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迎風飛楊
-
2 # honey2010
孩子一生病就焦慮,真是太當回事了,我就是這樣的。雖然已經是兩個孩子的媽媽,現在依然會因為孩子的一丁點不舒服而焦慮。
大寶小的時候身體不好,經常生病,每次一生病,孩子就鬧騰,他又不會說話,看著他鬧騰,知道他不舒服,做父母的又無能為力,關鍵是帶去好幾個診所看,藥是不斷的在吃,病卻總好不了,孩子因此病情更加嚴重,再送去醫院時,就只有住院與打針了,那麼小個娃,那麼弱小的身體,身體每天要接收那麼多的藥水,真是心疼的不行,所以,很擔心孩子生病,再去醫院糟那個罪受,導致後來只要稍微孩子有點不對勁,就根據以往經驗提前採取措施,及早控制住病情,如果控制不住,就開始焦慮。
好在大寶現在大了,身體比以前好多了,關鍵是現在有什麼不舒服,他會告訴我,診所看看,基本上都能好,現在不擔心大寶,但是,又輪到二寶了。因為帶過一個娃,有些經驗了吧,二寶身體比大寶好多了,但人吃五穀雜糧,哪能不生病的呢?有時生病就和大寶一樣,各種藥吃著,就是不見好,每當這時,就只好長途跋涉的去民間找那個鄉間大夫去治療,大寶當年就是在那裡看,因為不用打針,孩子不受罪,就是太遠!但是,為了孩子不受罪,遠些我們也願意。
到目前為止,二寶還沒打過針,住過院,希望他能堅持到懂事,會說話,起碼能說清楚哪裡不舒服。我是個焦慮的媽媽,最擔心孩子生病了,孩子一生病,我就吃不好,睡不好,忙忙碌碌,有時自己還累的生了病,希望孩子快快長大,身體越來越棒!
-
3 # 夢尤拉
自我感覺雖說沒做到處驚不亂,但也沒有特別焦慮,感覺做的還不錯。
其實我家寶寶還算是天使寶寶型的,從小到大沒怎麼生過病,目前快11個月,只有發燒兩次。
第一次是幼兒急疹,大概六個月左右。自己在家護理的沒去醫院。現在想想自己也是夠淡定的^㉨^。主要是因為孕期買了一整套育兒的書籍,有大概的瞭解。結合當時出現的時間,第一次發燒,除了發燒沒有其他任何症狀,最主要飲食以及精神狀態正常,於是就在家觀望,自己在家喂退燒藥,監測體溫。由於我相對淡定,家裡人也沒有很著急。其實到了第三天我也快堅持不住了,心想著再不退就去醫院了,結果第二天全身出疹子,一顆懸著的心也就放下了。第一次發燒平穩渡過。
第二次發燒是感冒引起的。我寶感冒是在我們全家都感冒之後被傳染的,當時就有心理準備了。症狀不是很嚴重,開始輕微咳嗦,發低燒,我自己心裡覺得應該不是流感。但是鑑於今年流行感冒特別嚴重,心理不放心,第二天就去醫院了。醫生只是開了普通感冒藥,所以就回來自己在家護理了。雖然感冒自愈的,但是一般都要一個禮拜左右,期間寶寶發燒反覆,精神狀態差,作為媽媽心裡還是有點心疼的。但是也不斷安慰自己寶寶偶爾發燒也是一次增強抵抗力的過程。
個人心得:
1.掌握一些簡單的育兒常識還是重要的,這樣做到心裡有底。
2.家裡需要常備一些嬰兒常用藥,比如體溫計,退燒的美林,泰諾林。治療咳嗦的糖漿。緩解鼻塞的,普通感冒的等等。
3.是否去醫院要根據實際情況,不能一有風吹草動就去醫院,當然有問題也不能硬抗。用我媽說的話小孩是最不會裝病的,最重要看精神狀態!
-
4 # 半杯清茶sunshine
孩子才出生那會,我比較焦慮,偶爾咳嗽一聲,我就擔心會不會是肺炎,看見別人說自家孩子臀紋不對稱,我就擔心我家寶寶會不會也有問題,好在沒有盲目的要去檢查,我會在網上查查相關的資料,然後在媽媽群裡問問有經驗的寶媽們。
寶寶半歲前沒怎麼生病,半歲後生病逐漸多起來,特別是第一次發燒,都慌了,從醫院回來後,不停的跑藥店,我覺得退燒方式不對,寶寶的體溫一直沒降下來,然後藥店的大姐說不要擔心,孩子發燒長本事呢。接著我又開始各種取經......
到後面慢慢的自己也有了一些經驗,只要寶寶精神狀態可以,發燒,拉肚子,感冒,流鼻涕都是我一個人在家裡護理,其中輪狀病毒和幼兒急疹是在冬季得的,當時流感特別厲害,醫院兒科人滿為患,我看著孩子精神狀態可以,病症不是很嚴重,就在家裡護理,因為去醫院,一個原因是掛號,排隊至少三四個小時,寶寶休息不好,另外一個原因擔心交叉感染,那會婆婆說我心大,孩子生病不著急,其實我比任何人都著急,我只是不想讓孩子受無謂的罪。輪狀拉肚子,老公和婆婆一直讓我給孩子吃止瀉藥,但是我瞭解到的知識是要讓病毒拉完,才會好,所以一邊給他們講道理,一邊按照自己的方式護理,寶寶一個禮拜後自愈好了。有時候孩子生病,父母的焦慮不僅僅來自自身,家人給的壓力也很容易扛不住。
-
5 # 圊﹀ゞ憶
其實我帶大寶的時候什麼都不用操心~以為自己有了經驗,生小寶的時候滿懷信心吧!我媽要提前來,沒讓。。那時候剛生小寶,第一天晚上小寶就吐奶了~著急直接找醫生,醫生淡定的直接彈寶寶的腳底,寶哇哇的哭了,並說沒事!!後來換尿不溼的時候把肚臍包弄溼了。。。。~一晚上就在那不敢睡~第二天直接讓老媽過來幫忙~~~
後來一個月的時候,家裡的人陸續生病了,小寶不能倖免流鼻涕,當時特別淡定的去了醫院,醫生給拍了片化驗說是肺炎初期~讓住院,我沒讓,開了藥回家~~後來三天嚴重了~~當天跑了好幾家醫院沒床位,無奈跑去上海~後來四天掛水吃三天藥,又是輪狀病毒拉肚子掛四天水又休三天吃藥複診後又三天~~又咳嗽了,又去看,醫生說沒事,但是咳嗽加重~醫生讓拍片,此時陸續生病快一個月了,期間真的崩潰了,後來檢查還是肺炎但是白細胞正常,醫生問我們要不要掛水?我和老公都一口答應掛水,實在沒辦法又掛了四天~~這次掛水頭上都沒有可以扎的位置,有兩次都紮了三針才掛上,並且頭上都腫青了~但是這次掛水一點用都沒有~~霧化做了一次有點效果,醫生認為沒必要~回家後就開始發溼疹~~怎麼護理都沒有用,後來又接著咳嗽~又轉醫院看,做霧化,做了三天,沒多少效果,實在太著急了,直接給小寶吃抗生素~~~還是咳嗽又轉醫院去看~~這次算是比較幸運,檢查下來醫生說沒事,說我亂用藥,回當地醫院做個霧化,開了藥,這次吃了五天天藥終於有效果,來來回回一個月半時間人熬的不像樣,並且家裡其他人都是咳嗽發燒~我也不幸的來回醫院跑,一會冷一會熱的喉嚨痛了10天才好~~這時候的寶寶是三個月了,病好了,其他人也差不多病也好了~~~但是溼疹把他的臉毀容的不像樣~好了又開始冒出,好了又冒出~這種狀態自己都抑鬱了~~還好睡一覺起來就好了~
-
6 # 小蘋果兒科醫生
有啊
有啊,這個就現代的父母來說真的是太正常了。現在當父母的大多都是獨生子女,有了寶寶以後,爸爸媽媽如果都在上班的話,往往是寶寶的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會幫忙照看,甚至有時候會六個大人一起或者輪流帶孩子。
在照看孩子的過程中,對於孩子飲食、衛生、衣著等等都會出現很多不同意見,這是很正常的,有時候不同的意見是沒有很嚴格的對錯之分的,如果照看的大人都是比較強勢的話,那往往很有可能就出現還很有可能爭吵起來。
寶寶一生病就更不得了了,比如可能不太嚴重的咳嗽,媽媽覺得要吃藥,爸爸覺得應該去醫院,奶奶覺得應該再觀察一下,爺爺覺得應該先在網上諮詢一下。去醫院看了醫生,更加焦慮了,比如醫生診斷說是感冒引起肺炎,應該輸液抗生素,可是媽媽擔心抗生素帶來的副作用,不同意輸液,奶奶就認為如果不輸液,病情有可能控制住,也有可能控制不住,控制不住的話最後還是要輸液,而且最後有可能帶來比較嚴重的後果比如誘發腦炎之類的,所以堅決支援輸液。這只是舉個例子。
向上面例子說的這樣,就會搞得一家人很焦慮,而如果只有你一個人在拿主意可能就不會焦慮,其實對待寶寶生病和育兒等問題,主觀上重視起來,多多諮詢醫生,放平心態,既不要輕視寶寶的小病小恙,也不要太過擔心,寶寶在成長過程中生病是難免的,這也是寶寶機體抵抗和免疫的成長機會,無需太過焦慮。WXZ
-
7 # aaa高階龍魚包髮色
首先看孩子精神狀態,然後果然忌口,把魚肉,甜辣忌掉,孩子吃的最簡單化,本來生病也不會有啥胃口,觀察,如果精神很好不用擔心,會有好轉的時候,如果忌口兩天後,還加重了,就去醫院檢查!還有咳嗽的孩子不能穿多,一定要涼帶,不然咳的更厲害,還有吃止咳糖漿對溼咳沒用,反而會抑制咳嗽,導致痰無法排出而肺炎!純咳嗽的可以諮詢醫生用點藥,當然我孩子六個月的時候,剛好也是新增輔食。剛好那天又發燒,全身很燙,發燒完了,咳嗽,睡著睡著就咳醒,挺厲害的,但是醒著的時候,不會那麼嚴重,精神吃奶都很好,我果斷給她把輔食斷了兩天,病情開始減輕!然後整個過程差不多一個星期!自愈!首先媽媽要會觀察寶寶,還有一些比較有把握的生病常識才可以,七上八下的還是去醫院吧,我不是天生就懂,也是為了孩子各種學習!很多孩子都是被肺炎,因為用藥壓制痰排不出來,堵在肺裡,形成肺炎的,所以有時候有的媽媽說,吃什麼冰糖雪梨好了,你碰巧而已,如果是有痰的咳,吃這個卵用都沒有,如果是細菌感染的咳嗽需要抗生素治療,病毒的則可以自愈!
-
8 # 十月芒果
作為一個兒科醫生,看的真是太多了。
比如有一戶人家,家境良好,小夫妻雙獨,畢業後即結婚,生子,兩夫妻本就是一對大小孩,被雙方父母捧在手心的,生下的小寶寶更是眾星捧月。
某天,孩子奶奶覺得小孫子好像胃口不好,急忙帶去醫院看,先是看普通門診,醫生告知沒什麼大問題,回家觀察即可,奶奶覺得普通門診的醫生不專業,第二天又去找專家醫生。
當然,專家醫生也是同樣的說法,奶奶沒辦法,先回家了。
外婆知道了,說,這怎麼可以,怎麼可以先觀察,要是不好,耽誤了怎麼辦,我們家可是很寶貝的。
遂,隔天又去看名醫館,經家人要求,於是抽血檢查。
報告出來後,果真沒什麼事,奶奶外婆滿意的回家了。
可是,很不幸,因為在門診待了幾天,交叉感染髮熱了,又因為家人折騰,根本不接受反覆發熱,口服藥升至輸液治療,再抗生素升級,最後,轉院治療。
其實,也就一個普通感冒,本來自然病程也就三五天,硬是給折騰出這麼多事來。
整個過程,奶奶一再強調他們家小孩跟別急小孩不一樣,要寶貝一點的。而且根本沒有醫學常識。小父母太小,壓根不管事,也不知道怎麼管事,只是苦了小寶寶。
所以,為了寶寶少受罪,適當的醫學知識還是要有的。
-
9 # 歡歡媽媽聊育兒
當我還是一名新手媽媽的時候,我最緊張的就是孩子生病,因為完全沒經驗。我自己平時感冒發燒,從來都是挺一挺就好了,但面對孩子生病,最初那段時間,我還是有些束手無策的。但時間長了,隨著自己對孩子的身體有了更加深入的瞭解,再加上不斷輸入一些育兒知識,我漸漸地從一開始有些焦慮的狀態調整到了現在這種比較冷靜的狀態。我家孩子現在不到三歲,感冒、發燒、積食、拉肚子,這些比較小的常見病,我都是可以自行處理的,重點是注意觀察孩子的情況,能在家護理的話,就在家好好護理,情況比較嚴重的時候,該去醫院還是要去的。
可能有些家庭裡家庭成員比較多,一遇到孩子生病,尤其是長輩,馬上要求給孩子吃藥,甚至掛吊瓶。家庭成員之間有了分歧,做媽媽的就比較容易亂了陣腳。這裡,我想建議新手媽媽們,平日裡可以多多關注一些育兒類的公眾號,他們雖然不是專業的醫生,但有些常見病的處理方式會經常提到,類似的情況見多了,自家娃再遇到這些情況的時候,心裡自然會比較有譜,我們說出的話有理有據,自然是不容置疑的。
另外,還可以看看書。
推薦書目1《小兒推拿專家教 捏捏按按百病消》或《李德修三字經派小兒推拿》,學一點簡單的小兒推拿知識,娃生病的時候可以用起來試一試,捏捏按按就能幫娃緩解症狀的話,肯定要比吃藥打針好啊。
推薦書目2《崔玉濤:寶貝健康公開課》,這本書裡提到了很多常見病,媽媽們可以讀一讀,實用性還是挺強的。
推薦書目3《冀連梅談:中中國人應該這樣用藥》,書裡提到了我們平日裡的一些用藥誤區,在藥學方面幫我們掃掃盲,我覺得實用性也是很強的。
-
10 # 妞妞媽媽
應該說有過吧,記得當時女兒才一歲多,還不會用語言表達,她有二天幾乎什麼也不吃,連配方奶也不喝,我本來是想觀察觀察,先生先是強迫女兒喝奶粉,女兒喝了一口就再也不喝了。
先生很生氣,要吼女兒,我不同意。結果他早上七點就起床,開車送我們去省婦女兒童醫院,因為去得早,還掛的1號。到八點醫生上班,醫生一看女兒的嘴裡,說,你們看,她嘴裡全是泡泡,當然她不吃東西了,因為她一吃就痛。醫生開了一個往嘴裡的噴霧劑和小小的吃藥。
拿到藥以後,先生馬上給女兒噴了藥,回家後又噴藥,結果上午十點給女兒喝奶粉,她就一口氣把奶喝完了,當天就開始吃東西。從此以後,先生對那個醫院的醫生特別佩服,說醫生的臨床經驗豐富。
還有一次女兒拉肚子,也到醫院看了,還輸了液,因為已經有些脫水了,不過輸液後回家還是有點拉肚子,先生有點急了,堅決要喂女兒痢特靈。我不同意,他發脾氣,無奈之下,他去藥店買了喂女兒,結果沒有用,還是拉肚子。
第二天一早先生就和我們一起到醫院去,醫生給他解釋了拉肚子有細菌感染和病毒感染兩種,用藥會不同,拉肚子也有一個恢復的過程,痢特靈不能用於孩子。先生才沒有說什麼了。第二天女兒沒有拉肚子了,逐漸恢復了健康。
回覆列表
初次為人父母,遇到孩子生病不焦慮是不可能的!但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知識的積累,焦慮也就慢慢減少。
當孩子還是嬰幼兒時期,那麼點個小人病了不會說,不嚴重時也不會哭鬧,全憑父母的多觀察。孩子小對周圍的免疫弱,吃的多了不舒服,被外面回來的大人抱抱傳染病毒,這些都是有可能的。每當這個時候,父母一定是焦慮的,擔心的。每每想起深夜在兒童醫院內還很多人排隊時,就真切的能感受到父母的憂心和焦慮。
還好,隨著孩子的長大,常見病症也都有經驗,一看就基本症狀也能判斷個七七八八了,再去醫院檢查一下,印證判斷,心也就踏實了。但用藥的頭兩天如果沒有緩解,那麼父母一定會又開始焦慮了,畢竟畢竟現在的病種類太多了。
曾經遇到過一件嚴重的事情:冬天本就是容易生病的季節,一次孩子病毒感冒引起高燒,門診連續打針四天都無效反倒是越來越嚴重,只能住院,好在住院做了門診做不了菌培養檢查,很快查出了病因,用藥一次就退燒沒有再發燒了,孩子狀態也好起來了。入院第二天下午,隔壁病房也住進了一個小女孩,同樣的病症,但當天晚上就引發腦膜炎去世了。孩子的媽媽怎麼都接受不了,不就是感冒發燒怎麼就沒命了呢?醫生說這就是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腦膜炎。腦膜炎對大人來說都是很可怕的,更不何況是孩子呢。
所以,孩子生病,父母焦慮些,擔心些,總是好的。
願所有的孩子們都健健康康的成長。我們做父母的也別忘了抽空多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