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戲君看史

    朱棣能夠靖難成功,是因為他採取了正確的戰略、策略。同時,對手朱允炆在關鍵時刻的發生了四個致命失誤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靖難背景

    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論功行賞,封10人為公爵,28人為侯爵,丹書鐵券。然而,不過20年間,從前血戰沙場的武士謀臣不僅自身難保,三宗九族也被殺個精光。其間既有與朱元璋是兒女親家的胡惟庸、李善長,也有為明朝立功無數的大將軍藍玉。究其因由,這位草根出身的朱皇帝願望其實很“樸素”:不過是想其子孫後代安穩坐江山,一世、二世乃至三世、萬世,於是他便斬除任何威脅朱家帝系的潛在性危險。

    朱元璋臨終前特地頒佈遺詔,囑咐諸王不必至京師奔喪,王國所設的官吏,聽朝廷節制。這是太祖為身後打算,只可惜這只是他一廂情願:諸王來朝,不服幼主,必有人覬覦大位,起而謀逆;官吏受朝廷節制,則用以防範諸王。

    太祖得意揚揚地對允炆說:“我把御外侮的責任交給諸王,邊塵不動,讓你做太平天子。”

    允炆答道:“敵國入侵,由諸王對付;諸王有異心,誰來對付?”

    太祖默然,問道:“該如何處之?”

    允炆略加思索,答道:“以德爭取其心,以禮約制其行。如果無效,削他的屬地;再無效,改封到別處。這樣再不知改悔,就只好舉兵討伐了。”

    朱允炆長於儒生之手,有見識而無才幹;加上用人不當,才將大好的江山丟掉。

    (一)建文帝剛剛登基,就著手削藩,速度過快,導致人心浮動。

    建文帝一即位,就開始“惦記”削藩,這個戰略思路是對的,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犯下種種錯誤,結果反把自己給“削”了。建文帝甫一即位,就拿周王朱橚開刀,找藉口抓了這位叔叔。所謂兔死狐悲,物傷其類。建文帝的這個行動沒有起到殺雞儆猴的作用,相反使得本來就心懷異圖的朱棣抓緊時間招兵買馬,挑選壯士為衛軍。

    建文元年(1399)春,長史葛誠入京奏事,建文帝向葛誠詢問燕王的情況。葛長史是老實人,又值皇帝垂問,便把燕藩平素的不軌之事一一稟報。建文帝既喜且憂,遣葛誠回北平,密使其為內應。三月,燕王依禮入覲新君侄子建文帝,“行皇道入,登陛不拜”。當時就有監察御史奏劾其“不敬”之罪。建文帝卻表示說“至親勿問”。戶部侍郎卓敬再次密奏:“燕王智慮過人,有先祖之風,再加上佔據北平要地,應及早將其遷至南方。”建文帝覽奏後變色,藏於袖中,不置可否。轉天,他親自召見卓敬,問:“燕王骨肉至親,何得及此?”卓敬說:“隋文帝、楊廣兩人難道不是親父子嗎?”建文帝默然良久,仍舊下不了決心,只是擺擺手說了聲“愛卿不要再講了”。

    四月,燕王朱棣歸國。朱棣在南京時,建文帝如果想處置他,非常容易,隨便找個理由,先把人控制起來再說。朱棣離開北平根據地,沒兵沒將,什麼都不是。可惜建文帝太過柔仁,真不知道一直主張削藩的儒臣齊泰和黃子澄等人幹什麼去了,關鍵時刻不力勸建文帝下狠手,放虎歸山,終釀大禍。

    (三)掩耳盜鈴,放縱燕王世子朱高熾等人歸國,使朱棣起兵更了無顧忌。

    建文元年五月,太祖朱元璋小祥忌日,依照禮制諸侯王皆應親臨陵墓致祭。朱棣自稱病篤,為令朝廷不起疑心,派其世子朱高熾及另外兩個兒子朱高煦、朱高燧入京。

    (四)所用人齊泰、黃子澄均不能擔當大事。

    建文帝的心腹謀臣是齊泰、黃子澄。這二人可算是中國歷史上一等一的忠臣,但才幹方面實在很有問題,充其量只是治世的良臣,絕不能擔當“削藩”的重任。

    齊泰原名齊德,洪武年間,太祖以謹身殿為雷所毀,禱廟謝過,選擇九年無過失的臣子陪祀,齊德為其中之一,因而賜名為“泰”。齊泰當兵部左侍郎時,太祖問邊將姓名,他歷數無遺;又問各地形勢,他從袖子裡取出一本手冊,進奉太祖,其中的記載異常扼要,太祖大為欣賞。但這是參謀長的本事,不見得能定大計、決大策。

    建文帝年輕,兩位左右手又都是文士書生,倉促間就議定削藩大事。後來事實也證明,齊泰、黃子澄等大臣確無保家衛國之作戰能力。而且,削藩的同時,惠帝也進行改制,大幅提升文官地位(如升六部尚書為正一品),造成武將不滿,或多或少對惠帝的政策實施有不良影響。

    朱棣是個久習邊事且弓馬嫻熟的善武王爺,並有近二十年獨霸一方的領兵打仗的經驗。

    (一)朱棣步步緊逼,建文帝卻說“毋使朕有殺叔父名”

    與成長於深宮的建文帝不同,朱棣自少年時代起就隨朱元璋征戰,成年後又獨當一面,是久嫻軍旅的帥才。靖難戰役中,朱棣選擇正確的戰略措施,一步步逼近南京,而建文帝一方則節節敗退。

    黃子澄雖是書生出身,卻也能看出燕兵來者不善,勸諫道:“燕兵素強,不早御之,恐河北盡失。”

    至此,建文帝才派長興侯耿炳文、駙馬都尉李堅等人率師北伐,抵擋燕兵的進攻。黃子澄不放心,接著下令安陸侯吳傑、江陰侯吳高以及十多位都指揮使數道並進,號稱百萬,直趨北平方向進軍,並飛檄山東、河南、山西三省助給軍餉及後勤支援。

    (二)朱棣雄韜偉略,朱允炆卻臨陣換將。

    在兩軍對壘的緊張時刻,黃子澄建議以李景隆替換耿炳文。建文帝親自在江邊為李景隆送行,賜其通天犀帶,並詔令這位大將有專征殺伐之權。這是建文帝敗亡的另一個重要原因。用朱棣的話說,李景隆“膏粱豎子耳!寡謀而驕矜,色厲而中餒,未嘗習兵,見陣而輒以五十萬付之,是自坑之也。”

    朱棣為手下分析當時的局勢,勝券在握,他認為:兵法有五敗,(李)景隆皆蹈之。為將政令不修,上下異心,一也;北平早寒,南兵衣單不足,披冒霜雪,加之兵無餘糧,馬無宿草,二也;不量險易,冒入趨利,三也;貪而不治,智信不足,氣盈而愎,仁勇俱無,威令不行,四也;部伍喧譁,金鼓無節,好諛喜佞,專任小人,五也。李景隆五敗皆備,何能為也!

    果然,李景隆上當,連忙率明軍過盧溝橋,直逼北平。明軍把北平城圍得鐵桶一般,在九門築壘,揮軍猛攻北平。明初雖有攻城火炮,但攻城仍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加之燕王起兵以來一直早有準備,深溝高壘,城牆加厚,五十萬明軍攻城受阻。

    北平守軍爭取了寶貴時間,燕王朱棣回軍路上也十分順利。建文元年(1399)十二月,朱棣所率燕兵趁北河水凍結,突然對明先鋒都督陳暉發起進攻,大敗明軍。燕兵乘勝,奇兵左右出擊,連破明軍七營,直逼李景隆中軍大營。明軍剛剛退至城下,北平城內城門大開,燕兵高呼從裡面殺出,雙方夾擊。李景隆明軍再也支援不住,他本人棄大營連夜逃跑。

    建文帝也隱約聽聞戰事不利,就問黃子澄進展如何。由於李景隆是自己極力推薦,黃子澄匿敗不報,回覆說:“聽說我軍交戰數勝,但天氣奇寒,士卒不能忍受,現暫回德州,待明年春天再大舉進攻。”同時,黃子澄派人急報李景隆不要以敗訊上聞。建文帝還下特詔加李景隆太子太師,兼賜璽書、金幣、御酒、貂裘。

    (三)建文帝御下不密,內臣外臣紛紛示好建文帝

    在靖難之役的最後關頭,建文帝宮內的太監幫了朱棣天大的忙。由於建文帝御內臣甚嚴,不少宦官心懷怨憤。同時,建文帝又嚴懲冒皇帝名義出外勒索的宦官頭目,於是,心中充滿怨毒的太監,紛紛到朱棣處示好,把皇宮的訊息告訴燕王。

    建文四年(1402)初,朱棣大軍從北平出發,一路南下,勢如破竹。金陵城內,大臣們見勢頭已變,各自心懷鬼胎,都以守城為名求出,致使都城更加空虛。情急之下,建文帝派燕王堂姐慶城郡主入燕營請和,答應割地,與燕王中分南北,劃江而治。事已至此,朱棣當然不幹,婉言拒絕。

    縱觀靖難過程,主要是建文帝一方沒有什麼特別突出的大帥之才。這要“歸功”於朱元璋,因為所有有智有勇有力的名將早已連子孫都被誅除乾淨,留下的全是三四流將領,自然不是燕王朱棣的對手。

  • 2 # 書中有毒

    這個問題也可以從反面來回答。即建文帝朱允炇為何徹底輸了呢?這其實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

    第一,朱允炇在政治上手腕嫩稚,而且頭腦簡單。

    朱允炇剛登基就採納了齊泰、黃子澄的建議削藩,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周王岷王湘王齊王代王被廢。而燕王則在暗中加緊活動。這年6月,燕王府護衛百護倪諒向朝廷告發說,朱棣派官校於涼、周鋒為其招募死士,且在燕王府內偷偷打造兵器。朱允炇下令逮捕了這兩個人,他們供認了以上事實。可以說,燕王謀反苗頭已顯證據確鑿,逮捕他名正言順,可朱允炇竟然以圖謀不軌將於涼周鋒押解南京處死,而對燕王只是下詔訓斥(批評教育),並沒有削藩,錯失了大好良機。朱允炇政治權謀的短板凸顯無疑。其實有好多次,朱允炇是可以直接抓捕朱棣的,可在關鍵時候,總被這理由那原因攪黃了,最後遺患無窮。

    第二,朱允炇下了一道最幼稚可笑的口諭。朱棣無數次死裡脫生。

    本來,朱棣也是倉促間帶領800多王府親兵造反的,加上後來的朵顏三衛的三千鐵騎,要戰勝朝廷的幾十萬大軍的圍追堵截,本無一點勝算。可朱允炇天真浪漫地乖乖,盡然給統兵的李景隆下了一道嚴旨:不許傷了燕王朱棣!什麼意思?言下之意是對燕王不能動刀動箭,只能讓他自己認輸受降,到時還要在奉天殿上叔侄對話呢(論皇位的正統性)。就這一道混帳口諭,使得前方將士受盡了苦頭,將士們不敢放箭不敢刀刺,只能看著朱棣喊口號吐口水,朱棣一次次化險為夷死裡脫生。其實,朱棣過江後,朝廷幾十萬大軍開門揖客式地迎接了他,根本沒打。

    第三,朱允炇的“秀才班底”頂不上一個和尚姚廣孝。

    朱元璋雄才大略,可馬失前蹄幹了一件最蠢的事,在殺光了那些開國武將的同時,給皇孫朱允炇配備的“班底”全是一幫文弱書生——百無一用是書生。建文朝的四大金剛(智囊團)齊泰、黃子澄、方孝孺、陳迪。這些靠四書五經子乎者也頭頭是道,可在關鍵時侯,既不能“運壽帷幄”,也不能“決勝千里”。四個秀才還不如朱棣身邊的一個和尚姚廣孝。最後建文帝竟然聽從黃子澄的建議,幼維地要與四叔朱棣議和劃江而治,被朱棣拒絕。說到底,這禍根還是朱元璋種下的。一個政治強人之後必定是個政治弱者,朱允炇就是活例。反過來講,並不是朱棣有多麼厲害,而是朱允炇太柔弱,他才有機可乘。假設上天再借朱標陽壽十年,如果太子朱標繼位,借他朱棣一萬個膽,也不敢造反。

  • 3 # 十月談歷史

    不知您是聽誰說的朱棣只有800人馬,您可要知道朱棣這位王爺,可是北平地區的守將,換句話說北平周邊十幾萬軍隊,都是接受朱棣這位主帥的控制。

    只是當時朱棣被建文帝給奪走了軍權,然後困於北平城中。

    至於您說的800人馬,在十月看來就相當於是朱棣的王府衛隊,還有這些年培養出來的死士!

    為了困住朱棣這條強龍,朱允炆在城裡面也安排了自己的勢力把手各處城門,防止朱棣跟外面的軍隊來個裡應外合。

    朱棣迫於當時的形勢,知道自己不能明著動手,於是就請這些建文帝的臣子,去參加自己王妃的晚宴。

    在這些官員們的眼裡看來,朱允炆派他們過來是盯著朱棣,並不是逼著他們跟朱棣作對。

    這麼理解下來,只要朱棣沒有造反,那麼他依舊是當今皇上的叔叔,一位王爺請自己過去喝酒,這可是莫大的榮耀,要是不去見識見識,那不就傻了嗎?

    在這些官員進入王府之後,沒多久朝廷的士兵就這樣失去自己的大腦,而頭腦控制的軍隊,很快就在朱棣這些人的攻擊下節節敗退!

    在奪下了北平各處城門之後,朱棣立刻派人去跟北平城外的軍隊聯合,對他們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哭著表示並不是自己想要這麼做,而是皇帝逼著自己這麼做,自己是對大明王朝的忠誠蒼天可見!

    這些人本來心裡就像自己的老長官,再加上跟著朱棣的時間也比較長,老長官是被逼的這麼做的,那自己還有什麼猶豫地,奶奶的跟他幹了。

    說了朱棣那裡,十月在說朱允炆那裡,由於朱允炆重用文官,輕視那些朝中勳貴,早就讓這些人心中暗身不滿。

    於是,在朱允炆給朱棣不斷地送菜操作之下,這些勳貴們也是半推半就的將選擇效忠的目標放在了朱棣身上。

    李景隆聽說過吧,身為勳貴中知名的第三代,就是他連續敗給了朱棣好幾次。

    而且在朱棣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大明王朝的那些王爺們,為了保住自己的榮華富貴,對朱棣也是有人出人有力出力!

    總結

    從朱允炆的身上可以瞭解到一件事,牆倒眾人推這個道理,可不是空口白話說著玩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的退役坦克為什麼不回爐再造而要扔到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