筱文濱先生,申曲(滬劇)泰斗、一代宗師、滬劇老演員、滬劇名家、申曲時代標誌性人物。
講到滬劇,一定要提一個人,就是筱文濱。那麼筱文濱先生,茅善玉她在七十年代進學館學滬劇的時候,他還健在,當時他是個不起眼的老先生,什麼人都不知道,原來他就是上海灘當年赫赫有名的滬劇的泰斗,筱文濱先生他的原名不叫筱文濱,叫張文俊。那他為什麼要改名字,一般來講他出來學戲,都要改名換姓跟著師傅的姓,或者當中起一個字,是師傅的名字當中的一個字,成為自己的藝名。那麼筱文濱先生他是出生在老西門,但是他經常在他十一歲時候到八仙橋去看老藝人的演出,當年花鼓戲的時候,八仙橋是個很熱鬧的地方,實際是菜場所以很熱鬧,經常在那裡花鼓戲的藝人在演出敲白地跑筒子這種形式的演出,他湊熱鬧經常去看的,看的時候他就開始迷上了,因為家裡比較清苦,他必須要自己能夠自立,所以在十一歲的時候,因為父親去世,這個時候他就想為母親分擔憂愁,看到外面走街穿巷的花鼓戲的藝人,通過這樣的走街穿巷也是有一定的收入,也是能夠生存的,因此他就下了決心要去學戲。
學戲的時候,這個時候他的歲數大概在十七歲左右,不是那麼容易可以找到邵文濱拜師的,你必須要有中間人,通過各種各樣關係和邵文濱搭上關係,邵文濱當時這個時候已經有名氣了,因此他母親、筱文濱的母親託了各種各樣的關係,才搭上了邵文濱的這一條線,才跟邵文濱聯絡上,邵文濱看到筱文濱以後,欣然答應了,覺得這個小孩長得非常清秀,那麼筱文濱讀過幾年書,所以他的外貌非常儒雅,非常文雅,因此邵文濱非常喜歡他,願意收他為徒,以前拜師收徒也是很有規矩的,必須要有抱徒先生,還要有介紹人中間人,如果你自己去拜先生的話,自己也要準備點禮物的,首先要買一對香燭,要包個紅包,當然紅包裡的錢是六元錢,當年的六元錢,可以講也許是一家人家的一個月的生活費,很厲害的。所以講母親要湊足這六元錢,要動足腦筋,向親戚朋友大家籌集起來才能籌集這六元錢,能夠讓他去拜師,那麼拜師也有場面的,邵文濱輩份裡的朋友或者他的同行都要來參加的,所以是相當隆重的。筱文濱他大概是十七歲拜師的,學了六年,學了六年以後,邵文濱、他的先生就是因為買了軍艦,自己做艦長,在上海灘這時候太招搖了,所以引來了很多的問題矛盾,殺生之禍,之後就死在了大街上,當邵文濱過世以後,這個班底就群龍無首了,沒人來帶頭了就亂了,大家這個時候一致來推選筱文濱出來,來撐這個場面,為什麼要請他來撐這個場面,因為筱文濱曾經讀過幾年書,肚子裡有點學問,但是這麼年輕的時候,很多人已經看出了筱文濱的潛質,非常有一定的號召力,有領導能力,所以大家一致推舉他希望他出來,來挑頭,那時候他大概二十幾歲的時候。
以前拜師收徒,徒弟都是偷學的,叫偷藝,在角落裡的,老師在臺上演出他在角落看,有時候老師在家裡練,他在廂房裡偷聽,是靠這種將藝術偷回來的,所以當初邵文濱這麼紅,自己又很忙還要應酬,不可能來教筱文濱,但筱文濱非常聰明,加上用功加上他自己有點學問,所以他掌握了很多的傳統老戲,他也蠻聰明,掌握好以後,自己會唱了以後,再請師傅來指點的話,師傅倒很願意幫他點撥點撥,所以他的進步非常快,他拜師學藝學了六年,六年以後邵文濱就意外死亡了,那麼他過世以後,筱文濱因為很尊重他師傅的,對師傅的教育記憶猶新很感恩的,當師傅過世以後他非常傷心,特意為先生寫了首滬劇的曲子,叫《哭師開篇》,結果《哭師開篇》是無心插柳,因為他是想表達自己內心的傷感,對先生的紀念,但是這首《哭師開篇》以後,結果大街小巷開始傳唱了,都覺得這段唱腔好聽,能夠流傳,所以慢慢由於《哭師開篇》加上他一些傳統老戲的基礎演出以後,筱文濱的藝術風格逐漸逐漸開始成立了,成立了他一種非常儒雅的,非常有親和力的一種文派藝術。
筱文濱先生出名的一段唱叫《三國開篇》,他的《三國開篇》唱來真是軟糯儒雅、絲絲入扣、悅耳動聽。滬劇圈子裡有句行話,叫“女學西廂男學三國”,什麼意思呢,就是講你初入大門來學滬劇,男生一定要學《三國開篇》,你學了《三國開篇》,對滬劇打好了一個良好的基礎,所以講不論是過去還是後來,首先要學的是《三國開篇》,當時他們戲校學生們他的入門的第一段學的唱腔就叫《三國開篇》。除了《三國開篇》,筱文濱先生還有一段出名的唱腔,就叫《徐阿增出燈》,這段出燈是賦子板,到今天大家聽來還是念念不忘,記憶猶新,那麼賦子板最為講究的就是咬字清楚快而不亂,節奏分明一氣呵成。
筱文濱先生你不要看他年紀輕,但是這個時候他已經有一種超前的意識了,他在藝術的管理,在自己藝術的積累上,他都是有種經驗可談的,當時他在二十幾歲的時候,碰到了一位女藝人,名字叫筱月珍,筱月珍當年這時候已經也是很紅的,她看到了筱文濱的潛力,所以和筱文濱一起來搭班,演男女主角,但是兩個人日久生情,幾年以後他們就結婚生子了,兩個人非常恩愛非常要好,因為他們兩個人的結合使他們在創作上更進了一步,他們兩個人各拿出名字當中的一個字拼在一起,成立了文月社,文月社當時在上海灘已經非常有名氣,創作了很多好的別人喜歡看的,喜聞樂見的摺子戲,文月社因為是筱文濱掌管的,筱文濱非常有眼光,這個時候已經電臺興起了,上海的電臺興起了,大家家裡開始擁有無線電了,這個時候最好的媒體傳播大概就是無線電了,除此之外沒什麼其他,因此他就看中了這塊領域,他覺得這個是可以幫他忙的,他自己出了錢到電臺去做廣告,他要去唱電臺,因為以前一個是唱堂會,一個是唱電臺的,那麼唱了電臺以後,可以一天唱幾檔電臺,當時的電臺應該講比較熱門的,觀眾是可以和電臺馬上打電話進行聯絡的,類似於熱線電話,可以當場來提問你一些問題,也可以當場和你說我想聽哪段唱,由於這樣的點播以後,它的互動性就強烈了,觀眾就開始越來越踴躍了,覺得這個形式非常新穎,而且又能夠聽到自己喜歡聽的申曲的唱段,因此點播的人特別踴躍,他一天唱電臺大概要唱七八趟,所以晚上再去演出,白天還要趕場子,非常的辛苦非常的熱鬧。他利用了電臺以後,他發展了文月社,把文月社的牌子打的很響,開始的時候,他是出了錢去唱電臺,到後來人家商家覺得這是一個商機,願意到電臺來做廣告,在他唱電臺的過程當中插播廣告,那麼廣告的錢就是他的收入了,所以他在這塊領域當中也可以賺錢了。文月社一路向前走了以後,越來越成熟,那麼他的意識越來越超前,他覺得人才是第一位,所以他這個時候招募了很多上海灘當時在本灘當中非常有名氣的好演員來加盟他這個班底,所以他這個班底的人越來越興旺,明星制越來越顯現出來。
當時他跟這些明星的合作方式是怎麼樣一種形式,當然他是老闆,筱月珍是老闆娘,來的人都加盟他,他當然給他們包銀,他通過加盟以後,他自己這個班底、劇團,文月社越來越壯大,所以當時上海灘的大亨黃金榮的大世界,他再次進入大世界去演出,進入大世界演出,黃金榮特別為申曲場子為筱文濱的班底開了一個場面,因為他所有的戲都是馬上能夠現炒現賣的,所以說黃金榮在四樓、大世界的四樓特地把整個一個四樓包掉,給這個申曲場子演出,給筱文濱的文月社演出,一般來講進大世界去玩,去看戲只要買一次門票,就是大世界進場的門票就可以了,然後你各個戲班子都可以去看到了,但是唯獨申曲場子,你除了買門票進來以外,你到四樓去看申曲,你還要加買一張票兩角錢,這就說明了當時筱文濱的文月社紅火的場面,除大世界之外,他還到書場裡,西藏路的一個書場,延安路的一些高檔的書場,都是有筱文濱的文月社在那裡演出的,那麼這個時候筱文濱自己成為一個先生了,也收了很多門徒,所以很多後來加盟他的都是拜筱文濱為師的,他自己開始作為先生來收徒了,筱文濱先生在一九三八年的時候,由文月社改名為文濱劇團,這說明規模就越來越大,越來越好了,文月社到底還是小打小鬧,到了文濱劇團,那是一個劇團了,五臟齊全都有了,所以這個時候的三八年以後的文濱劇團,他的演出更加廣泛,什麼恩派亞小皇后等高檔場所都有文濱劇團的演出,那麼這個時候的演出,筱文濱已經忙得不可開交了,他除了要唱電臺,一天要唱十幾個電臺,還有日日夜夜的場子,還有堂會要演出,因此他不僅自己要演出,他還派出了他自己的徒子徒孫,所有的門生一起出去,播撒出去演出,所以當初文濱劇團在上海灘非常有號召力的。筱文濱先生在這個過程當中逐漸逐漸形成了他自己文派的藝術風格,所以來拜師學藝的人也很多,由於他文派藝術風格的建立,由於他經營管理有很多能力,他懂得怎樣推廣怎樣製造明星,所以年輕人來學戲,來參加他班底的人越來越多,他的文濱劇團到最後成為上海申曲的托拉斯(壟斷),當年紅的時候他的人才眾多,達到了兩百多人,有一百零八將之稱,一百零八將都有名有姓的,所以像邵濱孫、石筱英,很多後來大家熟悉的名家都是經過他文濱劇團大浪淘沙的。
筱文濱先生,申曲(滬劇)泰斗、一代宗師、滬劇老演員、滬劇名家、申曲時代標誌性人物。
講到滬劇,一定要提一個人,就是筱文濱。那麼筱文濱先生,茅善玉她在七十年代進學館學滬劇的時候,他還健在,當時他是個不起眼的老先生,什麼人都不知道,原來他就是上海灘當年赫赫有名的滬劇的泰斗,筱文濱先生他的原名不叫筱文濱,叫張文俊。那他為什麼要改名字,一般來講他出來學戲,都要改名換姓跟著師傅的姓,或者當中起一個字,是師傅的名字當中的一個字,成為自己的藝名。那麼筱文濱先生他是出生在老西門,但是他經常在他十一歲時候到八仙橋去看老藝人的演出,當年花鼓戲的時候,八仙橋是個很熱鬧的地方,實際是菜場所以很熱鬧,經常在那裡花鼓戲的藝人在演出敲白地跑筒子這種形式的演出,他湊熱鬧經常去看的,看的時候他就開始迷上了,因為家裡比較清苦,他必須要自己能夠自立,所以在十一歲的時候,因為父親去世,這個時候他就想為母親分擔憂愁,看到外面走街穿巷的花鼓戲的藝人,通過這樣的走街穿巷也是有一定的收入,也是能夠生存的,因此他就下了決心要去學戲。
學戲的時候,這個時候他的歲數大概在十七歲左右,不是那麼容易可以找到邵文濱拜師的,你必須要有中間人,通過各種各樣關係和邵文濱搭上關係,邵文濱當時這個時候已經有名氣了,因此他母親、筱文濱的母親託了各種各樣的關係,才搭上了邵文濱的這一條線,才跟邵文濱聯絡上,邵文濱看到筱文濱以後,欣然答應了,覺得這個小孩長得非常清秀,那麼筱文濱讀過幾年書,所以他的外貌非常儒雅,非常文雅,因此邵文濱非常喜歡他,願意收他為徒,以前拜師收徒也是很有規矩的,必須要有抱徒先生,還要有介紹人中間人,如果你自己去拜先生的話,自己也要準備點禮物的,首先要買一對香燭,要包個紅包,當然紅包裡的錢是六元錢,當年的六元錢,可以講也許是一家人家的一個月的生活費,很厲害的。所以講母親要湊足這六元錢,要動足腦筋,向親戚朋友大家籌集起來才能籌集這六元錢,能夠讓他去拜師,那麼拜師也有場面的,邵文濱輩份裡的朋友或者他的同行都要來參加的,所以是相當隆重的。筱文濱他大概是十七歲拜師的,學了六年,學了六年以後,邵文濱、他的先生就是因為買了軍艦,自己做艦長,在上海灘這時候太招搖了,所以引來了很多的問題矛盾,殺生之禍,之後就死在了大街上,當邵文濱過世以後,這個班底就群龍無首了,沒人來帶頭了就亂了,大家這個時候一致來推選筱文濱出來,來撐這個場面,為什麼要請他來撐這個場面,因為筱文濱曾經讀過幾年書,肚子裡有點學問,但是這麼年輕的時候,很多人已經看出了筱文濱的潛質,非常有一定的號召力,有領導能力,所以大家一致推舉他希望他出來,來挑頭,那時候他大概二十幾歲的時候。
以前拜師收徒,徒弟都是偷學的,叫偷藝,在角落裡的,老師在臺上演出他在角落看,有時候老師在家裡練,他在廂房裡偷聽,是靠這種將藝術偷回來的,所以當初邵文濱這麼紅,自己又很忙還要應酬,不可能來教筱文濱,但筱文濱非常聰明,加上用功加上他自己有點學問,所以他掌握了很多的傳統老戲,他也蠻聰明,掌握好以後,自己會唱了以後,再請師傅來指點的話,師傅倒很願意幫他點撥點撥,所以他的進步非常快,他拜師學藝學了六年,六年以後邵文濱就意外死亡了,那麼他過世以後,筱文濱因為很尊重他師傅的,對師傅的教育記憶猶新很感恩的,當師傅過世以後他非常傷心,特意為先生寫了首滬劇的曲子,叫《哭師開篇》,結果《哭師開篇》是無心插柳,因為他是想表達自己內心的傷感,對先生的紀念,但是這首《哭師開篇》以後,結果大街小巷開始傳唱了,都覺得這段唱腔好聽,能夠流傳,所以慢慢由於《哭師開篇》加上他一些傳統老戲的基礎演出以後,筱文濱的藝術風格逐漸逐漸開始成立了,成立了他一種非常儒雅的,非常有親和力的一種文派藝術。
筱文濱先生出名的一段唱叫《三國開篇》,他的《三國開篇》唱來真是軟糯儒雅、絲絲入扣、悅耳動聽。滬劇圈子裡有句行話,叫“女學西廂男學三國”,什麼意思呢,就是講你初入大門來學滬劇,男生一定要學《三國開篇》,你學了《三國開篇》,對滬劇打好了一個良好的基礎,所以講不論是過去還是後來,首先要學的是《三國開篇》,當時他們戲校學生們他的入門的第一段學的唱腔就叫《三國開篇》。除了《三國開篇》,筱文濱先生還有一段出名的唱腔,就叫《徐阿增出燈》,這段出燈是賦子板,到今天大家聽來還是念念不忘,記憶猶新,那麼賦子板最為講究的就是咬字清楚快而不亂,節奏分明一氣呵成。
筱文濱先生你不要看他年紀輕,但是這個時候他已經有一種超前的意識了,他在藝術的管理,在自己藝術的積累上,他都是有種經驗可談的,當時他在二十幾歲的時候,碰到了一位女藝人,名字叫筱月珍,筱月珍當年這時候已經也是很紅的,她看到了筱文濱的潛力,所以和筱文濱一起來搭班,演男女主角,但是兩個人日久生情,幾年以後他們就結婚生子了,兩個人非常恩愛非常要好,因為他們兩個人的結合使他們在創作上更進了一步,他們兩個人各拿出名字當中的一個字拼在一起,成立了文月社,文月社當時在上海灘已經非常有名氣,創作了很多好的別人喜歡看的,喜聞樂見的摺子戲,文月社因為是筱文濱掌管的,筱文濱非常有眼光,這個時候已經電臺興起了,上海的電臺興起了,大家家裡開始擁有無線電了,這個時候最好的媒體傳播大概就是無線電了,除此之外沒什麼其他,因此他就看中了這塊領域,他覺得這個是可以幫他忙的,他自己出了錢到電臺去做廣告,他要去唱電臺,因為以前一個是唱堂會,一個是唱電臺的,那麼唱了電臺以後,可以一天唱幾檔電臺,當時的電臺應該講比較熱門的,觀眾是可以和電臺馬上打電話進行聯絡的,類似於熱線電話,可以當場來提問你一些問題,也可以當場和你說我想聽哪段唱,由於這樣的點播以後,它的互動性就強烈了,觀眾就開始越來越踴躍了,覺得這個形式非常新穎,而且又能夠聽到自己喜歡聽的申曲的唱段,因此點播的人特別踴躍,他一天唱電臺大概要唱七八趟,所以晚上再去演出,白天還要趕場子,非常的辛苦非常的熱鬧。他利用了電臺以後,他發展了文月社,把文月社的牌子打的很響,開始的時候,他是出了錢去唱電臺,到後來人家商家覺得這是一個商機,願意到電臺來做廣告,在他唱電臺的過程當中插播廣告,那麼廣告的錢就是他的收入了,所以他在這塊領域當中也可以賺錢了。文月社一路向前走了以後,越來越成熟,那麼他的意識越來越超前,他覺得人才是第一位,所以他這個時候招募了很多上海灘當時在本灘當中非常有名氣的好演員來加盟他這個班底,所以他這個班底的人越來越興旺,明星制越來越顯現出來。
當時他跟這些明星的合作方式是怎麼樣一種形式,當然他是老闆,筱月珍是老闆娘,來的人都加盟他,他當然給他們包銀,他通過加盟以後,他自己這個班底、劇團,文月社越來越壯大,所以當時上海灘的大亨黃金榮的大世界,他再次進入大世界去演出,進入大世界演出,黃金榮特別為申曲場子為筱文濱的班底開了一個場面,因為他所有的戲都是馬上能夠現炒現賣的,所以說黃金榮在四樓、大世界的四樓特地把整個一個四樓包掉,給這個申曲場子演出,給筱文濱的文月社演出,一般來講進大世界去玩,去看戲只要買一次門票,就是大世界進場的門票就可以了,然後你各個戲班子都可以去看到了,但是唯獨申曲場子,你除了買門票進來以外,你到四樓去看申曲,你還要加買一張票兩角錢,這就說明了當時筱文濱的文月社紅火的場面,除大世界之外,他還到書場裡,西藏路的一個書場,延安路的一些高檔的書場,都是有筱文濱的文月社在那裡演出的,那麼這個時候筱文濱自己成為一個先生了,也收了很多門徒,所以很多後來加盟他的都是拜筱文濱為師的,他自己開始作為先生來收徒了,筱文濱先生在一九三八年的時候,由文月社改名為文濱劇團,這說明規模就越來越大,越來越好了,文月社到底還是小打小鬧,到了文濱劇團,那是一個劇團了,五臟齊全都有了,所以這個時候的三八年以後的文濱劇團,他的演出更加廣泛,什麼恩派亞小皇后等高檔場所都有文濱劇團的演出,那麼這個時候的演出,筱文濱已經忙得不可開交了,他除了要唱電臺,一天要唱十幾個電臺,還有日日夜夜的場子,還有堂會要演出,因此他不僅自己要演出,他還派出了他自己的徒子徒孫,所有的門生一起出去,播撒出去演出,所以當初文濱劇團在上海灘非常有號召力的。筱文濱先生在這個過程當中逐漸逐漸形成了他自己文派的藝術風格,所以來拜師學藝的人也很多,由於他文派藝術風格的建立,由於他經營管理有很多能力,他懂得怎樣推廣怎樣製造明星,所以年輕人來學戲,來參加他班底的人越來越多,他的文濱劇團到最後成為上海申曲的托拉斯(壟斷),當年紅的時候他的人才眾多,達到了兩百多人,有一百零八將之稱,一百零八將都有名有姓的,所以像邵濱孫、石筱英,很多後來大家熟悉的名家都是經過他文濱劇團大浪淘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