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Y君木

    中學生不寫作業,老師有什麼好辦法?最佳方案是家校聯合,結合以生治生,調動學生“我要做”的自發動機。起始寫作業的動機肯定是必須是“要我做”的受控動機,即外部要求引發的“他控動機”。

    比如,在班級劃分成競賽小組,一週一評比,評比內容包括衛生、作業、紀律等方面,量化制。將個體表現與小組榮譽掛鉤。讓不寫作業的學生為了小組利益,迫於小組集體利益的壓力,不得不嘗試完成任務。具體實施細則有以下注意要點:

    1.老師與班組長共同製定評比規則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習層次,作業能力差異問題,分層次打分標準。讓學生的當下能力值能夠觸手可及大家給他製定的小目標水準。比如時間限定,目標程度限定等等。這是給孩子的能力感成就感加分。

    2.老師給班組長開會,示範他們如何給後進生或者作業困難生溝通交流,讓學困生感受到來自師生的關愛感,信任感。

    4.做好家校溝通,建議家長多關注孩子的心理感受,多換位思考孩子的想法,多看到孩子的點滴進步亮點,允許孩子小步前進。

    5.開班會,建立合理規則,在全班同學共同討論的基礎上確定小組賽方案。

    總之,作業時間上可彈性,作業質量上要分層次作業,不要全班一刀切。教育的目標是保護孩子的學習興趣,讓娃在他控動機的驅使下不得不做,在執行過程中,通過家校聯手給學生的關愛感自主感能力感加分,讓他享受到“我能行”,我被尊重被信任等等,從而小成功好感受不斷累積,產生“我要做”的自發動機。

    教育的長期終極目標是讓孩子成為一個樂於自我負責能夠自我負責的人,而不是為了必須完成當下的某個科目作業的短期結果,而破壞學生的學習興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動態考勤表和普通考勤表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