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成成爸爸的生活日記

    可能提這個問題的人沒有仔細看過書,張三丰學究天人,他的徒子徒孫能夠學到他的幾成功夫,全靠個人悟性,並沒有分出親疏遠近,我猜你想表達的是張翠山學了倚天屠龍功,張無忌臨陣學了太極拳劍神功吧。

    張三丰有七個徒弟,即是武當七俠,這七個人個個品學兼優,都是不可多得的良才美質,而且被張三丰教導的又極有俠義精神,這才在武林中闖出了這麼大的萬字兒。這七人裡面張翠山、殷利亭、莫聲谷比較年輕,書上也說了張翠山算是張三丰的關門弟子,悟性最強,張三丰本意要傳其衣缽,而殷、莫二人都是由大徒弟宋遠橋代授的武功。

    因為七人自身的條件不一樣,所以每一個人的武功特長也不一樣,比如說宋遠橋深明易理,擅長內家拳、俞蓮舟武功最強,所學甚雜、而俞三俠是用刀的好手、張松溪為人精明,內功超凡入聖、張翠山附庸風雅,左鉤右筆,號稱銀鉤鐵畫、殷六俠擅長用劍、莫聲谷外家功夫了得。

    張三丰因材施教,這正是一代宗師所為,不是說專寵張翠山、張無忌父子二人,當時張三丰心心憂俞岱巖傷情,將“武林至尊、寶刀屠龍、號令天下、莫敢不從、倚天不出、誰與爭鋒?”這幾個字隨手化入拳法當中,算是妙手偶得之此《倚天屠龍功》,恰巧被張翠山看到,這兄弟七人也只有張翠山懂書法,於是張三丰隨手傳授與張翠山,張翠山以此技在王盤山揚威,算是他的一套獨門絕技吧。

    再看傳功張無忌時,張三丰被西域金剛門的剛相偷襲,又被一眾高手逼著決鬥,張無忌隱身為武當山一道僮,替張三丰出戰,張三丰誤以為他是別派高手,看他內力雖強,但是武技不行,才傳授他武當太極拳劍。在書中說的很明白了,這拳法劍法本來就是傳給武當七俠的,當時只有俞岱巖在,就傳了岱巖,不過後來其他五俠回山,張三丰即將此拳劍傳與另外幾人,所以在書末時,群豪對峨眉派的火器束手無策,只有俞二、殷六靠著太極拳能抵擋,殷六在與周芷若比武時,用的也是太極劍法,可見張三丰並沒有對張翠山父子有所偏愛,只是或隨緣法機緣巧合、或形勢所迫被逼無奈,才將這兩門功法分別傳給了張氏父子。

  • 2 # 大蝦風輕揚

    題目所說的張無忌父子準確說法應該是張翠山父子,倚天原著中只有張翠山和張無忌被張三丰傳授過武功。但除了張翠山情況特殊之外,張無忌被傳的武功武當七俠中其他人都有練習,算不得獨傳。

    張翠山得傳的武功是因為他自己的武功和情況與其他幾位師兄弟截然不同

    張翠山學自張三丰的這門其他七俠都沒學過的武功被他命名為倚天屠龍功。這門武功的來歷頗為獨特,完全是興之所至,師徒二人因緣際會的原因。

    武當三俠俞岱巖在下山歷練途中,無意中介入了一樁江湖爭鬥當中,得到了被武林人士爭奪了幾十年的屠龍寶刀。俞三俠不敢怠慢,欲將寶刀帶回武當交由師父處置,卻不料訊息洩露,被天鷹教的殷素素盯上,過江之際被暗算,身中蚊須針之後被擒。天鷹教託龍門鏢局將他送回武當,路上卻被金剛指力所傷,四肢俱斷。

    張三丰正值九十歲壽誕,值此噩耗,心神俱震。但俞岱巖的傷勢過重,張三丰也無能為力。夜深人靜之際,張三丰鬱積難平,夜半時分還在中庭徘徊,想及三徒兒的傷逝,心中難過,以指為筆在空中書寫張旭的《意亂帖》。後來想到三徒兒就是因為屠龍刀才受傷,於是信手在空中書寫“武林至尊,寶刀屠龍,號令天下,莫敢不從,倚天不出,誰與爭鋒”,心神激盪之下,不知不覺就將自身所學融入了其中,形成了一套全新武功。

    只見他寫了一遍又是一遍,那二十四個字翻來覆去的書寫,筆劃越來越長,手勢卻越來越慢,到後來縱橫開闔,宛如施展拳腳一般。張翠山凝神觀看,心下又驚又喜,師父所寫的二十四個字合在一起,分明是套極高明的武功,每一字包含數招,便有數般變化。“龍”字和“鋒”字筆劃甚多,“刀”字和“下”字筆劃甚少,但筆劃多的不覺其繁,筆劃少的不見其陋,其縮也凝重,似尺蠖之屈,其縱也險勁,如狡兔之脫,淋漓酣暢,雄渾剛健,俊逸處如風飄,如雪舞,厚重處如虎蹲,如象步。張翠山於目眩神馳之際,隨即潛心記憶。這二十四個字中共有兩個“不”字,兩個“天”字,但兩字寫來形同而意不同,氣似而神不似,變化之妙,又是另具一功。

    張三丰年歲漸大,已經基本上不再親自傳授弟子武功了。六俠和七俠的功夫都是由宋遠橋和俞蓮舟代他傳授的。張翠山其實可以算是他的關門弟子。張三丰情之所至,將這二十四個字演為一套武功。張翠山武功修為增長許多後,見識也變得不凡。見到張三丰以字託意,寄託心情,自然能理解師父的心意,也看得明白蘊含在書法當中的武道真意。二人都為俞岱巖受傷所難過,心意相通,情致合一,師徒倆心神俱醉,沉浸在武功與書法相結合、物我兩忘的境界之中,以張翠山的悟性,苦練一夜之後,終於悟透了這門來自書法的神奇武功。

    張翠山不是自私之人,想到這門神奇的武功是師父新創,不能自己獨享,於是想把師兄弟幾個都叫來共享這門武功。

    張三丰仰天遙望,說道:“翠山,這一路書法如何?”張翠山吃了一驚,想不到自己躲在柱後,師父雖不回頭,卻早知道了,當即走到廳口,說道:“弟子得窺師父絕藝,真是大飽眼福。我去叫大師哥他們出來一齊瞻仰,好麼?”張三丰搖頭道:“我興致已盡,只怕再也寫不成那樣的好字了。遠橋、松溪他們不懂書法,便是看了,也領悟不多。”說著袍袖一揮,進了內堂。

    張翠山外號“銀鉤鐵劃”,為符合這一外號,自是苦練書法,也極為精通,因此只有他能深刻理解張三丰無意之中創出的這門武功。而他其他的幾個師兄基本都不懂書法,理解不了蘊含在書法中的武功真意。張三丰作為一代高人,心性豁達,胸懷開闊,自然做不出獨寵一個弟子,冷落其他弟子的事來。

    張無忌能學會太極拳劍也是情況特殊

    元延為了打擊中原武林的氣焰,由汝陽王府負責帶人對付中原各派。而具體執行任務的就是汝陽王府的郡主趙敏。在以十香軟筋散攻陷了少林後,趙敏一行人的目標就對準了由武林泰山北斗之稱的張三丰領銜的武當。

    張無忌的明教一方獲知了訊息,飛馳前往救援,張無忌掛念太師父張三丰的安危,先行以輕功趕路抵達了少林。張無忌化妝成了一個小道童,無人認出他的身份。此時的張三丰也得到了假扮的空相傳遞的訊息,已經做好了最壞的打算,他閉關多年悟出的太極拳劍不想因此失傳,因此打算先將這門功夫傳給俞岱巖。在傳授的過程中並沒有避諱他人,張無忌化妝的小道童也在身邊,俞岱巖只記住了三四成,但張無忌悟性驚人,已然盡數悟透。

    後來張三丰被剛相化裝的空相所傷,情勢十分危急,面對咄咄逼人的趙敏一方,張三丰正欲不顧傷勢親自下場,張無忌不願太師父冒險,於是自告奮勇下場,以新學的太極拳擊敗了阿二和阿.三等人。在八臂神劍方東白化身的阿大上場時,張三丰臨陣傳藝,將太極劍傳授給了表明身份的張無忌,張無忌也以太極劍打敗了阿大,維護了武當名聲。

    張無忌作為張翠山的兒子,可以算是武當的第三代,雖然他此時已經成了明教教主,但張三丰沒有門戶之見,更看重的是他身為張翠山之子的身份,對傳他武藝並沒有介意。但這門武功並沒有只傳給了張無忌一人,後來的武當諸俠都學習了這門武功。屠獅大會上,殷六俠還以太極劍和周芷若對敵,雖然敗下陣來,但也顯露出了他的太極劍造詣頗為不俗。

    所以題目所說的張三丰為何獨傳張無忌父子一人一門絕藝,這種說法其實是不準確的。張翠山學的倚天屠龍功只是因為這門絕藝來源於書法,而他精通書法更為合適而已,並不是因為他天賦出色張三丰就對他偏愛有加,冷落了其他徒弟。而張無忌學會的太極功夫也只是機緣巧合,其他武當門人都有學習,並不是張三丰單獨只傳給他一個人的。

  • 3 # 棲鴻看紅樓

    師徒相承,不僅是庇護與扶植,也有專業技術上的發揚光大。

    說人話:徒弟拜師父,不光是為了師父護著自己、在江湖上沒人敢欺負,也是為了學藝。

    反過來,師父收徒弟,也不光是為了拉幫結派、壯大聲威,也是為了傳承技藝,希望徒弟精功研究,在技藝上有所突破。

    張三丰收七個徒弟,是希望他們把自己的武功發揚光大的。

    但是到了張翠山這裡,在江湖中惹了一堆破事,自己連保護自己也很難了,再說什麼“發揚光大”就太遙遠了——誰不定哪天,他就被仇人“咔嚓”了,還發揚光大什麼?

    這個時候,最重要的就是保命。

    而張無忌呢,幾乎是帶著“原罪”來到這個世界上的:他沒惹禍,卻因為父母的緣故,成為江湖中人一致的仇人。

    處境這樣艱難,保命當然最重要了。

  • 4 # 顧哥玩武俠

    題目裡有一處明顯的錯誤——《倚天屠龍記》裡張無忌既沒結婚,也沒和哪個美女發生過關係,兒子何來?父親是怎麼當的?該是“張翠山父子”才對。

    閒話扯過,再說問題本身。武當七俠各個性格不同,才具各異,因此武功也各有長處。當師傅的因材施教,是再正常不過的。張翠山本喜書法,恰巧張三丰因為徒弟俞岱巖受屠龍刀的牽累而致殘,一人獨自思考那二十四字背後的含義和過往的江湖風雲。作為武學大宗師,言動坐臥,一舉一動都已經與武學要訣暗合。他出神之下,一遍一遍凌空摹寫“武林至尊,寶刀屠龍……”這二十四字,被張翠山意外看見,而且心領神會,於是習得這套張三丰無意中創造出來的武功。連張三丰都說:“遠橋、松溪他們不懂書法,便是看了,也領悟不多。”可見,題主在問題中隱約暗示張三丰偏心,是不存在的,也不成立。

    至於張無忌學得太極拳就更不用說了,張三丰自己還沒完全揣摩完全,正式定型,怎麼教其他徒弟?書中後文也說了,俞蓮舟、張松溪等都用太極拳和人比武,可見,張無忌只是和他爹運氣一樣好,碰對了機會,並非張三丰偏心。

  • 5 # 老不正經的小少年

    從我個人來看,應該是有兩方面的原因:

    第一,懷念張翠山,從張無忌的身上看到了張翠山的影子,愛屋及烏,所以傳授徒孫絕藝。

    第二,張無忌的個人天賦所致。張無忌身兼九陽神功和乾坤大挪移等多樣絕學,基礎紮實,內功深厚,往往高等絕學都大致相通,故傳授張無忌絕藝

  • 6 # 明心見性真如來

    張三丰確實獨傳了張翠山一套“倚天屠龍功”,但這套武功是以書法為基礎,武當七俠裡只有張翠山外號“銀鉤鐵畫”,有書法根基,所以也只有他能掌握這套武功的精髓,這並不是張三丰偏心,而是因材施教。至於張無忌我實在不記得書裡哪寫了張三丰獨傳了他絕藝。

  • 7 # 林二走江湖

    張真人傳武功給張無忌父子的時候,正是武當山多事之秋,而父子倆剛好是那個可以託付重任,又是張真人最為看重的人。

    張三丰一生收了七個徒弟,但最愛的還是張翠山。按道理來說,張真人屬於世外高人,應該對幾個徒弟不分伯仲,不應該有偏愛。但時間長了我們就會發現,張真人跟普通的老頭子沒什麼兩樣,總是愛最小的或者最有資質的。

    恰好張翠山是兩者集於一身。小說裡面曾說,張翠山雖然是第五個徒弟,但他算是張三丰的關門弟子,殷梨亭和莫聲谷名義上是張三丰弟子,但武功都是宋遠橋代為傳授。而且張三丰在趙敏進攻武當山,受了假空相偷襲之後,把太極拳傳授給俞岱巖的時候,直言張翠山資質最高,如果他在,能學到太極拳的精髓。這兩者加在一塊,張翠山不被張三丰疼愛也難。

    武當山出了俞岱巖被人打傷這件事,我們看張三丰對各個弟子的任務分派俞蓮舟帶著莫聲谷去臨安保護龍門鏢局家小,宋遠橋帶著張松溪和殷梨亭去少林寺探查金剛指力的來源,張翠山去江南探查此事的來龍去脈。從這之中,能看出他對弟子們的定位。

    俞蓮舟向來辦事牢靠,張三丰讓他去保護龍門鏢局,已經把他當做武當的中流砥柱。宋遠橋則是武當山的門面,加上張松溪這個軍師,已經是武當山最高規格的使團了,去少林寺不至於丟了武當山的臉面。至於殷梨亭和莫聲谷,都是跟著師兄們後面歷練的,他們年紀還太小。

    其他人都是組隊,張翠山卻是一個人,而且是執行難度不小的任務。這樣的區別對待,說明張三丰已經非常看重張翠山,肯定了他的能力,也希望他能在這場事件中得到歷練。誇張一點說,張三丰也想磨鍊張翠山的少年心性,希望他以後能擔當大任,能讓他做武當掌門也說不定。

    這樣來看,臨行前送張翠山一套武功,是張三丰對他獨特的寵愛。而且也只有張翠山能夠理解這套書法武功,可見他的悟性不凡。

    這樣的一個傳人,卻在中途自殺身亡,對張三丰的打擊是非常大的,所以他才把所有的心血用在救治張無忌身上,甚至不惜屈尊去少林寺求九陽真經。當張無忌最終也治不好,張三丰心裡的痛幾乎無人能懂。

    而當趙敏攻上來,張無忌挺身而出,用張三丰的太極拳打敗對手的時候,張三丰那種失而復得的心情,難以言喻。張無忌能在那麼短時間內領悟太極拳真諦,說明資質極好,而且他又是自己最愛的弟子的孩子。

    強敵在外,自己又有了新的傳人,張三丰舐犢情深的心情又上來了,就像見到孫子的老人,直接把自己最愛的東西拿出來給他,直接現場教授了太極劍。張無忌也是爭氣,接連打敗幾個高手,挫敗了趙敏的陰謀。

    看著這種情形,張三丰別提多開心了。張翠山有了後代,多年遺憾終於彌補回來了。這一開心不要緊,張無忌在山上的時候,張三丰幾乎傾囊相授,讓張無忌把自己的絕學學了個遍。

    這跟給孩子傳家寶一樣,都是爺爺疼愛孫子的不同表現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護士資格考試難不難?護士資格考試通過率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