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軟軟的柿子8f9c
-
2 # 春秋衫
悲秋。
作者筆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與姿態,自然也就籠上了一層主觀感情色彩。
還有論者認為,郁達夫三歲喪父,少年時隨大哥留學扶桑,遭到異族的許多歧視和白眼,成長的經歷造成了他獨特的性格和氣質──頹廢,《故都的秋》表現的正是一種頹廢的情緒。
總之,由“論世”“知人”,進而論文,“投影派”和“頹廢派”都得出了“悲秋”的結論。
《故都的秋》是悲秋與頌秋的結合,秋中有情的眷戀,情中有秋的落寞。這情是故鄉情、愛國情;這落寞之秋是作者當時心境的寫照,是對國運衰微的喟嘆。
《故都的秋》是中國現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詩人、革命烈士郁達夫於1934年8月創作的散文。1934年7月,郁達夫從杭州經青島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飽嚐了故都的“秋味”,並寫下該文。
《故都的秋》全文1500多字,運用了42個秋字來潤色北國之秋的“清”、“靜”和“悲涼”,也處處滲透著郁達夫消極與積極情緒在糾結與鬥爭的痕跡。
故都的“秋”,其實是郁達夫的“秋”,是表現了他主觀感情、審美取向、文學氣質和人生態度的“秋”。本文的悲涼美感,跟傳統的悲秋情結有關,跟作者的身世性格有關,跟作品的創作背景也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