱腔前打的鑼鼓,作為先導引出唱腔。身段鑼鼓是配合表演、武打的鑼鼓。 京劇鑼鼓還有個特殊作用,就是用來統一各種表現手段。凡是唱念做打的轉換,舞台節奏快慢的調節,都是靠鑼鼓來完成的。因此鑼鼓貫穿全劇始終。 京劇的念白也很有特色。它不同於日常生活語言,而是經過藝術加工的、富有音樂性的舞台語言。 京劇的念白主要分為“京白”和“韻白”。京白是北京話經過初步加工而成,它的節奏快慢、聲調起伏較為誇張。京劇的花旦、丑角都念京白。韻白使用的不是北京話,而是“中州韻”,聽起來和北京話很不一樣。它是經過進一步加工的舞台語言,節奏、聲調更為誇張,更富有節奏感和韻律美。京劇的老生、青衣、花臉、小生、老旦等都念韻白。念白能夠簡潔明確地表達思想內容,具有獨特的表現力。 欣賞京劇和欣賞歌劇不同,觀眾和演員可以直接交流。比如,一個演員抬起一手,用水袖擋住另一個演員的視線,面向觀眾說出自己的心裡話,而假定另一個演員聽不見這些話,叫做“打背躬”。看京劇不像看歌劇那樣拘束,觀眾對演員的評價,可以隨時做出反應。比如,對演員高超的武功、優美的拖腔,對琴師演奏的精彩“花過門”,可立即報以熱烈的掌聲,並可大聲叫好。演員受到觀眾的鼓勵,演得更加賣力,這樣,臺上台下呼應,劇場充滿熱烈的氣氛。
(4)服裝臉譜
傳統戲曲劇目大多取材於歷史故事,反映各個朝代的生活,表現的人物有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和三教九流各式人物。不同朝代和不同地位的人,他們的服飾各不相同,扮演不同的角色這就逼得戲曲藝人在戲裝的穿戴上制定出一套規矩。 戲裝的樣式,是表現角色社會地位的重要標誌。以頭盔來說,大體可分冠、帽、盔、巾四類。帝王戴王冠,文官戴紗帽,武將戴盔頭,窮書生戴方巾。同是冠帽,翅子的樣式又分向上、平直、向下三種。向上的叫朝天翅,為帝王和高級臣僚所戴;一般文官的紗帽為平直翅;向下的翅子都為非官員所戴。同樣戴一頂紗帽,插上金花的是狀元,加上套翅的便是駙馬。戲衣分蟒(包括官衣)、靠、披、褶等。一般規律是帝王和文官穿蟒袍,武將穿靠衣,平民百姓多穿褶衣。 戲衣的色彩很有講究,一是表現等級,帝王穿黃色,一品至四品官穿緋色,五品以下官員穿青、綠色;二是表現風俗,喜慶場面穿華貴的顏色,刑場上犯人穿紅色,哀悼之服為白色;三是表現情景,林冲夜奔穿黑色,突出一個“夜”;四是表現精神氣質,關羽紅臉綠袍,表現出能文能武、亦智亦勇;五是表現舞台整體美,元帥升帳,一群大將分穿紅、綠、白、黑色的靠衣。 紋樣在戲裝中,不僅是美飾,也具有象徵意義。皇家和大臣的服裝多用龍紋圖案,它是封建權威和尊嚴的象徵;武將的開氅多用虎豹圖案,象徵勇猛;文生的褶子描繪梅、蘭、竹、菊,與他們的性格氣質有關;而謀士的戲裝用極圖、八卦來象徵智慧和道術。 戲裝的不同著法,也體現了不同的情景。一件腰裙,系在衣服外面,走路時兩手拈著裙角,表現了奔波淒慘的情境;文生的巾後垂的兩條飄帶,繫到巾子邊上,在左側打個結,也可以表現出行色匆匆;元帥出征前,扎靠、披蟒,就給人戎馬倥傯的感覺。 臉譜藝術的發展與中國戲曲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大約在十二至十三世紀的宋院本和元雜劇的演出中,就出現了面部中心有一大塊白斑的丑角臉譜。 為適應露天演出,所勾臉譜一般只用黑、紅、白三種對比強烈的顏色,強調五官部位、膚色和麵部肌肉輪廊,如粗眉大眼、翻鼻孔、大嘴岔等。這種原始的臉譜是簡單粗糙的,隨著戲曲藝術的發展逐漸裝飾化了。到十八世紀末和十九世紀初,京劇逐漸形成相當完整的藝術風格和表演方法後,京劇臉譜也在吸收各地方劇種臉譜優點的基礎上,經幾代著名演員和戲劇藝術家的不斷探索研究,加工提高,創新改革,得到充分的發展。圖案和色彩愈來愈豐富多彩,各種不同人物性格的區分也越加鮮明,並創造出許許多多歷史和神話人物的臉譜,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化妝譜式。 臉譜的作用,是通過臉譜的色彩、圖案來表現角色的性格、品質、身份、特長、相貌等。表現這樣豐富的內容大體上是採用兩種手法:一是顏色的變化組合,二是圖案的構成。 從色彩上說,現在的京劇臉譜有紅、紫、黑、白、藍、綠、黃、老紅、瓦灰、金、銀等色,這是從人物自然膚色的誇張描寫,發展為性格象徵的寓意用色。一般說來,紅色描繪人物的赤膽忠心,義勇無儔;紫色象徵智勇剛義;黑色體現人物富有忠耿正直的高貴品格;水白色暗寓人物生性姦詐、手段狠毒的可憎面目;油白色則表現自負跋扈的性格;藍色喻意剛強勇猛;綠色勾畫出人物的俠骨義腸;黃色意示殘暴;老紅色多表現德高望重的忠勇老將;瓦灰色寓示老年梟雄;金、銀二色,多用於神、佛、鬼怪,以示其金面金身,象徵虛幻之感。 京劇臉譜的構圖多種多樣,加上五彩繽紛,裝飾性很強的各種圖案,容易使人眼花潦亂,產生神秘感。其實,歸納起來也不過有十幾個類型,由於相互借鑑,相互變化,就派生出許許多多的譜式。這些譜式都是以各種人物的形貌、性格特徵為依據的,即使是同一類型的譜式,因人物性格不同,各部位的線條勾畫與色彩處理也就各異,使每個人物都富有各自的個性,而絕不雷同。臉譜的構圖大體有這樣幾種: 整臉,基本上以一種顏色為主體把臉塗滿,然後再用一種顏色勾畫出五官。 三塊瓦臉,用線條勾出眉、眼窩和鼻窩,在額部和兩頰呈現出三塊明顯的主色。 十字門臉,這種畫法大都是從鼻梁向上畫一條色柱並與左右眼窩相連,在臉部中間形成十字形。 碎花臉,正額有一完整主色,其餘部位用輔色添勾花紋,色彩種類豐富,構圖形式多樣,線條複雜而細碎。 象形臉,這種臉譜大部分是神話中的精靈神怪,它是用額頭案勾出裝飾性的鳥、獸、魚、蟲等圖案,表明它是由什麼動物化為人形的。 歪臉,一般表現心術不正的歹徒或面部受過傷的人,所以五官歪曲變形。 京劇劇目中,還有不少以神話、傳說為題材的,這些戲中的角色多為神妖,他們臉譜的門類,屬於“神仙臉”或“象形臉”。其中最著名的角色莫過於孫悟空。他是一隻從石頭中迸出的猴子,後得道成精,武藝高強,神通廣大。他保護唐僧西天取經,一路上降妖伏魔,歷經磨難,終取回真經,修成正果,位列仙班。他的臉譜屬“象形臉”,圖案表現出猴子的面部特徵;但他後來又成了神,所以又具有“神仙臉”的特徵,即眼窩處塗成金色。額上的珠光表示他乃佛門弟子。 除以上例舉的臉譜門類外,還有“太監臉”、“英雄臉”、“小妖臉”等。 關於京劇臉譜,還有一些特例不妨一述。旦角一般不勾臉譜,但也不盡然,鍾離春就是一例。此女傳說為戰國時齊國無鹽(今山東東平)人,故又稱鍾無鹽,她能征慣戰,頗具男子氣,且又生得貌醜,所以在劇中採用了勾畫臉譜的處理方法。而無鹽畢竟是位女傑,故額上繪有蓮花一朵,示其女性身份。
回覆列表
刺繡是一種傳統手工藝,具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它以不同顏色的線、針和布料為材料,在織物表面上刺出各種圖案來表現美感和藝術效果。以下是刺繡基礎常識:
1. 刺繡針:刺繡針有很多種,其中最常用的有繡花針、繞線針、鉛筆針、水針等。每種針都有不同的形狀和用途,例如繡花針適合刺繡花卉等小巧圖案,而水針則適合刺繡比較粗大的線條。
2. 色彩搭配:刺繡所用的線材大多數是棉線、毛線、絲線等,顏色也比較多樣。在進行刺繡時,需要根據圖案和布料的顏色選擇合適的線材顏色,以達到理想的藝術效果。
3. 線跡技巧:刺繡的線跡技巧有很多種,例如平繡、針描、填充、撒花等,每種技巧都有其特點和應用場合。平繡是最基本的線跡技法,適合刺繡線條、邊框等;針描適合刺繡線條、表現輪廓等;填充則適合刺繡一些填充性質的設計等。
4. 布料選擇:刺繡布料有很多種材質和紋理,例如麻布、棉布、絲綢等。在進行刺繡時,需要根據不同的刺繡場合和需求選擇合適的布料。
5. 刺繡圖案:刺繡的圖案可以是各種各樣的,例如花鳥、山水、人物、文字等。在選擇圖案時,需要考慮到刺繡難度、布料材質、顏色搭配等因素。
以上是刺繡基礎常識的簡要介紹,刺繡藝術還有很多細節和技巧需要學習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