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江湖小曉生
-
2 # 史趣
在史學界有個不成文的規定,那就是後朝修前朝史。一來,當代人無法寫完當代事;二來,要對整個朝代做一個全面的梳理、總結和評價。整個事不能當代完成,也不能間隔太久,只能交給後朝來完成。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我們現在寫文常常參閱的文獻資料是《清史稿》。《清史稿》是民國初年由北洋政府設館編修,由趙爾巽任主編,參加編寫的還有柯劭忞等一百多人(很多是清代遺老)。《清史稿》的素材來源清實錄、清代國史列傳、清會典和一些檔案。編者們只是將大量的資料彙集起來,初步作了整理。嚴格意義上來說,只是研究清史的救急文獻,並沒有成書。
然此急就之章,較諸元史之成,已多時日。所有疏略紕繆處,敬乞海內諸君子切實糾正,以匡不逮,用為後來修正之根據。蓋此稿乃大輅椎輪之先導,並非視為成書也。
《清史稿》組織鬆散,很多人在家完成的,成於眾手之手。如趙爾巽所言,彼此照應不夠,完稿後又未經仔細核改,裡面有很多紕漏之處。所以,它只能稱之為稿,根本入不了正史之列。
現在我們所說的“清史”不是一本或幾本著作,更接近學術性文化工程。這項工程由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牽頭,於2002年啟動,2004年全面展開。這項工作雖然開展了十幾年,至今仍未完結。
-
3 # 曉生依夢
這個怎麼講。
其實從2004年起國家已經啟動了修訂清史的工作。從那時候算起,直到今年已經16年了。
正常來講,清史的修訂應該從努爾哈赤建立後金,一直到宣統皇帝遜位。共計十二位皇帝,296年的歷史。有的人可能會說,已經修了十六年了,怎麼著應該都修出來了。
其實,修史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簡單,十六年在歷朝歷代的修史中也算不得什麼。修史的嚴肅性和複雜性,不是我們讀幾本明朝那些事兒,聽一段易中天品三國,能拽兩句古文就能搞定的。這就好比,我們現在有些同志看電影,評價演員演技動不動語帶嘲諷(有些也確實太爛),真讓我們上去演機位都找不準,保不齊拍個激情戲,動作都做不出來(有那身體,也沒有這個心)
在我看來,時至今日,仍舊沒有修出來有如下幾點原因。
一是要從浩如煙海的史料中,尋覓歷史的真相。
可能有人會說,現在科技進步,電腦遍地,找些資料不是信守拈來的事情。
其實不然,以清史稿為例,全書五百三十六卷,其中本紀二十五卷,志一百四十二卷,表五十三卷,列傳三百一十六卷,以紀傳為中心。大約在八百萬字。這還不包括記載清史的民間札記和非官方野史。這些資料對於寫作清史都是寶貴資料。真的進行比對,甄別,遠非我們想的找幾個學生抄抄資料能搞得定的。
歷史的真相往往隱藏在字裡行間,需要史學家謹慎分析,合理推導。這不是請客吃飯,而是事關文化傳承的大事。
歷朝歷代的史書修訂,都是集全國的學術尖子來編撰的。以目前的中國來講,能夠達到修史水平的研究員數量不會太多,再加上幾個史學大牛的坐鎮,字字句句都要經得起推敲。速度自然快不起來。
二是,大清有中華未有千年之變局,史書的歷史觀更為巨集大,所需寫的更加廣。
鴉片戰爭、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南京條約、天津條約還有辛丑條約。太平天國,辛亥革命等等。
清朝所經歷的與外國勢力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碰撞,還有國內自身意識形態領域的深刻變革,這就註定了這部史書,絕不是世家將相之家譜,而是深刻反應有清一朝社會風貌,科技成果、文化成就等方方面面情況的正史。
它要做的不是歷史普及讀物,而是傳之後世的文化瑰寶。
三是,慢工出細活,這事兒急不得。
史書修訂是嚴肅的,甚至很無聊,修訂期也比較漫長。例如明史足足修了94年,現在看來,質量頗高。我一直覺得,修史就跟大姑娘入洞房,頭一回的事兒急不得。應該給修訂者足夠的時間,以一個正確的歷史觀去奠定一部史的基調,不能因為我們個人自身對於時間的感受,而去要求修史者,這不是一個學術研究的立場。
總之,讓我們耐心等待,靜候清史吧。
-
4 # 司馬公說歷史
誰說沒修完啊,已經修完了,請看看國家清史委員會的官網:中華文史網,這個網站上已經說明清史已經修完了,正在副審,準備出版了。預計今年年底、2021年開始陸續推出。
修史,自古就是一項浩大的工程。易代修史,是中國獨有的史學傳統。清代修《明史》,如果從清順治二年開設明史館起,到乾隆四年正式由史官向皇帝進呈,前後共歷時94年。民國時期,清朝遺老主持編修了《清史稿》,歷時14年,卻尚不成書,僅為書稿。二十四史之後,中國一直沒有一部完整、權威的《清史》。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央領導董必武同志提議,周恩來總理親自主持,開始籌備清史編纂工作,在成立清史編纂委員會的同時,決定在中中國人民大學成立清史研究所。1972年,為落實周恩來總理等中央領導同志的指示,經北京市委批准,成立清史研究小組。1978年,經教育部批准,在其基礎上正式成立清史研究所,戴逸擔任所長。2002年,國家正式決定成立清史編纂委員會,並任命戴逸為主任。在他的指揮下,全國2000多位學者參加,規模很大。清史的主要內容,分為通紀、典志、傳記、史表、圖錄等五部分,約百卷,達3000餘萬字;其次為基礎、輔助工程,包括文獻、檔案、編譯、出版等工作,目前已經完成幾十億字,這就是配套的史料、檔案的出版,目前已經出版了大量經典文獻,造福學術界,包括《梁啟超全集》、《清代詩文集》、《清史譯叢》等等。還有“清史地圖集”子專案,由人大的華林甫教授領軍,前年已經完工,準備出版。
清史工程已經進入了收官階段,基本可以確定在未來兩到三年內會陸續出版,目前是在最後校訂、統稿吧,讀者可以拭目以待。無需猜測。
-
5 # 歷史百小生
《二十四史》裡並不包括《清史》,估計很多人都沒有想到,但事實的確如此,因為《清史》至今仍然沒有修完。有人說那不是有《清史稿》嗎?請注意他後面有個“稿”字,說明他只是一個草稿,並不是正式的清史。就像我們寫作文一樣,要先打個草稿,經過修修改改後才能正式交卷。
這個《清史稿》是怎麼來的呢?1911年清政府下臺民國成立,袁世凱任命原東三省總督趙爾巽為清史館館長,開始主持清史的編撰,但是因為編史的工作量巨大,人手不足,到1927年的時候仍然沒有完結,這時正面臨著北洋政府被國民政府代替,趙爾巽也是83歲的高齡,他一方面擔心時局變動,另一方面擔心自己會在編撰完前提前見上帝,所以就想了一個辦法,定名為《清史稿》,開始發行。
2002年,國家正式開始立項修清史,但是因為修史涉及大量的古籍資料,僅僅是清朝200多年間出版的書籍就有40幾萬種,這些資料都需要一點一點的整理,還要對清史稿中出現的錯誤進行校正。當時負責修史工作的歷史學家戴逸曾經預計需要20年的時間才能完成修史工作。
那麼,為什麼清朝都亡了100年了,清史還沒有修完呢?
本朝不編本朝史,《清史稿》的公正性有待考證史書的修訂,一般是新朝為舊朝修史,比如明史的修訂就從康熙朝開始一直延續到了乾隆朝定稿。清史稿修訂的時候雖然是民國時期,但是參與修史的卻全部是清朝遺老,比如民國清史館館長,清史稿的主要編撰人趙爾巽就是清朝重臣,同治年間的進士,翰林院編修出身,歷任按察使、布政使、巡撫、總督等職位。
這樣一些人來編撰清史,難免會為清朝做粉飾,比如關於太平天國的記載就是完全從清朝的角度來出發的。另外當時參與編寫的人員水平參差不齊,導致有很多與史實不符的地方。
清史編撰工作斷斷續續,一直延續至今從1914年趙爾巽開始編清史,到1927年清史稿出籠,國家正值動盪,修史工作也就被迫暫停了。上世界50年代,董必武曾上書建議開始編清史,但是又逢三年困難時期,又被擱置。80年代的時候又有人提出修清史,但是當時剛剛改革開放,國家沒有足夠的財力投入,這件事再次被擱置下來。
直到2002年,在戴逸教授和清史專家李文海等人的呼籲下,國家正式決定啟動清史編修工程。按照戴逸教授的設計,清史工程分為主體工程和基礎工程,分別需要10年左右的時間。
史料太多,邊寫邊發現,越寫越多清末皇宮雖然遭到幾次洗劫,萬幸的是這些資料庫中的資料並未引起洗劫者的興趣,所以得以儲存下來,這中間除了有漢文資料,還有滿文資料,除了有官方資料,還有私人日誌,光這些資料就堆了整整五層樓的房間,可想而知工程量有多麼的巨大。
所謂“千秋功過,自有後人評說”,100年的間隔也正好可以讓後人能更加公正、客觀的去記載清朝的歷史。清史修訂工作經過無數專家、學者20年的努力,應該會很快正式成書。
-
6 # 史觀菌
其實《清史》編纂的主體工作已經完成,但是至今還沒有正式修完,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專家學著為了個人利益,直接以質量不高的稿子應付差事外還有編纂工作者很是認真細緻,查詢個時間都要好幾個月,花費的時間自然很多!
而編纂工作從2002年早就啟動,但是現實的編纂工作面臨著許多困難,因此導致現在還沒有修完!
原因一、清朝史資料整理和翻譯工作龐雜,所遇困難史無前例!編纂《清史》與歷朝歷代修史最大的不同點在於,清史有大量的文獻資料需要花費時間去整理和翻譯,這裡需要注意的是翻譯的可不僅僅是文言文,還有許多滿文和外國語言,例如英語,俄語等。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處於近代與古代的交匯過度的歷史時期,特別是鴉片戰爭以後,西方經濟、文化、軍事對中國的入侵和影響,以至於清朝的歷史多了與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都不同的狀況。
清朝涉及到同外國的再見外交、經濟、軍事、文化等歷史,許多外中國人寫的一手資料都是外文書寫,這裡面會涉及很多外文檔案等資料,特別是簽訂許多的不平等條約,這就需要懂日語、英語、俄語、法語等需語言的專家,整理與翻譯是個很大的工程,因此這對清史編纂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其二、懂滿語的專家學者有限。1884年新疆建省後,使用滿語的人數達四萬餘人。但是是相比較四萬萬中中國人來說,還是少的可憐。清朝統治者在很大程度上採取了漢化政策,因此到了近代懂滿語只有少數搞研究的專家學者了。其三、新《清史》編纂有許多創舉。專家學者吸取國外專家學者的清史研究成果;增加了許多史實圖片,能有全書的十分之一之多;歷朝歷代的修史記錄的都是王公將相的歷史,而新時代的《清史》增加了平民百姓的部分。這幾點工作加起來,也讓編纂工作需要更長的時間。特別是清朝的康乾盛世之時,產生的歷史文獻巨多;許多碑文也是滿文書寫,這都是需要有滿文功底的專家學者來支援研究!
原因二、《清史》編纂採用白話文,擬定92卷約3200萬字,這是一個巨大的文化專案工程,但是也需要保質保量!從2002年開始啟動編纂工程以來,編纂委員估會已經6次修改其稿,雖然文字量工作巨大,但是,編纂清史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學術課題。
作為新中國編纂的《清史》,自然不能輸給臺灣的清史,更要比《清史稿》更高一個層次。
《清史稿》其實就像他的名字一樣,是一個稿子,並不算是正史。袁世凱當權之後,仿照歷朝歷代的規矩著手編纂清史,隨後找來了原清朝東北三省的總督趙爾巽為首的滿清遺臣編纂,歷時14年,由於怕時局動盪,雖然其中有很多錯誤,歷史觀點偏向清朝,但是他的草草的出版,也為《編纂》清史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而中國編纂清史要反映出當前的的學術水平和經得起後人推敲的歷史著作。為此,編纂這樣的鉅著國家已經投入了6億多元,委員會還集合了臺灣專家學者,國外專家,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為的了就是提高《清史》的成書質量!
中國是歷史文化大國,文化底蘊豐厚,我相信,在戴逸教授的帶領下,不久的將來《清史》就會問世,雖然因為種種原因使得編纂的時間很長,但是我很期待他的問世!
-
7 # 憤怒的尼采
從名上我們就可以看出清史稿並不是一部完整的成書,類似於初稿,還得整理排版。
關於清史稿,今天尼采跟你們講解下,它的作者是趙爾巽(1844年5月23日—1927年9月3日),清末漢軍正藍旗人,清代同治年間進士,授翰林院編修。他在清朝應該算是得意的,趙爾巽是清朝最後一任東三省總督。清朝的結束對他來說應該是不捨,這本書是在匆忙的情況下出版的。他覺得自己時日無多了,為了不讓這些獻血付諸東流,還是提前出版吧。
那麼趙爾巽是以什麼資料編寫的呢?他的能力是否能勝任史書的編纂?1867年(同治六年)中舉人; 1874年(同治十三年)中進士,在這裡咱們瞭解下舉人和進士大概是什麼水平。
舉人是通過鄉試考出來的,是進省裡考出來的。對於古人來說,能夠離開故土已經是不得了的事情。考上了舉人,省裡會直接派人來通知,一個縣能產生一個舉人,已經算是教化有方了,是可以算做地方官的政績的。 整個清朝兩百六十年,總共產生了十五萬名舉人,平均一年不到六百個。從這個資料看比現在的國考還難呢!
進士是每三年一次的會試,大概產生三百人左右的進士。 進士的起點是舉人的終點,進士上榜之後,最慘的待遇就是發配地方當縣令,而舉人如果退休的時候能夠當上縣令的話已經算是家裡燒高香了。
因此這個姓趙的還是有兩把刷子的,請注意他30歲就考上了進士,其能力水平應該是完全可以勝任這個編纂史書的能力的。
他編寫的依據是清實錄、清代的國史列傳、清會典這些檔案。有些志和清末人物的列傳,並非取材於常見的史料,相當於野史,那麼其真實性有待考究了。完稿後又未經仔細核改,刊行時校對也不認真,以至於在時間,人名,地名多有出錯。因此發刊綴言中指出,此書僅僅是作為史稿公之於世了。
為啥會有這些錯誤呢?適值軍閥混戰,國力衰微,經費極為緊張,但趙爾巽對清王朝心懷眷戀之情,認為事關一代國史,“失今不修,後業益難著手”,再困難也要完成不負君恩,歷時14載,終於在1927年編成《清史稿》,翌年,正式付印出版。時間,經費的限制,人手是不夠的,在戰亂的年代,能完成已經很不錯了!所以清史稿未能成正史不能怪作者,只怪這本史書,生不逢時吧!
-
8 # 慵懶的二傻
新朝代為舊朝代編撰官方正史,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慣例。那麼作為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清朝,為何沒有一部所謂的官方正史呢?《清史稿》又算什麼呢?
1914年,自認為天下初定的袁大總統認為為前朝修史的時候到了,大總統振臂一呼,手舞足蹈者有之,執筆討伐者有之,最後還是搭了個以滿清遺老為主的草臺班子,前東三省大都督趙爾饌就成了領頭的班主。
雖然大清已經滅亡,但編者主要為前清舊臣,從史學角度分析,這部書的史學立場就大大的有問題,對大清的豐功偉績瘋狂鼓譟,對無能腐敗,割地賠款輕描淡寫,對重要歷史事件肆意篡改,滿滿的“大清主旋律風”。
此外,由於參與編纂者變動頻繁,無統管理,各自為政,完稿後又沒有認真校對,於是體例不一,繁簡失當,人名,地名,年月錯誤不計其數,連負責人趙爾饌在該史發刊的時候只能用“該刊謹做史稿披露”的話當做遮羞布。
此後蔣先生也曾動過重修清史的念頭,無奈戰事吃緊,經濟凋敝,就此擱置。
2002年,國家撥付巨資重新編纂清史,然受作者水平問題,語言上採取了白話文,整個行文格式上自然與《清史稿》存在巨大差距,這就形成了文白結合的怪胎。但勝在立場中正,內容翔實。目前基本定稿,但由於行文格式,內容架構完全脫離了前二十四史的的“本紀,志,表,列傳”,感覺更像一部章回體小說,難以與二十四史相提並論。
-
9 # 孤膽騎俠
《清史稿》是中華民國北京政府所設清史館纂修的清史未定稿,體例依照之前的正史,分“紀、志、表、傳”四部分。
民國三年(1914年),清史館設立,此後編修工作歷時十餘年。到1927年,主持纂修工作的清史館館長趙爾巽見全稿已經初步成形,擔心時局多變及自己時日無多,遂決定將各卷以《清史稿》的名稱刊行,以示其為未定本。因匆忙付梓,致使體例不一、繁簡失當。“然此書成稿於遺老之手,刊行於匆促之中,謬誤屢見,用時不免戒慎,唯恐誤入歧途。”[1]由於編修者多為清朝遺老,《清史稿》書中對清朝歌功頌德,貶低辛亥革命。國民政府北伐後,將《清史稿》定為禁書,禁止刊印及發售;後來解禁。
到目前為止,因尚無依中國傳統正史體例編寫的清史,加上《清史稿》本身史料豐富,其價值仍不可忽視。有的將其列入“二十五史”[注 1]或“二十六史”。
編撰過程
民國三年(1914年),經國務院呈文,大總統袁世凱設清史館,以趙爾巽為館長,繆荃孫、柯劭忞等人為總纂,總領清史修撰工作,參與者先後有一百餘人,沒有固定編制,人員由館長聘用。如趙爾巽曾親自拜訪夏孫桐,請其出面任總纂。
清史館內設有“功課簿”,記載館員分工事宜,如柯劭忞撰〈天文志〉、〈時憲志〉。繆荃孫撰〈儒林傳〉、〈文苑傳〉、〈土司傳〉。吳廷燮撰高宗、仁宗、宣宗、文宗、穆宗五朝〈本紀〉、〈大臣年表〉。吳士鑑撰〈地理志〉貴州、新疆各一卷、〈宗室世系表〉、〈公主表〉、〈皇子世表〉及〈藝文志〉初稿。章鈺撰〈忠義傳〉、〈藝文志〉定稿。金兆蕃撰太祖、太宗、順治三朝列傳及〈列女傳〉。秦樹聲撰〈地理志〉直隸卷,王大鈞撰嘉慶朝列傳。夏孫桐撰嘉慶、道光朝列傳及〈循吏傳〉、〈藝術傳〉。田應璜撰〈地理志〉山西一卷。羅惇曧撰〈交通志〉,戴錫章撰〈邦交志〉。唐邦治撰〈軍機大臣年表〉。王樹楠撰咸豐、同治朝大臣傳。葉爾愷撰〈宗教志〉,其中喇嘛教、基督教、回教各一卷(〈宗教志〉後未被採用)。張採田撰〈地理志〉江蘇卷、〈刑法志〉、〈樂志〉、〈后妃傳〉。吳懷清撰〈地理志〉陝西一卷、〈食貨志〉徵榷卷。張書雲撰〈禮志〉,補輯(輿服志)、〈選舉志〉。俞陛雲撰〈兵志〉與部分列傳。馬其昶撰光宣朝臣工列傳,修正〈文苑傳〉。藍鈺撰〈地理志〉江西一卷。袁嘉穀撰〈地理志〉雲南一卷。朱師轍有言:“列傳撰人甚多,在館諸人,幾人人皆有。以餘論,雖以鹹同列傳為主,而康乾以來各朝,皆曾補撰。蓋每朝皆出於眾手,惟每朝有主體撰人;又重修整時,歸何人為主,則其負責為多。
撰稿期間,往往須請人抄稿,“第一次抄稿,由各人自覓書手繕寫,按千字小洋一角,由館計算”。1920年編成初稿,1926年修訂一次,到1927年大致完稿。
-
10 # 香羅書館
作為24史之後的官史,《清史》至今未能修成,專家的意見無外乎資料太多、內容龐雜、水平不夠、經費不足,既要繼往聖之絕學,也想鑄就新史的典範,總之就是一個字,難啊!
所謂的外行看熱鬧,我覺得這熱鬧也就這些:
(一)有且是唯一的宇宙真理,為上位尋找歷史的必然,私心滿滿,理想跟歷史記錄的突不斷。這個問題解決不了,還不如看清史稿。
(二)在前一條的基礎上想把這種真理貫徹到每根神經,每個細胞,想面面俱到,事無鉅細,玩個大的給經費,上工程,人造盛世,可是,不同領域的專家也想千古留名,眉毛鬍子一把抓,互相掐架,僵持不下,3000多萬字不夠,至少得整一個億。
(三)書是寫不出來了,可是,新聞不能停,話題不能少,課題還得做,研究生繼續招。
(四)專家個雞毛!
回覆列表
1911年清朝滅亡以後,按道理是北洋政府給他們收攤了。作為新一任民國臨時大總統,袁世凱認為自己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所以他們認為自己也有責任為清朝編寫一部正兒八經的史書。
清朝給二十四史定案的時候,做夢都沒有想到,自己有一天也會被人家寫成一本史書。那麼情史在袁世凱的北洋政府手裡,有沒有完工呢?很可惜,並沒有。
當時作為清史館Quattroporte的趙爾巽,的確召集了一大幫清朝的文人,前來編纂清史,一來也給昔日的同僚們在新朝廷中找個領薪水的工作,二來自己也算是清朝的遺老,是最清楚清朝末期歷史的人,有責任也有這個願望,編寫一本清史。
不過很可惜,後來北洋政府的經費不夠,清史的編纂工作經常性停滯不前。北洋政府基本上是四年換一幫人來管理,最後給他們收攤的張作霖,還在皇姑屯被炸沒了,如此動盪的情況下,你讓這幫文人該怎麼潛心寫清史呢?
一度成為禁書,倉促成冊,只能稱之為《清史稿》按道理,本朝為前朝寫史書的時候,一般都是以本朝的口吻來敘述前朝的事情。比如說張廷玉負責編纂的《明史》裡,絕不會把清朝的軍隊稱之為北虜,可是在明朝的實錄裡,這麼稱呼他們算是比較客氣的了。
張廷玉各種吹噓清朝軍隊多牛多牛,明朝軍隊不堪一擊,包括明朝的所有皇帝,在張廷玉筆下,也是醜態百出,這本身就是一種春秋筆法。
可是我們看看《清史稿》立刻就能明白,為什麼這本書,會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被打入禁書的行列,因為這幫清朝的遺老們,壓根就沒把自己當成民國的人。
以趙爾巽為首的這幫老人家們,一直都是站在了清朝的角度來看待當時的歷史。所以我們會發現,他們筆下的清朝,沒有多少瑕疵可言,甚至可能有些偉大。
最關鍵的是,這裡面把後來鬧革命的民國英烈們,都打上了反賊的烙印。他們認為,從清朝的歷史角度來說,諸如孫中山先生、鑑湖女俠秋瑾等都是清朝人眼中的“反賊”。
你想想,後來在老蔣統治下的民國政府,那是把孫先生當成國父來看待的,你這本書這麼形容自己的國父,你還想在民國出版?想都不要想。
因此《清史稿》不僅沒有繼續得到民國政府的資金輸入,反而被打入了禁書的行列。你們連修改的資格都沒有了,而修訂草稿的工作,可不是某一兩個人在私底下研究就能解決的。這需要幾百人沒日沒夜地校對核驗才能修訂完成。
而這些工作都需要什麼?當然是錢啊!你可以清高不需要錢,可是絕大多數人,如果沒有錢這日子根本就過不下去。因此《清史稿》始終都是草稿,壓根就沒有經過修訂,成稿時間太倉促,所以前後矛盾的地方很多很多。
用《二十四史》的編纂方法,來編寫《清史》,靠得住嗎?我們讀過史書的朋友都清楚,中國的史書,自古都是用文言文編纂的,所以趙爾巽他們組織編寫的《清史稿》也同樣是以文言文來編寫的。
而且《清史稿》的所有格局,基本上也都是按照《二十四史》的格局來編寫的。很顯然,他們希望這本書編成以後,可以成為二十五史。
不過這件事並沒有做完,編寫工作戛然而止,使得二十五史並沒有誕生。這個時候任務就交到了新中國手裡。
可是我們也很犯難啊,這項工作顯然有很大的問題。一來1911年滅亡的清王朝,到新中國成立,已經過去了38年時間。二來,由於連年戰亂,資料蒐集起來非常困難。這一度增加了《清史》的編纂難度。
可以說,其他王朝,都是給前朝修史書,可我們必須要給前前朝修史書。而且是否繼續沿用文言文的格式?這也成為了焦點。
按理說,我們現在是新時代了,沒有多少人還在使用文言文。就算是公文,也都是白話文,簡單直白,雖然有時候有點讀不懂,可玄機就在這讀不懂裡面。
可是如果用白話文來編寫《清史》的話,你能接受嗎?反正我不能不接受。即使這麼編寫出來,它也不可能跟《二十四史》放在同一個高度。
期待正式出版的《清史》。千禧年過去以後,國家也開始啟動了編纂《清史》的工作,不過目前已經過去20年了,這本書依舊還沒有問世。
至於為什麼遲遲不問世,其實我能理解學者們的煩惱。為什麼?因為很多重要的資料,都被帶走了,帶到哪兒去了,我們都知道。
資料嚴重缺失的情況下,你讓這些在市面上有頭有臉的專家們,對一些不敢下定論的事情,輕易作出決斷,這不是隨時在打他們自己的臉嗎?
退一萬步講,如果你把《清史》編寫出來,並且出版,那麼對面一定會有大量專家,拿出確鑿的證據來反駁你在這本書裡的各種觀點,到時候這本書不僅不能成為經典,反而成為了眾人攻擊的糟粕。
冒著這樣的風險,去做一件很可能讓自己身敗名裂的事情,換作是你,你願意嗎?當然不願意。所以蒐集資料,絕對就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此外編纂好了,也得校對刪改,能出版的才是正道。你以為一部電影拍出來,你就能看到原片嗎?做夢去吧,沒有咱們偉大的廣電總局把關,你連一根毛都看不到。
總結:我覺得編寫《清史》,是兩岸共同協作的一件事。我人微言輕,但是我有一個大膽的想法,那就是讓編寫《清史》成為聯絡兩岸感情的一道橋樑。
他們手裡的確掌握了大量珍貴的資料,這一點我們不得不承認,誰讓人家給清朝收攤了呢?攤子上的雜物自然也都被人家一鍋端了,我們能拿到點邊角料已經很不容易了。
因此我認為《清史》不要輕易出版,兩岸學者共同研究探討後,再出版才是對那段歷史最負責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