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阿珂和咖喱

    莊子是中國古代哲學家,他的思想主張了一種超然世俗、避世而生活的態度。以下是一些有關莊子避世的句子:

    1.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 莊子

    這句話表達了莊子認為人們應該實現道德修養,共同追求天下的和平與公正。

    2. "彼且與彼相背而未絕也,且其盡也遠矣。” - 莊子

    這句話意味著莊子認為世人彼此相隔遙遠,因此應該遠離塵世的煩憂,追求心靈的寧靜。

    3. "逍遙遊,在水之湄。" - 莊子

    這句話表達了莊子避世的意願,即在寧靜的環境中自由自在地漫游,追求內心的快樂與安寧。

    4.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而樂,仁者靜而樂。” - 莊子

    這句話強調莊子認為智慧之人樂於水的流動,而仁慈之人樂於山的靜謐。莊子認為人們應該在各自的境遇中找到快樂。

    莊子的思想強調追求內心的安寧與自在,超越物質的追求。以上句子展現了他對於避世生活態度的體現。

  • 2 # 吉祥的根基

    莊子曰:“古之人若有不得已而為之者,則可與言道。”他認為,為了追求內心真正的自由和平靜,可以通過遠離塵世的紛擾來達到。莊子以其獨特的哲學思想,提倡避世而追求自我境界的修鍊,他認為,現實世界的種種擾亂和痛苦源於人們的欲望不滿足,而真正的自由和快樂則源於內心的平和與釋放。他形容自己像一隻蝴蝶,飛來飛去,不隨世俗的束縛,追求自由和美好。他通過觀察自然,借鑑萬物之道,提出以“無為而治”的理念,以寄託其對避世生活的向往和崇尚。在他看來,遠離塵囂,追尋內心的寧靜,才是最真實和美好的生活方式。他以純粹的個體主義思想,鼓勵人們不受社會和人世間的制約,而朝向人生的最高尚境界,避世而行,實現心靈的自由與超脫。

  • 3 # 冰雕火龍

    莊子主張無為避世的思想四句話順序是如下:

    一、“為亢而已矣”:“亢”是高亢,帶有桀驁不馴、玩世不恭的意味。但從所舉情況看,這類人雖也憤世嫉俗,卻非與之對抗,尤其不會由於不滿而自我犧牲,只表示一種高潔而已。而下文有言“不刻意而高”,“高”正是其心態,可以推定“亢”乃“高”之誤,因“高”字下部漫漶之所致。

    二、“此平世之士”:“平世”的意思,不如文中的“離世”、“非世”、“避世”明顯,疑為“並世”之誤字。“並世”與世相諧和、即與現今社會合作之意。

    三、“無為而已矣”:“無為”為道家最高理想,此“就藪澤,處閒曠,釣魚閒處”的人,不足以當之。觀下文“無江海而閒”句,此處當用“閒”字,句當為“為閒而已矣”。是誤“閒”為“無”,又以“為無”不詞,而倒置為“無為”。

    四、“此道引之士”:“道引”即導引,是一種搖筋骨、動肢節的鍛鍊身體的方法。

    五、“淡然無極而眾美從之”:“淡然”和“無極”,從詞性看,都是形容之詞,或者是“淡然”形容“無極”,或者是“無極”形容“淡然”,其意卻都難協,其間必有舛誤。

    實則“無極”乃是“無為”。“淡然無為”,以“淡然”形容“無為”,於意至洽。且只有無為,才當得起“天地之道,聖人之德”。“極”為“為”之誤。……

    莊子主張無為避世的思想:順應天道,以“有為”入世,以“無為”修心,方有身處紅塵的清靜。

    莊子反對禮和法,以及一切“普遍性”社會道德。因為莊子認為,人與人是不同的,所謂的普遍道德,只不過是削足適履,壓制人的自然本性而已。

    說萬物各有其本性,本無所謂高低。只要他們都各自 充分而自由的發揮了自己的自然能力,他們就同等幸福。比如小鳥的幸福就是枝頭高歌,大雁的幸福就是千里遷徙。各有各的幸福,但只要都實現了自己的自由,那他們是等同的幸福。

    主要影響

    哲學

    莊子在哲學思想上繼承和發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觀點,使道家真正成為一個學派,他自己也成為了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與老子並稱“道家之祖”。

    莊子之學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餘萬字,大多都是寓言,如其中的《漁父》《盜跖》《胠篋》等篇,都是用來辨明老子的主張的。他把“貴生”“為我”引向“達生”“忘我”,歸結為天然的“道”“我”合一。《莊子》和《周易》《老子》並稱為“三玄”,在哲學有較高研究價值。……

    莊子:順應天道,以“有為”處世,以“無為”修心。莊子:順應天道,以“有為”處世,以“無為”修心。很多人提及莊子的無為思想時,都有這樣一種感受,覺得無為是一種避世的智慧,因為背離了“有為”,過於淡薄紅塵,是一種消極的進取思想。但是事實並非如此,莊子的“無為”也是建立在“有為”基礎之上的超越,所謂無為並不是逃脫世俗的看破紅塵,而是居於世俗之中,仍然有一種豁達與坦然。在《莊子》的“天道”這一篇當中,有這樣一段話:天道運而無所積,故萬物成;帝道運而無所積,故天下歸;聖道運而無所積,故海內服。天道運而無所積,故萬物成;帝道運而無所積,故天下歸;聖道運而無所積,故海內服。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自然之道的運行是永不停滯的,所以聖人能夠不斷的生成;帝王之道的運行是不停頓的,所以天下都願意歸服;聖賢之道的運行是連續不斷的,所以海內百姓都願意順服。莊子的思想認為,一個人能秉持自然天道,帝王之道以及聖賢之道的運行規律之後,才能有大的作為,更能有超脫世外,看破紅塵的修心之境界。正所謂“明白自然之道,通曉聖賢之道,又能六合四方,無不通達帝王之德的人,都是任天下人自由自在的生活,他們看似懵懵懂懂,不求虛境,但無不神安心靜”。莊子的“無為”也是建立在“有為”的基礎之上,正如同這一篇中所說:明曉此理者,進而有為而以安撫天下,會功勞巨大,名聲顯赫,而天下自然統一,總之,靜時可以成為聖人,行動時也能成為帝王。這是一種“進可攻,退可守”的智慧,將有為和無為都能發揮到淋漓盡致。身在紅塵之中,能夠稱帝為王,入世統領天下,退居紅塵時,能夠得以清靜為聖人之道,因為萬事萬物都無法干擾他的內心。從這一點引申到世俗之人修心的狀態中,也同樣適用。在世俗之中,很多人提起修心的時候,第一想到的就是逃脫紅塵,隱居山林,才能夠真正的得到內心的清靜,其實答案並非如此。真正修行的智慧與境界,是應該能夠凌駕於紅塵之上,來擺脫紅塵的煩惱。如果一個人只是從客觀條件上去逃避紅塵,即便是修得內心清淨,對於人生來說也沒有任何作用,因為他已經背離了紅塵根本,就好像一個人掌握了一個“答案”,但是這個“答案”已經背離了問題本身,那麼答案的作用已經不存在了。所以說,以莊子的這個角度切入,身居紅塵之中,讓自己能夠凌駕於紅塵繁瑣之上,也有一份無為的清靜心,這樣的無為才算是真正有價值的無為。有一天,一個身在仕途的官員去聽王陽明的講座,聽了之後十分開心,有種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我的手機能連上網,平板卻連不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