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景小旅遊攝影

    濟南趵突泉的“突”字少一點與大明湖的“明”字多一橫這兩個字都不算是錯別字,只是在書寫的時候一種特殊的書法方式。

    濟南趵突泉的這個“突”字是在寶蓋頭上少了一點,但是這種寫法並不是一種錯別字。而這個“突”字的寫法也是有一定歷史的,從明朝開始濟南趵突泉的“突”字便是這個寫法一直流傳至今。而這種寫法最主要的原因在於是文人墨客想表現出一種書法特有的一種形式,加上了個人的創新意識會顯得更加的特別,獨具特色。

    當然還有一種說法源於“文不加點”,所以體現出來的具體形式就演變成趵“突”泉上的“突”字沒有一點。但“文不加點”實際上的意思是表示文人墨客在寫文章的時候能夠一氣呵成,對於才思的一種肯定。所以,在一些古代常見的石刻作品上常常看到這種形式的出現。也使濟南趵突泉更加的獨具特色。

    大明湖的這個“明”字比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明”字是多一橫的,但是這種字型的寫法在古代是真實存在的,被稱為一種異形字。在一些歷史資料中也是有所記載的,特別是在康熙字典中給出了相當準確的解釋。而大明湖也是歷史悠久,在古代也是非常有名的。從這個字的寫法上,更能體現出大明湖存在的歷史感,所以在現代也沒有對大明湖的這個名字進行更改。呈現出現在的大明湖的“明”字這種特殊的寫法。

    而在濟南這個地方也流傳著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傳說就是,因為趵突泉的“突”字少一點,而大明湖的“明”字多一點,就有一些人將這兩個地方聯絡在一起。久而久之,得出了一個有意思的傳說就是趵突泉少的這一點跑到了大明湖去。但是這只是民間的一種傳說,並沒有依據。

  • 2 # 狄飛驚

    趵突泉的“突”字為何少了兩點?少了兩點之後的字根本不是一個字,所以任何輸入法都打不出來,不信您試試看。

    關於突字少兩點,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古時趵突泉水勢猛烈,很多書法家書寫立碑都被沖走,後來任山東巡撫的書法家胡纘宗不信這個邪,他親自書寫“趵突泉”後刻成石碑,立在趵突泉泉眼,但很快“突”字上的一“點”被激盪的泉水沖走,最後衝到大明湖,變成“眀”字的一橫。

    第二種說法是,突字是用來形容泉水湧出,但“突”字的偏旁“寶蓋”上有一個點,好像一個東西壓在泉眼上,會讓泉湧受到阻滯,拿掉頂上的東西,泉水就可以暢快湧流了。

    “大眀湖”中的“眀”字為何多一點?這不是錯別字,而是古人書法作品中明字的常見寫法,常用的拼音輸入法都可以打出來,不信您試試看。

    在古代,一個漢字常有不同寫法,要麼增筆要麼減筆,都是正確的寫法,特別是在書法作品中“眀”字比“明”字更常見,而這兩個字完全是同一個意思,可以相互替代。古人之所以在書法中這麼寫,主要是出於美觀的需要。

    書法是一種藝術,藝術美是視覺美,而不是邏輯美,不分對錯的,比如書聖王獻之的《洛神賦》、北宋蔡襄的《山堂詩帖》等中都有這個“眀”字(見上圖)。

  • 3 # 無坡居士

    說到這兩個字,在老濟南人中間流傳的是這樣一種說法,趵突泉的那一點水都流到大明湖裡了,所以,趵突泉少了一點水,而大明湖則多了一點水。

    為什麼這麼題呢?其實,這正是書法家的才氣和習慣而已。胡瓚宗書法功底深厚,尤習顏體,在各地任上和甘肅天水老家題字不少。比如在曲阜孔府就題過“金聲玉振”,你看那個“玉”字的點,就寫的位置錯了,寫在了“王”字的中間一橫右端。他在蘇州虎丘的題字“千人坐”篆書也同樣存在這個問題。類似的題字,在書寫匾額等形式中是很常見。如泰山上的歷下才子“劉十二所題”“蟲二”(蟲字上有一撇),就是“風月”倆字去了邊框,象徵著風月無邊之意。

    那麼,如果我們仔細觀察這個趵突泉的“突”字,它並不是少了一點,而是少了三點。一是穴寶蓋的上面少一個點,右邊橫折少了一個點,“突”字下面的“犬”也少了一個點。少了三點,那就好理解了,趵突泉三股水嘛,那三點水去哪了?這不,就在趵突泉池裡!

  • 4 # 小雪雪spotlight

    到“趵突泉” 參觀的人,進園後遊覽到“趵突泉”處時,都會看見水池中亭子旁立著一塊石碑,上面刻著三個大字——趵突泉,趵突泉的“突”字,寶蓋頭上面少了一點,犬字也少了一點。是什麼原因呢?這裡有個美麗故事傳說。

    “趵突泉”三字是明代山東巡撫胡纘宗題寫的,至於他當初為什麼將“突” 字少寫一點是書法需要還是別有用意,不得而知,也無從考證,到是兩種故事傳說很有意思:

    傳說一,是為了表達當地人們的一種願望,希望趵突泉永遠噴湧,沒有盡頭,所以把“突” 字寶蓋頭的點省略了;

    傳說二,是當年刻寫後的石碑豎立泉眼旁時,因那時泉水噴湧的勢頭非常猛,上竄出四、五米高,幾下子就把“突” 字的點給沖掉了。這個點掉到水裡後順水飄呀飄呀就飄流就到了大明湖了。於是乎,大明湖的“明” 字“日”字旁裡邊多了一筆變成“目” 了,所以無論是牌樓上的匾文還是石碑上,大明湖的“明” 字就成了現在的“眀”字了。

  • 5 # 一部好片

    趵突泉石刻上“突”字少一點,為何如此呢?因為趵突泉的一點被衝到大明湖裡去了,也有說是被呂祖殿的呂洞賓拂塵輕輕一甩,飛去大明湖的。故事很神奇,但也只能當故事聽,是不能當真的。

    “明”字多一橫“突”字少一點究竟是為什麼呢?對此,並沒有明確的說法。也有人試著從書法的角度解釋,但解釋的並不完全。

    “明”字為何寫成“眀”呢?有人說“目”代表眼睛看見光明,也有人說是因為清代的文字獄,不得已在“明”字中加一橫,其實“眀”字至少在西漢就已經存在了。“明”字最常見的有三種寫法:明、眀、朙,我們現在使用的“明”字,最早出現在甲骨文中,《易經》裡說:“日月相推,而明生焉。”“明”字出現的雖早,然而在很早以前的古代,“眀”、“朙”的寫法更為常見。

    事實上,在帛書中就可以看到“空”字省去上部丶的例子,漢印中也多有出現。很明顯,穴寶蓋是可以省去丶的,漢印中就明確出現過省略上部丶的“突”字。所以,趵突泉的那個“突”字是異寫省去了穴寶蓋的丶,這種寫法在書法上是說得通的。

    皇上,夏雨荷 想要一個贊嘛!(๑>؂<๑)

  • 6 # 梨城雅士

    對此問題,本人觀點:老百姓利用這種碑文,希望突發事件少一點,盼望人間光明多一些。但在黑暗萬惡的年代,統治者為自己的利益,必然與全中國人民為敵!因此人民的美好願望,只能通過碑文來表達。但是條件成熟的時候,革命人民會實現理想!執政為民,利國利民!

  • 7 # 尊享人生旅程

    哈哈,這個聽說過,大致意思是說,“突”子少一點,挪到了“明”子上,是乾隆皇帝覺得,趵突泉水噴湧旺盛,源源不斷匯入了大明湖,所以就發明創造出了這兩個字,這種造字的情況一般只有古代皇帝才可以!

    不知道我說的對不對,請網友指正

  • 8 # 牛哥58

    現在的規範漢字,都是過去不規範的字逐漸統一簡化來的,你拿現在被簡化統一了的東西去衡量評價以前的東西,多此一舉了。以此為契機豐富一下知識,學習一下文字的演化過程,倒是可取的。

  • 9 # 驚蟄始雷

    歷史的、神話的都有專家解釋了,俺說個民間休閒版的。

    南宋豪放派詩人、著名軍事將領,辛棄疾先生,字幼安,山東濟南歷城人,“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咦,那人是誰?

    千古第一才女、婉約派代表,李清照女士,山東濟南章丘人士,趵突泉現在還有李女士的紀念館,已成為院內著名景點。(其餘著名的景點其實還有兩隻海豹)

    民間傳說,趵突泉是辛先生題的,大明湖是李女士題的,其對辛先生的不解風情所氣氛,就把趵突泉中的一個點放到了大明湖中,感覺就是婉約的在一起吧。

    當然,人家李女士是有丈夫的,但也經歷戰亂、顛簸、孤獨之苦,想必大家都希望她只是個遊園賦詩、倚窗彈奏的女神吧,所以才有了這麼美的傳說。

  • 10 # 二八少女

    感謝邀請。鑑於我真的沒有如果趵突泉個大明湖,我著實答不出這個問題,而樓上諸多百度內容,我更沒有必要累贅了。暫且看看別人的回答,內容也就那麼幾種原因,怕是不需要再多敘述。無論是什麼原因,後人沒有去糾其錯,必有因,這也是其一大特色,一是不改歷史,二也是因此而吸引各地遊客前來觀賞。

  • 11 # 蘇作

    查了一下資料,這個應該是比較靠譜的答案。

      □楊加深

    熟悉趵突泉與大明湖的人都知道,這兩處濟南景觀不但景色優美、天下聞名,而且這兩處景觀的題字也頗有特色。

    位於觀瀾亭南的“趵突泉”石碑,高155釐米,寬72釐米,題款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天水胡纘宗書,明嘉靖十有六年(1537年)端日濟南府知府咸寧司馬奉立”。其題名“趵突泉”三字則更有特色,其中的“突”字,上面的“宀”省去一點,寫作“冖”,下面的“犬”字省去點,寫作“大”,這樣,實際上這個“突”字被省去了兩個點。

    大明湖南門牌坊西側的“大明湖”石碑,高187釐米,寬85釐米,其上的“大明湖”三字,系清嘉慶辛未年(即十六年,1811年)登州(今蓬萊)人於書佃題寫的,牌坊匾額上的“大明湖”三個字,也是根據於書佃碑刻手跡複製而來。這塊碑筆法蒼勁沉雄,更為突出的是,其中的“明”字寫作“眀”,左目右月,與常規寫法不同。

    趵突泉和大明湖是泉城濟南的兩處標誌性景觀,所以這兩處石刻也成為人們最為關注的石刻。任何一處名勝的與眾不同之處,也最有可能成為一個故事或傳說的切入點。而趵突泉與大明湖石刻的故事則更有特色,因為關於這兩處石刻的傳說,是將趵突泉和大明湖聯絡在一起的。參觀過這兩處景觀的人可能都聽過這樣的導遊詞——趵突泉“突”字上面的一點,因耐不住寂寞跑到大明湖的“明”字裡去了。

    從旅遊層面的角度考慮,編個故事或傳說,給遊客們留下一個更深的印象,或僅僅是為了博得大家一樂,均無可厚非,何況遊客們也都明白這僅僅就是個故事或傳說而已,誰也不會真信。

    那麼,關於“突”、“明”這兩個字的寫法,究竟是怎麼回事呢?這還得從文字學和書法學的角度作一番解釋。其實漢字中的“明”字,古時候有三種寫法:一種是日月明,一種是囧月明,一種是目月明,都是會意字。第一種表示日月的光明;第二種表示月光透過陶窗照進房間;第三個有兩種可能,一種是表示眼睛看到了月光,有明亮之意,一種則很可能是文字發展過程中的一種訛化,即人們無意間把“日”字錯寫成了“目”字。但無論是哪種情況,這個“眀”字本身並沒有錯,也不是題字者於書佃憑空杜撰的,因為早在漢印中就出現了這樣的寫法。所以大明湖“眀”字中所謂多出的這個點,根本就不是從趵突泉的“突”上跑過去的,而是本來就有的。

    至於趵突泉石刻上的“突”字,確實是一個非常特別的寫法。《說文》中說:“突,犬從穴中暫出也。”在古文字中,“宀”表示房子,“穴”指動物的窩,“暫”表示突然,“突”的意思就是狗從窩裡突然跑出來。所以,其常規寫法就是上穴下犬。石碑中將其上的“宀”寫成“冖”確實不合適,而且也未見有這樣的先例。關於趵突泉石刻上的“突”字沒有點的解釋,我看到有人用“宜”字古時可以寫作“冝”來解釋“突”字上缺的一點,這是不合適的。因為從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宜”字看,與表示房子意義的“宀”毫無關係。也有人用“富”寫作“冨”來解釋,之所以將“富”寫作“冨”,是因為有一種明知是錯卻刻意為之的美好夙願在其中,即“冨”象徵“富無頭”。以上兩種說法,都與趵突泉的無點“突”不是一回事。

    所以我們認為,從文字學的角度講,無點“突”字的特殊寫法,肯定是個不折不扣的錯字。何以見得呢?因為無論從最早的甲骨文,還是從今天的楷書寫法看,都沒有改變上穴下犬的結構,上邊的“穴”字去掉了點,就不知是何意了,更大的問題是,下面的“犬”字也去掉了點,就變成了“大”,而“大”字在古文字中就是一個人的正面圖形,這就與上述《說文》中對“突”字本義的解釋大相徑庭了,豈不成了大笑話?

    那麼,如何看待這個錯寫的“突”字呢?我認為,這應當與文字學的關係不大,而主要是與書法的美觀與否有直接關係。我們看一下“趵突泉”這三個字,其中本來點就很多,加之書寫者把很多本不該是點的筆畫處理成了點,如“止”字旁、“大”字的捺畫、“白”字中間的短橫,都變成了形態各異的點,這就使得本來點就不少的趵突泉三個字變得愈發點畫狼藉了。所以,為了使這塊石刻顯得簡潔一些,書寫者胡纘宗就自作主張地省去了兩個點。從整體效果上看,確實顯得乾淨多了,但這個天下獨一無二的無點“突”字,也因而成為遊客們競相猜測和導遊們一味神化的焦點。

    (本文作者為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副院長,系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 12 # 豆子人民藝術家

    “大明湖”的“明”寫成“眀”,有說法會聯絡到“趵突泉”的“突”沒有寶蓋上的那樣一點。說是趵突泉的那一點,流到了大明湖的明上去了。

    這個說法很有意思,因為這很符合實際情況。去過大明湖和趵突泉的同學都會知道,趵突泉的水的確是往大明湖跑了。而且作為老濟南的內城,老城的護城河裡的水,就是這些泉流出來的,並在大明湖彙集。

    我們看濟南老城的地圖:

    所以就有了“突”字沒有點,到了“明”湖裡的說法。

    然而這個說法並沒有得到學界的認可,就像很多“王母娘娘踩了一腳”“呂洞賓忘了帶”的故事一樣,顯得不那麼令人信服。

    另外的一個說法是,“眀”這個字漢代就有了,這裡只不過是為了書法的美感,特意加了一筆。這麼做的不光是清代的書法家,其他朝代的書法作品中,也多有“眀”這個寫法。下面就是歷朝歷代書法中出現的“眀”字。

    有人懷疑是文字獄。

    說實話,這個懷疑很難被推翻。書寫“大明湖”三個字的,是乾隆年間的大書法家於書佃。而正是康乾時期,文字獄確實很緊張,所以,也有可能是於書佃,本來可以寫“明”的,也都寫成“明”,則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煩。然而,即便不是清代,許多字刻中也是有“眀”的。譬如現代書法家武中奇寫的“明太祖之墓”:

    綜上,“大明湖”中的“明”之所以多一橫,最有可能的是為了書法上的美觀。

    接下來說一下“突”這個字:

    這個字是明代書法家寫的,事實上像寶蓋頭不加那一點,在各種石刻中太常見了。譬如泰山石刻中,“流水”的“流”,上頭也是不加那一點。這是書法家的風流,古代有個詞,叫“文不加點”,故而有的寫“文”字,上面沒點,來讚揚一個人才思敏捷。而泰山上也有這種石刻,故意漏偏旁,讓人思考:

    泰山石刻“蟲二”,意為“風月無邊”。

    那麼,“突”不加點,大家就有兩個說法了:

    1.“寶蓋”拿掉壓住的東西,泉水就可以永遠不停,沒有阻滯了。

    2.據說當年泉眼太猛,把那一點噴掉了。

    這兩種說法,第一種還靠點邊,第二種是鬼扯。

    “突”字的這個寫法,與“文不加點(文章一氣呵成,無須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寫作技巧純熟。)”和“風流雅事”有關。

    寶蓋(或是一橫)之上不加點,在很多很多書法上可以見到,大家再去各種景區玩的時候,可以觀察一下是不是這樣。至於“趵突泉”的那點流到了“大明湖”的說法,實際上也是個很風流有趣的故事,與書法家寫這兩個字的時候的想法同出一理,也是民間傳說的可愛之處。

    題外話:趵突泉沒啥好玩的,但大明湖還不錯。

  • 13 # 喬幫主遊天下

    縱觀這兩個錯字錯的很意味深長,不同凡響,令人浮想聯翩不得其解!反而成了一段歷史佳話!

    “趵突泉”石碑上的三個字是明朝山東巡撫胡纘宗書寫,渾穆俊美。但是“突”字的寶蓋上少了一點,為什麼胡纘宗要這樣寫呢?

    濟南的民間戲說版,最有意思,也最能體現老百姓對趵突泉的喜愛和祝福。

    說“突”字寶蓋上那一點很像一頂大帽子,壓著趵突泉的三股水,不能順暢的噴湧。胡巡撫寫這個“突”字時,故意去掉“突”字寶蓋上那一點,是摘掉壓著趵突泉的三股水的大帽子,寓意著趵突泉源遠流長、永遠噴湧!

    關於趵突泉的“突”字少了一點與大明湖的“明”多一橫兩者關聯的有趣民間傳說

    傳說一

    傳說當初“趵突泉”和“大明湖”立碑時,碑上的字都是普通的漢字,並無異常。“趵突泉”清澈甘甜,氣勢恢宏,堪稱泉中之首,泉中之王。人們對它讚美有加。聽慣了人們的讚美,於是“趵突泉”便以天下第一泉自居,一天比一天驕傲。但此時人們又紛紛傳說與它遙相呼應的“大明湖”景色比它“趵突泉”更勝一籌,“趵突泉”聽聞十分不服。於是它決定派一個人前去打探、證實一下。經過一番商量,一致同意讓“突”字寶蓋上的那一“點”前去打探。這一“點”奉命來到大明湖,竟然被“大明湖”的美景所吸引,於是留連忘返,再也不願回去,便留在了“明”字裡。

    傳說二

    傳說古時候,趵突泉之水噴湧高達數丈,幾次立碑都被衝倒了,無法立住。到了明朝,濟南知府請山東巡撫胡纘宗書寫立碑。因為胡纘宗是甘肅天水人,又是封疆大吏,濟南知府想以他之筆,標趵突泉之名,並壓住這洶湧不息的趵突泉水。胡纘宗擅書大楷,字寫得端莊妍美。“趵突泉”三字寫成之後,選上好石材刻好石碑。端午這天,濟南知府官吏把刻有“趵突泉”三字的石碑豎立在趵突泉源頭。第二天卻發現,“突”字寶蓋上的一點竟然不見了。老百姓都說這一點被騰空的趵突泉水沖走了,衝到大明湖去了,其中一點留在了大明湖石碑的“明”字上了,於是“明”字中“日”字旁多了一橫變成了現在的“目”。

    傳說三

    相傳,八仙之一的呂洞賓在趵突泉修煉。一日,呂洞賓飲酒之後,心中大悅,便在趵突泉邊修煉法術。他手中拂塵輕輕一甩,就將“趵突泉”石碑上的“突”字寶蓋上那一點,拂到“大明湖”石碑上“明”字中“日”字去了!

    從文字學、書法美學角度解說趵突泉的“突”字少兩點的原因

    位於觀瀾亭南的“趵突泉”石碑,題款為“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天水胡纘宗書,明嘉靖十有六年(1537年)端日濟南府知府咸寧司馬奉立”。“趵突泉”三字中的“突”字,上面的“宀”省去一點,寫作“冖”,下面的“犬”字省去點,寫作“大”。實際上,“突”字被省去了兩個點。

    這個缺兩點的“突”字,確實是山東巡撫胡纘宗一個非常特別的寫法。

    從文字學角度的解說

    《說文》中說:“突,犬從穴中暫出也。”在古文字中,“宀”表示房子,“穴”指動物的窩,“暫”表示突然,“突”的意思就是狗從窩裡突然跑出來。所以,其常規寫法就是上穴下犬。“突”字有一個異寫,下半部是寫作“大”的。有人認為“宜”字上面可略並不代表“突”字可略,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部首。那麼“突”字上面的“丶”可否省略呢?事實上,在帛書中就可以看到“空”字省去上部“丶”的例子,漢印中也多有出現。很明顯,穴寶蓋是可以省去“丶”的,漢印中就明確出現過省略上部“丶”的“突”字。所以,趵突泉的那個“突”字是異寫,省去了穴寶蓋的“丶”,這種寫法在文字學上是說得通的。

    從書法美學角度的解說

    如何從書法美學的角度來理解這個少了兩點的“突”字呢?

    “趵突泉”這3個字,其中本來點畫就很多,加上書寫者胡纘宗把很多本不該是點的筆畫處理成了點,如“止”字,“大”字的捺畫,“白”字中間的短橫,都變成了形態各異的點,這就使得本來點就不少的趵突泉三個字,變得愈發點畫狼藉了。所以為了使碑上的文字顯得簡潔一些,書寫者胡纘宗就非常有創意地省去了兩個點。從書法美學角度和整體效果上看,確實顯得乾淨簡潔。但這個“突”字少兩點,天下獨一無二,因此成為史上最有名的九大錯別字中最神話的一個錯別字,也成為遊客們腦洞大開的導火線和導遊們神解釋的焦點!

    從文字學、書法美學、時代環境角度解說大明湖的“明”多一橫的原因

    據大明湖公園的工作人員介紹,公園正南門石碑上的“大明湖”三個字,是清代嘉慶年間書法家山東登州人於書佃所書。

    從文字學角度的解釋

    “明”字最常見的有三種寫法:明、眀、朙。我們現在使用的“明”字,最早出現在甲骨文中。《易經》裡說:“日月相推,而明生焉。”“明”字出現的雖早,然而在很早以前的古代,“眀”、“朙”的寫法更為常見。唐代顏元孫《幹祿字書》中只收入“眀”、“朙”兩種寫法,注曰“上通下正”,即“朙”為正字,“眀”為通字。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釋為:“朙,照也,從月囧。”也就是說“明”字的正式寫法其實是“朙”。對於“囧”這個部首,《說文解字》的解釋是:“囧,窗牖麗廔(lóu),闓明也。”“囧”與“月”組合在一起,便成了“朙”。表示月光透過窗戶照射進來,即光明之意。“眀”字的產生,則是在“朙”字在篆書向隸書演變過程中出現的。隸變中,小篆“朙”字左邊的“囧”訛變簡化為“目”,就有了“眀”這種寫法。《康熙字典》對“眀”的註釋為:“古同明。田藝衡曰:古皆從日月作明。漢乃從目作眀。”

    其實“眀”字至少在西漢就已經存在了。據《漢語大字典》載:眀同“明”。該條目引《正字通·目部》曰:“眀,田藝衡曰:‘古皆從日月作明,漢乃從目作眀。’”也就是說,“明”字原本從日,從漢代開始出現以目為“眀”的用法,眀也就是明。該書“明”字條目解釋其含義之一,即為賢明,賢能。

    “明”字的歷史演變

    所以說,大明湖“眀”字中所謂多出的這個筆畫,不是趵突泉的“突”寶蓋上的哪一點跑過去的,而是本來就有的。另外,這個“眀”字本身並沒有錯,並非題字者於書佃憑空杜撰的,因為早在漢印中就出現了這樣的寫法。

    從書法美學角度解說

    東晉大書法家王獻之著名的《洛神賦》貼中,“明”字便寫成了“眀”。

    大明湖“眀”字中,這“目月”組成的明是書法當中帖寫的寫法,並不是錯字。

    從時代環境角度解說

    還有一種說法,也很有道理,就是怕遭受到滿清文字獄的迫害。

    滿清入關滅掉明王朝,它最怕的就是老百姓反清復明。所以清朝大興文字獄。清朝文字獄,是清代統治者加強思想、文化控制的反動措施之一,世界歷史上罕見、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清代統治者為鎮壓知識分子和漢人的反抗,從其作品中摘取字句,羅織罪名,構成冤獄。清朝文字獄貫穿整個清朝250年左右。頂峰時期自順治開始,中經康熙、雍正、乾隆四朝,歷時140餘年。文人學士在文字中稍露不滿,或皇帝疑惑文字中有譏訕清朝的內容,即興大獄,常常廣事株連。清朝的文字獄保守估計200餘起。除了極少數事出有因外,絕大多數是捕風捉影,純屬冤殺。清朝的文字獄案件多樣,縱觀有清一代,尤以清初順治,乾隆時期最甚。

    清朝的書法家為了避諱明朝而多寫了一筆,特別是在“大”字之後寫“明”字。否則寫“大明”有可能遭到文字獄的迫害。

    注:(內容摘至網路)

  • 14 # 趣聞檢視

    去年我跨越大半個中國去濟南旅遊,趵突泉和大明湖都去過,兩個地方都有特色,當時也有詫異,後來查了查。 (1)神話故事。有好事者兩者聯絡在一起。傳說,古時趵突泉湧泉水勢猛烈,泉嘯時達數丈高,不少書法家書寫立碑都被沖走。老百姓與濟南府的官員很想請個有一定官職又是書法家的人書寫立碑,標名趵突泉的身份,壓住洶湧不息的趵突泉水,於是選擇了來自甘肅天水任職的山東巡撫胡纘宗。胡擅書大楷,是當時有名的書法家。他連寫了幾幅,最後選了碑上這幅,由濟南有名的石匠選上等石料刻成。端午這天,咸寧司馬帶領知府內的官吏把趵突泉石碑豎立在趵突泉源頭。可是不久卻發現趵突泉石碑上象徵著蓋住趵突泉蓋子的“突”上的一“點”已被騰空的泉水衝到了大明湖啦。

    (2)靠譜點的說法。對此官方並沒有明確說法。但有兩種傳說,一:“突”寶蓋上那一點很像一頂帽子,把帽子拿掉,寓意著趵突泉永遠噴湧,沒有盡頭;傳說二:當年刻寫後的石碑豎立泉眼旁時,因那時泉水噴湧勢頭非常猛,上躥出四五米高,幾下子就把“突”字的點給沖掉了。這個點掉到水裡後順水漂到了大明湖,於是,大明湖的“明”字中,“日”字旁多了一筆變成了“目”。其實,以前漢字多一筆少一筆比較常見,如曲阜孔府的楹聯:“與國鹹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上聯中的“富”字少上面一點,意為“富貴無頭”;下聯的“章”字下面的一豎一直通到上面,則表示“文章通天”。兩個“錯字”,一下子就體現孔府這個非常門第的身份。二是避諱。如“弘”在清朝少一點,就是為避乾隆皇帝弘曆的諱。

  • 15 # 正義凜然溪水g0

    這兩個字看起來是錯別字,實者不然。這是古時文人在一些旅遊景點特意這樣來題的字,是一書法作品的表現形式,是故意而為之。

    據說在些趵突泉的時候,覺得趵突泉噴湧的水柱,最後都流到了大明湖裡。

    所以就將趵突泉的“突”字上的一點,放在了大明湖的“明”字裡了,大明湖的匾額的“明”字,“日”字旁就變成了“目”字旁了。

  • 16 # 耐父

    我是濟南人。小時候聽過這麼一個瞎掰的故事:

    在趵突泉邊有個賣茶水的,沒生意的時候就在茶桌上,照著泉邊石碑上的字比劃,時間久了也就把石碑上的字弄會了,可他是個文盲,不認識石碑上的字。

    也巧,石碑不知咋地不見了,官府尋找也沒有著落。恰好有高官到趵突泉遊玩,沒有石碑哪能成,於是要弄塊新的,便差人找能寫石碑上字的人,最後找到了茶攤的賣茶人。賣茶人就寫了“趵突泉”三個字,可他是文盲寫得時候忘了“突”字寶蓋頭上的那個點,也忘了下面“犬”字上的點,所以現在趵突泉的石碑上突字是少兩個點。

    趵突泉的附會很多,諸如突字上的點被衝到大明湖了,所以明的日字旁成了目字旁了。閒著沒事找樂子,編個趣事挺好的。

    其實,瞭解漢字書寫的人都應當知道,突字的寶蓋頭上的點是可以省略的,至少在古代是這樣的。知道這個緣由,就明白趵突泉的突字沒有寶蓋頭上的點原因,它真沒有那麼神秘地傳說。

    大明湖的明字為什麼是目字旁,那就是古漢字的正宗寫法的一種,我把古代名人的字帖上,自己判斷一下吧

  • 17 # 心琴膽劍

    從書法的角度考慮,瀏覽中國曆代優秀書法碑帖,有好多字多一筆或者少一筆的情況很普遍,有時為了字的美感,有時故意那麼寫,都不算是錯字,所以,在這裡趵突泉的突字少一筆也好少兩筆也罷,大明湖的明字多一橫這件事,都不算錯,這在書法上非常正常。

    趵突泉作為濟南的著名景點,許多文人墨客歷代官員都曾留下墨寶,這其中最著名的題字有三處,第一處是趵突泉正門橫匾上的“趵突泉”三個字,這是由乾隆皇帝親筆題寫的藍底金字;

    第二處則是觀瀾亭內石碑“第一泉”三個字,這是由同治年間文人王鍾霖題寫。

    趵突泉、大明湖名揚四海,名氣太大了就難免有很多傳說,眾說紛紜。還有傳說當時 明代大才子胡瓚宗題趵突泉這三個字時,突字上面是有點的,結果,因為水湧若輪,噴出的泉水太急太大就把這點給沖掉了,當然這只是傳說,我們聽聽就可以了。

    至於大明湖三個字是清代書法家題寫,怕寫“大明”而陷文字獄,故意在“日”多加了一橫,而避開明字,我的看法就是古代碑帖中“明”字常有這種寫法,有些解釋只不過是一些美好的寓意和傳說罷了,其實這也為濟南的這兩處馳名中外的風景區增加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許多外地朋友心生好奇,就憑著這些美麗的傳說,我也得去濟南看看趵突泉、大明湖!

  • 18 # 漿水釣翁

    天地分乾坤,

    日月有陰陽。

    突字少一點,

    流入明湖中。

    孕育百泉城,

    濟南秀山東。

  • 19 # 玉面清心

    古人書法也遊戲,

    文不加點有寓意。

    突字少點明多橫,

    有時也因有禁忌。

    注:

    ①突字沒點可能寓意沒有石頭壓著泉水更容易噴出。

    ②明字多一橫的寫法在古代很常見。另外碑刻是清代人寫的,也許是忌諱“反清復明”一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特朗普有沒有可能發動戰爭以延續自己的任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