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輕鬆合山4i9

    話說乾隆皇帝沿運河南巡至嘉興,見南湖一帶煙雨迷濛,景色宜人,便下了龍舟,到煙雨樓登臨小憩。此時正值菱角應市,採菱姑娘在一隻只菱桶內,一邊採菱,一邊唱著“採菱歌”。

    湖光水色,再加上如在畫中的二八女子,真是一幅好景致。

    風流天子乾隆看得此景.十分高興,又是淺吟低唱,又是揮毫潑墨,乘興便叫身邊內侍去弄幾個菱角嘗嘗。

    可能是皇上太急了,吃菱角時不慎被菱角刺破了嘴唇。這下可壞了,龍顏大怒,敗興而歸。

    此事叫菱花仙子知道了,她白譴之餘,便命南湖之菱統統將角去掉。

    第二年,南湖的菱角便圓滑無角了。

  • 2 # 用戶4211381153063

    中國人民食用菱角的歷史是相當悠久的。在古籍《國語》中有“屈到嗜菱”的故事,是講在春秋時期,楚國有一個名叫屈到的人嗜菱如命,以致臨死前囑咐親人:“祭我必以菱”。其子屈建不同意,因為這不符合楚國的祭祀禮儀。古代祭祀是要分等級的,要根據每個人的社會地位來使用不同級別的祭品。“君有牛享,大夫有羊饋,士有豬犬,庶人有魚炙。”屈建認為不能因為父親的私欲而亂了祭奠的章法,遂不用菱。

  • 3 # 不凡暖陽kW

    在古代社會中菱角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吃,據史料記載在漢代時期普通百姓都沒實現“菱角自由”,那時候只有貴族才能享用,一直到漢代之後普通百姓才能吃到菱角。在漢代之前,菱角就更是稀有之物,普通人吃菱角甚至還會被殺頭。

    在《國語》中記載:“屈到嗜芰”,其中“芰”就是菱角的古名,意思就是春秋時期的楚國屈到愛吃菱角,甚至他後來還做了一個奇怪的決定,即“祭我必以芰”,意思是等他死了之後,每年都要用菱角祭祀。

    屈到說“祭我必以芰”可不是玩笑,他還將此立為“遺囑”,在臨終的時候反復強調。屈到死後,等到下一年祭日的時候,家裡的僕人就端來一盆菱角祭祀屈到。然而,還沒等僕人把菱角放下,屈到的長子屈建就立即阻止了,還呵斥他把菱角端走。于是,僕人就很不解的問屈建:“難道你忘記了這是你父親臨終時的交代嗎?”屈建看著菱角,回道:“我沒有忘記”。

  • 4 # 光輝歲月70592

    數學家華羅庚的故事:

      1930 年的一天,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坐在辦公室裡看一本《科學》雜志。看著看著,不禁拍案叫絕:“這個華羅庚是哪國留學生?”周圍的人搖搖頭,“他是在哪個大學教書的?”人們面面相覷。最後還是一位江蘇籍的教員想了好一會兒,才慢吞吞地說:“我弟弟有個同鄉叫華羅庚,他哪裡教過什麼大學啊!他只念過初中,聽說是在金壇中學當事務員。”

      熊慶來驚奇不已,一個初中畢業的人,能寫出這樣高深的數學論文,必是奇才。他當即做出決定,將華羅庚請到清華大學來。

      從此,華羅庚就成為清華大學數學系助理員。在這裡,他如魚得水,每天都游弋在數學的海洋裡,只給自己留下五、六個小時的睡眠時間。說起來讓人很難相信,華羅庚甚至養成了熄燈之後,也能看書的習慣。他當然沒有什麼特異功能,只是頭腦中一種邏輯思維活動。他在燈下拿來一本書,看著題目思考一會兒,然後熄燈躺在床上,閉目靜思,開始在頭腦中做題。碰到難處,再翻身下床,打開書看一會兒。就這樣,一本需要十天半個月才能看完的書,他一夜兩夜就看完了。華羅庚被人們看成是不尋常的助理員。

      第二年,他的論文開始在國外著名的數學雜志陸續發表。清華大學破了先例,決定把只有初中學曆的華羅庚提升為助教。

      幾年之後,華羅庚被保送到英國劍橋大學留學。可是他不願讀博士學位,只求做個訪問學者。因為做訪問學者可以衝破束縛,同時攻讀七、八門學科。他說:“我到英國,是為了求學問,不是為了得學位的。”

      華羅庚沒有拿到博士學位。在劍橋的兩年內,他寫了 20 篇論文。論水平,每一篇都可以拿到一個博士學位。其中一篇關於“塔內問題”的研究,他提出的理論被數學界命名為“華氏定理”。

      華羅庚以一種熱愛科學,勤奮學習,不求名利的精神,獻身於他所熱愛的數學研究事業。他拋棄了世人所追求的金錢、名利、地位。最終,他的事業成功了。

      華羅庚把科學研究與實際應用緊密結合起來。華羅庚把數學應用到工農業生產上,對中國現代化建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 5 # 倪兒62

    蘇步青讀書不忘救國

      蘇步青,是中國蜚聲海內外的傑出數學家。

      在讀初中的時候,蘇步青憑著自己的天資聰明、勤學好問,成績一直非常好,但對數學還沒什麼興趣,因為他覺得數學太簡單,一學就懂。在浙江省立十中念初三時,學校來了一位教數學的老師,聽說這位老師是很出眾的,所以聽說他能來給上數學課,蘇步青也稍微地提起了一點興趣。

      “。。。。。。”上課鈴響了,從門外走進一個身材瘦高、穿白色西裝的年輕人,他的臉色很白,稜角很分明,眉宇間透著一股英氣。這樣年輕還穿西裝的老師真是罕見,一進門便引起班裡的一片譁然。

      走上講臺,楊老師表現得很鎮靜,把課本向桌上一摔,說了聲:“同學們,我姓楊,大家今天不用擔心沒還課本而被老師罵了,因此今天我們不講課本,我們要講國家!”他講話的聲音不算大,但每個字都像晶亮的子彈射進每個人的心房。

      于是下面又是一陣騷動,沒精打采的蘇步青也亮起了精神。楊老師接著說:“當今世界,弱肉強食,世界列強依仗船堅炮利,都想蠶食瓜分中國。中華亡國滅種的危險迫在眉睫,振興科學,發展實業,救亡圖存,在此一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座的每一位同學都該負起應有的責任。”他旁徵博引隨後又講述了數學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中的巨大作用,“為了救亡圖存,必須振興科學。數學是科學的開路先鋒,為了發展科學,必須學好數學。。。。。。”

      這一堂課使蘇步青明白了數學的真正意義和自己身上肩負的歷史責任,就是這節課影響了他一生的道路,把他引入了神秘的數學王國。

      從那以後,在楊老師的影響下,蘇步青的興趣從文學轉向了數學,並從此立下了“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的座右銘。功夫不負有心人,蘇步青在數學上漸漸地嶄露了頭角。

      17歲時,蘇步青赴日留學,並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東京高等工業學校,在那裡他如饑似渴地學習著。為國爭光的信念驅使蘇步青較早地進入了數學的研究領域,在完成學業的同時,寫了30多篇論文,在微分幾何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並於1931年獲得理學博士學位。獲得博士之前,蘇步青已在日本帝國大學數學系當講師,正當日本一個大學準備聘他去任待遇優厚的副教授時,蘇步青卻決定回國,回到撫育他成長的祖國任教。回到浙大任教授的蘇步青,生活十分艱苦。面對困境,蘇步青的回答是:“吃苦算得了什麼,我心甘情願,因為我選擇了一條正確的道路,這是一條愛國的光明之路啊!”

      這就是老一輩數學家那顆愛國的赤子之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檯球最後一球和黑八同時進算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