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錦霞老師,有名王派花旦、有名旦角、王派傳人、國家一級演員、師承王文娟老師、越劇名家、戲劇梅花獎得主。
話說2001年初溫州,由溫州越劇團排演的經典劇目《白兔記》正在這座城市中演出,劇中李三娘的飾演者舒錦霞憑藉著出色的唱功和優美的身段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於在該劇中的優秀表現,舒錦霞獲得了中國戲劇界的最高榮譽梅花獎,得知這一訊息,舒錦霞感慨萬千,她心裡很明白,自己能取得今天的成績,同恩師王文娟的教導密不可分。
舒錦霞後來回憶說,她(王文娟)說只要你不放棄越劇,只要你好好去推廣越劇,好好去演唱王派越劇,也希望去多帶一些學生,她說更好地去把王派,把越劇去傳播。這也是老師的一個初衷。舒錦霞第一次聽到王文娟的名字,是在她十六歲的時候,那是1978年,在影院裡舒錦霞觀看了王文娟主演的越劇電影《紅樓夢》。第一次《紅樓夢》中少男少女這麼一個愛情故事,這麼一個名著衝進他(我)們的眼球,應該是給她的視覺聽覺都非常的全新的,所以那個時候她覺得,這個蠻好玩的也很喜歡,然後連續看了好幾場,看了都哭了。這部電影讓舒錦霞喜歡上了越劇,高中畢業後她進入黃岩越劇團,開始系統地學習戲曲,因為扮相好嗓子亮,舒錦霞很快有了上臺演出的機會,她還記得自己第一次去上海,就是跟著劇團去表演。一個黃毛丫頭,什麼都不懂的時候,就可以到大上海去演出了,他們是連夜過去,要坐二十四個小時客輪,一個大輪船,真的她暈船了吐得一塌糊塗,到了上海以後,這個腳踩下去腳踩棉花,整個是很搖搖晃晃的,她想第二天自己應該怎麼唱呢,到第二天上場以後,出場還是搖晃的所以一出場,口齒不清楚顛倒的,那一天舒錦霞不僅狀態不佳,而且還有點感冒,但令她感到意外的是她剛一張嘴,就贏得臺下觀眾的陣陣掌聲,因為是感冒,她覺得這嗓子粗粗的,她想唱不好很擔心,然而觀眾尤其的喜歡,他說這個旦角唱得越劇味特別濃,因為越劇是鼻腔共鳴比較多,感冒了都是鼻音,因為這個聲音出來都是霧茫茫的,但是越劇可能就是這種帶點鼻腔的特別好聽,你越是感冒它越是好聽,就這個時候覺得觀眾喜歡了,那自己要往這方面去努力,所以很多時候嗓子好的時候,也去按照那個方法用感冒的方法去唱,所以越劇還是有它特有的那種委婉纏綿,比較清麗多姿的這麼一種發音的特色,跟其它劇種真不一樣。
隨著名氣漸長,1987年,舒錦霞進入了浙江省越劇團,她希望有朝一日也能夠像自己的偶像王文娟一樣,成為深受觀眾喜愛的越劇演員。她(舒錦霞)曾言,老師已經是全球的大明星了,一部《紅樓夢》當初電影播放,它勝過好萊塢的大片,真的很多人不是看一場,是看無數場,這個是國外的很多愛好者,都是慕名前來,她(王文娟老師)真的是一個性格演員,她不是本色演員,她可以演《追魚》,演得那麼的活潑可愛,然後演林黛玉呢,身上的那種文氣那種涵養,她對《紅樓夢》的把握,全劇的把握和林黛玉這個人物內涵的那種把握真的她覺得是沒有人能超越,太棒了。只是在那時,王文娟已經是越劇界的泰斗級人物,而舒錦霞不過是一個初出茅廬的年輕演員,要見上偶像一面難上加難,幸好劇團裡的一位老前輩得知了舒錦霞非常喜歡王文娟的表演,就藉著一次到上海演出的機會,特意把舒錦霞引薦給王文娟,那個時候一到上海他就帶著她到王老師家裡,馬上就唱給老師聽,老師很喜歡她,所以他說可以拜老師的,她當初可能也是蠻有個性的,她覺得自己越劇剛剛會唱,也唱得並不好,現在拜老師完全是覺得借老師的光環,她想等自己學好了,以後獲得一些獎項以後我再來拜。但是想要在越劇界裡唱出點成績並不容易,更何況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港臺音樂大舉進入內地,傳統越劇面臨著和現代的流行音樂,爭取觀眾的考驗,可以說大街小巷戲曲幾乎聽不到了,全是歌曲,所以她也借那個機會,學了很多歌曲,比方說鄧麗君的老歌,英文歌《yesterday,once,more》,還有一些閩南歌,粵語歌都學民歌,學了之後帶給她一些思考了,那她(他)們越劇是否也可以通過借鑑現代的這麼一些媒體的一些借鑑,能傳播的更廣呢,能不能把傳統越劇和流行音樂結合起來呢,舒錦霞開始進行這樣一個大膽的嘗試,她看了毛阿敏的楊鈺瑩的這些,那英的MTV,那她們的MTV這種多變的這些鏡頭語言,這種鏡頭語彙傳遞得特別的到位,那越劇你看戲曲頻道,一句唱唱腔有多長,它的鏡頭就有多長,那麼慢的節奏,肯定就要換頻道了,所以那個時候她就是說,能否也像這些MTV一樣,我們保留唱腔越劇的本體,慢慢地唱,但是鏡頭的畫面,鏡頭的語彙能否資訊多一點,這個是就搞了這麼一些想法,就把林黛玉焚稿拍成一個非常時尚的MTV。
1995年,這部被拍成MTV的越劇《焚稿》一經推出,立即獲得了業界的好評,並且還獲得了中國第七屆音樂電視金獎。當初從中央臺一套播到八套,連續播放這個五分鐘,而且她覺得她自己演戲演了二十幾年,還沒有這五分鐘的傳播力度強大,畢竟他們戲曲演員受眾還是很小,那麼通過電視機通過這麼一個視窗,通過熒屏讓更多的人來熟知他們,因為他們就是符號,她就是越劇的一個傳播者,所以就是一個符號,讓更多的人通過她來了解越劇。到了1997年,離舒錦霞第一次見到王文娟已經過去了十多年,但是舒錦霞從來沒有放棄過想拜王文娟為師的想法,就在這一年,王文娟來到舒錦霞的家鄉演出,兩個人再一次相遇了,她是拿著《林黛玉焚稿》這個MTV,她給老師看,她說其它的獎項就不彙報了,就這個老師看一看聽一聽,自己有沒有這個資格拜老師了,所以老師就在她的車上聽的,她就說了,你現在唱得老好了,幹嘛非要拜老師,我們相互交流好了,老師很謙卑的,她真的這麼說,那舒錦霞她說不行這是我的夢想,自己是一定要希望自己有成就以後來拜老師,她就問老師了,她說老師拜師應該怎麼拜的,她說老簡單了磕三個頭好了,磕三個頭好了,她當初那她就說那我要磕六個頭,三個頭是向老師學習藝術藝德,那麼另外三個頭還是學習老師的為人處事。
從那以後,舒錦霞每遇到越劇表演方面的問題都會請教王文娟,2000年,溫州越劇團邀請舒錦霞參加在溫州舉辦的首屆國際南戲研討會,希望她能夠在展演劇目《白兔記》中出演李三娘的角色,接到這個訊息,舒錦霞很是猶豫。因為小孩還很小,有時候也覺得心裡挺委屈的,人家演一個戲可以在自己的劇團裡,像我為什麼要離鄉背井的拋下這麼小的孩子,要跑到溫州去,這樣去演的話自己覺得值嗎,的確是有這麼一些猶豫,再加上她當時好幾年沒有演古裝戲了,如果演這麼一個傳統戲對她又是一個挑戰,她又要重新開始練臺步、水袖這些肢體語言都要練習,關鍵是孩子的一個牽掛,所以當初她很矛盾的一個心理,她給恩師打了電話,後來老師說編劇是當初他們文化廳的一個副廳長顧頌恩老師,她說有這麼好的一個編劇,一個好的劇本,導演是楊小青,大名鼎鼎這麼一個大導演,她導了很多很多戲,小百花的這個《陸游與唐婉》,這些都是她導的,所以憑著這些,她說你應該要去,聽了老師的一席話,舒錦霞終於下定決心,接下了這次演出任務,舒錦霞要飾演的李三娘在戲裡的年齡跨度大,人物感情變化多,這給她的表演帶來很大的難度,首先從一個二八年華的少女,到一個飽經風霜的婦人,二者在聲音上就要有所區別。演唱原來小姐的時候,提氣來唱的、往上走,那麼到了十六年之後的一出場,把十六年的這種她這個挑水和推磨變成一個家常便飯了,不要刻意的自己在挑水自己在推磨,她就是說眼睛不看,她也會做這些動作,她在挑水她在倒水,她就把她想像成這樣,也就自然了,她的眼神是走神的,在想著兒子想著丈夫,然後她的動作,她就在做這些動作這就對了,包括演唱當中,十六年每天就是這麼挑水,把她唱得木訥唱得嘆氣,她是用了一些嘆氣式的演唱,就是嘆出來的,不是唱出來的。
舒錦霞老師,有名王派花旦、有名旦角、王派傳人、國家一級演員、師承王文娟老師、越劇名家、戲劇梅花獎得主。
話說2001年初溫州,由溫州越劇團排演的經典劇目《白兔記》正在這座城市中演出,劇中李三娘的飾演者舒錦霞憑藉著出色的唱功和優美的身段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於在該劇中的優秀表現,舒錦霞獲得了中國戲劇界的最高榮譽梅花獎,得知這一訊息,舒錦霞感慨萬千,她心裡很明白,自己能取得今天的成績,同恩師王文娟的教導密不可分。
舒錦霞後來回憶說,她(王文娟)說只要你不放棄越劇,只要你好好去推廣越劇,好好去演唱王派越劇,也希望去多帶一些學生,她說更好地去把王派,把越劇去傳播。這也是老師的一個初衷。舒錦霞第一次聽到王文娟的名字,是在她十六歲的時候,那是1978年,在影院裡舒錦霞觀看了王文娟主演的越劇電影《紅樓夢》。第一次《紅樓夢》中少男少女這麼一個愛情故事,這麼一個名著衝進他(我)們的眼球,應該是給她的視覺聽覺都非常的全新的,所以那個時候她覺得,這個蠻好玩的也很喜歡,然後連續看了好幾場,看了都哭了。這部電影讓舒錦霞喜歡上了越劇,高中畢業後她進入黃岩越劇團,開始系統地學習戲曲,因為扮相好嗓子亮,舒錦霞很快有了上臺演出的機會,她還記得自己第一次去上海,就是跟著劇團去表演。一個黃毛丫頭,什麼都不懂的時候,就可以到大上海去演出了,他們是連夜過去,要坐二十四個小時客輪,一個大輪船,真的她暈船了吐得一塌糊塗,到了上海以後,這個腳踩下去腳踩棉花,整個是很搖搖晃晃的,她想第二天自己應該怎麼唱呢,到第二天上場以後,出場還是搖晃的所以一出場,口齒不清楚顛倒的,那一天舒錦霞不僅狀態不佳,而且還有點感冒,但令她感到意外的是她剛一張嘴,就贏得臺下觀眾的陣陣掌聲,因為是感冒,她覺得這嗓子粗粗的,她想唱不好很擔心,然而觀眾尤其的喜歡,他說這個旦角唱得越劇味特別濃,因為越劇是鼻腔共鳴比較多,感冒了都是鼻音,因為這個聲音出來都是霧茫茫的,但是越劇可能就是這種帶點鼻腔的特別好聽,你越是感冒它越是好聽,就這個時候覺得觀眾喜歡了,那自己要往這方面去努力,所以很多時候嗓子好的時候,也去按照那個方法用感冒的方法去唱,所以越劇還是有它特有的那種委婉纏綿,比較清麗多姿的這麼一種發音的特色,跟其它劇種真不一樣。
隨著名氣漸長,1987年,舒錦霞進入了浙江省越劇團,她希望有朝一日也能夠像自己的偶像王文娟一樣,成為深受觀眾喜愛的越劇演員。她(舒錦霞)曾言,老師已經是全球的大明星了,一部《紅樓夢》當初電影播放,它勝過好萊塢的大片,真的很多人不是看一場,是看無數場,這個是國外的很多愛好者,都是慕名前來,她(王文娟老師)真的是一個性格演員,她不是本色演員,她可以演《追魚》,演得那麼的活潑可愛,然後演林黛玉呢,身上的那種文氣那種涵養,她對《紅樓夢》的把握,全劇的把握和林黛玉這個人物內涵的那種把握真的她覺得是沒有人能超越,太棒了。只是在那時,王文娟已經是越劇界的泰斗級人物,而舒錦霞不過是一個初出茅廬的年輕演員,要見上偶像一面難上加難,幸好劇團裡的一位老前輩得知了舒錦霞非常喜歡王文娟的表演,就藉著一次到上海演出的機會,特意把舒錦霞引薦給王文娟,那個時候一到上海他就帶著她到王老師家裡,馬上就唱給老師聽,老師很喜歡她,所以他說可以拜老師的,她當初可能也是蠻有個性的,她覺得自己越劇剛剛會唱,也唱得並不好,現在拜老師完全是覺得借老師的光環,她想等自己學好了,以後獲得一些獎項以後我再來拜。但是想要在越劇界裡唱出點成績並不容易,更何況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港臺音樂大舉進入內地,傳統越劇面臨著和現代的流行音樂,爭取觀眾的考驗,可以說大街小巷戲曲幾乎聽不到了,全是歌曲,所以她也借那個機會,學了很多歌曲,比方說鄧麗君的老歌,英文歌《yesterday,once,more》,還有一些閩南歌,粵語歌都學民歌,學了之後帶給她一些思考了,那她(他)們越劇是否也可以通過借鑑現代的這麼一些媒體的一些借鑑,能傳播的更廣呢,能不能把傳統越劇和流行音樂結合起來呢,舒錦霞開始進行這樣一個大膽的嘗試,她看了毛阿敏的楊鈺瑩的這些,那英的MTV,那她們的MTV這種多變的這些鏡頭語言,這種鏡頭語彙傳遞得特別的到位,那越劇你看戲曲頻道,一句唱唱腔有多長,它的鏡頭就有多長,那麼慢的節奏,肯定就要換頻道了,所以那個時候她就是說,能否也像這些MTV一樣,我們保留唱腔越劇的本體,慢慢地唱,但是鏡頭的畫面,鏡頭的語彙能否資訊多一點,這個是就搞了這麼一些想法,就把林黛玉焚稿拍成一個非常時尚的MTV。
1995年,這部被拍成MTV的越劇《焚稿》一經推出,立即獲得了業界的好評,並且還獲得了中國第七屆音樂電視金獎。當初從中央臺一套播到八套,連續播放這個五分鐘,而且她覺得她自己演戲演了二十幾年,還沒有這五分鐘的傳播力度強大,畢竟他們戲曲演員受眾還是很小,那麼通過電視機通過這麼一個視窗,通過熒屏讓更多的人來熟知他們,因為他們就是符號,她就是越劇的一個傳播者,所以就是一個符號,讓更多的人通過她來了解越劇。到了1997年,離舒錦霞第一次見到王文娟已經過去了十多年,但是舒錦霞從來沒有放棄過想拜王文娟為師的想法,就在這一年,王文娟來到舒錦霞的家鄉演出,兩個人再一次相遇了,她是拿著《林黛玉焚稿》這個MTV,她給老師看,她說其它的獎項就不彙報了,就這個老師看一看聽一聽,自己有沒有這個資格拜老師了,所以老師就在她的車上聽的,她就說了,你現在唱得老好了,幹嘛非要拜老師,我們相互交流好了,老師很謙卑的,她真的這麼說,那舒錦霞她說不行這是我的夢想,自己是一定要希望自己有成就以後來拜老師,她就問老師了,她說老師拜師應該怎麼拜的,她說老簡單了磕三個頭好了,磕三個頭好了,她當初那她就說那我要磕六個頭,三個頭是向老師學習藝術藝德,那麼另外三個頭還是學習老師的為人處事。
從那以後,舒錦霞每遇到越劇表演方面的問題都會請教王文娟,2000年,溫州越劇團邀請舒錦霞參加在溫州舉辦的首屆國際南戲研討會,希望她能夠在展演劇目《白兔記》中出演李三娘的角色,接到這個訊息,舒錦霞很是猶豫。因為小孩還很小,有時候也覺得心裡挺委屈的,人家演一個戲可以在自己的劇團裡,像我為什麼要離鄉背井的拋下這麼小的孩子,要跑到溫州去,這樣去演的話自己覺得值嗎,的確是有這麼一些猶豫,再加上她當時好幾年沒有演古裝戲了,如果演這麼一個傳統戲對她又是一個挑戰,她又要重新開始練臺步、水袖這些肢體語言都要練習,關鍵是孩子的一個牽掛,所以當初她很矛盾的一個心理,她給恩師打了電話,後來老師說編劇是當初他們文化廳的一個副廳長顧頌恩老師,她說有這麼好的一個編劇,一個好的劇本,導演是楊小青,大名鼎鼎這麼一個大導演,她導了很多很多戲,小百花的這個《陸游與唐婉》,這些都是她導的,所以憑著這些,她說你應該要去,聽了老師的一席話,舒錦霞終於下定決心,接下了這次演出任務,舒錦霞要飾演的李三娘在戲裡的年齡跨度大,人物感情變化多,這給她的表演帶來很大的難度,首先從一個二八年華的少女,到一個飽經風霜的婦人,二者在聲音上就要有所區別。演唱原來小姐的時候,提氣來唱的、往上走,那麼到了十六年之後的一出場,把十六年的這種她這個挑水和推磨變成一個家常便飯了,不要刻意的自己在挑水自己在推磨,她就是說眼睛不看,她也會做這些動作,她在挑水她在倒水,她就把她想像成這樣,也就自然了,她的眼神是走神的,在想著兒子想著丈夫,然後她的動作,她就在做這些動作這就對了,包括演唱當中,十六年每天就是這麼挑水,把她唱得木訥唱得嘆氣,她是用了一些嘆氣式的演唱,就是嘆出來的,不是唱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