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沉的經遠

    在晚清時節,清軍曾經進口和仿製了種類繁多的西式步槍。下面我們就根據現有資料看一下,這十三響到底指的是什麼步槍。

    兩次鴉片戰爭以後,雖然清朝上下不少人還是不願意正視已經全面落後這個事實,但是至少也意識到了西式槍炮的威力。此時恰逢太平天國運動興起,為了鎮壓太平軍,清政府逐步開始從國外進口西式槍炮武裝清軍,已加強清軍的戰鬥力。

    然而由於清朝的正規軍八旗和綠營已經糜爛不堪,清政府又財政緊張,因此不得不允許各地督撫和地方士紳自己籌餉編練練勇,和太平軍作戰。這些練勇中比較有名的有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左宗棠的楚軍等等。

    比如像左宗棠西征時,其所屬部隊裝備有各類步槍不過兩萬多支,種類就有哈乞開斯、馬蹄泥、標針快,利名登、七響、八響、十三響槍等多種。

    在晚清時節各國都積極研製各類彈倉步槍,按照彈倉位置不同,又分後託彈倉、前託彈倉和機巢彈倉三種。後託彈倉就是彈倉設於槍的後託,前託彈倉的彈倉在前託,機巢彈倉則位於機巢下方。

    不過在早期因為前後託彈倉裝彈較多,還是頗為流行。當時比較有名的兩款十三響步槍中,斯賓塞是後託彈倉,溫徹斯特是前託彈倉,這兩種槍清軍都有裝備。不過清軍裝備的斯賓塞步槍以九響為多,十三響還是溫徹斯特為主。像參加平壤之戰的淮軍所屬盛軍,其騎兵就裝備了溫徹斯特十三連發後膛卡賓槍。

    因此一般提到十三響,又不說明是哪種型號的話,大多可以認為是溫徹斯特十三連發後膛卡賓槍。

  • 2 # 大馬哈魚12

    一提起這個,我就想起中國的紅頂商人胡雪巖,這些裝備都是他親手置辦,他是中國近代歷史最有眼光的人,可惜遇到了李鴻章手下的盛宣懷,使詐導致他一敗塗地。

    十三響快槍的出處是在左宗棠收復新疆的奏章:

    “前督臣左宗棠、撫臣劉錦棠出關,攜運後膛來福馬槍,哈乞開斯、馬蹄泥、標針快、利名登、七響、八響、十三響槍共二萬餘杆。”

    哈乞開斯、馬蹄泥、利名登其實都是當時歐洲新式後膛線膛槍的名字。清允許左中棠可以借洋人貸款,而左中棠的錢袋子就是胡雪巖。胡雪巖根據實際情況,給左中棠統管錢,糧。

    左宗棠所要求的二千萬兩白銀最後得到的也只是清廷所給予的二百萬兩而已,為了籌備軍費,左宗棠自借了五百萬兩,並且在後繼的時間裡連繼向洋商借了一千三百七十萬兩的白銀,就連華商也沒有放過被借走了八百四十六萬兩的白銀。

    武器方面,建立了蘭州製造局,這是一個相當專業的武器製造廠,在後世也是相當的出名,聘請能工巧匠,並且還從國外請來了相當多的專家,為得就是打造出超一流的武器,因為這次的戰鬥一定要打勝,畢竟關係到當時的外中國人是不是輕視自己,尤其是英國與沙俄。

    當時最常用的武器就是德國的螺絲炮與美國的後膛七響槍,尤其是後膛七響槍這可是美國在南北戰爭中最常用的武器,這種槍屬於後膛加彈,而且可以一次連發七槍,威力相當不凡,再後來左宗棠還讓製造局研究出了自己的獨特槍炮,比如劈刀炮與廣東無殼抬槍,這幾乎就是我們自己的發明,但是這還不算完,畢竟戰事不是人為可以控制的,所以到後期還是出現了武器不夠用的情況,於是左宗棠又開始購買外國的武器裝備,也就是歐洲哪邊經常用的毛瑟步槍,這種步槍就是在二戰時期都屬於先進的武器行列。可以說左中棠收復新疆,是在武器上面絕對優良的基礎上,有實力才能有魅力。

    我喜歡的中國近代商人,就是胡雪巖他曾經想過把中國的蠶絲都收集起來,與西洋做買賣時,賺取更多的利益,他也是在搞洋務運動的過程中,與李鴻章的幕僚盛宣懷利益衝突,被李鴻章給逼迫破產的人。我覺得要不是盛宣懷,中國的洋務運動也不會把所有的東西放到一個籃子裡面。北洋艦隊全軍覆沒了,大清就亡了,我想這與慈禧太后歲數大了,不能平衡發展的利益關係了。

  • 3 # 傳奇歷史觀

    為了改變被列強欺辱的局面爆發了洋務運動,購買外國先進武器裝備軍隊,從而快速提高戰鬥力。這裡面有這樣一種武器,可以連射十三發,火力十分凶猛,這種步槍就是溫徹斯特m1873槓桿步槍。這種步槍裝備之初,起到了十分驚人的效果。然而武器能否發揮最大作用關鍵還是在於人,清軍缺乏訓練,許多將領貪生怕死,再好的武器在他們手裡也沒用。

  • 4 # 冷兵器研究所

    十三響快槍的出處是在左宗棠收復新疆的奏章:

    “前督臣左宗棠、撫臣劉錦棠出關,攜運後膛來福馬槍,哈乞開斯、馬蹄泥、標針快、利名登、七響、八響、十三響槍共二萬餘杆。”

    哈乞開斯、馬蹄泥、利名登其實都是當時歐洲新式後膛線膛槍的名字。

    比如哈乞開斯其實就是

    美國的溫徹斯特-哈乞開斯Winchester Hotchkiss

    馬蹄泥(馬梯尼)則是英國的起落式槍機步槍Martini-Henry

    利名登其實就是著名的林明敦或雷明頓,清代則是Remington Model 1871雷明頓槍機下轉式步槍。

    至於十三響快槍,應該是指能裝填十三發子彈的後裝槍。

    晚清歷史上裝備過兩種能裝填13發子彈的後裝線膛槍。

    第一種就是大名鼎鼎的亨利-溫徹斯特槓桿式連發槍,大家在美國西部片裡經常能看到這種槍。

    這種槍在中國被稱為十三音雲者士得,廣東、江南製造局、金陵槍炮局都生產過該槍,以金陵廠產者質量最佳。該槍使用範圍也極廣,使用時間長達70年,中法之戰中馮子材在鎮南關曾經集中一批該槍,予以法軍痛擊。此後,甲午、庚子均大量使用,甚至到滇西反攻時還有民團使用此槍。

    另一種則是瑞士的Vetterli維特利步槍,由SIG的設計師弗雷德里希.維特利Friedrich Vetterli在1866年設計,後來的1867式採用12發管式彈倉,加上彈倉中的1發就是13發。

    這種槍在中國被稱為威利茲步槍。

    根據年代判斷,左宗棠收復新疆所使用的應該是後者,威利茲步槍。

  • 5 # 風去了無痕D

    1885年3月。法國外籍軍團從越南入侵中國廣西,清廷老將馮子材率部出征拒敵。是役,馮子材所部清軍,裝備了大量購自西方的後膛裝填步槍,其中包括了一款能一次性裝填進13發子彈的美國製溫徹斯特槓桿式連發步槍,就是俗語所稱“十三響快槍”。

    於是,清軍在鎮南關附近的大青山、鳳尾山隘口等地,與法軍鏖戰三天,斃傷法軍463人,使其傷亡率佔了其入侵兵力的20%,於是法軍敗退,清軍一路追擊到了諒山,這是清末扺御外敵戰役中少有的勝仗之一,史稱鎮南關大捷。

    而十三響快槍,在這次戰役中發揮出了有效的火力優勢。

    事後,法國潰兵們向其上級報告時指出,自事後,自己的步槍裝填速度比不上清軍的步槍,在火力上吃了大虧等等。

    可見這號稱十三響快槍的溫徹斯特步槍,在這次戰役中發揮出了重要作用,使清軍建立了步兵對射時的火力優勢。

    而早在1875年(光緒元年),左宗棠被任命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籌劃收復新彊之戰時,聚兵於甘肅備戰的清軍,也裝備了大量十三響快槍。

    左宗棠奏摺:前督臣左宗棠、撫臣劉錦棠出關,攜運後膛來福馬槍,哈乞開斯、馬蹄泥、標針快、利名登、七響、八響、十三響槍共二萬餘杆。

    溫徹斯特槓桿式連發步槍,以其能一次裝填13發子彈的大容彈量、及火力持續能力,進入中國後,大受清軍士兵喜愛,然後便以中國順口溜的習慣,給它取了個名字,叫作十三響快槍。

    同時,十三響步槍也是大名鼎鼎的美國好萊塢西部片同的牛仔、土匪、警官等人的標配。

    美國曆史上的西部大開拓時期,牛仔們腰間左輪槍,馬鞍邊上掛著的那杆長槍,就是溫徹斯特槓桿連發步槍。

    而該槍還有一款同型號的霰彈槍。

    溫徹斯特步槍採用槓桿式槍機操作,內建式管狀彈倉供彈。

    該槍誕生問世時,當時大部分的步槍都是以單發裝填為主,每次只能裝填一發子彈。

    而溫徹斯特連發步槍的內建式管狀彈倉內,卻可一次裝填入十多發子彈,再配合槓桿式槍機的快速上膛/退膛,就讓這種步槍在快速射擊與火力持續性上遠遠超越所有的單發步槍。

    由此,這款槍在美國南北戰爭和印地安戰爭期間大放異彩,成了美國槍手們的標誌性武器。

    溫徹斯特步槍大量銷售國外,除清軍採購之外一,也獲得多國軍隊的採用。

    1877年的俄土戰爭。

    奧斯曼帝國軍隊裝備了一定數量的溫徹斯特1866型步槍,在作戰時以壓倒性的射速形成了火力優勢,曾在戰鬥中重創求當時裝備舊式單發步槍的沙俄軍隊。

    十三響步槍的沒落。

    中國購入該槍之後,當年廣東、江南製造局、金陵槍炮局都曾進行過仿缺生產,據稱以金陵槍炮廠生產出來十三響,效能與原廠相差無幾,質量最佳。

    當使用尖頭彈的旋轉後拉槍的機栓動式步槍問世後,十三響的缺點開始一一顯現暴露了。

    比如圓頭子彈威力不足,射程近。

    槓桿式槍機上彈\退彈的設計,使得溫徹斯特步槍而不利於臥射。

    而取代了“十三響”步槍的旋轉後拉槍機式步槍雖然大多隻有五發彈倉供彈,但訓練有素的步兵在實際使用中,射速並不比十三響步槍低了多少。

    然而旋轉後拉槍機式步槍的射程與威力遠超使用圓頭彈的十三響。

    故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十三響這種槓桿槍機連發步槍就被各國軍隊給淘汰了。

  • 6 # 薩沙

    清軍的武器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落後!

    清軍武器真正落後的時代,主要是第一次鴉片戰爭。

    就算是第一次鴉片戰爭,清軍主要落後在輕武器上,火炮同英軍的火炮並沒有代差,是同一類火炮,只是質量上有差距。

    但輕武器上,清軍還在大量使用弓箭和火繩槍,英軍已經普遍使用燧發槍,還使用了部分擊發槍。

    即便如此,英軍的火槍還是比較落後的。雖然英軍燧發槍相對弓箭有著射程的優勢,但弓箭卻有射速優勢,而且可以全天候作戰,燧發槍到了大風大雨的時候就完了。

    清軍之所以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慘敗,主要是常年輕視海軍,導致水師極其垃圾,根本不足以和英國軍艦對抗。

    英軍依靠海上優勢,肆無忌憚的攻擊滿清沿海地區。而這麼長的海岸線,沒有國家可以透過陸地防禦徹底擋住,所以顧此失彼,接連慘敗。

    而清軍陸軍也很垃圾,根本就沒有人願意拼命,經常數千上萬人一觸即潰。

    但到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後,清軍武器裝備就有很大改善。

    其實在剿滅太平軍的時候,無論太平軍還是清軍(尤其是李鴻章的淮軍),都大量裝備了洋人的先進武器。淮軍麾下還有一支常勝軍,最初叫做洋槍隊,是按照西洋陸軍模式建立的僱傭軍。

    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洋務運動蓬勃開展,滿清購買和自造了大量先進武器。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的時候,清軍陸軍雖然裝備五花八門,但槍械和火炮都不落後日軍,甚至部分武器更為先進。

    這個所謂的十三響快槍,通常指的是溫徹斯特十三連發後膛卡賓槍。

    這種槍是西部電影中的常見昂貴武器。

    該槍的特點是裝彈較多,而且可以連續單發射擊。而那個時代,步槍不但是單發步槍,還需要一發子彈一發子彈的裝填,射速很慢。

    而溫徹斯特十三連發後膛卡賓槍(溫徹斯特1866型),採用獨特的彈倉裝彈,結構比較複雜,卻可以連續手拉單發射擊13槍。

    優秀的槍手,可以在1分鐘內連續射掉13發子彈,三四秒就可以瞄準發射一槍,射速非常驚人。

    當年清軍裝備不少這種步槍,常見的是九響的斯賓塞步槍,十三響的就是溫徹斯特。後者在清軍中,被稱為“十三太保”。

    這些快搶實際上起到的是後來的輕機槍的作用,進行一線快速火力掩護。

    該槍的價格複雜,價格也非常貴,即便歐洲大國也沒有大量購買。

    法國於普法戰爭期間訂購了6,000支1866型步槍,而土耳其奧斯曼帝國也在1871年訂購了45,000支步槍和5000支卡賓槍。

    土耳其的這批槍被用於1877年俄土戰爭,期間大展神威,重創使用單發步槍的俄軍。

    根據統計,俄軍每消滅一個使用這種步槍的土軍,要付出4倍以上的傷亡。

    甲午戰爭中,日軍認為清軍的輕武器火力很強,尤其是在遠距離都是亂槍射擊,子彈密集度強於日軍。

    清廷內部也對清軍寄予厚望,認為:“大清快槍快炮之多,甲乎天下!”

    可惜,清軍遠距離射擊精度不夠,造成的傷亡很少。一旦日軍衝入200米甚至400米內,清軍就抱頭鼠竄,不敢拼命。

    雖然每次戰役,清軍耗費大量彈藥,自己傷亡卻很少,擊斃日軍更是屈指可數。

    在甲午戰爭北韓的一系列作戰中,最激烈的就是平壤戰役。平壤戰役中,日軍繳獲了清軍大量武器。當時清軍只顧逃走,連步槍都丟棄了:“凡有大小炮四十尊,快炮並毛瑟槍萬數十杆,將弁私財,軍士糧餉,軍資、器具、公文、密電,盡委之而去。”

    可見,武器再好也要適當的人來用,人慫用什麼也不行。

    有意思的是,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軍曾經僱傭了一箇中國苦力團,負責搬運後勤補給和在前線搬運傷兵。英華人發現,這些中國苦力比英國士兵還能吃苦耐勞,而且非常服從命令。本來英華人看慣了清軍怕死的德性,認為中國苦力也是如此。沒想到,中國苦力卻敢於在最前線冒著槍林彈雨搬運受傷的英國兵。

    英國軍官感嘆道:華人本來應該是最優秀計程車兵,在腐敗的官員手中卻成為一群烏合之眾!

  • 7 # 夏蟲欲飲冰

    清軍裝備的13響快槍,說的要麼是溫徹斯特M1866式步槍,要麼就是瑞士產的維特利步槍(威利茲步槍),我個人認為應該是溫徹斯特M1866式步槍。

    溫徹斯特M1866式步槍是一款武器史上比較著名的槍械,由美國槍械設計師納爾遜發明,是一款在亨利M1860式步槍的基礎上,改進出來的一款槓桿式槍機步槍。

    該槍利用一種機械槓桿作用的裝置,來完成子彈的裝填、擊發、拋殼、再裝填、擊發等全套動作,因此使用者只需要在射擊時一次次拉下溫徹斯特M1866式步槍的扳機護圈就可以實現連續射擊,在熟練槍手的手中,該槍的射速非常驚人,能夠達到近乎半自動步槍的射速。

    溫徹斯特M1866式步槍大約在清同治年間大批次進入中國,華人親切的將其命名為十三太保,又稱十三響、十三音雲者士得。

    而除了中國大量進口以外,土耳其人也曾購買過許多溫徹斯特M1866式步槍,數量超過5萬支,以及數千萬發子彈,這讓土耳其人成功在一次俄土戰爭中,給與俄軍重大殺傷。另外,法華人也曾購買過數千支,用於對付普魯士人。

  • 8 # 平原姍姍

    眾所周知,火藥是中國的發明,但自從發明了火藥以後,深受火器危害最為嚴重的,歷史上受盡屈辱的也是我們國家,近代人把使用火藥的東西稱之為“洋槍洋炮”,我至今記得童年時期經常使用的“洋火”。

    火藥的運用並裝備到部隊的時候是在明朝時期,正是因為火器的運用才讓明朝軍隊格外的強大,那個時期生產的“紅夷大炮”威力的確不凡。但是這些火器還不足以抵擋大清騎兵的鐵騎,建國後的大清並沒有重視火器的發展,仍是信奉長矛和弓箭。

    乾隆年間,英國使臣來建交併願意拿出很多現代化的槍械作為買賣條件,而當時的大清卻以天朝上國自居,自持兵強馬壯根本看不起這些藍眼睛鷹鉤鼻的蠻夷之人,卻對照相機、玻璃鏡子、鐘錶產生了興趣。

    天平天國運動的爆發,才使大清認識到火器的重要性,於是紛紛購買當時的現代化槍械,其軍隊裝備步槍的品種和數量,比現在阿三還要複雜 ,即使如此還是建設了不少的工廠來仿紙製並生產,這也為後來的“洋務運動”埋下了伏筆。

    清末的軍隊雖然已經意識到火器的重要性,但無奈國庫空虛,八旗軍隊貪汙腐敗、軍紀敗壞,常常是手上一支火繩搶腰裡彆著一支大煙槍。即使如此,左宗棠還是在收復新疆前,對武器裝備進行了更新,這點紅頂商人胡雪巖功不可沒,“十三響快搶”就是胡雪巖購買並送給左宗棠的,這種槍的型號應該是1866年瑞士的Vetterli維特利步槍,到中國後稱為威利茲步槍。

  • 9 # 高棉商橋

    不管是十三響,馬克沁,還是克虜伯大炮,或是艦船,大清末年都不落後.落後的是戰術思想,情報指揮系統,以及腐朽的官僚體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既然那麼多西方國家的民眾反對封鎖甚至暴動,那為什麼他們的政府還是要採取防疫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