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
回覆列表
  • 1 # 奮發有為番茄剪輯

    是不同的。
    早期哥窯,以唐代為代表,釉色多為青瓷,器型簡單,釉面細膩,有如柿子皮般的裂紋。
    隨著時間的推移,到宋代時期,哥窯的釉色更為多樣化,不僅有青瓷,還有白瓷、黑瓷等多種顏色,器型也更加複雜多樣化,同時裝飾也更加豐富,出現了彫刻、刻寫等技法。
    並且,宋代哥窯的瓷器釉面呈現出一種著名的“劃花紋”(又稱為“劃花紋所得鐵”)現象,在釉面上形成一條條的紋理潛藏在裡面,使瓷器更為精緻。
    明代哥窯則在釉色上多以米黃色為主,同時裝飾上出現了打花、繪畫、彩繪等更為複雜多樣的手法。
    總之,隨著時代的不同,哥窯的特點也在不斷發展和變化。

  • 2 # 涼笙墨染

    不同時期哥窯的特點不同。
    在唐代,哥窯生產出大量的塑料材料,有些器皿還被鑲上了寶石和珍珠,獨具風采;宋代哥窯的琺琅彩釉則被廣泛使用,器形多變,彫刻精美,具有濃郁的文化氣息;元代哥窯在粉彩、鼓墩彩、釉裡紅等顏色的運用方面達到了頂峰,器形簡潔優美,造型大膽;明代哥窯的作品器型相對於元代來說更為規整,而且也廣泛採用鐵仙石紅彩或粉彩塗飾,釉面呈現立體感。
    因此,不同時期哥窯的特點反映了時代和文化的變遷。

  • 3 # 白族族族族

    哥窯胎體的特點有:

    一是黑胎。

    哥窯胎體為含鐵量高的胎體,哥窯胎體呈煙灰色、鐵黑色。

    二是薄胎厚釉。

    哥窯瓷器釉為失透的乳濁釉,釉面泛一層酥光,釉以灰青、米黃多見,哥窯瓷器追求玉質感,釉面都較厚,釉厚則坯體造型就會改變,所以在坯體上就會製成薄胎。

    三是釉面開片,大小紋片結合。哥窯瓷器釉面所產生的開片,本屬於燒造工藝上的一種病態,它是由於胎體和釉面的收縮率不一致所造成的。一

  • 4 # 用戶7090210231964

    1,胎色分兩類,一類是紫黑、深灰、淺灰,多有“紫口鐵足”。一類是土黃,沒有“紫口”,僅是足端多呈醬褐色“鐵足”。

    2,釉色多為乳濁狀,滋潤肥厚。以灰青為主,也有淺灰青、炒米黃、淺米黃,其中炒米黃油層尤厚。

    3,炒米黃釉面布滿開紋片,開片有大有小,大者深褐色,小者褐黃色,勻整清晰,故稱“文武片”,或稱“金絲鐵線”,也稱“鱔血”。

    4,灰青、淺青的開片為黑色。

    5,胎釉結合緊密,器表手感平滑,有奇妙的藝術效果。

    6,制作精細,多施釉到底,僅圈足無釉。

    7,開片紋路交錯形成許多細眼者稱“魚子紋”,開片較細碎者稱“百圾碎”。

    8,胎質有瓷胎,也有澄泥胎。

    9,一般採用墊餅墊燒,亦有采用滿釉支燒的,此類器底可見到支釘痕。

  • 5 # 天空241520146

    哥窯瓷器胎體大都呈紫黑或棕黃色,器口邊緣釉薄處由於露出胎色而呈黃褐色或紫絳色,底部未掛釉處呈鐵黑色;器面有網狀龜裂紋,重疊猶如冰裂,或成細碎片紋;釉層較厚,最厚處幾乎與胎厚相當;釉面含有一層好似絲綢般的釉光,含蓄柔和,有如皮脂微汗般的潤澤;胎質有粗松與堅緻之分。釉色柔和潤澤,古樸當中透出雅致。

  • 6 # 千冬夏

    1.宋元哥窯的基本特徵是:

    (1)黑胎;

    (2)紫口鐵足;

    (3)金絲鐵線;

    (4)宋代器型;

    (5)氣泡之密似攢珠;

    (6)釉為失透的乳濁釉,釉色為粉青、月白、灰青、青黃多種。

    2、宋元哥窯的基本特徵是

    (1)黑胎;

    (2)紫口鐵足;

    (3)金絲鐵線;

    (4)宋代器型;

    (5)氣泡之密似攢珠;

    (6)釉色帶有龍泉青瓷特徵。

  • 7 # 敏敏

    官窯哥窯瓷器的胎體含鐵量很高的胎土,它們呈現紫黑色或棕黃色,因為他們的瓷器的特點是紫口鐵足,這個鐵足就是指著瓷器的胎土,應為含鐵量高,所以經過燒造以後,瓷器的胎體發黑,所以稱為紫口鐵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棵櫻桃樹結果後乾癟發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