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sylvia要長大

    我覺得自己有一種超能力就是破碎的心情總能在幾個小時後修補完好,說的難聽叫心大 說的好聽點叫天生帶著醉意出生一樣,每個人都擁有一種渴望擁有超能力的心情,就像失眠者夢想有一種意識的缺失,這樣他們可以很快入睡,就像雜技演員夢想有一種重力的缺失,以便他可以永遠不跌下來,我很喜歡自我沉澱的感覺,一個人站在熱鬧非凡的大街上,聽著小巷裡傳來的狗叫,看著人來人往忽明忽暗的燈光,每個人懷著只有自己知道的心事,彼此卻靠的很近,雖然很多人都在說話,可是沒有人在認真聽,因為很多人都在說話,所以你想認真聽都聽不懂他們在說什麼。因為一直存在的蝴蝶效應在身體裡發作,所以其實我們手裡現在能夠擁有的感情,歸根到底也就是幾個人的事吧,我是一個吃葡萄喜歡把最好的留到最後吃的人,雖然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裡最壞的,但是這樣我就會永遠滿懷期待的等著下一顆的到來了,希望遇人也是如此吧,很喜歡一個比喻 是把人比做是一個四處遊蕩卻盛滿禁忌的祕密,真的再恰當不過了。

  • 2 # 沃克特爾

    活到“五十而知天命”的歲數,我感悟出了一條“以一慣之”的道理,即:“善是人生一切的根源”。

    “天之大德,曰生”,中國道家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易經》“易有太極,是生兩議,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見吉凶,吉凶生大業”。總結起來都是“道生萬物”的思想。西方哲學中,“哲學”的原始含義是“愛”的意思。無論是“生”,還是“愛”,其本質的思想源頭都是“善”。

    另外,在“善”的基礎上,個人的“善能生慧”、“慧而能靜”、“靜而知止”、“慧而生智”,又有“智者壽,仁者壽”,等等,一大堆大道理、大理論性的東西。佛學的“善知識”、“善理論”、“心善,言善,行善”,也是強調這一點。

    通俗點講,“善”是一切良好思想品德和有益行為的根源。沒有“善”的思想,就不會有“善”的心底,也不會有“善”的語言,更不會產生“善”的行為,和“善”的結果。“善”的對立面就是“惡”,邪惡的理論、思想、心態、語言、行為,必然導致邪惡的破壞他人和有害於公共社會的惡果。

    因此,“以一慣之”的堅持“善”是做人做事的關鍵,是人一生能夠取得進步、成功和勝利的根源。

  • 3 # 寅如易

    今天收到一本書,很高興,但書本從翻開的第一頁開始,人一下子傻掉了,密密麻麻,字那麼多,頭暈啊。有一位哲學教授打算從六十多歲開始創作屬於自己的哲學著作,但大半輩子過了,康德還沒研究完,黑格爾才進行了一點,預計到了七十多歲,很可能還是沒完沒了,於是才倉促的半教學半創作。人生苦短啊。

    對於人生的感悟,首先我想到第一個字:限。限,其實就是為了約束自己。佛家中的戒,孔子的恕,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說到底也是為了約束自己。為什麼要約束自己呢?這是因為時間是有限的,精力是有限的,一生中所遇到的人是有限的,種種資源是有限的,人有所作為也是有限的。限,是為了把精力限制在能力圏內,是為了把行為約束在做人的底線上。人的方方面面,都需要限制,有漏太多,煩惱便多。人若由著自己的性子來,一生太容易荒廢了。

    第二個字:重。雖然人的一生很有限,但真正重要的人、物、事,畢竟是少的。朝聞道,夕死可矣。對孔子而言,對道的追尋和覺悟是最重要的事情,乃至為此而死,也在所不惜。什麼是最重要的呢?這一點因人而異,取決於人的價值觀和所處的時空。

    第三個字:樂。樂猶如蜜,不論是從中間嘗,還是在邊上嘗都是甜的。樂不是吸毒之樂,當時極大滿足,未來則後患無窮,不在此列。樂,首先是積極樂觀之樂,太大的壓力和焦慮會摧毀一個人。只有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人才能從容的工作和學習。其次,樂是樂在其中之樂,唯此樂,人才能持之以恆,才能充分激發人的潛能,然後方有成就。不論成敗,有此樂在,過程遠勝結果。最後是無上之樂,此大樂是離苦得樂之樂,是度化眾生,令入涅槃之樂。此大樂,遠離憂愁,超越世俗,圓滿光明,無染寧靜。

    人懂得限制自己,找到心中的至要,並能樂在其中,此生足矣!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 4 # 削皮的梨

    第一 教育孩子的重要性~

    每一個做父母的成年人,回首往事 都會嘆息: 在培養和教育孩子方面,沒有做到更好,如果當初再做好一點,他會少走很多的彎路,每每想起,都心生悔意!

    所以千萬別為了一點點的虛名和小利,而耽誤了子女的教育,因為他們的未來和你今生的幸福,真的息息相關。

    第二 高估自己的能力~

    平民百姓(富豪除外)過完55歲的生日,有些人會突然發現,自己身邊沒有一個(知心)朋友。俗話說:秦檜還有仨相好~而自己大半生都是豪爽仗義、為親、為友、為人都是不拘小節,到如今卻有點 眾叛親離的感受,真是失敗~為什麼?

    因為在平時,你的一言一行很少顧慮他人的感受,總認為自己才高八斗,人前應該風光無限,其實你就是一介平民,卻不知“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所以很多人回顧生命中的片段,覺得自己當年的言 行,多麼愚蠢~

    個人認為,上述子女和親友在生命中十分重要,如做到成功、再有一顆善良的心和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此生無悔 也!

  • 5 # 三教一家共華夏

    感謝我還活著,感謝我還基本健康 感謝我還能夠一步步的學習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任何人,任何關係,都不是絕對可靠的,都不是絕對可持久的!

    最可依靠的,只能是自己,也只有自己!

    任何關係,都只是形勢發展的最合理、合適的選擇而已,包括朋友、家庭、愛情等等等等!

    所謂道德、仁義、禮法,其實就是對自己、對社會、對國家、對天地,真正認識清楚了,然後,自然而然的採取那些合理、合適的做法,即所謂明白了、知道了,那你就具有了道德,具有了仁義,具有了禮法,不明白,那就只能依葫蘆畫瓢、錯漏百出!

    所以,其實可以說:我們如果沒有了無明的遮礙,因而顯佛性、顯根本智,那自然就是一個道德的人,仁義的人,至善的人!

  • 6 # 哈密瓜的家鄉

    健康,健康,健康,重要的話說三遍,健康最重要。人一生下來就開始了追逐。嬰兒時間追逐的只有一個,吃。當然也有情感的需求,母愛和父愛。到了兒童時期,追逐的就多了些,首要的還是吃,其次是穿,然後是學習成績的好、家長老師的表揚,當然還有情感的需求,母愛、父愛和兄弟姐妹的愛。再長些,到了少年時期,首要的是吃和穿,知道美了,不好的衣服不願意穿,女孩喜歡穿著打扮了。還有情感的需求,這時除了母愛和父愛,有需要朋友的需求。再長大些,到了青少年時期(初高中階段),首要的是對情感的需求和吃穿的需求,這兩方面應該是並重的。女孩男孩都開始春心萌動,有了對異性愛戀的需求,更愛美了,對外表更加註重。有了對性的需求,儘管很隱蔽。再大些,到了青年時期,性,性,性,重要的話說三遍,大量分泌的荷爾蒙催的男女性慾高漲,對性的需求已超過了對其他一切的需求。再大些,到了中年時期,性的需求逐漸降低,吃和穿的需求仍舊一直在,同時另一個需求顯著上升,那就是健康。健康的重要性日漸顯現,並逐步上升到最重要的地位。從這以後,生活的重心就再沒有偏離過這一主題,到了老年至去世前,生活只追逐一個目標一一健健康康的活著。這一目標壓倒一切,所以你問我活到現在,領悟最深的是什麼,我說就是健康。健康要趁早抓,要早早的多攢些健康,以便於老了後用。人想長壽,但需要的是健健康康的長壽,而不是在病床上苟延殘喘的長壽,如果真是這種狀況,還不如一走了文。所以,所以,健康是一切的一切,這就是我領悟到的,也是大多數人領悟到的,但也是大多數人做不到的。

  • 7 # 如來藏4

    【複次阿難,云何十八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這是以問句的方式,佛直截了當地從正面肯定地提出來這個十八界,就是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一開始就直接亮出了這個金牌,來告訴與會大眾,十八界就是我們的如來藏妙真如性。這句經文意思就是說:其次阿難啊,為什麼說十八界也是如來藏妙真如性的本體呢?下面的經文佛就要具體開示,這個十八界啊為什麼是我們的如來藏妙真如性。也就是說佛接下來要把這個十八界歸入到第一義諦法中!也就是說,佛馬上要開示的是十八界的第一義諦了義的這個法理。【阿難,如汝所明,眼色為緣,生於眼識。】這句經文就是佛繼續對阿難說呀,阿難你以前啊一直都是這麼認為的:「眼色為緣,生於眼識」,阿難你以前都是認為這個眼根呢與外面這個色塵相互和合為緣,然後呢才產生的這個眼識出來。你以前的這種認為是錯誤的!這裡的「如汝所明」就是指~阿難你以前知道的這個是我過去講小乘法的時候,我曾經講過眼根呢對外面的這個色塵,而產生了我們的這個眼識。這句經文啊其實是話中有話,其實真正的意思就是說:阿難啊你應該對你以前的這種認為啊,這個問題上你應該重新觀照了!如果過去佛講的這個小乘法是對的話,那麼佛在這個楞嚴法會上就不會這樣自己來打自己的嘴巴了,自己來糾正自己以前所說的這個眼根與色塵相互和合為緣才生出的這個眼識是錯誤的。這裡就足以證明,佛早年所講的小乘因緣法是方便引導啊;裡面所講的是錯誤的。現在楞嚴法會上,佛要把阿難及與會大眾往第一義諦法上去引導!等於呢是自己在否定自己以前所說過的法!自己打自己的嘴巴。我過去所講的眼根與色塵相互和合為緣,才生出的這個眼識,這個道理是錯誤的。你阿難當年也是聽我這樣講的,所以呢也是這樣認為的,你的這種認為也是錯誤的。下面我就即將要給大家開示,啊為什麼說是錯誤的!再往下看經文【此識為復因眼所生,以眼為界?因色所生,以色為界?】這段經文呢,是佛要推翻自己以前所講的眼根對色塵才生出的眼識的這種說法,並要把這個‘眼根,色塵,眼識’,這三處通通的破相歸性。大家要注意!圓教所講的這個破,是破而未破。什麼叫破而未破呢?就是把這個道理給大家講清楚了,把這個第一義諦法跟大家講述清楚了!大家明白的當下就是已經破掉了;讓你在相就能見性。下面呢佛即將要把‘眼根、色塵、眼識’這三個東西破相歸性。破的辦法呢,是撿這三個當中的一個主要的來破掉。這三個東西呢?就像一個三角架一樣,你破掉了當中的一個,這個三腳架,就站不住腳,你破掉一個就全破掉。這句經文的意思就是說:阿難你認為的這個“眼識”是眼根生出來的,以‘眼根’立界而有的這個眼識界呢?還是你認為眼識是這個色塵所生出來的,以‘色塵’立界而生出來的這個色識界呢?我們再往下看【阿難,若因眼生,既無色空,無可分別,縱有汝識欲將何用?】阿難啊如果說這個“眼識”是‘眼根’生出來的東西,「既無色空」那麼啊這個“眼識”就與外面的這個‘色塵’啦以及‘虛空’啊都將沒有任何關係了。眼睛自己去生這個“眼識”就可以了。外界將沒有任何的關係。「無可分別」大家想一下,要“眼識”有什麼作用啊?“眼識”的作用就是對外面的這個‘色塵’以及‘虛空’啊,他能夠去識別去分辨;“眼識”是一種覺知。那麼你現在眼睛自己就能生出“眼識”了,與外界沒有關係!“眼識”也就失去了它所分辨的這種物件了。那麼你還講“眼識”幹什麼呀?都已經沒有什麼東西可供你“眼識”去分別去分辨了,對吧!叫“無可分別”。「縱有汝識欲將何用?」那麼你講你有這個“眼識”,還有什麼用啊?啊一點用處都沒有了!【汝見又非青黃赤白,無所表示,從何立界?】

    「汝見」就是指這個“眼識”你能夠見的這種能力。「又非青黃赤白」你的這個見並沒有‘青黃赤白’這種個別的自性,就是無所表示。「從何立界?」那麼你“眼識”從何立界呢?你這個‘眼識界’如何存在呢?所以這個‘眼識界’不能成就。我們能見的這個“見”啊,哪怕有一種個別的自性存在。比如說這個“見”是紅色的話,那麼當這個“見”看到綠色的時候,那麼也應該是紅色的!就是因為“見”啊它沒有任何的顏色,沒有任何一種個別的這種自性;所以呢眼前來‘紅色’我們就見到紅色,來‘藍色’我們就見到藍色,來‘黑色’我們就見到黑色。如果我們這個“見”是‘青黃赤白’當中的其中的一種,有這其中一種的這種個別的自性存在的話,那就壞了!我們的“見”如果是‘紅色’的話,那麼當‘綠色’現在你眼前的時候,你把綠色也會看成紅色;你也不知道這是綠色!而實際上是來什麼顏色,我們能夠見到什麼顏色,沒有任何的障礙。這就是因為我們的這個見它本來就是沒有任何的顏色,沒有這種個別的自性存在,叫無所表示。實際上啊這個“見”就是我們的“心”所變現出來的!講是心變現的也是方面說;其實這個“見”就是我們自己的真心本來面目。不存在誰變現誰!它就是真心本來面目啊,就是一個東西!大家也要往深處觀照一下,眼根是六根之一,它是無情的沒有覺知性。而我們能見的這個“眼識”它本身有覺知性,能夠去識別外界的種種的形象。無情本身它也不能生出這個有覺知性的東西出來。

    【若因色生,空無色時,汝識應滅?云何識知是虛空性?】這句經文,又是從另一個角度來分析這個“眼識”的產生。「若因色生」也就是說,阿難如果你認為這個“眼識”是外面的色相所生出來的話,「空無色時」大家注意一下,這裡面的這個“色”一定要記住在講色法心法的時候,所涉及到的這個“色”觀照為顏色,這個時候六塵都是色。如果不是講色法心法,如果講到一心三藏法理的時候,那麼這時所涉及到的這個“色”呢?你就不要觀照為顏色了。你要把六塵以及前面所提到的八種意識心啊全部觀照為“色”;都觀照為有行有相的這個不空如來藏。而後面那個無形無相的空如來藏,方便觀照為我們的真心。啊這樣來講解。我剛才所講的這八種意識心,大家能對上號碼?前六識、加上第七識、加上第八識,叫八種意識心,這樣來觀照。所以在經文裡涉及到這個“色”的時候,你要弄清楚啊!這段經文是在講色法心法呢?還是在講這個一心三藏法理?否則呢,你會把這個“色”啊解釋不清楚了;導致別人來讀這個《楞嚴經》啊,他是無法理解的。看一下這句經文,如果說“眼識”是外面的色相所生出來的話,「空無色時」那麼當我們看到虛空的時候,大家想一下?虛空裡面是沒有任何的色相,對吧!虛空裡面如果有色相的話,就不叫虛空了,虛空是沒有任何的色相。那麼你說“眼識”由‘色相’所生出來的,而虛空裡呢又沒有色相;因此當我們見到‘虛空’的時候,就不應該有這個“眼識”;叫“汝識應滅?”,啊這是一個反問?難道當我們見到虛空的時候,你的這個眼識當下就已經滅掉了?就已經不存在了?是這個意思!但事實上呢,我們能夠看到虛空,能夠感到虛空的存在!說明我們見到虛空的當下,這個眼識根本就沒有滅掉。如果眼識滅掉的話,我們就根本看不到虛空;也不知道眼前這是虛空。再往下看「云何識知是虛空性?」既然你的這個眼識當下已經滅掉了,你就已經沒有這種覺知了;那麼你怎麼能夠知道這是虛空性啊?再往下看經文【若色變時,汝亦識其色相遷變,汝識不遷,界從何立?】這是接著上面這句經文繼續來分析,「若色變時」這個顏色要麼是變,要麼是不變,就這兩種情況。現在分析的是這個顏色,如果變的這種情況;那麼會造成什麼樣的邏輯錯誤呢?往下看「汝亦識其色相遷變,汝識不遷,界從何立?」你剛剛不是認為這個“眼識”是外面的這個‘色相’所生的嗎?是外面這個顏色所生出來的東西。那麼現在啊如果外面的這個顏色變化了,你的這個“眼識”如果不隨之變遷的話,叫“汝識不遷”,「界從何立?」那麼你這個‘界’從何而立呀?你怎麼個立法呀?我在這裡打一個比方,比如說你的這個「眼識」是外面的這個‘紅色’所生出來的話;那麼現在外界不是‘紅色’了,現在變成‘紫色’了。而你的這個「眼識」是‘紅色’生出來的。紅色現在不見了,現在變成紫色!你的這個「眼識」如果不隨‘紫色’變遷的話,還是原來的紅色的話,那麼你這個‘眼識’的功能啊,所產生的這種能夠分別外界的這種知覺,與對應的外界的這個顏色不能保持一致;既然不能保持一致,那還能叫做‘眼識’嗎?是不是就不能了呀!不能叫做‘眼識’。因為你‘汝識不遷’呀,對吧!「界從何立?」你這個色識界啊又怎麼能存在呢?不能成立。【從變則變,界相自無。】這是講另外一種情況,也就是說你的“眼識”是外面的顏色所生出來的,而且呢“眼識”隨著外面這個顏色的變化“眼識”也隨之變遷。如果是這樣的情況呢,那麼又會造成什麼樣的邏輯錯誤呢?往下看「界相自無」外面顏色發生變化你的“眼識”也隨著外面顏色的變化而變遷,那麼變遷了以後呢,那麼你前面的那種意識心也就跟著銷滅掉。我在這裡打一個比方,比方說你的“眼識”是外面的這個紅色所生出來的。現在呢外面不是紅色了,沒有紅色了。外面現在是紫色,你的“眼識”隨著外面的這個紫色也發生變遷。大家想一下?是先有“眼識”後有‘意識心’的。我剛才在前面把這個‘眼識與意識心’又重複講了一遍,“眼識”是第一念的這種直覺,後面的第二念、第三念才是‘意識心’。那麼現在外界不再是紅色現在變成紫色,你的這個“眼識”也隨著外面的紫色變遷。那麼你想一下?你前面的隨著紅色而有的這種“眼識”與‘意識心’,是不是也跟著紫色的到來,同時銷滅掉了?啊同時滅掉!那意味著什麼呀?啊那就意味著沒有什麼‘意識心’可談了。因為你是講“眼識”由外面的這個顏色產生的呀,你是講生的呀!而不是講“眼識”有這個心變現的呀!你是講生的呀。所以你講生的話,隨外面的這個色只要一變掉,那麼這個“眼識”也就跟著變掉了;“眼識”變掉了‘意識心’也就隨之銷滅掉。啊一變化了連這個界相都不復存在,這個界相都沒有,無法界立;叫“界相自無”。【不變則恆,既從色生,應不識知虛空所在。】這句經文呢,是反過來又再一次提出如果外面的這種顏色變化,而顏色所產生的這種眼識不隨之變遷的話,所出現的狀況。也就是接著上面那句經文,就是「若色變時,汝亦識其色相遷變,汝識不遷」接著這句經文,又再一次的強調一下,那麼你的眼識如果是外面顏色所產生的話,而外面的顏色發生了變化,這個時候呢你的眼識不隨著外面的顏色變遷的話,那麼會有什麼樣的後果呢?啊就是這句「應不識知虛空所在」也就是說你將不能看到虛空的所在!為什麼這麼說呢?啊你回想一下呀?你的這個眼識是外面的顏色生出來的東西。我打一個比方,比方說你眼識是外界的紅色所生出來的,你這個眼識能夠產生紅的直覺,對吧!始終都將是這個紅色的直覺。那麼外界現在變成其它的顏色,變成白色、變成紫色、變成黃色、這些其它的顏色,你的這個眼識啊是根本不能夠覺知到的!為什麼呢?因為你的眼識是紅色生出來的嗎!所以你的眼識只能覺知紅色;所以你看什麼東西都是紅色的。那麼你想一下?你能不能看到虛空啊?虛空是無色相的,虛空裡面沒有任何的顏色;如果有一種顏色,它就不叫虛空。所以這時呢你連虛空都不會知道!「應不識知虛空所在」你連虛空都不知道那麼你還能知道其他東西嗎?是不是也不能知道啊?也都不能知道!大家要注意一點,在這裡把這個虛空說為無色相的;是以第二義諦的方面法來講解!佛這樣講,目的是要把這個“眼識”,歸入如來藏妙真如性達到這一目的。如果從第一義諦法上來講呢,這個虛空本身並不是無色相的,虛空本身就是一種相,虛空的這種相是通達之相;它本身就是我們的真空所變現出來的。大家在這裡一定要把第一義諦法與第二義諦法區別開來!如果在這段經文,佛不用第二義諦法來講解的話,是很難把大家的心結解開!這叫應機施教。要想把大家歸入第一義諦法,必須要有智慧,用第二義諦法分別的階段性地一步一步引導。想要把大家歸入到第一義諦法;要用第一義諦法直接做開示,你是根本就沒有辦法把大家引導到第一義諦法當中的。因為這個第一義諦法非常難講,只能通過第二義諦法來闡述;有的時候雖然你講的亂七八糟,但是大家能夠悟到你背後的那層意思。這個第一義諦法啊這個真理是唯知乃至!任何的世間的語言難以表達清楚!要用智慧去觀照,才能真正明白第一義諦法是什麼意思!我反覆的舉例子來說明。我給大家打個比方,這個比方啊我已經反覆地用過!比如說我現在想要大家知道“3”是什麼概念?比如說這個3就是第一義諦的法是真理。我直接跟大家講“3”大家能不能明白啊?雖然我的目的是想要把大家引導到這個‘3’的概念當中;要讓大家明白啊這個第一義諦法是怎麼回事!但是我直接講出‘3’,大家永遠都不能明白什麼是3;我必須要講第二義諦法,我必須要講:這個‘1’是什麼概念;‘2’又是什麼概念;再講‘加減乘除’是什麼概念;把這些跟大家講好了以後。這個時候我再講啊這個‘3’的概念是1 + 2 = 3!這時大家才能聽懂!啊原來是這樣第一義諦法原來是一加二才等於三。這就是佛為什麼要講小乘法,講這些方便的第二義諦法的根本原因。不講第二義諦法,你無法去理解第一義諦法。再比方說,比方說我想讓大家知道一心三藏的法理!想讓大家知道這個法界中啊任何的一法,任何的一個眾生當下啊就是這個三個如來藏;這三個如來藏為我們當人當下一念變現。我直接講三個如來藏,我怎麼也開不了口。因為三個如來藏其中的任何一個如來藏,當下都是另外兩個如來藏;我怎麼開得了口呢?我講:空如來藏吧!空如來藏當下是不空如來藏。所以我根本無法開口!這個第一義諦法非常的難講,難講就難講在他根本開不了口,只能唯知乃至。我為了要讓大家明白三個如來藏當下為一念變現。我只有分部講,先講:空如來藏是怎麼回事;再講不空如來藏是怎麼回事;最後講空不空如來藏是怎麼回事;然後我再最後告訴你,這三個如來藏之間的關係;沒有哪個如來藏當下不是另外的如來藏;法界中沒有任何一法不是另外的一法!你才能聽懂。如果我連分部講都沒有,你就根本就沒有辦法懂。諸佛出世就是要講這個第一義諦法。但是他們所講的階段性的方便引導之法,是為了第一義諦法做鋪墊、做引導用的。但是悲劇就悲劇在佛講了第二義諦法,是為了讓你認識到第一義諦法!可是有一些修行人,卻非常執著這個第二義諦法。這些修行人當中,有的人執著在空如來藏裡;有的人執著在不空如來藏裡;有的執著空相啊;有的執著有相;也就是說執著在路上,執著在這個方便法引導的這個路上!從而呢害了自己。不再跟隨佛去學這個第一義諦法;所以他不能成就。好,我們繼續往下看經文【若兼二種眼色共生,合則中離,離則兩合,體性雜亂云何成界?】「若兼二種眼色共生」就是說如果認為眼識啊,是眼根與色塵共同生出來的話,這段經文其實就是在破掉眼識是~眼根與色塵共生的產物;要破這個共生。大家要明白!眼識是隨著眼根與色塵的這種因緣和合啊,眼識跑出來顯現的;顯現它這種能見的能力。眼識絕對不是眼根啊或者是色塵吶或者眼根與色塵吶,所生出來的東西;它不是因緣和合所生的東西。它是通過因緣和合它出來顯現!‘顯現’與‘生’這兩種概念是完全不一樣的。理解為‘生’的話,那就變了,成了別教境界了;別教就是強調~一切唯心造,‘造’就是‘生’;生是有次第的!有先有後,沒有媽媽能有兒子嗎?不可能。而圓教呢是講顯現!媽媽當下就是兒子。你可以去觀照做夢,你夢裡夢見的媽媽、夢見的兒子、姥姥、爺爺、七大姑、八大姨、桌椅板凳、牛馬豬羊,啊!沒有哪一個不是你自己,都是你自己一念變現的;這叫絕待法!是平等的。這個別教的經典,就是《華嚴經》《圓覺經》他不執著空也不執著有;但是他有次第性。別教境界是僅次於圓教境界的!但是呢他還是不究竟、不了義的。這一點大家一定要明白!《華嚴經》有的人把它稱為經王,是因為《華嚴經》啊如果按照此經的原始數量寫成經文的話,那麼這個《華嚴經》啊連我們整個的地球都裝不下;它是數量上被稱為經王!屬於不了義大乘。看一下這段經文「若兼二種眼色共生」如果說眼識是眼根與色塵共同的產物的話,「合則中離」那麼眼根與色塵合在一起的時候,“中離”就是中間必定有一個痕跡,那麼眼根與色塵合在一起的時候,它們的中間總要有一個縫隙,必有界線(注意這是佛在用世間邏輯推理來開示這個道理)。「離則兩合」如果眼根與這個色塵離開的時候,那麼會發生什麼後果呀?往下看「體性雜亂云何成界?」如果眼根與色塵這時分開時,那麼這個眼識啊就變成一半分給眼根,另一半呢分給這個色塵了,叫“離則兩合”;怎麼叫體性雜亂呢?大家想一下,眼根與色塵是無情沒有知覺的東西。而眼識呢?它是屬於有覺知性的!‘眼識’有能見的這個能力啊。‘眼根’與‘色塵’是無知。‘眼識’呢是有知。一個無知;一個有知;合的話呢這個眼根與色塵都是無知,它也不能產生出來一個有知出來。所以合呢,也不對!體性雜亂。那麼離的話如果眼根與色塵離開的時候,眼識一半分給眼根,另一半分給色塵,每一半呢都是‘有知’與‘無知’兩個合在裡面又雜又亂,體性還是雜亂的。「云何成界?」既然‘離’與‘合’都不對啊,兩個東西又雜又亂,怎麼能生出第三個意識界出來呢?是不能的。叫云何成界?【是故當知,眼色為緣生眼識界,三處都無。】這句經文,是佛直截了當的自己破了自己以前所講過的法!所以阿難你應該明白呀!「眼色為緣生眼識界,三處都無。」我當年啊曾經給你們講過的以眼根為能緣,以色塵為所緣,所生出的這個所緣緣啊生出的這個眼識,這三處地方都不是真話!都是我當年啊方便引導所說的!現在啊我佛當著與會大眾的面,要把這三處歸為如來藏妙真如性。所以大家一定要明白!三藏十二部經典吶都是敲邊鼓,為這個第一義諦法做基礎、做鋪墊、做引導的。如果三藏十二部經典你全部都學了,唯獨《法華經》《楞嚴經》你不去學,你這個虧吃的就大了!你這三藏十二部經典啊還不如不學,啊是不能成就的!不能成就,就是不能成就!如果我們這一代人把持的好!將來任何佛出世說法,都不需要從三藏十二部經典說起,啊,我們一定要相信。佛法與世間法都是一樣的,是與時俱進的!就看我們現在的這一代人基礎打得怎麼樣?能不能把《法華經》《楞嚴經》弘揚開來!讓更多的人來聽明白《楞嚴經》《法華經》。這句經文意思就是說,所以阿難你應該明白!我以前所講過的以眼根與色塵為緣,而生的這個眼識界,這個說法不成立!三處都無。就是說這三處已經被破掉!已經歸為如來藏妙真如性。這三處我剛才已經講了破掉其中的一處,就當下全部破除。在這段經文裡,佛挑最主要的,已經把這個眼識破掉了,這三處破掉一處,當下全部破掉。【則眼與色及色(識)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這句經文裡的這個「眼」就是指眼根。「色」呢?是指色塵。後面這個色界三,應改為識界三,才是對的!否則於前文所講的這三處對不上號!‘色界三’沒有這個說法。我們這裡在講這個眼根對色塵,然後呢這個意識界出來顯現。「本非因緣,非自然性」就是說眼根、色塵以及眼識,這三處都是我們的真心本來面目!啊不是因緣和合而生的;不存在誰生誰。“本非因緣,非自然性。”其實呢就是在描述我們的這個如來藏妙真如性!啊它就是這樣存在~本非因緣,非自然性。如果你要是講成“亦因緣,亦自然”的話,那麼就變成了《華嚴經》的境界;變成了別教境界了。如果你只講一個本“非因緣”出來,而不講這個後面的“非自然性”,那麼就變成了通教禪宗的境界;叫真佛無相了。那麼如果啊只講“非自然性”,而不講這個“本非因緣”呢?則變成了藏教境界;藏教是執著有相。通教呢執著空相。

    自古以來,成佛的法華,開悟的楞嚴!不讀《楞嚴》,不知修心迷悟之關鍵;不讀《法華》,不知如來救世之苦心。諸位吉祥 如意 自在!阿彌陀佛!

  • 8 # 舞動春秋

    以前是人走茶涼,現在是人還沒有,茶就開始涼了,人與人之間的熱乎氣少了,真正那種相互幫襯和真摯情感也淡了,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一切都是向錢看,向錢進。

  • 9 # 綺窗青寐

    其實,越活越會覺得,是熱鬧讓時光有了影子,而躲在影子背後的寂寥,卻又在那裡安分的陪著逝去的歲月。

    是的,一夢方醒時,孰不知那些沉靜在熱鬧裡的過往,已如煙花,還未賞心悅目,卻已飄零散落。

    越來越覺得,曾經,只剩下了裝在腦海裡的某一角落。也只在觸景生情,才跑出來陪著回憶隨波逐流一下,再用溫情依舊來感懷而已……

    最近常常成熟的問自己,離開了習慣的生活會是什麼樣的呢?或許是上一個熟悉的結束、或許是另一個習慣的開始、也或許……

  • 10 # 陽光雨露85068379

    對一個國家來說:包腐臭胡忽悠變戲法不負責時,人們靜悄悄!勃發興盛有擔當時,人們鬧嚷嚷!看時下,一方面:喧染人們信仰缺失,生活浮燥,亂象百出。另一方面吹噓"儒家思想",″道家思想",還擠身出一個″宗教思想"亂摻攪。其實:一些社會現象必定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一些社會弊端更是治國理政的畢露,清掃出垃圾有啥奇怪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黛玉和寶釵相比,誰是真正的名門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