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iujtj

    文體特徵就是指所寫文章要符合自己選定文體的要求。文體特徵大致可分為議論文、說明文和記敘文。

    文學文本的基本特徵有語言系統、表意、蘊藉、閱讀期待和開放。

    文本,是指書面語言的表現形式,從文學角度說,通常是具有完整、系統含義(Message)的一個句子或多個句子的組合。一個文本可以是一個句子(Sentence)、一個段落(Paragraph)或者一個篇章(Discourse)。廣義“文本”:任何由書寫所固定下來的任何話語。(利科爾) 狹義“文本”:由語言文字組成的文學實體,代指“作品”,相對於作者、世界構成一個獨立、自足的系統。

    “文本”一詞來自英文text,另有本文、正文、語篇和課文等多種譯法。這個詞廣泛應用於語言學和文體學中,而且也在文學理論與批評中扮演活躍的角色。但它含義豐富而不易界定,給實際運用和理解帶來一定困難。可以一般地說,文本是語言的實際運用形態。而在具體場合中,文本是根據一定的語言銜接和語義連貫規則而組成的整體語句或語句系統,有待於讀者閱讀。

  • 2 # 倩影映碧紗

    古代文體可以分為:韻文、駢文、散文三個大類。

    特點:

    1.韻文:押韻的文體叫做韻文,詩、詞、曲、辭、賦、以及頌、贊、箴銘等,都屬於韻文。因文體不同,其用韻的嚴、寬也不相同。

    2.駢文:講究駢偶的文章,是在辭賦影響下產生的一種特殊文體,它像散文,卻講究平仄和對仗;像詩歌,卻不押韻。自成一類。

    3.散文:不押韻、不重排偶的散體文章叫做散文。其語言形式比較自由,沒有固定的要求,可以根據內容的需要隨意寫作。經、傳、史書,都屬於散文。

  • 3 # 用戶270687990

    一、楚辭

    楚辭是戰國時期楚華人所作,以屈原為代表,是《詩經》以後出現的一種新的詩體。屈原所作的《離騷》是楚辭的代表作,故又稱“騷體詩”。楚辭的地方色彩極為突出,多描寫楚國山水和楚國物產,楚辭則以楚方言聲調吟誦。隋唐以後,楚辭音調的讀法失傳,後人只能說明其意義。

    二、賦

    “賦”的意思是“鋪述”,這種文體的特點是“鋪採摛文,體物寫志”,也就是說要用鋪開誇張的手法來描寫的事物,用新奇優美的文字來描寫事物。

    賦是介於詩歌和散文之間的一種體裁,它強調文字的工整和聲調的和諧,以誇張的方式描述事物,並經常在結尾發表一些評論,以表達諷刺的意思。

    賦發源於戰國,興於漢唐,衰於宋元明清。漢唐時期有隻寫賦不作詩的文人,但幾乎沒有只寫詩不作賦的才子。建安以後乃至六朝時期,賦在受到高度讚揚,甚至於詩。

    三、樂府

    樂府是古代封建王朝為管理音樂而設立的官署。它的具體任務是制作樂譜、培養樂工、收集歌詞。“樂府詩”是指這個機構為配製樂曲而由文人制作或從民間採集的詩歌。這些詩主要是用來入樂的,但並不是所有的都入樂。魏晉時期樂府詩簡稱樂府,所以“樂府”也從機構名稱演變為音樂性詩體。

      四、格律詩

    格律詩是詩歌的一種體裁,是在盛唐之後逐漸形成的。它是一種按照一定的平仄和押韻要求的格律詩,後人把它稱為近體詩或今體詩,以區別於沒有格律詩的古詩。它規定詩中有定句,句中有定詞,字講平仄,嚴格壓韻。格律詩對音律要求非常嚴格。

      五、雜劇

      雜劇是一種古老的劇種,它為民族戲劇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它是在前代戲曲藝術和說唱藝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特別是宋代的官戲和金元的戲曲,它經歷了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在金代末元初左右走向成熟。元朝統一全國後,雜劇進入繁榮時期。

  • 4 # 用戶5119196148852

    按語言形式的不同,可以分為三類:

    一、散文

    (一)史傳文:

    1、編年體;

    2、紀傳體;

    3、紀事本末體。

    (二)說理文

    1、屬於“論”的文章;

    2、屬於“辯”的文章;

    3、屬於“原”的文章。

    (三)雜記文

    (四)應用文

    1、奏議;

    2、詔令;

    3、碑誌;

    4、哀祭;

    5、送序;

    6、銘箴;

    7、頌讚。

    二、韻文

    三、駢文

  • 5 # 有溫度的Sunny8141

    古代文體可以分為韻文、駢文、散文三個大類。

    押韻的:

    韻文,如《詩經》、《楚辭》各各代詩歌

    駢文(四六文):

    講平仄、對仗,句式一般四六對仗,如《朱元思書》

    散文:

    (1)不押韻:廣義的:可分史傳文、議論文、雜記文、應用文

    (2)狹義的:指文學體裁的一種

    韻文和駢文、散文的區別在於押韻不押韻,韻文是押韻的,如《詩經》、《楚辭》以及各個時代的詩歌。另外,用於規戒的箴銘一類文章也押韻,屬韻文,如劉禹錫的《陋室銘》。

    駢文和散文是不押韻的,兩者的區分是前者講求平仄、對仗,在句式上一般都是四六對仗(所以駢文也叫“四六”文),如吳均的《與朱元思書》就是駢文,散文沒有這些規定。

    散文這個概念很廣泛,凡韻文、駢文以外的文章,都可以稱之為散文。唐宋人把駢文叫做“時文”,把散文叫做“古文”。韓愈、柳宗元和歐陽修倡導的古文運動,從文體而言,就是反對駢文而提倡散文。

    散文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散文是指一般非韻文的作品,狹義的散文是指文學體裁的一種。我們講古代散文用的是廣義散文這一概念。

    古代散文可分為史傳文、議論文、雜記文、應用文等四類。

  • 6 # 乘鳳破浪銀行人

    古代文體:古代文體大致上可以分為韻文、駢文、散文,包括史傳文.

    韻文,即講究押韻的文體,包括詩、詞、賦、銘.散文,包括史傳文、議論文、雜記文、應用文等.駢文是介於詩和散文之間的一種文體.下面擇其重點予以說明.

    1、古體詩、近體詩

    唐朝人把唐朝時盛行的格律很嚴的律詩、絕句稱為近體詩,把唐以前的格律不嚴、形式較為自由的詩稱為古體詩.現在一般把律詩和絕句稱為近體詩,而把其他的統稱為古體詩.古體詩有四言、五言、七言、雜言,《詩經》、《樂府》也屬於古體詩.近體詩分為律詩和絕句兩種,又有五言和七言之別.律詩共八句,分四聯:一二句為首聯,三四句為頷聯,五六句為頸聯,七八句為尾聯,偶句押平聲韻,中間兩聯的上下兩句要講究對仗.絕句共四句,其格律要求大體上與律詩相同,只是上下兩句的對仗要求不是很嚴.

    2、辭、賦、駢文

    辭即楚辭,屬詩歌.篇幅、句子較長,句式參差錯落,形式自由,多用“兮”字,以抒情為主,有濃厚的浪漫色彩,以屈原的《離騷》為其代表.

    賦,源於戰國後期,句子大體整齊押韻,間雜散文句式,著力鋪陳事物,是介於詩歌和散文之間的一種文體.代表人物為司馬相如.

    駢文,源於漢魏,形成於南北朝,全篇基本上用對偶句構成,講究用典,詞藻華麗,因大多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又稱“四六文”,也是介於詩歌和散文之間的一種文體.高中學過的《朱元思書》、《阿房宮賦》便是此種文體.

    3、詞、曲

    詞萌芽於南朝,形成於唐,盛行於宋.是詩歌的發展,故稱之為“詩餘”.它有多種詞牌,各種詞牌都有其固定的格式,包括字、句多少,平仄押韻等.其句式長短不一,又稱為長短句.按字數的多少可分為長調(91字以上)、中調(59字至90字)、小令(58字以下).

    曲,盛行於元代,故稱“元曲”,也是配樂的詩.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是清唱曲,雜劇是演出曲.散曲又可分為小令和套曲兩類,其中小令由一支曲子組成,套曲也叫套數,由多支曲組成.雜劇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其結構是四折(相當於四幕)加一個楔子(序幕),其構成有科(人物動作、舞台效果的說明)賓白(人物對話、獨白等)、唱詞,角色有旦(女角)、末(男角)、淨(花臉)、外(老年男子)、醜(丑角)等.曲有曲牌,規定其字數,句數、平仄、押韻的固定格式.宮調表示曲調聲音的高低.

    4、史傳文

    屬歷史散文,包括編年體(如《左傳》、《資治通鑑》)、國別體(如《國語》、《戰國策》)、紀傳體(如《史記》、《漢書》、“二十四史”)、斷代體(如《漢書》、《後漢書》)、通史體(如《史記》、《資治通鑑》).

    5、論說文

    古代的論說文是從諸子論學語錄發展形成的,它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若干種:“論”議論事理;“說”申說事理.

    6、雜記文

    包括名勝遊記、山水遊記.書畫雜物記、人事雜記四類.雜記文範圍很廣,在部分題目有“記”字.記載歷史掌故,遺聞軼事、科學資料、文字考證等文章均包括在內.

    7、應用文

    包括奏疏類、碑誌類、祭文、贈序四大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香的掉渣菇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