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鄜延路節度使李

    兩伊戰爭就是用現代化武器打一場曠日持久的群架;

    自從1979年伊朗發生革命,霍梅尼回國,與美國交惡之後,尤其是扣押美國駐伊朗大使館的人員,引發“伊朗門”事件。對此美國憋著一股氣,就開始蠱惑伊拉克去打伊朗給自己出口氣。

    其實伊拉克和伊朗之間恩怨糾葛很深,雙方在邊界上矛盾重重,國土上沙漠居多,對水資源的需求很大,再加上伊拉克總統薩達姆和伊朗的霍梅尼個人恩怨更深,在各種因素的條件下,薩達姆決定對伊朗動手,打算趁著伊朗內部危機的時候去佔便宜。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對伊朗發動進攻,兩伊戰爭正式爆發。由於伊拉克的突然襲擊,伊朗被打得措手不及。在9月22日這一天,伊拉克空襲伊朗首都德黑蘭等城市,但是伊拉克軍隊空襲的效果卻不敢恭維。戰前伊朗也對本國軍機進行了掩護掩蓋,伊拉克的空襲並沒有對伊朗空軍造成實質打擊。

    而伊拉克空軍所制定首要攻擊目標為飛機場、油庫及彈藥庫,加上出動空軍數量不足,飛行員缺乏經驗,導致攻擊地面飛機時幾乎無彈藥可用。同時,伊拉克飛機採取打了就跑的戰術,沒有對目標實施輪番多次攻擊。隨後伊拉克地面部隊從南向北兵分三路朝著伊朗發動大規模進攻,一開始伊拉克軍隊打得非常順,到了十月份佔領伊朗境內十多個城鎮,可以說薩達姆的閃電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但是薩達姆忽略了一個問題,伊朗畢竟國土面積比伊拉克遠遠要大,人口因素都比伊拉克多。同時,戰鬥中薩達姆過於注重佔領伊朗的大城市,而沒有去消滅伊朗軍隊的有生力量,使得伊朗軍隊的主力沒有收到很大的損失。在經過最初的混亂之後,伊朗內部矛盾迅速彌合,很快團結起來去對付伊拉克人了。於是伊朗從9歲的娃娃兵到白髮老人紛紛趕赴前線進行戰鬥。

    1982年3月,在經過一系列的準備之後,伊朗開始發動反攻,向伊拉克陣地發動進攻,代號“勝利行動”的戰役開始了。伊拉克軍隊對伊朗軍隊發動的反攻也已經有所準備,在陣地前,伊拉克軍隊佈下了長達12公里的雷區。這個雷區是橫在進攻者面前的第一道防線。對此,伊朗也早有預計。伊朗因為當時沒有有效的掃雷武器,但有的是人。

    於是戰場上,幾千名毛拉、孩子和士兵,身上掛著霍梅尼發給他們的可以開啟天堂之門的塑料鑰匙,高喊著“真主偉大”的口號,衝向地雷陣,用他們的血肉之軀殺開一條血路。爆炸聲中,個個地雷被觸發,一排排血肉之軀倒下, 緊接著又一批熱血青年衝了上來,其場面之慘烈世所罕見。在這次戰役之前,伊朗政府為陣亡者準備了2.5萬口棺材,但戰爭結束,這批棺材數目遠遠不夠使用。

    1982年7月13日,在本土作戰得勝的伊朗軍隊,集結了12萬兵力,拒絕了薩達姆的求和建議,乘勝追擊,開始了越境作戰,這就是所謂“齋月行動”。於是伊朗12萬大軍,如洪水般越過邊界,撲向伊拉克的巴士拉,槍聲、炮聲夾雜著“真主偉大”的喊聲在巴士拉上空迴盪。由於戰火燒到了伊拉克本土,伊拉克士兵一掃往日異國作戰的頹氣,奮勇作戰,抗擊伊朗的進攻。

    在巴士拉戰役中,伊朗和伊拉克打得不可開交,伊朗始終無法突破伊拉克的防線,一直在伊拉克境內面積約200多平方千米的狹長地帶進退不得,而在巴士拉戰役之中,伊朗軍隊不斷用人海戰術進行盲目地衝鋒,根本就沒想過迂迴包抄,就是直著打。伊朗軍隊傷亡達到3萬以上,但是戰役的目的根本就沒有得到。事實證明,在這種現代化條件的情況下,僅僅用信仰的狂熱作用很有限,只是自欺欺人罷了。這次戰役之後,雙方進入了僵持階段。

    為了防止伊朗的繼續進攻,薩達姆決定對伊朗出海的油船產油的城市發動大規模襲擊,稱之為“襲船戰”。於是,伊拉克多次空襲伊朗的哈爾克島,使其石油出口從每天150萬桶下降到70萬桶。1985年8月15日和9月19日, 伊拉克軍隊通過兩次突然襲擊,成功地避開了伊朗的雷達跟蹤,摧毀了哈爾克島的兩個輸油碼頭,哈爾克島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

    而伊朗則在霍爾木茲海峽佈設水雷,阻礙伊拉克的石油輸出,這一招收到了部分效果,卻得罪了整個國際社會,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佈雷行動進行了譴責,並且派出掃雷船掃雷,但是國際油輪還是經常躺槍,同時有時候西方的軍艦也無緣無故被炸了。

    與此同時,伊朗也不斷反襲擊伊拉克的油輪,雙方的軍機不斷在波斯灣上空進行無用功地纏鬥。

    眼看襲擊對方的油輪和產油地區沒什麼用,薩達姆發狠了,決定用導彈對伊朗的城市進行打擊,想要消耗點伊朗的士氣。1988年2月,伊拉克向伊朗發射了第一枚“飛毛腿”導彈,結果一下子命中了德黑蘭的一個居民區。伊拉克的舉動開始了兩伊戰爭中的一個新的戰爭形式:襲城戰,於是,這類昂貴的地對地導彈武器成了雙方發洩的工具。

    於是,伊朗伊拉克雙方都將自己的導彈瞄準對方的重要目標,僅在3月18日一天,雙方竟然發射了42枚導彈。伊朗和伊拉克的導彈制導系統比較落後,精準度非常差,結果是,都瞄準對方軍事目標的導彈,大部分落到了居民區和學校。

    在這場導彈戰中,因為伊拉克導彈庫存不少,反而略佔了上風,於是伊朗首都德黑蘭處於被挨炸的悲慘境地,一時間,德黑蘭人心惶惶。這個時候,霍梅尼還在嘴硬,說實在導彈坦克下的人都是一樣的。而伊朗之前也不斷在霍爾木茲海峽發射導彈襲擊伊拉克油輪,美國也正好報復伊朗。在兩伊戰爭中,美國始終站在伊拉克這一邊,將伊拉克當做防止伊朗革命擴張的盾牌,不斷賣武器裝備同時自己也“大顯身手“。1988年7月3日,美國“文森號”巡洋艦竟然對伊朗655次民航客機發射導彈,導致機上所有人全部遇難。里根一面說悲劇一面又說這是“文森號”的防衛行動,當時說“文森號”將客機看成了伊朗空軍的F-14,完全是胡說八道。

    眼看雙方都精疲力盡,終於在1988年7月18日,伊朗宣佈接受聯合國的停火協議,而伊拉克也接受停火,8月20日,雙方正式達成停火協議,持續八年的兩伊戰爭正式結束。

    兩伊戰爭期間,國際組織和一些愛好和平的國家參與調解兩伊之間的戰爭,但是域外大國或明或暗地在戰爭中給予一方乃至雙方支援,從而間接促成戰爭傷害增大。8年的戰爭,兩國一共消耗了數千億美元的次啊福,同時造了大量墳墓和寡婦。而引起戰爭的原因,卻是一個都沒有得到解決。

  • 2 # 洗耳翁

    兩伊戰爭打的是不好,但說人家使用現代武器打的中世紀戰爭就太過分了。畢竟兩伊戰爭還是熱兵器戰爭,還沒有出現騎馬拿著長矛的騎士。坦率地說,如果僅僅從雙方裝備方面講兩伊戰爭並不算落後,還可以說是一場現代化的戰爭。畢竟像F-14戰鬥機、T-72坦克和“飛毛腿”導彈這種當時很先進的武器都曾經出現在了兩伊戰爭戰場上。

    簡陋的戰壕簡直回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

    不過和這兩個國家武器裝備還算不錯相反的是,他們的戰術水平實在是太糟了。完全沒有體現出他們之前接受的蘇式或者美式訓練和軍事思想,甚至有時候還會出現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例如戰爭第一天空襲伊朗機場的伊拉克飛行員對機場上的大批伊朗戰鬥機熟視無睹和戰鬥中坦克、步兵完全沒有協同。如果非要說他們所表現出來戰術水平代表的年代,大概就是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水準。

    當然,兩伊戰爭交戰雙方也並不是完全沒有亮點,例如大名鼎鼎的“襲城戰”和“油輪戰”就在戰爭史上可圈可點。而且有的槽點其實也是有情可原的。像坊間傳聞的伊朗用坦克做火炮使用,其實並不全是伊朗坦克因為故障無法使用。很多時候是伊朗軍隊缺乏燃料導致的。是的,大家沒看錯,伊朗軍隊當時確實缺乏燃料。因為他的煉油廠很早就被伊拉克擊毀了。

  • 3 # 戎寅

    應該說兩伊戰爭的戰略戰術水平達到了當時地區強國的水平。期間,有伊朗奔襲千里打擊伊拉克後方機場的著名戰例。導彈襲城也是二戰後地地導彈首次大規模使用,武裝直升機以及步坦協同都達到一定水平。一方伊拉克得到阿拉伯世界除了敘利亞以外所有國家的經濟軍事援助,美蘇法或明或暗的大力支援,在兩伊戰爭期間得到大量先進裝備,但是伊拉克人口少且占人口一定比例的庫爾德人有分離傾向,人口最多的什葉派人口也不被信任,僅僅依靠遜尼派支援戰爭,僅能取得有限優勢。另一方伊朗由於美蘇的武器制裁和財政上能力有限,戰前龐大的武庫到戰爭中後期,已經完全捉襟見肘,然而即使是中立的中國那裡也無力購買足夠數量的武器,僅以當時中國比較先進且兩伊都大量進口的武器,69式坦克和殲七M戰機來看,伊拉克進口的69式坦克包括同底盤變形後勤保障車輛超過3000輛,伊朗購買的包括更便宜的59式坦克不超過1000輛,伊拉克通過約旦進口的以及後來埃及贈送的殲七系列接近100架,而伊朗僅進口36架。兩個國家大部分武器都嚴重依賴外國難以承受巨大消耗。

  • 4 # 夢想成臻3

    兩伊戰爭發生1980- 1988年,它的起因既有現在的,又有歷史的,錯綜複雜。兩伊戰爭是世界上用先進武器打的低水平的一場戰爭。

    兩伊戰爭的主要矛盾有以下三點:宗教矛盾,伊朗是伊斯蘭教的什葉派主政,伊拉克是遜尼派主政。民族矛盾,伊朗大部分是波斯人組成,伊拉克是阿拉伯人組成。領土之爭,也就是兩伊的邊界,阿拉伯河的分界線,以及霍爾木茲海峽旁邊的阿布穆薩島、大通布島、小通布島的歸屬問題。

    戰爭是1980年9月22日由伊拉克出動大量飛機,轟炸伊朗德黑蘭等15個城市開始的。第一階段在伊朗境內展開。

    第二時期,1982年7月,伊朗集中了12萬部隊進攻伊拉克,在伊拉克境內展開。

    1986年,兩伊戰爭再度激烈,伊朗發動攻勢,攻克了伊拉克重鎮法奧。

    1988年兩伊戰爭的轉折一年,雙方開始使用導彈襲擊對方的村鎮,伊拉克佔了上風,奪回了伊朗攻佔的法奧。也就在這一年,經聯合國調停,雙方停戰。

    伊拉克在戰爭初期,獲得了原蘇聯的外交和軍事支援。美國在這場戰爭中,同時向伊朗和伊拉克大售軍火和武器。

    兩伊戰爭歷時7年零11個月,伊朗軍隊以死35萬、傷70萬,損失飛機150架,坦克1500輛,火炮1200門,艦艇16艘,欠下450億美元代價。伊拉克以死18萬,傷25萬,損失飛機250架,坦克2000輛,火炮1500門,艦艇15艘,欠下400億美元的外債。兩伊戰爭使兩國的經濟倒退30年。

    兩伊戰爭是一場沒有勝利者的戰爭,薩達姆這個中東的梟雄也沒有打敗伊朗而成為霸主,而在後來的海灣戰爭中灰飛煙滅了。

    而伊朗的霍梅尼,因為這場戰爭,而使伊朗的國力一度衰退。

    而真正發財的是美國、原蘇聯。它們向兩伊推銷了大量的軍火和武器,使兩伊在戰爭中,除了沒有使用原子彈外,所有先進的武器都上場了。什麼Phantom戰鬥機、飛毛腿導彈和生化武器都用上了。最後還是精疲力盡,兩敗俱傷。打了一場中世紀的戰爭。

  • 5 # 天下會會天下

    1979年霍梅尼發動伊斯蘭革命,趕走了美國支援的巴列維國王,應該說美國總統卡特起到了關鍵作用,他不聽國家安全顧問的極力勸說,相信霍梅尼的承諾,會推翻巴列維的獨裁統治,建立一個親西方的自由、平等、開放的伊朗。結果建立的是既不要東方也不要西方的伊斯蘭政教合一的國家。

    伊朗剛剛立足未穩就很快發動了向全世界輸出什葉派伊斯蘭革命,首當其衝的就是沙特和其他君主國。

    而伊拉克遜尼派的薩達姆一直想在中東有所作為,一山不容二虎,於是藉口領土爭端率先發起挑戰。

    1980年兩伊戰爭爆發,當時薩達姆得到蘇聯和美國兩超級大國支援,資金方面得到海灣君主國支援。而伊朗軍隊剛剛經歷了清洗,很多世俗化軍官被軍界開除。而且從薩達姆這位老兄後面吞併科威特的舉動來看,他的野心估計也不止教訓伊朗,拿回有爭議的土地。

    戰爭是伊拉克空軍以夜襲開始的,伊拉克空軍全體出動對伊朗的所有機場進行攻擊,感覺很牛吧?戰果卻寥寥,伊朗僅僅損失了不到10架軍機,伊朗最寶貴的F-14就停在機場,無一架損失。在之後的空戰中,伊拉克被F-14打得頭都抬不起來,這是後話了。

    輪到伊拉克人都嚇傻了,薩達姆親赴前線,槍決了兩百多名軍官和士兵才穩住了戰局。

  • 6 # 香堂風子

    兩伊戰爭其實就是美國策劃的一場消耗伊朗和伊拉克國力的戰爭,防止兩國成為中東地區的霸主。

    1.美國在中東地區的策略,就是防止中東地區出現一個或兩個強國,因為這會成為美國控制中東地區的障礙。

    2.伊拉克和伊朗在1979年都是中東地區最強大的國家,因為兩國都依靠出口石油,成為了土豪國家。我們都知道一個國家經濟強大了,必然會發展軍事力量來保護自己的國家利益。

    3.而強大的伊拉克和伊朗都不會聽美國的話,因此美國利用薩達姆想稱霸中東地區的願望,支援薩達姆在1980年對伊朗發動了兩伊戰爭。這場戰爭打了8年,雙方傷亡幾百萬人。

    4.伊朗1979年推翻了親美的巴列維政府,這讓美國很憤怒,伊朗一直都奉行反美、反沙特、反以色列的政策。所以兩伊戰爭後,伊朗和伊拉克都消耗了大量的國力,無力繼續在中東地區稱霸了。

    5.伊拉克1990年入侵了科威特,這引發了第一次海灣戰爭。從此伊拉克就長期遭到歐美國家的經濟、政治、軍事制裁。但是薩達姆執政時期,伊拉克國內沒有恐怖襲擊。人民生活雖然不富裕,但是能過上安全穩定的生活。

    6.2003年美國推翻薩達姆後,伊拉克變成了恐怖分子的天堂,恐怖襲擊經常發生,伊拉克北部的庫爾德地區也進行了獨立公投,宣佈獨立建國。現在的伊拉克已經徹底分裂了。

    7.未來的中東地區還會繼續陷入混亂之中,這符合美國控制中東地區的利益。美國的目的是控制石油是定價權,控制世界各國的工業發展。這就是美國的目的。

  • 7 # 社科院主任

    如果說兩伊戰爭打的像中世紀的戰爭,那麼同時期進行的中越戰爭就是上古時期的戰爭了。兩伊戰爭在現代化程度和陸空協同作戰方面都要遠超中越戰爭。

  • 8 # 遼寧資深球迷二代

    現代化的武器不見得能打成一場現代化的戰爭,戰爭的關鍵還是人,或者再精確一點的說,需要有更多的具備現代化戰爭意識的高素質人才!

    所以在更早之前的甲午戰爭,日本軍隊驚訝的發現,其對面的清朝陸軍竟然完全不具備現代化作戰意識,諸多清軍基層士兵竟然喜歡直挺挺的站在地面上放槍,既不懂得瞄準也不懂得臥倒掩護。進攻大連旅順等亞洲著名海防要塞,清軍海岸炮臺的炮兵彷彿是音樂老師教的射擊技術,發射的炮火完全對日軍形成不了壓制。這也難怪,由於清朝末年崩潰的軍事體系以及基層軍官長期吃空餉的背景,大多數清朝基層部隊經常是兵不滿員,臨近戰爭爆發才匆忙招收士兵入伍,然而,這種剛剛披上軍裝的老百姓,又怎麼可能打出一個真正軍人的戰鬥力?

    1980年,兩伊戰爭爆發前,考慮到伊拉克只是一個人口只有1800萬的國家,身邊的伊朗人口雖遠遠高於伊拉克,但總數也沒有超過4000萬。像這樣的兩個小國是不可能保持著龐大的軍備的。所以在戰爭前,伊拉克的海陸空軍事力量只有24萬人左右,伊朗的軍事力量雖然高達40萬人,但經歷了1979年霍梅尼革命所引發的大清洗,在一年後的開戰之前,伊朗的陸海空三軍也只剩下24萬人左右。所以說參考兩國本身的人口基數,每個國家保持數十萬人的軍事規模,也是符合實際的。

    然而跟最近發生的亞阿戰爭一樣,戰火一旦開啟,龐大的軍事消耗也會讓兩個國家的軍事力量急劇膨脹,隨著戰爭的高損耗兩國只能進行不斷的擴軍,而到了八年之後的戰爭結束,伊朗付出了高達35萬人的死亡人數,鄰國伊拉克的陣亡人數也同樣高達18萬人以上,不算受傷的官兵,光是死亡人數就能說明一種什麼樣的問題?

    陣亡18萬,也同樣意味著伊拉克開戰前的24萬大軍,同樣在戰火之下死亡大半。

    如果再包含數量更大的受傷群體,伊朗與伊拉克這兩個國家的軍隊,已經不知道在戰火的遍體鱗傷之下究竟換了幾茬?老兵在戰火中消耗殆盡,剩餘的新兵蛋子又如何保持老兵的榮光?當然,隨著戰火的歷練,後面的新兵也會成長,可這畢竟需要時間,而且是很長的時間,歷史上很多軍隊就是熬不到這樣的週期,最終才走向了崩潰。

    尤其在1988年,兩伊戰爭結束後,由於軍隊急劇的膨脹,光是伊拉克的軍隊就高達120萬,對於一個人口只有1800萬的國家來說,這究竟意味著什麼?如果這個國家的男女比例各按50%來算的話,伊拉克的男性只有900萬,再去掉18歲以下的群體,和五六十歲的群體,兩伊戰爭末期的伊拉克,幾乎處於所有男性青壯年都在當兵的狀態。但眾所周知,要想保持一支軍隊的高素質,兵可以少但必須精,光靠數量堆積一幫烏合之眾,打造不了一支真正的強軍!

    所以在兩伊戰爭的戰場上,大家會看到各種匪夷所思的畫面:

    1、戰爭爆發前,伊拉克空軍突然對伊朗全國境內的機場展開空襲,結果一通轟炸下來,大部分炸彈扔偏了方向,不但伊朗空軍近乎毫髮無損,甚至連伊朗的各個機場也仍然具備起降能力。

    2、來自伊朗的戰略反攻,伊拉克軍隊會驚訝地看見對面有一群張牙舞爪的敢死隊直接以人肉衝擊的狀態進入雷區,用身體引爆地雷。

    4、八年的戰爭期間,兩個國家不斷用地對地導彈進行互射,然而大部分的導彈經常偏離方向,最搞笑的一次是伊拉克導彈部隊準備對伊朗首都德黑蘭的總統府進行斬首攻擊,結果導彈飛進了很遠的一處菜市場。

    上述情景會讓我們感到很搞笑,但這也的確很現實,開戰前兩個國家的軍隊數量有限,又在爆發的戰爭中大量消耗,儘管這一期間兩國拼命的引進國外進口裝備,但大數量的進口裝備配合上不懂軍事的新兵蛋子,短時間內人與武器的磨合不會達到完美的程度的。

  • 9 # 涼風世傑

    現代武器打的現代戰爭該是怎麼樣的?個別的先進武器和全體系先進技術能相比嗎?所以兩伊軍隊從體系來說不能算是現代化軍隊,所以這樣的戰果是正常的。只是西方媒體站在技術的高度帶有偏見的評價,惡意的貶低中東人而已。

  • 10 # 一切都不確定

    看了很多兩伊戰爭的報道,本人軍事上不專業,只能膚淺的說說自己的看法。首先,兩國軍事理論都很落後,基本停留在二戰後期的軍事理論上,還是堡壘戰、壕溝戰,也沒真正實現過三位一體的、陸空電子現代化協同作戰。其次,兩國的軍事實力原來很一般,自己又沒有研發。後來都是高價買美蘇和其他某大國的二手武器,只是有了使用說明書,怎麼打和如何配合,完全就是胡亂的各自為戰。再說這些二手武器,是不可能打出世界最高水平戰爭的,雙方都無法壓制或者抑制對方,只能用人海戰術和武器數量來對抗。所以,兩伊戰爭儘管發生在現代,但是因為戰術思想和理論,甚至包括武器,都是落後的,所以說這場戰爭打的是狼狽不堪,一點也不誇張。

  • 11 # 花近高樓1

    兩伊戰爭是上世紀80年代傷亡人數最多,持續時間最長,物資消耗和經濟損失最大的一場邊境戰爭。

    在戰爭中,伊朗和伊拉克共有53萬人戰死,95萬人受傷,損失飛機400餘架,坦克3500多輛,火炮2700多門,艦艇31艘,直接經濟損失高達6000多億美元。

    伊拉克和伊朗是波斯灣沿岸兩個領土相鄰的國家,伊拉克國土面積447960平方公里,人口1579萬。伊朗面積164.8萬平方公里,人口4479萬。

    伊朗和伊拉克爆發戰爭的原因十分複雜,但主要原因是阿拉伯河航道歸屬問題。在歷史上,伊朗和伊拉克曾經為此爆發了200多次戰爭。

    底特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是伊拉克賴以生存的內河,曾經孕育了聞名世界的的巴比倫文明。這兩條著名的河流在距離波斯灣190公里處匯入阿拉伯河,阿拉伯河也是伊拉克通往波斯灣的唯一水路。因此伊拉克長期堅持聲稱。阿拉伯河的整個航道直至伊朗河岸都是屬於伊拉克的領土。

    而伊朗則認為,沿河流中央的塔爾維格線才是兩國的正式邊界線。

    1971年,伊朗利用英中國人撤出波斯灣的機會,佔領了霍爾木茲諸島,徹底堵住了伊拉克的出海口,從而導致了和伊拉克關係急劇惡化。

    1979年,有“中東雄獅”稱號的薩達姆侯賽因成為伊拉克總統。他一上臺就擺出一副咄咄逼人的架勢,驅逐了流亡伊拉克多年的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

    霍梅尼回到伊朗發動政變,推翻了親美的伊朗巴列維王朝。美國繼而對伊朗實施嚴厲制裁。

    薩達姆覺得這是伊拉克收回阿拉伯河管理權的良機。於1980年9月22日佛曉,伊拉克出動大批飛機輪番轟炸伊朗首都德黑蘭、以及大不里士、阿瓦士、克爾曼沙赫、提斯孚爾等15個城市和空軍基地。

    薩達姆天真的認為這是一場能夠速戰速決的戰鬥,伊朗軍隊在伊拉克軍隊凌厲的攻勢下,必將一觸即潰。

    伊拉克當時裝備的主力戰機是蘇制的米格23,可是伊拉克空軍飛行員素質太差,在第1天的突襲中,毫無防備的伊朗空軍只損失了一架鬼怪式戰鬥機。

    第2天伊朗空軍進行報復式還擊,出動20架美製鬼怪式戰鬥機。對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和工業城市巴士拉實施了轟炸。

    9月23日凌晨3點,伊拉克總統薩達姆發出第3號通報:宣佈陸軍將從地面向伊朗發動進攻,同時以6個師的地面兵力分4路實施突襲。在坦克和裝甲車的引導下,伊拉克陸軍氣勢如虹,佔領了大片伊朗的土地。

    戰爭爆發一個月後,伊朗從開始的慌亂中穩住陣腳,並頻繁發動反擊,並取得一定戰果。

    12月底,薩達姆又在北線馬裡萬地區重新開闢第二戰場,兩伊戰爭的戰線延長至620公里。

    伊朗及時應對,雙方又在第二戰場形成對峙狀態。由於戰線拉得太長,伊拉克速戰速決的戰術徹底失敗。

    薩達姆改變戰術,集中兵力攻擊在伊朗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胡齊斯坦省,切斷伊朗的經濟命脈,迫使伊朗坐下來談判。但伊朗軍隊表現的格外頑強,伊拉克軍隊攻擊未果,被迫轉入全線防禦。

    交戰雙方動用了各種口徑的火炮,火箭炮,密集的炮火迫使雙方的士兵只能躲在陣地中。戰爭在胡齊斯坦省陷入僵持。

    1981年9月27日,經過一年的動員和準備,伊朗開始掌握戰場主動權,有效的遏制了伊拉克軍隊的進攻。並先後發起4次大規模的反擊作戰,重創伊拉克陸軍。

    1982年6月10日,薩達姆宣佈單方面停火,6月20日又宣佈,將在10天之內,撤出伊朗境內所有的伊拉克軍隊。6月29日伊拉克撤軍完畢,兩國邊境基本恢復到交戰前的態勢。

    然而因為抗擊伊拉克侵略獲勝的伊朗軍隊,已經被刺激的近乎狂熱。他們認為戰爭還沒有結束,只不過是在伊朗還是在伊拉克領土上進行而已。

    伊朗軍隊發誓要向巴格達進軍,找到一條通往耶路撒冷的陸上通道。

    1982年7月13日,伊朗出動12萬多兵力,越過邊境線,兵鋒直指伊拉克第二大城市巴士拉。

    薩達姆在巴士拉地區集結了30多萬精銳部隊,並配備了500多輛坦克,1000多輛裝甲運兵車和 數百門大口徑火炮,並挖出一道道溝壕灌滿水,試圖遲滯伊朗軍隊的進攻。

    巴士拉地區氣候乾燥炎熱,氣溫高達40℃,伊朗士兵冒著酷暑,在半個月內一連發動了5次大規模進攻,卻沒有取得任何實質性戰果,反而傷亡嚴重。戰爭進入焦灼狀態。

    在接下來兩年時間裡,得到兵力補充的伊朗軍隊,先後發動了十幾次大規模的進攻。

    就在伊拉克危在旦夕之際,以美國為首的歐美國家緊急出手,為薩達姆提供了包括化學武器在內的大量武器裝備,戰場上的主動權又回到伊拉克人手中。

    為了繼續擴大優勢,伊拉克軍隊在反擊中數次使用化學武器,並使用法國提供的超級軍旗式戰鬥機發射飛魚導彈,襲擊經過波斯灣的外國油輪,試圖製造石油危機,迫使美國加入到兩伊戰爭中來。

    1984年3月27日,伊拉克用飛魚導彈擊沉了一艘巴拿馬籍大型油輪。第2天,伊朗襲擊了一艘科威特油輪作為報復。形勢驟然升級。

    6月5日,美國空軍預警機指揮五架沙特戰鬥機擊落了一架伊朗戰鬥機。6月10日,美國空軍開始使用加油機為伊拉克和沙特空軍進行作戰支援。

    截止到1985年2月,共有108艘油輪被導彈擊中,其中有84艘是被伊拉克空軍擊中的,在襲船戰中,伊朗的石油出口受到嚴重影響,其出口量有每天的180萬桶下降到70萬桶,再也無力發起大規模的攻勢。

    為了徹底摧毀伊朗的經濟,1985年8月15日,伊拉克空軍出動9架美製噴氣戰鬥轟炸機,轟炸了伊朗的哈爾克島,這裡出口的原油佔伊朗出口總量的90%以上。截止到9月9日,在20多天時間裡,伊拉克空軍向這個面積不到35平方公里的小島上傾瀉了130多噸高爆炸藥,致使哈爾科島石油貿易陷入癱瘓。

    面對伊拉克空軍的空襲,伊朗立即作出強烈反應,開始使用導彈攻擊伊拉克境內的重要城鎮。

    9月6日,伊朗空軍深入伊拉克領土250公里,摧毀了伊拉克的石油設施和一個雷達站。

    而伊拉克也以牙還牙,使用Phantom遠端轟炸機飛越1000多公里,轟炸了伊朗石油中轉站錫裡島。

    伊朗不甘示弱,多次派出飛機空襲伊拉克首都巴格達。1987年年初,伊朗和伊拉克在邊境地區集結的兵力超過100萬。

    雙方都打紅了眼,根本不講究戰術,伊朗軍隊甚至使用集團衝鋒的方式,在毫無掩護的曠野上,向伊拉克重兵防守的陣地發起衝鋒,伊拉克的重機槍手即使閉著眼睛,也能達到成片的伊朗士兵,在5月一天的戰鬥中,就有5000多名伊朗士兵倒在槍口下。伊拉克人損失了還不到200人。

    到了1987年3月,科威特為了保證石油出口,開始在油輪上懸掛蘇聯國旗。美國政府也不甘示弱,開始派出軍艦在波斯灣內為科威特油輪護航。

    7月22日,三艘美國護衛艦,護送著兩艘大型油輪進入霍爾木茲海峽,這是美國軍隊第1次護航行動。

    護航編隊在距離特威特港只剩下三個小時的航程時,突然一聲巨響。40萬噸級的超級油輪“布里奇頓”號被水雷炸出一大洞。

    美國政府美國政府感覺丟了面子,從此正式介入兩伊戰爭,頻繁的使用直升機攻擊伊朗在波斯灣的軍用船隻。10月19日,美國空軍。又襲擊了伊朗的海上石油鑽井平臺。

    在美軍和伊拉克軍隊聯合打壓下,伊朗的經濟處於崩潰邊緣,再也無力支撐一場大規模的戰爭。而薩達姆趁機發動凌厲攻勢,把深入到伊拉克境內的伊朗軍隊驅逐出去。

    經過8年血戰,戰場形勢又回到原點,雙方兵力都集結在傳統邊境線附近,此時伊朗已經是彈盡糧絕,而伊拉克也打得精疲力盡,再也沒有能力發動新的攻勢。

    1988年7月20日,兩伊戰爭終於在沒有勝利者的情況下結束了。在這場戰爭中,雙方動用了陸海空上百萬軍隊,使用了除核武器以外所有的現代化武器。進行了無數次海空作戰和大規模的地面攻防作戰。

    對於這兩個交戰的國家來說,這場戰爭是一場全國動員的大戰,但它同時又是一場有限的邊境戰爭,雙方作戰範圍基本上都是在兩國的邊境線附近,其最大縱深也不過90公里,是一場極其殘酷和沉重的生命和金錢的消耗戰。

    許多軍事方面的專家都認為,兩伊戰爭是用最現代化的武器,打了一場落後的戰爭。

  • 12 # 小約翰

    如果說兩伊戰爭是一場戲,薩達姆和霍梅尼是蹩腳的導演,拍戲投入巨資,卻沒有精彩表演,整個過程非常乏味,叫觀眾昏昏欲睡。

    如果從軍事角度來說,兩伊戰爭簡直就是一場鬧劇,戰爭打了八年,打成了一場混戰,沒有出彩的地方,手中的現代化武器跟燒火棍差不多,沒有發揮最大威力。

    之所以會打成這樣,主要原因如下:

    一、雙方綜合實力旗鼓相當

    兩伊戰爭是薩達姆挑起的,目的是向當阿拉伯世界老大。表面上看,薩達姆這樣做是蚍蜉撼樹不自量力;因為跟伊朗這個中東巨無霸相比,伊拉克只是個小塊頭。

    伊拉克國土面積43.7萬平方公里,只有伊朗的四分之一左右;人口3000萬,只有伊朗的二分之一。

    兩伊戰爭前的1978年,伊朗的GDP是943億美元;伊拉克那一年的GDP只有237億美元,只有伊朗的四分之一左右。

    但是戰爭是薩達姆挑起的,他為什麼敢於如此牛氣,不全是腦子發熱。

    伊朗雖然有錢,但是伊朗國王正在搞改革,國家財富都投入到了國家基本建設如惠民工程中去,也在致力於提高百姓收入。當時伊朗國內局勢動盪,經濟形勢不容樂觀,經濟增速只有5%左右。

    兩伊戰爭爆發前,伊朗的外匯儲備為373億美元,伊拉克的外匯儲備是400億。而且伊拉克經濟形勢喜人,在1978年的經濟增速高達50%。相比之下,伊拉克雖然塊頭小,但卻是一八九點鐘的太陽,充滿活力;伊朗雖然是個大塊頭,卻是暮氣沉沉的中年人。

    伊朗發生伊斯蘭革命後,跟美國關係惡化,所以伊拉克背後有美、英等國大力支援,薩達姆也一直在進行擴軍備戰,裝備大量西方武器。

    薩達姆威望如日中天,軍隊士氣高漲,實力也比較強大。

    伊朗也不是孤家寡人,當時的超級大國蘇聯在為他站臺。兩伊戰爭爆發後,美國是死對頭利用伊朗的反美情緒,張開雙臂擁抱伊朗。

    兩伊戰爭爆發後,蘇聯大量技術人員湧入伊朗。蘇聯還通過敘利亞把最先進的T55坦克給了伊朗,蘇聯還把的衛星資料跟伊朗分享,讓伊朗及時掌握伊拉克軍隊動向。

    而且由於蘇伊關係緊密,伊朗得以把蘇伊邊界的軍隊調到前線,全力以赴對付伊拉克軍隊。

    兩國指揮人員水平差勁

    薩達姆雖然是軍人出身,但是一沒有上過軍校,二沒有實戰經驗,只參加過小規模的起義,也參加過政變。搞權力鬥爭、清除異己薩達姆是內行;指揮大兵團作戰薩達姆就是菜鳥。

    而伊朗領袖霍梅尼是個教士,討論起宗教來頭頭是道,組織遊行示威也不外行,但是對軍事一竅不通。由於教士集團掌權,對巴列維政權的軍官實行大清洗,由教士領導軍隊,他們是軍事作戰的門外漢。

    所以雙方軍隊手握先進武器,卻不能運用現代化戰術,讓戰爭場面非常原始和血腥。

    在德黑蘭的梅拉巴德機場,伊朗飛機整齊停放在跑道上,但偷襲的伊拉克飛機在狂轟濫炸之後,僅炸燬波音707客機和F-4戰鬥機各1架。

    兩國空軍空中交戰的時候,也非常搞笑“完全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方式,最新式的飛機總是在空中繞圈子,相互追逐,結果你追不上我,我也打不著你。”

    進攻伊朗城市霍拉姆沙赫爾的時候,伊軍士兵進入市區後竟然不會巷戰,被伊朗民兵打得滿地找牙,最後還是在特種部隊支援下得以脫身。最後在伊拉克付出了沉重代價,才佔領了這座城市。

    伊拉克軍人水平不高,伊朗軍人的技戰術水平也是半斤八兩。據一個參加過兩伊戰爭的伊拉克老兵回憶,伊朗軍人有老年人,還有少年,射擊水平低劣,50米之內也打不著他們。

    伊拉克士兵所說的不是個別現象,伊朗軍隊中有大量老人和少年,他們根本就沒有接受過正規訓練,不會使用武器,上戰場的表現如何可想而知。

    由於霍梅尼親美的飛行員進行了清洗,很多技術熟練的飛行員被投進監獄,在著名的布什爾空軍基地,懂得如何使用“小牛”導彈的飛行員只有2人。另外,伊朗空軍儲存有大量的美製凝固汽油彈,也沒有人知道怎麼用,讓它們在倉庫睡大覺。

    而霍梅尼在伊朗的威望同樣如日中天,伊朗百姓宗教狂熱程度超乎想象,他們為保衛國家,早已把自己當成戰爭工具,在戰爭中更是把生死置之度外,搶著為國捐軀;這就給兩國指揮官實施人海戰術提供了極大便利。

    所以才出現了兩國指揮官不計代價,不計傷亡,讓士兵用血肉之軀向前衝鋒的可悲現象,甚至陣地上出現了伊朗軍人高舉霍梅尼畫像,用身體去踩地雷的奇觀。

    偉人說過,決定戰爭勝負的是人不是物。這話放到現在看,依舊有一定道理,先進武器如果到了一支奇葩軍隊手中,也發揮不出它應有的威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追的最久的漫畫是什麼?