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量子不躍遷

    這兩家公司在2014年之前沒有太大的可比性。思科強於企業網市場,而華為強於運營商電信市場。就目前來說,雖然華為也有企業網產品線,但是從技術實力和產品實力上來說與思科還有一定差距。但華為近些年在企業網市場上投入不斷加大,所以也算是已經與思科展開了真正的較量,當然,在國內市場這種較量毫無懸念。

    思科在企業網上應該是鼻祖級的存在,他發明了路由器,他的企業網路標準也是事實上的網際網路行業標準,所以要在技術上超越思科,難度很大。現在思科的問題是在斯諾登事件之後,他的市場份額不可避免的萎縮,甚至一度傳出他要與愛立信進行抱團取暖的傳聞。在未來,思科的市場份額還將不可避免的被蠶食壓縮,誰讓他有這麼一個不靠譜的爹呢。

    對於企業網產品線,華為早前一直搖擺不定,也就有了把資料產品線與3com成立合資公司華為3com,2006年又將其中的49%股權出售給3Com的故事,那時候的華為想的是是聚焦核心業務收縮戰線。但形勢比人強,隨著運營商市場面臨重大挑戰,開闢企業網市場也是勢在必行,在2014年前後,華為又開始重金投入企業網產品線。直至這個時候,他才與思科真刀真槍地幹上了。

  • 2 # 王石頭科技

    從去年5月美國打壓華為開始,到現在已經過去整整一年了,對於華為公司來說,這絕對是企業發展最難的一年,但在20萬華為人的共同努力之下,華為卻實現了逆境增長。

    根據華為官方公佈的2019年財報來看,公司實現銷售收入8588億元,同比增長19.1%,從這個表現可以看出,華為並沒有因為美國的打壓而受到太大的損失。

    華為能夠面對美國的打壓卻絲毫不動盪,其實也是有原因的,特別是研發投入一直都是世界領先,過去一年裡華為投入了1317億元,首次同時超過了三星和蘋果。在高投入之下,華為的通訊、手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特別是在5G領域,華為更是斬獲了多項世界第一,這也讓我們中國人為之驕傲和自豪,總的來說,華為作為中國民營科技企業的代表,確實給中國科技行業帶了個好頭。

    事實上華為的實力不僅僅只有中國人認可,它的實力得到了海外媒體的高度認可。日前英國品牌評估機構Brand Finance就釋出了“2020年全球十大最具價值電信基礎設施供應商品牌”榜單,華為不出意外的再次拿到了全球第一名。

    從Brand Finance公佈的榜單結果來看,華為以650.84億美元的品牌價值,穩居電信基礎設施供應商品牌榜單第一名,作為美國老對手的思科則以233.22億美元排在第二名,第三名的諾基亞只有99.05億美元,高通則排名第四,中興第五。

    這份品牌價值榜單顯示,華為比老對手思科多了417.62‬億美元,約合3000億人民幣,對於這份超越實屬正常,畢竟2019年思科的年銷售額僅517億美元,摺合人民幣約3650億元,相比華為超過8500億的銷售額,差了接近5000億元。

    事實上在30多年前華為剛成立那會兒,跨國巨頭美國思科完全沒有把華為放在眼裡,如今30年過去風水輪流轉,思科已經被華為遠遠地甩在了身後,無奈一聲驚歎,華為的崛起已經影響了美國巨頭的地位,難怪美國會刻意打壓華為。

    但美國的打壓並不會讓華為屈服,在5G到來之際,華為取得的5G商業合同已經達到了91份,比其對手愛立信、諾基亞都要多,依然是業內第一。正如上面所說,華為有這份成績是和它的投入息息相關的,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如此高額的投入之下,華為將會變得更加強大!

  • 3 # 怪誕科學

    這裡對待客戶提出的訴求

    本回答主要側重於交換機和資料中心產品

    華為對待客戶的態度:以客戶為中心。換言之也就是客戶提出的要求會盡全力解決,滿足。

    思科對待客戶的態度:按照自己的調研,經驗,技術積累來給客服提供服務。

    這個兩種態度各有利弊。從市場角度看,思科在引導市場,引導技術。這也毋庸置疑,畢竟他們長期以來都是這方面的市場第一,他們有一種權威的象徵,客戶提出的訴求他們可能直接說no。但是不利的一點是他們會逐漸失去客戶。客戶在他們面前像“傻子”一樣。因為他們是權威,佔據著大量的話語權。

    華為的態度很容易迎合客戶,很容易佔據更大的市場。但是不利的地方就是工作人員的壓力太大了,有些客戶的訴求確實太過離譜。

    插曲:華為最早和思科競爭的時候,是被吊打的。這一點都沒有誇張。斯可畢竟是這方面的老大。但是思科沒有去仔細考慮中國的國情,或者他們本可以把扼殺在搖籃裡,但是他們錯過了。當初思科的市場主要在大城市,甚至只集中在一些一線城市,因為他們覺得去其他城市的成本遠大於收入,所以就沒有繼續擴張。正是這一點被華為鑽了空子。華為極力擴張中小城市,走“農村包圍城市路線”逐漸以低廉的價格,優質的服務來擴大市場。那一輩華為人是真英雄。包括後來的非洲市場、中東市場等等這些思科當初不願意去的地方,都有華為的身影。也正是這樣才有今天的華為。

    產品售後上

    華為人基本上24小時線上,無論什麼時候,只要你一通電話,都會第一時間去解決。這與外企的工作氛圍還是很不一樣的。這樣的服務很容易吸引客戶,吃掉大片市場。但是工作人員時長在超負荷、高強度、高壓力的環境下工作。當然待遇上華為也從來不吝嗇。

    華為的短板

    華為現在還有很大的領域沒有思科大,正很正常。蛋糕很大,華為人還需要努力去搶,至少去搶佔國內的市場。希望華為越來越好。

  • 4 # summer課堂

    01 利潤有差距

    分析一下兩家2018年公司業績與財報:

    思科2018年銷售額:493億美元(合計人民幣:3461億),淨利潤:127億美元(合計人民幣:889億人民幣)華為2018年銷售額:7212億人民幣,淨利潤:593億。

    也就是說,華為銷售額是思科的2倍,淨利潤僅為思科的67%。

    另外,華為企業業務佔比23.8%,即740億人民幣,而思科3500億人民幣,有差距吧?

    02 技術尚有差距

    華為這些年的確取得了不少技術突破,做出來了爆品,比如運營商叢集路由器。但總體數通技術積累和沉澱尚有差距:

    行業標準:華為目前在通訊領域開始挑戰高通,但數通領域思科還是標準引領者;

    裝置特性差距:同時考過CCIE和HCIE,都知道思科產品feature要遠多於華為;

  • 5 # 微回收

    2003年,思科訴華為產權案,思科敗訴,就已經說明了問題!2018年12月19日著名的市場調查研究機構Dell"Oro Group,公佈了一個2018年前三季度的最新排行榜單,在2018年的前三季度通訊公司前五的排名是,來自中國的華為,來自芬蘭的諾基亞,來自瑞典的愛立信公司,來自美國的思科公司,何來自中國的中興。

    而思科最重要的市場其實就是美國,思科之所以能夠反超中興,也是因為中興去年被制裁!

    即使是在通訊裝置方面,華為也早已經超過了思科!

    現在5G時代已經來臨,5G最重要的基站無線裝置、微波傳輸、晶片,思科根本就是空白。在核心網方面,思科收購的一個小公司擁有一定實力,但離華為有5年以上的差距。

    你可以問華為和愛立信之間誰勝誰負,思科,就不要拿出來比了!

  • 6 # 趙趙趙閱川

    個人覺得這句話可以顛倒過來寫了,及思科與華為相比有哪些差距?

    其實華為從綜合實力上來說,早已超越思科,若不是思科以國家安全為由,反覆阻撓華為進入美國市場,思科很可能早已連自己的大本營和根據地的市場都丟掉了。並且從最新的通訊行業營收資料來看,華為的收入已經接近思科、愛立信、諾基亞幾大巨頭之和了。華為2018年營收超過1000億美元大關。同比增長17%左右!思科2018財年淨營收為493億美元,比2017財年的480億美元增長3%。

    不僅如此,在研發方面,思科的投入也遠遠比不上華為。

    與之相對應的,華為的專利申請數已經多年在全球排名第一,力壓德國的西門子,南韓的LG、三星以及美國的高通,而思科在很多年前的專利申請數就已經掉出了全求前十。

    所以,不是華為與思科比有差距,而是思科與華為比有差距。

  • 7 # BP蟲

    華為搞出了5G,思科也搞出了5G。思科的5G,上星期也測試成功了,美國也隨之宣佈:美國5G也成功了。可美國5G報出的速率還不如中國移動年初升級的4G+。這就是華為與思科之間的差距。

  • 8 # 鴻蒙之役ChinaRise

    若不是美國貿易保護。思科已經被華為幹掉了,而不是你還在這邊講華為還差思科多少。現在的華為=愛立信+思科+諾基亞

  • 9 # 搖搖擺擺的胖子

    華為最牛B的地方在於固網vs思科,行動網路vs愛立信,移動裝置端vs蘋果三星,而且都是從追趕到追隨到只差半個身位,另外在其它一些領域也處於二線陣營。

  • 10 # 冰封飛飛

    openwrt是思科被迫開源的,結果養活了n多路由器廠商。

    開源測試儀流生成器trex,用好了能節省很多買測試儀的預算。

    思科還是給數通行業貢獻了很多東西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歷史上,越劇歷史上舒錦霞的早年經歷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