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曉琳老師o

    父母與孩子之間存在著4種關係,一是“我不好,你好”,二是“我好,你不好”,三是“我不好,你也不好”,四是“我好,你也好”。

    “我不好,你好”:這裡存在著一種中國父母中普遍一種心態,就是我可以不如別人,但我的孩子要勝過別人的孩子;我的人生可以失敗,但我的孩子的人生卻要成功。這其中會有父母喜歡以“孟母三遷”之類的故事,也由此奠定了很多父母有一種“自己如果不為孩子付出,就不合格”的奇怪心態,所以才造成了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普遍思想。

    “我好,你不好”:父母與孩子之間存在一種很特別的關係,就是假若小孩成績差,考試考砸了,這時候父母就是一致認為:我們家小孩怎麼這麼笨啊,考試都不及格,我們是博士生,為什麼生出來的小孩會“智力那麼差,反映那麼遲鈍”?父母用以前的成就和經歷來嚴格要求小孩要跟他們一樣出色,這是極其不公平的,我們不是你的代替品也不是做你實現夢想的工具。

    “我不好,你也不好”:有很多父母在生活上遇到挫折,事業上遭遇打擊,這個時候他們就會被困難打倒,認為自己很失敗,命運如此不好,還跟孩子說:“誰讓你那麼倒黴,生在我們家”。我們都應該明白,孩子是獨立存在的個體,作為父母還用這種方式去打壓孩子心裡的希望,很難想象如果社會變成“失敗者的孩子是失敗的”的社會是沒有希望和光芒的。

    “我好,你也好”: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社會上對於“好的家庭”的標準是如此的單一,認為父母給予孩子大房子、僱保姆、送名校就是好家庭,否則不是好父母。這些標準只要父母單一的相反,卻不是孩子想要的,他們可能只要想要父母能夠有時間陪自己,每天父母騎著單車接送自己上學對他們來說是很快樂的事情。

    這種關係不會一成不變的,年幼時子女永遠比父母低半級,隨著子女慢慢長大,強壯,父母漸漸衰老,變得孱弱,等級天平開始傾斜,從等級持平,到子女更具發言權和決定權。但是這裡說的並不是所有的父母,只是強調某些存在這種現象的父母。

    這四種關係是有存在的,作為父母的責任並不是把孩子塑造成什麼樣什麼樣的一個人,而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可以不斷地向孩子將許多東西展示和發現出來,和孩子共同認識這個世界。至於孩子未來的路究竟怎麼走還得看孩子的選擇。所以奉勸相當數量的為人父母者真的不必站在道德制高點上大談生命之恩了。

  • 2 # 感照

    君不君,臣不臣,臣投外國。

    父不慈,子不孝,各奔東西。

    母親是家庭的靈魂。

    父親是社會的靈魂。

    家庭的不穩,由於女德的缺失。

    社會的不穩,由於家庭的不穩。

    廉恥是立國之本。男人不懂廉恥為盜。女人不講廉恥是娼!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禮是相處之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以復禮。若不克己,子弒其父者,有之,母殺其子者,有之;夫婦互殺者,有之……

    義是行為底線。忽見孺子墜井,見之者必發乎怵惕惻隱之心。發乎心,踐乎行,義也。若不信乎義,社會冷漠,世態炎涼,重慶公交之事,可怖也!國家未嘗不似一輛行駛中的列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即是義之義!

    廉不是清廉正直的意思!廉是自知之明!儒家一日三省吾身!自省以養廉!若不知廉,婦叛其夫,夫叛其婦,官叛其位,國叛其家,家庭之道絕矣!

    恥是羞恥之心!書曰“一夫不獲,是餘之辜;百姓有過,罪之在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羞恥是人性最後一道防線。不自知,不知恥,何為人!

    育民不以廉恥,是為育畜!畜類只有被食用的價值!死不足惜!

  • 3 # 張懷飛

    就父母踐踏兒女的人格和尊嚴而言,是不對的。但是“當家才知鹽米貴,養兒才報父母恩”,從這話可以看出,年輕時對父母不理解,怨氣大的人不少,但到一定年齡後,才知道父母雖有過錯,但一般出發點是為兒女好。

    比如異地戀,相隔幾百上千公里,父母作為過來人,一般很不贊同,但兒女又願意,於是雙方不高興。但從大多數來看,異地戀是分的多,修成正果的少。

    又比如老少戀,父母一般也不贊同,甚至有的棒打鴛鴦。老少戀從自然壽命而言,小的可能要獨活很長一段時間,父母看得到兒女卻不一定看得到這個問題。

    父母和兒女,是親人。可能有的父母一說話就我怎麼怎麼樣,用自己的處事標準來要求兒女,兒女能不反感嗎?你敢保證按你的安排兒女就一定幸福嗎?所以父母對兒女的給些建議可以,不要搶兒女的生活方向盤。他們才是他們生活的主人。

    兒女和父母要多溝通,不能弄成仇人,更不能恩將仇報。

    從父母對兒女有養育之恩而言,兒女應原諒父母的過錯!

  • 4 # 小女天天好

    沒有文化素質的父母,談不上教育子女。本身就不知道什麼是教育,怎麼育人?現在好些父母沒有把自已擺在與孑女平等的意識上,總拿生呵養呵為藉口,生養是本人自願與義務。懂法守法是生活準則,別以為子女是個人財產,任何成年人都是社會人。

  • 5 # 大漢子民14

    聽起來有些駭人聽聞。怎麼叫站在至高無上的制高點上,就因為他們是你的父母?他們孕育你,撫養你,教育你,希望你能成龍成鳳成棟樑。你長大了,翅膀硬了,就覺得父母成了壓抑你精神空間的枷鎖,成了阻礙你自由馳騁的跘腳石。只想不禮貌地問你一句:在單位上你敢這樣質問領導,在老闆面前你敢如此斥責他嗎?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能管你,愛你,痛你,庇護你,是你的福氣。當你連訴苦的地方都找不到的時候,你就體會到誰應該願諒誰了。

  • 6 # 三清山居士

    父母站在至高點踐踏子女的人格尊嚴,不正常啊!哪個父母對於子女,不是頂在頭上怕嚇著,含在嘴裡怕化了!節衣縮食,含辛茹苦,讓子女接受文化教育,希望將來成為有用之人。如果情況確實存在,那麼,無容置疑,子女肯定已經發展為不是什麼好東西。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父母內心憤怒的爆發。父母基於親情,基於對子女負責,基於對社會負責,基於人性良知,拯救一個即將滑入罪惡深淵的人,並不需要這樣子女的原諒。作為子女最好的原諒,就是痛改前非,奮發圖強,自立、自強,做一個能讓父母引以為傲的子女。

  • 7 # 使用者50701429048

    唉,遇到這樣的父母,就是你的災難。氣得你,哭笑不得。我就是同款受害者。我從上學,工作,成家都是自己打拼,從來都沒有得到人家的肯定和支援。我退休了都受氣的。可我是讀書人,心結是有的,但養老送終是必須的。

  • 8 # 使用者6657525076427

    有一部分青年人本身就"三觀"不正,沒有正確是非榮辱觀,在擇業、擇偶等大事情上很容易上當,受挫.,這時候,如果父母任其胡作非為,不教育、不管教、不指導,那是父母的瀆職,這時候的教育和幫助,即使方法粗暴一點也不能說踐踏子女尊嚴,不過是讓子女能懸崖勒馬。

  • 9 # 使用者8793008007412

    我就說一句話,別人的父母懶得得理你,父母的嚴厲和苦口婆心,才是你的良師益友,才是你的人生態度,等你父母滿頭白髮,漸漸老去,你就會明白,他們對於子女的愛是最無私的,最偉大的,沒有任何事和物可以撼動父母在我們心中的地位,好好珍惜父母吧!他們才是你今生取之不盡的寶貴精神財富!

  • 10 # 周永根1

    只有在不健康的婚姻家庭裡,才會出現父母對子女惡意管控。家長把兒女當作壓制對方的籌碼,讓兒女成為雙方的出氣筒。如果在正常的家庭中,父母對子女的溺愛,是無微不至的。所以作為父母,有矛盾不能拿孩子來撒氣,不能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這對孩子的成長會有不良的後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幼兒體育男教師是怎樣一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