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筱寶。
-
2 # 用戶3293107932011
植物細菌性殺菌劑有:辛菌胺(醋酸鹽),溴硝醇,氯溴異氰尿酸和二氯異氰尿酸鈉,鏈黴素,中生菌素,春雷黴素,枯草芽孢桿菌,蠟質芽孢菌等
-
3 # 澄空澈
一、廣譜性消毒殺菌藥劑:具有強烈的滲透性,甚至能夠被植物器官吸收傳導;不但對細菌有效,對許多真菌、病毒性植物病害也有不錯的效果。可以用作傷口消毒處理,也可以葉面噴霧。
1、辛菌胺(醋酸鹽):以前叫菌毒清。一種安全高效的廣譜性殺菌劑,對多種細菌性病害有效;
2、溴硝醇:有毒,對眼睛、皮膚、粘膜有刺激作用,能引起先天性異常,大量使用,對環境有害。原本是化妝品中的防腐劑,對多種植物病原細菌有效,但使用時要慎重;
3、氯溴異氰尿酸和二氯異氰尿酸鈉:原本用於自來水、游泳池、醫療場所的消毒劑,目前已經被廣泛應用於農業生產中,對細菌性病害和真菌性病害都有不錯的防效,但使用和保存的時候需要嚴格按產品說明書和技術規程操作;
二、抗生素類:通過發酵分離提取的微生物次生代謝產物。
1、鏈黴素:使用歷史最早的農用抗生素之一,對多種植物病原細菌有效,但目前中國已經于今年的6月14日正式停產,最終將被禁用;
2、中生菌素:中國農科院生防所(現在的植保所)在海南的土壤微生物中分離出來的淺灰色鏈黴海南變種,從中發酵分離提取到的次生代謝產物。對格蘭氏染色陰性和陽性的細菌都有不錯的防效,比如對桃樹細菌性穿孔病、黃瓜角斑病、大白菜軟腐病等。早在1990年前後我自己做過中生菌素浸泡白菜種子加白菜定植緩苗後灌根預防軟腐病的試驗,效果顯著;
3、春雷黴素:1963年日本人在春日放線菌中分離得到的一種內吸性抗生素,1964年中國從江西太和縣土壤中分離得到也能產生這種抗生素的小金色放線菌。春雷黴素對水稻稻瘟病、番茄葉黴病和灰黴病也有較好的防效。普通的春雷黴素製劑對葡萄、大豆和茄子有藥害風險,慎用;
4、金核黴素:上海農藥研究所從金色鏈黴菌蘇州變種菌株分離到的次生代謝產物,用於防治柑橘潰瘍病、水稻白葉枯病和細菌性條斑病,但在水稻生長後期使用有藥害風險;
三、微生物製劑:以菌治菌,環保型殺菌劑,前景廣闊。但需要較嚴格的使用技術。
1、多粘類芽孢桿菌(康地蕾得):灌根、噴施使用,對多種細菌性病害有效;
2、枯草芽孢桿菌:噴施或灌根均可,對包括細菌性病害在內的多種植物病害有效;
3、蠟質芽孢菌:葉面噴施、灌根均可;
4、熒光假單胞桿菌:拌種使用,一種植物免疫性微生物製劑,具有防病和菌肥的雙重效果;
四、銅製劑:多位點廣譜性殺菌劑,品種較多,幾乎都對細菌性病害有較好的預防性效果;
五、其它類別:
1、葉枯唑:具有內吸治療性的殺細菌製劑,對作物安全,但不適合土壤處理。葉面噴霧效果更好;
2、噻唑鋅:和大多數殺菌劑不同,噻唑鋅在植物體表面對細菌無效,只有在植物的導管中會嚴重破壞細菌的細胞壁,導致細菌死亡。因此,噻唑鋅也是一種具有高效治療性的殺細菌製劑。
回覆列表
1.1 第一階段
1882年以前以元素硫為主的無機殺菌劑時期。
1705年昇汞用於木材防腐和種子消毒。
1761年硫酸銅首次用於防治小麥黑穗病。
1802年首次製備出石硫合劑(石灰-硫磺合劑),用於防止果樹白粉病。
1.2 第二階段
1882—1934年以元素銅為主的無機殺菌劑時期(無機殺菌劑向有機殺菌劑過渡時期)。
1882年波爾多液(硫酸銅與石灰的混合物)被發現可以用於防治葡萄霜黴病。
1.3 第三階段
1934—1966年保護性有機殺菌劑時期。
1934年二硫代氨基甲酸衍生物(福美類)出現,從而開闢了有機殺菌劑的新紀元。
1942年四氯苯醌作為種子處理劑出現。
1943年代森類(乙撐二硫代氯基甲酸類衍生物)出現。
1953年克菌丹、滅菌丹、8-羥基喹啉銅以及某些抗生素(如稻瘟散、放線菌酮、灰黃黴素、鏈黴素等)出現。
1.4 第四階段
1966年至今內吸性有機殺菌劑時期。
1966年具有內吸性的萎鏽靈、託布津出現。
1967年苯並咪唑類殺菌劑苯菌靈問世,標誌著內吸性殺菌劑時代的開始。
1968年有機磷殺菌劑異稻菌淨和嘧啶類殺菌劑甲菌啶、乙菌啶出現。
1977年第二代內吸殺菌劑出現,以甾醇抑制劑出現為標誌,如粉鏽寧、羥鏽寧等。三唑類殺菌劑也逐漸成為殺菌劑市場的主力。
1996年嘧菌酯成為首個成功商品化的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在近十年來取代了三唑類殺菌劑的主體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