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執著的辰星ER

    一、產生的年代不同

    釉下彩:最早雛形可以追溯到宋代,一直延續至今。

    釉上彩:在明代從釉下青花彩繪的基礎上所創造出來的。

    從時間上來說,釉下彩的年代更為久遠,從傳承上來講,可以說釉上彩源於釉下彩。

    二、制作歩驟/過程不同

    釉下彩:在生坯或經過烘烤後的素坯上用色料從事彩畫裝飾,再經過上釉,最後窯燒而成,釉彩和彩繪的紋樣是一次燒成,色料充分滲透在坯釉中。

    釉上彩:先要燒成白瓷胎的瓷器之後,再在瓷器的表面用色料進行彩畫裝飾,然後窯燒而成的,彩繪的紋樣與釉彩是分開燒的。

    三、燒成的溫度順序不同

    釉下彩:在生坯上直接進行創作,只需要用色料畫完後上釉,再經1200℃至1300℃左右的窯火燒成就可以了;

    如果是在素坯上畫釉下彩繪的方法的話,則是先把泥坯用800℃燒成素坯,畫完、上完釉之後再經1200℃至1300℃左右的窯火燒成。

    釉上彩:先用1200℃至1300℃左右的窯火燒成白瓷坯,用色料畫好彩畫裝飾後,再用800℃進行二次窯燒。

    四、外表不同

    釉是一種透明的、經久不易變的特殊物質。

    釉下彩:先用色料進行彩畫裝飾,再在其上施釉,釉是在最表層的。所以釉下彩繪出來的器物色彩光潤,表面平滑,滲透連綿,永不褪色,即使久經磨蝕,只要釉面完好,並不減少產品彩繪時的色澤鮮豔度。

    所以我們所看到的歷代釉下彩繪的文物,如魏晉時期的青瓷、唐代的青瓷、三彩釉陶;

    宋代的北方民窯出土的黑白彩繪、紅綠彩繪瓷器;元代的青花、釉裡紅二者均屬於釉下彩繪的分支、等雖然年代久遠,卻均保存的較為完好。作為日用瓷比如杯、碗、瓢、盆等、是很安全的。

    釉上彩:由於是畫在釉面上的,色彩表的顏色有幾百種,繪製的技法比較容易,表現力極強。但是因為色料並沒有與釉料融合,所以所繪製的紋樣突出釉面,摸上去有手感,不會像釉下彩那麼光滑。

    五、分類不一樣

    釉下彩:主要以青花、釉裡紅和釉下五彩為主。

    青花是用一種經高溫燒成後呈現藍色的礦物質顏料繪製而成。在不表現方法上,是以同一顏色的各種深淺不同的色調來表現對象。其特點是:明快、清新、雅致、大方,裝飾性很強,素為國內外人士所鍾愛。並且在世界的制瓷工藝中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

    釉裡紅用一種經高溫燒成後呈現暗紅色的礦物質顏料繪製而成。其表現內容和方法與青花無異,燒成後的沉著熱情,故一般用來表達“吉祥、富貴”。高級製品中常用此法。

    釉下五彩是在青花和釉裡紅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其特點是色彩絢麗、錦繡燦爛,因為其在高溫中也是變化多端,燒成不易,所以很少用來裝飾日用瓷。

    釉上彩繪主要包括古彩、粉彩、新彩等幾種。

    古彩是一種較古的傳統裝飾方法,其名稱是有別於粉彩而言的。特點是色彩鮮豔,對比強烈,線條剛健有力,具有濃厚的民間年畫的風格。

    粉彩是在釉上五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色彩多樣;在表現技法上,從平填進展到了明暗的洗染,風格和筆法上是傳統的中國畫的特徵。無論工筆寫意用粉彩幾乎都能表現。

    新彩是受外來影響而形成的一種新的彩繪方法,在表現技法上用西畫的方法,也可用國畫的方法。

    六、色料不同

    釉下彩:色料用高溫燒成,色料在未燒製前與燒製後的色相變化比較大,而色料中能耐高溫的不多,因此顏色的變化極難掌握。

    釉上彩:色料用的是650℃——800℃的低溫燒成。由於溫度低,許多顏料都能經受這樣的溫度,故燒出來的顏色變化不大。

    七、用的調料品不同

    釉下彩:一般來說用的是甘油、牛膠、乳香油、有的甚至用茶葉水來進行調和色彩。

    釉上彩:多用的調料是樟腦油或松香油進行調和。

    八、技法不同

    釉下彩:以分水法為基礎技法,即在勾好的輪廓線內,用色料填色

    釉上彩:以洗水法為基礎技法,即先用筆蘸“水色”往坯上塌一筆,然後將筆上的顏色洗掉,撓水反復洗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北戴河四月有什麼海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