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風雪赫連城
-
2 # 大江侃歷史
如果傳國玉璽被毀了,對我來說,基本沒什麼感覺,因為我不是古代的皇帝。
傳國玉璽是秦朝時的丞相李斯奉始皇帝之命,用和氏璧鐫刻而成,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篆字,以作為“皇權天授、正統合法”之信物。
但現在的問題是:我不是古代的皇帝啊,如果傳國玉璽被毀了,對我來說是沒什麼感覺的,因為傳國玉璽是中國曆代正統皇帝的證憑,與我無關啊。
其實,人就是這樣,跟自己毫不沾邊的事物,被丟失了也好,被損壞了也好,被毀掉了也好,與自己一點點的關係都沒有,基本就會沒什麼感覺。再說,去瞎操心意義不大的事情,還不如把自己眼前的事情做好。
-
3 # 愛鏟史的貓
在古代,如果你有了傳國玉璽,那麼你就有攀登地位的印信。這枚專為皇帝定製,雖然最開始只為秦始皇或者說為秦朝統治者專門製作的,然而秦朝二世而亡,於是乎,傳國玉璽開始了漫長的流離命運。但還好,至少它還是完好,中間雖然磕了一角,也被修補好,儲存至今。文字打到這,突然有個聲音問我,假如它被毀了,你咋辦?
嗯,對的,它沒毀,在博物館放著呢,真開心。
-
4 # 顧空城
傳國玉璽在歷史的長河中跌宕了兩千多年,現在早已下落不明。或者埋藏在歷史的煙雲中,或許早已被毀了。即便被毀了,也沒有什麼可惜的。傳國玉璽就像《指環王》裡的魔戒一樣,會讓人喪失心智、慾壑難填。
據傳,秦王嬴政於公元前228年滅趙國,得到和氏璧。後來統一了天下,成了秦始皇。他命令李斯用小篆雕刻傳國玉璽,正面刻有“受命於天 既壽永昌”八個蟲鳥篆字,希望大秦王朝世世代代,生生不息。傳國玉璽也成了中國曆代正統皇帝的信物,得到傳國玉璽,才算真正名正言順地天授之子。歷史上,為了得到傳國玉璽,王侯將相、英雄豪傑們你爭我奪,發生了一幕幕人家悲喜劇。
傳國玉璽的價值在於它的象徵意義:皇權。擁有傳國玉璽,才算名正言順地成為天下之主。就像《倚天屠龍記》裡的屠龍寶刀和倚天劍一樣,寶刀屠龍,莫敢不從;倚天不出,誰與爭鋒。屠龍刀和倚天劍成了江湖地位的象徵,擁有它們,就是擁有江湖的統治地位。可事實上呢?擁有玉璽就能指點江山、獨步天下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人作為社會的產物,對於權力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始皇帝擁有傳國璽,不過二世;王莽篡國得到玉璽,結果活不到善終還被人分了屍;從王莽處得到傳國璽的更始帝劉玄,轉眼又被赤眉軍殺了;三國孫堅偶得傳國玉璽,結果英年早逝;後唐末帝李從珂亡國,自焚於玄武樓,傳國玉璽就此失蹤……
對權力的追求,如同魔咒一般環繞著舉世無雙的傳國玉璽。吉兆?凶兆?如同擁有屠龍刀的謝遜被人四處追殺,沒有人會因為你擁有屠龍刀而對你頂禮膜拜,貪婪和慾望,貫穿著歷史的程序。為了權力,鋌而走險,因此擁有傳國玉璽,有時候反而是一種危險,你不知道哪一天就有人來搶奪。後世也出現了很多真真假假的傳國玉璽,無非也是一個貪字在作祟。
歷史發展到今天,傳國玉璽存在與否其實並不重要,現在沒有了皇帝,再也不存在至高無上的皇權。世人為了滿足一己私慾,把太多的慾望附加在這傳國玉璽上。其實就是丐幫的打狗棒,象徵的價值遠遠大於實物的本身。受至尊魔戒蠱惑的咕嚕,一生為了魔戒受盡苦難;傳國玉璽是否被毀,其實也並不重要;歷史永遠向前發展,把這種象徵皇權的玉璽會毀去,未必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
5 # 無名百曉生
傳國玉璽:簡稱“傳國璽”,是秦代丞相李斯奉始皇帝之命,用和氏璧,另說用藍田玉鐫刻而成,正面刻有“受命於天 既壽永昌”八個蟲鳥篆字,由玉工孫壽刻於其上。這一玉璽,是中國曆代正統皇帝的信物,為中國曆代正統皇帝的證憑。
西漢末年,外戚王莽篡權,時孺子劉嬰年幼,璽藏於長樂宮太后處。王莽遣其堂弟王舜來索,太后怒而詈之,並擲璽於地,破其一角。王莽令工匠以黃金補之。
至獻帝時,董卓作亂。孫堅率軍攻入洛陽。某日辰時,兵士見城南甄宮中一井中有五彩雲氣,遂使人入井,見投井自盡之宮女頸上系一小匣,匣內所藏正是傳國玉璽。孫堅如獲至寶,將其祕藏於妻吳氏處。
後袁術拘吳氏,奪璽。
袁術死,荊州刺史徐璆攜璽至許昌,時曹操挾獻帝而令諸侯,至此,傳國璽得重歸漢室。
漢獻帝延康元年(公元220),獻帝被迫“禪讓”,曹丕建魏,改元黃初。乃使人於傳國璽肩部刻隸字“大魏受漢傳國璽”,以證其非“篡漢”也,實乃欲蓋彌彰。
魏元帝曹奐鹹熙二年(公元265),司馬炎依樣而行,稱晉武帝,改元泰始,傳國璽歸晉。
晉永嘉五年(公元311),前趙劉聰俘晉懷帝司馬熾,璽歸前趙。
十九年後,後趙石勒滅前趙,得璽。更別出心裁,於右側加刻“天命石氏”。
又二十年,再傳冉魏。
後冉魏求乞東晉軍救援,傳國璽為晉將領騙走,並以三百精騎連夜送至首都建康(今南京),由此,傳國璽乃重歸晉朝司馬氏囊中。南朝時,傳國璽歷經宋、齊、樑、陳四代更迭。隋一統華夏,將傳國璽收入隋宮。
大業十四年(公元618)3月,隋煬帝楊廣被殺於江都(今揚州),隋亡。蕭後攜隋煬帝孫楊政道及傳國璽遁入漠北突厥。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無傳國玉璽,乃刻數方“受命寶”、“定命寶”等玉“璽”,聊以自慰。
貞觀四年(公元630),李靖率軍討伐突厥,同年,蕭後與隋煬帝孫楊政道背突厥而返歸中原,傳國璽歸於李唐,太宗龍顏大悅。
唐末,天下大亂,群雄四起。唐天佑四年(公元907),朱全忠廢唐哀帝,奪傳國璽,建後梁。
十六年後,李存勖滅後梁,建後唐,傳國璽轉歸後唐。
後唐清泰四三年閏月辛巳辰時,後唐末帝李從珂舉族與皇太后曹氏自焚於玄武樓,傳國玉璽就此失蹤。
-
6 # 老王聊歷史
我會坦然接受,然後去分析和研究傳國玉璽被毀的原因、背景,從中總結經驗教訓,闡發自己的思維,提高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這就是歷史的價值和魅力。
歷史上被損毀的國寶、文化典籍、巨集偉建築數不勝數,但這就是歷史,是客觀存在,你喜或不喜,悲或不悲,惜或不惜,他都在那裡,研究歷史就要保持客觀的精神,不能加入過多的個人情緒,所以才有孔夫子作春秋“述而不作”。
我們今天有好多朋友學習和研究歷史,喜歡用今天的價值觀來評判古人,新增太多的個人私貨,這不是在學習歷史,是在“創造”歷史,根本不是“春秋筆法”而是“玄幻筆法”
回覆列表
也許是既心痛又欣喜吧!
心痛是因為傳國玉璽顯然是一件極為珍貴的文物,如果被毀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損失;欣喜是因為傳國玉璽是封建社會皇權的代表,它壓迫了許許多多的人民,如果被毀也許能告慰那些無辜的百姓。
其實不用題主如果,真正的傳國玉璽本就失傳了。
璽就是印,因為皇帝地位尊貴,為了和大臣的印以示區分,就把皇帝的印稱作璽。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認為自己的功績超過了傳說中的三皇五帝,就封自己為皇帝。秦始皇希望自己死後,皇位可以傳給自己的子子孫孫以至萬世,就用和氏璧製作了一塊傳國玉璽。
劉邦攻入關中後,秦王子嬰把傳國玉璽獻給了他,就這樣傳國玉璽落入了漢室的手中。到王莽篡漢時,由於太后不願意交出傳國玉璽,在雙方爭搶的過程中,玉璽掉到地上被摔碎了一角。王莽拿到傳國玉璽後,就用黃金補齊了缺失的那一角。
傳國玉璽並沒有為王莽帶來好運,新朝僅存在14年後就被綠林軍推翻,傳國玉璽也因此落入綠林軍將領李鬆的手中。中間又經過幾次轉手,最終玉璽落入了光武帝劉秀手中。東漢末年,宦官專權,袁紹入宮剿滅宦官時,漢少帝受驚逃出皇宮,倉皇間沒有帶走玉璽,返宮後發現傳國玉璽已經不知所蹤。
後來,各路諸侯進京討伐董卓,當時孫堅的軍隊就駐紮在宮殿中。一日,有士兵發現井水中冒著五彩斑斕的光芒,就告訴給了孫堅。孫堅派士兵下到井中打撈,沒想到撈出一具女屍來,從她的穿著來看死前應當是一名宮女。在宮女的脖頸處掛著一個錦囊,鼓鼓的似乎有東西,孫堅開啟後發現是一枚玉印。玉印上寫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有一角還是由黃金補全,由此確定就是已經失蹤的傳國玉璽。
但是當時孫堅實力弱小,未能保住傳國玉璽,傳國玉璽又輾轉回到了漢獻帝手中。曹魏代漢後,曹丕命人在傳國玉璽上加了“大魏受漢傳國之璽”八個字,曹丕的做法看似荒唐,實際上是可以理解的。古代講究傳位必須正統,而曹氏作為外姓取得皇權是不符合禮制的,當時有很多文人評判曹氏的做法。曹丕為了讓自己的統治更為穩固,只好出此下策。
此後隨著朝代的更迭,傳國玉璽也在不同的統治者手中流傳。到了五代時期,後唐被契丹人所滅,玉璽也隨之失蹤。直到北宋哲宗時,有一位農夫在耕田時從土裡扒拉出一塊玉印。農夫將這枚玉印上交給朝廷後,經13位大學士共同鑑定,此印就是傳國玉璽,但也有不少人質疑其是偽造的。靖康之難時,此傳國玉璽再度失蹤。
到蒙古人建立元朝時,傳說有人在市場拍賣傳國玉璽,宰相伯顏得知這一訊息後,花重金買下。草根朱元璋建立明朝後,曾派遣大將徐達去漠北找尋傳國玉璽的下落,但一直沒有找到,至此傳國玉璽永遠消失了在歷史的長河中。
從史料記載來看,傳國玉璽確有其物,但經過幾千年的流傳早已不知所蹤。由於找尋不到實物,所以很難對傳國玉璽進行估價,但我們可以將乾隆玉璽的拍賣價格作為參考。2016年12月4日,在巴黎德魯奧拍賣行舉行的拍賣會上,清乾隆“乾隆御筆之寶 ”璽拍出了1750萬歐元的價格,摺合成人民幣接近1.4億。
自嬴政建立秦朝後,封建制度正式被確立下來,傳國玉璽也成了皇權的象徵。“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不管是在太平年代,還是在亂世中,普通百姓都飽受封建統治階級的壓迫。因此,傳國玉璽的失蹤或許可以告慰那些在封建體制下飽受壓迫的人民。
有個朋友說得特別好:真正的傳國玉璽應該是老百姓的口碑。因此,也無需對傳國玉璽的失蹤耿耿於懷,讓人民幸福就會擁有最珍貴的傳國玉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