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聊以自娛2

    孫思邈(公元541年-682年,不過這個說法尚存爭議,但對他活過百歲沒有異議),京兆華原(今陝西省銅川)人,唐代醫藥學家、道士。被後人尊稱為“藥王”。

    孫思邈年幼時體弱多病,為了給他治病幾乎罄盡家產。孫思邈自幼聰明過人,日誦千言,西魏大將獨孤信贊其為“聖童”。他通曉諸子百家,博涉經史學術,兼通佛典。十八歲立志學醫,二十歲即為鄉鄰治病。不少人認為他很神奇,下面列舉幾個例子,你看神奇不神奇!

    孫思邈18歲那年,他的嬸嬸得了一種怪病,雖然每天吃的飯很多,但身子卻一天比一天消瘦,最後都皮包骨,看得人非常心痛,嬸嬸非常絕望。他看著嬸嬸的身體狀況,十分難過和不忍心,便根據自己積累的醫藥知識來診斷和治療。他經過觀察和把脈,認為嬸嬸是寄生蟲病,他把這個診斷說出來時,叔叔和鄰居都不信,認為他一個小屁孩,是在胡言亂語。孫思邈給嬸嬸選定了一個土方子,並把藥配好給嬸嬸送過去。嬸嬸有氣無力地接過藥,說“反正活不成了,就試試吧”。嬸嬸喝過藥後,便躺下了。第二天起來後,發現自己的病痛減輕了許多。力氣恢復了一點,臉色也好看了。一連幾天按孫思邈的提醒服藥,嬸嬸沒過多久,身體便完全康復了。得到了親朋友鄰的稱讚!這一次行醫的成功,讓他下定了決心,走上醫生救死扶傷的道路。

    隋開皇元年(581年),孫思邈隱居太白山中,求師學藝。一方面下功夫鑽研醫學著作,一方面親自採集草藥,研究藥物學。認真研讀《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等古代醫書,對中國傳統醫學有深刻的見解,對民間驗方十分重視,廣泛收集民間流傳的單方驗方,熱心為人治病,積累了許多寶貴的臨床經驗。孫思邈從理論到實踐,再由實踐經驗中提煉出新的醫藥學研究成果,形成新的理論。用畢生精力完成了中醫名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被醫藥學者推崇為“人類之至寶”。孫思邈提倡診病方法:“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膽大”就是在給人治病時要像武夫般自信和勇氣,準確而不畏手畏腳,隨機應變、不拘一格;“心小”愛惜生命如同在薄冰上行走,在峭壁邊落足一樣時時謹慎小心。他一生致力於醫學臨床研究,對內、外、婦、兒、五官、鍼灸各科都很精通,有二十四項成果開創了中國醫藥學史上的先河,是繼張仲景之後中國第一個全面系統研究中醫藥的先行者和實踐者,為中國的中醫發展建樹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孫思邈的父親得了雀目病(夜盲症)。母親得粗脖子病(甲狀腺腫大)。孫思邈從太白山回來,按照師父的話,每天給父母吃幾兩肉,但一個月後仍不見效。他再翻遍大量醫書,終於找到“肝開竅於目”的解釋,改讓父母吃牛羊肝,果然見效,不到半個月,他父母親的雀目病和粗脖子病都痊癒了。

    孫思邈在行醫途中,看見幾個人抬著一口薄棺材向郊外的荒丘走去,後面跟著一個哭得淚人一般的老婆婆。孫思邈定神細看,發現從棺材的底縫裡滴出了幾滴鮮血,便急忙上前擋棺詢問詳情。原來棺材裡是老婆婆的獨生女兒,因難產剛死不久,胎兒仍在孕婦的肚子裡。孫思邈聽罷認為這個產婦可能還有救。大家疑惑不解,說“死了”兩個時辰(四個小時)了,怎麼可能救活呢?孫思邈堅決請求開啟棺蓋。只見產婦面色焦黃,脈搏還有微弱的跳動。趕忙取出銀針,選準穴位,找準部位紮了下去,並採用捻鍼手法,慢慢加大力度。過了一會兒,“死去”的產婦竟然奇蹟般地睜開了雙眼,甦醒過來。不久腹中的胎兒也生出來了,發出一聲清脆的啼哭。老婆婆見孫思邈一針救了兩條性命,倒頭便拜,抬棺的人也長跪不起。從此,孫思邈能起死回生的聲名傳遍四方,被稱為“活神仙”。

    孫思邈在長安行醫期間,每天找他看病的人絡繹不絕。他發現有錢人患腳氣的人特別多,引起了他的注意,經過調查,發現他們與不吃粗糧有關,於是用穀糠、麥麩煮湯讓他們喝,效果非常好。

    孫思邈對針灸術也頗有研究,著有《明堂鍼灸圖》,以鍼灸術作為藥物的輔助療法。他認為“良醫之道,必先診脈處方,次即鍼灸,內外相扶,病必當愈”。積極主張對疾病實行綜合治療。在研究醫學的過程中,孫思邈把硫磺、硝石、木炭混合製成粉,用來發火煉丹,這是中國現存文獻中最早的關於火藥的配方。他在所著《丹經內伏硫黃法》一文中,記述了伏火硫黃法的製作方法。

    唐貞觀年間,太宗李世民的長孫皇后懷孕已十多個月不能分娩,臥床不起。太醫束手無策,經人推薦,唐太宗便派人將孫思邈召進了皇宮。由於宮廷規矩,受“男女授受不親”的禮教束縛,孫思邈用“懸絲診脈”的方法診斷。吩咐侍女將皇后左手扶出竹簾,看準穴位猛紮了一針,皇后疼痛,渾身一顫抖。不一會兒,就聽得嬰兒呱呱啼哭之聲。唐太宗大喜,賜他“沖天冠”一頂、“赫黃袍”一件、金牌一面、良馬一匹和黃金千兩、綢緞百尺。唐太宗欲留孫思邈在朝執掌太醫院,但孫思邈不願在朝為官,婉言謝絕了太宗賜給的官位。

    民間傳說,孫思邈還有藥王追車伕,為虎、龍治病,鹿銜仙草,虎守杏林,龍宮奇方等故事。比較離奇,不足為信。但從另一個方面來看,這是對孫思邈醫術、醫德的肯定。

    孫思邈鑽研醫學,善於博採眾長。對於診斷和醫療方面有獨到見解,他曾不遠千里去求教,主張行醫不應有貪求財物的私念,對患者要有同情愛護之心,不論貧富、貴賤、親疏,一視同仁。他也曾拒絕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授予的官職厚祿,但從不拒絕病人的求診。實踐出真知,正是因為孫思邈經年累月的治病救人,並且不斷創新,不因循守舊,抱著過去固有的藥方,墨守成規,才成就了他高超的醫術。他曾經說過,治病三年,而知天下無方可用,因病用方,因人施方,才最終才有的“藥王”稱號。看到這裡,你覺得他還神奇不?

  • 2 # 每天瞭解一個人

    孫思邈(541年出生,卒於682年,不過對於年齡說法不一),陝西省銅川人,唐代醫藥學家、道士,被後人尊稱為“藥王”。其所提出的“養生十三法”流傳後世,享年141歲。

    孫思邈生於西魏大統七年,幼年的孫思邈天資聰慧,7歲能夠背上千字的文章,其中對於老子、莊子的學說頗有研究,就連西魏大臣孤信都稱其為“神童”,由於家境貧寒,再加上體弱多病,所以需要經常看大夫,家裡為了看病花費了不少錢財;18歲時,孫思邈立志成為一名大夫,治病救人多所濟益,哪怕在國子博士這樣的高官的誘惑下,依然一心致力於醫學,後隱居太白山,認真研讀古代醫書,同時廣泛收集民間流傳的藥方,熱心為人治病。唐高宗四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國家藥典《唐新本草》。上元元年,孫思邈年高有病,懇請返回故里,晚年隱居在五臺山專心立著。

    懸絲診脈

    唐貞觀年間,長孫皇后懷胎十月但卻不能分娩,臥床不起。再加上太醫醫治後不見好轉,唐太宗心急如焚,大臣徐茂功便將孫思邈推薦給太宗。唐太宗便派遣使臣馬不停蹄,召孫思邈進了皇宮。在古代,由於有“男女授受不親”的禮教束縛,太醫大都只能根據旁人的口述,診治處方。孫思邈一面叫來了皇后身邊的宮女細問病情,一面要來了太醫的病歷處方認真審閱。然後,他取出一條紅線,叫宮女把線系在皇后右手腕上,孫思邈捏著線的一端,在皇后房外開始“引線診脈”了,不過大家心裡還是有一些懷疑。

    不久,孫思邈吩咐宮女將皇后左手扶近竹簾,看準穴位猛紮了一針,皇后疼痛,渾身一顫抖。不一會兒,只聽得嬰兒呱呱啼哭之聲。唐太宗大喜,欲留孫思邈在朝執掌太醫院,他向唐太宗表達了自己的志願,立志漂泊四方為廣大人民群眾舍藥治病,並撰寫《千金方》濟世活人。太宗不好強求挽留,御賜“沖天冠”一頂、“赫黃袍”一件、金牌一面、良馬一匹和千兩黃金、綢緞百尺。唐太宗十分欣賞孫思邈,後來還曾親臨華原縣五臺山去拜訪孫思邈,並賜頌詞一首。今藥王山南庵內還留有唐太宗御道、“拜真臺”、“唐太宗賜真人頌”古碑一通等。

    藥王醫龍

    一日孫思邈出門,碰見一位穿白衣的少年,帶著許多隨從和馬匹,迎上前來拜謝孫思邈,說道:“小弟承蒙道長相救,父母想見見您。”孫思邈也記不起來到底是那哪戶人家。少年再次懇切拜謝邀請,孫思邈只好隨他一同去。

    少年請孫思邈入內,主人高高興興地上來迎接,嘴裡謝道:“十分感激道長。前不久,小兒偶然外出,突然被愚人傷害,全靠您脫衣救贖,才保全性命。”請孫思邈進入內堂。一位中年婦女領著個穿青衣的小孩出來,再三拜謝說:“這小孩兒呆頭呆腦,被人打傷,全仗道長救護才免一死。”孫思邈這才想起曾經救活一條小青蛇,不過心中十分詫異,便悄悄問身邊的人才知道,原來這是涇陽水府。主人也就是涇陽龍王,龍王請來賓客僚屬,排下酒席,奏起音樂,宴請孫思邈。

    作為報答,龍王問孫思邈想要點什麼謝禮,孫思邈回答說:“本人居住山野,只喜好修道,冥想仙真鍛鍊形神,眼中雖看到各種物事,心中卻沒有什麼欲求。”龍王說:“道長對金錢毫不看重,那怎麼報答您呢?”於是命兒子取來祕藏在龍宮的藥方三十篇交給思邈,說:“您是真正的有道之士,拿著它們可以濟世救人。”後來孫思邈試著用那三十篇醫方治病,效果都很神妙。後來,他編寫《千金方》三十卷,將龍宮之方編入書中。

    一針兩命

    一次,孫思邈從山上採藥回家,路上看見有四個人抬著一副棺材往前走,鮮紅的血從棺材縫裡滴出來,後面跟著一個正哭著的老太婆。孫思邈趕上前去問:“老婆婆,棺材裡是什麼人?”老太婆說:“是我的女兒,剛死了幾個時辰。”孫思邈說:“請開啟棺材讓我看看,好嗎?”老太婆聽後,立即問:“你是醫生嗎?她是因難產折騰了兩天兩夜。嬰兒生不出來,卻把她纏死了,難道還有救嗎?”“可以試一試。我看她流出的血,可能還有希望!”孫思邈說。

    老太婆聽後,馬上叫抬棺材的人一齊動手,把棺蓋開啟。孫思邈仔細摸了摸“死者”的脈搏,感覺到還在微弱地跳動。於是他趕緊選好穴位,用特殊的捻鍼手法給她扎針。不一會兒,一個胖娃娃”哇哇“地生了下來,產婦睜開了雙眼。孫思邈把身邊帶的藥拿出來,向附近的人家要了點熱開水,給產婦灌了下去。過了一會兒,產婦完全甦醒過來。孫思邈一針救了兩條命。

    養生十三法

    在當今時代,遊戲、辦公中很多離不開手機和電腦,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很容易對眼睛、頸椎等身體關節造成損害。據史料記載,孫思邀一直活到 141 歲,是歷史上最長壽的醫生。它是怎樣擁有長壽的呢?其實最大的原因就是他每天都會會做的養生十三法,這套養蘭彗去不但能夠延年益壽,而目以寸於很多慢性病都有很好的預防和治療作用。

  • 3 # 鄭國柱

    可以說孫思邈是頗為神奇的人物,他是一位醫學大家,醫學方面很神奇,精於內外婦兒科、五官科、對食療、鍼灸、預防等方面有研究,是唐代著名的醫學家,《舊唐書》和《新唐書》有傳。

    很多人都知道他發明了阿是穴,首創了導尿術,著有《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他還著有《莊子注》、《福祿論》、《攝生真錄》、《枕中素書》、《千金髓方》、《千金月令》、《千金養生論》、《養性延命集》、《養性雜錄》、《養生銘退居志》、《神枕方》、《醫家要妙》等30餘種書籍。

    孫思邈行醫80年,在很多方面取得成就,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3、在診斷學上達到新水平,創造了“驗透膈法”,對消渴症、霍亂、附骨疽、麻風病、雀盲眼、癭瘤等病認識準確,治療上有效。4、在治療學上有建立,他的蔥葉導尿術、燒烙止血法、食管異物剔除術、竹筒灌腸術等,在當時都是比較先進的。5、在藥物研究上的貢獻,他用食療法治療癭、雀盲眼、腳氣病,都有療效。6、他豐富了養生長壽理論,強調講求衛生,不相信服石,提倡吐故納新,動靜適度等。7、豐富鍼灸療法的理論與技術,他繪製的《明堂三人圖》,是最早的彩色經絡腧穴圖。8、在煉製丹藥方面的成就,還記錄的硫黃伏火法。9、在醫療道德方面有建樹,是大醫精誠的典範。

    孫思邈的神奇,主要表現在他的醫療技術和醫學貢獻上。

  • 4 # 文藏

    孫思邈小時候是神童,記憶力超強,七歲時就能每天背誦上千字的文章。西魏八大柱國之中的獨孤信見到兒時的孫思邈,稱讚道:“這孩子是‘聖童’,只可惜他將來成就非同一般,不好駕馭,難以任用啊。”

    孫思邈《千金方》

    獨孤信很有先見之明,在亂世中,孫思邈志在救死扶傷,無意功名。北周時期,孫思邈因為政局動盪,便隱居到太白山,潛心研究醫學。北周宣帝在位時,由大臣楊堅(隋文帝)擔任輔政大臣。楊堅聽說了孫思邈醫術高超,便徵召他為國子博士。國子博士是五品官,地位在太學博士之上,專門給國子學的學生講課。可是孫思邈竟然裝病在床,推辭了楊堅給他的國子博士一職。而且孫思邈根據時局推測,對身邊的人說:“想必再過五十年,將會有聖人致力於打造太平盛世,到時候我再出去助他一臂之力。”

    孫思邈像

    孫思邈的推測很有道理,天下事分久必合,大約過了五十年,動盪局面終於結束,迎來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唐太宗李世民徵召孫思邈到京城,並熱情地接見他。但孫思邈並沒有喜不自勝,而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唐太宗對此非常欽佩,說:“由此可見,真正的得道高人確實應該被人敬重。”唐太宗把孫思邈當成傳說中的羨門、廣成子那樣的仙人,要給予孫思邈爵位,孫思邈再次謝絕。

    藥王山

    當時,魏徵主持修撰樑、陳、齊、周、隋五朝史書,參與編撰的有姚思廉、李百藥、令狐德棻等人。魏徵他們擔心所修五本史書有所遺漏,便多次拜訪諮詢孫思邈。孫思邈口述起前幾朝的歷史,面面俱到,就像他都親眼見證一樣。要知道,主修五史的人裡,其中資歷最老的姚思廉生於557年(北周開國元年),對南北朝的事應該比較清楚,可他仍要去諮詢孫思邈,可見孫思邈比他經歷的更多,年齡更大。

    藥王廟

    在咸亨四年(673年),“初唐四傑”中的盧照鄰生病,在孫思邈的居所修養。晚年的孫思邈耳聰目明,神采奕奕,盧照鄰忍不住向他探討養生之法。當時孫思邈自稱才九十多歲,可盧照鄰問孫思邈的鄉親們,大家都說他是幾百歲的老人了。另外,盧照鄰又據魏徵等人諮詢孫思邈前朝往事的情況,猜測孫思邈當時絕非九十多歲,而是他一百多歲了。

    網路配圖

    在大唐,孫思邈無異於活神仙,此外,關於他懸壺濟世的傳說,更是枚不勝數。

    參考書目:《舊唐書·孫思邈傳》,唐盧照鄰《病梨樹賦》

    (文:阿風)

  • 5 # 領居家老王

    傳說中的神農轉世,道醫精通,也有說他是有道高真,術法通玄,所謂民間說的“藥到病除”“神仙一把抓”都出在他身上!也間接的說明醫術精湛,用藥老道!晚年成名,屬於大器晚成,自然的經驗豐富!也有人說他是古代神醫中最長壽的道士。也傳說他精通玄學醫道,重養生調理,防病食療在近代也是有科學醫療依據的!傳說也許是虛構的故事,醫的最高境界是什麼?難道不是長壽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大學導師勸你調劑回本校讀研?你會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