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用戶6810326315787

    12歲的古代男子被稱為“笄童”。

    1. “笄童”是古代中國部分地區對男孩成年前的稱呼,而12歲是男孩成年的年齡,因此“笄童”是古代男子12歲別稱的。

    2. 古代中國男子成年之前的教育體系,都是由家庭或私塾進行傳授的,通過文化和禮儀的教育來引導他們成為合格的男子,而“笄童”則是這個流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這個年齡段,男孩已經可以開始接受更復雜的教育和準備禮儀活動,因此也是古代男子重要的轉折點。

  • 2 # 6832春風不解風情

    男子12歲的稱是總角。

    古代男子年歲別稱:

    赤子:初生的嬰兒。孔穎達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襁褓:亦作“襁保”、“強葆”,本意是指包裹嬰兒的被子和帶子。後借指未滿週歲的嬰兒。

    孩提:指二三歲的幼兒。亦作“孩抱”。

    齠齔(tiáochèn):兒童換齒。《韓詩外傳》:“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齠齒;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齠齒。”即指七八歲的兒童。

    垂髫:指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古時童子未冠者頭髮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兒童。

    幼學:十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鄭玄注:“名曰幼,時始可學也。”後因稱十歲為“幼學之年”。

    總角:指八九歲至十三歲的少年兒童。《禮記・內則》:“拂髦,總角。”鄭玄注:“總角,收發結之。”後因稱童年時代為“總角”。

    束髮:男子十五歲。古代男孩成童時束髮為髻,因以為成童的代稱。

    弱冠:男子二十歲。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故用以指男子二十歲左右的年齡。

    而立:三十歲。《論語・為政》:“三十而立。”後因稱三十歲為“而立”之年。

    不惑:四十歲。《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後用作四十歲的代稱。

    知命:五十歲。《論語・為政》:“五十而知天命。”意謂到五十歲才懂得天命。後人因以“知命”為五十歲的代稱。

    耳順:六十歲。《論語・為政》:“六十而耳順。”何晏集解引鄭玄曰:“耳聞其言,而知其微旨。”後以“耳順”為六十歲的代稱。

    古稀:七十歲。杜甫《曲江》:“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後因用“古稀”為七十歲的代稱。

    耋(dié):七十至八十歲。毛傳:“耋,老也。八十曰耋。”《左傳・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加勞,賜一級,無下拜。”

    耄(mào):八十至九十歲。《禮記・曲禮上》:“八十、九十曰耄。”

    期頤:一百歲。《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孫稀旦集解:“百年者飲食、居處、動作,無所不待於養。方氏愨曰:‘人生以百年為期,故百年以期名之。’”後因稱百歲為“期頤”。

  • 3 # 天上飛的理想

    男子12歲叫冠禮。冠禮,是漢族嘉禮的一種。冠禮起源於周代,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漢族的冠禮具體濃郁的中國味,在漢字文化圈中最具有代表性。冠禮表示男子成年了,可以婚嫁,並從此作為氏族的一個成年人,可以參加各項活動。漢族的成年禮,為男子冠禮,女子笄禮。

  • 4 # 番茄857263284172206

    別稱總角。

    12歲的男孩在古代被稱之為總角。

    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髮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以後稱童年為“總角”。

    出自《詩·衛風·氓》“總角之宴,言笑晏晏”譯文:小孩子們在一起玩,說說笑笑自然誰也不計較。

  • 5 # 打工王者人上人

    總角

    男子12歲的雅稱是總角。在古代,男孩在12歲時被稱為總角之年,這個稱呼來源於孩童把頭發中分,在頭髮的兩邊束成結,因為形狀像牛角,所以叫總角,指的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產能過剩後果是不是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