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豫北老崔
-
2 # 野草的沉思
由於康熙生前未明確立儲,所以在雍正繼位以後,發生了幾個兄弟與之爭位的鬥爭。雍正對這些人進行了殘酷的鎮壓。其中允禩〈老八)和允禟〈老九),除被削籍殺勠外,還被名為阿其那(豬)和塞思黑(狗)。
雍正有四個兒子(其老四過繼給果郡王為嗣。),他立了二子弘曆為接班人。長子弘時不服氣,有所表現和言論。其先已被過繼給允禩{老八),此時弘時受株連,也被削去宗籍。弘時因憂病而死(二十四歲)。
這一招挺管事。他一直活到六十歲,才壽終正寢。
-
3 # 我是高巨集偉
弘晝,雍正的第五個兒子,他是一個很精靈,狡猾的王爺。至於他為何在自己生前多次為自己辦葬禮呢?他也只是故意掩人耳目罷了。他深知,按照繼承皇位的特權來看,還輪不到自己。
說弘晝是沒有野心,玩世不恭,其實我倒是認為他才是更加的深謀遠慮,能夠認清當下的形勢以及未來的發展,無論換做是誰繼承皇位,自己都沒不吃虧的,充滿大智慧,趁早為自己的未來規劃好了。弘晝故意在自己生錢為自己多次辦葬禮,更是將自己的無能,玩世不恭發揮的淋漓盡致,做出如此荒唐之事,更是讓人無語,卻也不足以構成威脅,父皇和弘曆都對其卸下了心理的防備。
這就是弘晝的智慧,敢問世界又有多少人能夠做到這樣看淡皇權,安於享受榮華富貴的呢?過著自己的悠閒時光,做一隻閒雲野鶴,悠閒自在,自得其樂!即使是在生前為自己多次舉辦了葬禮是很大逆不道的。但是做戲就要做足咯,唯有這樣才能讓別人更加信服!
-
4 # 旭日居士
中國歷史上的王爺沒有一萬也有好幾千吧,即便是親王級別的也不在少數,但比弘晝聰明的估計不多了,那個煮豆的曹植根本就是弱智了。活出喪,弘晝第一次玩的時候可能是在雍正八年,大約是差不多二十歲吧,這玩意不要說是在帝王家,就是平民家也是大忌,而且玩了一把雍正竟然不處罰他,水平之高,放眼五千年曆史也是絕無僅有的!他為什麼要這麼玩?其實在康熙晚年把弘曆帶進宮中時他就聞出什麼來了,雍正繼位,他也早知道自己跟太和殿的那把椅子沒什麼機會了,除非弘曆死在雍正前頭了,後來雍正要三兒子做詩,弘晝寫了個金樽吟就已經表態了,不過這個表態還需要天下確認才行啊!於是活出喪就成了天才創意了,活出喪其實在封建社會並不少見,有的病人不行了或是老人也想多活幾年也會來搞活出喪,這與禮制並不衝突,但感觀就很差了。弘晝在這個年紀在這個時候玩這招其實就是召告天下他政治自殺了,畢竟在弘曆還活著的情況下,沒有人會捧一個搞活出喪的王爺的,特別是以儒家思想治國的大清。雍正看來,他也不希望兒子們奪位,而且他也知道如果沒有意外這位子還得傳給弘曆的,一個是因為康熙已經是有明示或暗示了,另一個就是本身四爺就是個玄學高手,弘曆的八字還是比弘晝好的,所以弘晝玩活出喪,也就幫四爺自己解決了一個頭疼的問題,所以並沒有處罰弘晝,相當於默認了弘晝退出帝位之爭了,皆大歡喜。後來封和親王,意思再明白不過了!
弘晝一生活出喪不只一次,如果有機會翻閱清史可以看出每次辦活出喪的時間點都很巧妙的,有的是幫乾隆辦了事立功準備受封賞的時候,辦個活出喪讓賞無可賞的和親王將功折罪;有的是配合乾隆施政,給乾隆抓把柄的機會。其實弘晝是個很有智慧的人,他犯的荒唐事都是乾隆想要的。打納親是告訴群臣他不跟權臣交往,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和親王需要結交權臣嗎?結交權臣是想幹嘛?後來納親賜死也看出和親王揍他是有先見之明的。打劫押款車隊是要進行幣制改革。
弘晝一生對大清有很大的貢獻,長期主管文化教育,參與和領導了《乾隆大藏經》、《八旗通志》、《三希堂法帖》、《醫宗金鑑》等一系列包羅永珍的書籍的編輯出版,他對京劇也有創新,梅蘭芳這種男扮女生的唱法就來源於他,可以說他是一個通曉天文地理、詩書琴畫大師也不為過!其實乾隆前期的重大決策都有弘晝的參與,乾隆十七年封議政王,相當於總理!弘晝死後,封其子為第二代和親王,並免稅三年,從另一個角度肯定了他的傑出貢獻!由於弘晝常搞活出喪,後來竟然花時間研究葬儀,並把葬儀統一起來,現在北京等很多地方葬禮的流程儀式都是按和親王定下標準來辦的。
值得一說的就是弘晝的家風,他知道自己做為乾隆唯一的親弟弟,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對家風很嚴,二月河的小說裡弘晝的跟班管家是從來不敢收人錢財,而且十分忠心!後來有個後代辭去爵位參加科舉中了進士,清滅後溥儀在東北復辟叫弘晝的後代去東北,那哥們寧願開個槓房幫人抬棺材,也算是繼承弘晝的手藝了。有兩個書法家就是弘晝的後代:啟功,啟驤。
-
5 # 李飛叨
這從他和父親的談話中可見一斑。
談話間,弘晝評價自己:兒臣百無一用之人,拿什麼爭啊!話語中雖然表明了自己不爭的態度,但仍然能聞出酸味來!而雍正的評價則是:小小年紀就知道明哲保身,難得!無疑是告訴弘晝,你不爭是對的,爭也沒用!
弘晝的確沒有爭的必要了,弘曆簡在帝心,早就是雍正默定的繼承人,弘時排行老三年紀大早早就出來當差,又和八爺黨暗通款曲,有了不小的勢力,這兩人都是弘晝面前難以逾越的大山!
《雍正王朝》中,雍正下旨,命令允祉帶著弘時和弘晝去八王府抄家,弘晝說有高人看出他最近有血光之災,於是不出門在家搞起了活出喪!最後允祉和弘時無奈之下,只能聽之任之!
我認為這個片段起碼能看出一下幾點:
一、弘晝在宮中必有耳目,事先知道要去八爺府抄家的訊息,才做好了一切準備。要知道,出喪用具、和尚道士這些可都要提前準備和預約的。
二、弘晝不願承擔抄叔叔家的汙名。放在任何朝代,即便有聖旨,侄子去叔叔家抄家,都不是什麼光彩的事。試問,雍正為什麼不派弘曆去辦這樣的差事?
-
6 # 史論縱橫
以二月河老師歷史小說改編的同名電視劇《雍正王朝》可以說是一部中國歷史神劇,演繹之精妙,劇情安排之合理已經比歷史更加飽滿和真實,完全到了“以假亂真”的境地。
在我條上,甚至有人專門解讀《雍正王朝》,將中國古代政治間的爾虞我詐解讀的也是相當到位,以致到了,只要是提雍正,提幾阿哥,都必須從《雍正王朝》的小說和電視劇來回答。
二月河老師的歷史功底相信大部分寫歷史的人是佩服的,尤其在小說中對映歷史的手法我想是我輩很難企及的一個高度,然而在全民看雍正的氛圍中,我們是不是忘了,歷史就是歷史,虛構文學就是虛構文學,二者並不能劃等號,以二月河老師的歷史小說來解讀歷史,不免會讓不懂這段歷史的人誤入歧途。
比如我舉這樣一個例子,在自媒體界經久不衰的一個話題,兩江總督唐文堯用人蔘燒白菜,最後被雍正皇帝滿門抄斬。
唐文堯火了,很多歷史寫手圍繞這個問題展開了多方解讀,實際上雍正時期根本就沒有叫唐文堯的兩江總督,這個人物是完完全全在電視劇《李衛當官》中虛構出來的,目的就是為了呈現雍正時期貪官的腐敗形象。
實際上《李衛當官》的劇組跟《雍正王朝》的班底有諸多相似之處,只不過《李衛當官》更傾向於戲說歷史,但是從唐文堯暴火事件來看,還真有人把電視劇裡面的內容當歷史,而且不在少數。
很多人可能要說我了,說弘晝呢?你TM的扯電視劇幹嘛?
接下來就要說重點了,在《雍正王朝》中弘晝多次給自己辦喪禮,大玩“活人出殯”的戲碼,是比較搞笑的一個情節。
二月河老師在小說中加上這個情節其實是無可厚非的,本身來說歷史上弘晝就鬧過這樣的事情,並不算杜撰,但是有一點大家還是要明白的,那就是弘晝為何要給自己辦喪禮是歷史謎題,根本就沒有相關史料證明他到底為何要“活人出殯”,而二月河老師是直接給出了答案,那就是為了明哲保身,以此說明弘晝是一個聰明之人。
在《雍正王朝》的尾聲,弘曆與弘時爭奪皇位是重頭戲,弘曆與弘時兩人都十分聰明,是一個十分優秀的皇子,因為傳說是康熙喜歡弘曆,所以才讓雍正當皇帝,也就是說弘曆是康熙指定的皇位繼承人,弘時與弘曆爭奪皇位本身就是不知進退。將弘晝的不爭,與弘時的奮力一搏形成鮮明對比,是小說中一貫的手法,並不能當作歷史來解讀。
康熙指定弘曆繼承皇位這種說法本身就是一種傳言,只是雍正繼承皇位的一種說法,將一種說法,放到另一種說法中當作引證,本身跟耍流氓沒什麼區別。
實際上,中國人喜歡權謀相爭的陰謀論,又喜歡與世無爭的身居高位的超然態度,這兩種精神慰藉,在《雍正王朝》中同時給你滿足,就問你爽不爽。
真實歷史上,弘晝未必是一個有《雍正王朝》中超然智慧的人。清朝歷史上的王爺,壓根就應該溜溜鳥,鬥鬥蛐蛐的主,儘管清朝有過九子奪嫡,兄弟相爭的局面,但是皇帝殺兄弟的事情在清朝幾乎是沒有的,雍正爭奪皇位時,對老八恨之入骨,後來也是極其諷刺、挖苦,並且起名“阿其那”(豬狗不如),但是雍正從來沒有殺害任何一個兄弟。
在清朝因為不允許“兄終弟及”的繼承方式,反而使得皇帝跟兄弟之間的關係很恰當,根本不會存在大家陰謀角度出發,為了自保而裝瘋賣傻。
弘晝因為太受乾隆的寵愛,因此行為做事較為乖張,這才是他歷史的真面目,雍正是一個很鐵面無私的皇帝,儘管喜歡弘晝,但也瞭解他的為人,所以根本不會讓他繼承皇位。
無論從哪方面來說,弘曆都是不二之選,他像康熙兒子太多,容易出現選擇苦難症,弘曆即位後,也知道雍正疼愛弘晝,就將雍親王的府邸及財富全部賜給了弘晝。
在乾隆皇帝的庇佑下,弘晝更是傲慢任性,肆意妄為,甚至在朝堂之上當著乾隆的面毆打當朝軍機大臣,皇親在朝堂打大臣,估計整個中國歷史上也沒有幾個,但是乾隆卻併為制止,在表明兄弟兩個感情好的同時,也能夠看出,弘晝性情太乖張了。
弘晝一首詩叫作《金樽吟》,在詩中弘晝寫下“世事無常耽金樽,杯杯臺郎醉紅塵。人生難得一知己,推杯換盞話古今” ,一直被人稱作救命詩,這屬於過度解讀了,很可能就是弘晝喜愛吃吃喝喝,因為受到雍正和乾隆兩個皇帝的嬌慣,弘晝壓根就不缺錢,揮霍起來也是很無度的。
正因為如此,弘晝才敢不顧宗室禮儀,敢於“活人出殯”,看著一家人在那裡哭,自己在那裡樂,他曾經說過:"人沒有一百年還不死的,還有什麼好避諱的?"大概是因為人一輩子只能有一次喪禮,活著的時候看不到,估計死後也看不到了。
在我看來,將人世間的離別悲傷當作自己玩樂的戲碼,當真也是實在找不到玩的。人要是為了找點樂子,有足夠的權力的話,他都能上天。
關於弘晝的結局,很多人總結是弘晝管了一點不該管的事情,結果被賜三尺白綾,上吊而死,實際上這是扯淡,乾隆皇帝自詡十全老人,不可能違背清朝祖制,殺了自己的兄弟。
在《清史稿》中記載:"和親王弘晝以儀節僭妄,罰俸三年",這一點倒是符合弘晝的個性,不按照常理出牌就是他的風格。
在弘晝死之前,其實是得了病,乾隆還親自去看他,"上臨和親王弘晝第視疾。"
關於乾隆和弘晝的關係,乾隆帝曾經說過:
朕弟和碩和親王、秉性純誠。持躬端恪。髫年共學。友愛實深。自備位親藩。懋昭敬慎。方冀六旬同慶。棣萼言歡。 吾弟少於吾甫三月。皇父在潛邸時,育吾二人於東西室,及九歲讀書,同受經於傅先生,與吾自孩提以至於今,且孺且耽,恰恰如也,餘既以同氣之親,相親相勖於平日,晨夕之與俱,筆硯之與共,爾我形骸之悉化。予與王幼同學同課,習為詩古文詞。當是時侍奉皇考膝下,優遊書府,日寢饋於經史文字中,世綱塵務,毫髮不以嬰其心。吾兩人者,相規以善,交相勉,相得無間,如是者垂二十年,天倫之樂無過於是。由此可見,弘晝並非大智若愚的一個皇子,完全就是一個被父親和兄長嬌慣的找不到北的一個人。這樣人的,別說給自己舉辦喪禮,他要當了皇帝,什麼事都能幹出來。
-
7 # 雍親王府
乾隆皇帝的弟弟弘晝,早在雍正朝時期就開始了他的“活出喪”表演。
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有這樣一段劇情,“八爺黨”夥同關外鐵帽子王逼宮行動失敗,雍正下旨要三阿哥胤祉,以及他的兩個兒子弘時和弘晝去查抄八阿哥胤禩等人的家。這時的弘晝為了將自己置身事外,徹底撇開關係,竟然為自己舉辦了一場葬禮。而他的這一手明哲保身之術,非但沒有遭到雍正的處罰,還讓雍正感到了歎服。
歷史上的弘晝在雍正朝的時候,確實為自己搞過一出“活出喪”的表演,而其中的原因也與雍正的另外兩個兒子弘時和弘曆密切相關。
雍正繼位後不久,就通過“祕密立儲”的方式確立的自己的接班人,儘管雍正並沒有公佈接班人是誰,但是從當時種種的情形來看,由弘曆繼承雍正的皇位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了。
但是即便如此,弘曆的哥哥弘時仍然不願接受現實,依舊是“性情放縱、行事不謹”,甚至還同雍正當年“九子奪嫡”的政敵八阿哥胤禩等人來往,最終引得了雍正的震怒,先是將其過繼給已經被圈禁致死的胤禩,隨後又將弘時削宗奪爵,逐出宗室,而弘時也就這樣鬱鬱而終了。
可以說弘時的事情給了弘晝極大的震撼,特別是雍正朝的中後期,雍正的其他皇子相繼過世,特別是雍正最為寵愛的敦肅皇貴妃年氏的兒子福惠去世後,自己實際上已經成為了弘曆最為主要的競爭對手,自己的一舉一動更是會受到雍正和弘曆兩個人的關注。
因而,弘晝非常聰明的選擇了“活出喪”這樣一種“自黑”的方式,在彰顯自己荒誕不羈的性格的同時,更是告訴外界,特別是告訴雍正和弘曆,自己對於皇位、對於權力並不貪戀,更不會覬覦。
或許也是體會到了兒子的這份用心良苦,雍正在位期間,面對弘晝一再的“荒唐舉動”,非但沒有進行懲處,還讓其與弘曆在同一年晉封為親王爵位,同時委以了宗室重任,弘晝也就此平安度過了雍正朝時期。
乾隆皇帝在位期間,弘晝的荒唐行為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皇帝去世,弘曆登基,成為了乾隆皇帝。
在乾隆朝的弘時先是繼承和發揚了他在雍正朝“活出喪”的傳統,多次上演這樣的戲碼,甚至還親自坐在棺槨上,指揮家人進行各種儀式,看著家人哭嚎不止,自己卻哈哈大笑。
除此之外,在宗室宴會上,弘晝是大言不慚,羞辱宗室,平時更是遛鳥閒逛,走街串巷,甚至經常賭博,輸的精光還要找乾隆皇帝要錢。而最讓人瞠目結舌的,還是弘晝在朝堂上因為意見不合,當眾毆打朝中的宗室重臣訥親。
弘晝之所以這樣做,還是為了讓乾隆皇帝放心,一方面,自己的荒誕不羈表明自己對於權力並不渴望,只想做一個閒散的宗室,混吃等死,讓乾隆不覺得他的威脅;另一方面,也是極力的敗壞自己的名聲和形象,招致眾人特別是宗室的憤恨,這樣才能讓乾隆皇帝更加的放心和安心。
對於這些事情,乾隆皇帝自然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並沒有懲罰,除了念及從小相伴長大的手足之情,也是因為此時的弘晝確實沒有給他帶來威脅,還能借此樹立自己的仁君形象。
有人說弘晝是被乾隆皇帝賜死或者被嚇死的,但實際上弘晝應該還是壽終正寢的。關於弘晝的死,《清史稿》中記載:
"三十年,薨,予諡為恭。子永璧,襲。"而對於弘晝的死因,民間野史中也是說法各異,又說弘晝是被乾隆皇帝賜死的,有的說弘晝犯了錯被嚇死的,但實際上,弘晝還是因病而終,是壽終正寢的。
首先,弘晝是犯了錯,也受到了懲罰,但是罪過和懲罰並不嚴重。
"和親王弘晝以儀節僭妄,罰俸三年。"宗室罰俸是非常普遍的,包括康熙朝時期,與康熙關係非常密切的哥哥、裕親王福全也曾被康熙罰俸兩年,而且還是因為在烏蘭布通之戰中犯下了巨大失誤,所以弘晝有過錯,但是必然是罪不至死的。
回溯乾隆朝初年,莊親王胤祿參與了“弘晳逆案”,也是被乾隆停雙俸,罷都統職,賦閒在家。
並且史料上並沒有記載弘晝犯下了那些謀逆重罪,因而被乾隆賜死或者嚇死,條件並不成立。
其次,就是關於弘晝得病,有著明確的記載。
《清史稿》中,也有著這樣的記載:
“上臨和親王弘晝第視疾。”說明弘晝確實是病了,病的很嚴重,以致乾隆皇帝親自到府上探望,而在乾隆皇帝探望後不久,弘晝就去世了,這樣說明弘晝確係因病去世。
再次,就是弘晝死後的,乾隆皇帝一系列的安排。
弘晝去世後,乾隆皇帝為其上諡號為“恭”,“恭”是恭順、恭敬的意思,說明乾隆皇帝對於弘晝還是非常的認可的。
與此同時,乾隆皇帝更是安排弘晝的次子永壁,直接襲承了和碩和親王的爵位,隔代並沒有降爵,也足可見乾隆皇帝對於弘晝的兄弟感情。
所以由此可見,弘晝並不是被乾隆刺死或者被嚇死的,還是因病去世,壽終正寢,結束了他看此荒唐,但卻是大智若愚的一生。
-
8 # 錢多多讀文史
弘晝的確是一個荒誕放縱之人,他在朝堂上居然當眾毆打一等公、軍機大臣訥親,在府中又時常給自己辦喪事,裝瘋賣傻。
有名的電視劇《宰相劉羅鍋》裡,劉庸的老丈人在朝堂上打太極、裝耳聾,就是以弘晝為原型的。
為何弘晝這樣荒誕,時不時還給自己辦個葬禮啥的?當然是為了昭示他“人生苦短、及時行樂”的態度。
與之相配的,還有他的詩作《金樽吟》:
世事無常耽金樽
杯杯臺郎醉紅塵
人生難得一知己
推杯換盞話古今
意思也是說,人活在這世上,都是會死的,爭個什麼勁兒呢,莫如喝酒享樂,恣意過活。
所以,弘晝在朝堂上鬧意氣之爭,一副我行我素之狀,回府後緬於酒樂,並給自己治喪,都是表明:我已參透生死,人生苦短,及時行樂,我所欲也。
因為,生在皇家,既能享樂,也有風險。叔伯們九子奪嫡,死傷無數,兄弟弘時弘曆為皇位,也是明爭暗鬥。
我弘晝,鄭重宣告:我就要過皇孫貴族的好日子,不爭你們的大位子!
-
9 # 夜雨綿綿不止
雍正經過多年的權利繼承人鬥爭,終於成功成為皇帝。但是伴隨而來的則是雍正的即位以後,他的的兒子們爭奪繼位人鬥爭。雍正皇帝在子嗣上遠遠比不過康熙帝,雍正帝共有十幾位子女,但是大多早逝。最後有資格爭奪皇位的只有三阿哥弘時,四阿哥弘曆,五阿哥弘晝,六阿哥弘曕。不可避免的是,四位阿哥又要重複父輩的奪嫡之爭了。
其中首當其衝的便是三阿哥弘時和四阿哥弘曆,六阿哥弘曕因為年齡小而得以避免奪嫡的鬥爭,而五阿哥弘晝的選擇將直接影響奪嫡的各方力量對比。在親眼所見自己的叔伯被成功登基的父親清洗後,弘晝做出了他這一生最正確的一個選擇,那就是不參與奪嫡。
但是貴為皇子,想不被捲進權力的漩渦是很難的,因為弘晝本就在漩渦中心。他不參與奪嫡,並不代表其他的皇子不會來拉他入夥,不代表自己不會被其他阿哥記恨,只有自己成為一個廢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無用之人”,自己才能躲開。最出格就是給自己辦葬禮,用他對下屬的話說:哪有百年不死的人物呢?幹嘛要那麼忌諱死這件事呢?
每次辦喪事:弘晝都是坐在供桌上,棺材停放在前面,一大幫子群眾演員扮演“孝子賢孫”,身穿喪服,個個號啕大哭,比死了親爹還傷心,而此時,供桌上的王爺拿著碗筷對著祭奠自己的群演大吃大喝。鬧得京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其實弘晝十分聰明,雍正在世的時候就十分理解這個兒子的苦心,所以任他胡鬧,還於雍正十一年欣慰地冊封弘晝為和碩和親王,同時冊封弘曆為和碩寶親王。聰明的弘晝從弘曆寶親王的“寶”字上更加確信,弘曆就是作為儲君培養的,日後克承大寶的也一定是這個比自己僅僅大了幾個月的哥哥。
乾隆繼位以後也是如此,不但把父親在潛邸的珠寶都賞賜給他,還對他寵愛有加,有一次弘晝在朝堂上因為一言不合,當場追打軍機大臣訥親,乾隆既不阻止,也不懲罰,搞的大家以後見著弘晝都躲著走。弘曆登基成為乾隆後,弘晝盡得呵護寵愛。可一旦被乾隆猜忌,弘晝就策劃一次出殯的醜陋演出,於是滿京城都是對這個荒唐王爺暗地的嘲諷,失去戒心的乾隆也會選擇再次與弟弟重修於好。
-
10 # 千水千山
出生在帝王之家,在尋常老百姓看來,那是多麼大的福氣,可是身為一個皇子也有身不由己的時候。甚至有時候還要刻意的表現出自己無意於皇位的行為,儘管自己對當皇上沒有任何興趣,可是別人還是會來猜忌自己,為了打消別人的顧慮,有時不得不說一些言不由衷的話,做一些身不由己的事情。
他就是雍正的兒子弘晝,弘晝的生母是耿氏,她在宮中的位分比較低,所以弘晝從小是由弘曆的生母熹妃撫養的。弘晝比弘曆小三個月,弘晝在熹妃的悉心教導下,勤奮好學,深得雍正的喜愛。
所以等弘晝年紀漸長,他本可以做一些政務。可是這時弘晝卻胡鬧起來,他不但不肯求雍正讓自己早點歷練,還經常上演“活人出殯”的一幕。
這樣的遊戲,弘晝不只玩了一次,而是上演了很多次。他看大家都來支援他,非常高興,和眾人說,人哪有不死的,死有什麼好怕的,有什麼好忌諱的呢?
弘晝這種荒唐的行徑傳遍了京城,人們都以為嚴厲的雍正會責罰他,可是相反,雍正不但不責罰他還派他去處理一些重要事務。
我們都知道雍正皇位的到來非常不容易,當初的九子奪嫡,是那麼驚心動魄,雍正可以說是踏著眾人的血走上皇帝的位置。所以過去的經歷讓他心有餘悸,他不希望自己的兒子還要上演這一幕,所以他早早立下太子。
其實太子之位早有人選,那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弘曆。當初康熙在位的時候,早已內定了這個孫子做未來的繼承人。弘曆深得康熙和雍正的寵愛,未來的皇帝可以說是非他莫屬。但是其他的皇子不一定這樣想,雍正想幫弘曆剷除異己,希望他在未來的皇帝之路上能夠走得更加順利。可是,這樣有可能就要除去其他的一些皇子,同樣是自己的兒子,對雍正來講就好像挖肉一般,所以他是非常痛苦和矛盾的,他不希望任何人來和弘曆爭奪皇位,但那是不可能的。
可是另一位皇子弘時就沒有這麼聰明,他當時是最大的一位皇子,因為雍正遲遲沒有宣告太子是誰,使得他以為自己也是有希望的。所以他明裡暗裡都在和弘曆爭奪太子之位。試想,雍正早已在心裡打定了主意要立誰,那麼弘時又哪有半點勝算呢?最後還是死在了自己父親的手裡,雖然雍正因此悲痛得吐血,但是為了國家未來著想,他不得不痛下殺手。只能說弘曆的運氣是真的好,能得到爺爺和父親的支援是多麼幸運。
而聰明的弘晝,用自己的荒唐行徑,不但保住了性命,還讓自己的一生過得比較順遂,退而求其次,這也是一個最好的結局。所以有時人只能順應時勢,不是自己的不必去強求,把握住自己能把控的,珍惜眼前的一切才是最重要的!
-
11 # 日慕鄉關
“世事無常耽金樽,杯杯臺郎醉紅塵。人生難得一知己,推杯換盞話古今”這首詩便是《金樽吟》,也被稱為救命詩,作者正是乾隆皇帝的弟弟弘晝。
雍正共有十六個兒子八個兒女,但早夭的很多,有能力繼承皇位的只有三子弘時,四子弘曆,五子弘晝。
弘時聰明伶俐,年紀也大於弘曆,本是即位的好人選,但是弘曆是康熙欽點的接班人,加之雍正也十分喜歡,弘時不知進退,非要參與奪嫡最終被雍正賜死。
而弘晝卻走向了另外一個極端,他雖然聰明伶俐,卻對皇位毫無念想,不僅如此,為了避免哥哥的猜忌,他常年裝瘋賣傻,做一些荒唐事出來。
最出格就是給自己辦葬禮,用他對下屬的話說:哪有百年不死的人物呢?幹嘛要那麼忌諱死這件事呢?
每次辦喪事:弘晝都是坐在供桌上,棺材停放在前面,一大幫子群眾演員扮演“孝子賢孫”,身穿喪服,個個嚎啕大哭,比死了親爹還傷心,而此時,供桌上的王爺拿著碗筷對著祭奠自己的群演大吃大喝。鬧得京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其實弘晝十分聰明,雍正在世的時候就十分理解這個兒子的苦心,所以任他胡鬧,乾隆繼位以後也是如此,不但把父親在潛邸的珠寶都賞賜給他,還對他寵愛有加,有一次弘晝在朝堂上因為一言不合,當場追打軍機大臣訥親,乾隆既不阻止,也不懲罰,搞的大家以後見著弘晝都躲著走。
當然,裝傻也有穿幫的時候,乾隆年間有一次弘晝主持殿試,乾隆到了吃飯點還在那坐著不走,弘晝急的口不擇言,說了一句:你不相信我,難道以為我和士子串通撈錢。氣的乾隆一言不發走了,第二天弘晝趕緊進宮道歉,乾隆嚴肅的把弘晝罵了一頓,自此老實不少。
弘晝死於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有野史認為他是被乾隆賜死的,但不見於正史,《清史稿》記載:三十年,薨,予諡。子永璧,襲!如果是畏罪自殺,爵位必然被剝奪,但是弘晝的後裔依然繼承爵位,可見畏罪自殺的可能性很小。
當代大書法家啟功先生就是弘晝的八世孫!
-
12 # 司馬砸光
雍正皇帝的五阿哥弘晝,在雍正六年16歲時就給自己辦了一場活出殯的荒唐喪儀,這是瘋了傻了嗎?當然不是。
弘晝第一次上演活出殯,就發生在三阿哥弘時因與四阿哥弘曆爭儲疑被雍正賜死的第二年,這是偶然嗎?當然更不是。為了自保,把這孩子給逼的,看似荒唐實則心酸。
弘晝畫像
目睹了康熙朝皇子奪嫡的殘酷以及弘時事件的悲劇,弘晝的心變的拔涼拔涼,為表明自己無意大位的想法,他給自己主動製造了荒唐、驕橫、貪財的三黑人設,時不時搞個葬禮啥的,再順便撈點王公大臣們的禮金。
雍正看到小五的鬧劇非但沒怪罪沒制止,還於雍正十一年欣慰地冊封弘晝為和碩和親王,同時冊封弘曆為和碩寶親王。聰明的弘晝從弘曆寶親王的“寶”字上更加確信,弘曆就是作為儲君培養的,日後克承大寶的也一定是這個比自己僅僅大了幾個月的哥哥。
乾隆畫像
弘曆登基成為乾隆後,弘晝盡得呵護寵愛。可一旦被乾隆猜忌,弘晝就策劃一次出殯的醜陋演出,於是滿京城都是對這個荒唐王爺暗地的嘲諷,失去戒心的乾隆也會選擇再次與弟弟重修於好。
就這樣,累積了大量財富過聲色犬馬生活的弘晝,堅守和親王的“和”,不對乾隆產生任何一點威脅,在乾隆三十五年善終。
雍正畫像
PS,單看畫像,你認為雍正,乾隆,弘晝,哪個更帥?哈哈。
——END——
如果喜歡我的回答
-
13 # 唐大嘟嘟的情感與民生
清朝時期,由於皇帝子嗣甚多,為了爭奪皇位,各位太子爺們出盡了招數,拿出了狠勁,將自己的對手一一打敗,直至消滅。能從這種殘酪的爭鬥中僥倖脫身並得善終的人並不多,而弘晝可謂是其中奇人,他讓自己的哥哥乾隆打不得罵不得更殺不得,還任其胡鬧,留下了一段官廷紛爭的史話。
雍正皇帝總共生了10個兒子,生養率高,但存活率低,只有愛新覺羅.弘時,三阿哥活到了24歲;愛新覺羅.弘曆,即四阿哥,後來的乾隆皇帝活到了89歲;最搞笑的這個弟弟愛新覺羅.弘晝是五阿哥,活到了60歲;還有一個六阿哥,愛新覺羅.弘瞻,被稱為圓明園阿哥,聽這倒黴名字取的。
三阿哥弘時對權利十分的嚮往,為能取得皇位,他暗中結黨營私,培植自己的勢力,試圖把自己推上皇位。他這種行為引起了雍正皇帝的反感,為了確保穩定,雍正皇帝將弘時處死。
愛新覺羅.弘晝是五阿哥,母親是純懿皇貴妃耿氏,按照皇位的繼承順序來看,其與四阿哥的皇位只有一步之遙。在乾隆繼位之後,先後任命其為正白旗和鑲黃旗都統,雍和宮的事務也由弘晝親自打理,其可以協助乾隆皇帝處理政事,又可以獻言納策,影響朝政,可謂是大權在握。也曾為一件小事在朝中打了果毅公訥親,而乾隆爺卻沒有責罰他。
按說,以弘晝的地位和資歷,大可以幹出一番事業,揚名青史。可是不知道弘晝出於什麼心理,還是大智若愚,他經常給自己舉辦規模盛大的葬禮。由於其地位顯赫,辦葬禮的時候廣發通知,一開始不明所以的各路官員紛紛奉上價值不菲的禮金,等事後,其復活了。大筆的金銀財福入賬,弘晝自然開心,時不時的便操辦起自己葬禮來。他還喜歡祭品,棺材是他的標配。時不時地讓喪樂樂隊吹拉彈奏,而其家丁和侍衛則站立兩側哭靈,而他則大快朵頤,好不快活。在《嘯亭雜錄》中記錄了一段話:弘晝“性喜喪儀,言人無百年不死者,奚必忌諱其事。未薨前,將一切喪禮儀注皆自手訂,又自高坐庭際,像停棺式,命護衛作供飯哭泣禮儀,王乃岸然飲啖以為樂。又作諸紙器為鼎、彝、盤、盂諸物,設於几榻以代古玩。”
有大筆的錢財的支撐,弘晝是天天飲酒作樂,兩耳不聞天下事,將自己遊離在官場之外,乾隆爺就是想找到他的錯誤進行處置,也無從下手。弘晝曾經寫過一首詩《金樽吟》:世事無常耽金樽,杯杯臺郎醉紅塵;人生難得一知己,推杯換盞話古今。這首詩的出現,使乾隆帝對弘晝的戒心基本消失。
弘晝一心玩樂,只是人的壽命無常,60歲便辭世,在他去世後,乾隆皇帝追封諡號為“恭”,由時,他的兒子永壁則繼承和親王位,共世襲七代八位。五世孫溥良為光緒六年(1880年)庚辰科進士,六世孫毓隆為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因科進士,八世孫啟功為著名書法家、國畫大師(這個就厲害了)。
-
14 # 炒米視角
說到“活出喪”的弘晝,就不得不說,弘曆與弘時的儲位之爭了。都說弘曆是康熙隔代指認的皇儲,又是幼時便接入宮由康熙扶養。其實這裡面有很大的謬誤的。其實只有太子長子弘皙被康熙養育宮中,弘曆其實和其他皇子一樣,也是十二歲那年在暢春園被康熙遇見,後來表示喜歡特批進宮的,而且只有半年時間。而且康熙這人死要面子,一直裝著父慈子孝的表象。所以眾皇子皇孫幾乎都有被他”喜歡”的記錄。
經歷過“九子奪嫡”的雍正,其實在儲位繼承上面,是有深了認識的。他意識到,在皇帝沒死之前,最大的擔憂就是“二把手”儲君爭自己的權,而儲君又最容易成為“靶子”被其他爭儲的人攻擊。所以他創造性地發明了“秘密立儲制度”,就是把選好的太子人選寫好放在盒子裡再放到光明正大匾後面。這樣一來,眾皇子在皇帝死前,只能乖乖做臣子,等先帝駕崩後,取遺詔,等待“范進中舉”!這個想法甚好!
但其實這事情根本不可能像雍正想的那麼簡單。因為儒家清流們,還是呼籲“立長立嫡”,否則取亂之道。深受漢化的滿清宮廷,其實在這個問題上,認識並不統一。
三阿哥弘時,因為前面的哥哥們死得早。所以理所當然地成為了實際的“皇長子”,而且由於雍正繼位後,他是一直是住在宮裡的,甚至娶妻生子,也仍然住在宮裡。所以他認為自己就是一個沒封“太子”的太子。但突然一天,雍正說不立太子了,甚至趕他出宮。換到你是弘時,你也會在想,老爺子肯定是想選別人做太子了。你會是什麼反應?
而四阿哥弘曆這個幸運兒。他當時情況因為“康熙”的高看一眼。的確受到雍正的額外寵幸。(其實最主要的是雍正的一種”虧欠感”,因為奪嫡,疏於教育,弘曆入學也比較晚。)比如增加老師的班底,代父祭康熙,等等。很多人因此認為弘曆就是“隔代指認”了。其實不然,對於雍正而言,弘曆的種種代表自己,其實也是互相需要。他需要弘曆來替自己正名。因為的確因為奪嫡,民間流傳著各種各樣的“篡位”傳聞。這令雍正這個急性子很煩惱。
那麼雍正其實也在考察弘曆和弘時,當然還有一個那就是弘晝。弘時沒經歷過磨難,也沒有太大除出生以外的優勢。所以他更願意接近“八王黨”那派,因為八王黨的文人告訴自己自己是“天之所命”的儲君,因為你是長子麼!上一代人完不成的事情在下一代人身上完成麼。所以弘時一下子就走錯路了。爭儲的路是險惡的,一旦錯了無法回頭。所以弘時的結局那是相當慘!
而弘曆就相當理智,不愧康熙高看他。他以無與倫比的優勢堅定了雍正的選擇。他總是那麼得體,那麼”深慰朕心”。越是獎勵,越是收斂;越是恩寵,越是不群。弘曆實際上就是在學爭儲時的雍正。自己永遠做皇上的孤臣,皇上欲往左,我已左轉;皇上欲往右,我已右轉。這其實已經進入了一種“馬太效應”。少的被剝奪,多的就更多!
那麼大體情況到此處,不得不說另一個”聰明人”了,此人弘晝。也是本問答主角,他緩緩出場,原來是因為他藏得深。大家都知道康熙晚年遇到弘曆,特旨進宮的事。卻不知道當時去見康熙的有兩人。一個弘曆,另一個就是弘晝了。而且弘晝僅僅比弘曆小了幾個月而已。而且出生高貴,這就意味著之前不吱聲。之後弘時敗了,剩下的儲位機會就是他和弘曆爭了。
不管弘晝有無爭儲之意,弘曆必然將之作為假想敵。甚至在弘曆的眼裡這個假想敵比弘時更難對付。因為相似的身份和背景甚至智商。更何況現在大家都還小,以後的路還很長,弘時雖然不可能翻身了。但弘晝隨時可能成為自己的替代品。
而弘時一死,弘晝頓時感覺大難臨頭!對於弘晝而言,有兩種選擇,一種就是投入到轟轟烈烈的奪儲之爭中來。當然結局就是要麼成功當皇帝,要麼弘時的例子就在眼前。另一種,就是立刻表明自己無意儲位。但不是說自己無意儲位,別人就認為你真無意儲位的。所以,只能讓自己主動”失去”爭儲位的資格,來表面明自己無心儲位。
於是年僅十六歲的含著金湯匙出生的皇子,智商爆棚。來了出“活出喪”,還吃祭品。還給王工大臣發帖子要禮金。這樣一個荒唐、驕橫、貪財的弘晝就算是從所周知了。
那麼弘曆對弘晝的表現如何看待呢?弘曆甚是喜歡偏袒這個弘晝。而雍正呢,看這個兒子這麼不成器,(自己也是爭儲之人,其實明白兒子的可憐用心)所以更是一心一意培養弘曆做接班人。
後來弘曆繼位,弘晝更是演戲要演全套。更是”恃寵而驕”,整些荒唐事。他越是如此,乾隆越是“偏袒”。
“世事無常耽金樽,杯杯臺郎醉紅塵。人生難得一知己,推杯換盞話古今”這首《金樽吟》寫盡了弘晝荒唐而無奈的一生!
-
15 # Mer86
這個問題沒有確定的答案,只能說學界比較公認的解釋是為了避嫌和自保。
關於為什麼辦葬禮,《雍正王朝》電視劇曾經給過一種解釋,就是弘晝明哲保身。
電視劇第42集,雍正下旨讓胤祉、弘時、弘晝三人前去查抄八阿哥胤禩的家,弘晝推脫自己找高人算過,七天內不能出門,否則就有血光之災。
弘時看到弘晝如此荒唐,內心深處極為不齒,此弟不足為慮。而胤祉看破不點破,他是過來人,知道弘晝的內心小九九。只是嘆了一口氣,深感此侄子真乃聰明之人。
當天晚上,弘晝進宮面見雍正。說自己不願意摻和朝廷中的事,雍正聽聞,深感安慰。說你與道士和尚攪在一起,也比與朝廷大臣攪在一起要好。小小年紀就知道明哲保身!
弘晝選擇這麼做,個人理解,根源應該來自於雍正元年的“秘密建儲”制度和三哥弘時之死。
雍正元年,雍正帝宣佈:“今朕諸子尚幼,建儲一事,必須詳加審慎,此事雖不可舉行,然不得不預為之計。今朕特將此事,親寫密封,藏於匣內,置之乾清宮正中,世祖章皇帝御書‘正大光明’匾額之後,乃宮中最高之處,以備不虞,諸王大臣咸宜知之。”
秘密建儲可以防止繼承人與大臣交結,避免儲君的權力集團,弘時、弘曆、弘晝分庭抗禮,形成平衡。但是這種平衡在雍正五年,弘時死了之後被打破了。
其實弘時之死,電視劇是很誤導觀眾的。歷史上的弘時不是死於雍正晚年,而是在雍正的早年就被其削除宗籍,後不知為何而死。
關於弘時之死,目前也有很多猜測。有人是他是被雍正賜死的,也有人說是病死的,不管怎麼說。弘時之死,跟八阿哥胤禩脫不開關係,跟結黨營私脫不開關係。
自己的皇阿瑪如此薄情寡義,親生兒子都能像豬狗一樣對待。怎能讓弘晝不心寒?怎能讓他不明哲保身?弘時死時,弘晝才16歲,第二年他就幹出活出喪的醜事。唯一的解釋就是明哲保身。如不然,三哥就是榜樣!
而且雍正時期,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祐、皇十五子胤禑先後去世,雍正給其三人的評價分別是:
皇五子胤祺“秉性和平”,持躬謙謹,頗具樂善之風。”
皇七子胤祐“敬謹小心,安分守己”
十五子胤禑“溫恭朝夕,執事有恪”
雍正對其三人的評價,共同點都是“安分”、“謙虛”、“謹慎”、“守己”。
不安分、不謙虛、不守己的老八老九還有弘時被雍正弄死了,弘晝要是連這麼一點門道都看不出來,怎麼對得起自己的智商呢?
當然,這都是猜測了。真實想法只有弘晝自己知道。
-
16 # 逆流時代
糊塗王爺不糊塗
經過十幾年的努力,雍親王胤禛最終取得了“九子奪嫡”的勝利,於暢春園即位,是為雍正皇帝。以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被康熙圈禁,十阿哥胤俄、十四阿哥胤禵被雍正幽禁,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被除宗籍,改名塞思黑、阿其那為結局,結束了這場長達十數年的奪嫡之爭。
但是新君即位,伴隨而來的則是雍正的繼位人鬥爭。雍正皇帝在子息上遠遠比不過康熙帝,雍正帝共有十幾位子女,但是大多早夭。最後有資格繼承皇位的只有三阿哥弘時,四阿哥弘曆,五阿哥弘晝,六阿哥弘曕。不可避免的是,四位阿哥又要重複父輩的奪嫡之爭了。
其中首當其衝的便是三阿哥弘時和四阿哥弘曆,六阿哥弘曕因為年齡小而得以避免奪嫡的鬥爭,而五阿哥弘晝的選擇將直接影響奪嫡的各方力量對比。在親眼所見自己的叔伯被成功登基的父親清洗後,弘晝做出了他這一生最正確的一個選擇,那就是不參與奪嫡。
但是貴為皇子,想不被捲進權力的漩渦是很難的,因為弘晝本就在漩渦中心。他不參與奪嫡,並不代表其他的皇子不會來拉他入夥,不代表自己不會被其他阿哥記恨,只有自己成為一個廢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無用之人”,自己才能躲開。
所以弘晝選擇把自己變成一個糊塗王爺,優遊一生,更是耽於享樂,每日紙醉金迷。弘晝做盡了糊塗事,尤其是喜歡給自己辦葬禮。弄得滿朝文武沒有人不知道這位天潢貴胄的奇特癖好,就連雍正帝都有耳聞,卻對自己兒子的“韜光計”默然。
終獨善其身雍正十三年,雍正帝暴卒,弘曆即位,是為乾隆皇帝。而之前與弘曆奪嫡的弘時則被雍正帝以放縱不謹為由削宗籍,後被雍正帝賜自盡。而年幼的六阿哥弘曕則被乾隆皇帝過繼給了果郡王一脈,只有五阿哥弘晝得享權勢與富貴。
乾隆帝即位之初,便將雍正舊邸及財物全賜給了弘晝,又令他參與政事,管理武英殿,後又加議政大臣。弘晝仗著乾隆的寵愛,更加驕縱不法。
一次朝會之上,弘晝與軍機大臣、一等公衲親因一點小事起了口角,弘晝竟當著乾隆帝的面當朝毆打衲親。乾隆帝目睹了全過程卻不發一言,對弘晝蔑視朝堂的行為既不阻止也不怪罪。經此一役,滿朝再無人敢惹弘晝。弘晝寵遇日隆,更加驕縱不法。
逍遙一生即使弘晝一生如此放蕩不羈,可是還是受到了乾隆一直以來的寵愛,他對這位弟弟的感情至深。乾隆曾經多次飽含深情的懷念這位糊塗的弟弟,因為乾隆從沒有把這個弟弟看作是競爭對手,所以弘晝在他眼中永遠是一個小孩子。小孩子的調皮自然不足以讓乾隆大發雷霆,並治罪了。乾隆一篇關於弘晝的文章中寫道:
予與王幼同學同課,習為詩古文詞。當是時侍奉皇考膝下,優遊書府,日寢饋於經史文字中,世綱塵務,毫髮不以嬰其心。吾兩人者,相規以善,交相勉,相得無間,如是者垂二十年,天倫之樂無過於是。這說明,乾隆實在是在這位可愛的弟弟身上感受到了快樂,也就是乾隆帝所說的“天倫之樂”。但是弘晝絕非真的是一個糊塗蟲,他雖然狂傲,但卻對乾隆始終尊敬有加。他也絕非一無是處,相反他的詩寫的極佳。雖然沒有流傳下幾首,但足以讓我們一窺這位王爺的才情了。
而弘晝僅存的一首也流傳千古,被史學家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金樽吟》世事無常耽金樽,杯杯臺郎醉紅塵。人生難得一知己,推杯換盞話古今。這還說明,最起碼在寫詩這點上,弘晝要比乾隆強,畢竟乾隆寫的四萬首詩沒有一句流傳開來。
以上。
-
17 # 有書共讀
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麼?
不是人死了錢沒有花完,而是人活著還得給自己辦葬禮!
這裡面的辛酸恐怕局外人很難體會,今天就和有書君一起聊聊這首《金樽吟》“世事無常耽金樽,杯杯臺郎醉紅塵。
人生難得一知己,推杯換盞話古今”的作者,也就是乾隆皇帝的弟弟,他為什麼要給自己辦葬禮呢?
一、“九子奪嫡”是雍正皇帝永遠抹不去的記憶,也是弘晝不斷提醒自己的一面鏡子。
都說知子莫過父,而兒子對父親的瞭解和認識也是感同身受。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帝病故於暢春園,當時八爺黨支援的十四阿哥胤禵遠在西北,四阿哥胤禛留京。
康熙近臣步軍統領隆科多宣佈康熙遺囑宣胤禛繼承皇位,是為雍正皇帝。
日後八爺黨人慘遭迫害。九子奪嫡以雍正取勝告終。
雍正為防止再出現兄弟間爭奪皇位的慘劇,從此實行秘密建儲制度,不再公開設立太子,由皇帝寫詔書並放置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後,直到皇帝駕崩後人才能開啟並宣佈繼承人。
所以弘晝不想參與奪位,而最好的方法就是證明自己不適合當皇帝,那怎麼辦呢?
只有做一些荒唐的事情,讓雍正皇帝知道,所以弘晝給自己辦喪禮,是一種無奈之舉。
二、裝瘋賣傻,深知爭儲的路上沒有兄弟,只有權利。
乾隆是誰?是康熙親定的接班人。無論弘晝有多麼的出眾,在康熙帝面前都要比乾隆低一個層次。
如果弘晝沒有自知之明的話,在爭儲的道路上和乾隆一較高低的話,那麼等著他的只有死路一條。
先不說弘晝能不能斗的過乾隆,但他是肯定鬥不過康熙的,這一點估計他心裡是有數的。
而眾所周知的是康熙對乾隆的溺愛,說句不好聽的話,如果不是因為對乾隆的喜愛,恐怕雍正這個點皇帝的位置還真不一定能坐的上。
所以弘晝也為了讓康熙他老人家放心乾隆是最合適的接班人,自己就當一個傻帽吧。給自己辦喪禮,無疑是一個荒唐之舉,也不可能是一個未來的皇帝所能做的出來的。
三、“煮豆燃豆萁”不願讓兄弟懷疑,更不願讓兄弟相殘。
皇位的爭奪向來是殘酷的,兄弟相爭的例子已經太多太多,幾乎沒有一個好的結局。弘晝作為一個聰明人,怎麼可能不知道其中的利弊?
在當時所有的人都認為乾隆是最合適的繼承人,這個時候自己跑出來爭皇位,估計還沒有等乾隆出手,已經被群起而攻之了。
再說說乾隆皇帝,對這個皇位是勢在必得,他豈能容得下別人覬覦?
說不定早已經安排人監視著弘晝老弟的一舉一動呢?一旦發現苗頭,恐怕也不會心慈手軟吧?
那怎麼辦?既然已經爭儲無望,那就老老實實的活著吧,不爭了總可以吧?
所以給自己辦喪事也是在提醒他的這位未來皇帝哥哥,我不和你爭皇帝,你就放我一把吧。
給自己辦喪事是多麼的無奈?我們不禁感嘆“最是無情帝王家”。
但弘晝的這齣戲可以說是明智之舉,不但保全了身家性命,還換來了快樂無憂的生活,這種生活或許要比當皇帝快樂的多吧?
-
18 # 西堤說文史
歷史上的弘晝跟《雍正王朝》裡的弘晝差距巨大,甚至於像兩個人。歷史上的弘晝,個性倒是比較像電視劇裡的九阿哥和十阿哥,典型的驕橫自大又目無王法的皇家子弟。
雍正帝共有十個兒子,長大成人的有四個,就是弘時,弘曆,弘晝,弘瞻。其他的要麼夭折了,要麼病死了。
弘時比弘曆大七歲,但是他在雍正五年被雍正治罪並削籍,很快死去。弘瞻在四人中最小,雍正死的時候,弘瞻才四歲。而弘晝只比弘曆小三個月,他可以說是跟乾隆一塊長大的。
《雍正王朝》裡的弘晝,小小年紀,就學會了明哲保身。
電視劇《雍正王朝》裡,弘晝在很小時就出場了,當時鄔思道在雍王府做教書先生,教的主要就是弘曆和弘晝。刑部冤獄案以後,康熙帝去承德秋獵,弘曆和弘晝也跟著他們去了。
當時鄔思道教給二人讀書,問他們關於打獵的事,還講了曹操和曹丕的典故。當鄔思道問到弘晝時,他卻以尿急為由跑了。
根據八阿哥後來對弘時說的,其實在電視劇裡,弘晝是三人中最聰明的,雖然看起來不認真,但是背書背的最快,然而,他卻從小表現出玩世不恭,荒誕不經的一面,給後來的活出喪埋下了伏筆。
在電視劇裡,等到雍正繼位以後,八爺黨的人在聯合關外的旗主王爺逼宮不成以後,被雍正一網打盡,這其中弘晝參與很多,也認識到了權力鬥爭的殘酷一面,從這以後,他的荒誕不經表現的更加明顯,就是活出喪。
他從這件事認識到,奪嫡,爭權奪勢,沒有好下場,所以他下定決心繼續明哲保身。
對於明哲保身這一點,雍正也看出來了,說他小小年紀就學會了明哲保身。
弘晝怕的是,再不躲,會落得跟八爺黨的人一樣的下場。
本來奪嫡他是沒有任何機會的,弘時也自認為沒有機會,因為雍正的繼承人弘曆早早就被定下來了,所以他們兩個一開始都沒有奪嫡的心思。在八爺黨逼宮失敗前,他對於明哲保身也並不是汲汲於求,他甚至參與了招待關外的旗主王爺,還去了京畿的大營。
但是,在八爺黨失敗以後,他明白了一個道理,現在躲還來得及,再不躲,終究會被別人拖下水,即便自己不想,也會身不由己,弘時不就是被八爺黨拖下水的。
此時,跟八爺黨撇開關係,離得越遠越好,所以,在雍正讓他參與查抄老八的府邸的時候他躲了。
他怕的倒不是弘曆,而是怕有人趁機拉他下水。關於逼宮這件事,他就是被弘時拉下水的,幸虧他心思還算正,站在了雍正那一邊。因此事後雍正也沒追究他。
想想看,自己一個不小心,就被人拖下水,再不躲,早晚身不由己,最終不得好死。
歷史上的弘晝,是雍正給乾隆培養的助手,他想讓弘晝當弘曆的老十三。
歷史上的弘晝,也很聰明,但是,由於雍正對他從小就很喜歡,寵溺過分,導致他特別的驕橫跋扈,流露出皇家子弟特有的目無一切,無法無天的通病。
歷史上,弘曆的儲君之位當然也是早早就確定了,弘晝也沒有奪嫡之心,但是,雍正帝卻別有一番心思,想讓弘晝當弘曆的老十三。所以,弘晝在雍正活著的時候,參與過很多的政事,不像電視劇裡啥都不管,裝傻充愣。
雍正八年,他被雍正派往曲阜參加文廟典禮,雍正十一年,被加封親王,雍正十三年,雍正帝成立苗疆事務部,令弘曆和弘晝以及一些大臣一起參與。這已經涉及到軍機大事了。
雍正死後,乾隆繼續任用他,但是他則仗著兄長是皇帝,更加的驕橫,經常肆意妄為,甚至當朝毆打過顧命大臣訥親,訥親當時可是領班軍機大臣,相當於康熙朝的四大輔臣,雍正朝的馬齊張廷玉。可見弘晝之驕橫。
由於他跟弘曆一起長大,乾隆帝對他的感情很深。乾隆帝曾經寫到:
予與王幼同學同課,習為詩古文詞。當是時侍奉皇考膝下,優遊書府,日寢饋於經史文字中,世綱塵務,毫髮不以嬰其心。吾兩人者,相規以善,交相勉,相得無間,如是者垂二十年,天倫之樂無過於是。
總之,歷史上的弘晝跟電視劇裡判若兩人,雖然歷史上的弘晝也有明哲保身的一面,然而他仍舊參與過雍正和乾隆兩朝的很多大事,跟電視劇裡一味地荒誕不經非常不同。
-
19 # 張生全精彩歷史
在雍正長大成人的10個皇子中,弘晝是得父愛最多的一個。
弘晝比弘曆(乾隆)小3個月,他是耿氏所生,由於耿氏位份不夠,他生下不久,便被雍正交給弘曆的生母熹妃代為撫養。
聰慧靈秀的弘晝,不僅得到熹妃無微不至的照顧。還因為勤學好讀,深得雍正疼愛。
(弘晝劇照)
甚至早在雍正還是雍親王時,有一次,雍正請康熙到家裡來賞牡丹花時,還特意安排他和弘曆,與康熙見面。
隨著年紀的增長,弘晝漸漸長大了,到了該接觸政務的年紀。
可是,出乎眾人意料,弘晝不僅不懇求雍正,希望早早得到歷練,反而還玩起了“活人出殯”的遊戲。
弘晝是雍正疼愛的皇子,那些達官貴人巴結還來不及呢。雖說心裡嘀咕他荒唐,但大家卻都一身縞素,帶著厚禮來。一方面是開開“活人出殯”的眼界,另一方面正好藉機巴結一下這位受寵的皇子。說不準以後還能沾著甜頭,所以想來的人特別多,弘晝又是個愛熱鬧的人,聽說誰想來,沒有不答應的。
看著府中上下俱按他的要求祭奠哀泣,他頗為高興。一邊吃著祭桌上的酒肉,一邊還和來弔唁他的王親貴族們說,人哪有不死的,對死有什麼好忌諱的。
弘晝這出“活人出殯”很快就傳遍了京城內外,一時各種議論不絕於耳,對於皇室而言,這絕對是有失體面的。
(雍正劇照)
就在眾人都以為一向嚴厲的雍正會斥責弘晝的荒唐時,沒想到弘晝不僅被封為和親王,不久後還被任命處理苗疆事務。人們不禁疑惑:雍正這是鼓勵弘晝荒唐嗎?
其實,並非如此。
弘晝之所以要舉行“活人出殯”也有他的苦楚,為什麼這樣說呢?
原來,雍正繼位後,由於他親身經歷了康熙“九子奪嫡”,為了不讓皇子們再重蹈覆轍,他苦思冥想後製定了“秘密建儲”的辦法。
如此一來,誰也不知道雍正立的是哪個皇子。
此時,皇三子弘時已經成人,由於他前面的兩個皇子夭折,他就是實際上的皇長子,並且他的生母齊妃出身高貴,所以很多人認為雍正為立他為太子,久而久之,弘時也覺得自己是太子的不二人選。
後來弘時聽聞弘曆由於曾得康熙寵愛,有可能被立為太子。立刻在朝中拉幫結派,培植勢力。
然而弘時的舉動,很快就被雍正察覺。雍正不光開除了他的宗籍,還革去了他的職務和爵位。
弘時年輕,受到懲罰後,驚懼不已,不久便病逝了。
(弘時劇照)
弘時的死讓弘晝看在眼裡,驚在心裡。他深知雍正為人疑心重,為了自保,也為了告訴雍正,他無心奪嫡,所以才自編自導了一出“活人出殯”。
雍正是個聰明人,怎能看不出弘晝的良苦用心呢,所以對他的胡作非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任他胡鬧。
弘晝見雍正不制止,知道自己這齣戲是演對了,心裡這才鬆了一口氣。
不過,弘晝這人胡鬧歸胡鬧,但雍正交給他辦的事,他總是完成得很讓雍正滿意,因此雍正一直對他稱讚不已。
雍正十三年,雍正病逝,遵密詔,弘曆繼承大統,是為乾隆。
弘晝仗著乾隆和他兄弟情深,愈發驕縱跋扈,哪怕是朝中重臣,他也一概不放在眼裡,所以他的人緣特別差。
有一次他還在朝堂和一等公訥親爭執,氣不過,竟然把一把年紀的訥親狠狠打了一頓。當時由於在朝堂上,無人敢勸。
誰知乾隆也假裝看不見。
訥親吃了癟,白白捱了一頓揍。
這下眾臣都知道弘晝是個有乾隆撐腰的渾主,所以誰也不敢惹他。
後來,弘晝上朝也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不過誰也不敢說他,由著他荒唐。
弘晝就這樣靠著荒唐,讓雍正和乾隆都相信他沒有奪位之心,好歹做了個平安的富貴王爺。
(參考史料:《清史稿》《嘯亭雜錄》)
-
20 # 葉之秋
乾隆弟弟弘晝,生前為何多次為自己辦葬禮?
活著的人,為自己辦葬禮,這本身就是一件荒唐事,但是,荒唐的背後,卻是無奈,是弘晝為避嫌的自保之舉。
弘晝親自指揮自己的喪儀,他坐在庭院之中,讓家人擺出盛大的祭奠儀式,該掛白掛白,搭孝棚搭孝棚,該舉哀,該痛哭的,都不能省著,他讓人把冥器等各種死後會用上的物品,擺在自己的棺材前,自己躺進去……咱們華人不怕死,但也於死,還是有些忌諱的,僅是關於死字,就有相當多的說法,弘晝也並不是真的想死,事實上,他為自己辦喪禮,恰恰是因為不想死,他不過是想用這種非常極端的方式告訴哥哥乾隆:我沒野心,我想混吃等死,不想搶你寶座,你讓我繼續自娛自樂吧。
其實在一直以來,弘晝都找機會把自己的路一條一條地堵住了,不讓乾隆有疑心。
比如痛打重臣。乾隆繼位後,把雍親王舊邸的財物全賜給了弘晝,弘晝明白了。他越來越傲慢無禮,肆意妄為。有一次上朝,他與一等公訥親起了爭執,他也不顧在場群臣的面,直接就打起了訥親,打得那叫一個失禮,乾隆目睹全部經過,不阻止,也不怪罪,從此,文武百官無人敢惹弘晝——說是無人敢惹,其實也是不想惹。大家都是聰明人,都知道弘晝的心思:你們別擁戴我,別和我走得太近,我好危險的!就這樣,大臣擁戴的可能,沒有了,他就算再能,也當不了皇帝了。
比如不和士子們打好關係。乾隆曾在乾清宮監試八旗子弟,到了午膳時分,弘晝請乾隆就食,乾隆不依。弘晝說:“皇上難道以為臣給了這些士子錢財,請託他們辦事嗎?”滿清的根基在於八旗,而八旗子弟都將是未來的棟樑,如果有機會上位,必須和他們打成一片,可是弘晝不想,一言一行也完全沒有把他們放在心上。——如果這裡面有聰明人就都會明白,你們別和我套近乎,我也不會和你們套近乎,我也不要你們辦什麼事,離我遠點,我也離你們遠點。
努爾哈赤曾經立下規矩,嗣君不可殺兄弟,所以雍正手段再強硬再狠辣,也沒有殺兄弟,乾隆呢,想做千古聖君,自然也是不會的。雖然弘晝有才——弘晝曾經和弘曆一起辦過差,處理過苗疆的事務,他並不是一個無能的王爺,可是他處處表態,自己是個無能的,是個沒品的,也是沒眼光的,擺明了示弱,如果乾隆還要處置他,那就說不過去了。
但是,祖宗的規矩是死的,乾隆到底要怎麼做,誰也不清楚。作為兄弟,弘晝比誰都清楚,這個哥哥的性格多疑,所以,為了能更好地自保,弘晝做戲做全套,乾脆再上演自辦葬禮的一幕,讓世人看到他的退讓,同時,他把乾隆賞賜的大宅子,鉅額的金銀珠寶都拿來吃喝玩樂,甚至還寫一首《金樽吟》(世事無常耽金樽,杯杯臺郎醉紅塵。人生難得一知己,推杯換盞話古今。)——我很乖,我只想安靜地遊戲人生了。
拋磚引玉了,期待您的關注哈。(圖為網路劇照,謝)
回覆列表
在我們認知裡,人在死後後人才會為其舉辦葬禮以示哀悼,可歷史中卻有一個人在自己生前就多次為自己舉辦葬禮,這個人就是乾隆皇帝的弟弟弘晝。
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弘晝作為乾隆的弟弟為何生前多次為自己辦葬禮?
首先我們要知道,歷朝歷代皇子們為了皇位兄弟相殘比比皆是,康熙晚年的九子奪嫡算是給歷史,上演了一場精彩的奪嫡大戲,最後結果大家已經耳熟能詳,雍正皇帝勝出。在九子奪嫡中勝出的雍正登基以後,對以前自己奪嫡的對手自然也進行了清洗,這些事情弘晝也是清楚無比。
當然雍正皇帝經歷過九子奪嫡,自然知道阿哥們為了爭奪帝位有多可怕,用祕密立儲的方式解決皇子們爭奪儲君之位,同樣,此時的雍正也和康熙皇帝一樣希望阿哥們和平共處,不在重蹈九子奪嫡的覆轍。
時間推移之下,巨集時長大成人,自認為自己年紀最長,雍正皇帝應該立自己為儲君,當弘時聽聞當年康熙皇帝對弘曆很是喜愛的時候,覺得弘曆成為自己登基最大的競爭對手。弘時就暗地裡拉幫結派,祕密培養自己的勢力,這是雍正皇帝最不想看到的場面,隨之而來就是雍正皇帝的憤怒,因為這件事,雍正皇帝廢除弘時的宗籍,弘時在懼怕憂鬱中病逝。
每次辦喪事,弘晝端坐在供桌上,自己的棺材停放在前面,一大幫子家奴扮演“孝子賢孫”,身穿喪服,個個號啕大哭,比死了親爹還傷心,而此時,供桌上的王爺拿著碗筷對著祭奠自己的孝子賢孫大吃大喝。不但如此有時還讓眾位大臣參加自己的葬禮,還讓大臣們以真正的葬禮來進行弔唁,不得兒戲。就這樣一群人有摸有樣的為弘晝做起了喪事,這件事弄得滿城皆知,最後甚至傳到了雍正和弘曆的耳中。
後來隨著歷史的發展,乾隆皇帝繼位,而這位荒唐的弘晝卻越發的荒唐。曾經在朝堂之上因為一言不合,擼起袖子和一位軍機大臣打了起來,乾隆皇帝不制止也不怪罪弘晝,自此大臣們見了弘晝都躲著走。
縱觀弘晝為自己舉辦喪禮之事,看似荒唐實則大智若愚,身處皇家能明哲保身並落得善終的皇子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