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亞西米
-
2 # 魅力科學君
大海退潮的水退到哪裡去了?為什麼?我們都知道,當一個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了改變的時候,一定是受到了力的作用,而大海的漲潮和退潮其本質也是海水的運動狀態發生了改變,因此在這個過程中海水必定也是受到了力的作用,那麼是什麼力呢?答案就是萬有引力。
因此我們可以簡單地認為,大海的漲潮和退潮,主要是由月球引起的,月球的引力會將地球面對著月球的一面的海水稍稍地“吸”離地球表面,於是就在這裡形成了漲潮,漲潮的水哪來的呢?
在地球的自轉以及月球的公轉運動的過程中,月球與地球的相對位置會出現週期性的改變,所以地球上的海洋就會出現有規律的潮汐現象。
然而按照上述的說法,應該是地球每自轉一圈(也就是一天)海洋就會出現一次潮汐現象,但實際情況卻是,在每一天裡,這樣的現象會出現兩次,具體而言就是,當地球面對著月球的一面的海洋在漲潮時,地球另一面的大海也會漲潮。
在我們的印象中,月球和地球之間的運動關係就是地球穩穩地居中,只是月球繞著地球運動,其實這是不正確的。事實上,月球和地球都在圍繞著一個共同的質心運動,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不妨來看一下太陽系中的一個典型的例子。
儘管如此,地球還是會圍繞著這個質心運動,在這個過程中就會產生“離心力”(注:“離心力”是為了方便討論非慣性系的相關問題而引用的一種虛擬力,其本質是物體慣性的體現),由於“離心力”可以讓物體遠離旋轉中心,在這種力的作用下,地球上的海水就會有向外逃逸的趨勢。
在地球背對著月球的一面,與“離心力”抗衡的除了地球自身的引力之外,還有月球的引力,但由於地球的直徑高達12756公里,這使得地球背對著月球的一面的海水所受到的月球引力明顯減小,因此在這個位置,月球引力在與“離心力”較量中處於下風,這裡的海面就會在“離心力”的作用下出現一定程度的升高,從而引起漲潮。
“離心力”的計算公式為 F = mω^2r,其中m代表物體的質量,ω代表物體身轉動角速度,r代表物體與旋轉中心的距離,由此可知,對於地球上的海水而言,其與地球和月球的共同質心的距離越近,所受到的“離心力”就越小,反之亦然。
總而言之,漲潮的水並不是憑空而來,而退潮的水也不是神祕消失,這其實是地球上的海水在引力和“離心力”作用下的週期性運動,基本上就是一個“左手換右手,然後再右手換左手”的過程。
-
3 # 不服軟的小軟
我們不妨換一個角度想想,每天大海漲潮的水又是從哪兒來的呢?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簡單說說“潮汐”!地球上的“潮汐現象”,是由太陽和月球對地球的潮汐力引起的,其中月球因為距離地球近,它的潮汐力也是佔主導的。
在月球引潮力的作用之下,地球上正對著月球以及背對著月球(具體原因涉及到質心、質點、向心力、慣性力等,比較複雜,這裡就不贅述了)的區域海水會上漲,而側對著月球的區域海水會下降,這就使得原本應該是球形的海平面,微微呈現出一個紡錘體的形狀。
這就好比我們輕輕捏一個皮球的時候,皮球被捏的部分會凹下去,相應的其餘部分會隆起一樣。
“汝之潮起,彼之潮落”我們在同一個位置所看到的潮起潮落,並不是地球潮汐現象的全部,而只是地球潮汐現象的“冰山一角”,當你看到潮水退去的時候,地球上的某些地方正在經歷著潮水上漲的過程。
也就是說——
每天大海退潮的水,跑到其他地方漲潮去了~
如有不準確之處,望不吝賜教!
-
4 # Ncz
人類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很多方面都是迷迷糊糊的。
大海會漲潮一直困惑著人類的認知,大部分人認為,海水的漲潮與月亮太陽引力有關,當然反對的人也此起彼伏。主要因素在於月亮太陽引力為什麼會對海水產生相對時間的敏感,而對其他物體卻沒有明顯的反應?顯然所謂月亮太陽的引力解釋漲潮這樣的問題是具有缺陷,是沒有從根本上得到真諦。
那麼究竟海水的漲潮是怎麼一回事?今天又是否能夠真正破解這個漲潮的謎團?科學科技發展至今宇宙中祕密不是被人類一一解破,而是更多的謎團接踵而來。可見人類認識的事物往往都是被表象所迷惑,隱藏在事物深處的奧祕竟然一無所知。
海水的漲潮非常有規律而且可以讓人們推算,所以很讓人們聯想到月亮與太陽對地球產生引力的相互作用。畢竟月亮太陽都是用來記年月日的時刻表,在一定時刻裡發生的漲潮與相應月亮太陽對地球運動軌跡的引力作用相對。這樣的認識一直以來被大多數人接受,那是否海水的漲潮就是這樣的呢?顯然今天有人在這裡問每天退潮的水到哪裡去了。
不管你怎樣的回答似乎都不盡人意,畢竟別人已經對海水的漲潮問題產生了有所懷疑。那麼一個萬有引力都不能讓人類明白的理論是否能夠完全忽悠著現代人類的各種認知,相信漲潮是月亮太陽的引力作用呢?
漲潮看似沒有什麼神祕,但卻隱瞞一個事物的真相。我們知道海面是非常寬闊的,只因為如此漲潮現象才此起彼伏。沒有那麼多的寬闊海水,就根本沒什麼任何漲潮。顯然,海水的寬闊面的波動引起漲潮的主要因素。那麼為什麼會被人類推算的方法預知海水漲潮的確切時間呢?答案當然不是海水有規律的運動才被人類有所預知。而是地球運動有規律,地球運動有規律使寬闊的海平面產生動盪。當然由於地球它的運動也是受到周圍星球的各種影響,如月亮太陽等。周圍星球的影響使地球產生各種衝擊,如開車一樣,雖然汽車與汽車之間,在馬路上運動並沒有多大的引力干擾,同樣會讓我們很多時候需要剎車現象。這樣,就會讓汽車上的水平面產生巨大的波浪。其實地球也這樣,由於星球在太空中執行並不是完全保持一絲都不震動,而是同樣受到月亮太陽一定位置角度時產生變速。
地球月亮太陽一個位置的巧合改變了地球的運動傾斜,產生了寬闊的海平面的海水質點位移,海水的重量的作用力瞬間改變,由於海水質點向下的重力瞬間轉移到海面另一側,所有被海水重量壓力在海底水瞬間向上噴發,這就引起了海水漲潮。
這種海水漲潮現象非常符合實際,如我們看見的啤酒一樣,把啤酒瓶蓋瞬間開啟,啤酒瓶裡的水就開始不停地往外漲。實驗也可以看出,我們把瓶子裡的水加上一定的壓力,瞬間開啟蓋那水瞬間噴湧。地球海水漲潮也是一樣,海底的水被上層海平面的水受壓,當海平面的水質點改變方向時,海底的水沒有壓力的狀態下瞬間噴發。就如同人用手把彈簧狠狠壓下,當人手用力方向改變時,彈簧瞬間爆發。
事實也是這樣,當一個人背一罐水上山爬坡時,千萬人體要靠近山坡的方向,不能往後仰,否則水罐裡的水重力方向突然向外改變,使整個人的受力趨向改變,搞不好連人帶罐都摔下山坡。這就地球造成的海水質點的向心力瞬間改變造成的海水噴發而漲潮。
由於海平面非常寬闊,整個海面水的質點漂移,造成部分海底水密度發生改變,漲潮現象就湧現出來。當地球與月亮太陽等星球角度位移時,海水面的質點作用力同樣發生漂移效應,這樣人類就有了某種月亮與太陽間的軌跡規律,所以可以有效的掌控漲潮確切時間。而漲潮的各種現象並不是月亮地球太陽間的引力作用造成所致。當然也不避免完全沒有月亮太陽等星球產生的一絲影響。
-
5 # 姝子
我們先來看一張動態圖,紅色的代表太陽,藍色代表地球,黃色的代表月球。由於地球的自轉引起的兩面太陽引力差和月球公轉帶給地球表面的引力差,是引起潮汐現象的主因。
引起潮汐的還有地球自轉帶來的離心力。離心力讓海水隨著地殼的起伏而產生波動,由於地球表面的地貌落差很大,海水雖然表面是較平的,但是卻一直在跟隨著地球做著衝擊運動。
除了上述兩大原因外,還有一個影響因素:溫差引起的洋流動向。
海洋跟氣流一樣,溫度低的會往下走,溫度高的會往上走,隨著地球的公轉和自轉,海洋洋流會出現季節性迴流迴圈和地理區域性迴流迴圈。
海洋裡的水,無時無刻不在蒸發,變成水蒸汽上升到天空,隨著氣流飄到陸地又化成雨雪落到大地上,再通過江、河、溪匯聚迴流到大海。整個迴圈過程使得海洋總量始終保持不變。變化的只是它的形態,那些捲起的浪花,只是它變化的一瞬間。溫柔時親吻你踩在沙灘上的腳踝,凶猛時捲走你在海邊的一切。
-
6 # 城市新幹線
海水白天漲落叫做潮,夜間漲落叫做汐。中國古書有“大海之水,朝生為潮,夕生為汐”的記載。引潮力包括月球、太陽等天體,尤其是月球,同時,隨著地球、月球和太陽的相對位置發生週期性變化,這種力的作用也呈週期性變化。 月球引力和地球離心力是兩種對立的力,兩者結合起來產生的合力(向量和),就是月球使海水發生潮汐現象的力量,稱為“月球引潮力”。太陽的質量大約是月球質量的2700萬倍,太陽到地球的平均距離約為月球到地球平均距離的389倍。因此可以推算出太陽的引潮力和月球的引潮力之比為1:2.18,它所引起的潮汐現象雖不易被單獨觀測到,但卻影響著月潮的大小。每當農曆初一(朔)或十五(望)時,地球、月球、太陽的位置幾乎在同一直線上,月球和太陽的引潮力是一致的,兩種力量迭加在一起,就使海水出現大潮。可是每當農曆初七、八(上弦)或二十二、三(下弦)時,月球對地球的引潮力與太陽對地球的引潮力互相垂直,太陽引潮力削弱了月球引潮力,因而海水就出現了小潮。實際上,大潮往往發生在朔望後二、三天,小潮大都出現在上、下弦後二、三天,其原因是海水在流動過程中受到本身粘滯性和海底地形因素的影響造成的。
所以說漲潮時,月亮和太陽引力將海水吸引提高.退潮時海水復原原來高度.這就是漲潮退潮現象.海水沒有增加和減少,
-
7 # 津京魯11
潮汐現象是因為月球的引力而造成的。你所說的退潮以後潮水都去了哪裡,這好比是一個封閉的沙漏,從一端看見沙子在見少,其實是到了另一端。月亮就好比是一塊兒大磁鐵。距離月亮近的海面就會被月亮的引力而吸引,海面升高。距離月亮遠的海面就會退潮。當然這只是形象的比喻。水還是那一碗水,只是因為月球的吸引力而造成水的位移。
-
8 # 中醫兵法與謀略
舉個很簡單的栗子:你裝一桶水,提起這桶水,左右用力的搖擺,水會蕩起來,你會發現桶子的兩邊水面有漲有落,這時候水並沒有減少,只是因為在外力的作用下分佈不同,地球也是一樣,在月球的影響下,水會分佈在不同的位置,所以出現了潮起潮落
-
9 # 長方體瞬間移動工程師
茫茫大海,潮起潮落,也叫潮汐現象,這個現象是多種因素組合並形成規律的,包括月亮的引力,地球的自轉等。漲潮和退潮都是相對的,每個地方的退潮和漲潮時間都是不一樣的,而且呈規律性,當一個地方在漲,那就有另一個地方在落,而整個大海,通俗的,不那麼精確的講,海水總量是不變的。就比如,在臉盆裡面放好水,把臉盆晃一晃,這些水,晃動起來,有些會比原來的水位高,對比的就是漲潮,而有些水,晃動起來,水位比原來水位低,對比就是落潮,呈現規律性一高一低,就是漲潮落潮,所以,大海退潮後,海水都去了要漲潮的地方。
還有就是,大海雖大,海水流動不易察覺,但是也是流動的,有暖流也有寒流,北半球呈逆時針方向流動,南半球呈順時針方向流動,在赤道處匯合,如太平洋,海水流動方向是像8字形的。
-
10 # 種植恆星
自然是退回海里去了,其實這個問題和潮汐有關,潮汐指的是海水在引潮力的作用下,發生的一種週期性作用,但這種作用是怎麼產生的呢?
其次在月球和太陽的引力下,海平面會變成紡錘體形,什麼是紡錘體形呢?簡單的說就是正對著月球,和背對著月球的海面會膨脹。
所以你可以看到在潮汐的過程中,海水的總量並沒有增加或者減少,只是說在月球和太陽的引力下,地球上的海水大量集中到了某些區域。
所以潮汐從某種角度上來說,就是一種可以長期利用的能源,那麼就目前來說,潮汐發電已經成為現實,並且技術也日趨成熟。。。。
回覆列表
海洋裡的水到哪去了?
陸地上的水匯聚成了江河,一路向東流進了大海。似乎一切東西到了大海
就迎來了終結,消失在茫茫大海之中。但是近年來科學家們卻發現,海洋是“漏”的,一些水從海底溜走了,一些水又從海底冒了出來,通過這樣的方式,不斷地交換著地球內部的物質和能量。
人們偶然之間在海洋的深處發現了“黑煙囪”,三四百攝氏度的高溫熱液滋養著“黑暗食物鏈”,可是這些“黑水”是從何而來?原來,大海的深處存在著許多裂縫,海水沿著海底的裂縫下滲,到了四五千米的深處與熔岩接觸,溫度升高後再返回海底。全大洋的水每隔五百萬年到一千一百萬年就要到海底熱液系統中迴圈一次。這是海底世界的“第一漏”。當大洋地殼向下俯衝時,海洋沉積層的水就會被擠出地層,帶出一部分的冷泉。海底可燃冰的分解、二氧化碳湖,都會有冷泉以及氣體溢位。這是海底世界的“第二漏”。海底的地下水就是“第三漏”。海底地下水滲漏十分平常,靠近岸邊的多洩漏淡水,大洋底下的多洩漏鹹水。海洋是一個雙向系統,地球表層物質沉降的同時,也會有內部物質的交換。海底是“漏”的,正因為如此,才使得海洋系統更加完善。
如果有人告訴你,在地幔裡有著和現在的海洋差不多的“地幔海洋”,你相信嗎?我們生活的地球是由三部分組成的,分別是地殼、地幔和地核。地殼的表面覆蓋著液態水,也就是我們說的海洋。地殼下面就是地幔,作為地球的主體部分,地幔的厚度可以達到2800千米。這樣的環境,真的會存在一個海洋嗎?
科學家們發現地幔裡可能含有大量的水,水不但可以以液體的形式在海洋中存在,還可以通過與礦物質結合形成固體礦物,從而出現在地幔中。儘管地幔中溫度非常高,水分子進入到礦物中,可以形成含水或含氫礦物來抵抗高溫高壓。地幔很可能蘊藏著數目龐大的水資源,儲藏著我們意想不到的寶貴財富。
如果大洋裡的水消失了,它們會到哪裡去呢?如果是蒸發到空氣中,那麼遇到冷空氣還是要凝結、降落到地面的,最終還是會回到大海里。如果是蒸發到太空中呢?可是在一萬米的高空中水汽對流,還沒有到太空就消失了。如果是向下流,流到了地幔中呢?這一點我們上面已經討論過了,還是非常有可能的。雖然地幔也會向外部輸送一部分的水,但是進去的水與出去的水數目是不相等的——出來的比進去的少。假如這種理論完全正確,那麼地球上的大洋將會在20億年後乾涸。不知道那時候的地球,又會是怎樣一番景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