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梧桐樹邊羽

    四句詩:垂柳退色山空濛,紅葉知秋石榴紅。天高雲淡收夏色,第四句應該怎麼寫?

    這首作品寫了前三句,要求連上最後一句。

    從起句便知,這是一首不遵守平仄格律的古風作品。“垂柳退色”,“平仄仄仄”,“山空濛”,“平平平”,是三連仄加上三平尾,于格律是失替大忌。但是作為古風,因為“柳”字為上聲,和“退色”兩字音調區分開來,所以讀起來還是很清朗,用字平熟,也很通順。

    首句是不錯的古風句子,藉助”垂柳退色“這一特殊景色描寫交代了時間——這必然是深秋了,順便再用”山空濛“交代了當下環境——山中細雨迷濛。

    因為是古風,我們不必考慮平仄問題,只需要注意押韻。“濛、紅”都屬於平水韻“一東”部,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續上的第四句用“一東”、“二冬”部問題都不大,或者按新韻來押也可以,這樣相對輕鬆,我們可以把重點放在內容的打造上。

    第二句“紅葉知秋石榴紅”有個比較顯眼的問題,我們知道在一首詩中,特別是較為短小的絕句中,應該要儘量避免重字,當然並不是不可以,出現遞進的修飾手法,或者兩個字同意不同的時候,不影響吟誦感,就沒有問題。

    題主這句中的兩個“紅”字既重複,又是相同的意思,雖然是形容不同的東西,總的來說改掉一個“紅”字比較好。要知道即使不同字,同韻的字在同一詩中或同一句中出現,都是“擠韻”,都屬於詩病。

    這種詩病是不分古體、近體詩的,所以最好是改掉。

    因為有朋友已經改成了“落葉”,這裡就不重複,我們改成更有古調的“落木”,出自杜甫的“無邊落木蕭蕭下”。“落木”自帶蕭瑟、悲涼秋氣,而“落葉”更適合形容春夏之時,在微風撫慰下飄飄灑灑,一落三蕩的唯美綠葉飄飛狀態。

    其他地方照舊:“落木知秋石榴紅。”

    第三句:“天高雲淡收夏色”。絕句和律詩一樣,普遍文法“起承轉合(放)”中,第三句是非常重要的,整首詩都要靠這一句來製造波瀾起伏,或者為最後一句的詩情發射、意境拔高打好基礎。

    而題主這一句有些問題,首先依舊在寫景,寫天高雲淡,這樣就沒有和前兩句打出落差來。如果我們在第四句依舊好玩一樣地接著寫景,如“曉晴初雪舞寒風”,不是不可以,但是這首作品可以說並沒有意義。

    垂柳退色山空濛,落木知秋石榴紅。

    天高雲淡收夏色,曉晴初雪舞寒風。

    粗看這種續詩是沒有問題的,好像是寫了收夏色,迎來初雪。

    但這是經不起推敲的。

    因為題主的第三句不但沒有給詩以波折,流於寫景,同時這種景色從一二句讀下來,是不符合生活邏輯的,因此我在後面寫初雪,就更加荒唐。

    從一二句我們可以知道這首詩的背景是深秋(石榴紅、落木)的山中細雨蒼茫景象,那怎麼可能出現“天高雲淡”,怎麼可能是“收夏色”呢?“收夏色”必然是在初秋用這幾個字才合適。如南樑詩人周弘讓的《立秋詩》:“雲天改夏色,木葉動秋聲。”——改夏色僅僅是動秋聲,而非晚秋適用的詞彙。

    我們稍微修改一下,讓這句詩更合理,同時為下一句打好基礎。

    “雨霽雲銷九州白”,依然在寫景,不過相對來說有了承接。雲散了,雨停了,月亮出來了,天下都沐浴在月光之中。

    那麼最後一句就要在這一句的鋪墊下,把我們所積累的情感發射出去,可以找個落腳點(合回首句秋深),也可以不找,留白出來。

    什麼是留白?就是你會順著我的思路去想,到底發生了什麼?實際上發生了什麼並不重要,而是讓讀者存疑,讓他在前幾句已經逐漸代入詩人情緒中之後沿著我們設計的思路去思考。

    正因為思考目的地的不定,絕句才會有不同於律詩的獨特況味。

    既然第三句都提到“九州白”了,那麼我們的最後一句就不如放開一些:“敢邀嫦娥下天風?”

    垂柳退色山空濛,落木知秋石榴紅。

    雨霽雲銷九州白,敢邀嫦娥下天風?

    注意我這裡基本上已經改變了原詩的思路。也就是說我如果看到前面兩句的景色,遇到第三句的景色變化,喝二兩酒之後,可能會出現第四句的想法。

    這就不僅僅是景色了,我們加入了人,加入了人的情感。

    這是情感的一個方向,形成一個思路,就要比前面那種接著寫初雪的四句要完整,要有情感衝突。

    不論這種情感是什麼,但是總比沒有好。

    詩歌是情感產物。我們在續詩、改詩、寫詩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這一點。

    而題主提供的原三句,寫景細緻、特色、有美感,但是邏輯有點錯誤,同時我們看不到情感色彩。

    要讓這首作品與眾不同,就需要代入我們自己所思所想,完成這個作業。

    每個人的情感發散方向不一樣,所連出來的句子也就不一樣。

  • 2 # 老街味道

    問題:四句詩:垂柳退色山空濛,紅葉知秋石榴紅。天高雲淡收夏色,第四句應該怎麼寫?前言

    題主這首小詩寫了一半,留給大家續貂。老街簡單說一下自己的理解,歡迎詩友們指正。

    一、前兩句寫景如在眼前

    題主的前兩句詩有特點,寫景如在眼前:

    垂柳退色山空濛,紅葉知秋石榴紅。

    垂柳褪色,山雨空濛,紅葉知秋,石榴變紅。 作者通過抓取幾個意象寫出了秋天的特點。

    但是,一首詩中有重複字尚可,但是一句詩中有重複字一定是有意的修辭,否則如這首詩中第2句,不宜有兩個“紅”字。可以斟酌修改一下,例如飛葉、落葉等:

    垂柳退色山空濛,【落】葉知秋石榴紅。

    要注意的是,既然有了“紅”字,一句之中也要避免用朱、赤等同義字。

    二、第三句的兩個問題

    第三句有兩個小問題:

    天高雲淡收夏色,

    第一句寫了山空濛,空濛有細雨紛飛之意,第三句馬上又出現天高雲淡的晴朗,就需要在詩中加以說明,或者刪改避免前後矛盾。

    南北朝時期的詩人周弘讓《立秋》詩寫到:

    茲晨戒流火,商飆早已驚。雲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

    但是,題主選擇的意象不同,石榴開始成熟的時候,在北方已是十月以後;而柳樹開始褪色,則時間更晚,一定是秋深以後而不是剛剛立秋。所以這裡用”收夏色”,時令距離似乎有點遠了。

    不過,用在描寫南方的秋天是不是合適,生活在北方的老街就不太清楚了。

    另外,第三句一般起到轉折的作用,而這裡的收夏色,與前兩句其實有重複之意,有浪費資源之嫌。

    三、古風句式的獨特味道

    前兩句的音律有很棒的古風效果,這是格律詩所不能表達出來的味道 :

    垂柳退色山空濛,平仄仄仄平平平

    落葉知秋石榴紅。平仄平平仄平平

    七絕幾乎和格律詩一起在唐朝走向了頂峰,因此七絕大多都是律詩,而不像五絕那樣幾乎一半是古體。有名的七絕古體詩如李白的《東魯見狄博通》 ,兩處三平尾:

    去年別我向何處,有人傳道【遊江東】。謂言掛席度滄海,卻來應是【無長風】。

    又如李白的《登廬山五老峰》,也是2、4句有兩處三平尾:

    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攬結,吾將此地【巢雲鬆】。

    四、第四句的選擇

    絕句的第三句一般起到轉折作用,第四句起到前後照應的作用,即起承轉合的”合“。加入一個南飛秋雁的意象,回到對於秋天的描寫。

    垂柳退色山空濛,落葉知秋石榴紅。 天高雲散風吹過,孤雁一聲夕陽中。

    第三句把“淡”換了一個“散”字,把雨過天晴的變化說清楚。

    改為近體絕句,需要調整一下每句中字詞的順序。例如:

    知秋葉落石榴紅,垂柳泛黃山空濛,雲淡天高風雨後,一聲孤雁夕陽中。

    石、夕、笛,都是常見的入聲字;空,可以平仄兩用意義不變,這幾個字的平仄因為太常見,注意到的話自然就能記住。

    泛黃山空濛,仄平平仄平,救孤平的典型句式。

    結束語

    我們平日裡讀到的七絕,幾乎都是近體詩(格律詩)。可能物以稀為貴吧,唐詩中七絕的古體詩讀起來另有一番味道。

    題主的這首詩,您覺得古體好呢,還是改為近體好呢?

  • 3 # 侯志豐6060

    我看了很多人答這題,大多都是詩詞高深,但我就是一個不懂詩的瞎混,對古今詩詞瞭解根本不多。可是為了和大家湊熱鬧,也不怕別人笑話!憑自己的感覺也想補這第四句。

    我看前三句說的都是秋天,並沒有什麼春、夏、秋的感覺,所以第四句,不是非得補四季的一句。我不懂詩的應該寫法,我也不會說些什麼韻律,但我多少懂一點兒詩的意境,所以我想參與補這第四句。

    其實前三句已經重複色字兩個紅字兩個了!這在詩詞裡我都忌諱運用,可我覺得這並不主要,為了這第四句我就不說了!

    垂柳退色山空濛,

    紅葉知秋石榴紅。

    天高雲淡收秋色,

    梨棗西風長竿童。

    我非常喜歡孩子。由於你的前三寫的都是秋天,如“山空濛”,好似蘇軾的:“山色空濛雨亦奇”,是初秋。“紅葉知秋”好像杜牧的“霜葉紅於二月花”,“天高雲淡”好像偉人的《六盤山》,寫的都是秋天。所以我就想起辛棄疾的:《清平樂》“西風梨棗山園,兒童偷把長竿。莫遣旁人驚去,老夫靜處閒看。”

    我老了!和辛棄疾一樣愛孩子,沒有任何東西捨不得。所以,孩子在我心中是第一位的!別說是梨棗石榴,就連我生活的一切,也都是為了孩子。

    孩子是我們的未來。不管我第四句補的咋樣,只要把美好的秋天獻給孩子,我就從心裡高興

  • 4 # 秀才啃詩詞

    題主對詩歌挺有研究,天賦不錯,應該是自己的原創詩作罷!不然也不可能提這個新穎的問題,讓他人續寫完成自己的作品。實再是別出心才,妙趣橫生。令人歎為觀止,詩緒萬千,不吐不快。原詩如下

    垂柳退色山空濛,

    紅葉知秋石榴紅。

    天高雲淡收夏色,

    ???????。

    要想補充第四句詩,首先要分析一下詩體。本詩明顯是七言詩,若要知道作者該詩是七絕不是古風。只要推敲一下首句的平仄韻律便可一目瞭然。

    垂柳退色山空濛

    平仄仄仄平平平

    不用說與七言絕句明顯不符。那就純屬古風詩歌體裁。

    接下我們分析本詩意境主題。顯然是一首描寫秋景的作品。首句寫垂柳因秋風吹度而自然退色,雲霧籠罩的山巒若隱若現,糢糊不清的樣子。非常神奇美麗。第二句寫秋山紅葉盛景,石榴豐收景象。第三句進一點明秋天雲淡天高,夏天一去不復返了。

    根據本詩作呈現的柳黃,山奇,楓葉,石榴等幾種景色,按照古人寫詩慣例和風格,那麼收句最好是抒情或者言志,當然不否認用典和懷古等續法,才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才顯得完美得體。請看

    垂柳退色山空濛,

    紅葉知秋石榴紅。

    天高雲淡收夏色,

    秋水望穿無故人。

    其實本人覺得此詩在平仄格律上略加斟酌,就可以搖身一變,演化成一首七絕,比原作稍遜一籌,請大家欣賞,並誠邀諸君點評斧正為盼。

    山色空濛煙柳鳴,

    楓林石榴映山紅。

    炊煙飄蕩九天外,

    雲雁徘徊暮色中。

    【秀才注】原作"山空濛"與"天高雲淡"的描寫有矛盾之嫌。不知師友們怎麼看。

  • 5 # 微詩陽春白雪

    四句詩:垂柳退色山空濛,紅葉知秋石榴紅。天高雲淡收夏色,第四句該怎樣寫?

    首先我們看這首詩是否附合絕句的規律?只要看第一句就行了。垂柳退色山空濛。平仄應是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起平收的格式是平平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的格式是仄仄平平仄仄平。這句都不付合,還是三平尾。從第一句可以斷定這只是古風七言詩。和七言絕句沒關係。所以續詩可以按照古風七言來續。

    下面再來詩的內容。垂柳退色意味著要落葉,落葉的原因有兩個,一是樹病缺少營養,二是自然脫落。秋天是葉落歸根的季節。

    再看山空濛,是說山谷空蕩,霧氣重,在初秋時節為明顯。紅葉是秋風一美景。唐代杜牧有《山行》一首。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在這首詩裡,詩人把霜葉說得比二月花還美。可見秋景勝人一籌。

    再看石榴紅,石榴因其子多,被人捧成吉祥果,大紅大紫,多子多福,讓不禁想起唐代李商隱的《石榴》:

    榴枝婀娜榴實繁,榴膜輕明榴子鮮。

    可羨瑤池碧桃樹,碧桃紅頰一千年。

    詩人把石榴果比作碧球,可渭想象新奇,出人意料之外。也鑑證了詩人對石榴的感情。

    再來看天高雲淡是秋天天氣特徵,當然就不存在夏天的天空特徵了!說秋天天空,你不禁會想到王勃所作《滕王閣序》中的詩句。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在秋水長天之間,有落霞在向下飛降,孤鶩在飛翔。靜感畫面有了動感,動靜接合,情景相融,一幅美麗畫面,撲面而來,振撼人心。

    下面講怎樣序寫下一句。首句以垂柳退色起興,接受感受山谷之空濛,承接紅葉於石榴,再轉望天高雲淡,夏空己去。最後一句如寫合才完美呢?如何是天地相合,可以秋水。就有了"水落石石見月明。"。如果是繼續延引天高雲淡收夏色,在天空中繼續做文章,就可以合上下句,"隊雁南行空留聲。"。如果是接時間變化去會上下句。就有"雪飄梅豔爭慶豐。"。如果用提問式收尾,可以這樣合上上句,"何處不起故鄉情?",顯得特別有人情味。

    垂柳退色山空濛,紅葉知秋石榴紅。天高雲淡收夏色,水落石出見月明。

    垂柳退色山空濛,紅葉知秋石榴紅。天高雲淡收夏色,隊雁南行空留聲。

    垂柳退色山空濛,紅葉知秋石榴紅。天高雲淡收夏色,雪飄梅豔爭慶豐。

    垂柳退色山空濛,紅葉知秋石榴紅。天高雲淡收夏色,何處不起故鄉情?

  • 6 # 亞聖居土

    此詩不能稱其為詩,僅此三句而言,(1).意境雖為寫秋之景,但遣詞造句、句子安排均欠妥。(2).此三句,不符合格律要求,即平仄失對,而且,前兩句均出現三平尾,第三句失粘不說,“收” 字犯孤平。請看這三句的對杖:(按新韻)

    垂柳退色山空濛,(平)仄仄仄平平平,

    紅葉知秋石榴紅。(平)仄平平平平平。

    天高雲淡收夏色,平平平仄平仄仄,

    經此排出,不難看出問題來了吧。所以說,一首好的詩,不僅僅是意境的表達,更要注重格律的平仄對杖要求,這樣讀起來才能有聲律感,抑揚頓挫,朗朗上口,給人以美的享受。詩詞歌賦,如同人體形象,意境為表、為肉,格律為詩之骨,光有肉無骨不行,有骨無肉也不好看。兩者必須相得宜彰方為美。

    以上是個人拙見,目的是互相切磋共同提高,別無它意,不足之處,讓我們聽聽師友們的點評吧。

    如合您意給個贊,不合您的口味,等於贓了您的眼。抱歉,耽誤您的寶貴時間了。

  • 7 # 江天雨秀

    我講一下絕句的寫法和要求:七言絕句只有四句,,是從七言律詩中摘取兩聯四句。只有28個字,字少要反映大內容,用詩的語言和聲韻表現美的意境意象。寫法第一句是“起”;第二句是“承”;第三句是:“轉”;第四句是“合”。“起”是起始一件什麼事;“承”是承接第一句的意思;“轉”是從另一個角度描寫這件事;“合”是綜合這件事。示範一首“賀知章詠柳”:第一句“起”:碧玉裝成一樹高,一棵樹,第二句“承”:萬條垂下綠絲絛。怎麼樣?第三句“轉”:不知細葉誰裁出?轉問?第四句“合”:二月春風似剪刀。綜合作答全篇完整寫出一件事:通過寫柳但全篇四句中沒有“柳”字。春天的意象美麗盡顯。這春風的剪刀還能剪什麼呢?你去想吧,春天萬物復甦,春天的剪刀剪出勃:勃的生機。這就是少文字寫出大內容,廣義在詩外,在想象中。如用散文寫可寫成一本書。再一條,要精準用字、用詞,平仄格律要符合要求。你要寫的詩,每句都是寫秋天的現象,沒當一件事起承轉合來寫,沒有一箇中心。

  • 8 # 悠悠芳草心

    不同的人寫不同的詩。有時候,就是同一個人由於心情的不同,也能寫出不同的詩來。

    回到這個問題,這首詩只有三句,還差一句不能成詩。

    一起看原作:垂柳褪色山空濛,紅葉知秋石榴紅。天高雲淡收夏色,()。

    第一句:垂柳褪色山空濛,寫的是,垂柳的顏色已經從翠綠褪色了,山變得空濛起來。

    第二句:紅葉知秋石榴紅。寫的是,楓樹知道秋天來了,葉子已經變紅了,石榴也成熟了,也變紅了。

    總看這三句詩,大意就是說,秋天來了,夏天過去了,那麼作者會有怎樣的感慨?

    是感慨光陰似箭,還是感嘆年華老去?或者是?想寫什麼,也只有作者本人知道了。

    現在,既然是欠句成詩,我就姑且當一回作者,斗膽一續:

    當然,答案有很多,每個人都不一樣。

  • 9 # 憶餘母興化紅膏大閘蟹

    垂柳退色山空濛

    紅葉知秋石榴紅

    天高雲淡收夏色

    金穗躬腰迎耕農

    此詩弟一句垂柳退色山空濛,實為寫秋景,垂柳退色只有秋天方可,春夏正生機盎然。紅葉知秋石榴紅,明明白白的秋景。天高雲淡收夏色,也是秋景。所以最後一句如果配以其它季節的景色就很不相配。四句詩應都是寫秋色為佳。我給的弟四句為:金穗躬腰迎耕農。不知大家以為如何。

  • 10 # 萬能桔子粉

    題主的前兩句詩顯而易見是寫深秋的景色,第三句大多數可能認為也是寫秋的,但與前兩句似乎意境時差過大,一個是深秋,另一個是初秋,自然就顯得有點亂甚至誤會。可我不這麼認為,我覺得題主第三句也是寫深秋的,由於詩詞一般比較精煉,且語句省略實為正常,正因為如此,才導致讀者有不同的理解和想象空間,如果把第三句還原為文章的語句,應為“天高雲淡似乎把夏天的景色收入囊中",這樣的話,雖然已入深秋,但景色依然秀麗怡人,宛如夏天景色一般,似乎更符合題主所描寫的意境。另外,根據前三句的平仄規律,此詩應為古體絕句。因此,本人試續第四句,將其完全變為深秋的景象,以供題主和詩友們參考。

    垂柳退色山空濛,

    紅葉知秋石榴紅。

    天高雲淡收夏色,

    水映老翁釣天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傳國玉璽被毀了,你會是什麼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