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5日是西安事變七十九週年,也是張氏帥府博物館建館二十七週年。張氏帥府博物館特舉辦“大帥府”掛牌儀式。新匾由中國當代著名書法家範曾先生揮毫所題寫。
-
1 # 紅塵彌勒
-
2 # Jay天生贏家
不喜歡範曾的人肯定罵慘了。現在的書法家拘泥形式,專研字的用筆,結體,思考橫放哪,豎立哪,用字的形體來吸引眼球。就如一個女孩臉蛋整形的很精美,但我們評論是否美女不但看其外表,還得看她平時做啥,內心是否美麗,善良,甚至社會影響力。村裡也有美女,但其影響力終於村裡,難談大美。而西施貂蟬之所以美,不僅臉美,更在於歷史地位。書法也一樣,專業書法家很多,字也的好的也多如牛毛,但書法要在歷史中讓人們記住,不只是結體,用筆,章法,不只是字寫的好。王羲之,顏真卿,柳公權,蘇東坡,王鐸,傅山等書法能流傳至今,被後世稱為大師,百年難遇,並非其書法本身,而是其人在歷史上的地位,他們只是通過書法這一媒介讓更多的人知道罷了。按此反推,當今中國在書法界叫的讓名的至少幾十上百,王冬齡,王鏞,曾翔,白砥等等,不一一而足,但這麼多人中,過三百年估計99%的人都會被人遺忘,扔進廢紙蔞裡。要想了解某人的書法好壞,如範曾的書法,首先就不能從當下的書法標準來評判,不能從他的字的運筆,結體去衡量。而應該從更高的人文角度去看。要多瞭解範的學識地位,文學地位,經濟地位,社會地位等多緯度去考量。
-
3 # 七月流火140400643
這個換匾的行為,與一些地方為了短期利益而改名的行為有異曲同工之妙。比如徽州,因為黃山旅遊事業的發展,掙到了錢,便把徽州改成了黃山市。但徽州文化是中國文化中一個很有特色的地方。因為名字的消失,對於徽州文化的傳播,都產生了消極影響。隨著文化軟實力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不知當初主張改名的人,現在有沒有後悔。
我是不太懂書法的。剛看到新舊兩塊匾的時候,覺得範大師寫的比老匾好。新匾姿態妍媚。老匾古樸稚拙。當看到掛到門上的效果後,才覺得新匾遠不及老匾好。原因是題匾這事,除了書法的功力與個人的名望都要得到認可之外,還有一個最關鍵的因素,是題字的風格要與建築的風格相一致。使得匾能融入到建築之中,成為其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
看了一下,大帥府是一箇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由於其主人是軍人,建築是低調的華麗,而其外觀顯示出雄偉厚重的審美風格,不是那妍媚的華麗。所以,老匾的風格是與之更相匹配的。老匾的特點是稚拙之中,不乏活潑,厚重之中,又有靈動之態。與雄偉古樸的建構相得益彰。不知是何人所寫,但水平確實不錯。
範大師的字,妍媚之態,容或有之,於古樸中見靈動,在質樸中見趣味,恐非其所長。個人看法,範大師的字,美則美矣。但此風格與大帥府,總覺不是很搭。對於範大師書法水平,做為外行,不敢評論。
-
4 # 素里布衣楊半
一:不知是誰請范增題寫了新牌匾,首先說人沒有請對。
二:不想評價範先生的字怎樣,但有一點大家要知道範增的
字配他自己的畫是絕配,從風格到氣韻格外和諧統一,但要
單獨的給一些場合題字,往往就會顯得分量不足。
三:原牌匾的三個字不知是誰的手筆,但三個大字渾厚雄壯,
神氣十足,與建築渾然一體,相映生輝。是一個完美的結合。
而範先生的新牌匾遠遠達不到這種效果,範先生所用的露鋒
筆法,其尖尖的筆鋒和這厚重的牌樓之風格顯然不搭。
四:看得出範先生是很認真地書寫了這塊牌匾,從行筆到結字
比較嚴謹規範,從書法角度看總體還算成功,但“府”字中寸的
提鉤沒處理好,應該在此處把筆收住,挑出一小鉤則三個字就
和諧的多,而範先生此處向左下將筆甩出,做了一個小撇的處理,
這樣寫如果放在他的題畫中完全沒有問題,這個寫法也是其一個
書寫習慣,但放在這種大字,且字數又少的情況再這樣處理,
就顯得格外不合適,因為這個小撇與“府”字的第三筆長撇,行成
重複,造成中心失衡,感覺府字向右有傾倒之勢,另外,從楷書
的處理上也十分不合理,可以講這個字是個敗筆。
選自楊半書撰(中國書法臨摹創作全集)。
-
5 # 鴻鵠迎罡
牌匾題字童叟無欺,是一種非常實用的字型,題字者是什麼水平,有幾斤幾兩,往門頭上一掛,觀者一看,立馬就能分出高下。
更重要的是,題牌匾時,所題之字要與所掛場所,以及場所主人的氣質,精神,思想相匹配,匹配程度越高,說明題字的藝術和價值越大。
歷朝歷代,對題牌匾是非常慎重和講究的,題字人不但要德高望重,並且要名氣大,口碑好,只有如此,才能相得益彰。否則,會抹殺場所和主人應有的威望與尊嚴。
大帥府是張作霖和張學良父子的宅第,作為軍人出身的他們,身上具有剛正不阿的正氣,大義凜然的浩氣,鐵骨錚錚的骨氣,他們的宅第在這些氣質的滋養下,同樣會呈現出這些氣息。
因此,給他們宅第題匾,需要的是那種雄健,剛勁,大氣,厚重的字型。
而範曾並不以書法見長,他的書法有許多硬傷,如,線條柔弱,沒有骨力,不少字結構鬆散,軟綿綿的,給人一種娘娘腔的感覺。
讓他給這種場合題牌匾,完全降低了大帥府應有的氣度,甚至降低了其檔次,不知道範曾哪來的勇氣來給題字?
如果說是為了掙錢,那這個錢掙得實在令人反胃,如果說另有其它目的,那隻能說明範曾太高看自己了,沒有自知之明。
我覺得,之前的“大帥府”三個字,大氣,沉穩,剛正,跟宅第風格很匹配,為什麼要換成範曾的字,真是想不通。
-
6 # 夢輝14
大帥府的牌子其實只是一種形式,無論它由什麼人書寫,都不能阻擋其本身的魅力。
的確,張大帥府在東北乃至全國都非常有名,他的換牌引起轟動也無可厚非,我們不排除有關部門這次換成范增寫的牌匾,有附庸風雅的嫌疑,但是這一換無意是提高了大帥府的知名度,肯定會引起更多人到此處去遊覽,要知道,大帥府在現在是一個旅遊景區,所以說,單從提高大帥府知名度,和帶動旅遊發展上看,這種做法是可取的。
從文化的角度上看,大帥府的文化氣息,我想,我不用說大家也是隻曉的,如果張大帥是元帥,那麼他也是有文化的元帥,但但從歷史文化角度上看,其底蘊就無可比擬,在說說范增,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南通大學終身教授,中國文藝獎獲獎者,聯合國文化顧問,但從以上的頭銜我們就可以看出其的影響力於實力,范增先生也是研究大帥府的資深人士。之所以很多人會罵他,是因為他對自己的畫和書法作品公開標價,這就引起了很多網友的批評與指責,而在筆者看來,這種公開潤筆費的行為也是合情合理的,在歷史上也有很多大藝術家和學者公開自己的價格,如齊白石先生,所以我們客觀的看這位牌匾書寫者的文化成就的話,范增書寫是很合適的。
-
7 # 我為白丁
儘管我很喜歡范增老師的字,但是就事論事,我去過大帥府好幾次,范增的字作為大帥府的府牌題字,缺少那種厚重大氣和雄渾的氣勢,完全沒有原來的題字那種氣派,很不合適。另外,范增跟大帥府以及整個東北或者跟民國史毫無瓜葛,在中國也不是重要人物,更不是深有影像的政治家或者軍事家或者文學大師,從哪個角度說,由他來題字都不合適。
-
8 # 李平璋
一個真敢寫,一個真敢用。
一個這麼重要的文物保護單位,又是這麼重要位子的匾額,是隨便可以換的嗎。是誰批准換的,應該有程式吧。文物保護單位的維修都是要堅持修舊如舊呢。還是聽聽各界人士的意見,別犯糊塗。
-
9 # 任馳贏天下
所以天下人無不質疑範曾以至於瀋陽大帥府的所作所為,令人匪夷所思。於公於私都不應該換掉大帥府的老牌匾,這是對歷史文物的踐踏,你範曾何德何能,居然敢冒天下大無畏換掉大帥府的牌匾。這件事確實領天下人思考,世間的事也許就應了那句話,某事在人成事在天。也不知道大帥府後來會發展到什麼程度,我們拭目以待。
-
10 # 讀書耕田人王七
謝謝邀請,範大師的字吧!總感覺如啟功前輩所言,手腳太長,長就長吧,就說他八面出鋒吧,可較之米元章,又太軟太飄,由此再聯絡到張大帥本人,單從影視作品及歷史書中給人的印象,粗獷豪放又不失愛國情懷,稍有大俗卻又足以撐控全域性的人,不管怎麼說,也算亂世豪傑,範大師的字顯然與大帥極不相符,如師和帥,一"橫″之差,見識淺薄,見諒!
大帥府舊匾換新題,本來該是個皆大歡喜的舉措,卻惹來一眾憤怒聲討,實在是出乎當事者的意料,費力不討好,各種捱罵受屈,只能是當事者心知肚明。
范增的字跡好不好,相信誰都不是瞎眼人,一看就可明知就裡,那麼明晃晃的招眼惹人,想要不捱罵也是奇蹟。
范增的題字和早先的牌匾兩相比較,就可看出高下,也可瞧科當事者的端倪企圖,絕不是衝那幾個字去的,而是衝著虛高的聲望和浮誇的名氣去的——當然這也不怪當事者個人,中國曆朝歷代都是人望為寶,只有抬舉的份兒,沒有打壓的勁兒。
單純的就字論字,范增的字也輸人一籌。範某人的畫兒還是得到普遍認可的,但其字卻鮮有追捧,就是因為大師的所謂書法,實在是入不得堂奧,也被視為無典野路旁門左道:整體偏於輕浮,少了厚重,儘管玩了些技巧,還是覺得過於輕率和浮華,缺少根基式鋪墊和張揚。而那幅被換下來的牌匾,卻可以從稚拙中見真淳,也顯得勁道兒十足,完全可以匹配大帥這一等樣史物格局,帶有鏗鏘的兵氣,殺伐決斷,斬釘截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