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薔華老師,有名京劇表演藝術家、京劇旦角、京劇名宿、第二代程派傳人中的佼佼者。說起她藝術生涯裡最重要的人,她的繼父凡是能夠對她藝術上有幫助的,能夠推動她藝術發展的,能夠推動她成長的事他都去做。她是怎樣一個人,她曾自言,自己這個人還是在事業上,她是個戲迷,老戲迷,她也是跟她兒子現在什麼都唱一樣的,就是喜歡上臺的感覺,就是這樣。說到她的夢想,她言,感覺一晃一年一晃一年,好像還有好多勁沒有使完,還有好多東西沒有掏出來,大概可能在二零一幾年,幾個票房的業餘學生,想在一塊兒唱一出整的《鎖麟囊》,那她也很高興。
話說當時每個週日的下午,只要李薔華有時間,我們一定能在君子蘭票友俱樂部裡看到她的身影,談談心得分享經驗成為她晚年生活最大的樂趣。從九歲第一次踏進戲班至2012年當時,一晃已經七十多年了。作為第二代程派私淑弟子中的佼佼者,她為中國京劇事業留下了諸多的經典絕唱,她那忐忑的人生,傳奇的經歷,讓人無不感嘆唏噓,她與京昆表演大師俞振飛的晚年戀情更是被世人傳為佳話。1937年抗戰爆發,為了躲避戰亂,李薔華的母親被迫帶著孩子們隨曲藝隊輾轉前往重慶,到重慶以後呢,他們就是唱啊、表演啊,就帶著她們姊妹三個,但是那時候生意倒很火,為什麼,過去叫什麼演堂會啊,劇場裡去演,堂會也去演,人傢什麼結婚辦喜事做壽事,都要找人去唱堂會。正當一家人的生活逐漸步入正軌時,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慘絕人寰的重慶大轟炸,原本繁華的陪都重慶剎那間變成了一座人間地獄。兩天整個重慶城炸光,沒地方躲,炸死的人燒死的人不知道多少,她媽媽看著周圍全著火了,就拉著她們姊妹三個,一看東西什麼都沒有拿出來,怎麼辦呢,看到有一個門簾,就說你們在這待著,媽媽回去搶點東西出來,結果她東西也沒有搶著,回來再找她們找不著了,哎呦我的孩子呢,我的孩子呢,她看見她媽媽,因為她已經急暈了,急暈了就找不著她們了,她看見她們她也不認識,急傻了,她拉著她媽媽,媽,我在這兒呢,你別拉我,我的孩子找不著了,就是那麼慘。轟炸一直在繼續,眼看偌大的重慶已沒有一處安身之地,李薔華的母親被迫帶著一干兒女再次踏上了逃難的旅途,到了江津她們住什麼地方呢,說出來大家不相信,她們小時候真可以說是酸甜苦辣什麼都嘗過,睡在人家公園裡,公園有個戲臺是露天的,她們就睡在人家那個戲臺上,你睡人家臺上沒人給你飯吃,那就要生活,就那麼幾個人圍在那兒唱戲,那時候她就那麼一點,就在唱蘇三離了洪洞縣了。轟炸結束後,母親帶著一家人回到重慶,但此時的她們早已一貧如洗,為了減輕家裡的負擔,稍年長的李薔華進入戲班開始了艱辛的學戲生涯。
她虛歲九歲就開始練功,你練功不是小的時候練,骨頭沒有那麼聽你話的,那就不知道吃多少苦,那她過去腿一搬那是很吃苦的,她老師把她腿系在戲臺子後臺那個柱子上,這個腿在那兒繫著他去談戀愛去了,就把她系那兒她又不敢解下來,就是這樣。學戲的路途漫長而又痛苦,為了讓女兒能早日成才,母親嫁給了當時在程派京劇方面頗有建樹的李宗林,而這個人也成為了李薔華藝術發展道路上的關鍵先生,他繼父的胡琴拉得很好,過去南京有個程派名票叫高華,他都幫忙灌過唱片的,跟楊寶森灌過《桑園會》的唱片,他大學畢業就是戲迷,喜歡程派,唱得非常好,那麼她母親就為了培養她們,就跟她的繼父結婚了,她繼父姓李叫李宗林,他把她們就都改姓了,都姓李。
她們姊妹三個沒有進過一天學校,那麼就是她的繼父給她寫唱詞,她說過他是有文化的,唱詞寫了讓你看,什麼戲,怎麼念,這個字也會了,戲也會了。在李宗林的悉心栽培下,五年的光景,李薔華已能在舞臺上獨擋一面,1938年,14歲的她在成都昌邑大戲院掛牌登場,她們當時很好,她唱戲唱二牌,她妹妹跟她配戲,她繼父拉胡琴,她母親給她們化妝、弄頭髮、弄服裝,因此一家兩口沒有吃閒飯的,所以收入非常好,在那兒買了別墅,那時候叫“時代新村”都是獨立的別墅,八萬五千塊錢。
出色的戲也贏得了觀眾的陣陣喝彩,同時俊俏的長相也讓當地的一些惡霸垂涎三尺,頻繁的騷擾與逼婚,讓李薔華一家意識到成都已不是久留之地。1945年抗戰勝利,全國上下匯成一片喜迎勝利的海洋,16歲的李薔華頂著抗戰小姐的頭銜來到上海,與妹妹李薇華組成薔薇劇社掛牌演出,由於名聲在外,因此票房頗佳,但在繼父李宗林眼中,李薔華的戲底還遠遠在他期望之外,於是交際頗廣的他開始四處尋覓良師,這時程硯秋的御用琴師周長華進入了他的視線。她有張照片就是周長華周先生,過去說戲班裡拉胡琴的,你看他和別人不一樣,看他這人的氣質,那時候上海的大中華唱片廠找她灌唱片,她問周先生你看灌什麼好,因為他太清楚了,他說你要灌程先生沒灌過的,她說自己不知道程先生哪些戲灌過哪些沒灌過,他說《女兒心》沒灌過,灌《女兒心》灌了三張、六面,可惜的是他四十七歲就故去了。程先生藝術發展最高峰的時候,就是周長華周先生拉的胡琴,周先生這把胡琴那是可以稱琴聖,聖人的聖,好得不得了,那周先生在上海,她把她的房間就給一間周先生住,住在她家裡,養著他,讓他跟她教戲,跟她吊嗓子,跟她說戲,第一齣戲就是《春閨夢》。周長華的指導讓李薔華在程派藝術上突飛猛進,李宗林又趁熱打鐵,請來京劇名旦徐碧雲教授武功,將李薔華逐漸培養成了文武兼擅的全才。四年過後二十歲的李薔華儼然已成為滬上戲迷擁戴的偶像,其中也不乏眾多的愛慕者,但她實在看不慣那些坐擁三妻四妾的富家少年,轉而愛上了名不見經傳的丁存坤,並不惜放棄積累已久的京劇事業。
但是她母親不答應了,一大家子人,我(她)要養多少人啊,你要是結了婚,那我們這些人怎麼辦呢,她希望她嫁個有錢的,當時她母親的想法就是,稱小時候跟我們吃了那麼多苦,你應該嫁個更有錢的,這不是能過好生活了嘛,那她的想法跟她就不一樣,她是要名正言順的。倔強的李薔華拋棄了一家,最終還是與丁存坤結下了連理,誰料三年後這對由京劇結緣的戀人,卻因為京劇而分道揚鑣,她這戲癮犯了,結果她回去就跟丁存坤說了,她說跟任先生籤一年合同,我要唱戲,他來一句什麼話,你唱戲就離婚,她說好離婚就離婚,離了,她去唱戲了。1954年李薔華加盟武漢京劇團,同時愛情再次叩開了她的心門,她與著名京劇老生關正明走進了婚姻的殿堂。那時候她就是跟關正明一塊兒唱戲,後來他唱老生,李薔華唱旦角,倆人在一塊兒唱,他也沒結過婚,那他也不在意她離過婚,結果他們兩人唱戲也是志同道合,後來一九五四年結婚,就是關棟天的爸爸關正明。婚後不久他們的長子關棟天呱呱墜地,小時候關棟天他基本上沒有穿過一件專門為他買的新衣裳,因為他上面有姐姐,他姐姐比他大兩歲,基本上都是她的衣服穿下來,老話以前不是講說,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當然他們小時候,他爸爸媽媽的經濟環境是相當不錯的,五十年代兩個人加起來拿人民幣一千多塊錢,這個是恐怕在全國也是很少的,所以同事之間有什麼困難,毫無疑問,一定會幫助他,而且大部分幫助出去是沒有得回來的,這樣點點滴滴的行為對他們後來的成長,這種無論是從價值觀、道德觀,對他們形成的影響是非常之深的。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李薔華被打成歷史反革命,這段悲慘的境遇至今讓她心酸不已。頭一天她是省裡的學習毛澤東思想積極分子,第二天回來人家就給她貼一個大字報,頭上、臉上、衣裳都貼滿了,文藝黑線,她去過臺灣“特嫌,她說特鹹我還特甜呢,就是沒完沒了地整。那個時候她真是啊,她想自己再也不唱戲了,我幹嘛要唱戲呢,我等這個運動過去了我就到山裡去,我也不叫李薔華隨便叫什麼,我再也不唱戲了。此時的李薔華對於京劇事業早已心灰意冷,於是她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兒子身上。下農村,有一次他(關棟天)記得很清楚,就是回城以後說好了,因為請假都是按著鐘點算的,跟鄉里,村裡請假都是說好了,今天是一定要回去的,結果正巧那天下午他要回去的時候,夏天那個雨是瓢潑大雨,這個“傾缸大雨”,這是馬季相聲裡說的那是“傾缸大雨”,就跟潑下來一樣,那像這樣的情況他就想不走嘛,就是能待就多待正好是天氣的關係,她媽媽說不行,必須得走,就逼著他走,就是冒著大雨也得往回趕,他們倆,他爸爸媽媽吵架,他爸爸都急了,就說你還像個媽嗎,哪有媽媽對兒子這樣的。他爸爸就罵她你不像個親孃,她說我不像親孃但我是親孃,自己是親孃這個誰也不能否定吧,她為什麼對她的兒子那麼嚴,因為她自己就是那麼滾出來的,就是從酸甜苦辣裡面出來的,她最享福的日子人家沒享受過,她也享過了,她最吃苦的時候人家沒有吃過的苦,她也都吃過。
李薔華與俞振飛,
李薔華老師,有名京劇表演藝術家、京劇旦角、京劇名宿、第二代程派傳人中的佼佼者。說起她藝術生涯裡最重要的人,她的繼父凡是能夠對她藝術上有幫助的,能夠推動她藝術發展的,能夠推動她成長的事他都去做。她是怎樣一個人,她曾自言,自己這個人還是在事業上,她是個戲迷,老戲迷,她也是跟她兒子現在什麼都唱一樣的,就是喜歡上臺的感覺,就是這樣。說到她的夢想,她言,感覺一晃一年一晃一年,好像還有好多勁沒有使完,還有好多東西沒有掏出來,大概可能在二零一幾年,幾個票房的業餘學生,想在一塊兒唱一出整的《鎖麟囊》,那她也很高興。
話說當時每個週日的下午,只要李薔華有時間,我們一定能在君子蘭票友俱樂部裡看到她的身影,談談心得分享經驗成為她晚年生活最大的樂趣。從九歲第一次踏進戲班至2012年當時,一晃已經七十多年了。作為第二代程派私淑弟子中的佼佼者,她為中國京劇事業留下了諸多的經典絕唱,她那忐忑的人生,傳奇的經歷,讓人無不感嘆唏噓,她與京昆表演大師俞振飛的晚年戀情更是被世人傳為佳話。1937年抗戰爆發,為了躲避戰亂,李薔華的母親被迫帶著孩子們隨曲藝隊輾轉前往重慶,到重慶以後呢,他們就是唱啊、表演啊,就帶著她們姊妹三個,但是那時候生意倒很火,為什麼,過去叫什麼演堂會啊,劇場裡去演,堂會也去演,人傢什麼結婚辦喜事做壽事,都要找人去唱堂會。正當一家人的生活逐漸步入正軌時,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慘絕人寰的重慶大轟炸,原本繁華的陪都重慶剎那間變成了一座人間地獄。兩天整個重慶城炸光,沒地方躲,炸死的人燒死的人不知道多少,她媽媽看著周圍全著火了,就拉著她們姊妹三個,一看東西什麼都沒有拿出來,怎麼辦呢,看到有一個門簾,就說你們在這待著,媽媽回去搶點東西出來,結果她東西也沒有搶著,回來再找她們找不著了,哎呦我的孩子呢,我的孩子呢,她看見她媽媽,因為她已經急暈了,急暈了就找不著她們了,她看見她們她也不認識,急傻了,她拉著她媽媽,媽,我在這兒呢,你別拉我,我的孩子找不著了,就是那麼慘。轟炸一直在繼續,眼看偌大的重慶已沒有一處安身之地,李薔華的母親被迫帶著一干兒女再次踏上了逃難的旅途,到了江津她們住什麼地方呢,說出來大家不相信,她們小時候真可以說是酸甜苦辣什麼都嘗過,睡在人家公園裡,公園有個戲臺是露天的,她們就睡在人家那個戲臺上,你睡人家臺上沒人給你飯吃,那就要生活,就那麼幾個人圍在那兒唱戲,那時候她就那麼一點,就在唱蘇三離了洪洞縣了。轟炸結束後,母親帶著一家人回到重慶,但此時的她們早已一貧如洗,為了減輕家裡的負擔,稍年長的李薔華進入戲班開始了艱辛的學戲生涯。
她虛歲九歲就開始練功,你練功不是小的時候練,骨頭沒有那麼聽你話的,那就不知道吃多少苦,那她過去腿一搬那是很吃苦的,她老師把她腿系在戲臺子後臺那個柱子上,這個腿在那兒繫著他去談戀愛去了,就把她系那兒她又不敢解下來,就是這樣。學戲的路途漫長而又痛苦,為了讓女兒能早日成才,母親嫁給了當時在程派京劇方面頗有建樹的李宗林,而這個人也成為了李薔華藝術發展道路上的關鍵先生,他繼父的胡琴拉得很好,過去南京有個程派名票叫高華,他都幫忙灌過唱片的,跟楊寶森灌過《桑園會》的唱片,他大學畢業就是戲迷,喜歡程派,唱得非常好,那麼她母親就為了培養她們,就跟她的繼父結婚了,她繼父姓李叫李宗林,他把她們就都改姓了,都姓李。
她們姊妹三個沒有進過一天學校,那麼就是她的繼父給她寫唱詞,她說過他是有文化的,唱詞寫了讓你看,什麼戲,怎麼念,這個字也會了,戲也會了。在李宗林的悉心栽培下,五年的光景,李薔華已能在舞臺上獨擋一面,1938年,14歲的她在成都昌邑大戲院掛牌登場,她們當時很好,她唱戲唱二牌,她妹妹跟她配戲,她繼父拉胡琴,她母親給她們化妝、弄頭髮、弄服裝,因此一家兩口沒有吃閒飯的,所以收入非常好,在那兒買了別墅,那時候叫“時代新村”都是獨立的別墅,八萬五千塊錢。
出色的戲也贏得了觀眾的陣陣喝彩,同時俊俏的長相也讓當地的一些惡霸垂涎三尺,頻繁的騷擾與逼婚,讓李薔華一家意識到成都已不是久留之地。1945年抗戰勝利,全國上下匯成一片喜迎勝利的海洋,16歲的李薔華頂著抗戰小姐的頭銜來到上海,與妹妹李薇華組成薔薇劇社掛牌演出,由於名聲在外,因此票房頗佳,但在繼父李宗林眼中,李薔華的戲底還遠遠在他期望之外,於是交際頗廣的他開始四處尋覓良師,這時程硯秋的御用琴師周長華進入了他的視線。她有張照片就是周長華周先生,過去說戲班裡拉胡琴的,你看他和別人不一樣,看他這人的氣質,那時候上海的大中華唱片廠找她灌唱片,她問周先生你看灌什麼好,因為他太清楚了,他說你要灌程先生沒灌過的,她說自己不知道程先生哪些戲灌過哪些沒灌過,他說《女兒心》沒灌過,灌《女兒心》灌了三張、六面,可惜的是他四十七歲就故去了。程先生藝術發展最高峰的時候,就是周長華周先生拉的胡琴,周先生這把胡琴那是可以稱琴聖,聖人的聖,好得不得了,那周先生在上海,她把她的房間就給一間周先生住,住在她家裡,養著他,讓他跟她教戲,跟她吊嗓子,跟她說戲,第一齣戲就是《春閨夢》。周長華的指導讓李薔華在程派藝術上突飛猛進,李宗林又趁熱打鐵,請來京劇名旦徐碧雲教授武功,將李薔華逐漸培養成了文武兼擅的全才。四年過後二十歲的李薔華儼然已成為滬上戲迷擁戴的偶像,其中也不乏眾多的愛慕者,但她實在看不慣那些坐擁三妻四妾的富家少年,轉而愛上了名不見經傳的丁存坤,並不惜放棄積累已久的京劇事業。
但是她母親不答應了,一大家子人,我(她)要養多少人啊,你要是結了婚,那我們這些人怎麼辦呢,她希望她嫁個有錢的,當時她母親的想法就是,稱小時候跟我們吃了那麼多苦,你應該嫁個更有錢的,這不是能過好生活了嘛,那她的想法跟她就不一樣,她是要名正言順的。倔強的李薔華拋棄了一家,最終還是與丁存坤結下了連理,誰料三年後這對由京劇結緣的戀人,卻因為京劇而分道揚鑣,她這戲癮犯了,結果她回去就跟丁存坤說了,她說跟任先生籤一年合同,我要唱戲,他來一句什麼話,你唱戲就離婚,她說好離婚就離婚,離了,她去唱戲了。1954年李薔華加盟武漢京劇團,同時愛情再次叩開了她的心門,她與著名京劇老生關正明走進了婚姻的殿堂。那時候她就是跟關正明一塊兒唱戲,後來他唱老生,李薔華唱旦角,倆人在一塊兒唱,他也沒結過婚,那他也不在意她離過婚,結果他們兩人唱戲也是志同道合,後來一九五四年結婚,就是關棟天的爸爸關正明。婚後不久他們的長子關棟天呱呱墜地,小時候關棟天他基本上沒有穿過一件專門為他買的新衣裳,因為他上面有姐姐,他姐姐比他大兩歲,基本上都是她的衣服穿下來,老話以前不是講說,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當然他們小時候,他爸爸媽媽的經濟環境是相當不錯的,五十年代兩個人加起來拿人民幣一千多塊錢,這個是恐怕在全國也是很少的,所以同事之間有什麼困難,毫無疑問,一定會幫助他,而且大部分幫助出去是沒有得回來的,這樣點點滴滴的行為對他們後來的成長,這種無論是從價值觀、道德觀,對他們形成的影響是非常之深的。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李薔華被打成歷史反革命,這段悲慘的境遇至今讓她心酸不已。頭一天她是省裡的學習毛澤東思想積極分子,第二天回來人家就給她貼一個大字報,頭上、臉上、衣裳都貼滿了,文藝黑線,她去過臺灣“特嫌,她說特鹹我還特甜呢,就是沒完沒了地整。那個時候她真是啊,她想自己再也不唱戲了,我幹嘛要唱戲呢,我等這個運動過去了我就到山裡去,我也不叫李薔華隨便叫什麼,我再也不唱戲了。此時的李薔華對於京劇事業早已心灰意冷,於是她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兒子身上。下農村,有一次他(關棟天)記得很清楚,就是回城以後說好了,因為請假都是按著鐘點算的,跟鄉里,村裡請假都是說好了,今天是一定要回去的,結果正巧那天下午他要回去的時候,夏天那個雨是瓢潑大雨,這個“傾缸大雨”,這是馬季相聲裡說的那是“傾缸大雨”,就跟潑下來一樣,那像這樣的情況他就想不走嘛,就是能待就多待正好是天氣的關係,她媽媽說不行,必須得走,就逼著他走,就是冒著大雨也得往回趕,他們倆,他爸爸媽媽吵架,他爸爸都急了,就說你還像個媽嗎,哪有媽媽對兒子這樣的。他爸爸就罵她你不像個親孃,她說我不像親孃但我是親孃,自己是親孃這個誰也不能否定吧,她為什麼對她的兒子那麼嚴,因為她自己就是那麼滾出來的,就是從酸甜苦辣裡面出來的,她最享福的日子人家沒享受過,她也享過了,她最吃苦的時候人家沒有吃過的苦,她也都吃過。
李薔華與俞振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