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自說文史
-
2 # 天地之間小太陽
古代人為人起名非常講究,起名不僅要引經據典,還要與身份地位相稱。起名主要是為區分彼此,而取字則可顯示尊卑預示未來。就彼此稱呼而言,長者對幼者稱名,尊者對卑者稱名,個人自稱用名,而對平輩、長輩或尊貴之人則稱字以表示親近或尊敬。
古代嬰兒出生三個月時由父母命名,供長輩呼喚,略同於現代家長給孩子起的小名。而字則是男子成人舉行加冠禮時所取,女子則為15歲許嫁時舉行笄禮而取。
當然取名取字也與文化和生活環境緊密相關,文人世家和有產階級往往對孩子取名非常重視,可以說算了再算,不僅名字要有文化底蘊,能夠體現美好向往,而且還要合五行八卦,講究非常多非常複雜。而對平民百姓而言,取名就是為了區別彼此,所以阿貓阿狗、小五小七等都用於取名,而字則基不不取,要取也是能夠進入文化人隊伍以後的事了。
說到這裡,就可以說清楚三國和水滸人物的名字問題了。三中國人物多出自仕宦之家,故名字俱全。而水滸人物有許多就是平名百姓出身,連名都起得不講究,更不要說字了。
經過辛亥革命、五四運動等政治文化運動,傳統的尊卑秩序被否定,而以區別人之尊卑為主要功能的字,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據。不知從何時起,取字慢慢不再流行,甚至消失於世,現在則幾乎絕大多數是一人一名伴其一生,字不再取。所以古人講名字,名與字是分開的,各有不同。現在人問名字,就只是姓名。
-
3 # 元金的易智慧
中國曆代以來,歷史文化淵淵流長,特別到周朝文王治理國家之時將禮,樂,等文化推向頂封。在當時,由於人們特別重視禮儀,所以名字上的稱呼是非常講究的。姓名中名是長輩對晚輩或上級對下級可以直接稱呼的,而平輩之間只有特別熟悉的才可互稱名字!否則是認為特別不禮貌的行為。這也是當時“避諱"制度的由來!也是在這種文化背景下,人們把名字分成三部分。一,姓,是隨父姓。二,名,是長輩稱呼晚輩,或上段直呼下級時可直接叫名。三,字,就是平輩不太熟的人互相尊重稱呼字。這就是說人的名字由來,可是周朝800年曆史和後來文化的演變,逐漸人們把字就弄丟了,只保留了姓和名。到了北宋年間,昏君治理國度無方,造成社會混亂,從而有了《水滸》108好漢。及時雨宋江,花和尚魯知智深,智多星吳用等等,每一個好漢在江湖上都有一個綽號,這個綽號通常都是別人根據這個人在江湖上的表現或長處而給起的!這個綽號就等同於這個人的名字一樣,唯一不同於字的區別是綽號是誰都可以稱呼的,是顯示這個人在江湖地位的代名詞,而古代的字不具備這個功能!目前隨著我們習大大提倡偉大文化復興,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學習傳統文化,也有的人重新給自己的名後面加上字!中華文化6000年曆史,博大精深,作為現代人如果有時間是應該學習一下我們祖先給我們留下的文化瑰寶!謝謝!
-
4 # 仰望徽州
提問者有心了,這就是這二部小說的分別之處。
三國演義裡面嶄新的場面闊大,涉及的都是官方人物,達官顯貴公卿大臣,沒有一個不是有身份的人物。
而水滸傳裡面的呢,都是一些江湖豪俠,粗人一個,能認識幾個字就不錯了。
有關“字”這個事情必須要說到中國古代的名字文化。
一般來說,說一個人的名字,其實是兩件事情,名是名,字是字。名是母親給的,字是自己取的。所以經常會發現一件事情,名很簡單,字很雅,像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原名叫朱重八,有人戲稱他為朱八八,如果不是後來造反當皇帝,也就沒有朱元璋這個人了,元璋,在這裡,你可以理解為是他的字,所以我們都說朱元璋怎麼啦怎麼啦,沒有人說朱重八怎麼啦怎麼啦。因為古代叫人的字是對他的謙稱或暱稱,一般不直呼其名,有關名字的事情能寫出一本大書。
因此取名是必須,取字是看心情看出身的,水滸傳有名無字正是因為如此。
-
5 # 蝸牛看三國
丁 原(建陽)
於 禁(文則)
馬 良(季常)
馬 超(孟起)
馬 騰(壽成)
馬 謖(幼常)
太史慈(子義)
公孫瓚(伯圭)
文 聘(仲業)
甘 寧(興霸)
盧 植(子幹)
田 豐(元皓)
田 豫(國讓)
樂 進(文謙)
司馬朗(伯達)
司馬懿(仲達)
呂 布(奉先)
呂 蒙(子明)
華 陀(元化)
劉 巴(子初)
劉 表(景升)
劉 備(玄德)
劉 禪(公嗣)
劉 璋(季玉)
關 羽(雲長)
許 攸(子遠)
許 褚(仲康)
孫 權(仲謀)
孫 策(伯符)
李 典(曼成)
張 飛(翼德)
張 遼(文遠)
陳 宮(公臺)
陸 遜(伯言)
周 泰(幼平)
周 瑜(公瑾)
龐 統(土元)
龐 德(令明)
法 正(孝直)
審 配(正南)
趙 雲(子龍)
姜 維(伯約)
袁 術(公路)
袁 紹(本初)
賈 詡(文和)
徐 晃(公明)
徐 庶(元直)
郭 嘉(奉孝)
諸葛亮(孔明)
黃 忠(漢升)
曹 操(孟德)
董 卓(仲穎)
魯 肅(子敬)
魏 延(文長)
毛批 24猛將:
1.呂布 字:奉先 2.趙雲 字:子龍 3.典韋 字:惡來 4.關羽 字:雲長 5.馬超 字:孟起
6.張飛 字:翼德 7.黃忠 字:漢升 8.許褚 字:仲康 9.孫策 字:伯符 10.太史慈 字:子義
11.夏侯惇 字:元讓 12.夏侯淵 字:妙才 13.張遼 字:文遠 14.張頜 字:雋乂 15.徐晃 字:公明
16.龐德 字:令明 17.甘寧 字:興霸 18.周泰 字:幼平 19.魏延 字:文長 20.張繡 字:
21.文丑 字:不可考 22.顏良 字:不可考 23.鄧艾 字:士載 24.姜維 字:伯約
-
6 # 知北遊2020
三國演義,水滸傳,其實是講的兩個不同階層的創業故事。
三國演義,是講一群舊貴族的創業故事,或者用現代話叫做小資的創業故事。換句更通俗易懂的話,就像90年代的私人辦廠的經理,廠長之類,那他們一般都要帶著名片,見人打交道,就要遞名片。那就是,三國演義裡面的字玄德,字孟德,字孔明,字雲長。他們都是那一個時代,那個階層裡面有一定文化,或者是貴族的後代。
而水滸傳講的故事是一群農民造反的故事。換句話說,就像一個車間的工人們對工資對待遇不滿。他們平時相互之間打交道,就是相互喊外號,肯定不是遞名片。所以他們平時就相互之間稱呼豹子頭,花和尚,黑旋風,九紋龍,等等。這有點類似於我們現在工地上的工人們不會相互遞名片,而是相互喊外號,二狗,三傻,光頭,禿子,等等。
但是從歷史來看,水滸傳中的人物沒有字嗎?應該是有的,但是水滸傳的主題是為了突出哥們義氣,不滿就要反抗。
而三國演義是為了突出劉備,曹孟德,孫權等貴族勢力相互鬥爭,突出劉玄德,諸葛孔明的明君賢臣正統地位。
比如在三國演義當中如果出現“劉長手”,“諸葛帥哥”,“張環眼”等等,就會讓人對就會對他們的形象產生質疑。
-
7 # 石丞子
俗人老李,簡單答題。個人覺得《三國演義》人物多數有字,而《水滸傳》人物卻多數無字和小說的主題有關。
名是俗稱,字是雅號新時代大多中國人只有一姓一名。古人則講究的是姓名字號。在通常的情況下,除了姓和名以外,還有字(表字)、號等。古人剛生下不久就有了名,這個名有點像我們今天的小名,比方甜甜、果果等等。長大以後要取字,兩者相連,通稱名字。後邊起的這個正規的字就像我們今人戶口上的名字。清朝人王應奎曾說:“古者名以正體,字以表德。”意思是說,名是用來區分彼此的,字則是表示德行的,字一般由父母或師長來取。正規場合稱字號是一種禮節與尊重,日常之間呼名顯得親切。
《三國演義》是官場小說,人物多數有字符合職場身份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講的是職場故事,國際紛爭中首腦要員之間的鬥智鬥勇,文官武將之間的智慧與力量的對抗。可以說三國基本描寫的都是職場與戰場中的上層人物。因此他們除掉正式名字之外,也有表字之稱。例如:魏:曹操,字孟德。司馬懿,字仲達。蜀:劉備,字玄德。諸葛亮,字孔明。吳:孫權,字仲謀。周瑜,字公瑾。
《水滸傳》是江湖小說,人物多有綽號符合江湖故事官場提名號,江湖提綽號。水滸講的是北宋使其發生的故事,按照年代而言,施耐庵的《水滸傳》中一些人物本該有字,北宋之後南宋岳飛也有字號嶽鵬舉。正因為水滸是江湖小說,所以除了晁蓋晁天王、宋江字公明、吳用字學究號加亮以外。官場的高俅、蔡京,梁山的盧俊義、林沖等人都沒有提及字號。倒是108好漢都有一個響亮而有特色的綽號,比如,呼保義宋江、豹子頭林沖、玉麒麟盧俊義、浪子燕青、智多星吳用、入雲龍公孫勝、霹靂火秦明、小李廣花榮、小旋風柴進、花和尚魯智深、行者武松、青面獸揚志、黑旋風李逵等等 ,不但讀起來上口響亮,而且都符合人物特徵或有寓意。也正是這些綽號為《水滸傳》增添了很多江湖色彩,更加鮮明刻畫出人物特徵。
結語作為四大名著,《水滸傳》與《三國演義》兩部書內容決定了字號與綽號的使用,水滸講的是江湖的故事,刻畫英雄好漢,故適合廣泛使用綽號;三國是源於《三國志》一部演義,講的是官場故事,表述的是帝王將相上層社會,故適合廣泛使用字號。
-
8 # 樗寮
瞬間想到很多雷人影視劇臺詞,比如“皇上,梁山泊宋江他們起義啦。”我要是皇上我先把報告的這人拉出去斬了,對抗政府就是反賊,起義好像朝廷成反動派了。
名字嘛,不是誰都能叫的。
古人尊奉“天地君親師”,這些都是長一輩的,所以古代有“天父地母,君父,師父”的說法,這是可以呼名的,而其他人如同輩只能稱字,直呼其名有冒充長輩的嫌疑,等於是說“嘿,我是你爸爸”。另外感受一下“曹賊”,“大耳賊”,“匹夫”這些詞,是不是有了明顯的感情色彩,但古人罵人外,正式場合有修養的不這樣講,比如馬超給劉備寫的“孟德殺我全家”,多大仇啊,但給主公的書面語中不會出現曹賊這樣的粗鄙之語。另外時間有先後,教育不普及,沒那麼多綽號可借鑑,比如有小李廣花榮,沒有小花榮李廣對吧,當時的文臣還可自比周公管仲樂毅,武將一群大老粗大喊“我乃小楊戩呂布”,對方都沒聽過會好尷尬的。
到了水滸時,大家混江湖的,就是有“我是你爹”這種氣勢的糙話才顯得有江湖氣,“我是你爺爺李逵”,“老子浪裡白條張順”,嘿,陸上李逵打倒張順會是“哎呀張順兄弟”,水裡張順玩弄李逵後會是“哎呀李逵哥哥”,這是不打不相識啊,還有一種誰都別佔便宜的稱呼,而且用綽號行走江湖才顯得名頭大,也有了很多的歷史人物借鑑,大刀關勝,豹子頭林沖,小溫侯呂方都是山寨關羽,張飛,呂布的。而且嘯聚山林,就是反賊,團伙內部那是公明哥哥,難道還要讓所有人都這麼親切,表明自己是反賊嗎?
-
9 # 鄭漂的三百六十五天
一、階級差異
雖然三國與水滸同為四大名著,但是其中的人物身份差別卻是很大的,三國是什麼?是諸侯爭霸,是統領千軍萬馬的統帥猛將,是為政一方的封疆大吏。可以說三國基本描寫的都是那個時代天下最頂端的一群人物。
我們看三國裡身份最低微的人,像許褚那也是一方豪強,像甘寧那也是八百水賊的頭領,像劉備,那是皇親國戚,至於那些世族大家更不用多說,像什麼曹家、夏侯家,荀家,袁家等等,都是社會最頂層的人物。
而水滸呢?幾乎全都是社會底層的流氓、土匪,或者是軍隊的底層軍官之類的。放在三國裡都是屬於名字都不配留下的路人甲乙丙丁。所以他們沒有字也是契合他們的社會層級。
二、水滸是虛構的
水滸與三國另一個重要區別在於,水滸是虛構的。而三國是寫實的,所以他們都有字,這些字可不是老羅取的,而是實實在在的歷史存在的。而且三國是一部歷史演義,半文言文,多次提及字號顯得正規一些,更書面化一些。加上三國演義基本改編於三國志,大部分內容和稱謂來自後者。可以說羅貫中並不是主動想要寫那麼多表字,而是實實在在存在的。但是水滸不一樣,水滸中絕大多數人物都是虛構的,想要取一個契合他們身份,性格,而且還是表德的表字實在是一個苦難的艱鉅的任務。關鍵在於很多人物完全沒有必要留下表字。而宋江比較特殊,他的父親是一位熱愛朝廷、忠孝義氣的地主,家裡頗有資產,行過成年禮,自然就有了表字。吳用那是因為是一位讀書人,自己給自己也能取一個表字嘛,但是其他人大多數連字都不認識就更加無從談起表字了。當然水滸也有一些人是應該有字的,比如關勝,呼延灼、林沖等朝廷軍官,還是中級軍官,甚至是名將之後,而柴進這種前朝皇室更不可能連字都沒有,而作者為什麼沒有提也無從而知了。可能是為了統一整體的步調吧
-
10 # 悲道
一群黑色會和一群大老爺,能有可比嗎!
每一個群體都有特地的宣稱,字一般人都有,號卻不一定.這是作者根據各個文體的區別特意編撰的!
表字是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義的名字。古代漢族男子二十歲冠禮女子十五歲笄禮後,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與本名涵義相關的別名,稱之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稱其表德之字。後稱字為表字。
中國古人的姓名和現代一樣,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用來代表個人的符號。我們現在稱某人的名字是什麼與古人是不同的。古人名是名,字是字,各有用途。古人一誕生就起名,成人後則有字,號;死後有諡號。《禮記.檀弓上》:“幼名、冠字,周道也。”
1、名,是在社會上使用的個人的符號。自稱用名,稱人以字。 “字”往往是“名”的解釋和補充,是和“名”相表裡的,所以又叫“表字”。
2、古人“名”和“字”的關係有意義相同的,如:東漢創制地動儀的張衡字平子、“擊鼓罵曹”的文學家禰衡字正平,他們名、字中的“衡”就是“平”;宋代詩人秦觀字少遊、陸游字務觀,他們名、字中的“觀”和“遊”也是同義。
3、“名”和“字”有意義相輔的,如:東漢“舉案齊眉”的文學家梁鴻字伯鸞,“鴻”、“鸞”都是為人稱道的兩種飛禽;唐代詩人白居易字樂天,因“樂天”故能“居易”;宋代作家晁補之字無咎(“咎”是過錯),因能“補”過才能“無咎”。
4、“名”和“字”有意義相反的如:宋代理學家朱熹字元晦、元代書畫家趙孟頫字子昂他們“名”、“字”中的“熹”與“晦”、“頫(俯)”與“昂”都是反義。
5、古人的“名”、“字”往往取自古書古典,如:曹操字孟德,《荀子》有“夫是之謂德操”句。唐代文學家陸羽(著有《茶經》,後世尊為“茶神”)字鴻漸,是取自《周易》“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
6、古人的“名”、“字”還常用來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輩。先秦時,常在名、姓前加伯(孟)、仲、叔、季表兄弟長幼,如伯夷、叔齊,伯是兄,叔是弟;孔丘字仲尼,“仲”就是老二。漢代以後逐漸在“名”或“字”中用同樣的字或偏旁表同輩關係,如宋代文學家蘇軾、蘇轍兄弟共用偏旁“車”表同輩。
7、除了名、字,有些古人還有號。“號”是一種固定的別名,又稱別號。封建社會的中上層人物(特別是文人)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為自己取號(包括齋名、室名等)。如唐代李白的青蓮居士、杜甫的少陵野老、宋代蘇軾的東坡居士、明代唐寅的六如居士、清代鄭燮的板橋等,都是後人熟知的;有些別號的使用率甚至超過本名(如蘇東坡、鄭板橋等)。
擴充套件資料
取名用字有限制
對於公民取名用字,應當在一定前提下予以必要的限制。《條例》規定:姓名不得含有下列內容:1、損害國家或者民族尊嚴的;
2、違背民族良俗的;
3、容易引起公眾不良反應或者誤解的。
考慮到中國姓名所用字數中單姓的通常為二至三個漢字、複姓或者採用父母雙方姓氏的多為三至四個漢字,《條例》規定:除使用民族文字或者書寫、譯寫漢字的以外,姓名用字應當在兩個漢字以上、六個漢字以下。比如:丈夫姓鄭,老婆姓付,他們就可以給孩子取名“鄭付貝克漢姆”。
《條例》規定,姓名不得使用或者含有下列文字、字母、數字、符號:1.已簡化的繁體字;2.已淘汰的異體字,但姓氏中的異體字除外;3.自造字;4.外國文字;5.漢語拼音字母;6.阿拉伯數字;7.符號;8.其他超出規範的漢字和少數民族文字範圍以外的字樣。
字的構成的一些形式:
在字前加男子的尊稱“子”字:如公孫僑字子產,杜甫字子美。
在字前加排行字表示排行:孔丘字仲尼;也有隻以排行作為字的:如劉邦字季。
周朝女子的字構成方式和男子不太一樣,許多是在姓氏上冠以排行字作為字,如孟姜。
另外在古文中,名與字連稱時,習慣上先稱字後稱名。如《史記》中稱呼孔子的父親為“叔梁紇”,其中“叔樑”是字,“紇”是名 。
回覆列表
但是,我們看《水滸傳》會發現,幾乎所有的人物都沒有字,在108位好漢中,只有宋江(字公明)、吳用(字學究)兩人有字而已。
這卻是為何呢?先不著急回答,先來說說古人的字,究竟是怎麼回事。
所謂名,是指生下來以後取的,主要是父母等家中親人所稱呼。這就決定了“名”的適用範圍是父母和長輩。畢竟,正常情況下,一個人生下來就會矮家中其他人一頭,要麼輩分,要麼年齡。
那麼,如果一個人長大了,有了同學、同事和晚輩,那麼這些平輩晚輩該怎麼稱呼他呢?不能用名,那是長輩用的。所以,為了方便,古人又取了字。這個字,用來表個人之德的同時,就是讓平輩晚輩使用。名以正體,字以表德。所以,字是成年後,行加冠禮時取的。
《紅樓夢》中,林黛玉進賈府時,賈寶玉直接問她表字。一方面,是為了方便平輩之間稱呼,一方面大概也是想問問黛玉有沒有許人。一聽黛玉說沒有字,寶玉就很開心。
那麼,為什麼三國時代人人有字,而水滸好漢則不然呢?
一方面,這是因為兩本書所寫的時代不一樣。
三國時期,處於漢末,沿用的還是秦漢之制,大家基本都取字。不光取字,連名都很講究。稍微注意就會發現,三中國人物名基本只有一個字,比如周瑜、陸遜、諸葛亮(諸葛是複姓)、趙雲等,兩字名很少,只有裴元紹、武安國、程遠志寥寥數人。
可以說,作者尊重了史實,因為歷史上就是這樣。
水滸人物處於北宋後期,這時候一般人也很少取字了,尤其是底層的人。
另一方面,是因為兩本書中人物的地位也不一樣。
我們看看水滸中的好漢,像宋江還算有點地位,但是像李逵、武松、楊志等都已經是底層人了,自然不會取字。
還有一點,水滸作者要表明的主題,就是亂自上作,官逼民反,重點在底層人身上。水滸的故事也取材於宋江造反等歷史基礎,基於這些,所以作者沒有給好漢們都取字,即便晁蓋、朱仝、林沖、柴進等官宦富貴之家,作者也為之取字。
總結而言,時代和地位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們是否取字。張角、周倉、程遠志等人,都是窮苦出身,哪裡還有字呢?即便有作者也不會寫。至於劉備、曹操、孫權等征討黃巾者,即便不是官宦之家,也是帝室之胄,富貴之族,自然要有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