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好大一顆樹

    在老屋二十幾歲的時候,鄰居二奶奶出殯,見到過孝子摔盆。當天下雨,二奶奶只有一個兒子,沒有孫子,招郎的孫女婿代岳父摔盆。這個盆,實際上是一個大碗。

    當時,為什麼要孫女婿摔盆呢?

    這是大家的建議,因為二奶奶的兒子接近七十歲,又沒有休息好,怕不能辦好。

    這個摔盆,最好是一次摔破。當時地上到處是泥巴,有一位年長的,他從不遠的地方,搬來一塊石頭,還準備一個小鐵錘。

    聽老人講,在下葬之前摔盆,要一次摔碎,亡靈在那邊才不受欺負。

    還聽有的農村老人講,人過世後,三魂七魄還沒有走遠,還想看看自己,最親近的人,記著他們的模樣,以便投胎轉世,再找他們。可是陰陽兩隔,規矩不同,在那邊必須忘記凡間事。

    摔盆就是為亡靈準備的,讓他(她)忘記人世間的一切,在過奈何橋時,用來喝忘魂湯,以便重新投胎。只有摔碎,亡靈才可以收到。

    壞事做的多,就下地獄,喜歡使奸計的就變成牲口,讓它老實幹活。正直,善良的又重新做人。

    我認為這是,過去老人一種唯心的說法。其實人去世後,用不了幾個月就只剩下骨頭。

    有什麼講究?

    要用易碎的碗或瓦罐,不能使用金屬或者膠製品。最好一次摔碎,準備的小鐵錘就是為敲碎(破),做的準備。

    摔盆最終的心願,就是希望自己的親人,在天堂不再受苦,有吃有喝有錢用。其實,就是後輩,表達對亡者的哀悼與尊重。

  • 2 # 一株吊蘭

    畢竟“十里不同風,百里改規矩”,僅就所聞所知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問題問,孝子摔盆有何講究?這也說明對摔盆之風俗有所瞭解。只是對程式或者禮節上有些疑惑,想看看各地的習俗。不知其他地方如何,寫出來只供交流。

    最重點的是摔盆必須由在家居長的哥哥來做。這個哥哥不一定是掌門長兄。按理來說,摔盆必須是長兄。但在有些情況下,當父母去世的時候,長兄有可能已經不在人世了。這個摔盆的責任一般由二哥擔當。至於說到底為什麼?只能說這是幾千年了傳下來的規矩,一言半語一時半時也不可能說得清楚。反正,就按現在的理去做。不這樣做,男女老少親戚鄰居會說個家長裡短的。

    古語說,父不在有長兄。由摔盆這個習俗也可以看出,誰來摔盆才符合禮節?

  • 3 # 贛南客家

    中國喪葬習俗形式多樣,但在北方絕大部分地區的喪葬程式中都有摔盆子的這一環節,出殯前喪葬隊伍會選擇一個合適的路口停下,由孝子將一瓦盆摔的粉碎,然後隊伍繼續行進直至逝者入土為安。這一習俗非常普遍、來源也很久遠,不過原因卻鮮為人知,縱使年過古稀的老者也茫然不知。

    什麼是火盆呢?根據地區不同,可能是罐子盆子,也有可能是瓦片。就是喪禮期間燒掉的香火盆,在棺木起靈時由親屬在門口摔破,有的地方需要把紙灰收集起來,和棺材一同入土。不同的地方不同人摔,有的是長子長孫,有的是舅舅外甥,有的是兒媳婦或女婿,略有差異。

    迷信的人認為,亡故人陰間食供祭的供品的味氣,拜香的煙氣,拜香燃於瓦盆內,還有紙錢也燃於瓦盆內,氣味香的煙散與無形,去到亡者自邊被亡者享用了,盛菸灰錢灰的瓦盆摔碎也呈散於無狀態,所以越碎越好。

    因為按習俗,這盆是死者 的鍋,摔得越碎越方便死者攜帶。瓦盆一摔,槓夫起槓,正式出殯。送葬隊伍隨行。 出殯的順序一般為: 草龍--銘旗--孝燈--吉燈--放生籠--銘旌--香亭--像亭--魂轎--紙橋- -樂隊--靈柩--遺族--僧道--金童玉女--送葬親友。 當然,各地風俗不同,出殯的佇列、形式也有差別。

    這裡還有一個典故。關於“孝子摔瓦罐”的文化傳承,跟南北朝西魏時期形成的一個感人的故事有關。

    南北朝時期,戰火不斷,許多人家的生活朝不保夕,那些貧苦人家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西魏北方某地有一戶四口之家,家庭成員是父母,妹妹,以及小夥子。在兩年內,四口之家發生重大變故,因為飢餓和疾病,母親、妹妹和父親相繼去世。

    在倒出種子時,小夥子不小心把陶罐掉在地上,瞬間摔碎,種子撒了一地。小夥子看到此情此景,傷心的嚎啕大哭起來。他的哭聲吸引鄰居前來,當鄰居得知此事後,為小夥子的孝心大為感動,父老鄉親紛紛伸出援助之手,你一文,我兩文,他三文地湊錢,為小夥子父親辦理好喪事。

    從此,這則故事被廣泛流傳起來,是孝子盡孝的一個典型事例。

    這則故事告訴人們一個道理:無論日子過得富貴還是貧賤,為父母盡孝道是做人的基本原則。而喪事又是人生最後的一件大事,不論是富貴人家還是窮苦人家,都要把這件事一絲不苟地做完,才算給生命歷程畫上圓滿句號。否則,在世的和去世的人,都會落下詬病,被人們說三道四。

    再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孝子,為了傳承盡孝的優良傳統,就一直用“摔瓦罐”的方式,延續著這種文化觀念。所以,我們會在一些土葬儀式中,看到起靈前,穿著孝服的孝子會把一隻瓦罐高高舉過頭頂,讓其掉在地上打碎。

    如今,“摔瓦罐”被融入了一些新意,象徵著一個生命徹徹底底地破碎和消亡了,把瓦罐摔出去算是跟這個生命做最後的告別。同時,也表示人已經死亡,有去無回,活著的人要節哀,將喪親之痛摔出去,振作起來好好過完餘生。

  • 4 # 品牌戰略故事

    孟子

    孔子的追隨者孟子(公元前371年——289年)把“孝”提升到了很高的位置,在他的意識裡,“孝”是一個人人品的核心體現,如果一個人連“孝”的概念都沒有,那麼,他就是一個無用之人,將來註定幹不成大事。

    孟子把體現孝道的行為分成三個,就是我們常常所說的“不孝有三”。第一,不能贍養父母和關愛家人,不聽父母話的人,稱不上孝子。第二,不能尊敬父母和履行本職的人,稱不上孝子。第三,不能安身立命,沒有後嗣,不能為父母送終的人,稱不上孝子。

    可見,孟子對“孝”的闡述更為具體,也更接地氣,是實實在在教導人們怎樣盡孝。所以,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推崇。

    關於“孝子摔瓦罐”的文化傳承,跟南北朝西魏時期形成的一個感人的故事有關。

    南北朝時期,戰火不斷,許多人家的生活朝不保夕,那些貧苦人家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西魏北方某地有一戶四口之家,家庭成員是父母,妹妹,以及小夥子。在兩年內,四口之家發生重大變故,因為飢餓和疾病,母親、妹妹和父親相繼去世。

    在倒出種子時,小夥子不小心把陶罐掉在地上,瞬間摔碎,種子撒了一地。小夥子看到此情此景,傷心的嚎啕大哭起來。他的哭聲吸引鄰居前來,當鄰居得知此事後,為小夥子的孝心大為感動,父老鄉親紛紛伸出援助之手,你一文,我兩文,他三文地湊錢,為小夥子父親辦理好喪事。

    這則故事告訴人們一個道理:無論日子過得富貴還是貧賤,為父母盡孝道是做人的基本原則。而喪事又是人生最後的一件大事,不論是富貴人家還是窮苦人家,都要把這件事一絲不苟地做完,才算給生命歷程畫上圓滿句號。否則,在世的和去世的人,都會落下詬病,被人們說三道四。

    如今,“摔瓦罐”被融入了一些新意,象徵著一個生命徹徹底底地破碎和消亡了,把瓦罐摔出去算是跟這個生命做最後的告別。同時,也表示人已經死亡,有去無回,活著的人要節哀,將喪親之痛摔出去,振作起來好好過完餘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王羲之的《蘭亭序》到底好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