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與浪共悟的妦
-
2 # 東方國學
耳順要結合“聖”字理解。“聖”的繁體寫法是“聖”,是“耳”與“呈”的結合,即耳聞即能如呈見。對事情,聽了之後就能明白,並且能夠理順。所以理順,是指你對一個事物的判斷,能夠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對事物的對錯,能夠知道它的根源,以及如何成為這樣。
當代學者李景林先生有“以聽涵視”的說法。認為儒家所說的成聖之道,尤其強調聽覺意識包含視覺意識。聖和聽在文字學上其實是一個字,在思想上,強調的重點也是一致的。
《孟子》中曾經對聖人進行了分類,認為堯、舜、禹、皋陶、伊尹、萊朱、太公望、散宜生都是見而知之的聖人,而湯、文王、孔子都是聞而知之的聖人。聞而知之的聖人都是文明開化的開創者,見而知之的聖人都是繼承者。《帛書五行》(《說》):“道者,聖之臧(藏)於耳者也。”天道是無形的,是通過時間性的傾聽才能得到。聖和聽、聖和聲在古書中都是可以相通的。“聽”是一種內感性的自身意識,是歷史性的和過程性的。
因此,耳順並不是單純的聽什麼都順耳,也不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耳順之年”,而是聖者的一種境界,是建立在對天道體悟透徹的基礎之上的。
-
3 # 太陽雨47155173
老子說,大道若水,我們就參考水吧。
童年的時候,我們就如井泉水,很純淨的,無憂無慮的過我們童年生活。讀書開始到大學畢業,我們就如小溪水,開始經歷平坦曲折,小學能升初、初升高、高升大,就如遇到峭壁,能考起理想的學校,瀑布雖然小但也很漂亮,不能到達的,已經被淘汰了。大學畢業後我們步入社會,我們就是小河,經歷的曲折危險就更多,但是已經不容易乾枯了,如果能進入大河,就是孔子說的三十而立階段了。如果能進入長江或者黃河,我們經歷的曲折危險更大,但是得到的財富會更好更多,這個時候那些垃圾汙染我們的東西也會被我們淨化,就算是有稜角的頑石,也會被我們磨去稜角,就像我們已經不怕那些所謂的困難一樣,在我們面前都會迎刃而解,這個階段就是孔子說的四十而不惑。我們要接近大海了,如果到了大海就是孔子說的五十知天命階段,到了大海得到的財富是更多的,但是對自己來說已經沒什麼用了,這就是孔子說的耳順和隨心所欲階段。這個階段我們就在等著蒸發,這就是我們死的階段,其實我們都沒有死,差不多的時候又也雨的方式回來了。
好多人沒有到大海就也各種各樣的方式提前被蒸發了,只是多了幾回迴圈,但是最後都能到達大海,能按程式一次性達到大海的,才是自己完整的人生。
-
4 # 韶樂聲聲
人除了個人利益的立場,還會隨著自己的經歷,形成其他的立場,如現在的唯物論和唯心論都可以說是立場。當人到了六十歲,經歷了各種各樣的事,看慣了各種各樣的立場爭議,知道這個世界上其實沒有永恆的真理,所以這個時候,就能善待任何觀點,聽到什麼都不會大驚小怪,而會理性的妥善的處理和對待。這就是孔子說的耳順。
-
5 # 流星124932391
六十耳順是與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順序而來,孔孟學的入門要旨首要為格物,三十而立是孔子學道三十歲能格物入門,四十五十六十七十是孔子學道的漸進感言,孔子直到七十歲才在修道時達到了隨心所欲而不逾距
-
6 # 這個主持人是醫生
我二十多歲耳就順了!我就有這能耐,只要你撒謊了我就知道。所謂會說話的人,不吃飯送你八里地,她以為自己很完美,在我眼裡她破綻百出
-
7 # 書法專題
孔夫子 “引經注經“,所以我們也不做虛妄無根據的回答。
這篇回答都是引用古人的觀點或者流傳下來的解釋。
本篇對於“六十耳順”的解釋會顛覆大部分人原有的觀點。
再次明確筆者觀點:
絕不胡言亂語,以現代人的認識和考慮來解釋古代文字。
並且一定注重考證而不是奉合當代的意思。
六十而耳順
鄭康成注:耳順,聞其言,而知微旨也。
鄭康成是漢代經學的集大成者,配享孔廟,他整理研究儒學,讓經學進入了一個小統一時代。
鄭康成的意思是說:耳順,就是聽到對方的話,就能夠知曉對方隱藏的細微的心思。
皇疏:但聞其言,即解微旨,是所聞不逆於耳,故曰耳順也。
皇侃《論語義疏》是古代註解《論語》的重要著作。是後人閱讀論語重要的參考。
書上說:聽到對方的言語,就能夠了解對方細微隱祕的意思,因此所聽到的就不逆耳了,所以就叫耳順。
在說簡單一些,就是聽到對方的話,就能理解他的心思,更深一步能理解他為什麼這麼說,所聽到的話就不會逆耳,就叫耳順了。
黃侃在書中又引用李充所說的註解:心與耳相從,故曰耳順也。
意思就是說:心裡能夠明白聽到的意思,這個不是表面意思,而是聽到的內在的意思,就叫做耳順了。
“順”字,在《說文解字》中的註解是:理也,從頁川。
古代,“順”這個字用到人身上意識就是說:從人的頭頂到腳後跟,如河川流通一般,非常通順通暢的感覺。
現代人總是講心裡堵得慌,或者說心裡憋著,這在古人講就是“不順”。
人一旦“順”之後,就能夠知曉自然萬物的規律,看到的一切也就變得有條理。
從上面的考證我們可以總結出:
耳順的意思就是說耳朵的功能已經能夠順通自己和他人的心理了。也就是說,聽到別人說什麼,就能夠知道他人的心意。
這就是耳順的境界。聽到什麼不會不理解,不會理解錯,而是一聽就明白最根本的東西,沒有了認知的障礙了。這就是耳順。
-
8 # A布袋
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六十而耳順”說到了六十歲,這個年齡人已經很通達了,應該什麼都能明白,看透了。好話,孬話什麼話都能聽得下去,也能輕鬆的辯明其事非曲直。
“耳順”也是"順耳"。一生做人處世,學習修養,也算達到頂峰階段了,好話壞話怎麼說也不會動氣動心了,你罵我也聽的下去,心靜如水。心裡平靜到,聽別人言語,也能分辨出真假是非曲直了,這個就是六十歲的境界。
-
9 # 芳蓀浥群
出自於《論語·為政》,原文如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在我理解是,到了六十歲這個年紀了,經歷過了,什麼都看透徹了,也懂得了天命所為,而後大徹大悟。對於語言的榮辱也沒有必要起什麼內心的波瀾。讚譽也好,偏激也罷。都不過是霧中Phantom,風中的雲煙。所以別人無論說什麼,都要以平常心待之,一笑爾耳!
-
10 # 良雋
人到六十歲,經歷過的事多了,看到過的人也多了,有點遇上啥,啥,都不再覺得稀奇的意思了,人的心理承受力與對人,事,物的容忍度都非常成熟與剛健了。所以,聽到一些年輕人不能接受的話,花甲之人大多能一笑了之,甚至於還會稍微點個頭什麼的,但其內心卻似明鏡似的,只是:還爭個啥!
回覆列表
說來有點辛酸!
“耳順”是聽起來還順暢的意思。但孔子的“耳順”卻是掩飾悽楚的自寬;是不採閒言碎語的麻木;是逆來順受、寵辱不驚的淡定;是隨風而去、放任不管的冷漠;是漫不經心、明月入懷的相容……。“耳順”是古稀之年的孔子面對弟子(含有退堂鼓成分)的一問一答……
為什麼呢?原來,“耳順”的孔子雖想法感人、但方法欠妥,所以吃力不討好。儒家學派創始人,天下文人的祖師爺,門生高達數千之眾,賢達弟子恪忠追隨。雖低調到三人行,必有我師,但要把俗惡作為坦蕩蕩是方枘圓鑿的,如此的“耳順”真令人匪夷所思!孔子也會犯迷糊嗎?
……人往高處走的俗念忽悠了孔子的理想嫩蕊,他在沒有除錯好“眼光”前晃看世相,讓他時乖運蹇……。孔子在他擅長的業務上,受到的是尊重和愛戴以及門徒們的崇拜和頌揚。但花甲之年前後十餘年間,周遊列國推銷他的主張時,卻面對許多識時務的說教和不明就裡的冷嘲熱諷,甚至飽受無端的指責和強硬的阻遏,對抱負我行我素的孔子,以致四處碰壁。孔子這時真的懷疑他恭則不侮,寬則得眾的信念、與他那匹夫不可奪志的人生價值觀形成鮮明的對比。孔子這時的“耳順”若沒有難言之隱,豈不怪哉!
那麼孔子為什麼會有難言之隱呢?原來問心有愧的“耳順”,是因為君為臣綱,天意難為所致。孔子在他天命之年敬畏天命而被迫做出了有愧於心之事,所以才有“耳順”這個“傷痛”。“耳順”是因為他說不起話;說不起話是因為另外還有不足意之事;不足意之事是因為他六十多歲還沒抱上孫子;沒抱上孫子就讓他在“孝”字面前怕記話人長;怕記話人長所以才讓他有口難開;有口難開的孔子所以才“耳順”;孔子的“耳順”是唯有自知的暗暗憂傷……但,最、最、最最、最重要的事,是因為他沒有閒心奉陪,他有未竟的人生巨集願……
《詩》以道志,《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樂 》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其數散於天下而設 於中國者,百家之學時或稱而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