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高鳴點評性格

    易經自伏羲氏畫八卦產生後,周文王又推演出六十四卦,孔子作易傳定義了易經是文化。孔子的定義是這樣說的:“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易經中的文字來自大自然,做人之道是學習大自然。易經自孔子作易傳破譯易經是學習大自然,信仰大自然的文化後。直到今天后人也沒達到孔子的認識高度,反而曲解,歪解、胡解、亂解。造成了中國人不懂易經真正是什麼,對易經的非解倒是幾千年不斷。更甚是人云亦云,跟風定義。從沒看過易經,易傳的都會跟著說個易經是什麼。這是中國文化源頭混亂不清的根本原因,易經的“是”說不清楚,嚴重阻礙了中華民族的文明程序。因為,中國文字造字就是從易經開始,有文字形成文化也是從易經開始。中中國人常說的經常二字,意思是經就在日常生活中。中中國人的生活常理是易經出現後形成的,整部易經講的全是大自然做到了什麼,而人類要去學習大自然產生文化智慧。自然設定的文化才是人類進入大文明未來的最佳途徑,但人類的發展程序還是隻能從自以為是的社會文化向為所有生命做出無限奉獻的大自然慢慢進化。人們在當下時代也該通過易經認識創造人類生命,養育人類生命的大自然了。比方說,正大光明,形容的是要學習地球正才能大的文化。地球如何正了,地球創造了生命,養育了生命就是正、因為正地球才足夠大。光明就是學習太陽,萬物生長靠太陽。太陽和地球一樣有創生和養生功勞,易經揭示了人類要學習地球的正大和太陽的光明,大自然無私的創造萬物和養育萬物。人類不學懂易經,根本就不知道有這回事,這是當下全人類最大的愚昧。

  • 2 # 看形知人李居明

    對於《易經》,時至今日人們依舊褒貶不一。許多的門外漢假借科學之道妄下論斷,實為可恥,殊不知在人類歷史中,最古老的書籍便是《易經》了。其內含智慧之學經久不衰,豈是歸為術數之書這麼簡單便加以妄議。

    《易經》一共包含三大學問。

    第一種學問:《易經》是一本講“理”的書,是一本講人生哲理的聖賢之書,被列為儒家六經之一,有極高的學術地位,歷代科舉考試都要考《易經》。

    第二種學問:《易經》除了說理並具有學術地位之外,他還是一本“象”的書。“象”的意思就是說當某種事情發生時,會出現一種現象。比如說你很憤怒,那是因為有人取走你的東西,便是這個理,也是你憤怒的原因。於是你滿臉通紅還爆粗口,之後便想打人,這邊是一種“象”。

    其實宇宙的一切現象都離不開這三種現象,任何事情發生都逃離不了這三種程式,只要掌握這三門學問便可以達到學習《易經》的目的,就能夠未卜先知。

    所以我們要懷著尊重、尊敬的態度去學習《易經》,越早學習幫助越大。《易經》所說的是人生哲理,是宇宙變化的道理,外中國人稱之為“Philosophy of Changes”,即是物質改變的道理,這是天機!宇宙萬物的變化都離不開一個規律,這個規律便是“易”。

  • 3 # 小生易學

    易經產生於幾千年前,而這份產生於幾千年前的文化,仍舊能對科技高度發達的現代社火產生指導作用。

    這,不正是易經的神奇偉大之處嗎?

    從古至今,歷代統治者無不排斥打壓《易經》的流行傳播。而這門文化歷經幾千年而不斷絕,總能適時再次煥發生機。

    假如它一無是處,豈不是違反了達爾文進化論所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核心觀點嗎?

    另說關於看起來什麼的周易預測學。

    預測是什麼?無非就是提前知道要發生的事,僅此而已。從這個角度,所有能夠提前預知到未來所要發生事件的手段,皆可稱為預測!

    首先預測舉例。萬物凋零,草木枯萎,楓葉飄紅,我即知秋季將要來臨。 我在秋季來臨之前,已然知曉,這就是我的預測。

    接著是周易預測的趨吉避凶。我預測到秋季即將來臨,根據我的知識根據我對於宇宙自然的認知,秋季溫度將低於夏季,故而我要加衣,防止風寒,防止身體不適。這就是趨吉避凶。

    以上就是預測和趨吉避凶,不合理嗎?

    認為不合理,認為神祕甚至認為迷信的大眾。大多是個人沒有做過探索、沒有了解之前,而以訛傳訛、道聽途說的結論罷了。

    最後,關於無法用科學解釋。

    不做過多辯解,僅舉例說明個人看法。

    我上初中的時候,學到了負數,從此我知道一減二等於負一。

    而我解釋給我上小學的小表弟,他卻罵我是傻子。因為老師從沒告訴他一減二,他只知道二減一。

    一減二怎麼可能呢?這不是傻子嗎?我們班長甚至數學課代表也都認為不可能啊?表哥簡直就是封建迷信啊。

    以上僅為個人觀點,若諸位認為尚有可取之處,小生不勝歡喜。若諸位認為盡是詭辯謬論之詞,權且一笑了之。

  • 4 # 明果天下

    毛澤東有句名言:“你要是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親口嘗一嘗。”

    我們評價易經也要如此,我們對易經知道多少?

    批評者大多說的是《周易》卜筮的迷信。先不說卜筮的正誤,單說卜筮這層人所共知的外衣,也使周易免於焚書坑儒之禍,它保護了周易得以流傳下來。

    而關於卜筮方法,在周易一萬九千一百九十二字中(包含經與傳,不包含標點),整體段落只有一百八十九個字。

    而這個方法,如今也有許多不同的認知見解。

    後人所用的預測方法,大多都是借用周易的名詞,與周易給出的方法相去甚遠。

    我們用後來發展延伸出的卜筮方法評價周易,這就難以周正準確。

    孔子研究過卜筮,在帛書周易《要》篇中,他說,“吾百佔而七十當,惟周良山之佔,亦必從其多矣”。但他的關注點並不在這裡。

    孔子同時在《要》篇中說,子曰:“我復其祝卜矣,我觀其德義耳也。幽贊而達乎數,明數而達乎德,又囗囗者而義行之耳,贊而不達於數,則其為之巫,數而不達於德,則其為之史。史巫之筮,鄉之而末也,好之而非也。”

    可見,孔子認為學習應用周易有三種不同的人 : 巫止於贊,而史則止於數。孔子要求自己是“達乎德”。

    作為一門中國古代的橫斷學科,卜筮只是周易的一個作用之一。

    易大傳(繫辭上)說: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佔。

    所以,那種只看到周易占卜功用者,對周易的瞭解還是太少了。

    實際上,自文王困羑里演八卦成周易之後的三千年以來,周易思想被廣泛應用到天文立法、中醫化學、地理建築、軍事謀略等等領域之中。它深入到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早已形成了“百姓日用而不知”。說周易是中國文化總源頭,是大道之源一點也不為過。

    周易中的陰陽互動、尚變重感、執中守正、依時度節、天人合一等等思想,一直啟發並指導著我們的生活,可以說周易從一開始就成了中中國人的守護神!

    自古以來周易一直髮揮著治國與修身的作用。正如帛書周易《繆和》指出,“《易》,明君之守也”、“《易》,上聖之治也”、“《易》,聖君之所尊也”等。

    同樣,帛書周易《昭力》指出《易》有卿大夫之義、國君之義、甚至有商夫之義、戎夫之義、處女之義等。

    帛書周易《要》中說:“故易,剛者使知瞿(懼),柔者使知剛,愚人為而不忘(妄),奸人為而去詐。”

    可見,周易的價值與意義非常重大。自古以來所有大家無不深研易理,也無不感佩直至。

    至於物理學家楊振寧對周易的評價,這就有點求全責備的意味在裡頭。難道周易好就應該在中國立即產生近代科學?沒有立即產生近代科學就說明周易決定了中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就是一個大問題了?

    按照他的邏輯,難道西方沒有四大發明,就要檢討一下《聖經》的缺陷?

    東西方的思維方式不同,自然會各有利弊。互相補充是最好的借鑑與發展。

    楊先生因為中國沒有產生近代科學,因此就否定天人合一的思想,這就顯的滑稽。

    楊先生反對天人合一思想,不知道是不是跟他1957年獲得諾貝爾獎的“宇稱不守恆定律”有關。這兩者的觀念,也許在他看來似乎有些衝突。

    再或者是不是知曉當年電視片《中華周易》裡面片面認為他與李政道獲獎是受周易思想的啟發而心懷芥蒂,是不是由此產生的一種反叛不得而知。

    他把天人合一思想細化為“天人一物”、“理一分殊”和“內外一理”,再加上“天人和諧”等。

    實際上,天人合一思想不是也不應成為科學探索的障礙,恰恰相反,在產生現代科學之後,天人合一思想更能增加人們對事物全面深刻的把握與認知。

    就如當今中西醫之辯,中醫辨證施治,整體考慮,西醫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一是一,二是二。如果僅僅盯住幾個庸醫就否定中醫,顯然有失公允。而對西醫大量失敗病歷諱莫如深,也是對醫學科學精神的背叛。

    再者,

    依照他的邏輯,貫穿《易經》的精神,都是歸納法,而沒有推演法。

    而實際上歸納與演繹在思維上不可能完全割裂開,這本身不符合思維過程。歐洲的形式邏輯與漢語的自然邏輯各有不同,也各有所長。

    ……

    有人(張興全)指出,“17世紀以前,中國的不少科學技術創造,都走在世界的前列。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於古代科學家們自幼受到《周易》思想的哺育,掌握了《周易》所提供的、與西方不同的哲學理論,特別是象數思維方法。

    他說,

    《周易》象數思維方法,可說是歸納法與演繹法的巧妙結合,形成一種獨特的思維模式,是古代先哲智慧的結晶。

    在古代科學技術的各個領域,都曾普遍地加以應用。

    開啟中國古代科技史,不難發現,天文學家,借用《周易》象數顯示星移斗轉的週期;曆法學家,借用象數描繪陰陽消長,物候變化的節律;中醫學家,借用象數總括人天統一的節度;樂律學家,借用象數表示律呂損益的法則”…等等。

    ……

    可見,近代科學沒有在中國及時產生,並不能說明中國從來沒有過科學發生與發展。相反,中國曾經的科技進步是西方國家所望塵莫及的。因此將近代科學沒有產生,歸結到周易身上是片面的。

    楊振寧也談到中醫受到周易傳統的影響。而實際上在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中的核心思想“五運六氣”就是一種邏輯推演法的運用。

    我們都知道一天有晝夜有24小時,一年有四季變化,年復一年。但極少有人知道,更大跨度的自然變化規律是怎樣的。

    作為《黃帝內經》的核心思想之一 ——“五運六氣”,卻是不單能考察未來自然界氣候變化特徵,還能考查出這種氣候特徵對人體的影響,以及這種影響使人體生成疾病的可能性。隨之應對之策當如何也自然產生。

    這種邏輯推演恐怕是那些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沒有推演法的人沒有想到的。

    特別需要指出,五運六氣不是顯而易見的自然現象,它是歸納總結之後的推演認知。是具有典型的科學精神的。

    有意思的是他說“《易經》是漢語成為單音語言的原因之一。”理由是周易卦名都是單音,卦辭也有許多單音。

    並且他說“世界上原始語言與成熟語言幾乎都是複音的,單音的語言是僅有的。我不曉得是否任何一個別的成熟的語言是像漢語這樣單音的。”

    潛臺詞顯而易見了,我們的語言是不成熟的,不成熟的原因跟周易有極大的關係。

    實際上他只看到了卦名有單音,但也應看到有複音,例如:小畜、同人、大有、噬嗑、無妄、大畜、大過、大壯、明夷、家人、歸妹、中復、小過、既濟、未濟。

    佔了64卦近四分之一,數量不小。

    至於卦辭,就不僅是複音很多,而且有許多都是句子了。例舉沒有意義了。

    不再一一列舉。

    只看到單音,只取單音來說明他的觀點,而忽略佔四分之一的複音的存在。這也是不客觀的。由此給周易下的斷言也就難以公允。

  • 5 # 張律明

    我想實話實說,也就是秉筆直書,中中國人喜歡《易經》的人,就與印度人的思維方式差不多,表現形式不同,但是同出於矇昧階段,不分仲伯。

    印度人看到一個玻璃杯子在太陽底下閃閃發光,由於太Sunny的反照,有人說看到了二個杯子,有人說看到了三個,有人說四個。人越聚越多,許多人開始議論,說有無數個杯子。不但,在一天中議論,而且每天議論。別人問他們,這樣議論是否有價值,印度人卻說,這是在“辯經”。

    印度人輪迴思想根深蒂固,他們認為世界萬物都駕馭在輪迴和被輪迴之中。譬如:有人對天唱了一首“流浪者”的歌曲,他唱完了,認為這首歌就消失了。但是印度教中的拜火和婆羅門認為這首歌不會消失,就是唱歌的人死了,這首歌不會滅亡。這首“流浪者”輪入到下一個地方,可能去了六個地方,叫做六趣。

    中國最早的文字是殷商的甲骨文,甲骨文主要用來占卜和祭祀,掌握甲骨文的是祭司而不是王和大臣。現在我們發現的有6000多個甲骨文,能夠破譯的2000個不到,不到三分之一。為何如此難譯?主要是甲骨文中是大量鬼神名字和事蹟,與現代人的思路格格不入。周朝的金文是鑄刻在青銅器的鐘或鼎上的文字。金文起源於商代,盛於東周,是由甲骨文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文字。金文也稱鐘鼎文,它的內容時禮儀、祀典、收成、氣候等等。

    我們再來說說《周易》,周文王姬昌在牢裡苦思冥想的《周易》有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春秋時,孔子稱《周易》為儒門聖典。到了西漢,儒學盛典時,出現了大量的神話。譬如:三皇五帝。三皇:伏羲、女媧、神農。開始時,伏羲與女媧是蛇身人首;神農是牛身人首。以後伏羲變成了《易經》的始祖、女媧變成了人類的始母、神農變成了人類的始醫。儒家將《周易》上升到《易經》。

    西漢、東漢共四百年,儒家鼎盛時期,將法家、道家、墨家等等揉合在一起,將道家的“太極圖”融入到《易經》中來,使人看到了一個完整的《易經》學說。其實,周武王的父親周文王創作《周易》的本意就是完善商朝的占卜和祭祀,因為當時人的思路還是比較原始的,根本不可能像現代人瞭解世界宇宙觀的概念。我再舉一個例子:在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的烏克蘭博物館,烏克蘭展出了7000年前的特里皮耶文明《太極圖》,這個《太極圖》與中國的一模一樣。烏克蘭是個農業國,它的《太極圖》主要的意思是一年二十四個節氣,從立春、雨水再到小寒、大寒,一年一個迴圈。

    再則,不要說五千年前的伏羲的《易經》時代是多麼原始和落後,就拿二千多年前的漢代和三國時是怎樣的。漢高祖劉邦作為一個皇帝,當時穿的是上衣下裳,裡面沒有內褲,也沒凳子可坐,吃飯時席地而坐。有一次儒生求見,劉邦為了羞辱儒生,就叉開雙腿故意露下,嚇得儒生轉身就跑。(內褲到南北朝才有;凳子到了唐代才使用。)徐州博物館展覽出土的漢代兵器,“金戈鐵馬”,仔細一看就是現代農民的鋤頭鐵鍬,這樣好聽的名字,也是儒家的傑作。《三國志》說到劉備與曹操吃飯時用的是刀子,證明當時還沒有完全脫離茹毛飲血的生活習慣。(三國志不是三國演義,前者是歷史書,後者是小說。)二千年前是那麼原始和落後,五千年前的伏羲《易經》卻那麼有智慧,真是本末倒置了。

    臺灣有一個學者叫曾仕強在大陸大談《易經》,崇拜他的人無數,他在大陸賺了不少錢。但是,他在臺灣卻店小二開店,根本沒有人知道他的名字。我記得他在中國一所學校也說了一個故事,他說:鬼谷子的母親吃了一個穀(谷)子,生下了鬼谷子;老子的母親吃了一顆李子,生下了老子。這種鬼鬼神神的話題卻沒有人站出來反駁,真是叫人啼笑皆非。

    隨著中國的現代化的進展,生活進入了小康時代。但是,《易經》是科學中的科學,是中國最偉大的成就,這種矇昧時代的崇拜,不知什麼時候能夠消失!

  • 6 # 太陽說易

    《易經》先後經過三個聖人編撰,才最終得以成書。這三個聖人分別是:伏義,周文王,孔子。其中,伏義畫出最初的八卦,周文王將八卦加以發展變化,演變成六十四卦,並做了卦辭和爻辭,而到了孔子時代,因為卦象太深奧,變化太多,很少人能看懂,於是孔子作了《易傳》來解釋此書,使後人得以理解它。

    儘管易經最初被用於占卜,但將它僅僅視為占卜書籍的觀點,是有失公允的。孔子雖然作了《易傳》,卻沒有把它當做占卜之書,而更多地是在考慮周易中包含的深奧而巨集大的哲學思想。比如,《易傳·繫辭·上》說:一陰一陽之謂道。這種陰陽的觀點可以說是中國哲學較之西方哲學最獨特的地方之一。它承認事物存在著對立面,如生和死,強和弱,男和女,大和小,晝和夜,明和暗,吉和凶等等。而且,這種對立面並非絕對的,很多時候是可以轉化的,比如,晝和夜迴圈轉化,死掉的動植物屍體又可以做生命養料·····

    《易經》中的‘易’字包含了三個概念:變易,不易和簡易。

    1,變易,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一切都在不斷變化之中。自然界的永珍,無時無刻不在告訴我們變得的道理。我們看到一顆小小的種子,春天播種發芽,夏天,枝葉繁茂,秋天新的種子成熟,一棵小樹,若干年後,長成了參天大樹······不光是自然界,人類社會也是始終在變化之中,從嬰兒,到小孩,到成人,再到老人。······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而易經首要研究的,就是這種變化,告訴我們要細心觀察,留心生活中的各種變化,大至國家大事,小至油鹽米醋,預先看到事情變化發展的徵兆。

    2,不易,也就是事物的不變性。在這個世界,之所以沒有亂套,就是因為它有連續性,也就是變中有不變。《易經》除了告訴我們萬物皆變的道理,同時也要我們認識這種變化背後不變之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規律。魚兒離開水會死亡,鳥兒沒有翅膀無法飛翔,這是自然規律,人驕傲自滿就會止步不前,行動輕率就會導致失敗,這是為人處世的規律,國家橫徵暴斂就會導致民眾反叛,勤政愛民就會得到民眾的支援,這是國家興衰的規律。

    3,簡易,也就是把以上所說的變與不變的規律應用到我們的生活中。告訴我們生活的簡單一些,越簡單越幸福,越充實。比如說,我們每天吃的菜都口味鮮美,放了很多調料,色香味俱全,最初當然覺得好吃,但吃上一段時間後,就會嫌膩了,沒有食慾,而且,品不出食物本來的味道了,但如果相反,你吃的很清淡,你就一直能保持很好的胃口。簡易是《易經》的最高境界

  • 7 # 易經多視覺

    對《易經》不瞭解,只浮於表面,看了幾本白活解釋《易經》,就認為自己很懂《易經》!這本來無可厚非,因為每個人學習巜易經》的深度與悟性不同,但不要不懂裝懂,人云亦云,而大放厥詞,《易經》無用論!

    如果關注過我,並看過我文章的朋友應該知道,我的意思很明確,巜易經》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發明,最偉大的創舉。為什麼《易經》折學放到那個領域都適用,為什麼古代多種佔巫術,只有《易經》占卜能被朝朝代代傳播,並不斷完善;雖然巜易經》預測有其侷限性,不宜神化其功能,但在遇到難題,疑惑不定時,作為決策完全沒問題。

    這是因為,太極生兩儀(陰陽),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兩兩組合成六十四卦;這是一個程式系統,是宇宙自然萬物萬事從形成到消亡,共通的程式系統,誰也不例外。這就是宇宙法則,大自然法則。大到地球,大陽糸,銀河系,整個宇宙,小到一個人,一件事,一隻股票,一段婚姻,一臺正在運轉的發動機,無不在這程式系統執行,直到死亡消失。

    平時所講的“天人合一”就是這意思,無論多大多小,看得見還是看不見,摸得著還是摸不著,都要受到陰陽相互作用,相互消長,才能運作,陰陽任何一方不存在,這個事事就消亡,這就是孤陰不長,孤陽不生之理。最直觀一隻股票,K線圖中,升為陽,跌為陰,二者推動該股票運作。如果只有升沒有跌,或只有跌沒有升,這隻股票必須退市,沒有存在必要。

    地球同樣有陰陽,白天為陽,夜晚為陰;熱為陽,冷為陰;火為陽,水為陰;一年四季中,冬至到夏至(春夏)為陽,夏至到冬至(秋冬)為陰,等等,陰陽有一方不存在,地球就消亡。中國古代劇作《皇帝內經》就是根據人體中陰陽互相作用,互相消長的理念發展而來,那個地方打破陰陽平衡,那個地方就會出現病變,就要及早處理這方面問題,所以中醫理念是治本!

    由陰陽作用所產生的六十四卦,是事物(包括人類)從生到死亡過程中,所分成的六十四個階段,每個階段又分六十四小階段,無限細分下去。這一幅幅卦象就組成人生過程。所以六十四卦是宇宙自然,事物發展過程必然景象,用於那個領域都適合。卦爻就是反影當時所處的狀況,(陰陽是否平衡)而作出的判定,以及解決辦法這就是《易經》折學。看得見摸得著的還好判斷,看不見摸不著的,就用占卜得出卦象(這是古書中所說的依通),再用卦爻預測吉凶,指導行動。而六爻預測法,借用了時間的週期性(一般用六十甲子)進行提前預測,是《易經》中一種超前思維。

    自從1973年法國學者M申伯格出版了《生命的祕密鎖匙:宇宙公式,易經和遺傳密碼》,闡明瞭構成生命體的細胞,的分解與組合過程,完全與《易經》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兩兩組合成六十四卦,這個程式系統相一致。這不是巧合,是必然結果。電有陰極與陽極,如果用《易經》加入積體電路研究,同樣是這樣結構。包括髮動機,如果懂易經,又磚於發動機研究領域,找出裡邊陰陽對應關係,以及與六十四卦對應關係,利用卦象卦理,就可知道那個方案做發動機能達到最佳效能。還有那句話《易經》博大精深,中國幾千年來的智慧,總要等外中國人來證明才相信,這是一種悲哀,一種損失!!!

  • 8 # 禪意明遠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是清華大學的校訓就是出自《易經》裡的乾卦和坤卦裡的兩“大象”,可以看出《易經》的重要性和可取性!

    《易經》原是自殷末周西伯侯姬昌在囚禁的時候而作《周易》,選用蓍草作卜筮至今已有三千多年曆史了。“卜筮”就是對未來發展做的預測,也就是現代所說的“算卦”。曾經的《封神演義》現在還依稀可見裡面有個武吉誤殺人逃跑,難以找到當時的西伯侯就用卜卦算出武吉已跳崖而死……。在預測規律的理論方面做了很好的總結,實際上《易經》已經含蓋萬有,綱紀群倫,在其內容裡面涉及到哲學、政治、生活、文學、藝術、科學等諸多領域所以《易經》被後人稱之為萬經之首~大道之源。

    對於《易經》的評價我認為是積極正面的。《易經》對道家和儒家的發展都有非常積極的推動作用,其中太極兩儀及八卦圖形已經是道教的代言圖案,道家的道袍都有八卦圖和八卦的符號,對《易經》用的最活的就屬諸葛亮了,諸葛亮根據《易經》推演的《八陣圖》陣法聞名於世。還有儒家的創始人孔子在晚年特意為《易經》做十翼,想讓《易經》能夠飛起來更好的為黎民百姓服務,孔子看到已經愛不釋手當時說過:“假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孔子還特意評價易經:“潔淨精微,易之教也。”最高的認可。

    現在對《易經》深度研究的寥寥無幾,大多數是泛泛而談,在我們國家的民眾對《易經》的學習及重視程度還遠遠不夠。在此鼓勵大家多多學習學習《易經》,相信只要學會《易經》就不再會懷疑自己的人生!

    (還有很多很多有關《易經》的,在此就寫到這裡,如有哪裡寫的不妥之處,請多指教!在此謝過!)

  • 9 # 我心唯美

    易經是中華文化寶庫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是被很多人頂禮膜拜最多的一個典籍,被稱為群經之首。

    不具體解釋易經為何人所著、三易的含義以及具體爻辭了,因為至今沒有定論,現如今解釋的一切,都是推測和傳說。

    我回答提問者的問題:我是怎樣看待《易經》的?

    從最新的考古發現來看,早已經失傳的連山易、歸藏易有可能失而復得,後人藉助先進技術,有望把這一缺憾彌補起來,更有助於易經的研究。

    其次,就是希望大家都要正確看待易經,不要過於神話易經的作用,易經是古人對大自然萬事萬物的規律做的一個總結,也是解釋了大自然的執行規律的一套理論,把複雜的事情用最簡單的方式告訴大家的學說,所以,老祖宗才定了一個名字叫易經,易:為簡單、為變化、為本質平衡的特性。過去和現在,很多人研習易經只單純的看中了易經的預測功能,認為易經是占卜天書 ,是洞悉天機的鑰匙,更是趨福避禍的捷徑,其實,這真的誤會了古代先賢的本意了。孔子說:善易者不卜。這句話引起很大爭議,我的理解:真正懂得這本書的內涵的,真正瞭解掌握這套理論的人是不會愚蠢地認為易經是能預測的。

    最後,我想說,不能因為易經不是一本預測或占卜的書,就認為易經很平庸了,易經把天地水火風雲雷電、山川河流男女日月等等的事物用最簡單的理論串聯起來,並演示了其中的變化規律,已經非常偉大了 ,但是,那些想通過易經的研究達到他占卜凶吉的目的的,就是研究一輩子也不會有收穫的,因為這違背了易經的本意了。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 10 # 北京風雷

    易經說簡單點就是研究物質運動變化的知識體系。

    我們現在都知道物質世界是運動變化的,永不停歇。易經上把這種現象歸納總結為無極。通過創造時間概念,來擷取其中一段運動變化叫做太極。

    比如創造“天”的概念,從天明到天黑再到天明,總是有一定時長,於是古人就把一黑一白叫做一天。晝夜分開叫做陰陽兩儀。地球自轉的往復迴圈規律,就這樣被具體描繪出來,清晰的展現在世人眼前。無極的宇宙從此被捕捉、被定義在一個極限之內。這樣研究起來就容易多了,所以叫易經。

    易經包含三個意思,物質的運動變化是永不停歇叫做不易,擷取一段叫做簡易(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研究其中的變化叫做變易。

    無論是結繩記事、河圖洛書,還是後來的八卦都是圍繞著時間尺度來研究物質的運動變化。從一天擴充套件到一年,再根據十二時辰設定4320局,再擴充套件到“元會運世”12萬9千6百年。都是總結歸納物質世界的運動變化規律。

    所以,易經是萬宗之源,群經之首,含蓋萬有,綱紀群倫。

    就是從現代科學的角度來看也是有科學道理的:

    從數軸和象限的角度來分析,看上圖,在三維座標軸中,如果把全是正陣列成的象限看作是乾卦的話,那麼全是負陣列成的象限就是坤卦,必定會牽扯出,兩個正數和一個負陣列成的三個象限,和兩個負數跟一個正陣列成的三個象限,總共也是八個象限。我們都知道了,三維座標軸中表示任意一個點都需要三個數字來決定點的位置。這就是八卦三爻的科學原理。

    我們也知道整個宇宙世界一直在做著永不停歇的運動。那麼,我們描述一個事物和一件事情的時候,至少要有兩個點才能表達完整。有始有終,就必須知道兩個點兩組共6個數字,這就是六十四卦六爻的來歷。所以八卦中的一個卦象本身就包含了一個事物發展變化的全息過程。如果掌握的資訊不全面,或者你算力不夠,就很難做出正確的判斷,易經難學也在於此。

    不論三爻還是六爻描述的都是三才之道對一個人產生的正負影響,如果通過大資料進行計算機模擬量化,也許將來就真的可以精確指導一個人如何做事!!!事實上,中國古代也一直沿用著這個理論才演化發展出各種學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做安全教育才最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