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用戶1413704049315
-
2 # 用戶958417434842591
電腦是誰發明的,嚴格說起來很難界定。
計算機(computer)的原來意義是“計算器”,也就是說,人類會發明計算機,最初的目的是幫助處理複雜的數字運算。
而這種人工計算器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紀的法國大思想家帕斯卡。
帕斯卡的父親擔任稅務局長,當時的幣制不是十進制,在計算上非常麻煩。
帕斯卡為了協助父親,利用齒輪原理,發明了第一臺可以執行加減運算計算器 。
後來,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加以改良,發明了可以做乘除運算的計算器。
之後雖然在計算器的功能上多所改良與精進,但是,真正的電動計算器,卻必須等到公元1944年才製造出來。
而第一部真正可以稱得上計算機的機器,則誕生於1946年的美國,毛琪利與愛克特發明的,名字叫做ENIAC。
這部計算機使用真空管來處理訊號,所以體積龐大(佔滿一個房間)、耗電量高(使用時全鎮的人都知道,因為家家戶戶的電燈都變暗了!),而且記憶容量又非常低(只有100多個字),但是,卻已經是人類科技的一大進展。
而我們通常把這種使用真空管的計算機稱為第一代計算機。
第一代的電腦有2間教室大,跟現在我們一般用的個人電腦體積差很多吧。
當時的電腦零件是真空管(現在已經找不到了) 而存檔的東西是一種打孔卡片,若沒有前人的設計概念,也沒有計算機的發明,所以計算機是誰發明的還有點難界定。
雖然著名科學家約翰·紐曼(John von Neumann;譯註:一般常音譯為「馮紐曼」)以縱橫科學界的才華,經常被後人稱為「現代電腦之父」;然而,馮紐曼?K不是真正的現代電腦發明者。
這份榮耀應該歸於設計?K建造了第一部數位式電子計算機的兩個人——約翰·莫克利(John Mauchly)和普瑞斯伯·艾克特(Presper Eckert)。
他們在短短三年之間建造出第一部電腦、以及在往後30年間為名譽而奮鬥的傳奇,是一個由卓越智慧和深切遺憾所交織而成的故事 。
電腦是誰發明的? 上計算機課,很可能老師會這樣說: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名叫“埃尼亞克”(原文為Eniac ,早先也有人漢譯為“伊利阿克”),是美華人摩徹利和埃卡特基在1946年發明的。
如果你參加計算機常識考試,這樣回答並不算錯;但如果你給別人講計算機歷史,這樣說可就錯了。
因為事實並非如此。
早在1947年,也就是“埃尼亞克”出現以後的第二年,摩徹利和埃卡特基就向美國專利局提出了專利申請,但是專利卻遲遲於1964年方才公布,原因就是專利局對他們“世界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的提法還有懷疑。
而且在專利公布以後,美國漢尼韋公司仍不向專利人購買專利就進行生產,為此公司遭到了違犯專利法的控告。
但是漢尼韋公司不服,他們認為電子計算機的真正發明人不是摩徹利和埃卡特基,而是阿坦納索夫。
于是官司打到了法院。
法院經過125 次開庭審理,最後於1973年10月19日正式宣布:“摩徹利和埃卡特基沒有發明世界第一台電子計算機,而是利用了阿坦納索夫發明中的構思……”阿坦諾索夫是在美國依阿華大學工作的一位物理學家。
研究中繁重的計算過程使他備嘗艱苦,于是決心從事電子計算機的研究。
1937年冬天的一個夜晚,他因為研究中的一個難題縈繞心頭,始終得不到解決而感到心情沮喪,就開車到伊裡諾斯州一家路邊小酒店裡去喝酒解悶兒。
他一連喝了兩杯酒之後,腦子裡忽然閃現出用電容器作記憶元件再生記憶的方法,並由此得出了最原始的現在稱之為“邏輯電路”的概念。
從這個獨創性的思路出發,又經過兩年時間的刻苦研究和實驗,終於在1939年12月製成了以二進制邏輯運算為核心的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
可是當時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依阿華大學沒有申請專利,後來也沒有公布資料,至於這臺“已經製成”了的電腦都幹過什麼活兒,更沒人知道。
由於侵犯專利權而引起的官司,又引發了“世界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究竟是誰發明的爭執。
經過法庭多次調查核實,終於證明世界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的發明權應該屬於阿坦納索夫。
為此,美國機械工程師協會決定授予他最高榮譽:HOLLEY獎章。
儘管許多描寫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小說、電影和“野史”中經常提起美軍曾經使用剛剛發明的電子計算機破譯過德軍和日軍的密電碼,但是第一,是不是真有這樣一件事情,還沒有由國家正式公布的文件檔案可資依據;第二,即便二戰中果然使用了電子計算機,用的是不是就是阿坦納索夫所發明的電子計算機,也沒有文獻資料可作依據。
因此阿坦納索夫所發明的“世界第一台電子計算機”是不是真正建造起來並正式使用過,建在什麼地方,外觀究竟是什麼樣子,很少有人知道。
另一種說法,認為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的發明者不是美華人,而是英華人,時間則也是在20世紀30年代末尾。
1940年,戰爭狂人希特勒命令他的空軍元帥戈林實施“海獅”行動,限期於9 月17日前務必摧毀英國空軍。
從此,歷史上最為激烈、最為殘酷的不列顛空戰開始了。
英國空軍在道丁元帥的指揮下,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以極小的代價,戰勝了兩倍於自己的敵人,終於打破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也粉碎了希特勒侵略全世界的野心。
道丁元帥憑什麼能夠取得如此偉大的勝利呢?多少年來,一直是個無法解釋的怪謎:因為在不列顛空戰取得空前大勝利的幾天之後,頭號功臣道丁元帥竟被不明不白地撤去了空軍元帥的職務,一年之後,又被強令退休。
直到1975年,英國當局方才透露了真情:原來,當時英國已經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道丁就是依靠這宗“法寶”,方才成功地破譯了希特勒引以為驕傲的由密碼機發出的絕密密碼,掌握了德軍司令部的重大軍事計劃,從而取得不列顛空戰的偉大勝利。
為了不讓希特勒得知英國擁有電子計算機,道丁發揚自我犧牲精神,“功成身退”了。
那麼,英國為什麼要到1975年方才披露這一秘密呢?原來,英國的情報部門有一條極為嚴格的規定:凡是機密,任何人在30年之內都不許洩露。
正是由於這條規定,使得發明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的榮譽落到了美華人的頭上,時間也被推遲了好幾年,而發明者卻連姓名也沒有流傳下來。
當然,這一類“野史”說法很多,流傳得也很廣,甚至於有人說德軍也在更早的時間發明了“世界第一台電子計算機”,但是這種沒有合法文件加以證明的傳說,永遠只能停留在傳說的階段,而無法得到人們特別是科學界的認可。
但是阿坦納索夫在1939年製造了“世界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卻是經過美國法院慎重調查以後得出來的結論,應該說還是比較可靠甚至是具有權威性的。
阿坦納索夫所製造的“世界第一臺計算機”究竟是什麼樣子,因為沒有公布資料,大多數人無法知道;由英國無名英雄發明的“世界第一台電子計算機”是什麼模樣,更是誰也無法推測。
由摩徹利和埃卡特基在1946年製造的“世界第一臺計算機”,卻是有資料公布的。
那是一臺真正的“巨型機”:全機共用了電子管18000 個,耗電量150 千瓦/ 時,占地面積167 平方米,像一座三層樓房那樣高大,但是運算速度每秒鐘卻只有5000次。
而且輸入的計算程序十分繁複,又長又多的打孔卡,能把專家的腦袋都搞疼。
一旦出了問題,則專家們從樓下跑到樓上,又從樓上跑到樓下,忙得滿頭大汗,還很難診斷出毛病在哪裡。
當年的巨型計算機,耗資巨大,建造不易,主要用於大數字的繁複計算,例如天文數字的計算和破譯密電碼的計算等等,因此早期把Computer譯為“電子計算機”,應該說是十分貼切的。
世界上第一臺電腦是由誰發明的?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電腦在人們生活中的應用愈來愈普及,從桌面辦公系統向家庭生活普及,從成年人向少年兒童普及。
生活中,懂電腦、能熟練操作電腦的少年朋友也越來越多,但是,要追溯電腦產生的淵源,你們知道是誰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電腦嗎? 世界上第一部直正可以操作的自動電腦於1944年誕生於哈佛大學。
製造這台電腦的人是哈佛大學的艾壩教授和國際事業機器公司的一群工程師。
這台電腦被稱作“哈佛電腦一號”,它能保留23位數的和,在4秒鐘內算出積。
但是,這台電腦主體是電器零件和機械零件,而沒有電子零件,直到1946年後,才誕生了第一代電腦——電子管計算機。
發展至今,它已經連續經歷了電子管、晶體管、集成電路等五代了。
回覆列表
這是在世界二戰期間發現的科研產品,這是用 電子管 製成的,它的體積雖然很龐大,但是它的可以運算加法達到每秒5000次,是一般的計算機的1000倍,同時為下一個智能時代打開一扇智慧之 門 ,這之後直至今天,我們手中方便快捷的計算機和手機,都是當年ENIVA的進步。
雖然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得體積十分的龐大,同時也只是有簡單的電子管構成,和現在高精度超薄筆記本好像完全沒有一點關系,但是他們就是一代到一代的發展,這其中的歷史意義是無法忽略的。
計算機讓我們的信息更快更方便的被傳播了出去,計算機從根本上克服書籍運輸和存儲上的一些弊端,同時掌上閱讀器的開發,更是對紙質媒體帶來了強大的沖擊,現在的人們只要在寫作系統上編輯電子文件就可以進行傳送和閱讀,我們也可以從一個網狀知識體系中了解離我們很遠的知識,真正的做到了,不出門知天下事,超越了傳統閱讀方式帶來的局限,這也是我們信息傳遞中的一個飛躍,更是人類發展的必然,同樣的,閱讀的方便也讓越來越多的人掌握知識,掌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